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韓戰留下的台胞印記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4384624定價:
360元作者:
閻崑頁數:
148頁開數:
17x23x0.9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0331出版日:
20210331出版社:
戚嘉林(祖國文雜誌社)CIP:
783.32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介紹韓戰期間,當時留在中國大陸參加韓戰的台灣同胞的回憶。
閻崑兄對當代台胞記事研究之造詣,早已久仰。本人有幸與閻崑兄結縁,起於閻君為本刊《祖國》雜誌供稿。此次承閻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不勝榮幸,樂意從命。
閻崑,筆名沙蓬,1953年生,北京市人。余於閻君好感莫銘,因渠生性耿直,文采橫溢,且二人年相若也。閻君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四十年,曾雜誌社記者、副總編輯、後在全國台聯文宣部工作,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曾任中國記協理事。
閻崑君發表過隨筆、評論、散文、小說、詩歌、人物專訪、電視片腳本、報告文學等各類文章五百餘篇,二百餘萬字,事涉近四十年之兩岸關係。閻君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對歷史及諸子百家有所涉獵。閻崑君長期關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曾三次赴台深入採訪台灣抗日志士家屬,擔任華藝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抗日人物傳》副主編。
閻崑君這部名為《韓戰留下的台胞印記》新著,係閻君熱忱採訪的口述歷史,書中受訪者口述時,即使歷經六七十年後仍歷歷在目,因為許多戰場驚險殘酷情境,都是渠等身歷其境生死一線間的記憶。全書留下當時內地台胞參與韓戰的印記,也填補了台胞參加韓戰的歷史空白。
口述歷史,最重誠信。閻君全書受訪台胞戰後在內地發展,各有際遇不同,其差異大體是依或然率(probality),與受訪者原在台灣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閻君筆下對受訪者所言,忠實執筆,嚴謹紮實,也就是對受訪者最好的回報。閻君全書立足於國族高度,豐富台灣同胞在內地的印記,兩岸四地可說無出其右者。
口述歷史雖可填補歷史的空白/不足,惟因其限於受訪者當時年輕,所言是屬部隊基層戰場的個人記憶,對於近代韓戰的整體意義難窺全貌,台灣社會對韓戰所知貧乏/甚至受國府污名化宣傳誤導,從而也損及台胞參加韓戰之正當性。本書特附加余撰﹤韓戰的蓋世機遇-國防工業飛躍跨越八十年﹥一文,析解韓戰對中華民族帶來曠世機遇的國族意義,也使台灣社會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台胞參加韓戰的國族歷史意義。
在此,余特別推薦這是值得一閱的好書,盼與讀者分享!
介紹韓戰期間,當時留在中國大陸參加韓戰的台灣同胞的回憶。
閻崑兄對當代台胞記事研究之造詣,早已久仰。本人有幸與閻崑兄結縁,起於閻君為本刊《祖國》雜誌供稿。此次承閻君之請,為渠新著作序,不勝榮幸,樂意從命。
閻崑,筆名沙蓬,1953年生,北京市人。余於閻君好感莫銘,因渠生性耿直,文采橫溢,且二人年相若也。閻君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四十年,曾雜誌社記者、副總編輯、後在全國台聯文宣部工作,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曾任中國記協理事。
閻崑君發表過隨筆、評論、散文、小說、詩歌、人物專訪、電視片腳本、報告文學等各類文章五百餘篇,二百餘萬字,事涉近四十年之兩岸關係。閻君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對歷史及諸子百家有所涉獵。閻崑君長期關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曾三次赴台深入採訪台灣抗日志士家屬,擔任華藝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抗日人物傳》副主編。
