書名: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原文書名:


9789570863055福爾摩沙時尚圖鑑:大襟衫、馬面裙、三把頭、剪鉸眉、燈籠褲、瑪莉珍鞋……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 產品代碼:

    9789570863055
  • 系列名稱:

    圖解
  • 系列編號:

    190044
  • 定價:

    490元
  • 作者:

    台灣服飾誌(紫寧、徐南城)
  • 相關作者:

    繪者:阿毛子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7x23x1.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526
  • 出版日:

    20220526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538.1833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服裝不只是遮蔽身體的日常用品,更是大時代變動下最忠實的見證者。
由荷西時期到明鄭王朝,乃至清領時代與日本統治的二十世紀,從古畫、文獻、傳世衣物、老照片與政策中,一步步抽絲剝繭,還原出每個年代的台灣服裝。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人怎麼穿?鄭成功的王袍是什麼?日治時代的台灣女生會穿和服嗎?清代的長袍馬褂大襟衫又有什麼差別?
服裝不只是遮蔽身體的日常用品,更是大時代變動下最忠實的見證者,是我們在了解台灣過去的文化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裝的歷史,就是台灣的歷史。

▍荷西時期——國際競爭的大航海時代
穿著騎士裝的最高統領、布衣短褐的移民、四海為家的歐洲女子、跋山涉水傳福音的道明會傳教士
▍明鄭時期——反清復明的東寧小島
延平郡王的翼善冠與袞龍袍、驍勇善戰的鐵人部隊、赤腳的鄭氏水軍、士大夫的巾帽衫袍
▍清領前期——浮誇奢靡的移民浪潮
清廷通事的官服、剃髮留辮的士人社師、坐牛車的逛街婦女、清朝酷炫台客風、閩籍婦女的華麗大襟衫
▍清領後期──開港通商與仕紳並起
清朝文青、客家婦女低調華麗的禮服、閩籍婦女的褲裝新潮流、清代台灣新娘禮服、鎮海台勇士兵
▍日治前期──什麼都混一點的年代
地方鄉紳的髮型、女學生和台折衷的行燈絝、戴斗笠踩木屐的新時代男子、西式白紗台灣衫混搭的時髦新娘
▍日治中期──西化逐漸完成的年代
漂ぜ的三件式西裝、民國型大襟衫、知識分子的和服穿著、高校生的「詰襟」、摩登的洋裝「烏貓」
▍日治晚期──戰爭襲來的皇民化時代
都會女子的新時尚、又愛又恨的和服、戰時制服「國民服」、水手服的飄逸世代、戰爭期間的婦人決戰服


本書特色
 44張彩色人物圖像,完美還原歷史服飾。
 以畫作和照片佐證,看見古人的生活姿態。
 從官員貴族到巿井百姓,文人仕紳到婦女孩童,300年間台灣形色人物的樣貌躍然紙上。
 探究衣物流行的社會背景與政治因素,從迷人的時尚中看見福爾摩沙大歷史。


各界推薦
Eli Lin 依萊╱插畫、漫畫家
PAPARAYA
小峱峱
飛西啟╱漫畫家
張季雅╱漫畫家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楊双子╱歷史小說家
葉立誠╱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謝宜安╱作家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台灣服飾誌
由主編 「紫寧」 與社群美編 「徐南城」 兩位大學同學,
於2018年5月共同創立,
致力於介紹台灣在1624至1945年間的各種服飾。
原本只是為畢業履歷增加一筆經驗,
沒想到越做越有趣,
意外栽入了這個世界。
目前持續挖掘台灣過往的服裝演變,
並用圖像讓更多人知道這段繽紛的歷史。


繪者簡介
阿毛子
  喜歡拿筆塗鴉也喜歡毛茸茸的動物,夢想是養馬,希望政府給電玩假讓大家都能消化打不完的電動。


書籍目錄




Chapter 1 1624-1662 荷西時期——國際競爭的大航海時代
福爾摩沙長官——穿著騎士裝的最高統領,但還是東印度公司的小勞工
台灣男性漢人──布衣短褐的移民、海寇與權謀家。
歐洲女性──榮耀主耶穌的婚姻,四海為家的妻子
道明會傳教士──跋山涉水傳福音,荊棘王冠與僧袍
漢人女性──布裙衣衫省打扮,大航海時代下的交易與失聲

Chapter 2 1662-1683 明鄭時期——反清復明的東寧小島
延平郡王──海外的南明遺脈,翼善冠與袞龍袍(常服)
台灣行樂圖──延平郡王下班以後穿什麼?
鐵人部隊──鐵面、鐵臂與鐵裙,驍勇善戰左右武衛親軍
鄭氏水軍──赤腳的海陸大軍,布面罩甲與硬裹巾
寧靖王妃妾──殉國的五位女子,長衫髮冠與披風
明鄭士人──巾帽衫袍,士大夫的海外餘生

