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佛寺古建築探秘:進入傳統佛教建築的堂奧

原文書名:


9789869465748佛寺古建築探秘:進入傳統佛教建築的堂奧
  • 產品代碼:

    9789869465748
  • 系列編號:

    SA014
  • 定價:

    400元
  • 作者:

    蔡良瑞
  • 頁數:

    220頁
  • 開數:

    16.5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71019
  • 出版日:

    20171019
  • 出版社:

    暖暖書屋
  • CIP:

    927.2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解說寺院古建築的深遠意涵,一窺佛寺藝術的奧秘。
涵蓋各個朝代及不同區域的寺院,全書超過三百張圖片。從寺院的選址佈局、結構裝飾到風格演變,深入淺出的勾勒出佛教建築的輪廓,並探討現代寺院建築該何去何從。

揭開傳統佛寺建築的豐富內涵,破解傳統匠藝的訊息和密碼:

建寺地點如何選擇?空間如何佈局?
「伽藍七殿」的建寺規制有何典故和內容?
曲面屋頂與防漏採光有何關係?
寺院的立柱為何向內傾斜而不是直立的?
殿宇上方的神獸應該是單數還是雙數?
法門寺如何保護地宮內的佛舍利安度120年?
藏系寺院的「邊瑪檐牆」有孔明借箭的效果?
藏系寺院的低樓層為何不設窗而高樓層設大窗?
龍山寺戲台上方為何要施作網狀結構的藻井天花板?
朝天宮、拱範宮為何出現洋人造型的人物栱?

佛教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融合,形成現今極具特色的樣式。寺院建築由?到外,由下而上,所包含的每一個建築構件都隱含它的結構原理及時代意義,並且極盡可能的彰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是一種深遂的文化建築,所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從結構力學、藝術美學、警世意涵到宗教意義,都將其導向一種多元化的建築形式。
如今可供考古的現存古建築屈指可數,遺存的史籍資料又艱澀難懂,期望能藉由本書彙整的各種傳統建築元素,如寺院格局、建築裝飾、建築結構等相關議題,說明佛教古建築的內涵;包括地域性的差別,例如大陸北方、大陸西南、臺灣、西藏等地區,不同寺院的特色要如何加以類別;並針對一些特別的佛教建築,像是園林寺院、佛教石窟等內涵加以補充。透過探索先人的智慧結晶,並從不同角度的說明、比較和分析,期望以嶄新的元素和美學的依據,為現代寺院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讓新時代的佛教建築變得更多元化和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封面圖片:正定廣惠寺花塔

目錄:
引言
推薦序一╱如常法師
推薦序二╱黃萬翔
推薦序三╱端木山
自序

壹、古老的寺院如何選址
一、選址要素
  1 偏遠避禍
  2 風水觀念
  3 融入自然
  4 視覺焦點
  5修行需要
  6 弘法方便
二、選址類型
  1 峭壁
  2 洞穴
  3 岸邊
  4 孤島
  5 山頂
  6 山麓
  7 平地
  8 城區

貳、古寺院的建築如何佈局
一、院落式佈局
  1中軸線
  2 建築群組
二、園林式佈局
  1 障景
  2 虛景
  3 借景
  4 點景
  5 禪景
三、開放式佈局
四、隱密式佈局
五、隨機式佈局

參、古寺院的建築隱含什麼內容
一、建築木作結構的形式
  1 抬樑式構架
  2 穿斗式構架
二、建築美學和力學的表現
  1 舉折(舉架)
  2 側腳與升起
三、具有高度裝飾性的建築構件
  1 鴟尾
  2 鴟吻
  3 寶頂
  4 神獸
  5 輦車、御路
  6 須彌座
  7 螭首
  8 柱礎
  9 瓦件
  10 斗栱
  11 雀替
  12 花牙子
  13 彩畫
  14 天花
  15 窗
  16 花格
  17 門
  18 大屋頂
  19 地宮
四、獨立的建築構件
  1 佛塔
  2 影壁
  3 石獅
  4 牌坊
  5 龍柱
  6 旗杆
  7 石燈
  8 石碑
  9 經幢

肆、古寺院建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過什麼大事
一、歷史發展過程大事記
  1 東漢時期
  2 南北朝時期
  3 隋、唐、五代時期
  4 宋、遼、金、元時期
  5 明清時期
二、建築工法的大事記
  1 普拍枋
  2 補間鋪作
  3 斗栱
  4 樑柱
  5 材份制

伍、古寺院建築的風格有什麼特殊之處
一、唐、清建築對比
二、各地區的寺院建築特徵
  1 藏傳佛教建築風格
  2 台灣地區佛教寺院
  3 中國北方佛教石窟
  4 江南的園林寺院
  5 西南地區傣式佛寺

