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清 八旗軍戰爭全史(下):皇太極、順治與康熙的盛世霸業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904520系列名稱:
大旗藏史館系列編號:
History123定價:
480元作者:
李湖光頁數:
512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0604出版日:
20200604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公CIP:
590.9207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史地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前人留下的遺志,就由他們來完成,
南明存在著一天,大清的根基就永遠不穩固。
八旗軍在大清歷代帝王的帶領下,繼續為大業浴血奮戰,
成就了盛世的輝煌,也在歷史上撐起了,那一面面英雄豪傑的旗幟……
後來的他們,怎麼樣了?
大明是如何徹底滅亡?大清又是如何站穩腳跟?
以軍事角度,續談清朝根基穩固前的君臣──歷代帝王與八旗軍
大明一日未除,則心不能安,
反清復明聲浪一日未止,則夜不能寐。
八旗軍在歷代帝王的帶領下,持續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力,
在勝敗之間,誓死完成大業。
大明與大清的故事,就從這裡繼續……
明與清,其後如何?角力不止
大明滅亡後成立的南明政權,遙想著北伐卻又內鬨不斷。
反觀承襲後金的大清,有穩固的軍政體系及豐厚的經濟資源。
而兩方後續的角力與爭鬥,就從這裡細細道來……
大業何時成?血淚無盡
「反清復明」的聲音從未消失,明朝在一次次戰敗中也出了不少名門將士,
在收復失地與領土被奪間一進一退,雙方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
但這無盡的殺戮,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誰得天下?昭然若揭
永曆帝被吳三桂處絞後,正式宣告南明已無力回天。
而大清這個滿漢並存的新王朝逐漸步入正軌,坐穩了中原主人的大位。
戰爭無數後,大清的盛事霸業總算得以告成,
未完的故事,就在此畫上休止符……
前人留下的遺志,就由他們來完成,
南明存在著一天,大清的根基就永遠不穩固。
八旗軍在大清歷代帝王的帶領下,繼續為大業浴血奮戰,
成就了盛世的輝煌,也在歷史上撐起了,那一面面英雄豪傑的旗幟……
後來的他們,怎麼樣了?
大明是如何徹底滅亡?大清又是如何站穩腳跟?
以軍事角度,續談清朝根基穩固前的君臣──歷代帝王與八旗軍
大明一日未除,則心不能安,
反清復明聲浪一日未止,則夜不能寐。
八旗軍在歷代帝王的帶領下,持續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力,
在勝敗之間,誓死完成大業。
大明與大清的故事,就從這裡繼續……
明與清,其後如何?角力不止
大明滅亡後成立的南明政權,遙想著北伐卻又內鬨不斷。
反觀承襲後金的大清,有穩固的軍政體系及豐厚的經濟資源。
而兩方後續的角力與爭鬥,就從這裡細細道來……
大業何時成?血淚無盡
「反清復明」的聲音從未消失,明朝在一次次戰敗中也出了不少名門將士,
在收復失地與領土被奪間一進一退,雙方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
但這無盡的殺戮,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誰得天下?昭然若揭
永曆帝被吳三桂處絞後,正式宣告南明已無力回天。
而大清這個滿漢並存的新王朝逐漸步入正軌,坐穩了中原主人的大位。
戰爭無數後,大清的盛事霸業總算得以告成,
未完的故事,就在此畫上休止符……
作者簡介
李湖光
七十年代出生於中國廣東陽江,為自由撰稿人,筆名「大好河山」,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歷史研究與寫作,有大量歷史作品陸續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出版的著作有《大明帝國戰爭史》、《明帝國的新技術戰爭》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努爾哈赤逝世後由皇太極繼位並將後金改為大清,而倖存的明朝宗室逃往南方一代,以南明繼續著南明的政權。大抵上被劃分為兩個政權的天下,無論在經濟、文化外交戰略等都有極大的不同。在經濟上,大清八旗的軍政合一制度管轄著境內的所有人口,用來進行軍事保衛與經濟生產。而明朝在政府力量衰弱的情況下,由文官或曾擔任過文官的「官紳地主階級」,逐漸成了南明主要的政治與經濟支柱。而軍事方面,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等重大事件是怎麼發生的?南明又是怎麼滅亡的?接續上集,本書繼續以軍事為主的角度,帶領讀者細品大清與明朝的後來種種。
