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578630581系列名稱:
不歸類系列編號:
2WXA0027定價:
450元作者:
王御風頁數:
340頁開數:
16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80726出版日:
20180726出版社:
遠足-遠足文化CIP:
555.933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近代高雄的發展與高雄港息息相關。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高雄這個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除了原有的貨物運輸功能外,在日治末期隨著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在戲獅甲地區興築了以軍需工業為主的工業港區。戰爭結束後,這個區域的軍事色彩逐漸淡去,但工業卻逐步增強,不僅奠定高雄成為「工業都市」的基礎,許多戰後與臺灣經濟息息相關的產業,如石化、鋼鐵業等,也從此地發跡。
從戲獅甲的變遷過程,可以看到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興起於日治末期的高雄戲獅甲工業區,為了配合日本帝國的南進政策,建立了煉鋁、機械、化學、肥料等工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繼續沿用,進而發展塑膠、合板等產業,台塑第一個工廠也在此建立,自此開啟日後的石化產業。戲獅甲是臺灣最早形成、最重要的工業區,其歷史脈絡包含日治末期的軍需工業、戰後公營事業的接收、臺灣石化及重工業、國營事業民營化、舊港區活化、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拉鋸,以及高雄市與高雄港發展等議題。
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各章依歷史發展鋪陳敘述:日治時期的萌芽;戰後的接收;美援扶持下的戲獅甲黃金時期;戲獅甲工廠轉型失敗後的衰微;戲獅甲工廠民營化後,在多功能經貿園區及亞洲新灣區的政策下,成為高雄新的商業中心。
高雄戲獅甲是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書中搭配數百張彩色照片和繪圖,圖文並茂,並在每一章最後以當時的地圖為底圖,繪製當時的發展概況。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1908-1945)
◎打狗築港與戲獅甲工業區的誕生
一、打狗築港
二、都市計畫的實施
三、戲獅甲工業區的形成
◎工廠、學校及宿舍的建立
一、化學工業:南日本化學、旭電化工業、臺灣肥料、塩野義製藥
(一)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二)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三)臺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四)塩野義製藥
二、金屬機械工業:日本ヤютЯヨу(鋁)、臺灣鐵工所、高雄製鐵、唐榮鐵工所
(一)日本ヤютЯヨу(鋁)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二)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東工場
(三)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四)唐榮鐵工所
三、其他:臺灣畜產興業、臺灣窯業、拓南мЯч(合板)工業株式會社工場
(一)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高雄加工工場
(二)臺灣窯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三)拓南мЯч(合板)工業株式會社工場
四、軍事區、宿舍及學校
◎小結:高雄工業蛻變的關鍵
第二章 戰後接收及復原(1945-1950)
◎戰後的接收:資源委員會與行政長官公署及省府的接收角力
一、戰後臺灣工業的接收
二、資委會與生管會
◎戲獅甲工業區舊有工廠之接收與復原
一、臺灣鋁廠
二、臺灣?業有限公司高雄廠(第一、四廠)
三、臺灣機械有限公司
四、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五、臺灣省畜產公司高雄工廠:高雄食品廠
六、臺灣窯業有限公司
七、唐榮鐵工廠
◎戲獅甲新生軍的設立
一、中元造紙廠
二、中聯化工
三、臺灣農業化工廠
四、臺灣鋼廠
五、六○兵工廠
六、二六兵工廠
七、高雄硫酸錏廠
八、復興木業
◎小結:接收、復原到新增:戲獅甲的復原與變化
第三章 美援、民營化與獅甲工業區的變化(1950-1970)
◎美援及民營化
◎戲獅甲的民營企業
一、台塑誕生與石化產業的發展(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
(一)台塑、南亞的創立
(二)國泰化工
(三)中聯化工
二、木業加工的持續發展(開南木業、復興木業)
(一)開南木業
(二)復興木業
(三)高雄港大貯木池的設立
三、工礦及農林的民營化(大華耐火磚廠、高雄食品廠)
(一)高雄耐火材料廠(大華耐火磚廠)
(二)高雄食品廠
四、失敗的鋼鐵業(唐榮鐵工廠、祥泰鋼鐵)
(一)唐榮鐵工廠
(二)祥泰鋼鐵
◎戲獅甲的公營事業
一、化學工業(高雄硫酸錏、台肥第三廠、臺灣農業化工廠、台?)