陸、現代版的寺院建築該何去何從
一、建築定調的問題
二、體量和尺度的問題
三、建築工法的問題
四、建築裝飾的問題
五、基地整建和環境保護的問題
六、案例解析
  1 山東德州金山寺
  2 北投農禪寺
  3 土城慈法禪寺

後記
參考文獻

書評: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訪佛寺最佳導覽解說的好書。──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作者持續用心投入佛教古建築的研究工作,親身走訪大陸各地的名山古剎,綜理分析完成佛教古建築的系列研究與文章,並將它集結成書付梓出版,提供給所有關心推動傳統古建築的同好來共同參考研析,這是他付出自己生命與汗水的心血結晶,也是所有衷心研究傳統古建築人的重要寶書。──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
◆佛教流傳中國兩千餘年的時間?,經歷了不斷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中國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的互動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極具特色的佛寺建築樣式。這種特有的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的擴散對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的宗教內涵,乃至匠作傳統的信息猶如一種難以破解的密碼,滲透到佛寺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因此,為了進一步理解傳承建築的文化和佛學精髓,而對這些「密碼」進行深入又系統的全面解讀,就成為一項頗為艱辛但功德無量的工程。──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

自序:
自序

從小就嚮往寺院中梵音遼繞,清淨無為的生活,因此當自己成為建築系的學生時,就刻意主修與佛教古建築相關的課程,於二○○三年有一個因緣,北京科技大學藝術設計系招聘臺灣的老師,我即把握了這個機會,於遠赴北京任教的同時,進入北京最具藝術水平的「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進行對中國古建築各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一轉眼過了將近十年,於此期間利用暑假空檔,或是帶學生鄉野調查時,盡可能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古建築進行測繪和調查研究,因而我的電腦及手機中盡是各種不同風格的寺院照片,回想起來那段日子可能是人生中最精彩而且值得回憶的時光。
於二○一六年突然生了一場不小的病,在仍屬壯年的人生階段,遭遇這種打擊讓自己頓然發覺佛家所指的「無常」果然不虛,於病中休養期間反思自己平庸無奇的一生,似乎不曾為自己所信仰的佛教做過什麼值得稱道的貢獻,如今能做的就是將過去教學生涯中所收錄各方面和寺院相關的資料,彙整成一套有系統的書,提供給各界參考,如能產生些許作用,也算不愧對半生所學,和自許為佛門弟子了。
經過一段接近「閉關」的日子,將多年來對寺院建築的記錄及收集的圖片加以整理,不足之處以電腦3D建模補充,一些寺院地處偏遠、圖片取得不易,幸好有北京的朋友們熱心協助拍照等等,本書經過重重困難,終於在二○一七年五月初步完稿,我也總算鬆了一口氣,多年來一直惦記的心願終於得以完成。
佛教的意涵何其深遂遠大,寺院建築的內容包羅萬象,要以區區幾萬字的一本小書說明清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本書只是期望勉強勾勒出古老佛教寺院的風貌,並找到一些具有佛教意義的建築元素,可以讓日後新的寺院建築,找到可依據和參考的資料。除此以外,我也深刻了解,本書僅能提供一個輪廓,讓想了解佛教建築的人士,找到容易契入的切入點,俾能各隨所需,找到需要更深入的領域,如此即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若能如此,這本書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是為序。蔡良瑞,二○一七年五月於台北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蔡先生日前曾為佛光山的《人間福報》撰寫佛教建築方面專題報導,由於此因緣我受邀為書作序,想來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要把這麼好的寺院古建築介紹給大家。
很多人參訪佛教寺院,因為不了解寺院布局的意義,及每一座殿堂的建築特色,只能走馬看花,極為可惜。《佛寺古建築探秘》內容豐富,作者很用心的從單體到整體,從小木作到大木作,從選址到布局……作者都做了詳盡的剖析;再者,本書除了實例,更配有圖片。提供每位參訪佛寺最佳導覽解說的好書。
星雲大師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的〈出版緣起與序言〉中提到:「在世界性的宗教中,佛教的文物最為豐富。尤其佛教藝術的形成,以人為本,在審美與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兼具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
《佛寺古建築探秘》一書不僅從藝術出發,更從信仰的角度闡述寺院建築的布局及每一座殿堂的涵義。例如,山門為什麼又稱三門?為什麼有的寺院設有天王殿有的沒有?古寺院建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過什麼大事?讓讀者不僅可以欣賞古建築之美,還可以了解寺院建築的佛教涵義。
祝福本書的出版能帶領讀者一探寺院古建築的堂奧。欣喜為序。

