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覺愛路?錄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105942系列名稱:
不分類系列編號:
RV1244定價:
480元作者:
謝錦桂毓頁數:
320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129出版日:
20240129出版社:
麥田(城邦)CIP:
191.91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此生最長的路 是愛回自己 ◢◢◢◢◢◢◢
愛,人人之所欲,學了才會有。
覺,生愛之津樑,走了才會到。
覺醒生愛,就是做生命的功課。
這是一條向內走的自我革命之路。
願者為之,勇者行之,行者得之。
愛自己,是現在迷茫世代的終極需求。我們看遍迷境,以為被愛所困,事實上是不愛自己。
叫醒自己,愛回自己,如己所是,創造價值,這是生命來世間的目的和意義。
愛回自己的路,是拓荒式的開天闢地;見了自己,天地洞開。
◢◢◢◢◢◢◢
「二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關係」的本質,是生命陷落的所在,是生命迷惘困頓的發動點,是生命所有痛苦的根源。
人的前半生是因無明而忘記自己是為誰而活的;後半生則是尋回自己、回應生命終極叩問的內在英雄之旅。
情路是困頓之路;理路是漂泊之路;靈路是解脫、回家之路。只要走對路、持續敲,門就會開;只要繼續走下去,就會跟自己相遇,這一路都有風景。
◢◢◢◢◢◢◢
「愛」,是藉穿透人與人之間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達到深深的理解與接受,並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付出。
「覺」,是「學習看見的能力」,看見人的生命陷落在無明迷惘、糾葛困頓中受苦的二元處境,看見出離困境、解脫痛苦之路,並為自己出征。
「覺醒」,不僅止於解脫生命史中自我囚禁的痛苦,更提供了生命創造力的滋養之路。「覺醒生愛」,脫縛產能,賦予生命意義,生命因此有了不同。
做自己就是度自己,就是愛自己;玩雙贏就是度他人,就是愛他人。度己度人、愛己愛人才能回應「關係」,才能愛無礙,成菩薩行。這是生命的功課。
◢◢◢◢◢◢◢ 此生最長的路 是愛回自己 ◢◢◢◢◢◢◢
愛,人人之所欲,學了才會有。
覺,生愛之津樑,走了才會到。
覺醒生愛,就是做生命的功課。
這是一條向內走的自我革命之路。
願者為之,勇者行之,行者得之。
愛自己,是現在迷茫世代的終極需求。我們看遍迷境,以為被愛所困,事實上是不愛自己。
叫醒自己,愛回自己,如己所是,創造價值,這是生命來世間的目的和意義。
愛回自己的路,是拓荒式的開天闢地;見了自己,天地洞開。
◢◢◢◢◢◢◢
「二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關係」的本質,是生命陷落的所在,是生命迷惘困頓的發動點,是生命所有痛苦的根源。
人的前半生是因無明而忘記自己是為誰而活的;後半生則是尋回自己、回應生命終極叩問的內在英雄之旅。
情路是困頓之路;理路是漂泊之路;靈路是解脫、回家之路。只要走對路、持續敲,門就會開;只要繼續走下去,就會跟自己相遇,這一路都有風景。
◢◢◢◢◢◢◢
「愛」,是藉穿透人與人之間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達到深深的理解與接受,並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付出。
「覺」,是「學習看見的能力」,看見人的生命陷落在無明迷惘、糾葛困頓中受苦的二元處境,看見出離困境、解脫痛苦之路,並為自己出征。
「覺醒」,不僅止於解脫生命史中自我囚禁的痛苦,更提供了生命創造力的滋養之路。「覺醒生愛」,脫縛產能,賦予生命意義,生命因此有了不同。
做自己就是度自己,就是愛自己;玩雙贏就是度他人,就是愛他人。度己度人、愛己愛人才能回應「關係」,才能愛無礙,成菩薩行。這是生命的功課。
作者簡介
姓名:謝錦桂毓
一個光著腳丫,從山中草房出發,順著文明發展大潮,走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來到信息文明時代,具有現代意識的人。
一個順應天命召喚,搭著機緣之車,走上認識自己、創造生命價值,並助力他人認識自己、創造自我價值的人。
一個在教學途中,體驗到「人是不能教的,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於是轉身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訓練是主線」的理念落到實處,自創以生命為核心,以知識為媒介,以教學為手段的全新教學方式的人。他,成為了輔大英文系的一則傳奇,成為了紀錄片《謝錦》的主角。
