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偉大的接班人:從造神運動、籠絡權貴到高壓統治,揭密金正恩的權力遊戲

原文書名:The Great Successor: The Divinely Perfect Destiny of Brilliant Comrade Kim Jong Un


9789862488478偉大的接班人:從造神運動、籠絡權貴到高壓統治,揭密金正恩的權力遊戲
  • 產品代碼:

    9789862488478
  • 系列名稱:

    視野
  • 系列編號:

    85
  • 定價:

    480元
  • 作者:

    安娜.費菲爾德(Anna Fifield)
  • 譯者:

    葉織茵
  • 相關作者:

    繪者:許晉維
  • 頁數:

    464頁
  • 開數:

    14.7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91205
  • 出版日:

    20191205
  • 出版社:

    寶鼎出版-日月文化
  • CIP:

    783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洛杉磯時報、衛報、金融時報、NPR報導
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讀者好評
全球售出11國版權

七十年永垂不朽的金氏王朝祕辛
謎樣暴君金正恩的崛起和統治內幕
橫跨八國、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
《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第一手獨家報導

政壇嫩咖如何扎穩根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馬基維利?
招牌誇張油頭與過時黑色中山裝、時不時就祭出飛彈恫嚇他國的「火箭人」⋯⋯一般人對於金正恩的印象,常止於他富有特色的外表、是網路迷因與諷刺漫畫的常客,但對於其人格養成與處事思維卻只能仰賴流言蜚語,更因資訊備受箝制而難以一窺其貌。究竟這個受過西方教育、血統並不純正的么子,是如何走向金氏王朝的寶座?沒有祖父金日成的英勇抗日事蹟,更沒有父親金正日的白頭山神話加持,他如何快速掌控搖墜不安的政權,鏟除異己、創造個人崇拜?
熟諳韓語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娜.費菲爾德在專職報導這個神祕國度期間,決心追查相關情報並挖掘出這個接班人與該政權背後的真實面貌。她多次往返朝中邊境,訪問數十位脫北者及往返兩國的商人;獨家採訪金正恩在瑞士求學期間的監護人——阿姨高容淑和姨丈李康——和同班同學、金家壽司師傅暨金正恩兒時「玩伴」藤本健二、與哥哥金正男親如姐弟的表姐李南玉、彼此有著奇特友誼的NBA球星丹尼斯.羅德曼,並多次會見曾權傾一時的平壤權貴,如前北韓駐英大使太永浩與大財主李正浩一家。
本書將解答:
★在與世隔絕、環伺獻媚之人的生長環境,扭曲自戀人格如何從小養成?
★保密防諜、弒親又殺老臣,權貴為何甘願賣命,用血與汗建成平哈頓?
★從滑稽外表、鬆綁私有企業到誇耀核武實力,步步皆經縝密算計?
從平壤的摩天大樓到馬來西亞的太平間,從泰國的小旅館到美國的乾洗店,費菲爾德遠赴八國、累積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內容,按圖索驥一步步揭開金正恩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了解這個獨裁政權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對新一代造成何種影響,以及北韓和世界未來將會是何種模樣。

【本書特色】
1. 第一手詳實採訪報導與實地調查,彙整許多首次公開的獨家專訪內容以及和眾多長期關注北韓動向的專家學者意見,增加本書可看性與真實度。
2. 幫助讀者了解北韓社經狀況、對國際情勢的關係與影響、金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正恩為鞏固政權而使用的暴虐手段與決策內幕。
3. 人物觀察細膩、描寫生動,詳實描繪出身處北韓極權統治之下的困苦、金家與權貴極盡奢華的享受,以及鎮日惴惴不安於隨時可能入獄勞改的恐懼,讓讀者對於北韓政權的高壓統治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國內專業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董思齊╱臺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楊智強╱記者
蔡東杰╱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前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
──聯合讚譽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偉大的接班人』金正恩是如何煉成的?一窺神秘北韓全景的絕妙好書!」——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簡單來說,沒有哪個語系的記者能夠比安娜.費菲爾德在發掘及講述金正恩驚人事蹟這方面更厲害。偉大的接班人創造出自己的神話,進而催生出這本其時代下不可或缺的生動傳記。」——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作者

