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歷代皇朝風雲實錄:相位爭奪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6234859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66定價:
280元作者:
王若編著頁數:
272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50801出版日:
201508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782.27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系列叢書第二本,寫實地刻劃出各朝代相位爭奪的政治情況,讓讀者明白相位有時比皇位還要重要。
不論出身、不講治國,權謀相爭、不擇手段、
欺君壓臣、謀害忠良、濫殺無辜、禍亂朝廷,
古今多少忠義之血,皆因覬覦相位之奸佞而流淌!
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位極人臣」之位,因此成為封建官僚政治中,權力鬥爭的焦點。
想要獨攬相權,有二個條件:
第一,品德和才學。
第二,皇帝的信任。
但因為宰相是由皇帝任免,因此諷刺的是後者往往更重於前者;而「相位」作為人臣的最高權位,鬥爭不比一般,綜觀中國封建歷史,相位的爭奪不僅更激烈、更複雜,也更殘酷,裡頭總交織著陰謀,伴隨著血腥。相位有限,但往往不是個人之爭,而是團體的黨爭,也不單是人臣之間的爭奪,有時也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力,因此,什麼樣的人當上了宰相,有時比什麼樣的人當上了皇帝還要來得重要!
前言
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宰相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代表。相位之爭鬥,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鬥爭的總體現。因此通過對相位爭鬥的探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封建統治集團中,君臣之間、各級官員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利角逐的特點和規律。
一
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地位之顯赫,權力之巨大,人們曾用「位極人臣」來形容。可說是封建官僚政治矛盾鬥爭的焦點。
宰相由皇帝任免,但也並不是一朝上任便可終身為相。它既不能世襲,也不是終身之職,一般士大夫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爭取。當宰相的條件,一是品德和才學,二是皇帝的信任。因此,封建時代的下級官僚,都把出將入相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王夫之總結說:「宰相之重,仕宦之止境也,茍資望之可為,皆垂涎而思得。」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做宰相的「資望」,千方百計想得到相位。由於官位有限,而欲得到它的人多,那麼權力鬥爭便不可避免。更由於相位是人臣的最高權位,能夠參加相位爭鬥的人,不僅具備了很高的權力和地位,而且也有著相當的勢力,因此相位爭鬥比一般的官僚鬥爭更激烈、更複雜、更殘酷。綜觀中國封建歷史,圍繞著相位的爭鬥,不僅交織著陰謀,而且伴隨著血腥。
(一)宦官爭奪相位。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後,注重起用人才,因此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布衣,便有機會擔當國家要職,也給野心家爭權提供了條件。趙高本來是宦官,秦始皇聽說他幹練有才,精通獄法,便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專管皇帝的車輿。條件的改變,使他萌發了爭奪大權的野心。他私下裡勾結公子胡亥,以做為自己爭權的靠山。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不幸病逝沙丘,他私自扣押了始皇臨終要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的詔書,擁立胡亥篡位,是為秦二世。由於他的策劃和擁立之功,被封為郎中令,位居九卿。趙高為了保住自己既有的地位,便唆使秦二世大興冤獄,殺死朝中很多功名顯赫的大臣,甚至連秦始皇的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都遭到了殘害,受株連的人不可勝數。這樣便為他繼續爭奪相權打下了基礎、鋪平了道路。接著,趙高又施展陰謀,要二世深居宮中,自己和幾個親信侍候在二世身邊,使他不理朝政,一切大權皆控制在趙高手中,甚至連丞相李斯也見不到秦二世。接著,趙高又採用卑鄙手段陷害李斯,將其腰斬,並誅滅三族。李斯死後,朝中便完全由他掌握,逼死右丞相馮去疾之後,秦二世便任命他當了宰相。
宦官身處宮中,圍繞在皇帝身邊,對朝中情況瞭如指掌,這給他們爭權帶。來了方便條件。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宦官專權的事情屢有發生。加上這些人生理上的缺陷,心理趨於變態,因此在權爭中手段極其殘忍。
唐朝宦官李輔國,十幾歲便被閹割,送到宮中養馬院。由於他機警圓滑,辦事認真,四十歲時混上了養馬院中管帳的差事。後又被推薦到太子李亨宮中聽差,李輔國非常懂得如何討好太子,取得太子的信任。恰好此時發生了安祿山兵變,唐玄宗帶著太子及部分嬪妃出逃,李輔國不分晝夜緊隨太子,表現得無限忠誠。尤其他知道太子痛恨楊國忠,在馬嵬驛士兵譁變殺楊國忠時,便積極參與,深受太子的器重。在逃跑途中,李輔國分析了當時混亂的形勢,便勸太子北上,並同大臣裴冕等人聯名上書,奉勸太子登帝位。雖然太子左右推辭,但最後還是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由於他的勸駕之功,肅宗當然把他視為心腹,任其為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並且掌管起御前符印、軍隊號令和各地來的文件奏章等等,從此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實權。
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之後,李輔國同其他人一樣,野心大發,開始勾結同黨、排斥異己,為自己獨攬大權鋪路。他首先勾結肅宗所寵愛的張良娣,與她互相利用,陰謀害死了肅宗的長子李俶和三子李倓。因為他們不僅是張良娣兒子成為太子的障礙,也是李輔國獨攬朝政的勁敵。建寧王李倓對李輔國的所作所為早有察覺,便多次勸肅宗不要相信他。李輔國擔心肅宗被說服,便千方百計陷害他。
回到長安之後,李輔國升任殿中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甩已有的權力和肅宗的信任,到處安插自己的耳目,打擊排斥異己。最後竟逼迫宰相裴冕,要他與大臣們聯絡,上書推薦他當宰相,真有些急不可待了。後來在肅宗臨死時,李輔國計殺越王李係,囚禁張皇后,擁立太子李豫登極,奪取了宰相的寶座。
宦官當宰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並不多見,他們取得宰相職位都是靠皇帝的權勢。趙高也好,李輔國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奪得相位的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靠扶持太子,或幫助所扶持的王子篡奪太子位,然後擁立太子登上皇位,利用皇帝的權利控制朝中,獨攬大權,排斥打擊異己,然後奪取宰相寶座。宦官當宰相,表現了當朝制度的混亂,和皇權的削弱。綜觀中國封建社會史,凡是宦官當權的朝代,那個朝代的皇帝肯定無所作為,社會必然動亂不安。
(二)朋黨與相位爭鬥。相位爭鬥不是孤立產生的,在封建官僚集團中,不同的利益集團圍繞著相位展開角逐,宰相只是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因此在相位爭鬥中,往往表現為朋黨之間的對抗。他們拉山頭搞派性,對異己者進行打擊排斥。唐代的牛、李黨爭表現得尤為突出。
牛、李兩黨的形成,是權利鬥爭的結果。唐朝的開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壟斷朝政的政治局面,一些地位低下的寒士可以有機會通過進士及第進入朝中做官。唐憲宗時,牛僧孺、李宗閔同年考中進士,又同登制科。他們意氣相投,指斥時政,對當時宰相李吉甫進行了抨擊。後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政擊李宗閔科場舞弊,並同鄭覃一起主張罷止科舉考試,朝中要職應由公卿子弟擔任,企圖回復門閥制度。牛僧孺則堅決反對公卿子弟壟斷朝政,他們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於是便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他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排擠,勢不兩立,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李德裕為宰相時,欲置牛僧孺和李宗閔於死地,派人搜尋其謀反的證據,以陷害之。牛黨執政後,又對李黨進行殘酷報復,羅織李德裕的罪名,最後終於將其整死。他們甚至不能同朝相處,一黨上臺,必定利用相權打擊對方。兩黨根據不同政治形勢的變化,交替執政,輪流外任。雖然他們兩黨都各自不同地為朝中作過貢獻,但他們所搞的歷時長久的黨爭,也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朋黨的另一種形式是攀附黨首,互相勾結,彼此援引,為爭權奪利互相利用。宋代奸相蔡京,史書上稱其為「六賊」之首。他與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耐結為朋黨,禍亂朝廷。他們結黨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結黨營私。與牛李黨爭不同的是,牛李二黨陣線分明,而蔡京為首的「六賊」奸黨,是與朝中所有正直大臣為仇。最初蔡京因坑害同僚、投機取巧,已經爬到了龍圖閣直學士的位置,後被貶到杭州閑居,偶然遇到了在杭州為宋徽宗購買字畫的宦官童貫,於是互相交結,靠童貫的力量得以登上相位。接著利用權勢將地痞朱耐安插到蘇杭應奉局任職,又收買專善投機鑽營的王黼,將其提拔為御史中丞。宦官梁師成見他們在朝中得勢,於是也投靠了他們,蔡京將其薦為太尉。李彥出身於市井無賴,也逐臭而來,圍繞在蔡京周圍。他們朋比為奸,凡是不為其所用的正直朝臣,一概加以打擊排斥。為了達到獨攬相權的目的,把司馬光等一百二十多位大臣定為「奸黨」,並在皇宮門前立所謂「奸黨碑」。凡是碑上有名的大臣,不僅本人不得復用,就連其子孫也不得起用。前任宰相章悖與蔡京是同鄉,蔡京怕其復相,便將其打入「奸黨」。「六賊」專擅朝政,使北宋政權吏治腐敗,朝綱紊亂,最終斷送了北宋政權。
相位爭鬥與朋黨政治是相輔產生的,宰相一旦執政,必然要選任一批能夠支持自己施政的朝臣,而宰相往往在一朝中有幾個,他們各自都擁有自己的擁護者。那麼宰相之間的矛盾,便是他們擁護者互相鬥爭的根源。如果宰相之間互相爭權奪利,那麼他們的擁護者也變成了對方打擊的對象。因此說相位爭鬥與朋黨之爭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相位爭鬥必然會牽扯朝中各派政治勢力。有相位之爭,也就有朋黨之爭,也就會有朝中大規模的政治鬥爭。這種鬥爭在封建統治集團中從未間斷過,只是有時激烈一些有時平緩一些罷了。由於相位爭鬥引出的朋黨政治,使國家機器難以正常運轉,甚至會危及封建帝國的存在,因此在一些朝代中,封建君主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制止,但收效甚微。
二
相位爭鬥的另一種集中表現,是圍繞著改革展開的。
改革是統治集團運用國家機器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一種手段,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倡導改革的政治家,往往是具有一定政治遠見的當朝宰相。然而反對改革的舊勢力,在朝中依然十分強大。有時候改革家與反改革者同朝為相,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因而鬥爭更加複雜,更加尖銳,涉及的範圍也更大。圍繞宋代王安石變法和明代張居正變法所展開的鬥爭,可以充分反映出其鬥爭之激烈。
變法改革必然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既得利益者當然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反對。尤其既得利益者多是當朝權貴,他們有著龐大的社會勢力。而改革者往往是新興力量的代表,新與舊的較量也一定是殊死的。當宋神宗將改革派代表王安石召到京師,準備任他參知政事(副相)領導改革時,那些墨守舊章的官僚士大夫們,便對他產生了嫉恨和敵視。唐介首先表示反對,說:「若使王安石為參政,恐多所變更,必擾天下。」韓琦也說:「安石做翰林學士有餘,當執政官則不行。」呂誨更是捏造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狀,對其大加誹謗詆毀。總歸一句話,就是要阻止他任副相,以便把他變法的計劃扼殺掉。