(一)高雄硫酸錏廠(二六兵工廠)
(二)台肥第三廠(高雄廠)
(三)台?
(四)高雄農化廠
二、機械金屬工業(臺灣機械公司、臺灣鋼廠、臺灣鋁廠)
(一)臺灣機械公司、臺灣鋼廠
(二)臺灣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鋁廠)
◎戲獅甲的公共建設及居民變化
一、交通動線建設及新區域開發
二、南部發電廠及西甲加壓站
三、宿舍與學校
四、西甲市場與中山市場(高市第一間民營市場)
◎小結:戲獅甲的黃金時期
第四章 從戲獅甲出發:臺灣工業轉型及戲獅甲衰微(1970-1990)
◎功敗垂成的重工業升級:臨海工業區與台機
一、高雄港擴建與臨海工業區的建立
二、臨海工業區及十大建設
三、台機的南遷及蛻變(台機、中船、中鋼)
(一)台機與國防工業:中興合金鋼廠及重車廠
(二)臨海工業區的主力:台機、中船與中鋼
(三)台機的虧損及衰微
四、臨海工業區的伙伴:唐榮、復興木業
(一)唐榮
(二)復興木業
◎石化產業聚落的北遷:戲獅甲石化產業變遷及台塑
一、北高雄石化聚落的建立
二、技術與台塑重心的北遷
三、戲獅甲的石化生力軍:臺灣氯乙烯、中台化工
(一)臺灣氯乙烯公司
(二)中台化工
◎衰微的戲獅甲
一、台?
二、台鋁
三、肥料飼料工業(中美嘉吉、台肥、硫酸錏)
(一)中美嘉吉
(二)台肥
(三)高雄硫酸錏
◎戲獅甲周邊聚落發展與環境議題
一、唐榮及二六兵工廠變更案
二、環境污染與抗爭
◎小結:戲獅甲的變遷:雙箭頭擴展的成與敗
第五章 戲獅甲的蛻變:民營化、多功能經貿園區到亞洲新灣區(1990-)
◎戲獅甲的大轉手:民營化風潮
一、公營事業民營化
二、股票上市的玄機:中石化、中工、中鋼
三、釋股民營化:台肥
四、分廠出售的先例:台機
五、分廠出售再釋股:唐榮
六、民營化失敗案例:硫酸錏
七、民營化的影響
◎多功能經貿園區及舊港區的突破
一、多功能經貿園區
二、舊港區的復興
◎亞洲新灣區與持續變化的戲獅甲
一、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
二、高雄港埠旅運中心
三、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四、高雄展覽館
五、高雄輕軌
◎小結:中央與地方的拉鋸
結論 國家政策下的戲獅甲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國家與產業:計畫經濟下的戲獅甲
註釋
徵引書目
摘文
前言(摘錄)
戲獅甲工業區,源自日治時期後期,為了南進,改變以往「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配合高雄港築港工程,建立了煉鋁、機械、化學、肥料等工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也都繼續沿用,更加上塑膠、合板等產業,台塑第一個工廠在此建立,也開啟日後的石化產業,這個區域,可說是臺灣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
曾幾何時,因為產業變遷、公司投資失利,附近住宅區建立後的污染問題,使得這個區域開始轉型,並搭上全球性舊港區開發的道路,不論是高雄最知名的商場,如統一夢時代、MLD台鋁,乃至於好市多(COSTCO)在臺灣開設的第一間分店,都在這?。「亞洲新灣區」啟動後,政府更興建許多造型亮眼的公共建設,如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搭配臺灣第一條輕軌捷運,於是「戲獅甲」從以往灰濛濛的「工業區」,變成了流行、時尚的代名詞,星期假日,人潮再度湧現,只是這次是來休閒購物的年輕男女,而不是趕著上下班的工人。
這個轉變,也讓附近還沒有「變身」的工廠紛紛拆除,但在還沒有完全開發完畢前,戲獅甲仍保持一個工業區正在轉變為商業區的狀態。當輕軌捷運轉入成功路後,我特別提醒學員們,可以注意成功路以西(靠港口這邊)多半還沒有開發,成功路以東則有所成果,因此可看到西面還有台機船舶廠、台肥、中美嘉吉等待開發的空地或工廠,甚至是唯一在都會區的南部火力發電廠,東面則是嶄新現代化的中鋼總部、台鋁、夢時代,兩樣情更反映出戲獅甲特殊的時代變遷,而這個變動還一直持續,可能再過五年、十年,當成功路以西也開發完畢後,區域地貌又會更加不同。
一趟捷運之旅下來,學員們有了許多疑問:為什麼在寸土寸金的市區,有這麼大片的工業區?這個工業區,以往有什麼工廠,後來這些工廠去了那??亞洲新灣區是怎麼來?未來的樣貌會是如何?眾多的疑問,都需要瞭解整體「戲獅甲工業區」的變遷,才能對這個由工業轉型為商業的區域,有充分瞭解。本書將以時代為分期,從日治時期的初建、戰後的接收、美援時期的發展、工業區的衰微,以及由工業區轉為商業區的復興,一一道來這個亞洲新灣區的故事。
