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全1 冊)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4324057系列名稱:
中華史地叢書系列編號:
G0016定價:
248元作者:
王儀 著頁數:
138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50625出版日:
20150625出版社:
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CIP:
略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1.《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本書由殷商時代談起﹐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詳論中韓日三國政治、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
4. 本書為中日韓政教交流專史,出版界所未見,史料珍貴,為治史者必備圖書。
《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由殷商時代談起﹐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詳論中韓日三國政治、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
目錄:
壹、 前言
一、 韓國歷史與中、日兩國歷史不易分開
二、 韓國名稱的由來
三、 韓國戰略形勢重要
四、 中韓關係源遠流長
五、 中日同文同種淵源尤深
六、 本書敘述的範圍
貳、 經略朝鮮的先驅者──箕子
一、 殷(商)的興衰
二、 忠君愛國著有清譽的箕子
三、 周的興起與殷的滅亡
四、 箕子的開拓遼東
五、 箕子經營朝鮮半島北部
六、 箕子在朝鮮的政績
七、 周對箕氏朝鮮的承認
八、 箕子對韓人影響的深遠
九、 韓人對箕子的崇敬
十、 國人立廟歲祭箕子
參、 日本民族與建國
一、 周代日本恪修貢職
二、 日本民族的由來
三、 日本的建國
肆、 春秋時代齊國與箕氏朝鮮的貿易
一、 齊的建國
二、 箕氏朝鮮手工藝品輸齊
伍、 戰國時代燕國與箕氏朝鮮的關係
一、 燕的建國
二、 箕氏朝鮮以燕為宗主國
三、 燕對箕氏朝鮮的貿易
陸、 秦的統一與箕氏朝鮮的服屬及徐福的東渡日本
一、 秦的建國與統一中國
二、 箕氏朝鮮臣屬於秦
三、 秦末燕趙齊人避難朝鮮半島南部
四、 秦「半兩」錢流通朝鮮半島
五、 秦時徐福的東渡日本
柒、 「前三韓」──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一、 三韓國家與箕氏政權並立於朝鮮半島南北二部
二、 朝鮮半島的土著民族──馬韓
三、 秦之亡人經略辰韓
六、 齊東亡人建立弁韓
捌、 衛氏朝鮮興起與箕氏朝鮮的滅亡
一、 秦漢嬗遞華人避居箕氏朝鮮
二、 箕氏朝鮮的滅亡
三、 衛氏朝鮮的興起與半島南北政權的對峙
玖、 漢武帝征服衛氏朝鮮與日本的來朝
一、 漢對衛滿的安撫
二、 衛右渠叛漢武帝遣師征服
三、 漢設四郡統治衛氏朝鮮舊壤
四、 中國文化經朝鮮半島再傳日本
五、 日本的朝漢
壹拾、 「後三韓」──駕洛的興起
一、 韓史的「三國分立時代」
二、 新羅的建國
三、 高句麗的建國
四、 百濟的建國
五、 駕洛六國的興起
六、 日本插足朝鮮半島之始
壹拾壹、 新莽怒改高句麗為下句麗
一、 王莽篡位與西漢的滅亡
二、 王莽怒改高句麗為下句麗
壹拾貳、 東漢與高句麗的關係及對日本的封爵
一、 光武中興漢室再造
二、 高句麗來朝光武帝
三、 樂浪人王景治理汴渠功業不朽
四、 安帝時代高句麗先叛後降
五、 順帝時代高句麗寇邊與靈帝時代的降服
六、 遼東太守參預高句麗宮闈之爭
七、 東漢對日本的封爵
壹拾參、 漢代文物流傳朝鮮半島的一斑
一、 西漢「五銖錢」流入半島
二、 王莽居攝「泉幣」流入半島
三、 王莽居攝「年鏡」流入半島
四、 孝文廟銅鐘在半島發現
五、 東漢「壓勝錢」流入半島
六、 裝飾品與漆器流入半島
七、 絲織品傳入半島
八、 煉鐵技術傳入半島
九、 漢畫流傳半島
十、 漢代壁畫盛行高句麗
十一、 漢代銅馬與綠釉陶馬流入半島
壹拾肆、 三國時代魏吳與高句麗日本的關係
一、 東漢的滅亡與三國鼎立之局
二、 高句麗臣事吳國
三、 高句麗周旋魏吳二國之間
四、 魏伐遼東威震海表與日本來朝
