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雲時堂:做相信的事

原文書名:


9786263743571大雲時堂:做相信的事
  • 產品代碼:

    9786263743571
  • 系列名稱:

    People
  • 系列編號:

    PE00510
  • 定價:

    490元
  • 作者:

    李四端?台灣優視媒體
  • 頁數:

    344頁
  • 開數:

    14.8x21x1.67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101
  • 出版日:

    20231101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783.31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不論成功、不計代價,
他們做相信的事,
揮灑無與倫比的熱情與力量。
×
張淑芬∣江振誠∣洪蘭∣韓國瑜∣陳建仁∣林之晨∣盧彥勳、盧威儒∣林蒼生∣曾博恩∣陳亞蘭∣唐鳳∣蔣萬安、石舫亘∣陳藹玲、湯昇榮∣劉兆玄(人名按播出日期排序)

☆歡迎光臨,大雲時堂
十四場人物匯聚與坦然交心,
他們的成就來自自我堅持與相信,
來自歲月淬鍊與折磨,
讓他們悟出了生命的道理,
並且轉化成動人的話語,
鼓舞同樣堅持善良、相信希望,
努力生活的每個人,
成為自己與社會前進的力量。

☆李四端主持VS.名人現身說法
書中呈現每位人物深刻的生命經驗,以「做相信的事」為主軸,分享他們積極的思維、做事的執行力,對符合理想相信的事一往直前的態度。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告訴我們,做公益也是一種終身學習;世界名廚江振誠不遺餘力訴說台灣味;學者洪蘭從年輕人立身到老年人安身,都有獨到見解;韓國瑜透過行銷小人物事跡,希望傳遞台灣的善良;知名KOL博恩言論喜劇改變世界的可能性;最美視帝陳亞蘭不惜成本傳承歌仔戲文化;兒童的世界就是未來你看到的世界,陳藹玲與湯昇榮投注本土原創兒童影視節目;步入耄耋之年,劉兆玄喜歡自己做的每件事,自信愈後來愈美麗!
他們的人生故事,也是刻劃並影響著這塊土地的成長故事,藉由文字的力量,使讀者能夠看見,凝聚未來共好的發展方向。

作者簡介


李四端
新聞記者、主播、主持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曾在諸多電視媒體工作,熱愛人間事及國際萬象,擅長主持談話節目。獲三屆金鐘獎及二屆卓越新聞獎,現主持MOMOTV《大雲時堂》節目。著有《焦點之外》、《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

大雲時堂
《大雲時堂》為台灣優視媒體製作,李四端主持,於MOMOTV與網路播出之新世代談話節目。至今製播已逾五年,邀訪超過千位來賓,遍及影劇、藝文、商界、政治、生活、科技,及公益等各領域。節目首創棚內搭建食堂實景,佐以主廚料理美食,結合來賓生動故事,內容智性溫暖兼具,予觀眾娛樂及知識多重收穫。
《大雲時堂》主持人及節目二度入圍金鐘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金鐘獎入圍節目《大雲時堂》,由李四端主持,邀請風趣的人物,分享他們人生的曲折故事,來賓各行各業、題材包羅萬象,精選政、商、藝文人物的精采對談,供讀者收穫共鳴與學習。
◎一窺名人金句背後的真相故事。品味端哥的主持藝術,特為每位來賓逐一寫下引人興趣的開場語。
◎用酸甜苦辣鹹佐餐的人生故事,附錄一道道美味料理,欣賞端哥上菜之菜色集錦。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專文推薦。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個可以好好品味的節目╱蔡明忠
前言:九百位時客,感謝你們╱李四端

張淑芬──不只是行善,我在學習人生
江振誠──味道是最直接的文化傳承,建立台灣味譜
洪 蘭──人生最值得的事,你有沒有每天做點好事
韓國瑜──複雜的腦,單純的心
陳建仁──台灣有兩千三百萬個無名英雄
林之晨──擁有好學力,就是好人才
盧彥勳──我做到對自己跟對家庭的承諾
盧威儒──我們是退役,不是退休
林蒼生──企業發展仰賴「清富」觀念
曾博恩──別忘了我是領頭羊,喜劇可以改變世界
陳亞蘭──看歌仔戲的孩子不會變壞
唐 鳳──資安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全民數位韌性
蔣萬安──台北市需要年輕、活力與創新思維
石舫亘──他有自己的堅持
陳藹玲──親子共視,增進親密關係
湯昇榮──兒少節目不能只用大人的視角
劉兆玄──我不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自己做的每件事