如常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推薦序二

良瑞兄是一位長期潛心投入關注中國古建築具有高度智慧的專家;也是發心慈悲護持弱勢地區有情眾生的大菩薩,他為了利益非洲偏遠地區乏人關顧的苦難眾生,改善他們窳陋貧困的居住生活環境,不畏自身堅苦,遠赴非洲蠻荒地區參與協助當地居民,規劃推動一項建造生態建築的工作;為了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發心規劃在福智團體的月稱光明寺土地上,主持推動一項低碳節能的生態土建築實驗工程,為了能夠把他一生苦心研究的心得與經驗,有系統的傳承下去,良瑞兄亦長期投入佛光山人間福報專欄的撰述工作,發表過為數可觀的佛教建築精闢系列文章,最近他更作了決定,要將他一生的寶貴經驗,毅然決然奉獻承擔起福智團體月稱光明寺傳統古建築研究處的艱鉅任務。
良瑞兄曾於海峽兩岸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等四所著名學校的建築系任教,並將他長久以來詳細觀察分析傳統古建築的經驗,加以系統性的綜理歸納後,陸續出版了數本傳統古建築設計的大作。
近年來,他持續用心投入佛教古建築的研究工作,親身走訪大陸各地的名山古剎,綜理分析完成佛教古建築的系列研究與文章,並將它集結成書付梓出版,提供給所有關心推動傳統古建築的同好來共同參考研析,這是他付出自己生命與汗水的心血結晶,也是所有衷心研究傳統古建築人的重要寶書,我很高興能為他的努力成果加以介紹,並樂於為之寫序。

黃萬翔(月稱光明寺規劃建設推動委員會總執行長、
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文化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及都市計畫系專任副教授)




推薦序三

佛教流傳中國兩千餘年的時間?,經歷了不斷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中國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的互動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今天極具特色的佛寺建築樣式。這種特有的建築樣式,也隨著漢文化的擴散對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豐富的宗教內涵,乃至匠作傳統的信息猶如一種難以破解的密碼,滲透到佛寺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因此,為了進一步理解傳承建築的文化和佛學精髓,而對這些「密碼」進行深入又系統的全面解讀,就成為一項頗為艱辛但功德無量的工程。
良瑞兄是我博士班的同學。他擁有教授、建築史研究者和虔誠佛教信徒的多重身份,因而十分適宜承擔這項在我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事實上從很早以前,良瑞兄就已經開始為這項工作著手準備。他從傳統民居的研究入手,又有系統地研讀了《營造法式》與《工部工程作法則例》等古建築經典。為了進一步全面了解古佛寺建築的實際狀況,良瑞兄還與愛妻歷時數年,遍訪大陸佛寺,收集第一手資料,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他的尋訪歷程,在我看來既是出於收集研究素材的必要,也是良瑞兄以當代學者的身份對古寺名剎和先輩大德頂禮致敬的心路旅程。良瑞兄治學細致嚴謹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這從佛學修習的角度看來可能失之為一種「執著」,但是對於一個學者而言,這卻是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記得當年在北京的同窗歲月,我們就經常為一個古建築問題爭執不休。即使現在,良瑞兄已經回到臺灣,我們還會在網路上討論到深夜。從補間鋪作出現的時間,到普拍枋形態的演化;從壓槽枋的結構作用,到華南佛寺大木構架的樣式傳承,每一次討論都條分縷析,激烈而愉快。如今,凝聚良瑞兄數年心血的著作終於付梓,他還特地囑我為書作序。欣喜之餘斗膽提筆,聊作數語權充序言。

端木山(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博士╱北京國怡環境治理技術研究院院長)

作者簡介


蔡良瑞

臺灣臺北市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建築系博士。曾任臺灣實踐大學兼任講師、北京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中華女子學院兼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任教授、葡萄牙馬德拉大學交流學者。專業於研究中國古建築、佛教古建築、生態保護綠建築等領域,長年於海外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

著作包括:《做一個全能的設計師》(臺灣三友出版社,1999)、《規劃自己的店》(臺灣三藝出版社,2004)、《你也可以是天才》(廣東省人民出版社、臺灣三藝出版社,2005)、《大畫英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臺灣三藝出版社,2007)、《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43座獨特珍貴的文化遺產》(暖暖書屋,2013)、《生態保護系列專欄》(佛光山人間福報,2013)、《千家寺院系列報導》(佛光山人間福報,2014)。

特殊工作經歷及成果: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Asheboro市,女子學院古建築遷移改新建設計規劃,2007。
非洲烏干達,綠建築及生態建築研究工程,2008。
北京連山村,生態養生村設計規劃,2010。
北京市,有機農場袋裝土建築實驗工程,2011。
臺灣通霄,福智月稱光明寺生態土建築規劃、設計、施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