由於宋神宗的支持,終於力排眾議,使改革變法得以進行。反變法派便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破壞,他們甚至利用天象的變化大做文章。當時華山發生了山崩,文彥博竟對神宗說:「市易司不當差官自賣果實,致華山山崩。」真是無稽之談。王安石當即上書反駁:「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無已,上下傅會,或遠或近,豈無偶合?此其不足信也。」但是在那科學不發達的時代裡,神宗便對變法產生了懷疑。由於新法的施行,直接由市易司向宮廷和官衙供應所需物品,致使那些以往在購買宮中用品大占便宜的官員一下子無利可圖了,他們便大造謠言,反對新法。神宗的岳父向經,也因為免行錢的實施,而無法從中漁利,便把市面上的各種謠言帶到宮中,在宮中掀起了一次反變法的高潮。他們甚至動員太后向神宗施加壓力:「安石亂天下,怎麼辦呢?」面對反對派強大的攻勢,王安石毅然進行反擊,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但是反對派採用了各種手段對王安石變法集團成員進行圍攻、迫害,乃至分化瓦解,王安石最終二次罷相,使變法最終失敗。
明代張居正的改革也是如此。雖然他的改革沒有觸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但確實觸動了一批官僚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便群起而狼之,公開起來與之對抗,一時間也是風波迭起。劉臺本是張居正的學生,此時也彈劾老師「威福自己,目無朝廷祖宗之法」。甚至指責張居正結黨營私,貪汙受賄,並要求神宗「抑損相權,毋僨事誤國,臣死且不朽」。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張居正從宰相的位置趕下臺。可以說變法改革與反對派的鬥爭,是新舊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其主要表現是相位之爭。因為作為改革家的宰相,他是靠宰相權力的實施來調動國家機器進行改革的,反對派阻止改革,首先就是要把他從相位上拉下來。正當張居正準備把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時候,其父在江陵病逝。按照當時的制度,張居正應提出辭職守喪的請求。如果其子在軍隊任職,並恰好處於戰爭,皇帝,可下詔特批繼續任職,這叫「奪情」。而張居正不在軍隊任職,所以不能「奪情」。但改革正處在重要關頭,張居正一旦離職,則一切都將付諸東流。在戶部侍郎李幼孜的請求下,神宗要張居正「奪情」,在京城守喪四十七天,期滿即入署辦公。
「奪情」的詔書一下,引出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一些以維護名教為藉口的士大夫指責他「熱中權勢而不守禮義」。不少人上書反對奪情。他們質問張居正:「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何以對天下後世?」請求神宗讓張居正「奔喪終制,以全大節」。其目的都是要趕張居正離任,以中斷改革。張居正死後,神宗廢去了張居正的大部分措施,使改革最終失敗。
圍繞改革而起的相位爭鬥,是新舊兩種政治勢力的較量,是推動和阻攔社會進步的鬥爭,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三
相權是由君主授予的,靠它來治理國家。但是為了防止宰相手中的權力過大,致使大權旁落,給宰相篡位以機會,封建君主總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對相權加以限制。結果導致了歷代宰相制度、名稱、權限的不穩定。當授予某部門權力時,必定用以制約前一權力部門的權限,同時加上一個新的名稱,規定其權限範圍。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新的官僚機構中,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總攬朝政,權力極大。《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到了隋唐時期,實行新的宰相制度,以尚書、門下、內史三省首腦為宰相。三省並立,互相制約。由內史擬旨,門下審核,尚書執行。尤其唐代,皇帝為了限制三省權限,還常常挑一些品級低的官員,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稱,使其擔當宰相職務。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唐代還設有樞密使。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樞密使,唐制以內臣為主,故常與內諸司使、副為伍。自後唐莊宗用郭崇韜,與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密。自此之後,其權漸盛。」宋代初期官職承唐制,宋太祖趙匡胤,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設三個參知政事為副職。神宗五年又加以改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並以尚書左右丞代替參知政事為副相。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廢除了相承已久的宰相制。朱元璋為了加重自己的權力,洪武十三年除掉了胡惟庸等幾位曾任宰相的人後,下令取消了這一職位。他把大權收歸皇室,自己親自掌握。把朝中的實際政務交由六部分掌。朱元璋聲明;「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間亦多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大權一歸朝廷。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請者,置之重典。」清代的官制秉承明制,沒有太大變化。我們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這一舉措中,基本上可以瞭解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明初朱元璋設宰相兩個,李善長為左相,右相由徐達擔任。李善長多謀善斷,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勛。軍事上、經濟上等等方面大小法規制度幾乎都是由李善長組織制定的。明朝建立之後,李善長沒有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尤其身居相位,很多事情就顯得有點自作主張,甚至有些獨斷專行了。漸漸朱元璋的帝權與相權的衝突便出現了。朱元璋對這位開國功臣也不好使用強壓的手段,只好一忍再忍,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一個機會,讓他致仕回家。此時,朱元璋已感到相權太大,弄不好對帝權是個威脅。但是他此時還僅僅認為是李善長個人的情況所致。他是否覺得自己功高蓋世、驕傲自肆?如果換個謙恭穩重的人,就不會出現那些情況。也就是說,問題不是出在丞相這個職位上。因此,當徐達、李善長都致仕後,朱元璋仍保留丞相一職,並任原帥府舊臣汪廣洋擔任。這汪廣洋善揣帝旨,工作極為小心,但能力太差,無所建樹,使朱元璋大感失望。致仕在家的李善長為了能對朝中施加影響,便趁機推薦自己的親信胡惟庸進入中書省,結果也被任為右相。
胡惟庸為人精明幹練,上任不久便把中書省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條。朱元璋感到汪廣洋實在不稱職,便將他外放到廣東。其實胡惟庸在入相前就與李善長密謀,要把汪廣洋擠出中書省。因此,在李善長的策劃下,胡惟庸才得以把事情辦得乾凈利索,讓朱元璋非常滿意。汪廣洋離開後,朱元璋才發現胡惟庸與李善長相勾結。此人機詐善變,唯利是圖,而且獨斷專行。使朱元璋十分後悔的是,不該把汪廣洋貶走。朱元璋也是工於心計之人,他為了利用而又能控制胡惟庸,便採取了一個措施,將胡惟庸升為左相,又從廣東調回汪廣洋為右相。朱元璋調他回來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讓他牽制胡惟庸,一方面作為自己的耳目,另一方面分散他的權力。但汪廣洋是個樹葉掉下來也怕打破頭的人,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朱元璋非常生氣,便準備把宰相制度廢掉。於是便千方百計找尋左相胡惟庸的罪證,否則也不好輕易把相傳了多少代的制度廢掉。終於有御史中丞彈劾胡惟庸結黨謀反,朱元璋便迅速處理,馬上命有關方面審理,即刻處決。隨著胡惟庸的死,中書省同時被撤消,宰相制度在明洪武十三年被廢除。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中書省的政事悉歸六部,使中央各權力部門互不統屬,大權統歸皇帝。為瞭解決擬旨、定製、批示等工作問題,便用一些在內廷工作的學士、講官,以及翰林院中修史人員幫助。開始時沒有定編,也不定職,直到明永樂皇帝登極後,才將處理這些文書的人予以定員,也給了定稱,這就是「閣臣」。明代的「閣臣」雖然類似於「宰相」,但權力卻比宰相小多了。這也正是朱元璋限制相權最成功的地方。
四
相位爭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歷史課題,我們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去研究它。無論爭奪相位,宰相之間及與官僚們的爭權奪利,還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逐,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去分善惡美醜。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的思想、行為可能都會發生變化,有的人可能從邪惡歸於正途,也有的由君子變成小人。如宋代奸相秦檜,最初也是位飽學之士,進士及第後又中詞學兼茂科,也想有所作為。當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朝廷主和派向金兵乞和,金兵要求宋朝割讓三鎮時,秦檜立即上《兵機四事》疏,反對割讓三鎮,當他的四條意見被主和派大臣張邦昌壓下,他憤然以辭職相抗,尤其又與主戰派大臣積極主張抗戰,應該說是有民族氣節的。但後來他竟背叛了祖國,成了殺害岳飛的兇手。可以說他是一個由君子變成小人的人。但是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呢?是被逼、被利誘,還是另有原因?可以進行專門研究。但有人說他一開始就是混蛋,假裝主戰,這就未免太主觀。
也有的歷史人物大節可以說不虧,有的甚至對歷史的進步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同時,他們也搞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乃至貪汙納賄那些東西。如王安石是宋熙寧年間變法派領袖,他身任宰相,卻毫無顧忌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將自己的兒子、親家安排到朝中機要部門。甚至那些逢迎諂媚之徒,拍馬溜鬚之輩也受到重用。正如司馬光所說的:王安石「汲引親黨,盤踞要津,擠排異己,占固權寵」。變法期間,王安石的重要助手呂惠卿,也利用自己副相的地位巧取豪奪,他同地方官相勾結,向富戶「借」了四千多貫錢,在蘇州購買了大片田產。同是變法首領的章惇,也利用職權在風光秀麗之處建立別墅,購置田產。即使是改革派的總指揮王安石,也曾在江寧「求田問舍」,利用改革變法之機,大發個人之財。再如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改革家,有「救時宰相」美譽的張居正,在改革開始時,為官清正廉明,整飭吏治,唯才是舉。但是到了改革取得成效之後,便對反對過自己的人大打出手,嚴加排斥,結成張氏小集團。同時也開始居功自傲,喜聽阿諛奉承話。禮部侍郎邱岳寫了一副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張居正喜不自勝,準備對其越級提拔,後因有病才未實現。身為宰相,甚至帶頭科場作弊,大壞科場風紀。在其為相其間,大肆接收請託賄賂,甚至貪汙納私。張居正後來被抄家時,抄出黃金一萬兩,白金十幾萬兩,還有大量的珠寶玉器。雖然他自己不承認貪汙受賄,但事實是否定不掉的。如果單從這一點去看,這與嚴嵩和清代的和珅又有什麼區別呢?
也有的人奮鬥的目標無可指責,但是所用的手段卻是十分卑劣的。如發動「甘露之變」的唐代宰相李訓,鑑於宦官勢力對唐朝的禍亂,以剷除宦官勢力為己任。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主動投謁攀結大宦官王守澄的親信鄭注,以作為自己進身的階梯。果然他得到了當朝皇帝文宗的寵信。為了達到可以與宦官勢力較量的宰相位置,他同樣又利用宦官的勢力首先打敗了以李德裕為首的政治集團「李黨」。接著,又採用了卑劣的手段,擊垮了李宗閔、牛僧孺的牛黨。接著又對朝中一些大臣,進行了殘酷打擊,為自己爭奪相位鋪平了道路。雖然他終於當上了宰相,但是卻遭到了人們的鄙視等等。
總之,在相位爭鬥中,人們以各種面目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我們對之應加以認真地分析。今天,我們從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眾多的權爭中,選取十幾次有代表性的權力角逐,編成《相位爭奪》這本書,以使廣大讀者對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有一個初步瞭解,認識其鬥爭的實質,從而加深對中國封建時代專制主義政治的瞭解和認識,掌握其內部鬥爭的特點和規律。
目錄: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趙高篡權,禍滅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這似乎早已成為歷史的定律。無論你有多大智慧、多大貢獻,只要受到權術的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王朝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亦奸亦雄,千古評說
亂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漢室不再復。
太監宰相,欺君壓臣
