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5327880系列名稱:
Visualizing Taiwan系列編號:
16141902定價:
490元作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策劃?石文誠、余瓊怡、呂錦瀚、杜偉誌、林孟欣相關作者:
主編:陳怡宏頁數:
288頁開數:
17x23x1.8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202出版日:
20230202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CIP:
733.21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4大主題、30件珍貴文物
看見臺灣史中的時代、生活與節奏
臺史博收藏與研究鉅獻:聽博物館的收藏,說出時間的故事
歷史是關於人的故事,而尋常的物件,從帳本和日記,到證件和行李箱,多年之後,都可能成為重要材料,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人是這樣生活的」!
《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冊「時間篇」,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以30件精選文物,帶著我們一起探索,大時代如何影響小人物。
不同時代留下日常物件,記錄各個時期的女性生活:從清代富家嫁女兒的帳本中,可以了解「嫁妝」、「婢女」的運作;過去對於「女主內」的期望,則反映在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畢業紀念帳上。
為了平定民亂,清朝官方在地方團練立功前,便會先頒發功牌攏絡利誘;臺灣的戒嚴體制,既壓制組織反對勢力的政治權利,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黨外人士留下的物件見證了前者,而臺灣宵禁時的通行臂章,以及戰地政務下馬祖漁民工作節奏的紀錄,則具體呈現了後者。
人們的日記與課本,訴說政局變化下學習新語言的掙扎;家譜和墓碑,代表著對於家族的多樣理解;而各種以「紀念」或「紀錄」為名的文物,則呈現對於歲月流轉的複雜觀點……讓我們跟著文物,一起探索臺灣史上曾經真實活過的人們,重溫他們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與日日夜夜!
好評推薦
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序)
4大主題、30件珍貴文物
看見臺灣史中的時代、生活與節奏
臺史博收藏與研究鉅獻:聽博物館的收藏,說出時間的故事
歷史是關於人的故事,而尋常的物件,從帳本和日記,到證件和行李箱,多年之後,都可能成為重要材料,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人是這樣生活的」!
《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冊「時間篇」,由臺史博館員共同研究與書寫,以30件精選文物,帶著我們一起探索,大時代如何影響小人物。
不同時代留下日常物件,記錄各個時期的女性生活:從清代富家嫁女兒的帳本中,可以了解「嫁妝」、「婢女」的運作;過去對於「女主內」的期望,則反映在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畢業紀念帳上。
為了平定民亂,清朝官方在地方團練立功前,便會先頒發功牌攏絡利誘;臺灣的戒嚴體制,既壓制組織反對勢力的政治權利,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黨外人士留下的物件見證了前者,而臺灣宵禁時的通行臂章,以及戰地政務下馬祖漁民工作節奏的紀錄,則具體呈現了後者。
人們的日記與課本,訴說政局變化下學習新語言的掙扎;家譜和墓碑,代表著對於家族的多樣理解;而各種以「紀念」或「紀錄」為名的文物,則呈現對於歲月流轉的複雜觀點……讓我們跟著文物,一起探索臺灣史上曾經真實活過的人們,重溫他們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與日日夜夜!
好評推薦
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文松(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策劃單位簡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為了書寫、蒐藏臺灣的歷史與記憶而誕生,2007年成立、2011年開館,已累積近15萬件典藏、推出超過100檔特展,以「大家的博物館」為己任,努力摸索著島嶼上不同人們的觀點。館藏文物最大的特色,是反映了臺灣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以及人們如何在臺灣生活的物件,有時會令人感到奇特、惆悵或者懷念,每一件文物都有著獨特的溫度感與背後的歷史刻痕。
