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清 八旗軍戰爭全史(上):努爾哈赤的關外崛起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860352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22定價:
420元作者:
李湖光頁數:
448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0401出版日:
20200401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590.9207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親人被誤殺的恨,讓他走向了復仇之路。
與明朝勢不兩立,團結女真各部,創造令人聞風喪膽的八旗軍。
努爾哈赤用鮮血與歲月, 建立後金,為清朝盛世奠下了基礎。
用自己膽識與智慧寫下…他這傳奇帝王的一生。
談到大清,不可不知道的戰爭史
最後王朝的的起源,是後金與明朝的無數殺戮
以純軍事的角度,談大清前身的功臣──努爾哈赤與八旗軍
每個王朝都是因無數人的頭顱與熱血得以建立,
談到大清的前身,一定要知道「努爾哈赤」與「八旗軍」。
本書以純軍事的角度,
描寫努爾哈赤從團結女真各部族、組織八旗軍到建立後金,
而這一切的一切,除了自身的雄心壯志外,要從他與明朝的糾葛說起…
明朝之過,罄竹難書
洋洋灑灑的七大恨,道出他對明朝的不滿,
但他與明朝的恩恩怨怨,又何止七大恨…
八旗與我,生死與共
八旗軍在努爾哈赤與其後代的帶領下,
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戰隊之一,
它的誕生經過,就從努爾哈赤開始…
女真得興,後金得建
原本分裂的女真各部族,
在努爾哈赤的努力與併吞下,開始團結,
這個部族的興盛與後金的建立,皆由無數戰爭與鮮血積累而來…
大明滅亡已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後金從建立到國號改為大清,延續著帝王拓展版圖的野心,
面對來勢洶洶的威脅與追殺,苟延殘喘的南明又該何去何從?
一切…仍在繼續…
親人被誤殺的恨,讓他走向了復仇之路。
與明朝勢不兩立,團結女真各部,創造令人聞風喪膽的八旗軍。
努爾哈赤用鮮血與歲月, 建立後金,為清朝盛世奠下了基礎。
用自己膽識與智慧寫下…他這傳奇帝王的一生。
談到大清,不可不知道的戰爭史
最後王朝的的起源,是後金與明朝的無數殺戮
以純軍事的角度,談大清前身的功臣──努爾哈赤與八旗軍
每個王朝都是因無數人的頭顱與熱血得以建立,
談到大清的前身,一定要知道「努爾哈赤」與「八旗軍」。
本書以純軍事的角度,
描寫努爾哈赤從團結女真各部族、組織八旗軍到建立後金,
而這一切的一切,除了自身的雄心壯志外,要從他與明朝的糾葛說起…
明朝之過,罄竹難書
洋洋灑灑的七大恨,道出他對明朝的不滿,
但他與明朝的恩恩怨怨,又何止七大恨…
八旗與我,生死與共
八旗軍在努爾哈赤與其後代的帶領下,
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戰隊之一,
它的誕生經過,就從努爾哈赤開始…
女真得興,後金得建
原本分裂的女真各部族,
在努爾哈赤的努力與併吞下,開始團結,
這個部族的興盛與後金的建立,皆由無數戰爭與鮮血積累而來…
大明滅亡已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後金從建立到國號改為大清,延續著帝王拓展版圖的野心,
面對來勢洶洶的威脅與追殺,苟延殘喘的南明又該何去何從?
