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中國文藝與伊斯蘭表述

原文書名:


9789869872195現代中國文藝與伊斯蘭表述
  • 產品代碼:

    9789869872195
  • 定價:

    440元
  • 作者:

    馬海波
  • 頁數:

    404頁
  • 開數:

    14.8x21x1.9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未定
  • 出版日:

    未定
  • 出版社:

    人間出版社
  • CIP:

    258.2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現代中國伊斯蘭的命運如何?其發生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她如何表述與被表述?本書由文藝視角出發,兼及文藝深刻勾連的思想和歷史視野,通過查閱大量現代中國各族知識分子的相關實踐文本,以此鉤稽、深描和重思現代中國伊斯蘭及穆斯林人群的革變、再造和流動,及其在多種文藝形式中的表述史,呈現他們被遮隱的另一重面影與心靈,為跨體系社會的中國及其現實與未來提供可資借鑒的思想參照。

作者簡介


馬海波

一九九ま年生,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擔任青海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兼任清華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文學、中國伊斯蘭文化等,在《文藝理論與批評》、《民族文學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等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另以筆名馬驥文寫作漢語新詩,已出版詩集兩種,曾獲丁玲文學獎、十月詩歌獎、柔剛詩歌獎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書籍目錄


導論 重述伊斯蘭……009
 第一節 解放作為思想對象的伊斯蘭……009
 第二節 現代中國伊斯蘭的歷史位置與文藝實踐……033
 第三節 研究綜述、方法與結構……055

第一章 多重新文化運動與中國穆斯林的文藝表述……069
 第一節 多重時空的中國及其新文化運動……069
 第二節 中國穆斯林報刊文藝的興起……092
 第三節 「做昏暗中的曙光」:阿訇文人及其寫作……098
 第四節 中國穆斯林的宗教思考及文藝表述……106
 第五節 「我們信回教,我們是中國人」:穆斯林與祖國書寫……117

第二章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文藝中的邊疆與伊斯蘭(1931-1945)……127
 第一節 反帝反殖運動中的邊疆遊記與穆斯林表述……127
 第二節 「七七」事變後中國文藝中的「回教」書寫……151
 第三節 1940年《抗戰文藝》與「回民生活文藝特輯」……178
 第四節 四幕話劇《國家至上》的創作與接受史……213
 第五節 中國穆斯林的文藝「抗戰之聲」……249

第三章 新「下西洋」:現代中國穆斯林的印度洋–伊斯蘭世界遊記……261
 第一節 流動的歷史與心靈:中國、印度洋與伊斯蘭……261
 第二節 現代中國阿訇的印度洋遊歷:以1920年代的王靜齋為例……265
 第三節 「到埃及去」:1930-1940年代中國穆斯林的留埃遊記……276
 第四節 現代中國穆斯林的朝覲遊記……302
 第五節 華北淪陷區回民唐易塵及其《麥加巡禮記》……318
 第六節 中國穆斯林在海外伊斯蘭世界的抗戰宣傳與遊記寫作……341