如果單從戲獅甲區域及戲獅甲工業區主題來看,研究者並不多,最接近為楊玉姿的《前鎮開發史》,但前鎮除了戲獅甲之外,尚有草衙、籬仔內等聚落,因此全書並未對戲獅甲做深入探討。專門討論戲獅甲工業區發展,僅有筆者與陳慧鐶合著的〈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但該文僅描述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創建,對於戰後的發展,則尚未觸及。
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與1930年代後半期日本進入戰時經濟體制有關。關於此,張宗漢的《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林繼文的《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小林英夫的〈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高淑媛的〈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均有提及,但上述著作均以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為主題,因此未特別指出戲獅甲的特別之處,蕭采芳及李淑芬的碩士論文〈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則對此有較多著墨,也對本文有所啟發。
戲獅甲工業區也因此獨特性,戰後多半為政府接收,成為臺灣公營事業重要的集中地,中油、台電、中鋼、台肥迄今仍在園區內擁有土地,台機、台鋁更是在戲獅甲風光多年。除了公營事業外,民營的台塑也在此起家,因此不論是臺灣的機械、肥料、化學工業,乃至石化產業,都與戲獅甲息息相關。因此對於臺灣經濟、公營事業發展,甚至是單一產業,如機械、化學、鋁業、肥料、木材、石化產業的研究,都不免會涉及戲獅甲。
上述課題,有許多研究佳作,以戰後經濟與日治時期關係而言,兩者究竟是延續或是斷裂?陳慈玉針對與戲獅甲相關的台?、台鋁等產業進行研究,與其他相關論文收錄於《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認為戰後臺灣經濟與日治時期有其延續性,但也有戰後中國大陸來台經濟官員的貢獻,相同觀點也在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中提及,其近作《臺灣工業史》則進一步探討臺灣民營工業,認為民間對於臺灣工業發展有相當大助益,但以往較少被看見,上述觀點,其實在戲獅甲工業區的歷史發展中也可見證。
但戰後戲獅甲工業區,畢竟是以公營事業為主,政府政策對其影響甚巨,吳若予的《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是對臺灣戰後公營事業最完整的描述。政府對於公營事業的管理,如資委會、生管會等,陳思宇的碩博士論文,已出版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及未出版的〈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也多所探討。
實際上,戰後經濟發展至今已超過70年,整體經濟發展的討論也隨著出版時間有所斷限。戰後初期的經濟討論,重要著作有劉士永討論1945至1952年的《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劉進慶探討1945至1965年的《臺灣戰後經濟分析》、林鐘雄概論1945至1985年的《臺灣經濟發展40年》。可看到在這40年間,臺灣經濟如前述,在接收期奠定了公營為主的基礎,但也因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挫敗,讓臺灣經濟動盪不安,直到美援才告穩定,也開啟計畫性經濟,在經濟官僚推動下,讓臺灣經濟由農業轉成工業,而戲獅甲以公營為主的工業體質,也在美援的及時雨協助下,成為臺灣工業推手,並藉由台塑成立,開啟了民營工業的成長及後來的石化產業。