一切…仍在繼續…
作者簡介
李湖光
七十年代出生於中國廣東陽江,為自由撰稿人,筆名「大好河山」,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歷史研究與寫作,有大量歷史作品陸續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出版的著作有《大明帝國戰爭史》、《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大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王朝,而這個盛事的開啟,與努爾哈赤帶領女真部族的崛起、八旗軍的出現、明朝的滅亡到後金的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文化與經濟上的改變,最重要的,就是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本書以純軍事的角度,講述大清前身──後金的萌芽到改朝換代,包含八旗軍參與的無數場戰役,究竟當時的局勢是如何變化,版圖是如何在一進一退間決定出勝者,帶領讀者在驚心動魄的沙場上見證偉大王朝的誕生。
書籍目錄
目錄
楔 子 無敵神話
第一章 八旗締造
第二章 全面戰爭
第三章 逐城爭奪
第四章 弧形包圍
第五章 四處出擊
第六章 鞏固霸業
第七章 最後決戰
尾 聲 神話終結
致 謝
主要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楔子 無敵神話
熟悉中國古代軍事史的人都對「女真滿萬不可敵」這句話耳熟能詳,它讚譽西元十二世紀崛起於關外(泛指山海關以外之地,大致範圍相當於今天中國東北三省與俄羅斯遠東部分區域)「白山黑水」(即中國長白山和黑龍江)地區的女真族,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竟然能夠橫掃表面上還很強大的遼國與北宋,建立起統治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長達一百年之久的金國,創造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戰爭奇跡,以致彪炳史冊。
在建立金國的那些女真部落之中,最具實力的是以黑龍江省阿城縣為根據地的完顏部。完顏部眾基本統一女真諸部之後,在領袖阿骨打的帶領下於一一一四年(遼天慶四年,北宋政和四年)九月做出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就是起兵反抗宗主國遼國。
遼國是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全盛時期的疆域從西邊的蒙古阿爾泰山附近延伸到東邊的日本海,從南邊的燕山與太行山山脈一帶延伸到北邊的大興安嶺,是東亞地區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阿骨打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之下毫不畏懼地樹起反旗,僅僅憑著最先召集的二千五百人,就敢主動出擊,不顧一切地殺向甯江州(今中國吉林扶餘縣附近),痛擊了優勢之敵!同年十一月,他計劃召集三千七百名「甲士」再次出征,可是及時趕到前線陣地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員,情況不利,但女真人知難而上,又一次在出河店(今中國黑龍江肇源縣附近)奇跡般擊敗對手,追擊至斡鄰濼(今中國吉林南郭爾羅斯公爺府一帶),殺得敵人屍橫遍野,繳獲了大量軍械與輜重。儘管前來迎戰的遼軍號稱「步騎十萬」,結果卻是連戰連敗,以至於《遼史》嘲諷他們「每遇女真,望風奔潰」。《金史》則做了一個很有預見性的評論,聲稱:「遼人曾經說過『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然而一直到出河店之戰結束後,女真兵的人數方才開始「滿萬」。言下之意是「女真兵尚未滿萬,已經無人可敵,假若這支軍隊滿萬,誰與爭鋒」?這是在二十四史等官修史書之中最早論及「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記載,而且一言成讖!在接下來的戰事中,女真人果然以過萬的兵力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各地,而自身的力量也隨之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經過不懈的努力,繼承阿骨打之位的完顏吳乞買於一一二五年(遼保大五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初俘虜了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最終滅亡了遼國。