結論 經驗與方法:如何表述伊斯蘭?……367

後記……377

主要參考文獻……381

文章試閱


〈經驗與方法:如何表述伊斯蘭?〉

  作為中國社會當中一個重要的文藝和思想問題,伊斯蘭表述始終或隱或顯地內在於20世紀前半葉中國各族知識分子和民眾的理論思考和具體實踐之中。然而,受困於以往學術方法、理論話語和思想視野的既定局限,此問題始終處於潛隱或漠視狀態而不得彰明。事實上,無論是從現代中國文藝豐富而複雜的實踐向度來看,還是從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的歷史位置乃至中國各族各教交流互動的角度而言,該問題均意義重大且亟待深究。與此同時,此議題也可以從側面映照出現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和歷史形態。事實上,中國文藝中伊斯蘭表述的脈絡,既是中華民族命運與共的具體表現,同時其也積極參與了中國各族各教交流融匯的歷史進程,發揮出不可替代的獨特歷史角色。
  在中國一千三百多年流傳、轉化、重塑的漫長歷史中,伊斯蘭和包括回民在內的中國各族穆斯林已成為中國多重社會內部一個不可分離的重要構成部分。他們是中國之為中國的底色之一,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血脈中的一支。中國伊斯蘭和各族穆斯林在中華大地上的歷史和現實,深刻體現著中國社會和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本質特性,這種特性支撐、構築和指引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思想和行動。如果我們失去這種特性及其背後的精神價值,中國又將如何?因此,探討伊斯蘭及其在現代中國文藝中的表述問題,其根本上是在探討中國社會最深刻的特質和運行機制。由此引出的值得重思的問題是,中國是否只能從所謂「多數性」或「中心性」的議題及視野中獲得認識?而從「少數性」或「邊緣性」議題及視野中認識的中國難道是非中國?因此,最終可能需要繼續追問的仍然是何為中國?如果從這樣的問題出發,此前學術和大眾話語表述中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定式都將被重新檢視,尤其是關於伊斯蘭和穆斯林的那部分。
  從黑龍江到雲貴高原,從西北內陸到東南沿海,伊斯蘭在中國衍生出多重、豐富和獨特的歷史樣貌,至今仍以其鮮明的文化特徵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綿延賡續。伊斯蘭和各族穆斯林與中國社會之間是血濃於水、唇齒相依、肝膽相照和命運與共的關係。伊斯蘭是在與中國社會交融共生的互動中形塑出自身的形式和內容的,因此,對中國伊斯蘭的理解,就不能局限於伊斯蘭和穆斯林內部,而應在開放的互動關係中進行,無論這種互動是直接還是間接的。本書從現代中國文藝的視角出發理解伊斯蘭表述,就是在這一方法的主導下嘗試進行的學術探索。本書試圖在諸如「回族文學」、「穆斯林文學」、「伊斯蘭文學」等範式之外另闢蹊徑,從話語表述及其互動關係中探討伊斯蘭和穆斯林在現代中國文藝和思想中的表述脈絡及其特徵,重探伊斯蘭與中國社會的關係在現代歷史時期的變遷,以及中國穆斯林社會本身的現代變革思潮。在此基礎上,本書也努力將問題至於全球歷史變動的浪潮中理解,因為,中國伊斯蘭和各族穆斯林不僅身處中國,同時也內在於整個世界的變局中。在此意義上,文藝與社會政治內容之間是對話和互動的關係,它即是現代中國伊斯蘭歷史變化的生動呈現,同時又是深度參與此過程的重要力量。事實上,文藝能夠發揮出這種重大力量本身同樣是20世紀新的歷史條件所帶來的新現象和新事件。正因如此,現代中國文藝中的伊斯蘭表述才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筋骨和面容。
  20世紀以前,伊斯蘭和穆斯林在中國文藝實踐中大部分時候是處於缺席的歷史狀態,其始終是作為中國社會中「熟悉的陌生人」而存在。但是伴隨滿清王朝的覆滅,以及20世紀中國社會新的時勢條件持續產生,此種舊有的歷史位置和社會關係相應地發生了重大變革和再造。在中國社會革故鼎新的劇烈進程中,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人群也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從「五族共和」到「中華民族」的論述和實踐過程中,同時經由與其他族群對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的諸多內外危機的團結應對,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也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式,重塑為中國社會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一股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這種新的面貌和關係,在20世紀前半葉中國文藝中有關伊斯蘭表述的實踐中體現得比較顯明。
  現代中國伊斯蘭教內外各族知識分子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和中國穆斯林新文化運動的雙重激蕩下,對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人群展開了不同以往的豐富文藝和思想實踐。這些實踐從側面展現出現代中國社會面對的諸種危機和變革,同時也以文藝的方式介入中國各族各教的情感聯繫和團結合作,使得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人群與中國大眾社會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攜手共同抵禦來自外部的帝國主義侵略和建設新的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穆斯林與中國其他族群共同塑造成為不可分離和血肉交融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共同體。
