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治理系說(卷二):臺灣的地方治理

原文書名:


9789577111463治理系說(卷二):臺灣的地方治理
  • 產品代碼:

    9789577111463
  • 系列名稱:

    頂尖文庫
  • 系列編號:

    EA044
  • 定價:

    550元
  • 作者:

    紀俊臣
  • 頁數:

    424頁
  • 開數:

    17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810
  • 出版日:

    20200810
  • 出版社: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CIP:

    575.19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專書係就近四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並已在學術期刊刊載之論文,依其論文探討主題,經加整理,並以最新之數據或文獻,重加修正後編輯為上下二冊專書。上揭三十篇論文,多在探討治理模式,且以地方自治法制、地方治理為主軸,進行實證研究。
上揭二本專書皆在分析和探討臺灣的自治理論發展;尤其地方自治為華人社會典範,其政策作成與執行自有深入分析的學術價值。此外,兩岸對地方治理皆有深入的研究,本專書乃就臺灣的治理成就分由多層面進行分析,藉以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從而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


紀俊臣
現任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教授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曾任
1.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2.內政部民政司司長
3.中央選舉委員會副秘書長
4.公平交易委員會第二處處長
5.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
6.臺北市政府顧問兼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執行秘書
7.交通大學、中興大學、中央警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真理大學兼任教授

著作
1.《精省與新地方制度》
2.《地方政府再造》
3.《地方政府與地方制度法》
4.《直轄市政策治理》
5.《地方政府與自治》
6.《都市及區域治理》(編著)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將臺灣的治理成就進行多層面分析,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深層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書籍目錄


治理正當時
離島基本法篇
壹、離島基本法制定令可行性
一、前言:法制健全係離島發展的前提
二、離島法制的可能模式
三、離島建設條例施行的成效檢視
四、當前離島法制上的議題建議
五、由離島建設條例修正為基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六、結語:離島基本法應係當前健全離島法制的良制
貳、離島基本法之立法可行性分析
一、前言:離島建設條例有極卓越的階段性法制上貢獻,應予肯定
二、離島基本法法制的立法體例選擇
三、離島法制採取基本法模式的SWOT分析
四、當前離島法制之可行立法體例
五、制定離島基本法之重要規制標的
六、結語:離島法制宜以可長可久之立法模式思考之
參、探討離島基本法
一、前言:制定離島基本法有其必要性
二、臺灣基本法定位立法例分析
三、制定離島基本法之法依據解析
四、研擬離島基本法草案法制架構
五、結語:離島基本法立法是離島發展之新里程
肆、離島治理之策略與成就:以澎金馬治理法制觀點
一、前言:離島治理係地方治理之特殊化模式
二、臺灣縣級離島之政經生態
三、臺灣在澎金馬縣級離島之治理策略
四、臺灣在澎金馬縣級離島之治理成就
五、臺灣在澎金馬之建設法制檢視與再設計
六、結語:臺灣宜參考大陸離島治理經驗之再出發
公共治理篇
伍、孫中山民權思想與臺灣政治文化之 形成
一、前言:孫中山民權思想形塑臺灣政治文化
二、孫中山民權思想的邏輯
三、臺灣政治文化形成過程
四、檢視孫中山民權思想對臺灣民主政治文化之影響
五、結語:孫中山民權思想係臺灣政治文化之發展動力
陸、政府參贊單位法律地位與組織結構功能:行政院院本部與臺北市政府秘書處比較分析
一、前言:政府參贊單位在決策上角色愈顯重要
二、政府參贊單位的組織生態形成
三、行政院院本部的法律地位與功能
四、臺北市政府秘書處的法律地位與功能
五、政府參贊單位的理想型組織與職權設計
六、結語:政府參贊單位在組織發展上的貢獻與成就值得肯認與策進
柒、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對地方公務 人力晉用之影響評析
一、前言: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影響地方公務人力晉用值得重視
二、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之制度設計與社會影響
三、地方公務人力之晉用途徑與權利保障
四、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影響地方公務人力之晉用
五、因應退休年金改革之地方公務人力晉用措施與福利方案
六、結語:建構地方公務人力晉用機制,宜有積極作為
捌、離島發展與地方創生:馬祖生態之構想
一、前言:地方創生是離島發展的可行策略選擇
二、馬祖的地方發展條件與構想
三、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的地方創生方案總體分析
四、馬祖推動地方創生方案的時機與策略觀察
五、當前離島推動地方創生方案的整備檢視
六、結語:馬祖地方創生方案的設計有助於全球在地化
玖、南海仲裁判決與兩岸護島策略之選擇
一、前言:南海仲裁後兩岸護島策略宜加審慎選擇
二、南海島礁主權争議始末速寫
三、南海仲裁內容解析
四、南海仲裁後各國的政治反應傾向
五、兩岸南海島嶼權屬主張,形塑護島策略之選擇
六、結語:兩岸南海護島策略,如採合作模式,應為最佳理性選擇
社會責任篇
拾、直轄市政府政治社會化與公民社會:臺中市改制直轄市的經驗分析
一、前言:直轄市政治社會化係形成公民社會的關鍵因子
二、直轄市政治社會化是社會行銷工具
三、臺中市改制直轄市,以推動政治社會化,促進公民社會的形成
四、臺中市改制直轄市應用政治社會化,以形塑公民社會作為檢視
五、結語:臺中市改制直轄市,須經由政治社會化,以強化公民社會意識
拾壹、勞資關係與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例一休政策的社會互動
一、前言:勞資關係建立在共生共榮與互信互諒
二、臺灣勞資關係的法制建構
三、勞資雙方對「一例一休」政策制定的互動
四、因應「一例一休」政策執行的問題與對策
五、結語:勞動政策應有裨於累積社會資本,減少社會成本
拾貳、臺灣社會企業的建構與實踐: 民生主義觀點探討街友的人力資源管理
一、前言:民生主義的核心價值似蘊含社會企業理念
二、民生主義的核心價值
三、推行社會企業,以落實民生主義的生活方式
四、臺灣街友的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企業形塑
五、結語:積極推行社會企業,以實踐民生主義的核心價值
拾參、新南向政策執行與僑領在僑居地發展的影響:以金門僑領在僑居地對新南向政策的影響力分析
一、前言:善用僑領資源推動新南向政策
二、新南向政策執行的條件設計與應用
三、東南亞僑領在僑居地發展與貢獻
四、善用僑領在僑居地成就,以強化新南向政策的執行績效
五、結語:僑領在僑居地發展係加速新南向政策執行的最有效資源
拾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年度預算案編列:以臺中市和平區2017∼2020年度為範圍
一、前言: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預算案編列的結構性問題值得重視
二、鄉(鎮、市)自治體年度預算案編列的問題與對策
三、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年度預算的結構問題與解決模式
四、臺中市和平區年度預算案的編列經驗分享
五、結語:臺中市和平區預算案編列經驗值得參考

