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

原文書名:


9789571610375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
  • 產品代碼:

    9789571610375
  • 系列名稱:

    戰史
  • 系列編號:

    598025
  • 定價:

    380元
  • 作者:

    何世同
  • 頁數:

    304頁
  • 開數:

    17x23x1.6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1120
  • 出版日:

    20241120
  • 出版社:

    黎明文化
  • CIP:

    628.5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1943年5月上旬,占領宜昌以西長江北岸之日軍,以3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與若干支隊之兵力,渡過長江,向南岸之國軍第6戰區,發動所謂的「江南殲滅作戰」,國軍稱之為「鄂西會戰」。本戰日軍攻勢順利,以短短20天的時間,就由洞庭湖北畔之湖泊河流地帶,越過其西之丘陵地帶,一路打到鄂西之山岳地帶前緣。
就在日軍即將攻入三峽,進窺重慶,狀況萬分驚險之際,蔣介石委員長急令國軍第11師死守三峽門戶的石牌要塞。師長胡璉將軍於受命後,率全師8千官兵,人人抱「不成功、便成仁」之決心,與日軍浴血苦戰7晝夜,不但擊退日軍,守住石牌,擋住日軍入川迷夢,使重慶轉危為安,而且還支撐戰區之反擊,恢復會戰前態勢,創造了「鄂西大捷」。
苟無「石牌保衛戰」之勝,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之結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如同6月6日會戰結束時蔣委員長在日記中所說,守住石碑實為抗戰六年中最重要之關鍵;郝柏村先生也說:年輕世代要了解抗戰,不可不知石牌。

作者簡介


何世同
1947年生於湖北鄖縣,1949年來台定居
學歷
省立台南一中初、高中(1958年~1964年),陸軍官校37期(1964年~1968年,步兵),三軍大學戰爭學院1980年班(第一名畢業),淡江大學法學碩士(1994年~1996年,榜首考入),中正大學歷史博士(1997年~2001年,榜首考入)
軍旅經歷(1968年~1994年)
陸軍空降特戰部隊排、連、營長,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野戰戰略組上校教官,
步兵第193師上校旅長(馬祖),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副處長,陸軍總部作戰署訓練組長,獨立空降特戰第71旅少將旅長,空降特戰訓練中心少將指揮官
教學經歷(2001年~2011年)
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主要著作(不含教科書與期刊論文)
◎《戰略概論》,台北:黎明文化,2004年9月
◎《中國戰略史》,台北:黎明文化,2005年5月(升等副教授代表著作)
◎《殲滅論》,台北:上揚國際開發,2009年6月(升等教授代表著作)
◎《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
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
◎《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台北:天下文化,2015年6月(主筆、繪圖)
◎《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台北:天下文化,2019年11月(撰寫、編校、繪圖)
◎《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台北:黎明文明,2021年5月
◎《運籌帷渥•因敵制勝─大軍統帥學教室》,新北市:老戰友出版社,2021年10月
◎《以史為鑑話領導》,台北:黎明文化,2022年7月
◎《間不容髮─黃河花園口決堤》,台北:黎明文化,2022年12月
◎《瞄準平型關》,台北:黎明文化,2023年10月31日

