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

原文書名: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and other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


9786263107243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
  • 產品代碼:

    9786263107243
  • 系列名稱:

    Ithink
  • 系列編號:

    RI7011
  • 定價:

    420元
  • 作者:

    史蒂芬.羅Stephen Law
  • 譯者:

    李斯毅
  • 頁數:

    300頁
  • 開數:

    13x1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1003
  • 出版日:

    20241003
  • 出版社:

    麥田(城邦)
  • CIP:

    100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你曾經為了一個問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
忍不住拿起手機上網找答案嗎?
也許……你該和哲學家聊聊!

45則全球網友的熱門搜尋問題 面對人生必備的哲學思辨力


各界專家深夜共同推薦──
周詠盛(哲學開箱文版主、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周愛鵑(為什麼兒童哲學創辦人)
超級歪 SuperY(說書YouTuber)
黃星樺(Podcast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凱元(哲學新媒體創辦人、執行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1. 每章透過簡短篇幅談論我們在深夜輾轉難眠之時求助Google、腦洞大開的人生大哉問。
2. 哲學家來回答這些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深夜時分)的人生疑難雜症。所有腦海裡曾浮現相關疑問的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得到答案與樂趣。
3. 從生活各方面切入,提出哲學的觀點,從而將哲學帶入生活。
4. 本書作者史蒂芬.羅和朱立安.巴吉尼同為當代哲學普及運動的重要推手、暢銷哲普書作家。

▍內容簡介
● 人生好難!為什麼?──根據亞里斯多德,原來人生幸福與否和「品格」有關?
● 存不了錢也買不起房,為什麼這個社會還是不停催人生小孩?──悲觀哲學家叔本華也覺得生而為人是何苦……
● 看著令人眼花撩亂的社會新聞,為什麼世界永遠不平靜?──心理學家平克認為,「記憶偏誤」讓我們心中的舊日時光顯得比眼前生活來得更美好。
● 回首過往,我好像總是做錯選擇?──斯多葛哲學引導你透過「負面觀想」,似乎就可以為未來預做致勝準備?

無論是宇宙大哉問還是生活小煩惱,似乎總容易在夜深時分從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當古人仰望星空思索生命,現代人一旦心有疑惑,就拿起手機上網尋求解答。人會下地獄嗎?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想知道該如何放下心頭焦躁、安心睡個好覺?原來,和哲學家談談就能找到答案。

任教於倫敦大學的哲學家史蒂芬.羅蒐集四十五個讓全球網友徹夜難眠的熱門搜尋問題,透過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尼采、沙特等古今七十位思想家的智慧,解答了真愛何處尋、人際關係糾結,到人生大方向等各種終極問題。從中我們可以藉由哲人洞見掌握思考方法、增進思辨能力,不僅讓我們得以面對那些午夜夢迴時腦洞大開的人生難題,也在過程中學習前人智慧,培養現代生活必備的哲學思維!

▍精采摘錄
1. 第五章〈我正常嗎?〉>>>
  當人們問「我正常嗎?」時,他們通常是在尋求安慰。他們的意思是:我是正常的嗎?還是我有某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方說,他們可能會問:像我一樣覺得正確拼字很困難,或者像我一樣對性充滿興趣或不感興趣,或者某個部位長出毛髮,是正常的嗎?
  確認自己正常──不是怪胎──會讓你感到欣慰。然而,有時候你真的想聽到的是你不正常。你寧可得知自己有某種健康問題、學習問題或其他狀況,以便解釋你所遭遇的困難。比方說,對於那些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飽受挫折的人而言,發現他們遇上困難是不正常的、是他們其實有閱讀障礙的問題,可能會使他們大大解脫。
  我們甚至會幻想自己不「正常」,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沒錯,我們希望在外表上看起來「正常」,這樣我們才能融入人群,以免被挑剔或被霸凌。我們在求學期間尤其如此。與此同時,我們也經常幻想自己不正常,例如擁有超能力,或者其實是吸血鬼、狼人或祕密皇室成員。

2. 第十四章〈我的人生有意義嗎?〉>>>
當人們討論人生的意義時,經常會出現的相關問題是:人生有什麼目的?人生到底為了什麼?你的人生又是為了什麼?如果你的人生確實具有某種目的,就能讓它具有意義嗎?
  不一定。事實上,你的人生確實有一個目的。所有的生物體都已經進化為得以生存與繁衍,這就是他們的「目的」,至少就進化的角度而言是如此。但是,被告知身為人類的目的只是為了活得夠久以成功繁衍下一代當然不會讓我們的人生顯得格外具有意義,畢竟鼻涕蟲活著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但或許我們的焦點放錯目的了。萬一某些宗教人士說得沒錯:我們被上帝創造出來的理由是為了敬愛上帝呢?這就是我們宏大的目的。倘若這真的是我們被創造出來的目的,這個理由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嗎?