書籍目錄
目錄
楔子 關內稱雄
第一章 鹿死誰手
第二章 一再較量
第三章 席捲江南
第四章 烽火重燃
第五章 勢不兩立
第六章 異軍突起
第七章 沿海風雲
第八章 犬牙交錯
第九章 以戰練兵
第十章 峰迴路轉
第十一章 大江狂瀾
第十二章 周旋到底
尾聲 餘波未了
主要參考書目
致謝
文章試閱
楔子 關內稱雄
不平則鳴!自古以來,當一個國家由盛轉衰,行將沒落之時,常常會有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將滿腔不平的情緒訴諸辭賦,由此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屈原,面對黑暗的政治現實和個人的坎坷遭遇,創作出《離騷》等感時傷懷的不朽篇章,被後人千古傳誦;唐代詩人杜甫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慘烈浩劫,為此而撰寫了《三吏》等深刻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獲得了「詩史」的崇高榮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到了滄桑世變的明代,儘管沒有出現可以與屈原、杜甫比肩的詩人,但隨著通俗文學的興起,自然有傑出的小說家針砭時弊,發出那個時代獨有的聲音。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在明代中後期面世的現實主義巨著《金瓶梅》,這本書的作者託名「蘭陵笑笑生」,其真實身份一直是個謎,因而也失去了與屈原、杜甫一樣在文學史上留名的機會。然而《金瓶梅》卻在文學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書中雖然有淫穢情節而屢受世人非議,但瑕不掩瑜。它通過假託北宋舊事的方式,無情地揭露明代中葉以後社會上的黑暗和腐敗,描述了貪贓枉法的官府權臣顯貴與窮奢極欲的富賈豪紳互相勾結,肆無忌憚地魚肉鄉里。作者對這個無藥可救的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之後,最終作出了明朝必將滅亡的預言。書中最後一回記述了來自關外白山黑水地區的金國人馬「搶了東京汴梁(北宋首都)」,把北宋的太上皇帝與靖康皇帝「虜上北地去了」,在這場浩劫中,連《金瓶梅》這本書中一系列故事的發生地點山東清河縣也未能倖免,而北宋就此覆沒。這些內容顯示,作者含沙射影地認為無比腐朽的明朝將會亡於異族手上。
真是無巧不成書,《金瓶梅》記述北宋亡於來自關外的金國軍隊。明朝的滅亡也與一個叫做「後金」的國家有很大的關係,後金是努爾哈赤在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建立的,而努爾哈赤恰好曾經自稱為金國的後裔。這個同樣起源于白山黑水地區的國家剛建立不久就入侵明朝的遼東,吞併了關外的大部分土地。努爾哈赤親手締造的精銳部隊八旗軍,多次重創了明軍的精銳部隊,他的繼任者皇太極,更將戰火引入關內,多次出兵擄掠明朝的京畿地區與冀、晉、魯等省份,有效地撼動了明朝的統治根基。
立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終於在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滅亡了,但並非被先後與之作戰了二十多年的八旗軍所滅,而是被在關內叱吒風雲的農民起義軍顛覆了。與《金瓶梅》作者相類似的是,明末千千萬萬有切膚之痛的人都希望這個朝廷快點壽終正寢,特別是受到官紳地主殘酷壓迫的廣大貧苦農民,長期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正掙扎在死亡線上,故這種願望尤其強烈。可與《金瓶梅》作者不同的是,他們沒有企圖憑藉異族之手改朝換代,而是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力求依靠自身的力量埋葬這個黑暗和腐敗的王朝。
自從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爆發農民大起義以來,經過大浪淘沙般的反復篩選,李自成與張獻忠兩人最終在殘酷的鬥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中實力超群的兩大首領。而最能打仗的正是李自成。