天祚帝絕非唯一一個被女真人俘虜的君主,北宋的二帝也在不久之後成為了階下囚。一一二五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年底,金國開始發動了滅宋戰爭,派軍越過燕山與太行山山脈,南渡黃河、逐鹿中原,在短短的兩三年之內先後兩次包圍北宋首都開封,最後於一一二七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年初成功奪取該城,俘獲了宋徽宗、宋欽宗兩父子與一大批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其後,金軍押送著長長的俘虜隊伍凱旋北返,北宋滅亡。不過,金軍的戰績雖然輝煌,卻並不完美,因為他們未能將北宋王室一網打盡,竟讓康王趙構成為漏網之魚。而渡江南下的趙構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在朝不慮夕的情況下苦撐危局。
在這一場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宋金戰爭中,金軍最搶眼、最廣為人知的精銳部隊是「鐵浮屠」與「拐子馬」。
「鐵浮屠」之中的「浮屠」兩字,本是佛塔的意思。顧名思義,所謂的「鐵浮屠」,就是形容那些全身披上重甲的士兵,好像鐵塔般魁梧,故又可稱之為「鐵塔兵」。他們頭上戴著的兩重鐵製兜鍪(這東西周匝皆有長簷,下面還墊著氊子,能夠對腦袋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這類士卒臨陣主要承擔攻堅的任務,他們在步行進攻時常常用「皮索」或「鐵鉤」將數人連在一起,既能顯示同生共死之意,又能防止有人臨陣退縮。例如在一一四○年(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發生在長江以北的順昌之戰中,「鐵浮屠」軍人的強悍表現讓一些親歷戰陣的宋人震撼不已,相關的報告被收錄入《三朝北盟會編》這部宋代的史學名著之中。此外,這類士卒後來還出現在陝川戰場上,《宋史》在給抗金將領吳玠、吳璘兄弟倆立傳時對此有過記載。
在金軍之中,還有另外一支部隊也是人人皆穿戴鎧甲,所以極易被人誤認為是「鐵浮屠」,不過,這支隊伍全由騎兵組成,就連騎士跨下的戰馬亦披掛著鎧甲,故此又有「鐵騎」之譽。據說他們發動進攻時常常以數人為一組駕馭著戰馬並列向前,像一堵移動的牆壁那樣推進,具有雷霆萬鈞之勢,會給對手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這支精銳部隊的成員全部是女真人,一般佈置在陣營的左、右翼。由於在宋人的一些地方俗語中,左、右兩翼又可稱之為「兩拐子」,故此,這支金軍騎兵被宋人賦予了「拐子馬」的稱號。
話又說回來,善戰的金軍雖然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滅亡了遼國與北宋這兩個大國,取得了讓世人目瞪口呆的戰績,但絕非「滿萬不可敵」,它在隨後的日子裡征伐南宋時,就屢遭挫折,關於這一點,《宋史》與《金史》不乏記錄。當時,痛定思痛的南宋君臣經過整軍備武,使得部隊的戰鬥力獲得提升,因而在戰場上多次擊敗兵力過萬的女真軍隊,當中表現最出色的將領是岳飛,而「岳家軍」大破「拐子馬」的故事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膾炙人口。正是在岳飛等名將的力挽狂瀾之下,才使得風雨飄搖的南宋政權屢次轉危為安,得以苟安一隅。金軍戰鬥力衰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顯然與開國宿將相繼離開人世有關,但不管怎麼樣,金國最終還是保住了對遼、宋開戰的大部分戰果,直到百餘年後才覆滅。