書籍目錄


自序
照片
第一章 導讀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相關軍語釋義
第三節 要圖調製與說明
第四節 凡例
第二章 日本侵華策略及其手段轉變
第一節 日本的「大陸政策」
第二節 「蘆溝橋事變」前的「蠶食」策略
第三節 「蘆溝橋事變」後的「鯨吞策略」
第四節 「武漢會戰」後被迫「以戰養戰」
第三章 日軍的幾場「以戰養戰」會戰
第一節 日軍首次吞下敗仗的「隨棗會戰」
第二節 日軍思考「直通重慶」的「宜昌作戰」
第三節 宜昌不守是國軍最大戰略錯誤
第四節 以「劫掠」為目的的「豫南會戰」
第四章 日軍進攻重慶之計畫與準備
第一節 日軍的「四川作戰」計畫
第二節 日軍「四川作戰」的中止
第三節 日軍的「江北殲滅作戰」
第四節 日軍的「江南殲滅作戰」
第五章 國軍第6戰區的會戰整備
第一節 國軍第6戰區之防禦工事設施
第二節 日軍若攻入三峽的嚴重後果
第三節 石牌要塞之戰略地位
第四節 國軍之會戰指導
第六章 瀕臨崩潰的國軍鄂西防線
第一節 日軍渡江發動「宜南作戰」
第二節 日軍洞庭湖北畔的「外線作戰」
第三節 日軍攻破國軍丘陵地帶防線
第四節 日軍攻向鄂西山岳地帶
第七章 胡璉師長守住石牌逆轉戰局
第一節 國軍退守鄂西山岳地帶
第二節 胡璉師守住了石牌要塞
第三節 第6戰區轉敗為勝
第四節 胡璉將軍創造了「黃埔精神」的典範
後記
參考資料
附圖
圖1:本書使用之中、日兩軍「軍隊符號」識別
圖2-1:日本對外侵略之「大陸政策」示意
圖2-2:偽「冀東防共自治區」位置及行政區域示意
圖2-3: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示意
圖2-4: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經過狀況示意
圖2-5:1937年8月中旬,華北方面軍由平津地區向西、向南取攻勢狀況示意
圖2-6:日軍沿平漢鐵路奪取武漢,再向東取攻勢擊滅國軍主力假想狀況示意
圖2-7:「淞滬會戰」戰略意義示意
圖2-8:1938年11月,「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兩軍態勢示意
圖3-1:1939年4月30日「隨棗會戰」直前,中、日兩軍態勢示意
圖3-2:1939年5月1日至6月1日「隨棗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3-3:1940年4月下旬「棗宜會戰」直前,中、日兩軍態勢要圖
圖3-4:1940年5月1日至16日,「棗宜會戰」棗陽、襄陽附近作戰狀況示意
圖3-5:1940年5月16日至21日,「棗宜會戰」白河附近作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3-6:1940年5月31日至7月4日,「隨棗會戰」宜昌附近作戰狀況示意
圖3-7:1940年7月上旬,「棗宜會戰」結束後國軍長江南北「連絡線」變動示意
圖3-8:1941年1月「豫南會戰」前,中日兩軍態勢示意
圖3-9:1941年1月下旬「豫南會戰」日軍初動位置、兵力部署及作戰方針示意
圖3-10:1941年1月27日至2月11日,「豫南會戰」作戰經過示意
圖4-1:日軍「五十號作戰」計畫作戰地區地形
圖4-2:日軍「五十一號作戰」計畫作戰地區地形
圖4-3:1942年9月,日軍「五號作戰」構想示意