閻崑君這部名為《韓戰留下的台胞印記》新著,係閻君熱忱採訪的口述歷史,書中受訪者口述時,即使歷經六七十年後仍歷歷在目,因為許多戰場驚險殘酷情境,都是渠等身歷其境生死一線間的記憶。全書留下當時內地台胞參與韓戰的印記,也填補了台胞參加韓戰的歷史空白。
口述歷史,最重誠信。閻君全書受訪台胞戰後在內地發展,各有際遇不同,其差異大體是依或然率(probality),與受訪者原在台灣所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閻君筆下對受訪者所言,忠實執筆,嚴謹紮實,也就是對受訪者最好的回報。閻君全書立足於國族高度,豐富台灣同胞在內地的印記,兩岸四地可說無出其右者。
口述歷史雖可填補歷史的空白/不足,惟因其限於受訪者當時年輕,所言是屬部隊基層戰場的個人記憶,對於近代韓戰的整體意義難窺全貌,台灣社會對韓戰所知貧乏/甚至受國府污名化宣傳誤導,從而也損及台胞參加韓戰之正當性。本書特附加余撰﹤韓戰的蓋世機遇-國防工業飛躍跨越八十年﹥一文,析解韓戰對中華民族帶來曠世機遇的國族意義,也使台灣社會能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台胞參加韓戰的國族歷史意義。
在此,余特別推薦這是值得一閱的好書,盼與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
閻崑,筆名沙蓬,1953年生,北京市人。文革時隨父母到河北省張北縣農村務農12年。平反落實政策返京後做過工人,雜誌社記者、副總編輯。後在全國台聯文宣部工作,新聞專業副高級職稱,曾任中國記協理事。
從事新聞媒體工作近四十年,發表過隨筆、評論、散文、小說、詩歌、人物專訪、電視片腳本、報告文學等各類文章五百餘篇,二百餘萬字,用筆記錄了兩岸關係近四十年的歷史進程。熱愛中國古典文學,對歷史及諸子百家有所涉獵。
因長期關注臺灣同胞抗日歷史,曾三次赴台深入抗日志士家庭進行採訪,擔任過《臺灣抗日人物傳》副主編(華藝出版社出版)。退休後撰寫發表了《老臺胞故事集》、《狼煙烽火裡的臺胞身影》、《抗日烽火中的臺灣兒女》等系列專書。
推薦序/導讀/自序
抗美援朝中-父親陳賜祿(台灣南投人)曾用生命駕駛汽車
陳宜安 陳宜寧 口述/阮凡 陳宜安 執筆
2020年的中秋節又來臨了。“人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父親陳賜祿的音容笑貌又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我們無限思念親愛的父親。
2020年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70周年。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曾告訴我們,他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並在以慘烈而著稱的上甘嶺戰役中負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的一場著名戰役。1952年10月14日淩晨四點,“聯合國軍”使用了火炮、坦克和飛機,對我軍陣地發動了猛烈轟擊,山頭被削低兩米,其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炸出的焦土就有幾尺深,許多坑道被炸塌,戰士死傷無數。16日,父親所在的運輸連正在緊急向戰鬥一線調運作戰物資和運回傷患,一路上一直遭到飛機猛烈轟炸。傍晚時刻,他開車載著17名傷患准備返回戰地醫院,也遭遇敵機轟炸,於是他們馬上躲進坑道,隨著一陣陣劇烈的爆炸,坑道被全部炸塌,父親和17人都被埋在坑道裡。一塊巨石壓在父親的右肩膀,他受了重傷,渾身是血,是朝鮮老鄉用手把他刨了出來。當晚他被送到二分部幹部休養所。由於傷勢嚴重,肩胛骨已經斷裂,傷口化膿,蘇聯醫生決定要鋸斷父親的右胳膊以保全生命。父親以頑強的意志忍住劇痛,堅決要保留住。此後,12月21日轉到基地醫院;24日回到祖國治療,25日到達安東(今丹東)第六醫院,12月29日到達吉林省公主嶺市第三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轉院治療,胳膊雖然保住了,但身體依然很差,1953年2月19日被安排到位於河南省漯河的中南陸軍醫院治療休養,痊癒後被定為三等甲級傷殘軍人。
父親有記日記的習慣。翻開父親留下的日記本,可以看到父親當年的許多戰友和崇拜者給他的寄語:
最敬愛的陳賜祿同志:你是祖國的最優秀的兒子,毛澤東時代的好青年,祖國的保衛者,偉大的和平戰士。你在朝鮮前線奮不顧身的打擊著美帝,保衛著我們神聖不可侵犯的祖國,你是我今後學習的榜樣!崇高的革命敬禮。