一個把中國文學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般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的人。他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讓迷失在傳統文化與後現代消費文明之中,在缺乏真我與自我假象裡飄泊的無數有緣者,得到啟發。
一個讓傳統的中國文學課成為民族靈魂的改造工程,有了革命和改造的力量的人。他引發狹隘且積習深厚的有緣人,脫去身上的殼,覺察自已在這個時代的位置,找到靈魂回家的路,以及屬於自已生命的意義。
一個不跟流行,說「人首先要成為一朵花」,說「自己做的事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賞」的人。
一個說自己的東西是一套世界觀跟方法論,不是教義的人。關注的是:讀自己、讀文學、讀人性、讀世界的門徑與方法。人生現場包括教室裡只掛著「生命覺醒」四個大字橫幅,下面注記「飯要自己吃」,沒有擺放神明牌位的地方。
一個說人生沒有退休這件事的人。他離開了學校,仍繼續帶領「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跟一群有緣人一起不停的走在生命覺醒的路上;仍繼續分享生命旅途上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悟,於是十多年來有了下列幾本書。
謝錦的著作: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
《生命的窗口—謝錦的課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
《讓黑色的眼睛發出自己的光—謝錦開啟小說魂的心法》
《生存困境的反思—中國文學與文化心理》
《覺愛路/錄》
「謝錦 文學與生命覺醒讀書會」網站、粉專網址:
「網站」連結:https://hsiehjin.wordpress.com/
「粉專」短網址: https://goo.gl/PgCwTL
相關著作:《生存困境的反思:中國文學與文化心理》《讓黑色的眼睛發出自己的光:謝錦開啟小說魂的心法》《生命的窗口──謝錦的課堂,從文學鑑賞認識自己》《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附DVD)》
書籍目錄
寫在前面
序曲
一、「愛」是什麼?
二、「生命」是什麼?
第一章 愛在荒煙蔓草間——迷境
序曲
一、苒然故事的典型意義
二、無明,是生命迷困的根源
三、深層迷困:不知道「我是誰」
四、婚戀的迷困
五、親子之迷困A——父母對子女
六、親子之迷困B——子女對父母
七、意亂情迷A——情之迷
八、意亂情迷B——意之困
第二章 眾裡尋愛千百度——覺路
序曲
一、關於「覺醒」
1. 覺醒的「可能性」
2.「覺」是什麼意思?
3.「學習」是什麼意思?
4.「求知」是什麼意思?跟「覺醒」的關係是什麼?
二、關於「路線」
1. 生命覺醒的路怎麼走?——竺道生的教導
2. 頓與漸的關係A——遲疾
3. 頓與漸的關係B——路線
4. 神秀走的是什麼路?
A. 神秀「身是菩提樹」的心理
B. 神秀「心如明鏡台」的困境
C. 神秀「時時勤拂拭」的誤區
D. 神秀「莫使有塵埃」的迷障
5. 神秀「漸教」路線的貢獻與侷限
6. 「教授」相見歡--當弗洛伊德與神秀相遇
7. 惠能走的是什麼路?
8.「野鴨子公案」在說什麼?
9. 惠能的「頓教」革命
A. 關於「菩提本無樹」
B. 關於「明鏡亦非臺」
C. 關於「佛性常清凈」
D. 關於「何處有塵埃」
三、我們的路在哪裡?
第三章 愛在燈火闌珊處—體驗
序曲
一、關於「體驗」
1. 什麼是「靈性的體驗」?
2. 體驗是怎樣發生的?
3. 體驗啟動的誤區
4. 體驗與活出自我
二、說不盡的人間—體驗實例舉隅
A.「覺察」實例舉隅
1. 看見念頭 2. 念頭跑贏覺察
3. 信念作祟 4. 在乎別人評價
5. 對糖的依賴 6. 比較心
7. 念頭影響身體 8. 舊經驗來串門
9.「我可能錯了」破小我制約 10. 菩提葉示現
B.「體驗」實例舉隅
1. 內在小孩從死裡活來 2. 從「母親」符碼裡解脫
3. 自我消融在倫理體系中 4. 母女文化價值觀差異
5. 業力形成的軌跡 6. 隔代創傷
7. 祖先鬼魂引路的婚姻 8. 「女神」引路見業力傳承
9. 「男神」啟蒙引路 10. 看見並放下報恩使命
11. 急切是自我防衛機制 12. 撞見自己童年的傷
13. 海邊與童年相遇 14. 情緒與身體的關係
15. 破除執念,穿越情傷 16.「貓啟」
17. 歸屬於自己 18. 意識
19. 敲碎心牆流出愛 20. 心無罣礙
第四章 重關漫道又一程--心路
序曲
一、穿越理性構建的牢籠,全方位重建關係
二、好久不見!茫茫大海中的魚,終於看見回家的路