五、 高句麗犯邊痛遭魏師撻伐
六、 百濟乘隙偷襲樂浪
壹拾伍、 晉代五胡亂華與前燕對高句麗的冊封及日本的來朝
一、 三國畢晉統一
二、 朝鮮半島的新形勢與華人的渡日
三、 中國文字經百濟再傳日本
四、 五胡亂華與晉室南遷
五、 前燕對高句麗冊封始末
六、 百濟朝晉
七、 日本侵新羅
八、 百濟服屬日本
九、 佛教經前秦東晉傳入高句麗百濟
十、 晉代中國文化對高句麗百濟新羅的影響
十一、 日本對西晉的入貢
十二、 日本中斷朝晉的原因
十三、 東晉的北伐中原與日本的恢復遣使
壹拾陸、 南北朝中國與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的關係
一、 東晉的滅亡與南北朝的對峙
二、 高句麗百濟新羅交好中國南北朝動機
三、 高句麗的雙邊外交
四、 日本上書宋順帝制裁高句麗侵犯百濟
五、 百濟的雙邊外交
六、 新羅的雙邊外交
七、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高句麗的影響
八、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百濟的影響
九、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新羅的影響
十、 南北朝時代中韓文化的交流
十一、 日本勤求中國技藝人才
十二、 百濟傳播中國文物於日本
十三、 佛教經百濟傳入日本
十四、 日本遣使朝宋
十五、 日本的熱中華化
十六、 齊對日本的封爵
十七、 梁對日本的授爵
十八、 南朝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文化的改善
內文試閱:
壹、 前言
四、 中韓關係源遠流長
中、韓兩國國境相連,中韓關係可遠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考古學家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所發現的「撐石」(西方學者稱之石棹),認定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撐石」以天然大石為頂,另以三、四短細石柱支撐而立,其形式一如中國山東半島的「石棚」。在朝鮮半島中北部發現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遺產,用四大石壁以代支柱,頂石之邊,伸出四壁之外,其形狀與中國遼東半島的「石棚」相似。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江(鴨綠江)之隔,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海(黃海)之隔,中韓兩國相距不遠,文化遺產相同,誠非偶然巧合。
依據文字史料,中韓兩國關係,可追溯三千餘年前殷末周初,箕子經營遼東,進而拓展朝鮮半島北部開始。日本歷史學家林泰輔氏亦云:「當時(指古朝鮮)之所謂朝鮮者,與今日疆域完全不同,大抵含今之遼東及朝鮮之北部。」(朝鮮通史)漢惠帝時代,燕人衛滿驅逐箕氏,建立衛氏朝鮮,統治朝鮮半島北部。箕氏後裔南下馬韓,另建政權,自立為韓王,朝鮮半島上呈現兩個中國客籍政權南北對峙的局面。此時,半島南部又有「三韓」的分立,除「馬韓」為半島土著民族所建外;「辰韓」為秦之亡人所建;「弁韓」為齊東亡人所立,均為中國人建立的政權。其後,贏秦暴政,東漢末年的黃金賊亂,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中國人不堪苛政、賊亂與胡人的迫害,相率往朝鮮半島避難,長期定居,與韓人通婚,促成中、韓兩國不僅是壤地相接的唇齒之邦,亦是血統相同的兄弟之國。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光榮,亦是韓國人民的光榮。
中、韓兩國在三千餘年德長期交往,間有不愉快情事,甚而訴之戰爭,但由於文化的交流與道義的互助,每能彌補怨嫌,契合無間。如十二世紀王氏高麗不服遼、金而親弱宋;十七世紀明神宗維支援李氏朝鮮而與日本作戰,明雖獲勝,但喪師數十萬,費饟七百八十餘萬兩,其為韓人效力,不可謂不大。明亡,李氏朝鮮對名不忘,李氏王朝在宮中設「大報壇」,每年祭祀明太祖、神宗、思宗三帝,對明思宗殉國,尤為崇敬。朝鮮英祖二年(清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北青明毅宗御筆「非禮不動碑」立碑,其文有謂:「偶得崇禎御筆四大字而來付與於故奉朝賀宋時烈仍口貞?建祠其傍,名曰『萬東』,蓋取一間茅屋祭昭亡之意。嗚呼!此豈非體聖祖尊周之大至歟:寶畫如新,再三欽奉,涕泗被面,……以伸追恭之忱云爾。」