「很少有記者(包括我本人)能夠如此完美地掌握這個最難以捉摸的主題——也就是關於北韓的各種見聞。如今安娜.費菲爾德做到了。」——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聰慧、有見地,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令人擔憂,安娜.費菲爾德針對這個全世界最神祕的國度,以生動且吸睛的方式描繪統治該國的流氓家族。」——大衛.裴卓斯(David Petraeus)╱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金正恩就任時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安娜.費菲爾德擁有記者追查細節的敏銳目光以及講故事的天賦,寫出了一本經典的金正恩聖經。任何試圖解開北韓謎團的人都不該任由此書在書架上蒙塵,這是本必讀之作。」——溫蒂.謝爾曼(Wendy R. Sherman)╱前美國國務院政務次卿、《膽小勿試:關於勇氣、力量與毅力的一堂課》(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Lessons in Courage, Power, and Persistence)作者

「安娜.費菲爾不僅是個無畏的記者,更是妙筆生花的作家,詳實且引人入勝地描寫了金正恩這個『偉大的接班人』如何崛起、開創新局的重要記事。她搜羅各方資料——包含脫北者的證詞——描繪出一個令人惴惴不安的國家面貌:仰賴躁進且充滿妄想的軍事力量、霸道且怪異可笑的意識形態,不僅傾盡所有資源發展核武,還藉著國民對冰毒成癮的力量而得以成長。以下劇透:書裡充斥著各種血腥畫面,請做好心理準備。」——埃文斯.李維亞(Evans J.R. Revere)╱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資深顧問、前國務院亞太首席副助卿

「安娜.費菲爾德仍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韓國議題報導時,我便已十分欣賞她的文章,如今她自我突破,針對這位世上最高深莫測的領導人,完成了第一本英文書寫的傳記。她從過往報導中精心揀選出精華,進行額外研究、實地考察,以及獨家專訪與金氏家族有密切關係的人,《偉大的接班人》揭露了金正恩的心理以及北韓不太樂觀的未來。無論你是一般讀者或專家學者,這都是非讀不可的佳作!」——車維德(Victor Cha)╱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韓國研究主任、《不可能的國家:北韓的過去與未來》(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揭示了年輕矮胖的王位繼承者如何利用弒親、核武恐攻、裙帶資本主義與策略性曲意逢迎美國總統等手段鎮住江山,扎穩根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馬基維利。在描繪這位現任金氏獨裁者的過程中,安娜.費菲爾德專業剖析了北韓專制政體下的第一家庭。」——布萊因.哈登(Blaine Harden)╱《逃出14號勞改營:從人間煉獄到自由世界的脫北者傳奇》(Escape from Camp 14: One Man's Remarkable Odyssey from North Korea to Freedom in the West)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是報導文學的傑作。安娜.費菲爾德深入了解環繞在金正恩周圍的祕密和神話,從不同層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側寫這位年輕且令人難以捉摸的北韓領袖。書中所展現出來的統治者樣貌,是費菲爾德根據訪談內容——包含曾與金正恩接觸或曾在其體制內的眾多人物,以及自身在北韓實地訪查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並不是那個人們時常拿來取笑或諷刺、動不動就發射飛彈的『火箭人』形象,反而更像是一個聰明又無情、外交手段高明、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生存的人。若想了解這個可能將一統北韓數十載的男人,此書便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 」——邁克.齊諾伊(Mike Chinoy)╱前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亞洲區資深記者、《熔毀:北韓核武危機內幕》(Meltdow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作者

「生動地描繪出這位野心勃勃又偏執的年輕獨裁者。」——AXIOS

「混合傳記、文化歷史與政治陰謀的引人入勝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作者簡介


安娜.費菲爾德
現任《華盛頓郵報》北京分社社長,此前則專注於報導北韓議題達八年之久。 先後任職於《金融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往返北韓數十次。曾獲選為哈佛大學的尼曼新聞學人(Nieman Journalism Fellow),以封閉社會中的變化為研究主題;2017年入圍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奧斯本艾略特傑出報導獎(Osborn Elliott Prize);更於2018年憑藉出色的亞洲報導獲得史丹佛大學的肖倫斯特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

譯者簡介


葉織茵
專職譯者。譯有《拿破崙並不矮:歷史寫錯了!》、《10分鐘入禪休息法》。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各方賜教。