太監本是大內奴才,皇家走狗,狗仗人勢是太監專權的一個通例。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仗勢要官,權傾朝野,欺君壓臣。
虎父犬子,殘害朝臣
老子英雄兒未必都是好漢,唐朝著名丞相盧懷慎清廉方正,其孫盧杞卻是一個慣使奸計殘害朝臣的小人。
生死之爭,不擇手段
位卑人輕,願與輔國重臣一爭。攀結宦官,幾度攪起政治大波。唐穆宗宰相李訓,誤失「甘露之謀」,未達目的,終喪宦官之手。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大起大落,宦海多艱。宋朝宰相趙普,三次入相罷相。國運初開,權爭激烈。
除弊變法,權力交爭
在封建社會中,一種經濟和政權模式的形成,體現了造成這種模式階層的權力,一旦改變這種模式,便會削弱該階層的利益。因此,宋代圍繞王安石變法所展開的鬥爭,也是一次權力之爭。
結黨營私,六賊之首
見風使舵,導君淫奢;攀附結黨,陷臣誤國。宋朝奸相蔡京,名列六賊之首,可見其奸之大。
無賴宰相,禍亂朝廷
不知是歷史的幽默,還是對封建政治的嘲弄,極其相似地將兩個無賴推上相位。唐有楊國忠,宋有賈似道。他們都是靠裙帶入相,並用同樣的技巧表演著歷史醜劇。
亂世賢相,壯志難酬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一腔熱血未灑疆場,卻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元末賢相脫脫,一代英傑,可惜壯志未酬,便在奸臣的陰謀下喪生。
據奸逞惡,父子橫行
聰明如果用在正道,可以造福一方;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其禍也烈。奸相嚴嵩,也算是飽讀詩書,但他把才智用在爭權於朝,爭利於市的權爭中,結果權裂財損,如噩夢一場。
權爭於朝,盛年致仕
爭權反為權誤,歷史無數次給人教訓。但權力的誘惑,往往使人心存僥幸。晚明宰相高拱,才高氣傲,欲與眾臣一較高下,結果兩次遭貶,盛年致仕。空懷滿腹經綸,只有望權興歎。
各懷心事,虎狼相爭
為了共同的目的,他們勾結在一起。為了各自的欲望,他們又互相廝殺。明朝奸相溫體仁、周延儒為獨攬大權而進行的虎狼之爭,空留後人唾駡。
惑主陷臣,國破家亡
明末宰相馬士英,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輔。如同一塊朽木錯置棟樑之位,最終使明末弘光政權的大廈傾覆。
內文試閱: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呂不韋原是戰國末期的韓國商人,家住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他的父親靠小本生意起家,雖不算巨富,但日子過得也算殷實,因此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可是這呂不韋從小熟讀詩書,心高志大,哪裡會把父親這點殷切期望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爭霸之世,英雄人物一日數起。有的人憑三寸不爛之舌,一夜之間稱王為相。雞鳴狗盜之輩,附龍攀鳳,也將彪炳千古。可是他不明白,父親千辛萬苦,經商營業,雖然吃穿不愁,但是卻不為人們所看重。人生竟是這樣不公平。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像父親那樣,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勞苦一生。有一次他問父親:「爹,耕種一年的盈利是幾倍?」
「有十倍的盈利。」父親回答。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寶玉器的盈利是幾倍?」
「有百倍的盈利。」父親漫不經心地回答。
想了一會兒,呂不韋又問:「如果擁立國君呢?」
「其利千萬倍,不可計算。」父親疑惑地看著他說:「別胡思亂想了,好好做你的生意吧。」
擁立國君不僅可以盈利千萬倍,還可以顯耀一時,並保子子孫孫榮華富貴。呂不韋於是暗下決心,要做這盈利千萬倍的生意。
當然,眼下他還是要做那盈利百倍的生意。他來往於各國之間,經商營業,悟通行情。從販賣布帛,到倒賣珠寶,低價買高價賣,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幾年下來,卻積攢了萬貫家產。他一邊做生意,一邊注意留心觀察各國的政治形勢。這不僅是做買賣的需要,因為兵荒馬亂,你征我伐,商路不通,會給做生意帶來不便。更主要的是,他在觀察各國的政治行情,是否有千萬倍的生意可做。
這一年呂不韋又來到趙國都城邯鄲,這裡是趙國最繁華的地區,市場十分繁榮。以前他也經常來這裡販賣珠寶玉器,可是這一次他準備長期住在這裡。
此時的呂不韋,已不再是幾年前跑單幫的小商人,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富賈。憑著自己的萬貫財產,他準備做盈利千萬倍的生意,開始結交各種人物。
有一天,呂不韋來到一家飯店,偶然看見一位公子,二十多歲,儀表不凡,但卻衣著寒酸。他一下子便被這位年輕人給吸引住了,忙問店主:「這個年輕人是幹什麼的?看他的樣子不該是人下之人。」
店主說:「他是秦國的公子,名叫異人,在這裡已經好幾年了。」
原來這異人是秦昭王太子安國君贏柱的兒子,安國君共有二十幾個兒子,這異人是第九子。他的生母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又非嫡出,於是便被秦王送到趙國當人質,作為趙、秦交好的條件。可是秦國根本不管異人的死活,多次派兵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也就開始對他失禮。戰爭一打起來,趙國便把他抓起來,準備殺掉。雖然現在暫時沒有戰爭,但異人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生活很苦。
呂不韋回到家裡,眼前總是出現異人的影子。他隱約感到,這異人也許就是自己要做的那樁盈利千萬倍的買賣。作為商人,做買賣是要細加盤算的,絕對不能虧本。他對秦國的情況十分了解,秦昭王如果去世,繼承王位的自然是安國君。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但這位尊貴的夫人卻沒有子嗣。目前安國君尚未立嗣,所以很難預料安國君之後何人為王。如果能想辦法使他成為安國君的嗣子,有朝一日他如果登上王位,憑此時的擁立之功,起碼不給自己弄個將相當當?呂不韋反覆思索著,幾乎一夜沒合眼。
第二天,呂不韋打聽好異人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異人的住處十分簡陋,他在這裡已經五年了,但秦、趙之間戰爭不斷,他不僅不受禮遇,而且生命都朝不保夕,有個地方安身就行了,哪還敢貪圖在秦國時的豪華舒適。
呂不韋一進屋,四處打量了一番後說:「公子的住處太簡陋了,我可以使你的門第高大起來。」
異人見進來的人一身商人打扮,心裡便有幾分看不上。在那個重農抑商的社會裡,沒幾個人能瞧得起商人。異人笑著說:「我看還是請你先張大自己的門第,然後再來張大我的門第吧。」
呂不韋並沒有計較異人的話中帶刺,接著說:「不,你不懂,我的門第是靠你的門第高大了之後才能高大起來。」異人覺得呂不韋話中有話,便讓他坐下,與他深談了起來。
呂不韋說:「秦昭王年紀大了,可能年壽不會太久。安國君是當今太子,我聽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不過,能夠左右安國君確立嗣位的,只有華陽夫人。如今你有兄弟二十多人,你又是排行中間,不怎麼受到重視,而且經常在諸侯國被抵押作人質。假如秦昭王死去,安國君繼承王位,長子子傒最有希望成為新太子,其他兄弟早晚侍奉在父親跟前,也都能想辦法爭奪太子之位,可你卻一點機會也沒有啊。」
異人聽了他的話,無可奈何地說:「你說得很對,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好想呢?」
呂不韋見他一籌莫展、唉聲嘆氣的樣子,看出異人也決非安於現狀、不爭不搶之人,覺得可以做這樁買賣。於是便說:「現在你是作為人質,被迫客居在趙國,又很貧窮,肯定拿不出什麼錢財去孝敬親長、交結朋友。這樣吧,我雖然也並不富有,但是願意拿出千金替你西去秦國游說,想辦法打通華陽夫人的關節,讓他們立你為她的嗣子。」
正處在窮途末路的異人,聽後十分激動,當即跪到地上向呂不韋叩頭,他熱淚盈眶地表示:「如果您的計策真的能夠實現,我執政之後,願意把秦國的一半分給您,與您共同享有它。」
於是,一個盈千萬之利的買賣成交了。
呂不韋知道,做買賣是要花本錢的。他先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泛地結交社會名流,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又拿出五百金,購買了一批金銀首飾,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到秦國都城咸陽進行游說活動。
從此,呂不韋走上了一條政治冒險之路,他表面上是去為異人爭奪太子之位,更主要是為自己爭奪一席政治地位。
呂不韋來到咸陽之後,首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大姐。他獻上一些珠寶,打通了關節,第二天順利地見到了華陽夫人。呂不韋把所有的珠寶首飾全部獻上。雖然華陽夫人貴為王妃,但呂不韋是位大珠寶商,有些東西卻是華陽夫人所未見過的。因此令華陽夫人十分高興,愛不釋手。
善於察顏觀色的呂不韋見華陽夫人正在興頭上,趕忙向夫人說:「這些奇珍異寶,都是在趙國的秦公子異人孝敬您的。異人是個非常賢孝的人,他廣交諸侯賓客,遍於天下,名滿朝野。異人非常想念夫人和太子,日夜流淚,他常說『我的終身就靠夫人了』。」華陽夫人聽了十分感動。
接著呂不韋又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向她指陳利害,並讓她轉告華陽夫人說:「我聽說過,憑借姿色侍奉人,到容顏衰老時寵愛就會減退。現在夫人侍奉太子安國君,備受寵愛,但是卻沒有為安國君生兒子,應該早作打算,在諸子中挑選一個最賢孝的立為嫡子,認作親子。這樣夫在則尊榮,夫百年之後,所認的兒子繼承王位,您始終不會失去權勢,這樣才能保住萬世富貴。這就是所謂靠一句話就能夠得到萬世之利的上策。如果不抓住目前受寵的有利時機打好基礎,那麼等年老色衰再想說話,還有用處嗎?如今異人賢能,而他又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次位不能被立為嫡子。況且,他的母親夏姬不為安國君喜愛,主動要求依靠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提攜異人,讓他成為安國君的嫡子,那麼夫人終生都會在秦國受寵。」
華陽夫人聽完姐姐轉達呂不韋的話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的確,當一個人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時候,大多想不到還會有不順利,尤其此時華陽夫人寵幸一時,更是想不到日後的危險。當然她也耳聞、目睹了失寵後的王妃是怎樣的悲慘。今天經呂不韋一語點破,心中大為感激。
當天夜裡,她便找機會在太子面前誇讚異人十分聰惠賢能,並說往來趙國的人都很稱讚他。接著華陽夫人又哭哭啼啼地說:「我有幸能夠列位後宮,可是不幸未能生子,希望得到異人,立他為嫡子,這樣也使我有個依靠。」安國君見她說得情真意切,便答應了她的請求,並刻玉符作為憑證,約定推立異人為嫡子。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又贈送很多財物給異人,並且請呂不韋作為異人的老師。因此,異人在諸侯中的名望更大了,趙國君臣對他也改變了看法。
呂不韋的秦國之行,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因此,他向王侯的寶座之路,又邁近了一大步。
異人在邯鄲城內也沒閑著,他憑著呂不韋給他的黃金,四處打點,上下交通,很快在趙國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
現在呂不韋更是不同了,他已經是未來太子的老師。此時他想的不再是如何絞盡腦汁去販賣珠寶,賺取蠅頭小利,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怎樣更牢固地控制異人上。
呂不韋在邯鄲城內挑選了一名叫趙姬的歌妓,年方十八歲。此女生得色美質艷,能歌善舞。他不惜重金把她買下,並與之同居。過了一段時間,知道她已懷有身孕。為了爭得日後的權位,呂不韋便同趙姬設下了圈套。
一天,異人應呂不韋的邀請,前往呂不韋的住所飲酒。酒過三巡之後,呂不韋便把趙姬請出來歌舞助興。異人醉眼朦朧向上一瞧,但見這女子如天仙下凡,看得他如癡如狂,兩只眼睛幾乎釘在了趙姬身上。呂不韋馬上使了個眼色,讓她上前給異人敬酒。這趙姬含顰撒嬌,媚態百出,更引得異人六神無主,神魂顛倒。呂不韋此時裝作酒已過量,倒在席上睡著了。異人此刻已不能自制,酒架色膽,便將趙姬順勢攬在懷中,動手動腳。哪知就在此時,只見呂不韋立身而起,滿面怒容,指著異人大聲叱道:「你太不知好歹,竟敢當面調戲我的愛妾。」異人讓呂不韋這一叫,酒登時醒了一半,連忙賠罪。
呂不韋沉思了片刻說:「你我相交多年,如果你真的喜歡趙姬,可以向我直說,何必來這一手。」異人一聽呂不韋的話,忙說:「你對我恩重如山,日後必當重報。」於是呂不韋便慷慨地把趙姬送給異人,但趙姬隱瞞了與呂不韋的祕密。
異人得到了趙姬之後,二人花前月下,情濃意厚地打發著日子。時間過得也真快,不覺數月一轉眼就過去了,趙姬生下一個男孩,異人給他起名叫政。這便是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立為正夫人。
孩子生下之後,呂不韋和異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他們經常你來我往,呂不韋更是對異人一家慷慨解囊。尤其對孩子更是關懷備至。轉眼三年過去了,孩子長得聰明可愛。
這些年來,呂不韋密切注意秦國的形勢,常常派人去秦國打探消息。