觀此可證李氏朝鮮對朱明的心悅誠服,感念不忘。再如清德宗支援李氏朝鮮與日本的甲午之戰,可謂中、韓兩國道義上的最高表現。這種道義精神啟示吾人,「國際間必以文化道義相濡呴,而後始有和平共存的可能,亦即人類社會必以文化相濡呴,而後世界有永久的和平」。
而一部中韓關係史,正洋溢此一崇高的精神。
1.《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本書由殷商時代談起﹐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詳論中韓日三國政治、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
4. 本書為中日韓政教交流專史,出版界所未見,史料珍貴,為治史者必備圖書。
《古代中韓關係與日本》由殷商時代談起﹐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詳論中韓日三國政治、經濟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
目錄:
壹、 前言
一、 韓國歷史與中、日兩國歷史不易分開
二、 韓國名稱的由來
三、 韓國戰略形勢重要
四、 中韓關係源遠流長
五、 中日同文同種淵源尤深
六、 本書敘述的範圍
貳、 經略朝鮮的先驅者──箕子
一、 殷(商)的興衰
二、 忠君愛國著有清譽的箕子
三、 周的興起與殷的滅亡
四、 箕子的開拓遼東
五、 箕子經營朝鮮半島北部
六、 箕子在朝鮮的政績
七、 周對箕氏朝鮮的承認
八、 箕子對韓人影響的深遠
九、 韓人對箕子的崇敬
十、 國人立廟歲祭箕子
參、 日本民族與建國
一、 周代日本恪修貢職
二、 日本民族的由來
三、 日本的建國
肆、 春秋時代齊國與箕氏朝鮮的貿易
一、 齊的建國
二、 箕氏朝鮮手工藝品輸齊
伍、 戰國時代燕國與箕氏朝鮮的關係
一、 燕的建國
二、 箕氏朝鮮以燕為宗主國
三、 燕對箕氏朝鮮的貿易
陸、 秦的統一與箕氏朝鮮的服屬及徐福的東渡日本
一、 秦的建國與統一中國
二、 箕氏朝鮮臣屬於秦
三、 秦末燕趙齊人避難朝鮮半島南部
四、 秦「半兩」錢流通朝鮮半島
五、 秦時徐福的東渡日本
柒、 「前三韓」──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一、 三韓國家與箕氏政權並立於朝鮮半島南北二部
二、 朝鮮半島的土著民族──馬韓
三、 秦之亡人經略辰韓
六、 齊東亡人建立弁韓
捌、 衛氏朝鮮興起與箕氏朝鮮的滅亡
一、 秦漢嬗遞華人避居箕氏朝鮮
二、 箕氏朝鮮的滅亡
三、 衛氏朝鮮的興起與半島南北政權的對峙
玖、 漢武帝征服衛氏朝鮮與日本的來朝
一、 漢對衛滿的安撫
二、 衛右渠叛漢武帝遣師征服
三、 漢設四郡統治衛氏朝鮮舊壤
四、 中國文化經朝鮮半島再傳日本
五、 日本的朝漢
壹拾、 「後三韓」──駕洛的興起
一、 韓史的「三國分立時代」
二、 新羅的建國
三、 高句麗的建國
四、 百濟的建國
五、 駕洛六國的興起
六、 日本插足朝鮮半島之始
壹拾壹、 新莽怒改高句麗為下句麗
一、 王莽篡位與西漢的滅亡
二、 王莽怒改高句麗為下句麗
壹拾貳、 東漢與高句麗的關係及對日本的封爵
一、 光武中興漢室再造
二、 高句麗來朝光武帝
三、 樂浪人王景治理汴渠功業不朽
四、 安帝時代高句麗先叛後降
五、 順帝時代高句麗寇邊與靈帝時代的降服
六、 遼東太守參預高句麗宮闈之爭
七、 東漢對日本的封爵
壹拾參、 漢代文物流傳朝鮮半島的一斑
一、 西漢「五銖錢」流入半島
二、 王莽居攝「泉幣」流入半島
三、 王莽居攝「年鏡」流入半島
四、 孝文廟銅鐘在半島發現
五、 東漢「壓勝錢」流入半島
六、 裝飾品與漆器流入半島
七、 絲織品傳入半島
八、 煉鐵技術傳入半島
九、 漢畫流傳半島
十、 漢代壁畫盛行高句麗
十一、 漢代銅馬與綠釉陶馬流入半島
壹拾肆、 三國時代魏吳與高句麗日本的關係
一、 東漢的滅亡與三國鼎立之局
二、 高句麗臣事吳國
三、 高句麗周旋魏吳二國之間
四、 魏伐遼東威震海表與日本來朝
五、 高句麗犯邊痛遭魏師撻伐
六、 百濟乘隙偷襲樂浪
壹拾伍、 晉代五胡亂華與前燕對高句麗的冊封及日本的來朝
一、 三國畢晉統一
二、 朝鮮半島的新形勢與華人的渡日
三、 中國文字經百濟再傳日本
四、 五胡亂華與晉室南遷
五、 前燕對高句麗冊封始末
六、 百濟朝晉
七、 日本侵新羅
八、 百濟服屬日本
九、 佛教經前秦東晉傳入高句麗百濟
十、 晉代中國文化對高句麗百濟新羅的影響