李自成于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在陝西米脂縣繼遷寨的一個農民家庭,年幼時當過和尚,放過羊,成年之後到本縣的圁川驛當了一名驛卒,後來,由於朝廷削減驛卒經費,他被迫下了崗,生活一下子變得全無著落,而官府與劣紳的聯手欺壓,又加速了他鋌而走險的步伐。據《明季北略》等史籍的記載,李自成自幼「不喜讀書,酷嗜拳勇」,長大後「多力善射」,具有一身好武藝。他青年時代就與鐵匠劉宗敏、衙卒李過(李自成的侄子)意氣相投,橫行鄉里。三人曾相聚於關帝廟「祀神盟誓」,效仿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立志要橫行天下,做一番事業。在明末天下大亂之際,李自成終於得遂生平所願,在家鄉與志同道合之輩嘯集在一起,在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投入到明末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浪潮當中。
這場農民大起義首先在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爆發於陝西地區,起因是自然災害頻繁,致使「連年赤字,斗米千錢」,而腐敗透頂的官府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仍然橫徵暴斂,從而把越來越多的饑民逼上了揭竿而起的道路。「星星之火」在陝西四處蔓延,各地的流民、饑軍與驛卒互相聯絡,前呼後應,而此起彼伏的暴動浪潮逐漸向四周省份擴展,終於醞成了難以撲滅的燎原大火。山西、河南、四川等地紛紛告急,連京畿地區也受到波及。沒過多久,參與起義的人數達到了二三十萬之多。
李自成先後跟隨過王自用、高迎祥等著名的義軍領袖,由於他既勇猛、又有膽量,很早就在軍中揚名立萬,成為一名新晉的頭目。他的部屬編為「八隊」,以號令一致,軍紀嚴明而著稱,甚至連他的敵人也認為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雄于諸寇」,在各路起義軍中的表現首屈一指。從1630年(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到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的八年時間裡,李自成率部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漢中、陝北、寧夏、甘肅、四川與潼關等處,攻克過延川、綏德、米脂、寧羌、廣元、昭化、劍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一批州縣,殲滅了大量官軍,所部的勢力也從小到大,發展到三四萬人。在此期間,王自用於1633年(明崇禎六年,後金天聰七年)春在山西被川將鄧玘射殺,高迎祥於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七月在陝西被總督洪承疇俘殺,使得李自成在義軍中的地位後來居上,成為了「闖王」。此後,西北的起義軍逐漸形成了李自成與張獻忠兩大勢力。
由於官軍調來重兵圍追堵截,各路起義軍在流動作戰的過程中損失慘重。特別是作為朝廷重點打擊對象的李自成,他在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遭受到洪承疇與孫傳庭等明朝封疆大臣的合擊而幾乎全軍盡沒,僅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而出,四處躲避,潛伏于商、洛山中的茂密森林裡面,不敢隨便露面,異常狼狽。由於處境不利,另一位義軍領袖張獻忠於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春在湖北穀城接受了朝廷的招撫,其後,羅汝才等十多位名噪一時的義軍頭目先後俱降。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暫時轉入了低潮。
然而很快又高潮迭起。與明朝貌合神離的張獻忠在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五月初九重新豎起反旗,會合羅汝才等部轉戰於湖廣、四川,將大量官軍主力部隊吸引過來,無意中讓顛沛流離的李自成有機會東山再起。蟄伏已久的李自成所部果斷把握時機,於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六七月間放火焚燒輜重,輕裝前進,從湖北房縣地區經陝西平利、洵陽、商丘等地出其不意地突入河南。這次至關重要的軍事行動讓屢受挫折的義軍絕處逢生,並帶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奇效,由此在往後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裡催生了幾次舉世矚目的大決戰,一下子扭轉了歷史的進程。