3. 第二十六章〈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
  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另外一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很多人希望能擁有這種伴侶關係?為什麼我們就是想要而且渴望擁有這種關係?
  這看起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生物學有關。如果我們想成功孕育下一代,擁有長期忠誠的性伴侶可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因此擁有這類伴侶的強烈渴望可能來自我們的天性,我們人類已經進化到想要擁有穩定的伴侶關係。人類並非唯一擁擁有這種渴望的生物,許多物種也會尋找終身伴侶,例如天鵝、信天翁、狼和長臂猿。
  當然,我們能透過科學方式解釋為什麼想要人生伴侶的事實並無法解決這種渴望。想要呼吸以及口渴時想喝水也都是我們「內建」的渴望,這些都能透過科學來加以解釋,但無法因此解決這些渴望。
  如果普遍渴望單一且忠誠的人生伴侶是我們進化結果的一部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並不表示我們會被這種渴望所困,至少在我們願意的情況下,我們仍可以成功抑制一些與生俱來的傾向。我們天生會有各種形式的惡習,但我們可以有效地管理這類行徑。舉例來說,我們似乎被設計為一有機會就想吃含糖且含高脂肪的食物,可是許多人都能學會抑制這種渴望的方法並獲得成功。
  儘管如此,壓抑我們最深的渴望並不健康,甚至可能辦不到。許多人可能沒有辦法擺脫對人生伴侶的深切渴望,因為這不是一種他們可以輕易放下或拋諸腦後的渴望,即使他們希望如此。

▍專家好評
這是一本幽默又扎實的哲學入門讀物,回答了人們在網路上真的提出過的問題。讀者對於答案或許會有不同意見,但它會讓每個人加倍努力思考。本書內容良好而重要!──英國哲學家、神學家基思.沃德

閱讀本書能透過昔日的智慧,來解決當代生活的問題。史蒂芬.羅擅長將最具挑戰性的哲學思辨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讀來令人愉悅不已!──英國作家、哲學家菲利普.戈夫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
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
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
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
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道德可以計算嗎?快樂一定比痛苦好嗎?如果能夠隱形,你還會奉公守法嗎?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3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著 吳煒聲──譯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
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哲學新媒體──策畫 孫有蓉──主筆 邱獻儀──文字協力

◆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跟著塞內卡、西塞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思想家,學習面對不確定年代的生命智慧
沃德•法恩斯沃斯──著 李斯毅──譯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沃德•法恩斯沃斯──著 陳信宏──譯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
哲學發源不只在希臘?佛陀與斯多葛都談「不期不待不受傷害」?跟著113位哲人掌握縱貫三千年的人類思潮脈動
羅伯特.索羅門、凱瑟琳.希金斯──著 黃煜文──譯

◆衣裳哲學
奠定英美現代人文精神的哲學經典
湯瑪斯•卡萊爾──著 賴盈滿──譯

◆成為大人的第一堂哲學課
用哲學找出自己人生的答案
小川仁志──著 談智涵──譯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治哲學?
如何對政府公權力設限?意見分歧的人們能否共存?當代自由主義名家談和諧社會的關鍵思考
查爾斯•拉莫爾──著 陳禹仲──譯

◆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
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
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著 盧靜──譯

作者簡介


姓名:史蒂芬.羅Stephen Law
一位哲學家、學者暨多才多藝的博學者。現任教於於倫敦大學,其研究專業為心靈哲學、語言哲學與形上學等。史蒂芬.羅為大人小孩讀者撰寫許多暢銷的哲學入門書,包括《哲學檔案》(The Philosophy Files)和《哲學體操》。他也是一位公共演說家,曾為《衛報》、《星期日獨立報》、《星期日郵報》、《悉尼先驅晨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Aeon》和《新科學家》雜誌撰稿。

譯者簡介


姓名:李斯毅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財經法學碩士,具臺灣證券分析師(CSIA)資格,喜歡閱讀和看電影,譯有《印度之旅》、《慾望莊園》、《墨利斯的情人》、《憤怒療癒力》、《時間裡的孩子》、《等星星發亮的男孩》、《月光下的擁抱》等。