十一、 日本對西晉的入貢
十二、 日本中斷朝晉的原因
十三、 東晉的北伐中原與日本的恢復遣使
壹拾陸、 南北朝中國與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的關係
一、 東晉的滅亡與南北朝的對峙
二、 高句麗百濟新羅交好中國南北朝動機
三、 高句麗的雙邊外交
四、 日本上書宋順帝制裁高句麗侵犯百濟
五、 百濟的雙邊外交
六、 新羅的雙邊外交
七、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高句麗的影響
八、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百濟的影響
九、 南北朝時代中國文化對新羅的影響
十、 南北朝時代中韓文化的交流
十一、 日本勤求中國技藝人才
十二、 百濟傳播中國文物於日本
十三、 佛教經百濟傳入日本
十四、 日本遣使朝宋
十五、 日本的熱中華化
十六、 齊對日本的封爵
十七、 梁對日本的授爵
十八、 南朝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文化的改善
內文試閱:
壹、 前言
四、 中韓關係源遠流長
中、韓兩國國境相連,中韓關係可遠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考古學家在朝鮮半島西南部所發現的「撐石」(西方學者稱之石棹),認定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撐石」以天然大石為頂,另以三、四短細石柱支撐而立,其形式一如中國山東半島的「石棚」。在朝鮮半島中北部發現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遺產,用四大石壁以代支柱,頂石之邊,伸出四壁之外,其形狀與中國遼東半島的「石棚」相似。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江(鴨綠江)之隔,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一海(黃海)之隔,中韓兩國相距不遠,文化遺產相同,誠非偶然巧合。
依據文字史料,中韓兩國關係,可追溯三千餘年前殷末周初,箕子經營遼東,進而拓展朝鮮半島北部開始。日本歷史學家林泰輔氏亦云:「當時(指古朝鮮)之所謂朝鮮者,與今日疆域完全不同,大抵含今之遼東及朝鮮之北部。」(朝鮮通史)漢惠帝時代,燕人衛滿驅逐箕氏,建立衛氏朝鮮,統治朝鮮半島北部。箕氏後裔南下馬韓,另建政權,自立為韓王,朝鮮半島上呈現兩個中國客籍政權南北對峙的局面。此時,半島南部又有「三韓」的分立,除「馬韓」為半島土著民族所建外;「辰韓」為秦之亡人所建;「弁韓」為齊東亡人所立,均為中國人建立的政權。其後,贏秦暴政,東漢末年的黃金賊亂,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中國人不堪苛政、賊亂與胡人的迫害,相率往朝鮮半島避難,長期定居,與韓人通婚,促成中、韓兩國不僅是壤地相接的唇齒之邦,亦是血統相同的兄弟之國。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光榮,亦是韓國人民的光榮。
中、韓兩國在三千餘年德長期交往,間有不愉快情事,甚而訴之戰爭,但由於文化的交流與道義的互助,每能彌補怨嫌,契合無間。如十二世紀王氏高麗不服遼、金而親弱宋;十七世紀明神宗維支援李氏朝鮮而與日本作戰,明雖獲勝,但喪師數十萬,費饟七百八十餘萬兩,其為韓人效力,不可謂不大。明亡,李氏朝鮮對名不忘,李氏王朝在宮中設「大報壇」,每年祭祀明太祖、神宗、思宗三帝,對明思宗殉國,尤為崇敬。朝鮮英祖二年(清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北青明毅宗御筆「非禮不動碑」立碑,其文有謂:「偶得崇禎御筆四大字而來付與於故奉朝賀宋時烈仍口貞?建祠其傍,名曰『萬東』,蓋取一間茅屋祭昭亡之意。嗚呼!此豈非體聖祖尊周之大至歟:寶畫如新,再三欽奉,涕泗被面,……以伸追恭之忱云爾。」
觀此可證李氏朝鮮對朱明的心悅誠服,感念不忘。再如清德宗支援李氏朝鮮與日本的甲午之戰,可謂中、韓兩國道義上的最高表現。這種道義精神啟示吾人,「國際間必以文化道義相濡呴,而後始有和平共存的可能,亦即人類社會必以文化相濡呴,而後世界有永久的和平」。
而一部中韓關係史,正洋溢此一崇高的精神。
作者簡介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