上述幾個課題,如美援,有吳聰敏的〈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趙既昌的《美援的運用》、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背景分析》,給予本書諸多參考依據。近年來也有著作對戰後初期經濟官僚,如尹仲容等有極高評價,如瞿苑文的《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郭岱君,《臺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強調臺灣戰後經濟發展與政策制定者的關係,甚至於民間企業發展,也多來自於官僚系統的擘劃與支持。但與戲獅甲有密切關係的石化產業而言,如薛化元、張怡敏、陳家豪、許志成合著的《臺灣石化業發展史》,就對於石化產業的官民互相爭搶有詳盡分析,臺灣化學工程學會出版的《臺灣化工史》系列,也說明許多民營化工企業其實與政府支持並無太多關連,蔡偉銑的論文〈臺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則說明狀況的複雜,難以單一化解釋。
到了1980年後,臺灣經濟又有變化。從戲獅甲案例看來,因公營事業營運紛紛亮起紅燈,也反映出政府經濟政策不如戰後初期有效,討論此時期公營事業民營化者,對政府政策多站在批判角度,如張晉芬的《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陳師孟等著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或是以勞工立場出發的臺灣勞工陣線《新國有政策:臺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也有其道理。但近年來戲獅甲的轉型,來自於政府力量仍多,政府政策的討論,亦為本文重點。
而政府角色,除了經濟政策外,都市計畫一直是長期在討論經濟發展時,被大家忽略的一環。戲獅甲的發展,與1936年制定的高雄市都市計畫有密切關係,對於高雄市歷年都市發展的討論,以吳欽賢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及吳文彥的博士論文〈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與本書最有關係,本書也在此基礎上,配合歷年來之都市計畫,可清楚看到戲獅甲的變遷及政府角色,尤其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角力。
戲獅甲工業區中有眾多產業及公司,如何瞭解單一公司及產業發展,也是本書一大挑戰。所幸有許多公司,如台機、高雄硫酸錏及唐榮,都已有研究專書,這幾間公司主要都是在1980年前後因經營不善而關廠或民營化,留下許多檔案,國家檔案館也委託專家利用檔案對其公司興衰歷史進行研究,對本書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包含陳政宏對於台機公司的《鏗鏘已遠:台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黃俊夫針對硫酸錏公司的《硫金歲月: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鄧文龍、張守真兩位關於唐榮公司的《百煉千淬: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這都提供本書非常充分的養分。
除了檔案局的這批書籍外,也有許多學者對單一產業或公司進行深入研究,如唐榮公司除《百煉千淬: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外,許雪姬也有以口述為主的《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以及論文〈唐榮鐵工廠之研究(1940-1955)〉。台機公司與硫酸錏公司也分別有洪紹洋及翁俊發的論文:〈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從賠償到治理:高雄硫酸錏廠污染爭議史(1950-1990s)〉。筆者本身亦曾針對戲獅甲內部台塑高雄廠歷史發展與李文環共同參與徐明福主持的〈台塑企業高雄廠區工業遺址保存之初步研究〉研究調查,而整體石化產業也有前述高淑媛、瞿苑文、薛化元、蔡偉銑及王振寰諸多著作,提供本書對產業的理解。
戲獅甲議題牽涉廣泛,本書之撰寫,除參考上述專著外,仍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史館、中研院、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局、高雄市政府所典藏檔案為主,並配合時人的回憶錄、口述歷史,以及筆者所做的田野調查資料,期望能釐清這個成立超過80年的工業區的興衰及變化。
近代高雄的發展與高雄港息息相關。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高雄這個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除了原有的貨物運輸功能外,在日治末期隨著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在戲獅甲地區興築了以軍需工業為主的工業港區。戰爭結束後,這個區域的軍事色彩逐漸淡去,但工業卻逐步增強,不僅奠定高雄成為「工業都市」的基礎,許多戰後與臺灣經濟息息相關的產業,如石化、鋼鐵業等,也從此地發跡。