  現代中國文藝中伊斯蘭表述的譜系和脈絡,是經由中國伊斯蘭教內外各族知識分子在不同歷史時刻共同完成的。基於此,本書的梳理和考察並非僅僅局限在中國穆斯林群體內部,而是以整個中國和中華民族作為思考和研究的視野。這其中,不僅包括中國穆斯林本身的文藝和文化實踐,同時也囊括了伊斯蘭教外各族非穆斯林知識分子的相關實踐,並且尤其對伊斯蘭教內外各族知識分子共同合作的實踐部分予以特別突顯。在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前提下,本書突破以往學術領域中較流行的族裔或族群研究範式,意圖是要在中國各族人民命運與共的視野下揭示現代中國穆斯林與各族各教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藝實踐的歷史事實。同時,本書也試圖在跨族群、跨宗教、跨體系的層面探索真正囊括各族各教實踐的現代中國文藝研究的新路徑。經由中國伊斯蘭教內外各族知識分子的共同書寫實踐,才使得中國文藝中伊斯蘭表述的譜系和脈絡呈現出豐富和獨特的歷史面貌。這不僅反映出中國伊斯蘭在20世紀前半葉歷史位置和命運的更變,同時也映照出現代中國文藝和文化實踐具有超出人們想像的多樣和複雜。這種多重性和複雜性在以往界限分明的學術研究範式和框架內較易被人們忽視,本書揭示的伊斯蘭表述也僅是隱沒在歷史地表以下的一重世界而已。
  20世紀前半葉,現代中國文藝中的伊斯蘭表述到底為我們留下了怎樣的經驗與方法?事實上,本書在考察此段表述史的過程中,始終將其與當下的文藝和社會現實對應起來思考。在一定的現實緊張感之下,本書有關現代中國文藝中伊斯蘭表述的研究,一方面是希望補充學界在此話題上的探討缺失,另一方面也是試圖以歷史查考的方式來回應時下的諸多問題。有關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表述的新與舊、正與反、清與汙、善與惡,以及這些表述背後的思想歷史淵源、文藝呈現和反映出的社會心態,都是本書在研究中著意去考察、辨識和追溯的。
  從清末開始的中國穆斯林新文化運動和民國初年興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雙重影響下,中國穆斯林人群也積極發起本宗教和本族群的革新,這既涉及穆斯林社會內部的改造,也涉及其與中國社會之間關係的重組。在大力創辦作為新型媒介的報刊的同時,中國穆斯林中間的有志之士和先進分子開始提筆表述自我,書寫本宗教和本族群特定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內容。在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報刊文藝作品,這些作品既是他們在新的時勢空間中表述自我的體現,同時也是中國穆斯林在彼時政治文化條件下通過書寫自我向中國大眾社會宣傳和介紹中國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生活習俗,以此消除由諸多歷史原因造成的彼此之間陌生、隔膜和誤解的舊有關係。並且,在此轉變的基礎上進而創造出一種嶄新關係,促使彼此之間加深了解(在當時相關知識分子的語境中主要指「漢」對「回」的了解),增進互相的感情聯繫和團結意識。在清末民國時期中國社會仍面對深重的外部帝國主義侵略和內部諸種危機的社會歷史空間內,這種面向中國社會的自我表述以及背後反映出要改變與國家之間舊有關係的意識,就尤其成為一種進步、積極且重要的文藝和文化實踐。在從「五族共和」到「中華民族」的轉變和再造過程中,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群體的這種頗具歷史突破性的自我表述,更是穆斯林在面對中國新的國家形態和族群宗教關係的時空中在文藝方面做出的積極回應。這些作品內容廣博、體式多樣、信息豐富,反映出彼時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群體的國家意識、宗教觀念和文化形態等諸多內容,是了解現代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文本。透過這部分中國穆斯林表述自我的文藝作品,可以發現彼時的他們不僅主動發起自身社會文化的革新發展,同時更以積極態度參與到整個中國社會的變革和再造進程中。在他們看來,「興教」(事實上,從中國穆斯林當時的論述來看,「興教」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並非局限在宗教上,實際上包括了穆斯林社會的各個方面)和「救國」始終緊密聯繫在一起,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互為表裡。從《醒回篇》到《月華》,當時眾多的中國穆斯林報刊中所呈現的國家意識,體現出當時中國伊斯蘭和穆斯林群體嶄新的社會文化面貌,這與此前歷史時期中國伊斯蘭的整體面貌相比存在顯著差異和變化。事實上,彼時中國穆斯林在文藝層面上的「自我表述」是內含在中國社會整體的變革進程中的。正因如此,這些文藝書寫應被放置在整體中國文藝、文化和思想的發展脈絡中來看待和考察。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些由中國穆斯林創作的有關本宗教和本族群主題的文藝作品,在當時主要在中國伊斯蘭知識群體中流傳,並未在教外大眾社會中引發較大迴響,事實上當時中國伊斯蘭教外人群也很少有人去主動關注中國穆斯林的這類自我表述。這是由彼時中國社會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而這種狀況的改變則要等到1930年代以後。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