Chapter 3 1683-1874 清領前期——浮誇奢靡的移民浪潮
清廷通事──馬蹄袖、短掛與官帽,剝削平埔族的漢人使節
糖廠工人──纏首短衣,被漢人把持的甜蜜企業
士人社師──剃髮留辮,長袍鞋履的漢化體制
台灣道官員──補褂、官帽,清領官員上班怎麼穿?
坐牛車的逛街婦女──妝盈珠翠、袨服茜裙的村婦
清朝酷炫台客風──龍頭鳳尾好衣裾,綾襖錦襪的華麗穿著
閩籍婦女──緄邊斑斕、技藝複雜的大襟衫

Chapter 4 1874-1895 清領後期──開港通商與仕紳並起
清朝文青你敢嘴?──有錢有權,書讀得還比你好的台灣仕紳們
佃農剝削剝起來──在外國人照片下的清朝農人
南部客家婦女──客家婦女有多節儉?低調華麗的禮服
北部客家婦女──客家人也會戰南北嗎?
閩籍婦女的褲裝新潮流──古代的髮箍又長怎樣呢?
清領童裝──雖然你是個屁孩,還是希望你福氣又安康
嫁衣──大紅蓋頭喜嫁娘,清代台灣新娘禮服
清法戰爭西仔反──鎮海台勇士兵

Chapter 5 1895-1915 日治前期──什麼都混一點的年代
日治初期地方鄉紳──到底該不該剪頭髮啊?
女學生服裝──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學生,和台折衷的行燈絝
新時代男子──戴斗笠踩木屐的台日西混搭風
日治文官判任官──金光閃閃的台籍訓導先生
時髦的文明新娘──西式白紗台灣衫

Chapter 6 1915-1937 日治中期──西化逐漸完成的年代
漂ぜ的三件式西裝──紳士與仕紳都穿的「背?」
日治中期的女裝混搭──方便整潔的民國型大襟衫
知識分子們的文化接納──文明中帶著怪異的和服穿著
巧手改衣的時髦夫人──台灣衫搭襯衫與雙鬟盤髮
跑吧,高校生們!──知識份子的搖籃,高等學校「詰襟」
摩登的洋裝「烏貓」──逐漸普遍的洋服女性

Chapter 7 1937-1945 日治晚期──戰爭襲來,大東亞共榮的皇民化時代
都會女子的新時尚──雖然怕被罵,但還是想穿長衫啊!
又愛又恨的和服──好熱好難穿而且心好累
戰時制服推動計畫──被服協會的「國民服」
空襲前的最後青春──水手服的飄逸世代
男子學校動員預備──綁腿卡其色制服
婦女團出動!──戰爭期間的婦人決戰服
要活著回來啊!──南方戰線中的台籍日本兵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序
「所以台灣人古時候穿什麼啊?」「不知道欸,應該是誰統治就穿什麼吧?」想像起過去的台灣是什麼樣貌時,人們腦海中會出現的,可能有街道、建築、風景……當然,還有人。
而當時人們身上穿的是什麼樣的衣服,便是屬於台灣歷史記憶中,密不可分的一環。但當我們問起身旁的朋友,過去的台灣居民穿什麼服飾時,大多人都是面面相覷,這也是我們創辦「台灣服飾誌」的原因。從粉專到書籍,我們希望能透過服裝的描繪,讓更多人知道台灣人民四百年來的面貌。
從一六二四年的荷西時期開始,到一九四五年日本自台撤退,我們以流傳文物、圖像資料為主,對應當時的服裝文獻,比對、拼湊出最符合當時年代的衣著。盡可能含括每一種性別、階層。然而即使如此,人們的穿著會因為經濟程度、族群與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因此我們介紹的服裝,雖然是當年代常見的穿著,抑或該年代最有特色的部分,但並不能代表「所有台灣人╱男性╱女性」在當時都這麼穿。
而我們也有許多不及的地方,例如原住民族群由於族群眾多,各族與部落間習俗各異,不管是將其放進歷史的時間軸中,或單獨成立一欄位,不只得去梳理各族群、部落之間的差異,資料也會有許多未盡之處,這都可能對原住民族群造成嚴重冒犯。因此思量再三,這本書仍是以漢人族群的服裝為主,未來若有機會,盼能再進行更深層的闡述。
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裡的圖文,讓更多人拼湊出屬於台灣的歷史面貌,也為創作者們提供參考素材,與更多的想像。