主編簡介
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新北三重埔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院歷史學徒出身,做「土匪」研究起家,到博物館工作後,每天接觸奇奇怪怪的文物與其背後的故事,研究關注政權轉換時期與日治時期臺灣史。
書籍目錄
書系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志
導讀一 時在精彩:三十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 陳怡宏
導讀二 物與人:承載記憶,以時間為度 顏杏如
輯一、日常
主題一、生命與儀禮
01 三月瘋媽祖:一九一六年黃煌輝的北港進香旗
02 婚前準備與婚後保障:安平顏家的出嫁帳單
03 為你,一生守候:清同治年間臺郡節孝局關係呈報文件
04 死後時間的想像:木刻更衣印版
05 時間流轉的祝願:鳳山鄭家的墓碑
06 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
07 摩登女性,產婆軌跡:黃陳梅麗的助產工作簿
主題二、生活與休閒
08 衛生紙的輝煌年代:玉山衛生紙
09 先用藥,後付款:寄藥包
10 農村生活的節奏:牛鈴
11 半世紀的販售騎蹟:菊鷹牌腳踏車
12 承載家族記憶,訴說休憩時光:朱漆雕花鑲大理石床板紅眠床
13 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陸季盈一九四ま、一九四六年日記
14 語言中的時間線索:國民學校國語讀本暫用本初級首冊
15 臺灣兒童刊物的時間戰:《王子》半月刊創刊號
輯二、非常
主題三、戰爭與動亂
16 先領功,再辦事:同治二年剿戴林二逆之亂五品軍功頂戴功牌
17 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征臺軍凱旋紀念帖》
18 水螺若響:手搖警報器
19 終戰之日,逃生之時:皮質行李箱
20 有朝一日重回故土?大陳地區來臺義胞接待證
21 今夜可以不回家嗎?戒嚴通行臂章
22 前線共體時艱下,被限制作業節奏的漁民:馬祖戰地洗蝦皮照片
23 時「刻」的警鐘:金門砲宣彈彈殼
主題四、定格與紀念
24 被定格的時間:清代臺灣原住民圖繪
25 悠閒的旅遊時光:《倫敦新聞畫報》〈速寫福爾摩沙〉
26 少女青春時代的見證: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御卒業記念帳
27 一期一繪.最後的官葉:始政第四十回記念繪葉書
28 震動人心的天災:昭和十年臺灣新聞社編《臺灣大震災記念畫報》
29 抓緊組黨關鍵時機:一九八六年黨外選舉後援會工作人員證
30 歷史事件的保鮮:太陽堂太陽餅海報
年表
作者介紹
推薦序/導讀/自序
書系總序
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作為典藏島嶼人民生活經驗與歷史記憶的首要機構,在「大家的博物館」的願景使命與「文化平權、知識平權」的理想信念下,從籌備到開館二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近十五萬件的文物,並舉辦超過一百場的特展。我們的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也在閉館十五個月後,於二ま二一年一月八日正式推出「交會之島」的更新展。「如何讓臺史博豐富的文物、紮實的研究、精彩的展示,以及各種實體和線上的學習資源更即時、更有效與更有趣地被更多人看見、欣賞及利用,進而展現具有臺史博特色及代表性的品牌形象?」正是全體館員同仁們共同思索和努力的目標。
「看得見的臺灣史」書系是本館同仁們回應上述課題的首度嘗試,大家結合了館藏文物研究、跨領域共筆及史普書寫的多重途徑,來面對大眾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品味。全書系規劃為「空間、時間、人間」三部曲形式,每本作品選擇三十件代表性文物進行介紹?事,並由各篇主編撰寫導讀。作者群除館內同仁,亦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希望能達成「好看、好讀、好珍藏」的目標。
本書系首先推出的第一冊「空間篇」,以館藏地圖資料為主要文物類型,各篇作品的編排兼顧通史時序及特色專題。第二冊「時間篇」從生活與文化入手,討論傳統歲時節慶、現代性時間觀、朝代政治更迭、以及集體與個人的時間記憶等專題。「人間篇」則呈現臺灣複雜的移民歷史與殖民經驗,從多元族群觀與社會生活史的視角來述說島嶼人群的動人故事。
整體而言,「看得見的臺灣史」書系是本館藏品研究與轉譯應用的集體努力,更是同仁們推動博物館歷史學的重要成果。作者群們從文物的生命史著眼,討論物件的歷史價値、物件轉換流通的過程、物件的材質特性、乃至於物件作為博物館與社會連結的功能與意涵等多元面向。此一物件導向的規劃(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目的,在於指出博物館歷史學不同於傳統文獻實證史學的特質,從而凸顯在博物館作歷史(doing history in the museums)所具有的公共性格、社會脈絡與時代精神。