書籍目錄


各界讚譽
推薦序
作者的話
朝鮮半島地圖
金氏家族系譜

序幕

第一部——小小學徒期
第一章:開端
第二章:與帝國主義者共同生活
第三章:隱姓埋名的瑞士生活
第四章:獨裁統治時期:主體一○一年

第二部——權力鞏固期
第五章:第三代金氏領袖
第六章:再也不用勒緊褲帶生活
第七章:與其受人愛戴,不如受人畏懼
第八章:姑丈,永別了
第九章:平哈頓權貴生活
第十章:千禧世代與現代性
第十一章:與「豺狼」合作

第三部——信心滿滿期
第十二章:派對時間
第十三章:不受歡迎的哥哥
第十四章:北韓的寶劍
第十五章:魅力攻勢
第十六章:與「豺狼」談判

終幕

致謝
注釋

文章試閱


序幕
當時,我坐在高麗航空(Air Koryo)一五二班機上,準備飛往平壤。這算是我第六次去北韓首都,不過,自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上任以來,卻還是第一次。那天是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以記者身分前往北韓,向來是既令人著迷、又令人沮喪的奇特經驗,但這趟旅行超現實的程度前所未有。
我呢,就坐在瓊.安德遜(Jon Andersen)旁邊。安德遜是舊金山來的職業摔角手,擂臺綽號「強人」(Strong Man),著名招式包括跳水式碎頸摔(diving neckbreaker)、金剛式平舉墜擊(gorilla press drop)。
那天搭機,有個乘客想要我在經濟艙的位子,以便和朋友坐在一起,所以最後我換到商務艙(你沒看錯,共產國家國營航空也分階級的),隔壁就坐著安德遜。我們在紅座椅上坐好。這架伊留申噴射客機年久陳舊,座椅頭枕上裹著白色網眼布,底下則是金色錦緞座墊,看起來就像阿嬤家客廳放的扶手椅。
安德遜和另外兩位美國摔角手一樣,過了選手生涯的黃金時期後,在家鄉榮光不再,於是飄洋過海到日本,靠著他們魁梧的身型再次成為超級吸票機。在那裡,他們雖甘於平凡的名氣與收入,卻也仍留在市場上尋找新機會。因此,他們三人正準備接下一項絕無僅有的任務:破天荒第一屆平壤國際職業摔角比賽。這場武術綜合賽事在週末兩天舉行,由安東尼奧.豬木(Antonio Inoki)籌辦。豬木是日本摔角手,生得一副闊長方正的下巴,致力於透過運動促進和平。
我們起飛後,安德遜告訴我,他對北韓很好奇,想要越過美國媒體的陳腔濫調,親眼看看那裡真正的模樣。我實在不忍心告訴他,迎面而來的將是經過數十年精心打造的假象,為的就是確保北韓的真正模樣不被任何訪客看到。既遇不上未經安排的邂逅,也吃不到庶民家常的食物。
我後來再次見到安德遜時,他身穿一件萊卡黑短褲(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內褲),屁股上還堂堂印著「強人」(STRONGMAN)字樣。在平壤柳京鄭周永體育館(Ryugyong Chung Ju-yung Gymnasium)中精選出來的一萬三千名北韓觀眾面前,他輕輕鬆鬆拿下勝利,擴音系統隨即響起刺耳的讚嘆:「他是男子漢。」
安德遜不穿衣服時看起來更龐大了。我看著他的肱二頭肌和大腿肌,震撼得倒抽一口氣。那些肌肉繃得鼓鼓的,就像香腸肉塞得外膜快要爆裂般,簡直要突破皮膚逃走了。我只能想像北韓人有多麼震驚,他們許多人曾經歷饑荒,眼睜睜看著數十萬同胞餓死。
過了一會兒,一位更壯碩的摔角手罩著綴有亮片和羽毛的披風現身。鮑勃.薩普(Bob Sapp)這身打扮是為了懺悔星期二(Mardi Gras),而不是為了隱士王國(Hermit Kingdom)。
另外兩個日本摔角手個頭小得多,而當這兩個美國人朝他們暴衝,安德遜大喊:「幹掉他們!」
此情此景如同我在北韓見過的一切,人費解——心狠手辣的政治煽動分子的家鄉,正上演一齣美式鬧劇。觀眾席上的北韓人熟知受騙的滋味,沒多久,他們頓時明白這一切都經過精密編排,與其說是體育活動,不如說是娛樂節目。看出這一點後,他們開始取笑臺上誇張的演出。
我呢,卻幾乎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了。
距離我上一次來北韓已經六年了。那是二○○八年冬天,我來這裡採訪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而我還覺得那趟旅行將成為歷史的轉捩點。