從戲獅甲的變遷過程,可以看到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興起於日治末期的高雄戲獅甲工業區,為了配合日本帝國的南進政策,建立了煉鋁、機械、化學、肥料等工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繼續沿用,進而發展塑膠、合板等產業,台塑第一個工廠也在此建立,自此開啟日後的石化產業。戲獅甲是臺灣最早形成、最重要的工業區,其歷史脈絡包含日治末期的軍需工業、戰後公營事業的接收、臺灣石化及重工業、國營事業民營化、舊港區活化、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拉鋸,以及高雄市與高雄港發展等議題。
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各章依歷史發展鋪陳敘述:日治時期的萌芽;戰後的接收;美援扶持下的戲獅甲黃金時期;戲獅甲工廠轉型失敗後的衰微;戲獅甲工廠民營化後,在多功能經貿園區及亞洲新灣區的政策下,成為高雄新的商業中心。
高雄戲獅甲是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本書是第一本研究戲獅甲工業區的專著。書中搭配數百張彩色照片和繪圖,圖文並茂,並在每一章最後以當時的地圖為底圖,繪製當時的發展概況。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 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1908-1945)
◎打狗築港與戲獅甲工業區的誕生
一、打狗築港
二、都市計畫的實施
三、戲獅甲工業區的形成
◎工廠、學校及宿舍的建立
一、化學工業:南日本化學、旭電化工業、臺灣肥料、塩野義製藥
(一)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二)旭電化工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三)臺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四)塩野義製藥
二、金屬機械工業:日本ヤютЯヨу(鋁)、臺灣鐵工所、高雄製鐵、唐榮鐵工所
(一)日本ヤютЯヨу(鋁)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二)株式會社臺灣鐵工所─東工場
(三)高雄製鐵株式會社
(四)唐榮鐵工所
三、其他:臺灣畜產興業、臺灣窯業、拓南мЯч(合板)工業株式會社工場
(一)臺灣畜產興業株式會社高雄加工工場
(二)臺灣窯業株式會社高雄工場
(三)拓南мЯч(合板)工業株式會社工場
四、軍事區、宿舍及學校
◎小結:高雄工業蛻變的關鍵
第二章 戰後接收及復原(1945-1950)
◎戰後的接收:資源委員會與行政長官公署及省府的接收角力
一、戰後臺灣工業的接收
二、資委會與生管會
◎戲獅甲工業區舊有工廠之接收與復原
一、臺灣鋁廠
二、臺灣?業有限公司高雄廠(第一、四廠)
三、臺灣機械有限公司
四、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五、臺灣省畜產公司高雄工廠:高雄食品廠
六、臺灣窯業有限公司
七、唐榮鐵工廠
◎戲獅甲新生軍的設立
一、中元造紙廠
二、中聯化工
三、臺灣農業化工廠
四、臺灣鋼廠
五、六○兵工廠
六、二六兵工廠
七、高雄硫酸錏廠
八、復興木業
◎小結:接收、復原到新增:戲獅甲的復原與變化
第三章 美援、民營化與獅甲工業區的變化(1950-1970)
◎美援及民營化
◎戲獅甲的民營企業
一、台塑誕生與石化產業的發展(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
(一)台塑、南亞的創立
(二)國泰化工
(三)中聯化工
二、木業加工的持續發展(開南木業、復興木業)
(一)開南木業
(二)復興木業
(三)高雄港大貯木池的設立
三、工礦及農林的民營化(大華耐火磚廠、高雄食品廠)
(一)高雄耐火材料廠(大華耐火磚廠)
(二)高雄食品廠
四、失敗的鋼鐵業(唐榮鐵工廠、祥泰鋼鐵)
(一)唐榮鐵工廠
(二)祥泰鋼鐵
◎戲獅甲的公營事業
一、化學工業(高雄硫酸錏、台肥第三廠、臺灣農業化工廠、台?)
(一)高雄硫酸錏廠(二六兵工廠)
(二)台肥第三廠(高雄廠)
(三)台?