圖4-4: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及瓜達康納爾位置圖
圖4-5:日本海軍「F.S作戰計畫」攻略目標示意
圖4-6:1943年2月上旬,日軍「戰略包圍」長江北岸「三角地帶」態勢示意
圖4-7:1943年2月「江北殲滅作戰」直前,中、日兩軍之兵力與兵力位置示意
圖4-8:1943年2月中旬,「鄂西會戰」直前,中、日兩軍態勢示意
圖4-9:1943年2月,日軍第11軍,「江北殲滅作戰」構想示意
圖4-10:1943年2月下旬,日軍第11軍對各部隊分配新占領地警備狀況示意
圖4-11:1943年5月,日軍「江南殲滅作戰」前對戰場地形劃分示意
圖4-12:1943年5月,日軍第11軍「江南殲滅作戰」構想示意
圖5-1:1943年5月「鄂西會戰」直前,第6戰區設立「阻塞區」位置示意
圖5-2:1942年9月,第6戰區要塞位置與兵力配置示意
圖5-3:1943年5月「鄂西會戰」直前,第6戰區「佈雷區位置」示意
圖5-4:1937年11月下旬~12月中旬,日軍通過「統制線」進攻南京狀況示意
圖5-5:1942年2月8日、10日,第33、55師團不待軍之命令,向西唐河之攻擊狀況示意
圖5-6:1943年「鄂西會戰」假想日軍攻入三峽地區對第6戰區之影響示意
圖5-7:1944年8月至12月,「桂柳會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5-8:抗戰時期,獨山、貴陽、重慶間交通狀況示意
圖5-9:1943年5月上旬「鄂西會戰」直前,石牌要塞扼守三峽門戶示意
圖5-10:1937年8月至9月,我海軍封鎖江陰長江水道軍艦自沉位置示意
圖5-11: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海軍在馬當部署「阻塞陣線」狀況示意
圖5-12:1943年5月「鄂西會戰」直前,石牌要塞陣地配置示意
圖5-13:1943年5月上旬,「鄂西會戰」第6戰區作戰構想示意
圖6-1:1943年3月8日,第29集團軍「渡江反攻」時敵我態勢示意
圖6-2:1943年3月8日「鄂西會戰」前,日軍渡江作戰狀況示意
圖6-3:1943年3月14日,中、日兩軍在華容、公安之間態勢示意
圖6-4:1943年5月中旬,日軍進攻鄂西「丘陵地帶」直前之兵力與兵力位置示意
圖6-5:1943年5月上旬至中旬,日軍第11軍在洞庭湖北畔形「外線作戰」態勢示意
圖6-6:1943年5月12日,日軍攻擊鄂西長江南岸「丘陵地帶」態勢示意
圖6-7:1943年5月15日午後,日軍於西齊附近包圍殲滅國軍狀況示意
圖6-8:1943年5月21日,日軍第11軍進攻宜昌西部地區直前兵力及兵力位置示意
圖6-9:1943年5月20至27日,國軍戰史所載,日軍第39師團在宜昌附近渡江進攻狀況示意
圖6-10:1943年5月25日,日軍第11軍進攻宜昌西部兵力與兵力位置示意
圖7-1:1943年5月17~27日,「鄂西會戰」國軍第6戰區各部隊行動概要示意
圖7-2:1914年8月26日至31日,坦能堡之戰經過狀況示意
圖7-3:2023年8月20日,筆者查看石牌要塞砲台位置示意
圖7-4:1943年5月下旬,第11師石牌要塞兵力配置,及與鄰接友軍之地境線示意
圖7-5:1943年5月28日至6月3日,「鄂西會戰」石牌附近戰鬥狀況示意
圖7-6:1943年5月31日,「鄂西會戰」日軍反轉部署、國軍追擊命令示意