他早已知道,因為安國君私立異人為嫡子,宮中諸子們便開始騷動起來。尤其長子子傒,對異人更是不滿。如果按次位排列,他最有希望立嫡。當然他知道眾兄弟肯定也會千方百計與其爭鋒,因此他把全部力量都用在了防止宮內兄弟,哪會想到那個長年在外當人質的異人,不僅得到了父王和華陽夫人的寵愛,還被立為華陽夫人的嫡子。如果按照立嫡不立庶的慣例,自己當太子的希望就沒有了,於是他便千方百計想辦法搞掉異人。他設計了一個陰毒的計劃,想借趙國之手除掉自己的敵手。因此,他串通秦王身邊的人攻打趙國,這樣一來,趙國便很有可能殺掉人質異人,那麼自己才有可能再繼王位。秦昭王為了實行「遠交近攻」,最後統一六國的戰略,完全不顧忌押在趙國的人質異人,同意了派人攻打趙國的請求。他可能覺得自己有二十多個孫子,異人在他們中間並不過分出色,即使被趙國殺了,對秦國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反而會增加秦國攻打趙國的口實。
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秦國派二十萬大軍攻打趙國,邯鄲的形勢十分緊張。呂不韋因事先探得消息、便在秦軍到來之前,就先把自己的家眷安排好,然後拎著已經準備好的兩個包裹,急忙趕到異人家。他告訴異人現在情況十分危急,必須趕緊離開邯鄲,晚了便走不了了。異人想不到父兄如此無情,匆忙間竟不知所措,呂不韋忙說:「夫人和孩子暫時留在趙國隱藏起來,如果一起走就一個也走不脫。請夫人以大局為重,日後公子有了出頭之日,便來接夫人和孩子,共享富貴。」說著呂不韋從包袱里拿出一套楚國人的服裝,讓異人穿好,又讓夫人和孩子馬上回娘家躲起來。
呂不韋拉著異人後門出來,當他們跑到城門時,趙國人已經接到秦國派兵攻打邯鄲的密報,正在關閉城門。呂不韋急忙跑上前,對守門的軍官說:「我們倆有筆買賣很急,要到楚國去,請軍爺方便一下。」說著便把包袱裡的黃金遞了上去,那位軍官一看足有五六百金,忙招呼正在關門的士兵說:「他們有急事到楚國,放他們過去。」他們就這樣逃出了邯鄲城。回到咸陽後,他們便急忙去拜見華陽夫人。
此時,華陽夫人正坐臥不安,秦國大軍已經向邯鄲開發。她知道,如果兩國交兵,趙國必殺異人,自己的一番心血便付之東流。尤其聽了上次呂不韋的話,更使她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擔憂。她在屋裡來回踱著步子,甚至埋怨安國君為什麼不攔住秦國軍隊。正在此時,門人進來報告,說有位楚國人和一個商人求見。
華陽夫人一見來人,非常驚喜,眼前站著的兩個人正是呂不韋和異人。她見異人穿了一身楚服,以為是異人故意這麼穿的,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是楚國人,我兒是因為體諒我的心思,才作的這個打扮吧。真是個孝子,我一看這衣服便想起故國,你就改名叫子楚吧。」異人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之後,華陽夫人與子楚便以母子相稱。子楚經過呂不韋的教導,已經變得十分乖巧,還連帶幾分狡猾。他每天進宮向華陽夫人請安,十分殷勤。
幾年後,秦昭王病死,五十八歲的太子安國君贏柱登上了王位,華陽夫人被冊封為王后,立三十二歲的子楚為太子。子楚當了太子之後,地位和權勢盛極一時,趙國為了討好子楚,交結秦國,便派人把趙姬和十歲的贏政送回秦國。
安國君登上王位之後,因為呂不韋護送公子有功,被留在咸陽,但是沒封他什麼官爵。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早日兌現「盈千萬倍之利」的買賣,呂不韋用重金賄賂孝文王身邊的侍從,偷偷在他的飯食中放了慢性毒藥,三個月後,孝文王便一命歸天,子楚即位登基,是為莊襄王。又尊華陽王后為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擁立」之功,子楚按照原來的密約,任呂不韋為相國、金印紫綬,封為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附近十萬戶封賞呂不韋做采邑。呂不韋以千金之本錢,終於獲千萬倍之盈利。他終於從商界步入政界,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
其實呂不韋爭奪權力的方式也並不奇特,靠擁立太子奪得權力的例子不勝枚舉,只是呂不韋採用了商人的手段,使這場爭權更富有戲劇性。
呂不韋掌握了秦國的大權之後,他十分清楚此時的他地位並不穩固。且不說子楚兄弟們與他的明爭暗鬥,就以自己一個商人,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再就是花了點銀兩便當上了宰相,別說朝中大臣不服,就是自己心裡也覺得對不住這相國之位。但是既然當上了,就要保住這相位。於是他開始極力籠絡人才,借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招攬各諸侯國的名士、謀士、奇人怪杰作為自己的賓客,他不僅有相國之位,又有十萬戶采邑,對賓客的待遇十分優厚,再加上此時秦國是七雄中最大,秦最終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天下豪杰之士紛紛趕來,把作為呂不韋的門客當成一種榮譽。這些門客大多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之士,為呂不韋出謀進言,使呂不韋明白了許多為政之道。他此時也懂了,必須牢牢掌握軍隊,才是鞏固政權的關鍵所在。
呂不韋決定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心腹親信,他在這方面不僅有眼力,而且還很會玩權術。他沒有找那些功高名盛的將軍,而是先選中了被信陵君打敗不久的敗軍之將蒙驁。此時蒙驁因兵敗,被置於一邊不用,整天消磨在酒中。作為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心裡自然覺得羞愧難當,因此意志消沉,準備就此混過餘生。當呂不韋親自登門拜訪,請其重新出山做前鋒將軍時,他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呂不韋絕對不用庸人,他選擇敗軍之將蒙驁作心腹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蒙驁為人忠勇剛毅,曾經戰功赫赫,被信陵君打敗有個中原因,確是將才。第二,蒙驁此時正是走入逆境,如果重新重用,他便會產生知遇之恩,定會忠心不一。
有了蒙驁、王翦等一批虎將作為自己在軍隊中的親信,呂不韋於是著手計劃對外用兵,以進一步掌握、控制軍權。
呂不韋掌握了軍政大權,國家的事務便都由他進行處理,莊襄王子楚坐享榮華富貴。他與王后趙姬整日在後宮飲酒作樂,由於縱欲過度,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自從呂不韋來到秦國,四年間死了三個國君,因此史有傳說,是呂不韋搞的鬼,是他為了爭權所採取的步驟之一。但卻又無史料以證,姑且存疑。但莊襄王確實是死了。
西元前二四六年,呂不韋扶持太子蠃政繼承王位,即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尊為太后。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國王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全由呂不韋決策。趙姬讓贏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國家的大權全部落在了呂不韋手中,他成了秦國的真正主宰,他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從事各種活動。此時秦統一六國已基本上成為定局,他正在思索著統一六國後秦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常常與門客們討論如何為大一統的新型國家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並在理論上進行探討。他不拘哪門哪派,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呂不韋派人分別記錄下來,由他最後編定,並寫了前言,定名為《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二十萬言。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秦王贏政親政的前一年,呂不韋讓人把這部書稿掛在咸陽城門上,更讓人不解的是,書的上方還懸掛著黃金千金,附有呂不韋發布的告示:「有人能增加或減少書中的一個字,就把這千金賞給他。」咸陽城門懸書求改,並且還有千金之賞,一時間吸引了來往過客在此駐足,更有各諸侯國的賓客來此瀏覽。但是轉眼間兩個月過去了,竟沒有一個人敢去為書中增一字或損一字。
呂不韋的這一空前絕後之舉,引來了後代史家們無數的猜測和聯想。這是向即將親政的秦王進行一次無聲的挑戰呢,還是向各國昭示秦國即將完成的封建集權體制?是想檢驗一下自己在國人中的權威呢,還是故弄玄虛?或許這本身是在告示天下,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方針我已定下,無論你是誰,照著做就是了。或者乾脆說,這也是呂不韋權力之爭的一種方式。
的確,秦王羸政已經長大了。呂不韋憑著自己多年政治鬥爭的經驗,他感到這位少主是一個絕不容許別人與他分享權力的人。他暴虐、殘忍,但卻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
秦王羸政長到二十歲時,體貌魁偉,聰明機敏。呂不韋心裡越來越感到發慌,因為這位秦王越來越不聽話。秦王贏政有自己的主張,任誰也別想擺布他。尤其令呂不韋擔心的是,他與太后的私情一旦被他看破,那便將是一場災難。
當年莊襄王羸柱死時,太子羸政年僅十三歲。國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相國呂不韋和太后決定。因此呂不韋得以經常以商量國是為由,出入太后的甘泉宮。於是倆人舊情復發,每次呂不韋一到,太后便將宮女全部打發出去,以商量國家機密為借口,不准任何人打擾。宮女們一走開,他們便插上房門,過上濃情蜜意的夫妻生活。秦王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當然不知其中究竟。現在孩子長大了,呂不韋便想找借口疏遠她。但是趙太后死死抓住他不放,使他欲罷不能。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呂不韋真的過夠了,他必須想辦法從中抽出身來。
終於,呂不韋想出了一個脫身之計,就是把一個淫棍推薦給趙太后,不僅自己可以免於敗露,同時還能討好太后。
呂不韋推薦的這個人名叫嫪毒,是他的一個門客。此人性慾極強,白凈的臉上長著幾根淡淡的鬍鬚,冷眼一看,還真以為是個太監。呂不韋借與太后商談國是為由,把他帶進後宮,初試雲雨之後,令太后大加歡喜。
呂不韋見太后滿意,便用重金收買了施行宮刑的刑官,拔去了他的胡子,假裝割去了陽物,便讓他以太監的身分進入後宮,侍奉太后。趙太后得到滿足,嫪毒也如願以償。不久趙太后便懷孕了,太后怕被人發覺內情,便裝病求醫,又求神問卜。太后早已買通算卦先生,說宮中有股邪氣致使太后中病,必須遷到西方避災。羸政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同意趙太后遷到城外的一座別宮中去。到了別宮,他們更加大膽妄為,簡直就像夫妻一般生活。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竟生了兩個孩子。他們在私下商議,待始皇死後,就由二子中的長子來接班。
呂不韋終於擺脫太后,可以千方百計來進行權力的爭奪。秦王一旦親政,對他來說真是一個威脅。為了控制秦王,他開始同繆毒互相勾結,培植勢力。
嫪毒現在今非昔比,有太后作靠山,又有相國呂不韋的支持,膽子一大便開始胡作非為。他的欲望也一天大過一天,要求太后為他請功封賞。秦王壓根想不到太后會如此下作,更沒有注意繆毒這樣一個太監,還以為他侍候母親盡心,便封他為長信侯,又給他山陽、河西、太原等地做封地。這謬毒靠出賣肉體,換來了數不清的財富,於是便也學著呂不韋的樣子大興土木。同時他的政治野心也膨脹起來,開始培植死黨,交結權貴,勢力大增。不少勢利小人,也開始走他的門路,悄悄爬上政治舞臺。甚至連掌管秦王璽印的內史肆和主管宮廷保衛的衛尉竭等都是他的死黨,秦王的一切行動都在他的監視之下。
一次參加秦王羸政的冠禮大典,群臣歡宴,嫪毒自然少不了來湊熱鬧。他與幾位太監下棋賭酒,哪知他棋藝不精,連輸幾盤,酒已半酣。接著他們為一棋子爭吵起來,嫪毒大叫:「你們竟敢對我無禮,我是當今皇上的後爹。」太監們一聽,早嚇得魂飛魄散,轉身就跑。繆毒突然覺得自己惹了大禍,酒登時醒了,便急忙帶著隨從跑了。有人把此事報告秦王,秦王即刻派人捉拿嫪毒。
嫪毒回到別宮,請太后給出主意。太后忙將太后璽給他,寫好調兵命令。他又去找內史肆和衛尉竭,騙他們說秦王要誅殺他們,逼他們與自己聯手。繆毒謊稱宮中有人造反,便帶著人向宮中殺來。他想趁機殺死秦王,立自己的兒子為王。秦王聞報,遠處有兵馬殺來,便知是繆毒企圖謀反。即命昌平君、昌文君率部迎敵。並親自登上城樓,向準備攻城的士兵大喊:宮中無事,惡人造反,望你們反戈一擊,定有重賞。那些兵士只是受繆毒的蒙蔽,一見秦王在城樓上喊話,便紛紛散去。嫪毒見大勢已去,領著幾個死黨從東門逃跑,但全被捉住。
接著,秦王帶人到太後宮中進行搜捕,在別宮中搜出太后的兩個兒子,當場令人將其裝在麻袋中打死。然後把太后遷到械陽宮,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對嫪毒的處罰是五馬分屍,滅其宗族。凡其死黨爪牙,不是殺頭就是判刑。此案被牽連進去的有四千餘人,統統被沒收土地財產,押送到四川居住。
呂不韋與此案實有干係,他不僅把嫪毒推薦給太后,而且還是他的支持者。但是呂不韋為相十幾年,黨羽眾多,處理不妥的話,可能會節外生枝。但是此人不除,將來後患無窮。為了暫時穩住他,秦王先免了他相國的職務,讓他回到自己的采邑河南。
呂不韋在河南住了一年多,但是他的影響依然很大,據報去探望他的人很多,很多諸侯國派人來請他到自己國家做官。秦王知道,只要給他機會,他一定還會東山再起。於是秦王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給你河南十萬戶作采邑?你是秦國什麼親人,卻稱呼你為仲父。請你早識時務,快帶上家屬搬到四川去吧!」
讀完秦王的信,呂不韋仰天長嘆,秦王這不是要我自盡嗎?於是懷著極為矛盾的心情,喝下早已備好的一杯鴆酒。
呂不韋一生投機鑽營,為了竊國爭權費盡心機。他本以為做「盈利千萬倍」的買賣可以永世享用,可是到頭來竟人死財亡。
秦王沒收了呂不韋的全部財產。
「歷代皇朝風雲實錄」系列叢書第二本,寫實地刻劃出各朝代相位爭奪的政治情況,讓讀者明白相位有時比皇位還要重要。
不論出身、不講治國,權謀相爭、不擇手段、
欺君壓臣、謀害忠良、濫殺無辜、禍亂朝廷,
古今多少忠義之血,皆因覬覦相位之奸佞而流淌!