當時,美國聲望最隆的管弦樂團,正要在以仇視美國為基礎而建立的國家演出。在舞臺兩側,美國國旗和北韓國旗宛如兩面書擋,各自豎立成排,而管弦樂團就在臺上奏起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有一天,作曲家或許會譜寫出一首〈美國人在平壤〉(Americans in Pyongyang)。」在劇院裡,樂團指揮洛林.馬捷爾(Lorin Maazel)這麼告訴北韓人,接著,他們開始演奏令人心酸的韓國民謠〈阿里郎〉(Arirang)。即使這群平壤居民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卻顯然也深受這支樂曲感動。
然而,轉捩點始終未曾到來。
同一年,北韓「敬愛的領袖」金正日(Kim Jong Il)在一次中風發作後虛弱不已,幾乎丟掉性命。從那一刻起,北韓政權就只把全副心思放在一件事情上:確保金氏王朝完好無損。
檯面下的計畫正悄悄成形,準備將時年僅僅二十四歲的么子金正恩,擁立為北韓下一代領導人。
而北韓還要再過兩年,才會對外宣布這位年輕領袖的加冕儀式。當時消息一傳出,有些分析家還指望金正恩(Kim Jong Un)成為一個改革者。畢竟這個年輕人曾在瑞士求學,遊歷過歐美國家,又曾接觸資本主義,理所當然會試著將其中一些思維引進北韓吧?
二○○○年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在敘利亞即位成為總統時,我們對這位在倫敦受過教育的眼科醫師,也曾懷著相似的期許;二○一七年王儲穆罕默德.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在沙烏地阿拉伯掌權後,先是造訪矽谷,接著又允許女性開車上路,同樣引起外界對他的殷殷盼望。
南韓首爾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長期研究中國的專家魯樂漢(John Delury)認為,金正恩也像他們一樣,在一開始表現出正面跡象。魯樂漢留神注意各種徵兆,想知道這位年輕領袖能否為北韓帶來改革與繁榮,一如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
然而,當時多數人抱持的是另一種樂觀態度——認為極權時代不久就要終結了。
從鄰近的南韓首爾到遠在美國的華府,許多政府官員和分析家都大膽預測(有時是竊竊私語,有時是高聲叫嚷),北韓將出現大規模動盪、大量人口外流到中國、軍事政變,以及政權瀕臨瓦解。這些唱衰的論調背後都有一種共通的思維:北韓政權移轉當然撐不到第三代姓金的極權領袖即位,更別說他年僅二十多歲,在奢華的歐洲學校受過教育,還是NBA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球迷——一個據悉沒有軍政背景的年輕人。
車維德(Victor Cha)擔任過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對北韓交涉的首席談判代表,曾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大膽預言,金氏政權不出幾個月(若非幾週內)就會瓦解。
車維德大概是說得最斬釘截鐵的人,但絕不是只有他這麼想。當時,多數北韓問題觀察家都認為極權時代即將告終,還有廣為流傳的懷疑論指出,金正恩就是幕後推手。
而我也半信半疑,無法想像金家第三代領導下的北韓是什麼模樣。數年來我持續追蹤,從極近或極遠的距離觀察北韓。二○○四年,我成為《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派駐首爾記者,負責報導南北韓事務,從此長久癡迷於研究北韓問題。
接下來四年裡,我前前後後又去過北韓十次,其中有五次是去平壤採訪。我參觀過用來憑弔金氏領袖的紀念碑,也訪問過政府官員、企業主管和大學教授——無論何時,都有甩也甩不掉的政治監管人員同行。他們在場的目的,就是確保我看不到任何不妙的東西,以免對眼前精心布置的場景起疑。
而我隨時都在搜索真相的蛛絲馬跡。儘管金氏政權極力掩飾,卻還是可以輕易看出這個國家敗絮其中,什麼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經濟運作幾乎停滯,人民眼中的恐懼再也不容忽視。二○○五年,我站在平壤體育館(Pyongyang stadium)裡,距離金正日僅約四十六公尺,耳裡傳來周遭為他鼓掌的聲音,聽起來就像罐頭掌聲。
這套體制不可能撐到第三代還存在吧。可能嗎?