推薦序/導讀/自序


本書,是筆者繼2015年6月《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2019年11月《血淚與榮耀─郝柏村還原全面抗戰真相》、2021年6月《堅苦卓絕─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史》、2022年12月《間不容髮─黃河花園口決堤》、及2023年10月《瞄準平型關》之後,撰寫的第6部有關中華民族抗日戰爭議題專書。
長江自四川奉節東面之白帝城進入三峽後,兩岸地形如同刀劈釜劈,盡是懸崖絕壁,江面也因之縮小;江水流至湖北宜昌西面之南津關,自此出三峽,江面始豁然開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描述長江三峽地形,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唐時李白〈下江陵〉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即指此。
江水從奉節一路東流,至宜昌西面約10餘公里處,在群山之中突然右拐轉南,流約5公里,又直角折向東行。石牌,就位於江水由西南截彎轉東處之南岸(見圖7-3),抗戰時期為一人口不滿百戶的古老小鎮,由於附近有許多灰白石壁矗立,其狀如牌,因而得名;復因形勢險要,又扼三峽門戶,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10月國軍棄守武漢後,1939年即設立要塞、預置火砲於此,以防禦日軍攻入三峽,俾屏衛陪都重慶安全。1940年「棗宜會戰」,日軍占領宜昌,石牌成了捍衛三峽門戶的前哨陣地。
先是,日本自東京時間1941年12月8日,同步以海軍發動「偷襲珍珠港作戰」,以陸軍實施「南方作戰」,全面展開所謂「大東亞戰爭」後,隨戰線之擴大,兵力逐漸不夠分配,故亟欲儘快解決「中國問題」,俾轉用中國戰場兵力於東南亞與南太平洋方面,其大本營遂有1942年初開始,以攻略重慶,迫使中國屈服為目的之「四川作戰」考案,定名為「五號作戰」。其所擬定之作戰方針概為:「中國派遣軍」以「華北方面軍」為主力,從西安方面;以華中之第11軍為一部,由武漢方面;採取「鉗形攻勢」,力求包圍殲滅中國軍中央軍主力,攻略重慶,結束在中國的戰爭。
1942年9月9日,基於日皇裕仁詔令及大本營參謀總長指示,「中國派遣軍」由畑俊六總司令下達「四川作戰」準備之命令。擔任進攻兵團的「華北方面軍」與駐武漢的第11軍等部隊於受命後,旋即積極進行「作戰與後勤計畫」之擬定、「大規模摹擬實戰狀況」之兵棋推演、以及「假想作戰訓練」之作業等作戰整備工作。尤其第11軍,更立刻實施各參謀沿長江兩岸預定進攻路線之空中偵察,以及在武昌附近山地,進行道路構築的演習與訓練。
惟日本海軍在1942年6月4日至7日的「中途島海戰」,及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的「瓜達康納爾之戰」中,受到「決定性」的挫敗後,其大本營陸續開始從「中國派遣軍」、「關東軍」與「南方軍」,抽調兵力與作戰物質,增援南太平洋方面之作戰。影響所及,醞釀已久的「五號作戰」準備,為因應情勢變化,乃於1942年12月10日被迫叫停。不過,「華北方面軍」已進行由西安方面攻入四川的訓練成果和準備事項,在1944年4月中旬的「一號作戰」(日方稱「大陸打通作戰」)的「己號作戰」、即國軍戰史所稱的「豫中會戰」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一舉攻下鄭州,打通了「平漢鐵路」(北平通漢口)南段,使華中與華北方面日軍得以在豫南的遂平(信陽北100公里)會師。
另一方面,雖然「五號作戰」突然被中止,但是日軍大本營仍給了「中國派遣軍」因爾後情勢改變,「可能仍有必須遂行本作戰之狀況發生」的「暗示」,要求其今後還是要不斷進行「進攻重慶」的各種偵察與研究,並經常保持整備狀態;也就是說,「五號作戰」雖中止,但仍以某種情況存在。於是,一向以「攻略重慶總先鋒」自居的第11軍,乃始終念念不忘進攻重慶,也為接下來的「江北殲滅作戰」及「江南殲滅作戰」,型塑了指導概念。以上兩場作戰,一前一後,連續實施,即是國軍戰史中所稱的「鄂西會戰」。