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乃「位極人臣」之位,因此成為封建官僚政治中,權力鬥爭的焦點。
想要獨攬相權,有二個條件:
第一,品德和才學。
第二,皇帝的信任。
但因為宰相是由皇帝任免,因此諷刺的是後者往往更重於前者;而「相位」作為人臣的最高權位,鬥爭不比一般,綜觀中國封建歷史,相位的爭奪不僅更激烈、更複雜,也更殘酷,裡頭總交織著陰謀,伴隨著血腥。相位有限,但往往不是個人之爭,而是團體的黨爭,也不單是人臣之間的爭奪,有時也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力,因此,什麼樣的人當上了宰相,有時比什麼樣的人當上了皇帝還要來得重要!
前言
在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宰相是封建官僚政治的代表。相位之爭鬥,是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鬥爭的總體現。因此通過對相位爭鬥的探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封建統治集團中,君臣之間、各級官員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利角逐的特點和規律。
一
宰相是中國封建時代輔佐君主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地位之顯赫,權力之巨大,人們曾用「位極人臣」來形容。可說是封建官僚政治矛盾鬥爭的焦點。
宰相由皇帝任免,但也並不是一朝上任便可終身為相。它既不能世襲,也不是終身之職,一般士大夫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爭取。當宰相的條件,一是品德和才學,二是皇帝的信任。因此,封建時代的下級官僚,都把出將入相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目標。王夫之總結說:「宰相之重,仕宦之止境也,茍資望之可為,皆垂涎而思得。」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做宰相的「資望」,千方百計想得到相位。由於官位有限,而欲得到它的人多,那麼權力鬥爭便不可避免。更由於相位是人臣的最高權位,能夠參加相位爭鬥的人,不僅具備了很高的權力和地位,而且也有著相當的勢力,因此相位爭鬥比一般的官僚鬥爭更激烈、更複雜、更殘酷。綜觀中國封建歷史,圍繞著相位的爭鬥,不僅交織著陰謀,而且伴隨著血腥。
(一)宦官爭奪相位。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後,注重起用人才,因此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布衣,便有機會擔當國家要職,也給野心家爭權提供了條件。趙高本來是宦官,秦始皇聽說他幹練有才,精通獄法,便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專管皇帝的車輿。條件的改變,使他萌發了爭奪大權的野心。他私下裡勾結公子胡亥,以做為自己爭權的靠山。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天下時,不幸病逝沙丘,他私自扣押了始皇臨終要長子扶蘇繼承皇位的詔書,擁立胡亥篡位,是為秦二世。由於他的策劃和擁立之功,被封為郎中令,位居九卿。趙高為了保住自己既有的地位,便唆使秦二世大興冤獄,殺死朝中很多功名顯赫的大臣,甚至連秦始皇的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都遭到了殘害,受株連的人不可勝數。這樣便為他繼續爭奪相權打下了基礎、鋪平了道路。接著,趙高又施展陰謀,要二世深居宮中,自己和幾個親信侍候在二世身邊,使他不理朝政,一切大權皆控制在趙高手中,甚至連丞相李斯也見不到秦二世。接著,趙高又採用卑鄙手段陷害李斯,將其腰斬,並誅滅三族。李斯死後,朝中便完全由他掌握,逼死右丞相馮去疾之後,秦二世便任命他當了宰相。
宦官身處宮中,圍繞在皇帝身邊,對朝中情況瞭如指掌,這給他們爭權帶。來了方便條件。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宦官專權的事情屢有發生。加上這些人生理上的缺陷,心理趨於變態,因此在權爭中手段極其殘忍。
唐朝宦官李輔國,十幾歲便被閹割,送到宮中養馬院。由於他機警圓滑,辦事認真,四十歲時混上了養馬院中管帳的差事。後又被推薦到太子李亨宮中聽差,李輔國非常懂得如何討好太子,取得太子的信任。恰好此時發生了安祿山兵變,唐玄宗帶著太子及部分嬪妃出逃,李輔國不分晝夜緊隨太子,表現得無限忠誠。尤其他知道太子痛恨楊國忠,在馬嵬驛士兵譁變殺楊國忠時,便積極參與,深受太子的器重。在逃跑途中,李輔國分析了當時混亂的形勢,便勸太子北上,並同大臣裴冕等人聯名上書,奉勸太子登帝位。雖然太子左右推辭,但最後還是在靈武即位,是為肅宗。由於他的勸駕之功,肅宗當然把他視為心腹,任其為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並且掌管起御前符印、軍隊號令和各地來的文件奏章等等,從此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實權。
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之後,李輔國同其他人一樣,野心大發,開始勾結同黨、排斥異己,為自己獨攬大權鋪路。他首先勾結肅宗所寵愛的張良娣,與她互相利用,陰謀害死了肅宗的長子李俶和三子李倓。因為他們不僅是張良娣兒子成為太子的障礙,也是李輔國獨攬朝政的勁敵。建寧王李倓對李輔國的所作所為早有察覺,便多次勸肅宗不要相信他。李輔國擔心肅宗被說服,便千方百計陷害他。
回到長安之後,李輔國升任殿中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甩已有的權力和肅宗的信任,到處安插自己的耳目,打擊排斥異己。最後竟逼迫宰相裴冕,要他與大臣們聯絡,上書推薦他當宰相,真有些急不可待了。後來在肅宗臨死時,李輔國計殺越王李係,囚禁張皇后,擁立太子李豫登極,奪取了宰相的寶座。
宦官當宰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並不多見,他們取得宰相職位都是靠皇帝的權勢。趙高也好,李輔國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奪得相位的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靠扶持太子,或幫助所扶持的王子篡奪太子位,然後擁立太子登上皇位,利用皇帝的權利控制朝中,獨攬大權,排斥打擊異己,然後奪取宰相寶座。宦官當宰相,表現了當朝制度的混亂,和皇權的削弱。綜觀中國封建社會史,凡是宦官當權的朝代,那個朝代的皇帝肯定無所作為,社會必然動亂不安。
(二)朋黨與相位爭鬥。相位爭鬥不是孤立產生的,在封建官僚集團中,不同的利益集團圍繞著相位展開角逐,宰相只是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因此在相位爭鬥中,往往表現為朋黨之間的對抗。他們拉山頭搞派性,對異己者進行打擊排斥。唐代的牛、李黨爭表現得尤為突出。
牛、李兩黨的形成,是權利鬥爭的結果。唐朝的開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壟斷朝政的政治局面,一些地位低下的寒士可以有機會通過進士及第進入朝中做官。唐憲宗時,牛僧孺、李宗閔同年考中進士,又同登制科。他們意氣相投,指斥時政,對當時宰相李吉甫進行了抨擊。後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政擊李宗閔科場舞弊,並同鄭覃一起主張罷止科舉考試,朝中要職應由公卿子弟擔任,企圖回復門閥制度。牛僧孺則堅決反對公卿子弟壟斷朝政,他們各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於是便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他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排擠,勢不兩立,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李德裕為宰相時,欲置牛僧孺和李宗閔於死地,派人搜尋其謀反的證據,以陷害之。牛黨執政後,又對李黨進行殘酷報復,羅織李德裕的罪名,最後終於將其整死。他們甚至不能同朝相處,一黨上臺,必定利用相權打擊對方。兩黨根據不同政治形勢的變化,交替執政,輪流外任。雖然他們兩黨都各自不同地為朝中作過貢獻,但他們所搞的歷時長久的黨爭,也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朋黨的另一種形式是攀附黨首,互相勾結,彼此援引,為爭權奪利互相利用。宋代奸相蔡京,史書上稱其為「六賊」之首。他與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耐結為朋黨,禍亂朝廷。他們結黨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結黨營私。與牛李黨爭不同的是,牛李二黨陣線分明,而蔡京為首的「六賊」奸黨,是與朝中所有正直大臣為仇。最初蔡京因坑害同僚、投機取巧,已經爬到了龍圖閣直學士的位置,後被貶到杭州閑居,偶然遇到了在杭州為宋徽宗購買字畫的宦官童貫,於是互相交結,靠童貫的力量得以登上相位。接著利用權勢將地痞朱耐安插到蘇杭應奉局任職,又收買專善投機鑽營的王黼,將其提拔為御史中丞。宦官梁師成見他們在朝中得勢,於是也投靠了他們,蔡京將其薦為太尉。李彥出身於市井無賴,也逐臭而來,圍繞在蔡京周圍。他們朋比為奸,凡是不為其所用的正直朝臣,一概加以打擊排斥。為了達到獨攬相權的目的,把司馬光等一百二十多位大臣定為「奸黨」,並在皇宮門前立所謂「奸黨碑」。凡是碑上有名的大臣,不僅本人不得復用,就連其子孫也不得起用。前任宰相章悖與蔡京是同鄉,蔡京怕其復相,便將其打入「奸黨」。「六賊」專擅朝政,使北宋政權吏治腐敗,朝綱紊亂,最終斷送了北宋政權。
相位爭鬥與朋黨政治是相輔產生的,宰相一旦執政,必然要選任一批能夠支持自己施政的朝臣,而宰相往往在一朝中有幾個,他們各自都擁有自己的擁護者。那麼宰相之間的矛盾,便是他們擁護者互相鬥爭的根源。如果宰相之間互相爭權奪利,那麼他們的擁護者也變成了對方打擊的對象。因此說相位爭鬥與朋黨之爭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相位爭鬥必然會牽扯朝中各派政治勢力。有相位之爭,也就有朋黨之爭,也就會有朝中大規模的政治鬥爭。這種鬥爭在封建統治集團中從未間斷過,只是有時激烈一些有時平緩一些罷了。由於相位爭鬥引出的朋黨政治,使國家機器難以正常運轉,甚至會危及封建帝國的存在,因此在一些朝代中,封建君主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制止,但收效甚微。
二
相位爭鬥的另一種集中表現,是圍繞著改革展開的。
改革是統治集團運用國家機器解決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一種手段,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倡導改革的政治家,往往是具有一定政治遠見的當朝宰相。然而反對改革的舊勢力,在朝中依然十分強大。有時候改革家與反改革者同朝為相,他們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因而鬥爭更加複雜,更加尖銳,涉及的範圍也更大。圍繞宋代王安石變法和明代張居正變法所展開的鬥爭,可以充分反映出其鬥爭之激烈。
變法改革必然要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既得利益者當然會不顧一切地進行反對。尤其既得利益者多是當朝權貴,他們有著龐大的社會勢力。而改革者往往是新興力量的代表,新與舊的較量也一定是殊死的。當宋神宗將改革派代表王安石召到京師,準備任他參知政事(副相)領導改革時,那些墨守舊章的官僚士大夫們,便對他產生了嫉恨和敵視。唐介首先表示反對,說:「若使王安石為參政,恐多所變更,必擾天下。」韓琦也說:「安石做翰林學士有餘,當執政官則不行。」呂誨更是捏造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狀,對其大加誹謗詆毀。總歸一句話,就是要阻止他任副相,以便把他變法的計劃扼殺掉。
由於宋神宗的支持,終於力排眾議,使改革變法得以進行。反變法派便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破壞,他們甚至利用天象的變化大做文章。當時華山發生了山崩,文彥博竟對神宗說:「市易司不當差官自賣果實,致華山山崩。」真是無稽之談。王安石當即上書反駁:「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無已,上下傅會,或遠或近,豈無偶合?此其不足信也。」但是在那科學不發達的時代裡,神宗便對變法產生了懷疑。由於新法的施行,直接由市易司向宮廷和官衙供應所需物品,致使那些以往在購買宮中用品大占便宜的官員一下子無利可圖了,他們便大造謠言,反對新法。神宗的岳父向經,也因為免行錢的實施,而無法從中漁利,便把市面上的各種謠言帶到宮中,在宮中掀起了一次反變法的高潮。他們甚至動員太后向神宗施加壓力:「安石亂天下,怎麼辦呢?」面對反對派強大的攻勢,王安石毅然進行反擊,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但是反對派採用了各種手段對王安石變法集團成員進行圍攻、迫害,乃至分化瓦解,王安石最終二次罷相,使變法最終失敗。