(四)高雄農化廠
二、機械金屬工業(臺灣機械公司、臺灣鋼廠、臺灣鋁廠)
(一)臺灣機械公司、臺灣鋼廠
(二)臺灣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鋁廠)
◎戲獅甲的公共建設及居民變化
一、交通動線建設及新區域開發
二、南部發電廠及西甲加壓站
三、宿舍與學校
四、西甲市場與中山市場(高市第一間民營市場)
◎小結:戲獅甲的黃金時期
第四章 從戲獅甲出發:臺灣工業轉型及戲獅甲衰微(1970-1990)
◎功敗垂成的重工業升級:臨海工業區與台機
一、高雄港擴建與臨海工業區的建立
二、臨海工業區及十大建設
三、台機的南遷及蛻變(台機、中船、中鋼)
(一)台機與國防工業:中興合金鋼廠及重車廠
(二)臨海工業區的主力:台機、中船與中鋼
(三)台機的虧損及衰微
四、臨海工業區的伙伴:唐榮、復興木業
(一)唐榮
(二)復興木業
◎石化產業聚落的北遷:戲獅甲石化產業變遷及台塑
一、北高雄石化聚落的建立
二、技術與台塑重心的北遷
三、戲獅甲的石化生力軍:臺灣氯乙烯、中台化工
(一)臺灣氯乙烯公司
(二)中台化工
◎衰微的戲獅甲
一、台?
二、台鋁
三、肥料飼料工業(中美嘉吉、台肥、硫酸錏)
(一)中美嘉吉
(二)台肥
(三)高雄硫酸錏
◎戲獅甲周邊聚落發展與環境議題
一、唐榮及二六兵工廠變更案
二、環境污染與抗爭
◎小結:戲獅甲的變遷:雙箭頭擴展的成與敗
第五章 戲獅甲的蛻變:民營化、多功能經貿園區到亞洲新灣區(1990-)
◎戲獅甲的大轉手:民營化風潮
一、公營事業民營化
二、股票上市的玄機:中石化、中工、中鋼
三、釋股民營化:台肥
四、分廠出售的先例:台機
五、分廠出售再釋股:唐榮
六、民營化失敗案例:硫酸錏
七、民營化的影響
◎多功能經貿園區及舊港區的突破
一、多功能經貿園區
二、舊港區的復興
◎亞洲新灣區與持續變化的戲獅甲
一、海洋文化與流行音樂中心
二、高雄港埠旅運中心
三、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四、高雄展覽館
五、高雄輕軌
◎小結:中央與地方的拉鋸
結論 國家政策下的戲獅甲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國家與產業:計畫經濟下的戲獅甲
註釋
徵引書目
摘文
前言(摘錄)
戲獅甲工業區,源自日治時期後期,為了南進,改變以往「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配合高雄港築港工程,建立了煉鋁、機械、化學、肥料等工業。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也都繼續沿用,更加上塑膠、合板等產業,台塑第一個工廠在此建立,也開啟日後的石化產業,這個區域,可說是臺灣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
曾幾何時,因為產業變遷、公司投資失利,附近住宅區建立後的污染問題,使得這個區域開始轉型,並搭上全球性舊港區開發的道路,不論是高雄最知名的商場,如統一夢時代、MLD台鋁,乃至於好市多(COSTCO)在臺灣開設的第一間分店,都在這?。「亞洲新灣區」啟動後,政府更興建許多造型亮眼的公共建設,如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搭配臺灣第一條輕軌捷運,於是「戲獅甲」從以往灰濛濛的「工業區」,變成了流行、時尚的代名詞,星期假日,人潮再度湧現,只是這次是來休閒購物的年輕男女,而不是趕著上下班的工人。
這個轉變,也讓附近還沒有「變身」的工廠紛紛拆除,但在還沒有完全開發完畢前,戲獅甲仍保持一個工業區正在轉變為商業區的狀態。當輕軌捷運轉入成功路後,我特別提醒學員們,可以注意成功路以西(靠港口這邊)多半還沒有開發,成功路以東則有所成果,因此可看到西面還有台機船舶廠、台肥、中美嘉吉等待開發的空地或工廠,甚至是唯一在都會區的南部火力發電廠,東面則是嶄新現代化的中鋼總部、台鋁、夢時代,兩樣情更反映出戲獅甲特殊的時代變遷,而這個變動還一直持續,可能再過五年、十年,當成功路以西也開發完畢後,區域地貌又會更加不同。
一趟捷運之旅下來,學員們有了許多疑問:為什麼在寸土寸金的市區,有這麼大片的工業區?這個工業區,以往有什麼工廠,後來這些工廠去了那??亞洲新灣區是怎麼來?未來的樣貌會是如何?眾多的疑問,都需要瞭解整體「戲獅甲工業區」的變遷,才能對這個由工業轉型為商業的區域,有充分瞭解。本書將以時代為分期,從日治時期的初建、戰後的接收、美援時期的發展、工業區的衰微,以及由工業區轉為商業區的復興,一一道來這個亞洲新灣區的故事。