對於金軍,即使是曾經戰勝過他們的對手,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宋史》記載吳璘說過的一番話就很有代表性,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曾經鎮守北疆和困擾北宋近百年的西夏軍隊交過手,後來又參加了抗金,他將這兩個對手加以對比,冷靜地分析道:「我跟隨兄長吳玠與西夏軍隊較量時,兩軍每一次戰鬥持續的時間都不長,通常在一進一退之間就分出了勝負。至於金人,則具有『更進迭退,忍耐堅久』的特點,他們軍令如山,將士有必死之心,每一次戰鬥非累日而難以決出勝負,而且『勝不遽追,敗不至亂』。這樣強勁的對手在我以前的征戰生涯中未嘗見過。」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由此可知女真人絕非浪得虛名,他們在戰爭舞臺上的精彩表演遠勝於由黨項人組成的西夏軍隊。西夏後來向金國稱臣朝貢,也算是歷史的必然。
按照傳統的看法,金國之所以由盛轉衰,立國未滿百年而滅亡,是由於女真人的後裔進入中原之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逐漸被漢人同化,他們原先剽悍的氣質也隨之變得柔弱起來,因而戰鬥力一日不如一日,最終步西夏的後塵,亡於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蒙古大汗忽必烈在登基之前經常與身邊的博學多才之士討論及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並說過「金以儒亡」這樣的話,可見不管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它確實源遠流長,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金國先後將二百多萬女真人遷移入中原。這個國家滅亡之後,留在中原的女真族慢慢被漢族同化了,也有部分人融入蒙古與朝鮮等族之中。然而,留在關外故鄉的女真人還有不少──據統計,在元代,那裡的女真人還有二百多萬。他們仍然過著原先的生活,頑強地保存著本民族的文化,保持著尚武的本色。雖然這些沒有「漢化」的女真人暫時就如一盤散沙般缺乏凝聚力,但他們有朝一日如能加強團結,重新崛起,那麼,「女真滿萬不可敵」這個沉寂已久的神話完全可能會沉渣泛起,在世間重新流行起來!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女真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後來確實重現於世,可這時已經距離金國滅亡三四百年了。滅亡金國與南宋的蒙古貴族也早就被發動起義的漢人驅逐出塞外,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執政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也已經建立起來。到了明朝末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金國的後裔自居,又一次於關外的「白山黑水」地區崛起,把人世間鬧了個天翻地覆,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努爾哈赤在擴張時不可避免地與明朝這個立國二百多年的老牌帝國發生了血腥的碰撞,並在沙場上接二連三地取得輝煌的勝利,將山海關以外之地搞得血雨腥風、哀鴻遍野。因而,「女真滿萬不可敵」的說法又被以史為鑒的人們從故紙堆中翻出來,一傳十、十傳百,以致這個重複古人的論調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天下洶洶。那時,很多明人在討論關外的戰局時都會提及「女真滿萬不可敵」,還有文人將這個說法寫入書中,出版發行。比如張鼐、程開祜、彭大翼、沈國元等人,就分別在《遼夷傳》、《籌遼碩畫》、《山堂肆考》、《兩朝從信錄》等著作中,不厭其煩地散播著這個說法。甚至,到了清朝取代明朝之後,這種說法仍長盛不衰,例如清代中後期的著名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就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這句話。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孟森還在自己的《明清史講義》中固執地說道:「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可見,數百年來,這句話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很多文化人的腦海裡。