然而,預言將出現大規模改革的專家錯了,預言政權即將瓦解的人錯了。我錯了。
***
在睽違朝鮮半島六年後,二○一四年我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特派記者的身分,再度踏上這塊土地。
我駐外數個月後,距金正恩成為終身領袖也將近三年了。就在那時候,我跑去平壤採訪職業摔角錦標賽——記者為了拿到北韓簽證都得這麼做。
結果我大吃一驚。
雖然我知道首都平壤正大興土木,卻沒料到規模如此浩大,在市中心似乎每隔一條街,就有一幢新的公寓大廈或電影院正建起來。以前來連看到曳引機也覺得稀奇,但轉眼間到處都是卡車和吊車,在幫身穿橄欖綠軍服的人蓋房子。
從前我走在這兒的街上,即使招搖著一張罕見的外國面孔,卻還是誰也不多瞧我一眼,只會一個勁低著頭走過我身邊;現在,城裡的氛圍沒那麼緊張了,市民穿得比較體面,孩子在新溜冰場上溜直排輪,整體上氣氛變得更加輕鬆。
然而,在如櫥窗般用來展示富庶的首都中生活,無疑仍是一片愁雲慘霧:年久失修的無軌電車依然長長排成好幾列;依然有眾多身形佝僂的老太太駝著巨大的布袋;觸目所及依然沒有半個肥胖的人,連勉強稱得上豐腴的也沒有——唯有那位大人例外。不過,作為維繫金正恩政權的權貴巢穴,平壤顯然不是什麼搖搖欲墜的城市。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成立七十年後,我沒看到這個共產主義幌子出現任何敗亡的跡象。
在那七十年裡,還有許多獨裁暴君崛起當權,世所共睹。他們為了滿足私利不惜折磨人民,包括: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波布(Pol Pot,柬埔寨前赤棉領導人)、伊迪.阿敏(Idi Amin,烏干達前總統)、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伊拉克前總統)、穆阿邁爾.格達費(Muammar Gaddafi,利比亞前領導人)、費迪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菲律賓前總統)、莫布杜.塞塞.塞科(Mobutu Sese Seko,剛果前薩伊總統)、曼紐爾.諾瑞嘉(Manuel Noriega,巴拿馬軍事領袖)。其中有些是意識形態倡導者(ideologue),有些是竊國統治者(kleptocrat),還有更多兩者皆是。
其他地方甚至出現家族獨裁的情況:在海地,「爸爸醫生」(Papa Doc)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cois Duvalier)把權位傳給兒子「娃娃醫生」(Baby Doc)讓-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在敘利亞,總統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把領導權交給兒子巴夏爾;在古巴,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安排弟弟勞爾(Raul Castro)接掌大權。
話說北韓三位金氏領袖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金家把持國柄日久天長。光是金日成(Kim Il Sung)統治期間,從哈利.杜魯門(Harry S. Truman)到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美國就歷經了九任總統,而日本也換過二十一任首相。此外,從毛澤東逝世後算起,金日成多活了將近二十年,在史達林逝後更多活了四十年,而北韓至今也已經比蘇聯存在得更久了。
我想弄清楚這個年輕人及他繼承的政權,是如何扭轉劣勢反敗為勝的。我想極盡所能找出線索來了解金正恩。
因此,我開始和每一個曾見過他的人談話,追查這位最神祕莫測的領導人的相關情報。這項工作十分棘手:接觸過他的人本來就少之又少,即使找出這麼一群人,其中稱得上和他相處過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話雖如此,我還是不放過任何可能尋得的見解。
我找出金正恩的阿姨與姨丈,兩人在他於瑞士求學時曾擔任監護人。為了尋找關於他青少年養成時期的線索,我前往瑞士首都伯恩(Bern),不但坐在他住過的公寓外頭,也去他以前的學校走一走。