如果單從戲獅甲區域及戲獅甲工業區主題來看,研究者並不多,最接近為楊玉姿的《前鎮開發史》,但前鎮除了戲獅甲之外,尚有草衙、籬仔內等聚落,因此全書並未對戲獅甲做深入探討。專門討論戲獅甲工業區發展,僅有筆者與陳慧鐶合著的〈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設立〉,但該文僅描述日治時期戲獅甲工業區的創建,對於戰後的發展,則尚未觸及。
戲獅甲工業區的建立,與1930年代後半期日本進入戰時經濟體制有關。關於此,張宗漢的《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林繼文的《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小林英夫的〈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臺灣「工業化」政策〉、高淑媛的〈臺灣戰時生產擴充政策之實施成效:以工業為中心之分析〉均有提及,但上述著作均以臺灣整體經濟發展為主題,因此未特別指出戲獅甲的特別之處,蕭采芳及李淑芬的碩士論文〈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則對此有較多著墨,也對本文有所啟發。
戲獅甲工業區也因此獨特性,戰後多半為政府接收,成為臺灣公營事業重要的集中地,中油、台電、中鋼、台肥迄今仍在園區內擁有土地,台機、台鋁更是在戲獅甲風光多年。除了公營事業外,民營的台塑也在此起家,因此不論是臺灣的機械、肥料、化學工業,乃至石化產業,都與戲獅甲息息相關。因此對於臺灣經濟、公營事業發展,甚至是單一產業,如機械、化學、鋁業、肥料、木材、石化產業的研究,都不免會涉及戲獅甲。
上述課題,有許多研究佳作,以戰後經濟與日治時期關係而言,兩者究竟是延續或是斷裂?陳慈玉針對與戲獅甲相關的台?、台鋁等產業進行研究,與其他相關論文收錄於《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認為戰後臺灣經濟與日治時期有其延續性,但也有戰後中國大陸來台經濟官員的貢獻,相同觀點也在高淑媛《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9)》中提及,其近作《臺灣工業史》則進一步探討臺灣民營工業,認為民間對於臺灣工業發展有相當大助益,但以往較少被看見,上述觀點,其實在戲獅甲工業區的歷史發展中也可見證。
但戰後戲獅甲工業區,畢竟是以公營事業為主,政府政策對其影響甚巨,吳若予的《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是對臺灣戰後公營事業最完整的描述。政府對於公營事業的管理,如資委會、生管會等,陳思宇的碩博士論文,已出版的《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及未出版的〈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也多所探討。
實際上,戰後經濟發展至今已超過70年,整體經濟發展的討論也隨著出版時間有所斷限。戰後初期的經濟討論,重要著作有劉士永討論1945至1952年的《光復初期臺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劉進慶探討1945至1965年的《臺灣戰後經濟分析》、林鐘雄概論1945至1985年的《臺灣經濟發展40年》。可看到在這40年間,臺灣經濟如前述,在接收期奠定了公營為主的基礎,但也因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挫敗,讓臺灣經濟動盪不安,直到美援才告穩定,也開啟計畫性經濟,在經濟官僚推動下,讓臺灣經濟由農業轉成工業,而戲獅甲以公營為主的工業體質,也在美援的及時雨協助下,成為臺灣工業推手,並藉由台塑成立,開啟了民營工業的成長及後來的石化產業。
上述幾個課題,如美援,有吳聰敏的〈美援與臺灣的經濟發展〉、趙既昌的《美援的運用》、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背景分析》,給予本書諸多參考依據。近年來也有著作對戰後初期經濟官僚,如尹仲容等有極高評價,如瞿苑文的《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郭岱君,《臺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強調臺灣戰後經濟發展與政策制定者的關係,甚至於民間企業發展,也多來自於官僚系統的擘劃與支持。但與戲獅甲有密切關係的石化產業而言,如薛化元、張怡敏、陳家豪、許志成合著的《臺灣石化業發展史》,就對於石化產業的官民互相爭搶有詳盡分析,臺灣化學工程學會出版的《臺灣化工史》系列,也說明許多民營化工企業其實與政府支持並無太多關連,蔡偉銑的論文〈臺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則說明狀況的複雜,難以單一化解釋。