三、與深刻入髓的操控「離婚」,找回自己
四、孝子從出走到「回家」的旅程
五、壓不死的玫瑰——倫理重壓下的覺迷心路
六、面對生命斷裂處,穿越是唯一的出路
七、人間歸來依舊是少年——向生命困境學習的心路
八、破繭化蝶的生命樂章
尾聲——翻轉我生命的關鍵體驗
後記——不確定的旅程
文章試閱
寫在前面
關係,是世界的本質,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類自然的活在關係裡;每個人也必然、必須活在關係裡。
一顆靈魂如果可以發現、珍視、欣賞、享受自己的寶藏,那是很棒的;如果一顆靈魂與另一顆靈魂相遇,彼此有了呼喚、應答,那一樣是很棒的。
這個勝境不是天生的,是創造出來的,是人在生命旅程中經由學習、實踐並賦予生命意義的結果。
我把這趟旅程稱為「覺愛路」,本書所寫就是這條路上的風景,所以也叫「覺愛錄」。
「愛」,是藉穿透人與人之間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達到深深的理解與接受,並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付出。
要穿透什麼?要穿透生命陷落時遮蔽圓滿自我的防護牆,從二元回歸一元;並有能力進入另一個生命世界。
「愛」是關乎對方的(非物質性)需要;「情」是關乎自己的好惡跟標準。情是天生的,不學而能;愛是學來的,學了才會有。讓自己從無明中醒過來,學會愛,穿越情(感性)理(理性)所構築的二元小我世界,就讓靈魂之間有了呼喚、應答的可能。
「覺」,上「學」下「見」,意思是「學習看見的能力」。
要看見什麼?要看見人的生命陷落在無明迷惘、糾葛困頓中受苦的二元處境,看見出離困境、解脫(不是解決)痛苦之路,並為自己出征。
覺醒跟學愛是一件事;「覺愛」,就是做「生命覺醒」的功課,即從二元失愛的迷境中叫醒自己,走回自己本自圓滿的家園。
覺醒,是向內探索長出視野─看見、看懂、看透、看破的眼力和內在力量。覺醒之路,不僅止於解脫了生命史中自我囚禁的痛苦,更提供了生命創造力的滋養之路。這樣,就有了能量;而能量,就是愛的發電機。愛就是能量。
叫醒自己、做回自己,才能玩雙贏。做自己就是度自己,就是愛自己;玩雙贏就是度他人,就是愛他人。度己度人、愛己愛人才能回應「關係」,才成菩薩行。這是生命的功課。
這是一趟由無知到有知,由無明到清明的旅程,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往內走的自我革命之路,是讓生命有所不同之路,是必須走又少有人走的路。願者為之,勇者行之,行者得之。
《覺愛路╱錄》,就是探索、記錄這一路發生的風景的簡要小結。
按上面的說明可知,本書的章節安排,從二元迷境開始,說人無明受苦最常見的一些狀況;次尋出離之路,說情路、理路的侷限,歸結到靈路─覺路才是出路;再說體驗,說覺察、覺悟的看見;最後說心路,舉例說旅途進程、姿勢、步伐、速度各不相同的風姿和風景。
至於本書的敘述型態,雖然形式上不是我之前各書大量使用的讀者在場的對話方式,但實質上讀者的主體依然是隱然在場的。我一開始就知道你不是我的觀眾,我不要自己一個人自顧自的對著空氣說話,因為你從來都在我心裡。
《覺愛路╱錄》,是「接著」《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寫的,不是「照著」寫的。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是我在大學課堂三十三年的實踐中所創設的系統,是我的世界觀、生命觀和方法論在教學領域的呈現;遺貌取神,其真義可及於個人、家庭、團體、企業、領導、理政各層面的運用,也的確有人用得很好。
《覺愛路╱錄》,則是我基於同樣的世界觀、生命觀和方法論,在帶領讀書會三十八年後所做的小結,書中呈現的是一路風景的簡明紀錄。提供這些紀錄的人是這一路有緣相遇、相伴、相隨並攜手前行的朋友;這等於說,這本書是集體創作的結果。書中使用到的各種個人資訊都來自我帶的讀書會朋友,姓名都是筆名。
兩本書的本質是一致的,都關乎生命的課題,但形式內容都不同:對象不同、場域不同,媒介不同,面對生命的力度、深度不同,表達形式也不同。
這是一本分享的書,對話的對象是跟經歷各不相同,卻要面臨避不開的生命課題和人生處境的人,尤其是那些對自己有興趣、關注自己生命的人。
這是一本結緣的書,是跟對自己有興趣,願意跟自己說話,願意讓自己走上解脫之道,願意長出愛,願意重建關係的勇者對話的
──
序曲
這裡要說兩個本書最根本的核心觀念:「愛」與「生命」;另兩個次一層的核心概念「覺」與「體驗」,分別見第二章和第三章。
「人是符號的動物。」(卡西爾)每個字詞都是一個文化符號;每個符號都代表一個世界。人得靠語文建構自己的世界,人與人之間大半也得藉符號才能溝通連結。「語言邊界定義世界邊界。」(維根斯坦)使用什麼語言,就建構起自己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的觀點必須先給愛和生命下定義,大家才好理解。
一、「愛」是什麼?