根據專家的統計,明朝的人口數量最高時可能已經過億,並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軍隊。由此可見,反明的女真兵假若真的「滿萬不可敵」,那麼,其戰鬥力可說是「以一敵百」,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是,有很多人願意相信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他們認定世界上真實存在過這樣的常勝之師。
為何那麼多人將十二世紀的女真與十六七世紀的女真混為一談,仍舊沿用「女真滿萬不可敵」來評價努爾哈赤及其部隊呢?非常之人必做非常之事,這一切將要從頭細說。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八旗締造
追本溯源,「女真」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唐初,它在不同的地域與不同的族群之間傳播,在互相傳譯時難免使讀音發生變化,由此產生了「朱理真」、「諸申」、「主兒扯惕」等等不一而足的叫法。後來,在官書的傳抄中為了避開遼代興宗耶律宗真之諱又曾經將「女真」改為「女直」。它據說由古代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部落發展而成,但其實是一個包含了很多不同部族的共同體,最後形成了這個廣義的概念。由於在十二世紀前期建立了金國,女真人此後備受矚目。到了明代的時候,女真族以及其他生活於關外地區的非蒙古部落又常常被明人混淆在一起,全部當作金國女真人的後裔來看待。
清太祖努爾哈赤家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他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明初的猛哥帖木兒(後來被追尊為「肇祖原皇帝」),此前的都是一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猛哥帖木兒本是翰朵憐軍民萬戶府的頭目,居住在松花江與黑龍江的交匯之處,與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毗鄰而居(翰朵憐與胡里改這兩個軍民萬戶府均是元代設立的軍事機構,其成員一向被視為女真人)。當時,生活在關外各地林林總總的女真人,有的從事傳統的漁獵與畜牧業,有的逐漸開始務農,有的同時兼農業、牧業和漁業。故此,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水準並不一樣。元末明初天下大亂,元政府在關外的統治秩序逐漸瓦解,翰朵憐軍民萬戶府與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的部眾把握時機離開北部的苦寒之地,一起結伴南遷,進行了數千里的艱苦跋涉,終於靠近了經濟更加發達的朝鮮與遼東地區。其中,猛哥帖木兒所部遷移到了圖門江下游的渾春江,居於朝鮮北部慶源與鏡城一帶,而胡里改軍民萬戶府的部眾在首領阿哈出的帶領下遷移到了奉州(今中國吉林以南)。
明朝取代了元朝之後,將關外納入了統治範圍。並在開國之初招撫了關外地區的大量女真部落,先後建立了一百八十多個衛所(明代的軍事機構),任命了大批部落酋長為官,這些官銜的名稱有都督、都指揮使、衛指揮使、千、百戶、鎮撫等等,這些職位一般都是父死子繼、世代承襲的。明朝還一度在關外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它位於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成了這個地方的最高軍政統治機構,統率歸附的蒙古、女真部落。女真酋長一旦接受朝廷的招撫,便擁有了與明朝進行經濟交流的權利,他們憑著朝廷頒發的敕書(或者印信),能夠順利通過明軍在邊陲地區設立的關卡,定期前往京師朝貢。他們獻上土特產,並獲得朝廷的賞賜。那時候,明朝為了顯示泱泱大國的風度,刻意厚待朝貢者,賞賜的財物常常超過朝貢物品的幾倍,因而女真酋長們的每一次朝貢行動都能獲利而歸。他們還可以憑著採集的人參、獵取的各種動物皮毛以及飼養的馬匹等物產與明朝邊境軍民展開貿易,以獲得耕牛、農具等生產與生活的必需品。為了便於管理,朝廷把一些活動於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牡丹江等廣大地區的非蒙古部落都視為女真人,並逐漸把這些大小不等的部落籠統地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三大部分。據統計,到明朝中後期,朝廷發給女真諸部的敕書已達到一千五百道,其中建州女真五百道,海西女真一千道,可見雙方透過朝貢、互市等方式進行的貿易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不斷的發展。而那些接近明邊境的女真部落普遍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他們的飲食習慣、衣著材料與居住的房屋都與明人相近。