明代張居正的改革也是如此。雖然他的改革沒有觸犯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但確實觸動了一批官僚的既得利益,於是他們便群起而狼之,公開起來與之對抗,一時間也是風波迭起。劉臺本是張居正的學生,此時也彈劾老師「威福自己,目無朝廷祖宗之法」。甚至指責張居正結黨營私,貪汙受賄,並要求神宗「抑損相權,毋僨事誤國,臣死且不朽」。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張居正從宰相的位置趕下臺。可以說變法改革與反對派的鬥爭,是新舊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其主要表現是相位之爭。因為作為改革家的宰相,他是靠宰相權力的實施來調動國家機器進行改革的,反對派阻止改革,首先就是要把他從相位上拉下來。正當張居正準備把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時候,其父在江陵病逝。按照當時的制度,張居正應提出辭職守喪的請求。如果其子在軍隊任職,並恰好處於戰爭,皇帝,可下詔特批繼續任職,這叫「奪情」。而張居正不在軍隊任職,所以不能「奪情」。但改革正處在重要關頭,張居正一旦離職,則一切都將付諸東流。在戶部侍郎李幼孜的請求下,神宗要張居正「奪情」,在京城守喪四十七天,期滿即入署辦公。
「奪情」的詔書一下,引出了軒然大波,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一些以維護名教為藉口的士大夫指責他「熱中權勢而不守禮義」。不少人上書反對奪情。他們質問張居正:「位極人臣,反不修匹夫常節,何以對天下後世?」請求神宗讓張居正「奔喪終制,以全大節」。其目的都是要趕張居正離任,以中斷改革。張居正死後,神宗廢去了張居正的大部分措施,使改革最終失敗。
圍繞改革而起的相位爭鬥,是新舊兩種政治勢力的較量,是推動和阻攔社會進步的鬥爭,其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三
相權是由君主授予的,靠它來治理國家。但是為了防止宰相手中的權力過大,致使大權旁落,給宰相篡位以機會,封建君主總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對相權加以限制。結果導致了歷代宰相制度、名稱、權限的不穩定。當授予某部門權力時,必定用以制約前一權力部門的權限,同時加上一個新的名稱,規定其權限範圍。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新的官僚機構中,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總攬朝政,權力極大。《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到了隋唐時期,實行新的宰相制度,以尚書、門下、內史三省首腦為宰相。三省並立,互相制約。由內史擬旨,門下審核,尚書執行。尤其唐代,皇帝為了限制三省權限,還常常挑一些品級低的官員,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稱,使其擔當宰相職務。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唐代還設有樞密使。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樞密使,唐制以內臣為主,故常與內諸司使、副為伍。自後唐莊宗用郭崇韜,與宰相分秉朝政,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密。自此之後,其權漸盛。」宋代初期官職承唐制,宋太祖趙匡胤,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設三個參知政事為副職。神宗五年又加以改革,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並以尚書左右丞代替參知政事為副相。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廢除了相承已久的宰相制。朱元璋為了加重自己的權力,洪武十三年除掉了胡惟庸等幾位曾任宰相的人後,下令取消了這一職位。他把大權收歸皇室,自己親自掌握。把朝中的實際政務交由六部分掌。朱元璋聲明;「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間亦多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大權一歸朝廷。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請者,置之重典。」清代的官制秉承明制,沒有太大變化。我們從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這一舉措中,基本上可以瞭解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明初朱元璋設宰相兩個,李善長為左相,右相由徐達擔任。李善長多謀善斷,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勛。軍事上、經濟上等等方面大小法規制度幾乎都是由李善長組織制定的。明朝建立之後,李善長沒有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尤其身居相位,很多事情就顯得有點自作主張,甚至有些獨斷專行了。漸漸朱元璋的帝權與相權的衝突便出現了。朱元璋對這位開國功臣也不好使用強壓的手段,只好一忍再忍,最後好不容易得到一個機會,讓他致仕回家。此時,朱元璋已感到相權太大,弄不好對帝權是個威脅。但是他此時還僅僅認為是李善長個人的情況所致。他是否覺得自己功高蓋世、驕傲自肆?如果換個謙恭穩重的人,就不會出現那些情況。也就是說,問題不是出在丞相這個職位上。因此,當徐達、李善長都致仕後,朱元璋仍保留丞相一職,並任原帥府舊臣汪廣洋擔任。這汪廣洋善揣帝旨,工作極為小心,但能力太差,無所建樹,使朱元璋大感失望。致仕在家的李善長為了能對朝中施加影響,便趁機推薦自己的親信胡惟庸進入中書省,結果也被任為右相。
胡惟庸為人精明幹練,上任不久便把中書省大事小情弄得井井有條。朱元璋感到汪廣洋實在不稱職,便將他外放到廣東。其實胡惟庸在入相前就與李善長密謀,要把汪廣洋擠出中書省。因此,在李善長的策劃下,胡惟庸才得以把事情辦得乾凈利索,讓朱元璋非常滿意。汪廣洋離開後,朱元璋才發現胡惟庸與李善長相勾結。此人機詐善變,唯利是圖,而且獨斷專行。使朱元璋十分後悔的是,不該把汪廣洋貶走。朱元璋也是工於心計之人,他為了利用而又能控制胡惟庸,便採取了一個措施,將胡惟庸升為左相,又從廣東調回汪廣洋為右相。朱元璋調他回來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讓他牽制胡惟庸,一方面作為自己的耳目,另一方面分散他的權力。但汪廣洋是個樹葉掉下來也怕打破頭的人,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朱元璋非常生氣,便準備把宰相制度廢掉。於是便千方百計找尋左相胡惟庸的罪證,否則也不好輕易把相傳了多少代的制度廢掉。終於有御史中丞彈劾胡惟庸結黨謀反,朱元璋便迅速處理,馬上命有關方面審理,即刻處決。隨著胡惟庸的死,中書省同時被撤消,宰相制度在明洪武十三年被廢除。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中書省的政事悉歸六部,使中央各權力部門互不統屬,大權統歸皇帝。為瞭解決擬旨、定製、批示等工作問題,便用一些在內廷工作的學士、講官,以及翰林院中修史人員幫助。開始時沒有定編,也不定職,直到明永樂皇帝登極後,才將處理這些文書的人予以定員,也給了定稱,這就是「閣臣」。明代的「閣臣」雖然類似於「宰相」,但權力卻比宰相小多了。這也正是朱元璋限制相權最成功的地方。
四
相位爭鬥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歷史課題,我們應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去研究它。無論爭奪相位,宰相之間及與官僚們的爭權奪利,還是帝權與相權的互相角逐,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因此不能簡單地去分善惡美醜。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的思想、行為可能都會發生變化,有的人可能從邪惡歸於正途,也有的由君子變成小人。如宋代奸相秦檜,最初也是位飽學之士,進士及第後又中詞學兼茂科,也想有所作為。當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朝廷主和派向金兵乞和,金兵要求宋朝割讓三鎮時,秦檜立即上《兵機四事》疏,反對割讓三鎮,當他的四條意見被主和派大臣張邦昌壓下,他憤然以辭職相抗,尤其又與主戰派大臣積極主張抗戰,應該說是有民族氣節的。但後來他竟背叛了祖國,成了殺害岳飛的兇手。可以說他是一個由君子變成小人的人。但是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呢?是被逼、被利誘,還是另有原因?可以進行專門研究。但有人說他一開始就是混蛋,假裝主戰,這就未免太主觀。
也有的歷史人物大節可以說不虧,有的甚至對歷史的進步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同時,他們也搞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乃至貪汙納賄那些東西。如王安石是宋熙寧年間變法派領袖,他身任宰相,卻毫無顧忌地利用手中的權力,將自己的兒子、親家安排到朝中機要部門。甚至那些逢迎諂媚之徒,拍馬溜鬚之輩也受到重用。正如司馬光所說的:王安石「汲引親黨,盤踞要津,擠排異己,占固權寵」。變法期間,王安石的重要助手呂惠卿,也利用自己副相的地位巧取豪奪,他同地方官相勾結,向富戶「借」了四千多貫錢,在蘇州購買了大片田產。同是變法首領的章惇,也利用職權在風光秀麗之處建立別墅,購置田產。即使是改革派的總指揮王安石,也曾在江寧「求田問舍」,利用改革變法之機,大發個人之財。再如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改革家,有「救時宰相」美譽的張居正,在改革開始時,為官清正廉明,整飭吏治,唯才是舉。但是到了改革取得成效之後,便對反對過自己的人大打出手,嚴加排斥,結成張氏小集團。同時也開始居功自傲,喜聽阿諛奉承話。禮部侍郎邱岳寫了一副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張居正喜不自勝,準備對其越級提拔,後因有病才未實現。身為宰相,甚至帶頭科場作弊,大壞科場風紀。在其為相其間,大肆接收請託賄賂,甚至貪汙納私。張居正後來被抄家時,抄出黃金一萬兩,白金十幾萬兩,還有大量的珠寶玉器。雖然他自己不承認貪汙受賄,但事實是否定不掉的。如果單從這一點去看,這與嚴嵩和清代的和珅又有什麼區別呢?
也有的人奮鬥的目標無可指責,但是所用的手段卻是十分卑劣的。如發動「甘露之變」的唐代宰相李訓,鑑於宦官勢力對唐朝的禍亂,以剷除宦官勢力為己任。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主動投謁攀結大宦官王守澄的親信鄭注,以作為自己進身的階梯。果然他得到了當朝皇帝文宗的寵信。為了達到可以與宦官勢力較量的宰相位置,他同樣又利用宦官的勢力首先打敗了以李德裕為首的政治集團「李黨」。接著,又採用了卑劣的手段,擊垮了李宗閔、牛僧孺的牛黨。接著又對朝中一些大臣,進行了殘酷打擊,為自己爭奪相位鋪平了道路。雖然他終於當上了宰相,但是卻遭到了人們的鄙視等等。
總之,在相位爭鬥中,人們以各種面目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我們對之應加以認真地分析。今天,我們從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眾多的權爭中,選取十幾次有代表性的權力角逐,編成《相位爭奪》這本書,以使廣大讀者對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有一個初步瞭解,認識其鬥爭的實質,從而加深對中國封建時代專制主義政治的瞭解和認識,掌握其內部鬥爭的特點和規律。
目錄: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小盜竊珠,大盜竊國。戰國末年呂不韋,以千金之資,預購秦之相國,引出千古奇談。
趙高篡權,禍滅秦朝
弄權術者最終被權術所殺,這似乎早已成為歷史的定律。無論你有多大智慧、多大貢獻,只要受到權術的誘惑,最終都是在劫難逃。秦王朝時的趙高、李斯,均未逃脫。
亦奸亦雄,千古評說
亂世宰相曹操,有雄才大略,亦不乏小人之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漢室不再復。
太監宰相,欺君壓臣
太監本是大內奴才,皇家走狗,狗仗人勢是太監專權的一個通例。然而事有例外,唐朝太監李輔國卻是仗勢要官,權傾朝野,欺君壓臣。
虎父犬子,殘害朝臣
老子英雄兒未必都是好漢,唐朝著名丞相盧懷慎清廉方正,其孫盧杞卻是一個慣使奸計殘害朝臣的小人。