「愛」的意思可以分成三層來看;三層意思有邏輯關係,彼此不能分割。
第一是很常聽到的,愛的中間層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跟接受」。
這是什麼意思?想想看,人是不是「需要」有人懂?當你抒發一種情緒,表達一個意見,分享一個體驗,對方如果都能收到、接住,甚至給你回饋,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很棒?如果對方收不到、接不住,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有挫折感或一股涼意?
被人理解的感覺很棒,被人理解的時候你就會有被愛的感覺。在這個層面上,愛就是理解,理解就回答了人的根本「需要」。
但光理解還不夠,那只是第一步,「接受」才更關鍵。我們也常碰到,我可以理解你,但不一定接受你。
舉個例子。有一回,有三個年輕朋友來我這裡相聚。其中A女和B男是情侶,A女和C男是很有話說的好朋友。言談間,我就清楚的看到B男話不多,但他對A女的一切不但能理解,還能全然接受,兩人相看一眼也能懂;所以A女選擇B男,是因為B男懂他,在B男面前可以自在做自己。而C男跟A女之間雖然話很多,看起來很有話說,很能激出火花,但大半都在言詞爭辯或意見交鋒與釐清。這種有距離、甚至對立的兩個世界,其實是很難走到一起的,勉強走到一起,也會陷入權利爭奪戰的泥坑裡。
所以,「理解」的時候,基本上兩個人還是兩個世界;「接受」的時候才是把對方接納到自己的世界裡,且沒有違和感,這樣,這兩顆靈魂就有了真切交流,有了溫度。
現在的問題是,要「理解」得有一種本事,那就是我常提到的、也是我在《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裡講到的,愛的第一層定義:「愛是穿透人與人之間孤獨與分離的創造力。」
這句話裡,指明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雙方相隔,且有距離。那要如何進到對方的世界裡去呢?就是要有主動性的能力,創造性的學習一種敲開心門的本事;這種敲開心門的本事就是「穿透力」,就是進到對方世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學習才會產生,所以才叫「創造力」;這也是覺醒功課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
有了穿透力,才能理解並接受另一顆靈魂,才能進到愛的最高層定義:「愛是無條件的付出或說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這裡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無條件」。愛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有條件就成為操控。操控都是有面沒有愛,只有利益、計算和傷害。這裡面有太多人間故事了。
二是「關注」,這是愛的意願最重要的體現形式,最常展現的具體方式是傾聽。
需要明白的是,愛是實際行動,是「雙向車道」中相當複雜的行為,需要投入跟奉獻,並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含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督促。
歸納上面所說的,愛是無條件的付出或關注,其前提是理解和接受,接受的前提是理解,而理解又需要有進入內在世界的穿透力,需要接納對方進入自己世界的空間,而這些,又需要學到穿透力才會發生。
關係是世界的本質,即「二元」。人是活在關係裡的。學習如何從「二元」的矛盾、對立、衝突的痛苦中走到「一元」─和諧之境,是生命一定要面對的課題;意思是,「學愛」是跑不掉的課題;而學愛,離不開「覺醒」這個功課,二者是一件事。
釐清「愛」跟「情」的差異與關係
這裡需要釐清、說明的,首先,本書所說的「愛」是動詞,是行為,不是語言,不是情緒,無關乎好惡;而其核心要義是「關乎對方的(非物質性)需要」。這跟「關乎自己的好惡跟標準」的「情」說的不是同一件事。
我們最常混淆的是愛跟情的差別,誤把情當愛。就像平常說「我愛你」的時候,這個愛的意思其實是喜歡;「我愛你」其實是「我喜歡你」。喜歡是情緒,這樣就是把情當愛了。若把愛掛在嘴上,那就只是外交辭令而已。平常時候我們都搞不清這個分別,然後就誤入歧途,製造許多困擾。
其次,「情」是天生的,只要有需要、有欲求、有刺激就會有;「愛」卻是學來的,這從前面說愛的定義時已經清楚點明了。
在西方,愛的意識是隨著工業文明而生的自主意識提升所產生的;在中國,主流文化儒家倫理沒有談,談到的是非主流文化中的佛教教義。簡單說,儒家倫理說的愛,跟本書所說的愛是不同的;佛教教義所說的慈悲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愛。所以我們說,「愛」就是「慈悲」;「慈悲」就是「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