南遷的阿哈出與猛哥帖木兒,都成為了建州女真的首領。阿哈出成了明朝設置的建州衛的第一任指揮使,而昔日與他毗鄰而居的猛哥帖木兒在一四○五年(永樂三年)也成為了建州衛指揮使。猛哥帖木兒在接受朝廷招撫的同一年九月親自前往京師朝貢,得到了明朝皇帝朱棣的親自接見。隨後,他將部眾從朝鮮北部遷移到了奉州附近,與阿哈出為鄰。後來,朝廷另設建州左衛,由猛哥帖木兒掌衛事。猛哥帖木兒對明朝非常忠順,曾經帶著部下跟隨朱棣征伐長城以北的殘元勢力──韃靼。事後,他為了防備韃靼報復,一度避禍於朝鮮會州。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忠順深為嘉獎,一再對其進行封官晉爵,先後升其為都督僉事、右都督之職,他的弟弟凡察也官居都指揮僉事。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先有不少人死於非命,這些不正常的死亡總是與明軍脫離不了干係,其中有的是盡忠而死,有的是叛逆而死,而第一個為此喪命的正是猛哥帖木兒。事情的起因是一度臣服於朝廷的韃靼千戶楊木答兀野性未馴,騷擾邊疆軍民、虜掠牲畜,然後逃往翰木河流域。遼東都指揮僉事裴俊帶領一百六十多人前往招討,不料在一四三三年(宣德八年)八月十五日被楊木答兀糾集了三百多人攔截在路途中。猛哥帖木兒與他的弟弟凡察及兒子阿谷先後赴援,終於帶著明軍殺出重圍,安全返回。可是同年十月風波再起,楊木答兀召集八百多人前來尋仇。猛哥帖木兒與兒子阿谷陷入困境,同時戰死,他的另一個兒子董山在混亂中被趁火打劫的「野人」部落所虜,簡直是家破人亡。幸而死裡逃生的凡察在敵人退軍之後收集傷亡慘重的部屬重振旗鼓,成為了建州左衛的新首領。
猛哥帖木兒是效忠明朝而死的,他的兒子董山卻是背叛明朝而死。董山被俘後因及時交出贖金而重獲自由,此後,他與叔父凡察一起遷移至灶突山下(遼寧省新賓縣附近)的蘇子河口,與移居到此處的建州衛首腦李滿住(阿哈出的孫子)合住。明朝為了給董山安排一個職位,於一四四二年(正統七年)二月把建州左衛一分為二,增設了建州右衛,由董山掌左衛,凡察掌右衛,從此,建州有了三個衛。這些衛所的四周群山環繞,在軍事上易守難攻,使自身安全得到保障。隨著歲月的流逝,建州三衛的勢力日益壯大起來。明朝卻逐漸由盛轉衰,特別是一四四九年(正統十四年)在懷來附近的土木堡發生了一件「舉朝震駭」的大事,數十萬北征的明軍被入境騷擾的蒙古瓦剌部打得一敗塗地,就連隨軍出征的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也成為了俘虜,致使明朝國威幾乎盡喪。形勢的變化使得建州三衛的首領們改變了態度,他們早就對邊關明軍平日勒索女真錢財等不法行為有所不滿,現在乘機作亂,多次進入朝鮮與明朝境內搶掠人口、牲畜與財物。例如,《明英宗實錄》記載了當時遼東總兵向朝廷的一次奏報,內容稱開原、瀋陽、撫順千戶所這些地方在一四五○年(景泰元年)五月遭到了外敵的入境劫掠,為首的有李滿住、凡察、董山、剌塔(海西女真頭目)等人,參與的除了建州女真之外,還有海西與野人女真,他們與蒙古人互相呼應,出動的人數竟達「一萬五千餘人」(這是明代的史書中首次明確記載來犯的女真人超過萬名。即使遼東總兵的奏報有所誇大,但女真人敢於公開向明朝挑戰,不具備一定的動員能力是不行的)。按照史書的統計,邊患最嚴重的時候,女真人竟然在一年之內入犯九十七次,「殺擄人口十萬餘」。儘管來犯的女真人成千上萬,但基本上仍是各個部落的鬆散的聯合體,內部的凝聚力不是很堅固,並且從未在戰場上殲滅過明軍的主力。故此,與傳說中的「女真滿萬不可敵」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實際上,帶頭進犯明境的建州女真,他們的人口總數還不是很多,朝鮮的史書《李朝實錄》指出,李滿住所部在一四五一年(景泰二年)有一千七百餘戶,而凡察、董山所部的人口就少一些,僅有六百餘戶。
本來,幾個世紀之前興起的金朝已在關外地區建起了不少的鐵礦以及相應的冶鐵手工業,聚集了一批擄掠而來的漢人工匠,具有打造出各種精良兵器的能力。可是,金朝的滅亡對於關外的女真諸部來說是一次歷史倒退,他們在兵荒馬亂中又回復到了不能冶鐵的落後狀態。那時,女真人很多兵器非常原始、簡陋,他們削木做馬鐙,以石塊、動物的角或骨骼為箭鏃,不但比不上明軍,而且與朝鮮人相比也有不小差距。要想更新裝備,需要依賴從外面輸入鐵器,因而女真人總是想辦法靠打獵與採集得來的各種土特產與漢人或朝鮮人交換各種鐵製軍械。可是,明朝限制鐵器輸出,甚至有時連鐵鏵、鐵鏟與針剪等生產工具也在禁售之列,由此導致女真人非常不滿,成為他們進犯的藉口之一。