到了1980年後,臺灣經濟又有變化。從戲獅甲案例看來,因公營事業營運紛紛亮起紅燈,也反映出政府經濟政策不如戰後初期有效,討論此時期公營事業民營化者,對政府政策多站在批判角度,如張晉芬的《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陳師孟等著的《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或是以勞工立場出發的臺灣勞工陣線《新國有政策:臺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也有其道理。但近年來戲獅甲的轉型,來自於政府力量仍多,政府政策的討論,亦為本文重點。
而政府角色,除了經濟政策外,都市計畫一直是長期在討論經濟發展時,被大家忽略的一環。戲獅甲的發展,與1936年制定的高雄市都市計畫有密切關係,對於高雄市歷年都市發展的討論,以吳欽賢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及吳文彥的博士論文〈都市規劃調節範型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分析(1955-2000)〉與本書最有關係,本書也在此基礎上,配合歷年來之都市計畫,可清楚看到戲獅甲的變遷及政府角色,尤其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角力。
戲獅甲工業區中有眾多產業及公司,如何瞭解單一公司及產業發展,也是本書一大挑戰。所幸有許多公司,如台機、高雄硫酸錏及唐榮,都已有研究專書,這幾間公司主要都是在1980年前後因經營不善而關廠或民營化,留下許多檔案,國家檔案館也委託專家利用檔案對其公司興衰歷史進行研究,對本書具有極高參考價值。包含陳政宏對於台機公司的《鏗鏘已遠:台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黃俊夫針對硫酸錏公司的《硫金歲月: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選輯:高雄硫酸錏股份有限公司》、鄧文龍、張守真兩位關於唐榮公司的《百煉千淬: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這都提供本書非常充分的養分。
除了檔案局的這批書籍外,也有許多學者對單一產業或公司進行深入研究,如唐榮公司除《百煉千淬: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外,許雪姬也有以口述為主的《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以及論文〈唐榮鐵工廠之研究(1940-1955)〉。台機公司與硫酸錏公司也分別有洪紹洋及翁俊發的論文:〈戰後臺灣機械公司的接收與早期發展(1945-1953)〉、〈從賠償到治理:高雄硫酸錏廠污染爭議史(1950-1990s)〉。筆者本身亦曾針對戲獅甲內部台塑高雄廠歷史發展與李文環共同參與徐明福主持的〈台塑企業高雄廠區工業遺址保存之初步研究〉研究調查,而整體石化產業也有前述高淑媛、瞿苑文、薛化元、蔡偉銑及王振寰諸多著作,提供本書對產業的理解。
戲獅甲議題牽涉廣泛,本書之撰寫,除參考上述專著外,仍以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史館、中研院、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局、高雄市政府所典藏檔案為主,並配合時人的回憶錄、口述歷史,以及筆者所做的田野調查資料,期望能釐清這個成立超過80年的工業區的興衰及變化。
作者簡介
王御風,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著有《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2017,與杉森藍、吳孟青、黃于津、許聖迪合著)、《圖解臺灣史》(2017)、《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2016)、《台灣選舉史》(2016)、《圖解台灣棒球史》(2014)、《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1920-1960)》(2013)、《一本就懂台灣史》(2013)、《鳳山雙城記》(20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