生死之爭,不擇手段
位卑人輕,願與輔國重臣一爭。攀結宦官,幾度攪起政治大波。唐穆宗宰相李訓,誤失「甘露之謀」,未達目的,終喪宦官之手。
宦海沉浮,千秋功罪
大起大落,宦海多艱。宋朝宰相趙普,三次入相罷相。國運初開,權爭激烈。
除弊變法,權力交爭
在封建社會中,一種經濟和政權模式的形成,體現了造成這種模式階層的權力,一旦改變這種模式,便會削弱該階層的利益。因此,宋代圍繞王安石變法所展開的鬥爭,也是一次權力之爭。
結黨營私,六賊之首
見風使舵,導君淫奢;攀附結黨,陷臣誤國。宋朝奸相蔡京,名列六賊之首,可見其奸之大。
無賴宰相,禍亂朝廷
不知是歷史的幽默,還是對封建政治的嘲弄,極其相似地將兩個無賴推上相位。唐有楊國忠,宋有賈似道。他們都是靠裙帶入相,並用同樣的技巧表演著歷史醜劇。
亂世賢相,壯志難酬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一腔熱血未灑疆場,卻在奸佞小人的暗箭中倒下。元末賢相脫脫,一代英傑,可惜壯志未酬,便在奸臣的陰謀下喪生。
據奸逞惡,父子橫行
聰明如果用在正道,可以造福一方;如果用自己的才能去造孽,其禍也烈。奸相嚴嵩,也算是飽讀詩書,但他把才智用在爭權於朝,爭利於市的權爭中,結果權裂財損,如噩夢一場。
權爭於朝,盛年致仕
爭權反為權誤,歷史無數次給人教訓。但權力的誘惑,往往使人心存僥幸。晚明宰相高拱,才高氣傲,欲與眾臣一較高下,結果兩次遭貶,盛年致仕。空懷滿腹經綸,只有望權興歎。
各懷心事,虎狼相爭
為了共同的目的,他們勾結在一起。為了各自的欲望,他們又互相廝殺。明朝奸相溫體仁、周延儒為獨攬大權而進行的虎狼之爭,空留後人唾駡。
惑主陷臣,國破家亡
明末宰相馬士英,文不能定國,武不能安邦,採用卑劣手段惑主陷臣得到宰輔。如同一塊朽木錯置棟樑之位,最終使明末弘光政權的大廈傾覆。
內文試閱:
囤積奇貨,只為竊國
呂不韋原是戰國末期的韓國商人,家住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他的父親靠小本生意起家,雖不算巨富,但日子過得也算殷實,因此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可是這呂不韋從小熟讀詩書,心高志大,哪裡會把父親這點殷切期望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群雄爭霸之世,英雄人物一日數起。有的人憑三寸不爛之舌,一夜之間稱王為相。雞鳴狗盜之輩,附龍攀鳳,也將彪炳千古。可是他不明白,父親千辛萬苦,經商營業,雖然吃穿不愁,但是卻不為人們所看重。人生竟是這樣不公平。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像父親那樣,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勞苦一生。有一次他問父親:「爹,耕種一年的盈利是幾倍?」
「有十倍的盈利。」父親回答。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寶玉器的盈利是幾倍?」
「有百倍的盈利。」父親漫不經心地回答。
想了一會兒,呂不韋又問:「如果擁立國君呢?」
「其利千萬倍,不可計算。」父親疑惑地看著他說:「別胡思亂想了,好好做你的生意吧。」
擁立國君不僅可以盈利千萬倍,還可以顯耀一時,並保子子孫孫榮華富貴。呂不韋於是暗下決心,要做這盈利千萬倍的生意。
當然,眼下他還是要做那盈利百倍的生意。他來往於各國之間,經商營業,悟通行情。從販賣布帛,到倒賣珠寶,低價買高價賣,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幾年下來,卻積攢了萬貫家產。他一邊做生意,一邊注意留心觀察各國的政治形勢。這不僅是做買賣的需要,因為兵荒馬亂,你征我伐,商路不通,會給做生意帶來不便。更主要的是,他在觀察各國的政治行情,是否有千萬倍的生意可做。
這一年呂不韋又來到趙國都城邯鄲,這裡是趙國最繁華的地區,市場十分繁榮。以前他也經常來這裡販賣珠寶玉器,可是這一次他準備長期住在這裡。
此時的呂不韋,已不再是幾年前跑單幫的小商人,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富賈。憑著自己的萬貫財產,他準備做盈利千萬倍的生意,開始結交各種人物。
有一天,呂不韋來到一家飯店,偶然看見一位公子,二十多歲,儀表不凡,但卻衣著寒酸。他一下子便被這位年輕人給吸引住了,忙問店主:「這個年輕人是幹什麼的?看他的樣子不該是人下之人。」
店主說:「他是秦國的公子,名叫異人,在這裡已經好幾年了。」
原來這異人是秦昭王太子安國君贏柱的兒子,安國君共有二十幾個兒子,這異人是第九子。他的生母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又非嫡出,於是便被秦王送到趙國當人質,作為趙、秦交好的條件。可是秦國根本不管異人的死活,多次派兵攻打趙國,所以趙國也就開始對他失禮。戰爭一打起來,趙國便把他抓起來,準備殺掉。雖然現在暫時沒有戰爭,但異人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生活很苦。
呂不韋回到家裡,眼前總是出現異人的影子。他隱約感到,這異人也許就是自己要做的那樁盈利千萬倍的買賣。作為商人,做買賣是要細加盤算的,絕對不能虧本。他對秦國的情況十分了解,秦昭王如果去世,繼承王位的自然是安國君。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但這位尊貴的夫人卻沒有子嗣。目前安國君尚未立嗣,所以很難預料安國君之後何人為王。如果能想辦法使他成為安國君的嗣子,有朝一日他如果登上王位,憑此時的擁立之功,起碼不給自己弄個將相當當?呂不韋反覆思索著,幾乎一夜沒合眼。
第二天,呂不韋打聽好異人的住處,親自登門拜訪。
異人的住處十分簡陋,他在這裡已經五年了,但秦、趙之間戰爭不斷,他不僅不受禮遇,而且生命都朝不保夕,有個地方安身就行了,哪還敢貪圖在秦國時的豪華舒適。
呂不韋一進屋,四處打量了一番後說:「公子的住處太簡陋了,我可以使你的門第高大起來。」
異人見進來的人一身商人打扮,心裡便有幾分看不上。在那個重農抑商的社會裡,沒幾個人能瞧得起商人。異人笑著說:「我看還是請你先張大自己的門第,然後再來張大我的門第吧。」
呂不韋並沒有計較異人的話中帶刺,接著說:「不,你不懂,我的門第是靠你的門第高大了之後才能高大起來。」異人覺得呂不韋話中有話,便讓他坐下,與他深談了起來。
呂不韋說:「秦昭王年紀大了,可能年壽不會太久。安國君是當今太子,我聽說安國君最寵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不過,能夠左右安國君確立嗣位的,只有華陽夫人。如今你有兄弟二十多人,你又是排行中間,不怎麼受到重視,而且經常在諸侯國被抵押作人質。假如秦昭王死去,安國君繼承王位,長子子傒最有希望成為新太子,其他兄弟早晚侍奉在父親跟前,也都能想辦法爭奪太子之位,可你卻一點機會也沒有啊。」
異人聽了他的話,無可奈何地說:「你說得很對,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好想呢?」
呂不韋見他一籌莫展、唉聲嘆氣的樣子,看出異人也決非安於現狀、不爭不搶之人,覺得可以做這樁買賣。於是便說:「現在你是作為人質,被迫客居在趙國,又很貧窮,肯定拿不出什麼錢財去孝敬親長、交結朋友。這樣吧,我雖然也並不富有,但是願意拿出千金替你西去秦國游說,想辦法打通華陽夫人的關節,讓他們立你為她的嗣子。」
正處在窮途末路的異人,聽後十分激動,當即跪到地上向呂不韋叩頭,他熱淚盈眶地表示:「如果您的計策真的能夠實現,我執政之後,願意把秦國的一半分給您,與您共同享有它。」
於是,一個盈千萬之利的買賣成交了。
呂不韋知道,做買賣是要花本錢的。他先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泛地結交社會名流,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又拿出五百金,購買了一批金銀首飾,奇珍異寶,自己帶著到秦國都城咸陽進行游說活動。
從此,呂不韋走上了一條政治冒險之路,他表面上是去為異人爭奪太子之位,更主要是為自己爭奪一席政治地位。
呂不韋來到咸陽之後,首先找到華陽夫人的大姐。他獻上一些珠寶,打通了關節,第二天順利地見到了華陽夫人。呂不韋把所有的珠寶首飾全部獻上。雖然華陽夫人貴為王妃,但呂不韋是位大珠寶商,有些東西卻是華陽夫人所未見過的。因此令華陽夫人十分高興,愛不釋手。
善於察顏觀色的呂不韋見華陽夫人正在興頭上,趕忙向夫人說:「這些奇珍異寶,都是在趙國的秦公子異人孝敬您的。異人是個非常賢孝的人,他廣交諸侯賓客,遍於天下,名滿朝野。異人非常想念夫人和太子,日夜流淚,他常說『我的終身就靠夫人了』。」華陽夫人聽了十分感動。
接著呂不韋又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向她指陳利害,並讓她轉告華陽夫人說:「我聽說過,憑借姿色侍奉人,到容顏衰老時寵愛就會減退。現在夫人侍奉太子安國君,備受寵愛,但是卻沒有為安國君生兒子,應該早作打算,在諸子中挑選一個最賢孝的立為嫡子,認作親子。這樣夫在則尊榮,夫百年之後,所認的兒子繼承王位,您始終不會失去權勢,這樣才能保住萬世富貴。這就是所謂靠一句話就能夠得到萬世之利的上策。如果不抓住目前受寵的有利時機打好基礎,那麼等年老色衰再想說話,還有用處嗎?如今異人賢能,而他又知道自己排行居中,按次位不能被立為嫡子。況且,他的母親夏姬不為安國君喜愛,主動要求依靠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提攜異人,讓他成為安國君的嫡子,那麼夫人終生都會在秦國受寵。」
華陽夫人聽完姐姐轉達呂不韋的話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的確,當一個人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時候,大多想不到還會有不順利,尤其此時華陽夫人寵幸一時,更是想不到日後的危險。當然她也耳聞、目睹了失寵後的王妃是怎樣的悲慘。今天經呂不韋一語點破,心中大為感激。
當天夜裡,她便找機會在太子面前誇讚異人十分聰惠賢能,並說往來趙國的人都很稱讚他。接著華陽夫人又哭哭啼啼地說:「我有幸能夠列位後宮,可是不幸未能生子,希望得到異人,立他為嫡子,這樣也使我有個依靠。」安國君見她說得情真意切,便答應了她的請求,並刻玉符作為憑證,約定推立異人為嫡子。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又贈送很多財物給異人,並且請呂不韋作為異人的老師。因此,異人在諸侯中的名望更大了,趙國君臣對他也改變了看法。
呂不韋的秦國之行,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因此,他向王侯的寶座之路,又邁近了一大步。
異人在邯鄲城內也沒閑著,他憑著呂不韋給他的黃金,四處打點,上下交通,很快在趙國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讚。
現在呂不韋更是不同了,他已經是未來太子的老師。此時他想的不再是如何絞盡腦汁去販賣珠寶,賺取蠅頭小利,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怎樣更牢固地控制異人上。
呂不韋在邯鄲城內挑選了一名叫趙姬的歌妓,年方十八歲。此女生得色美質艷,能歌善舞。他不惜重金把她買下,並與之同居。過了一段時間,知道她已懷有身孕。為了爭得日後的權位,呂不韋便同趙姬設下了圈套。
一天,異人應呂不韋的邀請,前往呂不韋的住所飲酒。酒過三巡之後,呂不韋便把趙姬請出來歌舞助興。異人醉眼朦朧向上一瞧,但見這女子如天仙下凡,看得他如癡如狂,兩只眼睛幾乎釘在了趙姬身上。呂不韋馬上使了個眼色,讓她上前給異人敬酒。這趙姬含顰撒嬌,媚態百出,更引得異人六神無主,神魂顛倒。呂不韋此時裝作酒已過量,倒在席上睡著了。異人此刻已不能自制,酒架色膽,便將趙姬順勢攬在懷中,動手動腳。哪知就在此時,只見呂不韋立身而起,滿面怒容,指著異人大聲叱道:「你太不知好歹,竟敢當面調戲我的愛妾。」異人讓呂不韋這一叫,酒登時醒了一半,連忙賠罪。
呂不韋沉思了片刻說:「你我相交多年,如果你真的喜歡趙姬,可以向我直說,何必來這一手。」異人一聽呂不韋的話,忙說:「你對我恩重如山,日後必當重報。」於是呂不韋便慷慨地把趙姬送給異人,但趙姬隱瞞了與呂不韋的祕密。
異人得到了趙姬之後,二人花前月下,情濃意厚地打發著日子。時間過得也真快,不覺數月一轉眼就過去了,趙姬生下一個男孩,異人給他起名叫政。這便是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立為正夫人。
孩子生下之後,呂不韋和異人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他們經常你來我往,呂不韋更是對異人一家慷慨解囊。尤其對孩子更是關懷備至。轉眼三年過去了,孩子長得聰明可愛。
這些年來,呂不韋密切注意秦國的形勢,常常派人去秦國打探消息。
他早已知道,因為安國君私立異人為嫡子,宮中諸子們便開始騷動起來。尤其長子子傒,對異人更是不滿。如果按次位排列,他最有希望立嫡。當然他知道眾兄弟肯定也會千方百計與其爭鋒,因此他把全部力量都用在了防止宮內兄弟,哪會想到那個長年在外當人質的異人,不僅得到了父王和華陽夫人的寵愛,還被立為華陽夫人的嫡子。如果按照立嫡不立庶的慣例,自己當太子的希望就沒有了,於是他便千方百計想辦法搞掉異人。他設計了一個陰毒的計劃,想借趙國之手除掉自己的敵手。因此,他串通秦王身邊的人攻打趙國,這樣一來,趙國便很有可能殺掉人質異人,那麼自己才有可能再繼王位。秦昭王為了實行「遠交近攻」,最後統一六國的戰略,完全不顧忌押在趙國的人質異人,同意了派人攻打趙國的請求。他可能覺得自己有二十多個孫子,異人在他們中間並不過分出色,即使被趙國殺了,對秦國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反而會增加秦國攻打趙國的口實。