文章試閱


▍空襲前的最後青春──水手服的飄逸世代

戰爭來臨前的女學校,裙裝制服的最後身影
雖然水手服被我們歸類在「日治晚期」的篇章,但其實水手服從一九二ま年代就出現在台灣了。在日治中期的同化政策下,台灣總督府推動「日台共學」計畫,為了解決穿著和服與台灣服一同出現在校園裡,導致服裝紊亂的現象,幾所女學校率先制定了統一的洋式制服,像是台北第二高女在一九二四年就訂定統一的水手服制服。
一九二三年,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再加上大正時期在日本興起的運動風氣,使日本政府認知到便於行動的洋服比起和服更加適合面對戰爭與天災。在這波改良風氣下,台灣也受到影響,到了一九三ま年代,台灣大多數的高等女學校都已改穿洋式制服,「水手服」(Йみьみ服)便是其中最常見的樣式之一。
隨著中日戰爭的開打,布料成為軍需物資,制服布料開始往人造絲發展,一九三九年,為了防止學生自行裁製制服,或轉學時重新製作制服,消耗布料資源,總督府更進一步發布「學校生徒兒童服裝統制Я關Зю件」,統一制定了全台小公學校及中等學校的學生制服,這也是我們參考的「中等學校女子水手服」主要資料來源。
水手服原為十七世紀英國海軍的軍服,二十世紀時歐美將之改良成一件式的上衣,作為小學生的制服使用,當時崇尚西化的日本引進,在一九二ま年代時開始成為女學生的制服。
日本的水手服有四種常見的襟口:「札幌襟」、「關東襟」、「關西襟」和「名古屋襟」,在日本最為常見的應該是「關東襟」,但日治時期台灣女子學校,不管是照片或是法規,台灣最常見的則是領口比較淺的「札幌襟」,再加上打成領帶型的領巾。除此之外,根據「台灣學事法規」規定,右胸的口袋必須別上各校的校徽,上衣下襬的正中央要縫上名字布條,作為辨識與戰爭動員預備。
水手服的女學生制服,下身通常是搭配百褶裙,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對女性穿著褲裝較不能接受,改為將裙襬打褶,增加活動空間更利於行動,最早由福岡女學院開始使用,之後其他所學校也紛紛效仿,成為現在最常見的水手服制服款式。而在日治時期,台灣女學生的制服也有詳細的服儀規定,打褶數目、裙長長度都有嚴格規定。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打,台灣進入空襲,才開始有長褲的搭配。
在髮型部分,由於日治時期的女學生並沒有髮禁,因此在髮型上頗多元,但仍有幾種較為流行。比如「編髮辮」,也就是編辮子,比較常見在中等學校。將頭髮結成長辮子或雙辮垂於背後,或是將頭髮剪短至齊耳,也被稱為「河童頭」(如今的「西瓜皮」),在公學校的女學生身上比較常見。到了日治中期以後,女學生流行將長髮剪短至齊肩或稍長,再紮成馬尾、兩束短辮或自然梳理等,加上一九三九年國民精神總動員鼓勵女學生節省資源、不留長髮,這類短雙馬尾變得更常見。
而腳上穿的鞋子,當時女學生常穿的鞋款是現在俗稱的「娃娃鞋」或是皮鞋,但一般及貧苦家庭的女學生幾乎都是赤足上學。直到戰爭後期因物資缺乏,才開始有一些木屐、布鞋出現。

戰爭前的最後青春,由裙換褲再到稀缺布料的世代
在《阮ê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中,有一段訪問當年就讀台南第二高女阿嬤對於制服的印象,她們回憶道,當時的制服褶裙非常難整理,只要洗過後沒有熨斗,就會有非常難看的摺痕。
那沒有熨斗怎麼辦呢?「榻榻米!只要睡前把百褶裙的摺痕理順,鋪上一片紙板壓在榻榻米下,隔天早上就有摺痕整齊的裙子可穿了!」阿嬤們異口同聲的「推薦」榻榻米。
在一九四ま年代初,「戰爭」對中產階級以上的女孩們是假議題。生死存亡發生在遙遠的南方,平常的生活大多沒什麼差別──除了警察開始在街頭巡邏,把長衫上那充滿中式風情的盤扣剪掉;學校多了一門課,教導你怎麼穿著和服與製作浴衣。
隨著太平洋戰爭開打,台灣在一九四三年後也進入空襲時期,為了一邊上課一邊躲避隨時到來的空襲,下身改為搭配方便行動的燈籠褲(х⑦ド),到後來因為布料吃緊,制服形同虛設,只要適合行動衣服就可以了。
充滿青春氣息的水手服,成了阿嬤們對戰爭前的最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