推薦序/導讀/自序


[治理正當時] (節錄)
紀俊臣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客座教授
一、治理本質
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就是以「人」為主軸的研究,卻因人的角色各有不同,過去社會科學在傳統研究上,比較重視人的制度性和機制設計研究,或稱是人的結構性研究。唯現今的實證研究,則將人視為可量化的實體,甚至在質化研究時,即將人視為可深入追蹤事件來龍去脈的客體。這些社會科學研究,將傳統在公法或制度的豐碩研究成果顛覆;尤其認為純屬邏輯推理的社會科學研究,將不能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的核心。因之,唯有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始能了解實境,從而了解問題的核心,希望擬定解決方案,以達致「藥到病除」的診治效果。
社會科學以從事類似動物研究的方法,以掌握人的行為取向和價值,並且判斷人的可量化行為意義。這些假定人類如同一般動物的研究方法,祇是因為人在研究過程中,比較容易受到各自的情緒影響,以致肯認研究人的論文,不僅論述要能價值中立,而且重視研究過程的中性化;亦即,在研究過程中,不受主觀價值的實境情緒刺激,希望人們都能保持客觀的、無性的,就如同一般動物一樣進行研究。
社會科學不僅在研究方法上,儘量將人的研究量化;近些年來,又有更大的進展,就是數位化,甚至已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乃至VR、AR、SR和MR等的研究工具,以進行顛覆傳統的研究。這將是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學研究新氣象。
事實上,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固然有很大的進展,但真正改變的,卻是它的研究內容;尤其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後,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論,必然有劃時代的變革。儘管變革的內容尚在醞釀和詮釋,但有一個主軸卻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擴大形成。此即是「治理」(governance)這個概念。在二十世紀七O年代以來,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不可忽視的課題;直至二十一世紀,其理論形成已在社會科學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這是社會科學以人為量化研究外,更進一步發現人的結合力量,已不僅在於政治菁英的權力作用或民間的協力作用,更在於深植國家動力的根基。面對二十一世紀不可逆的氣候變遷所肇致的災難,以及人類不輕易所造次的人禍,可能遠比核子戰爭更加危難和損害。在在需要凝聚全民的力量,並在國家威權領導下,始可有效克服和減緩災難。
所謂「治理」,依Christopher Ansell和Jacob Torfing在2016年編著的「治理理論手冊」(Handbook on Theories of Governance)中,經整理各類型治理模式後,曾為治理下一定義,簡言之,是:「經由集體行動和依循共同目標所為引領社會和經濟的過程」(Governance as the process of steering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through collective ac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common goals.);詳言之,「治理就是引領社會和經濟邁向集體協議目標的互動過程」(Governance a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es through with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are steering toward collectively negotiated objectives.)(Ansell &Torfing 2016:4)。
此項治理定義,簡淺易懂,至少包含下列五項意涵:
一、涉及行動者不限於政府部門的人員,尚包括:民間團體、學校等私部門人員,甚至個人的互動過程。
二、重視過程遠甚於目標的達成。其針對既定目標的策進,旨在顯示行動間的互動或稱協力,以達致共同想望目標之實現。
三、所重視的是社會和經濟的民生議題,絕不宜建構在政治權力的爭奪,因之所為者皆屬人們所共同關切的事項。
四、引領係趨向的設定和激勵,所涉社會和經濟範圍廣泛,如能在共同目標下,引領大家集體作為,始可以經濟方法解決社會所關注的議題。
五、強化互動作為,始能化解客觀條件下不對等的爭議,並且展現公部門與私部門共同辦理公眾事務的建設性處理作為。
上揭定義,係Ansell和Torfing研究各項治理模式所歸納的定義。他們認為治理最大的期待,就是公共事務之處理完善。因之,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就是治理的最終目標;而治理起初乃來自民間企業的經營模式之變革,是即「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旨在鼓勵各該股東在公司經營上的參與。再說公眾事務的處理,因事物的性質、權責的分工,須要分層負責,以致「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乃成為強化治理經濟的必要過程。這些觀念的興起,直接衝擊公共管理的管理範疇,導致「新治理」(new governance)正成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學科的主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