我在日本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Japanese Alps)上一家髒兮兮的餐館裡,和窮愁潦倒的廚師藤本健二(Kenji Fujimoto)一起用過兩次午餐。藤本曾是金正恩父親的御用壽司師傅,也曾像兒時玩伴般侍奉這位未來領袖。我也跟偕同NBA球員丹尼斯.羅德曼(Dennis Rodman)前往北韓的隨行人員談過,這才知道當時有人酒醉失態,還表現得不太得體。
然後,一聽說金正恩同父異母的哥哥金正男(Kim Jong Nam)命喪吉隆坡,我立刻就跳上飛機,趕到幾小時前他才剛被暗殺的地點。我在停放金正男屍體的太平間外候著,眼看氣沖沖的北韓官員來來去去,接著又跑去北韓大使館,才發現他們被記者煩得忍無可忍,竟然真把大門門鈴的按鈕給拆了。
後來,我還找上金正男的表姐。這個女子實質上就像金正男的親姐姐,脫北後長期和流亡異鄉的他保持聯繫,過去二十五年來,已經以全新的身分過著全新的生活。
接著迎來二○一八年一片狂熱的外交氣氛,突然間,要把曾和這位北韓領袖打交道的人找出來,變得容易多了。
金正恩和南韓總統文在寅(Moon Jae-in)及美國總統唐諾.川普(Donald Trump)分別召開過幾場高峰會,其間南韓與美國都有人協助安排並到場出席。於是,我去訪問那些曾在平壤和金正恩交談的人,當中從南韓歌手到德國體壇官員都有。在新加坡,我眼睜睜看著他的車隊快速駛過我身邊。我努力從他人和這位謎樣君王的任何邂逅中,一點一滴蒐集任何有助於理解他的資訊。
不僅如此,我也再三詢問北韓駐聯合國外交官,能否允許我訪問金正恩。這群文質彬彬的官員一同住在紐約東河(East River)羅斯福島(Roosevelt Island),有時我們戲稱他們是紐約社會主義共和國。話說我的主意雖然成功機會不大,卻還不至於徹底瘋狂,畢竟金日成於一九九四年去世前不久,也曾跟一批外國記者共進午餐。
所以囉,每一回見面,我都會問上一問——我們總是約在曼哈頓中城(Midtown Manhattan)一家牛排餐廳吃午餐,而他們總是點四十八美元一份的菲力牛排,不點當日特餐。每一回,我都惹來一陣哄堂大笑。
我最近一次提出這項請求,是在二○一八年年中,川金高峰會過後一個月。而負責面對美國媒體的大使李容弼(Ri Yong Phil),是個八面玲瓏的外交官,當時他取笑我說:「你作夢比較快。」
但我沒作夢,倒開始聽說在粉飾太平的首都之外,也就是北韓政權不許我造訪的地帶,現實光景是如何天懸地殊。我找到一些熟知金正恩的人,他們不曾親身接觸他,而是透過他推行的政策認識他——曾在金正恩統治下生活並成功逃脫的北韓人。
我專職報導北韓那幾年裡,見過許多(或許甚至有數百人)逃出金氏國家。他們常被稱為「叛逃者」(defector),但這個詞暗示他們逃離金氏政權是不正當的行為,所以我不喜歡。我偏好用我偏好用「脫北者」(escapee)或「難民」(refugee)來稱呼他們。
現在要找到願意談談的人愈來愈困難了。其中一個原因,是金正恩在位年間加強邊防,國內生活水準又不斷提升,導致脫北潮減緩到只剩零零星星。另一個原因是,脫北者愈來愈期望用證詞交換酬金,但我在職業倫理上絕不這麼做。
然而,透過一些協助北韓人逃跑或安居南韓的團體,我順利找到數十名願意無償受訪的人。他們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有些是在平壤享受過榮華富貴的官員與商人;有些是在邊境靠買賣維生的老百姓;還有一些人,只是犯了芝麻綠豆大的小罪,就被政府關進慘無人道的監獄。
當中也有人曾看好這位年輕領袖,覺得他會帶來積極改變;對於他發展富庶鄰國所沒有的核計畫,也有人依舊感到自豪。
我在南韓見了其中一些人,通常約在他們一天工作完後,到他們所在的衛星郊區,找一家廉價燒烤餐廳。我也趁著一些人在凶險的逃亡之旅上短暫停留時,前往寮國和泰國濱臨湄公河(Mekong River)一帶,在陰暗骯髒的旅館房間內,坐在地板上和他們談。
最危險的是,我還跑到中國北方見過幾個人。中國把脫北者當經濟移民來對待,也就是說一旦被抓到,他們就會被遣返北韓接受嚴懲。儘管如此,這些脫北者依然躲在租借的公寓中,勇敢告訴我他們的故事。
經歷了橫跨八國、超過數百小時的多次訪談,我總算拼湊出這幅名為金正恩的拼圖。
而我開始明白,對至今仍困在北韓的二千五百萬人民來說,前景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