當時河南的形勢已對明帝國非常不利,這個地方由於連年遭受旱、蝗等災害,已是哀鴻遍野,而官府加緊搜刮,籌集軍餉的行為讓局勢如火上澆油,動盪不安。越來越多的良民為了活命而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致使號稱「天下心腹」的中原地區到處都是「土賊」,史載「鼠竊狗盜,千百為群者,不可勝數」。根據《國榷》等書的記載,明朝在河南的防務異常薄弱,官軍的總兵力尚未滿萬。這是因為河南周圍的省份恰巧在此前後相繼發生激戰,牽制了關內明軍的大部分主力。特別是湖廣、四川等地,硝煙始終未息,楊嗣昌率領的十多萬人正四處奔波,追剿著張獻忠與羅汝才。此外,關外的清兵也步步進逼,使得明朝不得不分兵應付,命令在關內鎮壓起義軍時立下顯赫功勳的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帶兵十三萬出關防禦。適逢其時的李自成來到河南之後簡直是如魚得水,接納了一批又一批前來歸附的饑民與「土賊」,到了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十月,他的部屬已由最初的千餘人迅速提升至數萬人,還吸收了牛金星、宋獻策等知識份子做謀士。針對當時激烈的社會矛盾,李自成等人及時發出了「均田免糧」的號召,主張讓貧困農民有田可耕以及減去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苛捐雜稅,由此受到災區百姓的熱烈歡迎。這支今非昔比的隊伍連續攻陷了宜陽、永甯、偃師、靈寶、新安、新豐等地,並於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攻克豫西重鎮洛陽,擒殺了福王朱常洵與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一時聲勢浩大、如日中天。李自成對外高調宣佈:「王侯貴人」削剝窮人,任由窮人「凍餒」而無動於衷,因而死有餘辜。同時,還將沒收自福王王府的財貨物資賑災,以爭取人心。時人撰寫的《豫變紀略》生動地描述:「遠近饑民荷旗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李自成乘攻克洛陽之威於二月十二日襲擊河南省會開封,他在激戰時左眼被箭射中,從此失明,持續數天的攻城行動也因遭受守軍的頑強抵抗而被迫停止。這支部隊撤圍後向西轉移,伺機捲土重來。不久,羅汝才因與張獻忠不和,主動率部前來河南浙川,配合李自成作戰,使戰局更加有利於義軍。
河南的局面讓明朝統治者如坐針氈,不得不從周圍省份調集主力臨時救急,圍剿李自成。敵對雙方決戰的序幕即將展開。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九月,大規模的較量在河南項城一帶發生了,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總兵賀人龍、副總兵李國奇率四萬人出潼關與保定總督楊文岳、總兵虎大威帶領的兩萬人在河南新蔡會師,準備進攻義軍。事先得到消息的義軍取消了進軍湖廣的計畫,假裝撤向汝南,但將主力埋伏于孟家莊附近的松林裡面,等到尾隨而來的明軍進入埋伏圈,再在初六這一天發起突襲,打得賀人龍、虎大威、李國奇與楊文嶽等人落荒而逃,俘殺了傅宗龍。李自成重創明軍「關中精銳」部隊後,在數月之間連下商水、洧川、長葛、葉縣、南陽、鄧州、襄城、鎮州、新野、唐縣、泌陽、舞陽等一大批州縣,於十二月二十三日第二次兵臨開封,但一直打到次年正月中旬,仍被阻於堅城之外,只得解圍而去。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二月,接替傅宗龍為陝西三邊總督的汪喬年率兵三萬經潼關抵達洛陽,企圖襲擊正在圍攻郾城的義軍。李自成及時得到情報,主動把包圍郾城的部隊調往襄城阻擊官軍,於二月十七日攻克襄城,捕獲並處死了汪喬年。隨著傅宗龍與汪喬年這兩支陝西部隊的慘敗,大批散兵游勇被義軍收編。以致時任兵部右侍郎的侯恂在給皇帝的奏書中憂心忡忡地說道:「天下之強兵勁馬,皆為賊有!」
在河南縱橫馳騁的李自成連克豫東大批州縣,掃清開封的週邊障礙,以號稱「百萬」的兵力於五月初二第三次包圍了這個軍事要地。這次,義軍一改前兩次速戰速決的戰法,轉而採取長期圍困之策,耐心等待時機破城。遠在北京的明思宗急令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岳,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率十八萬兵救援(號稱「四十萬」),這支臨時湊合的部隊以左良玉所部的十萬人為主力,于五月十三日會師於開封以南的朱仙鎮,威脅義軍的側翼。李自成與羅汝才暫時將主力調離開封,南下迎戰。義軍先掘壕截斷敵退路,再築起炮臺,猛烈轟擊,激戰至五月二十三日,打得官軍全線潰散,而追擊的騎兵四處攔截殺戮,斬獲良多。左良玉逃往襄陽,丁啟睿經許州、光州逃往固始,楊文嶽、虎大威、楊德政逃往歸德、汝寧等地,苟延殘喘。決戰獲勝的義軍收編了數萬降卒之後、於二十五日重圍開封。到了九月中旬,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守軍狗急跳牆,竟然掘開黃河大堤的朱家寨口,放水淹城,企圖死中求生。《明史》記載當時義軍亦欲掘開馬家口河灌城,一時之間「二口並決,聲如雷……城中百萬戶皆沒」。在茫茫洪水中,唯有明朝的部分宗室貴族、文武官員以及兩萬殘餘軍隊得以逃生,而溺死萬餘人的義軍立即拔營,向西南方向撤離。李自成雖然沒有拿下開封,但開封城也因此而毀於水災,無數人葬身魚腹。