附:
雲端食光,端哥上菜
大雲時堂的成長軌跡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九百位時客,感謝你們

李四端

從事電視工作,今年剛好滿四十年,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吃這行飯已經整整四十個年頭,前前後後主持了不少訪談節目,多到連數目我都有點弄不清楚,這當中的節目形式各異、主題不同,長度也不一樣,當然,維持的時間也各有不一樣的壽命,但無疑的,《大雲時堂》是我主持節目生涯中,很特別的一個例子。它超出了我的期待,我沒料到的是,節目的發展會走上這麼一條路,且聽我細說分明。
《大雲時堂》的起源其實很妙。五年多前的某個夜晚,我跟製作團隊在一處餐廳用餐,看到一個簡單的吧台,餐檯旁邊的老闆跟他熟悉的顧客之間,有一種自然不拘形式的互動,促使我們也想打造一個類似的環境,我們希望節目的來賓,也能像餐廳的情境一樣,主客間不要只是硬梆梆的話語,而是輕鬆的用餐,真心的對談,用人生的酸甜苦辣來佐餐,把艱澀的生活點滴轉化成真情的歡笑,套句比較白話的說法,就是邊吃飯邊聊天,於是,我們啟動了《大雲時堂》的棚景設計,製作團隊還逼我脫下西裝,穿上圍裙,說這會讓我的拘謹形象接地氣些,最後,我妥協了。
至於為什麼取名《時堂》,而不是《食堂》,主要是取其諧音,而「時」代表的是緊扣時事脈動,與時俱進,我們甚至在播出鏡面上,把來賓以「時客」相稱。雖然在美食的製作上,我們並不是真正很夠《食堂》,但不管時堂也好,食堂也罷,都是這個節目的元素及亮點,也讓《大雲時堂》可以稱得上是全台灣唯一一家自稱是餐廳,但是沒有營業地址的食堂。我們沒有真正的廚房,連開發票的統編也沒有,而我也只是一個認真服務的假廚師,賣力的跑跑堂還可以,真要我烹煮出什麼精美料理,那是完全不可能,但時客們來到這裡,卻總能對我們提供的服務讚美有加,哪怕有時候他們享用的,其實已經是涼掉的食物,卻依舊真誠地享受那份人與人之間的交心對談,著實讓我感恩又感動。
記得有一位前輩曾經告訴我,「訪談節目再這樣主持下去,你有一天會找不到來賓。」當時我就想,怎麼可能?天底下來賓這麼多,應該是人人都想講話吧!既然想說話的人多的是,應該是很多人找不到節目可以上,我怎麼可能會發愁找不到來賓?但主持愈久之後,益發感覺這位前輩說過的話,真有他的正確性。問題不是來賓在哪裡,而是我們的社會,很多人都不願意說真心話,尤其不願在媒體上說真話。他們謹慎,他們保留,他們甚至不敢或者選擇不說,都各自有其理由。這個社會,本來就有很多人害怕多言,也怕失言,更深怕說話得罪人。所以到最後,訪談節目最發愁的就是,想說、會說、願意說的人愈來愈難找。這就是那位前輩所講的,節目到後來可能會找不到來賓。
正因為如此,《大雲時堂》這四百多集下來,讓我最感謝的,就是有這麼多來賓肯上節目吐露心聲。這些貴賓中,很多都具有社會極高的知名度,也具有極高影響力。他們選擇在我們這樣一個看似平凡,一個沒能真正提供所謂豪華美食或者豪華背景,甚至沒有什麼吸睛特效的節目裡,坦誠地說出他們想說的,有時候還會太暢所欲言說溜嘴,當錄影結束後,他們可能還會嘀咕:「我怎麼在節目裡說了那麼多?」
大雲時堂出書,也讓我重新審視了過去五年製作的內容,不得不說,節目的題材包羅萬象,有一集甚至做了「台灣包子店,好吃在哪裡?」還有一集做的是「關公、媽祖真能夠託夢嗎?」當然,你知道我在講誰的故事。節目也有多位台灣重要選舉的參與者蒞臨,有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實業家講述他們創業的甘苦,有來賓分享他們因為巧思而獲得的至高榮譽,更多來賓講述他們伴隨台灣成長的歷史,還有各行各業的專家達人到節目中分享喜怒哀樂,有咖啡師、麵包師、氣球達人、小丑表演者、公益家、技藝家。這些各行各業的箇中翹楚,他們都是努力生活的人,他們的成就多半是來自自己的堅毅與堅持,來自歲月的淬鍊甚至折磨,讓他們悟出了生命的道理,並且轉化成動人的話語,讓觀眾得到了享受跟學習。我相信,這是《大雲時堂》最引以為傲的地方,這份匯聚與坦然交心,能夠在節目中毫無保留的呈現與洋溢,是我原先沒有預料到的,《大雲時堂》我覺得它好,就是好在這裡。
以此刻台灣,甚至從全世界的角度,審視當今的媒體環境,像《大雲時堂》這麼一個節奏並不算快,談話時間不算短,而且節目布景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過,這種看似略顯單調的節目類型,卻還能夠被觀眾繼續接受,我想,靠的就是《時堂》與當下速食的媒體有所區隔。《大雲時堂》不像當下的網路世界,趕流行的快速精簡,甚至草草急就章的極短篇故事。它是精心調製的內容,值得觀眾花時間去看,花時間去聽,花時間去消化,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在網紅流行的今日,竟然還有高度存在的價值,而且還撐過了五年,觀眾和來賓們的支持,怎不讓我們感恩與感動!
我同時也回顧了節目製作過程,製作團隊從發想,到來賓邀請,到主題濾定,討論過程中經常有爭執,甚至相對怒視,這些言詞上的磨擦或齟齬,不是合作上有困難,而是大家都太想把節目做好。因此,我非常感謝所有參與的同仁們,更要感謝MOMOTV對這個節目提供的資源與支持,如果沒有這一切,這個節目終究將只是一個泡影跟空想而已。
除了以上許許多多的團隊幕後英雄,我尤其感激對大雲時堂一路走來最重要的兩位支持者,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先生和夫人陳藹玲女士。他們打從節目開始即信任我,且鼓勵不斷,從他們那裡得到的盡是掌聲和肯定,有這樣的期許加油,時堂的夥伴們自然不敢懈怠,大雲時堂今天的招牌是他們兩位幫忙搭建起來的,更期待未來他們也能繼續以節目為榮。
放眼《大雲時堂》的未來,我覺得談話性節目無論是以什麼形式,或在哪一種媒體上呈現,都會有它自己的一片天空。因為從幼童的床邊故事開始,每個人就喜歡聽故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尤其喜歡聽別人的人生曲折,在別人精采的故事裡,我們常常會好奇,故事的主人翁是靠著什麼本領和堅持,才挺過一道又一道的人生關卡,我們甚至會幻想,當我們和主人翁身處相同的環境與考驗,又會得到怎麼樣的生命領悟,而在訪談節目中,從別人的生命故事裡,也許我們可以學習到,讓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好。因此,我相信《大雲時堂》將來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都會一本初衷,秉持製作原則的幾個字:尊重、真誠、發自內心、發自真心。我也相信,我們的社會依舊美好,周圍的人性依舊善良,我們的世界依舊充滿希望。最後,再次感謝曾經在《時堂》駐足過的貴賓們,未來,期待更多夢想名單中的賓客也能陸續光臨本店,加入《大雲時堂》的行列。