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秦國派二十萬大軍攻打趙國,邯鄲的形勢十分緊張。呂不韋因事先探得消息、便在秦軍到來之前,就先把自己的家眷安排好,然後拎著已經準備好的兩個包裹,急忙趕到異人家。他告訴異人現在情況十分危急,必須趕緊離開邯鄲,晚了便走不了了。異人想不到父兄如此無情,匆忙間竟不知所措,呂不韋忙說:「夫人和孩子暫時留在趙國隱藏起來,如果一起走就一個也走不脫。請夫人以大局為重,日後公子有了出頭之日,便來接夫人和孩子,共享富貴。」說著呂不韋從包袱里拿出一套楚國人的服裝,讓異人穿好,又讓夫人和孩子馬上回娘家躲起來。
呂不韋拉著異人後門出來,當他們跑到城門時,趙國人已經接到秦國派兵攻打邯鄲的密報,正在關閉城門。呂不韋急忙跑上前,對守門的軍官說:「我們倆有筆買賣很急,要到楚國去,請軍爺方便一下。」說著便把包袱裡的黃金遞了上去,那位軍官一看足有五六百金,忙招呼正在關門的士兵說:「他們有急事到楚國,放他們過去。」他們就這樣逃出了邯鄲城。回到咸陽後,他們便急忙去拜見華陽夫人。
此時,華陽夫人正坐臥不安,秦國大軍已經向邯鄲開發。她知道,如果兩國交兵,趙國必殺異人,自己的一番心血便付之東流。尤其聽了上次呂不韋的話,更使她為自己未來的命運擔憂。她在屋裡來回踱著步子,甚至埋怨安國君為什麼不攔住秦國軍隊。正在此時,門人進來報告,說有位楚國人和一個商人求見。
華陽夫人一見來人,非常驚喜,眼前站著的兩個人正是呂不韋和異人。她見異人穿了一身楚服,以為是異人故意這麼穿的,不無感慨地說:「我本是楚國人,我兒是因為體諒我的心思,才作的這個打扮吧。真是個孝子,我一看這衣服便想起故國,你就改名叫子楚吧。」異人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之後,華陽夫人與子楚便以母子相稱。子楚經過呂不韋的教導,已經變得十分乖巧,還連帶幾分狡猾。他每天進宮向華陽夫人請安,十分殷勤。
幾年後,秦昭王病死,五十八歲的太子安國君贏柱登上了王位,華陽夫人被冊封為王后,立三十二歲的子楚為太子。子楚當了太子之後,地位和權勢盛極一時,趙國為了討好子楚,交結秦國,便派人把趙姬和十歲的贏政送回秦國。
安國君登上王位之後,因為呂不韋護送公子有功,被留在咸陽,但是沒封他什麼官爵。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早日兌現「盈千萬倍之利」的買賣,呂不韋用重金賄賂孝文王身邊的侍從,偷偷在他的飯食中放了慢性毒藥,三個月後,孝文王便一命歸天,子楚即位登基,是為莊襄王。又尊華陽王后為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趙姬為王后,嬴政為太子。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擁立」之功,子楚按照原來的密約,任呂不韋為相國、金印紫綬,封為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附近十萬戶封賞呂不韋做采邑。呂不韋以千金之本錢,終於獲千萬倍之盈利。他終於從商界步入政界,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
其實呂不韋爭奪權力的方式也並不奇特,靠擁立太子奪得權力的例子不勝枚舉,只是呂不韋採用了商人的手段,使這場爭權更富有戲劇性。
呂不韋掌握了秦國的大權之後,他十分清楚此時的他地位並不穩固。且不說子楚兄弟們與他的明爭暗鬥,就以自己一個商人,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再就是花了點銀兩便當上了宰相,別說朝中大臣不服,就是自己心裡也覺得對不住這相國之位。但是既然當上了,就要保住這相位。於是他開始極力籠絡人才,借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他開始招攬各諸侯國的名士、謀士、奇人怪杰作為自己的賓客,他不僅有相國之位,又有十萬戶采邑,對賓客的待遇十分優厚,再加上此時秦國是七雄中最大,秦最終統一中國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天下豪杰之士紛紛趕來,把作為呂不韋的門客當成一種榮譽。這些門客大多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之士,為呂不韋出謀進言,使呂不韋明白了許多為政之道。他此時也懂了,必須牢牢掌握軍隊,才是鞏固政權的關鍵所在。
呂不韋決定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心腹親信,他在這方面不僅有眼力,而且還很會玩權術。他沒有找那些功高名盛的將軍,而是先選中了被信陵君打敗不久的敗軍之將蒙驁。此時蒙驁因兵敗,被置於一邊不用,整天消磨在酒中。作為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心裡自然覺得羞愧難當,因此意志消沉,準備就此混過餘生。當呂不韋親自登門拜訪,請其重新出山做前鋒將軍時,他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呂不韋絕對不用庸人,他選擇敗軍之將蒙驁作心腹是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蒙驁為人忠勇剛毅,曾經戰功赫赫,被信陵君打敗有個中原因,確是將才。第二,蒙驁此時正是走入逆境,如果重新重用,他便會產生知遇之恩,定會忠心不一。
有了蒙驁、王翦等一批虎將作為自己在軍隊中的親信,呂不韋於是著手計劃對外用兵,以進一步掌握、控制軍權。
呂不韋掌握了軍政大權,國家的事務便都由他進行處理,莊襄王子楚坐享榮華富貴。他與王后趙姬整日在後宮飲酒作樂,由於縱欲過度,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自從呂不韋來到秦國,四年間死了三個國君,因此史有傳說,是呂不韋搞的鬼,是他為了爭權所採取的步驟之一。但卻又無史料以證,姑且存疑。但莊襄王確實是死了。
西元前二四六年,呂不韋扶持太子蠃政繼承王位,即後來的秦始皇。趙姬被尊為太后。尊奉呂不韋為相國。國王年紀尚小,因此國家大事,全由呂不韋決策。趙姬讓贏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國家的大權全部落在了呂不韋手中,他成了秦國的真正主宰,他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從事各種活動。此時秦統一六國已基本上成為定局,他正在思索著統一六國後秦帝國長治久安的問題。他常常與門客們討論如何為大一統的新型國家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並在理論上進行探討。他不拘哪門哪派,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呂不韋派人分別記錄下來,由他最後編定,並寫了前言,定名為《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一百六十篇,二十萬言。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秦王贏政親政的前一年,呂不韋讓人把這部書稿掛在咸陽城門上,更讓人不解的是,書的上方還懸掛著黃金千金,附有呂不韋發布的告示:「有人能增加或減少書中的一個字,就把這千金賞給他。」咸陽城門懸書求改,並且還有千金之賞,一時間吸引了來往過客在此駐足,更有各諸侯國的賓客來此瀏覽。但是轉眼間兩個月過去了,竟沒有一個人敢去為書中增一字或損一字。
呂不韋的這一空前絕後之舉,引來了後代史家們無數的猜測和聯想。這是向即將親政的秦王進行一次無聲的挑戰呢,還是向各國昭示秦國即將完成的封建集權體制?是想檢驗一下自己在國人中的權威呢,還是故弄玄虛?或許這本身是在告示天下,治國平天下的大政方針我已定下,無論你是誰,照著做就是了。或者乾脆說,這也是呂不韋權力之爭的一種方式。
的確,秦王羸政已經長大了。呂不韋憑著自己多年政治鬥爭的經驗,他感到這位少主是一個絕不容許別人與他分享權力的人。他暴虐、殘忍,但卻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
秦王羸政長到二十歲時,體貌魁偉,聰明機敏。呂不韋心裡越來越感到發慌,因為這位秦王越來越不聽話。秦王贏政有自己的主張,任誰也別想擺布他。尤其令呂不韋擔心的是,他與太后的私情一旦被他看破,那便將是一場災難。
當年莊襄王羸柱死時,太子羸政年僅十三歲。國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相國呂不韋和太后決定。因此呂不韋得以經常以商量國是為由,出入太后的甘泉宮。於是倆人舊情復發,每次呂不韋一到,太后便將宮女全部打發出去,以商量國家機密為借口,不准任何人打擾。宮女們一走開,他們便插上房門,過上濃情蜜意的夫妻生活。秦王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當然不知其中究竟。現在孩子長大了,呂不韋便想找借口疏遠她。但是趙太后死死抓住他不放,使他欲罷不能。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呂不韋真的過夠了,他必須想辦法從中抽出身來。
終於,呂不韋想出了一個脫身之計,就是把一個淫棍推薦給趙太后,不僅自己可以免於敗露,同時還能討好太后。
呂不韋推薦的這個人名叫嫪毒,是他的一個門客。此人性慾極強,白凈的臉上長著幾根淡淡的鬍鬚,冷眼一看,還真以為是個太監。呂不韋借與太后商談國是為由,把他帶進後宮,初試雲雨之後,令太后大加歡喜。
呂不韋見太后滿意,便用重金收買了施行宮刑的刑官,拔去了他的胡子,假裝割去了陽物,便讓他以太監的身分進入後宮,侍奉太后。趙太后得到滿足,嫪毒也如願以償。不久趙太后便懷孕了,太后怕被人發覺內情,便裝病求醫,又求神問卜。太后早已買通算卦先生,說宮中有股邪氣致使太后中病,必須遷到西方避災。羸政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便同意趙太后遷到城外的一座別宮中去。到了別宮,他們更加大膽妄為,簡直就像夫妻一般生活。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竟生了兩個孩子。他們在私下商議,待始皇死後,就由二子中的長子來接班。
呂不韋終於擺脫太后,可以千方百計來進行權力的爭奪。秦王一旦親政,對他來說真是一個威脅。為了控制秦王,他開始同繆毒互相勾結,培植勢力。
嫪毒現在今非昔比,有太后作靠山,又有相國呂不韋的支持,膽子一大便開始胡作非為。他的欲望也一天大過一天,要求太后為他請功封賞。秦王壓根想不到太后會如此下作,更沒有注意繆毒這樣一個太監,還以為他侍候母親盡心,便封他為長信侯,又給他山陽、河西、太原等地做封地。這謬毒靠出賣肉體,換來了數不清的財富,於是便也學著呂不韋的樣子大興土木。同時他的政治野心也膨脹起來,開始培植死黨,交結權貴,勢力大增。不少勢利小人,也開始走他的門路,悄悄爬上政治舞臺。甚至連掌管秦王璽印的內史肆和主管宮廷保衛的衛尉竭等都是他的死黨,秦王的一切行動都在他的監視之下。
一次參加秦王羸政的冠禮大典,群臣歡宴,嫪毒自然少不了來湊熱鬧。他與幾位太監下棋賭酒,哪知他棋藝不精,連輸幾盤,酒已半酣。接著他們為一棋子爭吵起來,嫪毒大叫:「你們竟敢對我無禮,我是當今皇上的後爹。」太監們一聽,早嚇得魂飛魄散,轉身就跑。繆毒突然覺得自己惹了大禍,酒登時醒了,便急忙帶著隨從跑了。有人把此事報告秦王,秦王即刻派人捉拿嫪毒。
嫪毒回到別宮,請太后給出主意。太后忙將太后璽給他,寫好調兵命令。他又去找內史肆和衛尉竭,騙他們說秦王要誅殺他們,逼他們與自己聯手。繆毒謊稱宮中有人造反,便帶著人向宮中殺來。他想趁機殺死秦王,立自己的兒子為王。秦王聞報,遠處有兵馬殺來,便知是繆毒企圖謀反。即命昌平君、昌文君率部迎敵。並親自登上城樓,向準備攻城的士兵大喊:宮中無事,惡人造反,望你們反戈一擊,定有重賞。那些兵士只是受繆毒的蒙蔽,一見秦王在城樓上喊話,便紛紛散去。嫪毒見大勢已去,領著幾個死黨從東門逃跑,但全被捉住。
接著,秦王帶人到太後宮中進行搜捕,在別宮中搜出太后的兩個兒子,當場令人將其裝在麻袋中打死。然後把太后遷到械陽宮,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對嫪毒的處罰是五馬分屍,滅其宗族。凡其死黨爪牙,不是殺頭就是判刑。此案被牽連進去的有四千餘人,統統被沒收土地財產,押送到四川居住。
呂不韋與此案實有干係,他不僅把嫪毒推薦給太后,而且還是他的支持者。但是呂不韋為相十幾年,黨羽眾多,處理不妥的話,可能會節外生枝。但是此人不除,將來後患無窮。為了暫時穩住他,秦王先免了他相國的職務,讓他回到自己的采邑河南。
呂不韋在河南住了一年多,但是他的影響依然很大,據報去探望他的人很多,很多諸侯國派人來請他到自己國家做官。秦王知道,只要給他機會,他一定還會東山再起。於是秦王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給你河南十萬戶作采邑?你是秦國什麼親人,卻稱呼你為仲父。請你早識時務,快帶上家屬搬到四川去吧!」
讀完秦王的信,呂不韋仰天長嘆,秦王這不是要我自盡嗎?於是懷著極為矛盾的心情,喝下早已備好的一杯鴆酒。
呂不韋一生投機鑽營,為了竊國爭權費盡心機。他本以為做「盈利千萬倍」的買賣可以永世享用,可是到頭來竟人死財亡。
秦王沒收了呂不韋的全部財產。
作者簡介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