王國慶53.6.24
最親愛的朋友陳賜祿同志:你是我們最親愛的人,是祖國的優秀兒女。你為了全人類的和平,為了保衛祖國,而光榮負了傷。我望您好好安心的休養,把病養好後再重上戰場打垮美國強盜。祝你身體健康。
你的朋友湯風瑞 53.6.25
當時父親一直被各地請去作英雄事蹟報告。河南省漯河一中的學生們把父親高高抬起,歡呼跳躍,十分崇拜。正如父親珍藏的獲獎證書上所說,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
父親陳賜祿的一生平凡而又偉大,活得真實而富有傳奇。他1924年出生在臺灣南投民間鄉。在日本統治下讀完初中以後,被日本人送去日本的福岡縣立工業學校,學習汽車駕駛和修理,畢業後又先後被派往新加坡、中國大陸,為日本人服務,可謂四處顛沛流離。但父親生性樂觀豁達,興趣愛好廣泛。他從小愛聽歌曲、喜歡唱歌、愛吹口琴拉手風琴。在日本讀書的時候甚至為學習一首電影歌曲,到處追看同一部電影。而在新加坡和中國大陸期間,他雖然居無定所,四處奔波,卻也保持了愛唱歌的天性。因為這一時期被迫為日本人服務,所以在日本投降後,父親就成了國民黨軍隊的俘虜。但因為他不是日本人,又有汽車駕駛及修理技術,所以在1946年就被國民黨部隊的高官留下給自己開小車,並隨著部隊的換防,先後到過海南島、湛江、南京、青島等地。
但父親正直的個性使得他對國民黨軍隊的腐敗和混亂十分反感。結果他只當了一年多私人司機,就在有一次開車到哈爾濱的時候,脫離了國民黨部隊高官,並於1948年初自願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四野戰軍的汽車一團修理連大修排服務。兩年多時間裡,他憑藉自己的汽車駕駛和修理技術,跟隨第四野戰軍南下參加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渡江作戰,以及解放廣東、廣西、海南島等戰役。在此期間,他先後任班長、副排長,1949年還被定為一級駕駛員。就是在1949年上半年部隊駐紮安徽安慶市大渡口期間,與愛好唱歌的我的媽媽徐裕梅相識結婚,並共同隨軍赴廣西駐紮。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拉開序幕。父親的部隊當時遠在廣西,但他積極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時讓新婚的妻子獨自從廣西回到安徽安慶市(以致因旅途勞頓,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不幸夭折)。1950年10月19日,父親和其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一起,跨過了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朝鮮戰爭歷時近三年。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運輸部隊共完成200餘萬輛次、480萬噸物資的前運任務,後送了大量傷病員,完成了大批武器裝備牽載機動等任務,在我軍軍交運輸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據史料記載,朝鮮戰場一開始就凸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懸殊巨大。美國包括“聯合國軍”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陸空海三軍立體式作戰裝備齊全,有各種戰機約1,000多架,各種艦艇300餘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等。地面部隊每個師平均裝備有大炮22門,坦克140餘輛,裝甲車35輛,各種車輛3,800餘輛。而中國人民志願軍每個軍只臨時配有100輛左右負責運輸物資的汽車。
中國有句俗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對戰爭勝負至關重要。我志願軍先後組建了13個汽車團入朝。我父親所在的汽車連隊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二分部汽車暫編一團。