1943年2月至3月,日軍第11軍動用絕對優勢兵力,發起所謂「江北殲滅作戰」,以「殺雞用牛刀」(日方用語)方式,擊滅漢口、岳陽、沙市連線的長江北岸「三角地帶」(見圖4-6)國軍第6戰區部隊,打通了長江北岸宜昌至漢口間的「連絡線」,並乘勢占領長江南岸之洞庭湖「糧倉地區」,一方面有利其「以戰養戰」階段策略之遂行,另一方面也為進攻重慶形塑有利態勢。
同年5月上旬,日軍第11軍挾「江北殲滅作戰」之戰果,主力又渡過長江,向南岸發動攻勢,是謂「宜南作戰」,即後來改稱的「江南殲滅作戰」。本次作戰之目的,表面上看,是為了打通宜昌以西長江水道,使宜昌附近1萬數千噸之船舶得以下航至漢口,以做內河運輸補給之用,同時擊滅地區國軍第6戰區「有生戰力」;但實際上,卻是「劍指重慶」。
鄂西地區長江南岸的「地形特性」,由東向西,概可區分為「河川湖沼」、「丘陵」與「山岳」等三種地帶。日軍第11軍渡過長江所發動的「江南殲滅作戰」,是以集中優勢兵力,逐次攻略之手段,按「既定計畫」,只用了短短20天的時間,就從「河川湖沼地帶」、「丘陵地帶」,順利打到了「山岳地帶」前緣,進窺重慶門戶的石牌南北之線,可謂一次成功的攻勢作戰行動。
反觀擔任地區作戰任務的國軍第6戰區,不但對敵情判斷錯誤,前方部署不當,各級指揮官消極被動,而且沒有徹底集中兵力與日軍決戰之方案,加上部隊也無旺盛求戰之氣,故連續戰敗,最後被迫退卻至鄂西「山岳地帶」的最後防線。此一狀況,正如蔣委員長5月28日日記所道:「前方將領指揮無方,平時毫不研究,臨時糊塗作戰」;致有此敗。
本戰,日軍投入之兵力為3個師團、1個混成旅團及若干支隊,攻勢重點指向石牌要塞之正面與側背,顯有由此進出三峽,攻略重慶之意圖。而在5月中旬,日軍步步進逼,國軍節節敗退之際,蔣委員長急令兼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的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從昆明回到恩施坐鎮指揮外,自己也曾親赴恩施督戰。蔣委員長深知,一旦日軍突入三峽後的嚴重後果而憂心忡忡,甚至將化解危機的期望,寄托在他所信仰的上帝保佑上。其有檢討、有自責、有無奈、有指導、有怒氣、有禱告的心路歷程,散見於日記之中。
根據第6戰區「鄂西會戰」的「指導構想」,是在日軍渡江進攻時,長江南岸的第一線兵團,依「縱深據點」,行「強韌抵抗」;第二線兵團,在第一線兵團之協力下,相機反擊;戰鬥過程中,戰區必須「確保」常德、恩施、巴東、興山、歇馬河、南漳等要點(見圖5-13),以利爾後作戰。不過在實戰中,第6戰區的第一線與第二線兵團,卻犯了計畫與執行「脫節」的嚴重錯誤,打來毫無章法,幾乎未經較大戰鬥,就倉卒棄守河川湖沼與丘陵地帶,退向了山岳地帶;指導計畫中的「守勢持久」目的,完全落空。
當此情勢萬分緊張之際,蔣委員長於5月28日,急令江防軍(總司令吳其偉,兼戰區副司令長官)所屬之第18軍軍長方天,將在三峽地區固守之要點,由原來的巴東,向前推進50公里到石牌要塞,並飭其準備獨立作戰,以待後方部隊集中後,再行反攻。方天軍長即將「固守」石牌要塞的重任,交由5月中旬即已部署在此的第11師負責。
第11師師長胡璉將軍出身黃埔4期,他於奉命後,旋即以「不愧為校長之學生,不侮辱第十八軍之歷史與榮譽」覆報蔣委員長。蔣委員長獲報,雖「聞之為慰」,認為「黃埔精神尚在」,但是對第11師能否守住石牌?並無把握;因此,蔣委員長一方面作人為的努力,一方面向他所信仰的上帝,虔誠祈求保佑與賜福。凡此心路歷程,都寫於日記中。
對一位「守土有責」的戰場指揮官而言,「固守」與「死守」等義。胡璉將軍深知責任重大,抱定軍人「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除了致雙親與妻子訣別書外,又作〈祭天誓言〉,以「生為軍人,死為軍魂」明志。最後胡璉將軍率第11師全體官兵浴血苦戰7天,終於擊退日軍進攻,守住了石牌要塞,也粉碎了日軍由此入川的企圖;石牌也成了抗戰期間,日軍唯一攻不下的堡壘。第6戰區則在石牌要塞的支撐下,對退卻之日軍,全線發起追擊,恢復了會戰前態勢,創造了「鄂西大捷」,胡璉將軍也一戰成名,成了家喻戶曉的抗日英雄。