震怒不已的明朝君臣開始採取種種手段打擊女真人,首當其衝的是建州諸衛。朝廷派人招撫董山,誘令入貢。董山誤以為朝廷既往不咎,帶著右衛首領納郎哈(這時凡察已死,由其孫納郎哈襲位)等數百人以貂皮等土特產朝貢,結果遭到明臣的訓誡與痛責。其後,明將趙輔把董山及其部屬一百一十五人拘留於遼東廣寧。不甘束手待擒的董山持刀反抗,但被明軍鎮壓,致使一些女真人死於非命,另外一些人被擒(不久,董山伏誅,納郎哈被送入錦衣衛大獄)。緊接著,趙輔於一四六七年(成化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指揮五萬人馬,會同一萬朝鮮軍隊,分路圍剿。無力硬拼的女真部落立刻作鳥獸散,經過一個多月的圍剿,兩軍總共殺死包括李滿住父子在內的建州女真千餘人,焚燒了大量廬舍,繳獲的「牛馬器仗」等物資多不勝數。此役,建州三衛的酋長們或被捕,或受誅,令建州女真受到慘痛的損失,元氣大傷,在隨後的五六十年一直未能恢復過來。
董山是歷史上第一個被明軍殺死的努爾哈赤的祖先,這時雖然距離明亡清興還有一百多年,但已提前種下了明清仇恨的種子。明朝摧毀了建州女真的老巢之後,轉而放棄「大棒」政策,改用「胡蘿蔔」進行安撫,讓建州諸衛酋長們的家屬襲職。董山的兒子妥羅與孫子脫原保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不得不老老實實地做明朝的附庸,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他倆先後被明朝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並多次入京朝貢,以示盡忠。可是到了嘉靖年間,左衛的首領卻變成了家世不明的章成。這類「統系失墜」的事也發生於其他的衛,例如李滿住的後裔在嘉靖初年還掌建州衛之事,其後也銷聲匿跡了,表明關外局勢逐漸起了滄海桑田一般的變化,以建州三衛為主的部落聯盟在激烈的內部鬥爭中已經分化瓦解。同時,新出現了渾河、完顏、棟鄂等一批部落。董山還有一個兒子叫錫寶齋篇古,他是努爾哈赤的四世祖,雖然沒有做過建州左衛的一把手(最高領導人),但也被明朝任命為都指揮僉事。錫寶齋篇古的兒子福滿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後來被清朝追上諡號為「興祖直皇帝」),他共生了六個兒子,其中第四子覺昌安(後來被追尊為「景祖翼皇帝」)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居住在赫圖阿拉(遼寧省新賓縣附近),他才智出眾,能召集眾兄弟一起抵禦附近部落的欺侮,使家族逐步得到復興,其勢力擴張至蘇子河以西二百里範圍內。他帶領族人努力發展生產,經常攜帶著人參等土特產到明朝與朝鮮境內販賣,獲得越來越多的經濟利益。當積蓄了足夠的錢財之後,他就千方百計更新自己部屬的武器裝備,試圖透過各種途徑從外面購買鐵製品。由於明朝官方限制鐵器的出售,他們在很多時候就轉求於朝鮮。他們還把獲得的鐵鍋、鐵鏵等物品打碎再熔化,加工成鐵製兵器,在此期間,建州與海西女真諸部的生產力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能夠產鐵,並擁有自己的工匠,但自產的鐵器仍然供不應求。儘管如此,在他們裝備的兵器之中,昔日用木頭與骨頭製作的馬鐙、箭鏃等物已經逐漸被淘汰。鐵製軍械得到了廣泛使用,甚至連那些「斤兩重、面積大」的盔甲也改用鐵製,並在軍隊中得到推廣,戰鬥力也得到相應的增強。
覺昌安共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子塔克世(後來被追尊為「顯祖宣皇帝」)是努爾哈赤的父親。覺昌安據說接受過明朝封予的「建州左衛都督僉事」,塔克世當過「建州左衛指揮」,都與朝廷的關係比較好。也就是說,從猛哥帖木兒開始,他的子子孫孫效忠明朝已超過二百多年,儘管其間雙方的關係有過波折,但彼此始終沒有改變宗主國與附庸的關係。
這時,蒙古勢力在遼東的影響越來越大。早在明朝成化年間起就逐漸控制漠南蒙古的韃靼諸部,已經在嘉靖年間分裂為兩大部(左、右兩翼)。其中,左翼迫於右翼的壓力,從宣府、大同的邊外的傳統牧地東遷遼河河套,與活動在遼東的一些蒙古、女真土著部落互相勾結,把整個關外搞得天翻地覆,使明軍疲於奔命。亂世出英雄,不少女真酋長乘亂崛起,亦有人建國稱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