抗美援朝歷史上一般被劃分為運動戰和陣地戰兩個階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以運動戰為主。在這一時期,志願軍的作戰物資主要依靠國內供應,從後方運往前線主要依靠汽車運輸。由於新成立的中國百廢待興,一方面我志願軍車少汽車兵缺乏,運輸能力極其薄弱;另一方面前線戰事多變化,部隊行軍速度快,運輸戰線也隨之不斷延長。而美軍及其聯合國軍始終把破壞志願軍補給運輸線作為戰略重點。他們不惜出動大批飛機,採取晝夜轟炸封鎖。可以說,朝鮮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汽車兵,是用生命駕駛,用血肉之軀保障前線作戰物資供給。父親所在的汽車一團所有汽車兵,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爭分奪秒,日日夜夜竭盡全力。
父親曾告訴我們,長津湖戰役的第二天晚上,汽車連接到任務,緊急運輸作戰物資到長津湖前線。我志願軍剛到朝鮮的第一仗就是在長津湖地區。那一仗,其慘烈程度史上罕見,被稱為“中美兩國都不願提及的血戰”。那時的長津湖一帶天寒地凍。剛剛到達朝鮮的汽車兵由於地理環境不熟悉,山路崎嶇,冰天雪地,還要躲避天上的飛機轟炸。當天晚上,連隊就有好幾輛翻了車,造成不少人的傷亡。父親說,在朝鮮,他們經常一個連出去執行任務,回來時不到一個排;一個排出去,回來只剩下一個班,汽車兵傷亡是常有的事。因為志願軍汽車數量少,所以往往都是超載;夜間行駛在崎嶇艱險的山路上,黑燈瞎火且路況不明,被敵機轟炸的山路坑坑窪窪,超重超載的汽車劇烈顛簸特別容易爆炸起火。一不小心就容易剮碰、撞車甚至掉進懸崖。因為汽車目標大,危險性更大,它是敵機晝夜搜索瞄準轟炸的目標,所以當時志願軍的汽車兵在運輸線上的傷亡風險並不低於前線作戰。為了儘快供給前線作戰部隊的急需物資,父親他們的車隊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首先是朝鮮的氣候十分寒冷,到處冰天雪地,給汽車兵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為不少戰士來自廣東廣西一帶,突然來到北方,許多人不能適應,有的還沒有棉衣。據父親日記記載,他所在的汽車一團曾隨部隊一起進駐朝鮮山鋪里附近的一個山溝,當時正值朝鮮的冬季,而這一年又趕上50年一遇的嚴寒,10月份已經零下三四十度。一個小戰士剛剛准備打開汽油蓋,雙手就被汽油桶粘住,活生生皮肉分開,鮮血淋淋,哭得他死去活來,令人心碎。運輸途中,也常常遇到寒流襲擊,氣溫降至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稍不小心就會凍傷手腳和面部。
其次是汽車缺少相應防滑、防凍裝置。嚴寒情況下,汽車的油箱水箱及發動機缸體常常會被凍裂,造成汽車報廢;有時則會出現車輪打滑,造成汽車和物資損失,甚至掉入懸崖,人員傷亡。父親和一些老司機曾建議:為了防滑,車輪必須安裝防滑鏈;為了防凍,汽車水箱裡必須是防凍水(水中添加酒精)。運輸車隊領導立即向上級和國內申請相關物資,逐漸增強了應對寒流的能力。
除了嚴寒以外,志願軍汽車兵的最大威脅是敵機的空襲。當時的情況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幾乎全靠汽車運輸;而對方具有幾乎完全的制空權。為了破壞志願軍的補給線,美國方面出動大量飛機,專門對付我們的汽車運輸。我們的汽車只能在夜晚上路。即使是在晚上,也不敢開車燈,以防敵機發現,跟蹤轟炸。父親說,為了儘快把物資彈藥供給前線部隊,他們常常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與敵人飛機玩“捉迷藏”,飛機來就躲,飛機走就開。由於父親開車技術高超,他開得好、開得快,有時還敢趁著在敵機連續投放照明彈時,加速度開得更快。朝鮮的山路崎嶇狹窄又艱險,黑夜裡在不開車燈的情況下,父親常常都是開車在前面開路,帶領整個車隊謹慎前進,把危險留給自己;遇到危險路段,乾脆下車步行指揮和引領後面的汽車通過。特別在美軍的“絞殺戰”中,天上有敵機密集轟炸,地面敵人用遠程大炮封鎖。有時美軍扔下照明彈,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馬上就有飛機緊跟著瘋狂轟炸,不少汽車兵未能倖免,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犧牲。有一次,因前方陣地彈藥告急,必須馬上運往前線,不能等到晚上。父親所在汽車排的10幾輛汽車拉開距離,一輛一輛地冒著敵人炮火沖過去。父親他們幾乎每天都是這樣,與死神擦肩而過,九死一生。由於汽車一團有效地保障了前線部隊的物資和彈藥供應,所以經常受到嘉獎,被稱為“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隊”,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父親每每說到這些驚險的故事,我們姐妹都聽得膽戰心跳,也特別為自己英雄的父親而自豪。