不過,雖然胡璉將軍當時抱定軍人「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但是他並不想走到這一步;因為,他深知守住石牌對整個抗戰前途的重要性,若石牌不保,個人犧牲事小,國家受害事大,所以一定要保住石牌。也就是說,他有「必死準備」,更有「必勝信心」,這是胡璉將軍最了不起的地方。其「必勝信心」,見於〈祭天誓言〉中所曰:「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血戰之餘,勝利即在握矣」;這正是黃埔軍人大智、大仁、大勇精神的表現。
6月3日,當石牌捷報傳來之時,蔣委員長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此次敵寇窺伺三峽,全賴上帝默佑之福,幸得轉危為安此乃天命之予,而決非人力之所能挽此危局也。」蔣委員長認為,石牌之勝,使抗戰戰局得以「轉危為安」,實為抗戰六年中「最重要之關鍵」;又曰:「上帝保佑中華之靈應,實與西安事變出險之恩德相同也」,寫在6月6日的日記中。
但是,吾人清楚知道,國軍第6戰區所以能在「鄂西會戰」連續戰敗的最困頓之際,逆轉而勝,讓陪都重慶轉危而安,並不是上帝保佑與賜福的力量,而是第11師全體官兵拋頭顱、灑熱血,奮勇擊退日軍進攻,守住石牌要塞,所衍生帶動的整個戰區反擊力量所致。吾人每在脆弱無助時,總會向所信仰的神明祈求賜福與保佑,乃人情之常;蔣委員長雖貴為一國領袖,看來亦不能免。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中華民族何其有幸?在存亡最關鍵的時刻,擁有最卓越的將軍,與最勇敢的戰士。
2014年4月開始,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以九秩又五高齡,帶者我們一群退役將校與抗日戰史研究者,作了6次定名為「重返抗日戰場」的「參謀旅行」,去緬懷先烈,憑弔死難,並找回抗戰歷史的真相;我們第一個走訪的戰場,就是石牌要塞。郝先生站在昔日戰場高處,望著濤濤江水,有感而發地對我們說:沒有石牌保衛戰的成功,也許就沒有抗戰的最後勝利;後代的青年要了解抗戰,不可不知石牌。
2023年8月20日,筆者再度來到此地,在胡璉將軍之孫胡敏越先生及宜昌宜陵區博物館館長陪同下,詳細觀察作戰地區地形與廢棄陣地遺跡,並憑弔由後來接防的第31師(即1938年死守台兒莊的部隊)所整建之「石牌抗戰」遺址,向這些偉大的軍人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古戰場已不存,英雄們早作古,但想著先烈們為捍衛國家民族奮鬥犧牲的英勇表現,內心無限激動,久久不能平復,也使筆者興起撰寫本書之強烈動機。
然而,抗戰已經過去了近80年,許多人對這段血淚滄桑歷史的印象,早已模糊不清,甚至忘記;為呈現本戰的完整概念,本書拉長時間縱深,從日本侵華策略與其轉變起論,以鋪陳國軍「鄂西會戰」與「石牌保衛戰」的完整背景。
本書區分7章,約12萬5千字,另附所攝作戰地區照片16張,自繪作戰要圖60張;以胡璉將軍率領第11師,守住石牌,逆轉「鄂西會戰」戰局,不但支撐國軍第6戰區「反敗為勝」,而且使陪都重慶「轉危為安」,讓我們的抗戰打得下去,就像「扭轉乾坤」一樣,將整個局勢由「逆」轉「順」;故取書名為《扭轉乾坤─石牌要塞保衛戰》。
本書付梓之際,誠摯感謝陸軍官校同期同學前國防部長高華柱將軍、前國防部聯訓部主任王詣典將軍、前國防大學副校長兼戰爭學院院長張鑄勳將軍、前漢翔公司董事長孫韜玉將軍,以及「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協會」前任理事長黃炳麟將軍、現任理事長胡筑生將軍、秘書長奚國華博士的溫馨支持與鼓勵;感謝昔日傘兵袍澤趙建爍將軍提供的資料;感謝台南一中六年同窗旅美學人歐紹源教授的試讀與校對;感謝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前任總經理總黃穗生將軍、現任總經理文天佑將軍、總編輯楊中興先生及公司同仁們的情義協助與出版。
也謹以此書,獻給胡璉將軍,及在「石牌保衛戰」中英勇犧牲的第11師官兵在天之靈,祈能佑我國家民族安泰,人民生活幸福。