書籍目錄


序言

1. 為什麼我沒朋友?
2. 為什麼我的吐司上有一張臉?
3. 我被操控了嗎?
4. 真的有鬼嗎?
5. 我正常嗎?
6. 我會下地獄嗎?
7. 為什麼要生孩子?
8. 我會死嗎?
9. 為什麼我無法享受人生?
10. 我是種族主義者嗎?
11. 我有自由意志嗎?
12. 靈媒是真的嗎?
13. 我可以「就是知道」事情嗎?
14. 我的人生有意義嗎?
15. 為什麼從來沒有人約我出去?
16. 什麼是胡說八道?
17. 陰謀論有些是真的嗎?
18. 人們為什麼信仰宗教?
19. 別人為什麼不喜歡我?
20. 應該永遠以誠實為上策嗎?
21. 美感只存在於觀賞者的眼中嗎?
22. 世界為什麼這麼混亂?
23. 我的人生什麼時候才會開始?
24. 為什麼我老是生氣?
25. 我是誰?
26. 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
27. 為什麼好人會受苦?
28. 為什麼我不珍惜擁有的一切?
29. 我的人生到底在幹嘛?
30. 我做了正確的決定嗎?
31. 為什麼人生如此艱難?
32. 我是壞人嗎?
33. 如果我失敗的話怎麼辦?
34. 我是心理變態嗎?
35. 我是好人嗎?
36. 我還是二十年前那個相同的我嗎?
37. 我為什麼總是把別人推開?
38. 我應該如何繼續前進?
39. 我應該暢所欲言嗎?
40. 長生不老很好嗎?
41. 我是自戀狂嗎?
42. 我是完美主義者嗎?
43. 能以正當理由使用暴力嗎?
44. 我找到「真命天子」了嗎?
45. 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嗎?

結論:繼續提升自我、探索哲學
謝辭
本書登場的哲學家
注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言
從前,人們在經過一整天辛勤的收割、狩獵或編織後,會抬起頭仰望天空,嚴肅地自問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我們會想知道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是否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我們會問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也會想知道為什麼好人總受苦。我們會擔心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而感到焦慮。
到了現代,在辦公室辛苦工作一整天之後,我們在深夜比較可能透過上網,從Google尋找答案。但有趣的是,我們依然在探問許多相同的問題。
網路搜尋引擎所提供的自動完成功能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顯示人們都輸入什麼樣的問題。在Google網頁輸入「我該……怎麼辦?」時,首先出現的是「我該拿這輩子怎麼辦?」其他自動完成的問題還包括:「人生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嗎?」、「我是好人嗎?」、「我的人生有意義嗎?」、「為什麼好人會受苦?」和「我會下地獄嗎?」
這本書都是關於這一類的問題,其中大部分來自Google的自動完成功能,而且所有的問題都是我們稍有空閒時間反思及自我評估時可能會退一步思忖的問題。
其中有一些問題顯然是哲學問題,與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和康德等所謂的「偉大哲學家」所思考的問題相同。即使有一些問題並非明顯的哲學問題,但最後也證明哲學通常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見解。有時候某一些哲學上的解釋正好可以幫助我們釐清問題,有時候知悉一、兩項哲學的論點或概念能讓我們在為問題尋找答案時獲得一點真正的進展。
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本學習「自我成長」的書籍,一本顯示哲學能幫助我們釐清事物的書籍—內容包括了許多偉大哲學家的思想與洞見。這不是一本直接把答案丟給你、讓你不必再思考那些問題的書,你必須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情緒智商才能找出答案。我希望你讀完這本書之後會更有思考能力,因為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你更懂得思考。藉由有益的哲學入門課,這本書能提供你諸多哲學洞見、思想工具和有用的對比,你將可在這本書裡學到這些東西。我也希望你會發現:在處理每個人不時詢問自己的那些嚴肅又重要的問題時,擁有一些哲學方面的經驗是非常有幫助的,讓你絕對不會與日常生活脫鉤。
有些問題我會試著提供答案(但請不要一味接受我的意見,你應該自己拿定主意),有些問題你會發現我也不確定答案是什麼,但大多數的問題我只會給一些我希望你覺得有用的提示。你可以依照適合自己的順序深入探究問題—就像你在Google上搜尋答案那樣。

史蒂芬.羅
寫於牛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