敵機圍剿汽車運輸部隊,除了照明、轟炸之外,還經常投放凝固汽油彈、燃燒彈、定時炸彈等,有時直接把路面炸出大坑,有時在路面灑一種三角形的鐵釘子以破壞汽車輪胎,有時則對汽車駐地進行偷襲。由於敵人的全方位封鎖,所以汽車運輸兵的傷亡極大。
汽車兵的缺乏,也是我志願軍汽車運輸的困難之一。抗美援朝伊始,既會開車又會修車的汽車兵成了稀缺人才。據父親回憶,當時一支幾萬人的部隊,在進入朝鮮前平均僅有一個運輸排、十幾部過去繳獲過來的舊卡車,遠遠不能滿足運輸兵員和後勤物資的需求,結果就需要緊急擴充汽車隊;而在擴充進來的人員中,並不都能駕駛汽車,許多人只能邊幹邊學;還有的則是隨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甚至是俘虜過來的司機,需要加強思想工作。此外,還有一些舊汽車也不能適應朝鮮嚴寒氣候,常常出毛病。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父親就成為了運輸隊伍中的技術指導和工作榜樣。他有著高超過硬的汽車駕駛和修理技術,一輛汽車從他身邊駛過,他就能聽得出這輛車的毛病在哪。父親身高1米82,腳大手大,動手能力極強,動作迅捷,而且力大如牛。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陳大個子”。一般的汽車大修,一個班的人幾天都修不好,而他不到兩天就全部修理好;汽車的發動機卸下來修理,需要幾個人抬,而父親一人就輕而易舉地卸下來。在朝鮮戰場父親修理了無數輛汽車,還不斷回答許多初學者的問題,手把手地指導大家修車。凡是經他修理過的汽車開起來非常輕鬆順利,大家都喜歡用。他經常白天修汽車,夜晚還要完成運輸任務,幾天幾夜不睡覺是常有的事。下面是父親講過的兩個戰鬥故事-
搶運發動機
在一次志願軍部隊夜間緊急撤退轉移中,父親接到一個艱巨的任務:必須在15分鐘以內,回原駐地陽德取回幾台發動機。這時天上的飛機一直在不停地狂轟濫炸,後面還有美軍的機械化編隊一直在追,隆隆的坦克聲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這時候我們的部隊已經離開駐地20公里了,工兵們已經在沿途埋好了地雷。為了儘快把發動機從虎口裡搶奪回來,工兵連長命令立即起出地雷,讓父親順利出發。父親頂著炮火,冒著危險,開著剛剛繳獲的美式中吉普,加大油門,箭一般地全速行駛。原駐地已經被飛機炸得火光衝天,濃煙滾滾。父親不顧一切衝進去,此時的發動機已經被大火燒得滾燙滾燙,父親抱起發動機用肩膀頂上汽車,刹那間手與發動機發出呲呲的聲音,發動機的重量170公斤左右(蘇制嘎斯-51(GAZ-51)),他一連搶出三台發動機,剛剛掩護好車體,這時一連串的照明彈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父親趁著光亮加速開車。一架飛機緊緊盯上了父親的汽車,俯衝下來無情地掃射,掌握了飛機掃射規律的父親毫不畏懼,他開車一貫神速,當飛機掃射時,車子早已經開得很遠了。這演繹出汽車跑得比飛機快的神奇。父親與飛機鬥智鬥勇,穿過了敵方火力封鎖線,終於在15分鐘之前趕回。工兵們只等父親車子一過又迅速埋好地雷。這時大部隊包括車輛已經全部撤到一條河流的對岸,橋已經拆掉。冬天裡,河水不深,人可以蹚水過去,可是汽車如何過去呢?久經考驗的父親急中生智,為了防止發動機迎水熄火,就急忙調轉車頭,掛倒擋加速猛衝上了對岸,順利過河。埋雷的工兵們目睹眼前一切,驚歎無比,這個汽車兵太神奇了!回到新的駐地,掩護好汽車,父親才感覺到雙手劇烈疼痛,原來雙手血肉模糊,鮮血直淋。這一次,父親又獲得了三等功。
在戰場上搶車搶汽油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汽車兵除了每天冒著槍林彈雨為部隊運輸各種作戰物資彈藥,返回時接收傷患之外,還有就是從戰場上搶運各種作戰物資。對於汽車兵來說,首要的就是汽車、汽油。據統計,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共繳獲敵方汽車5,000餘輛。每當志願軍勝利打完一仗,敵方匆忙撤退時就丟下很多武器裝備,包括汽車和汽油。但是他們依仗擁有空軍的絕對優勢,對這些丟下的武器裝備狂轟濫炸,我們要想搶奪這些作戰物資,猶如虎口奪糧,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父親每次都帶領搶修組到戰場搶奪汽車等物資。白天飛機轟炸不停,夜晚才敢小心翼翼地行動。由於許多汽車已被破壞,殘缺不全,他們只好進行搶修,或者將幾部破車的零件拼湊成一部車。朝鮮的冬季夜晚,野外已是零下30多度,鋼鐵都會“咬”人。當你的手指一接觸它,手就會脫去一層皮。父親他們顧不了這一切,拼命搶修拼裝汽車,常常一夜之間就能搶修好十多輛。還有一次在戰場上夜間搶奪汽油。一桶汽油200公斤重量,和平時期是需要幾個人一起扛起來的,而在戰火連天的戰場,敵機還在頭頂上狂轟濫炸,要把他們丟下的武器裝備等物資炸成廢鐵。眼看一桶桶汽油就要被炸,隱蔽起來的父親和他的戰友們焦急萬分,那可是汽車的糧食啊,猶如汽車兵的生命。父親顧不得許多,衝上去扛起汽油桶飛快地跑,當他搶救了兩桶汽油之後,就被敵機盯住了,一方面猛烈地向他掃射,一方面向汽油桶轟炸,頓時汽油桶爆炸,火光衝天,久經戰場考驗的父親,無所畏懼,他再次衝進火堆,又搶救出一桶汽油。為此,父親又獲得了嘉獎。