何世同 謹識於台南 2024年7月20日

文章試閱


本書以1943年5月的「鄂西會戰」為論述核心,最後聚焦於扼守進入長江三峽門戶的「石牌要塞保衛戰」。又因奉命死守要塞之國軍第11師全師官兵,在師長胡璉將軍率領下,上下一心,浴血奮戰,不但擋下了日軍來勢洶洶的攻擊,使日軍不能再越此雷池一步,確保了重慶中樞的安全,而且還逆轉第6戰區連續戰敗的情勢,為戰區創造了反擊、並恢復會戰前陣線的戰機。由於第11師將會戰之局面,由「逆勢」轉為「順勢」,故本書遂以《扭轉乾坤》名之。
為完整鋪陳「石牌要塞保衛戰」發生的遠因、近因、戰鬥全過程、結果與影響,以及胡璉將軍發揚「黃埔精神」之勇敢與氣節表現;本書區分7章,述而論之,以完整呈現歷史的真相。
第一章〈導讀〉,概有:「緒論」、「相關軍語釋義」、「要圖調製與說明」、及「凡例」等4節;旨在對本書作一般性的概念及閱讀說明。
第二章〈日本侵華策略及其手段轉變〉,包括:「日本的大陸政策」、「蘆溝橋事變前的蠶食策略」、「蘆溝橋事變後的鯨吞策略」、及「武漢會戰後被迫以戰養戰」等4節;旨在說明日軍侵華「作戰線」,「由北向南」改變成「由東向西」的過程,為日後武漢以西地區的幾場會戰,鋪陳遠因。
第三章〈日軍的幾場「以戰養戰」會戰〉,包括:「日軍首次吞下敗仗的隨棗會戰」、「日軍思考直通重慶的宜昌作戰」、「宜昌不守是國軍最大戰略錯誤」、及「以劫掠為目的的豫南會戰」等4節;旨在說明駐武漢之日軍第11軍,以維護武漢北面「戰略翼側」安全,兼顧「持續戰力」維持,發動數場屬於「防禦」性質的「有限目標攻勢」小型會戰,為1943年該軍的「江北殲滅作戰」及「江南殲滅作戰」(即「宜南作戰」),儲備戰力,與形塑有利戰略環境。
第四章〈日軍進攻重慶之計畫與準備〉,包括「日軍的四川作戰計畫」、「日軍四川作戰的中止」、「日軍的江北殲滅作戰」、及「日軍江南殲滅作戰」等4節;旨在說明日軍大本營對「進攻重慶計畫」緣起、整備、中止之決策過程,以及第11軍對進入四川「念念不忘」之熱情,為1943年2至5月發動之鄂西長江南北兩岸作戰,鋪陳近因。
第五章〈國軍第6戰區的會戰整備〉,包括:〈國軍第6戰區之防禦工事設施〉、〈日軍若攻入三峽的嚴重後果〉、〈石牌要塞之戰略地位〉、及〈國軍之會戰指導〉等4節;旨在論述「鄂西會戰」前,國軍之戰場經營與作戰整備狀況,特別分析石牌要塞扼長江三峽入口,屏障陪都重慶安全,在地緣上的重要性。
第六章〈瀕臨崩潰的國軍鄂西防線〉,包括:「日軍渡江發動宜南作戰」、「日軍洞庭湖北畔的外線作戰」、「日軍攻破國軍丘陵地帶防線」、及「日軍攻向鄂西山岳地帶」等4節;旨在論述日軍第11軍「宜南作戰」(即「江南殲滅作戰」),依計畫按部就班順利進行,由鄂西長江南岸「湖泊河川地帶」,經「丘陵地帶」,攻至「山岳地帶」前緣,及國軍「鄂西會戰」一路敗退之全過程,鋪陳「石牌保衛戰」前之戰場狀況。
第七章〈胡璉師長守住石牌逆轉戰局〉,包括:「國軍退守鄂西山岳地帶」、「胡璉師守住了石牌要塞」、「第6戰區反敗為勝」、「胡璉將軍創造了黃埔精神的典範」等4節;旨在論述中、日兩軍在本階段之作戰經過、蔣委員長對戰局的焦慮與親下「固守石牌」指令的決策,更闡述第11師師長胡璉及其所率領的全師官兵,發揚「黃埔精神」,守住石牌,擋住日軍向長江三峽之攻勢,讓國軍第6戰區反敗為勝的狀況。
本書和2023年10月筆者出版的《瞄準平型關》一樣,不同於一般「流水賬」式的戰史著作,主要特點有三:一是,2018年8月19日,筆者陪同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先生走訪宜昌,實地了解宜昌以上長江江面及三峽入口之線的地形狀況(見照片3、4)。2023年8月20日,筆者又由宜昌經江北山路前往石牌,途中在一路觀察江面狀況及南岸地形,乘座渡輪到達南岸後,又仔細察看地區地形特性,走訪砲陣的遺跡(照片11~16)。也就是說,本書有關「石牌保衛戰」之撰寫,是建立在對「作戰地區地形特性」詳細偵察了解的基礎上。
二是,使用國軍、日軍雙方資料,並參考中國大陸之著作,兼顧「同源」與「異源」,俾相互對照,參伍異同,公正論述,以收用相徵驗之效,求取客觀結論。三是,每一狀況,均繪製標有「比例尺」之作戰要圖;作戰要圖大部分以色彩疊壓方式,顯示「等高線」,易看易懂。文中地名,即便小至鄉鎮村落,亦示於要圖之中,俾便閱者對狀況之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