明朝為了拯救開封,曾經於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九月底令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與總兵高傑、左勷、白廣恩、鄭嘉棟、牛成虎率兵兩萬經潼關進入河南,但在行軍途中,已經傳來開封毀於水災的消息,可這支部隊沒有退回陝西,而是繼續向南陽進發。義軍主力向西迎戰,於十月初一在郟縣與對手碰個正著。大戰就此爆發,李自成佯敗後退數十裡,丟棄了大量輜重物資,等到官軍紛紛爭奪財物而亂作一團時,馬上抓住時機反擊,殺獲數千人,迫使陝西軍殘部退入潼關。陝西軍之敗與後勤保障不力有關,由於糧食供應不足,很多官軍士卒採摘未成熟的「青柿」充饑,在「凍且餒」的情況下,終於大敗。史稱此戰為「柿園之役」。其後,李自成乘勢奪取河南未下州縣,於閏十一月強攻汝寧,俘殺楊文嶽,徹底殲滅了滯留在這裡的保定援軍,控制了河南的大部分土地。明朝在河南的統治也隨之基本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這時,處於兩線作戰狀態的明朝,整個軍事形勢江河日下,不但在中原損兵折將,在關外也屢受挫折,其中,洪承疇轄下軍事集團的十多萬軍隊與清軍在松山、錦州一帶決戰時一敗塗地,就連洪承疇本人也成為了俘虜。至此,明朝剩餘的精銳部隊主要還有三大軍事集團,即是繼續在關外抵禦清軍的吳三桂集團;活動于湖廣地區的左良玉集團與陝西地區的孫傳庭集團。吳三桂集團是阻止清軍入關的主要力量,難以調入關內救急。左良玉集團在朱仙鎮一戰中受到沉重的打擊後,便萎靡不振(史稱左良玉的「親軍愛將」大半戰死,就連母親與妻子也被李自成所俘,但左良玉突出重圍逃到襄樊地區後,到處抓壯丁與招降納叛,甚至驅趕「襄陽一郡人」以充實軍營,似乎在表面上又恢復了元氣,號稱「二十萬」。然而,新收編入伍的烏合之眾經常不受軍紀的約束,而左良玉亦「漸衰多病」,故此,這支軍隊已不復當年之勇)。孫傳庭集團自從郟縣失敗後返回陝西重新招募勇士,屯田積粟,仍然擁有一定的實力。另外,與武將左良玉相比,作為文官的孫傳庭,更服從朝廷的指揮,儼然成為了統治階級處於滅頂之災時的救命稻草。
在朝廷的嚴令之下,孫傳庭于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一攜同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率十萬人再出潼關,企圖在洛陽與河南總兵陳永福會師,然後配合湖廣的左良玉集團夾攻義軍。此前,義軍已由河南移師湖廣,逼退左良玉所部,順利佔領襄陽、荊州、棗陽、宜城、穀城、光化、承天等地,一度打到漢陽附近,控制了湖廣北部地方,並於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初將襄陽改為襄京,正式建立起中央政權。李自成自稱「奉天倡義大元帥」,以牛金星為丞相,設立吏、戶、禮、兵、工等六部。為了集中軍權,李自成先後殺死了賀一龍、羅汝才、袁時中等歸附的義軍領袖,兼併他們的大多數部屬,牢固地確立了自身獨一無二的地位。當孫傳庭大舉進犯的消息傳來,早有準備的義軍主力回師河南迎戰,採取誘敵深入的戰法,派出羸弱的部隊稍加阻擊即後退,有意放棄了閿鄉、洛陽、汝州等地。孫傳庭一路告捷,連克寶豐、唐縣,孤軍深入到了郟縣這個小縣城,很快就出現了糧餉不繼的問題。官軍在河南這個受災嚴重、赤地千里的省份根本征不到足夠的軍需品,只能依靠從後方運送來的給養,可天下大雨,道路泥濘,糧餉遲遲未至。李自成乘機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騎兵秘密繞道抄了官軍的後路,掐斷了對手的供應線。進退失據的孫傳庭在九月中旬慌忙回師,企圖打通供應線,但軍心已亂,竟被全線反攻的義軍在南陽追上。經過一番生死搏鬥,官軍兵敗如山倒,僅僅死亡人數就超過了四萬。李自成全力進行追擊,史載「一日夜逾四百里」,繳獲「甲仗馬騾數萬」,給予陝西兵毀滅性的重擊。孫傳庭、高傑、白廣恩等人雖然僥倖逃回,但從此一蹶不振。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孫傳庭前後兩次在郟縣、南陽一帶被李自成用「誘敵深入」之策擊敗,反映出明軍前線文官統帥所固有的志大才疏的通病,也與那些在京城裡遙控指揮的紙上談兵之輩不顧戰場實際情況、胡亂催促進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