面對當代博物館思潮、後疫情社會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多重變局,臺史博將以新思維、新團隊與新行動,讓世界看見臺史博,發現新臺灣。
文章試閱
三月瘋媽祖:一九一六年黃煌煇的北港進香旗
陳靜寬
進香旗的樣式與使用
進香指的是信眾跟隨分靈的神明,回到原廟參加祭典或參拜的活動,而集體揪團隨著神明參拜的團體,就稱為「進香團」。信眾於進香時隨身攜帶的進香旗也稱「隨香旗」,一般旗面會書寫神明及進香的寺廟名稱。進香旗是信眾自己購買或訂製的,劍帶或旗桿面寫上供奉人姓名、地址、年代等,旗桿以竹製為佳,有時候會保留竹梢,祈求「好尾溜」(表示有好的結束或結尾)。
若要持有進香旗,需要年滿十六歲,並祈求神明同意;而持有者過世後,通常就需將旗子於金爐中焚毀;北港朝天宮祭祀組組長紀仁智先生在訪問中指出,如果後代家人想要繼承進香旗,即所謂「子擎父旗」,需要稟明神明、取得同意才行。
有的人會在旗子頂端掛著錫製進香牌,一面打製媽祖與宮女像,另一面打製「天上聖母」字樣;進香牌頂端吊掛小孔的斜邊上,會有一個洞,讓信徒可以放入祖廟的香灰。一般進香旗是放在家中神明桌上,每年進香時,持旗人將進香旗及進香牌帶到祖廟香爐過火、取香火,象徵持旗人生命更新。
集體進香的時刻
臺史博收藏的「一九一六年黃煌輝的北港進香旗」是一面三角旗子,旗面為紅底黑邊,上面書寫有「北港」、「進香」等字,另在側邊寫有「新竹廳苗栗二堡通霄北勢庄弟子黃煌輝敬奉」、「大正伍年歲次丙辰花月日吉置」,說明了居住在苗栗通霄北勢庄的媽祖信眾黃煌輝,於一九一六年農曆二月,隨著進香團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從苗栗到北港實際距離有一百二十公里之遠。
淸代以來,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臺南大天后宮、鹿耳門天后宮、鹿港天后宮都是各地信徒常去進香的地點,跨域的進香活動非常盛行,「北港進香」更是全臺熱門的大型進香活動,多數選擇在媽祖誕辰的農曆三月辦理,成為全臺媽祖活動的高峰期,整個月遶境、進香活動絡繹不絕。
淸末的《安平縣雜記》便記載:「三月,北港進香。市街里保民人沿途役來,數萬人日夜絡繹不絕,各持一小旗、掛一小燈;燈旗各寫『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八字。」
日治初期, 進香因各地動亂而稍歇,一八九七年之後又逐漸恢復。淸代因交通不便,信徒們只能步行至北港進香,一九ま八年臺灣縱貫鐵路修築完成,及各地輕便鐵道陸續鋪設,為香客們提供便捷的交通,促使大量香客湧入北港。一九一七年三月十六日《臺灣日日新報》以〈北港媽祖盛況〉報導:「北港媽祖參詣者,年年皆五十萬至七十萬之多。」從日治開始,本來一輩子只可能到北港參拜一次的香客,因交通的改善,旅程縮短,得以時常前往進香。
鐵路發明後的進香行程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為了爭取進香客源,推出折扣方案,如一九ま六年二月十八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鐵道部針對前往北港朝天宮的進香客推出「准減車價」方案,只要憑進香證搭乘五分車即可享折扣。一九一一年起北港地區陸續完成「北港線」、「他里霧線」、「小梅線」三條私設鐵道,健全北港市街的對外交通,得以載運大量香客前往進香;這三條鐵道也推出各種優惠措施,促進旅客前來進香。
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道的各站站長,曾在報紙上公告組團至北港進香團旅遊,每次以三百人為限,從臺北出發,來回三日;旅客搭乘臨時急行列車,大人五圓五十錢,小孩二圓七十五錢,沿途還安排參觀新竹城隍廟、彰化南瑤宮、新港奉天宮等。因北港朝天宮進香香客眾多,鐵道部增加不少收入。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六日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長還特別請稻江大世界美術館特製匾額贈予北港朝天宮,以答謝神恩。
由於交通環境改善,以及休閒旅遊風氣的興起,揪團進香成為當時民眾的休閒活動之一。日治時期臺中地方仕紳張麗俊日記中,便時常記載他搭乘著火車到處進香,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日記中,就記下他跟隨媽祖進香團搭乘五分車至南港(今新港),並至北港朝天宮進香,結束後又搭乘五分車趨往嘉義,投宿於玉峰旅館,夜間順道至嘉義市街遊玩。
這面進香旗中不僅代表了黃煌輝的媽祖信仰,也反映臺灣人在特定時間的宗教活動,每年農曆二、三月開始臺灣人進香活動的熱潮期,帶動的不只宗教活動,是大眾休閒旅遊生活的轉變,同時也顯示出臺灣常民生活歷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