父親的駕車和修車技術在汽車一團數一數二,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在運動戰期間由於敵機不分晝夜狂轟爛炸,我志願軍車輛損失十分嚴重,運輸效率低下,致使前線作戰物資供不應求,部隊少彈缺糧。在此背景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和政治部聯合開展了 “安全行車立功運動”,父親所在的連隊也參加競賽運動。父親在競賽中創下並獲得了安全行車90,000公里的大獎。部隊首長總是喜歡乘坐父親駕駛的汽車。尤其是前線戰事吃緊的關鍵時刻,部隊首長往返前後方十分頻繁,敵人的炮火更加猛烈,父親經常冒著九死一生,躲過敵機的無數次的掃射,在坑坑窪窪的路上既小心駕駛又速度飛快,每次都安全平安護送首長。為此又再次獲得三等功。父親在抗美援朝時期辛勤努力工作,為志願軍的汽車後勤運輸,為保障前線作戰物資供應,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父親傷好復員轉業到地方工作,由於技術過硬,所以被安排擔任當時安慶市委書記的專職司機兼警衛員。父親體質強壯身材高大,見人總面帶微笑,愛幫助人,男女老少都喜歡他。他為人正直,與人為善,待人慷慨大方,他的錢是大家的錢,他的工資也是大家的工資。他從來不計較名利,更不在意錢財。他業餘時間喜歡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游泳、甩鐵餅和標槍,都身手不凡,尤其愛打籃球。一次可以連續打三場。打完球,他經常邀請籃球隊員到家裡吃飯。1953年轉業到地方工作時,他的工資就是80多元,外婆說,他很少拿錢回家。那時的錢比較大,十分值錢,家中每個月的開支,就依靠母親的30多元工資。由於父親從來就不隱瞞自己是臺灣人,並一度為國民黨官員開過汽車,所以他在文革期間的全國性政治風暴中,家裡許多珍貴資料不是被燒毀就是被抄走。但他在此後的二三十年中,依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工作,曾擔任安慶市汽車運輸公司總經理。不僅成為單位的七級修理工和工程師,又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是安慶市好幾屆的人大代表。1982年他58歲的時候,還被評為全國臺灣同胞為祖國做貢獻積極分子,赴京參加表彰大會,受到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戰爭讓多少人失去了鮮活的生命,讓無數個家庭從此失去了親人。父親一腔熱血參加抗美援朝,就是為了保家衛國、保衛和平。和平,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理想。為了和平,父母親也給我們兩姊妹起的名字就是宜安、宜寧,期盼人類永久和平,世界永遠安寧!
父親離開我們已近25年,他所參加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也已經70周年。我們深信,親愛的父親對於國家的貢獻,人類的和平,也將和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一起,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最可愛的人!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永遠懷念他!
注:阮凡,碩士,是陳宜寧的女兒、父親陳賜祿的外孫女。現為安徽省安慶市政協委員,安慶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安徽省臺聯會常務理事。安慶市帝伯格茨活塞環有限公司品質計量科主管。
2020年10月1日初稿
2020年10月8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