文章試閱


洪蘭──人生最值得的事,你有沒有每天做點好事

【端哥開場】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腦神經專家洪蘭卻說:「錯!要學到老,活到老。」
洪蘭老師認為,「學習新的東西會集中注意力,可以刺激腦分泌正腎上腺素,就不容易得阿茲海默症,這比成天盯著電視機要好一百倍。」
「走出去種菜、爬山,即使只是去跟別人聊聊天、多講講話刺激腦部,也比一個人待在家裡無所事事好。」走入人生下半場的洪蘭說:「人要活得好,先要存下老本,不要跟孩子拿錢;其次要有老友、老伴、有嗜好和社交生活,用人際互動來相互幫助。人會老,但要讓自己老的優雅。」
她的個性積極,「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你走了,還有人懷念你。譬如,幫助人!但是,幫助別人要無形,不要讓人家認為你是在幫他。這會讓人家覺得被施捨、同情,感覺欠你的反而不好。」所以,退休後的洪蘭老師仍然到處演講、教學與人交往。幫助別人的同時,無形中喜獲的善緣也會嘉勉自己,繼續用微笑對社會發揮正向的力量。

李四端:洪蘭老師推廣的教育跟我們對於認知科學的了解不遺餘力,你現在最忙碌的是教書還是寫書?

洪蘭:其實都有,我是七十歲退休的,當時我用的電腦要還給學校,學生就問我:老師裡面的東西要備份嗎?我說退休不再教書就不用了。後來沒想到我會再去中原大學教書。現在只好重新準備功課,因為以前的PPT沒有留下來。我想起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有次一個同事問我,如果火燒房子,你會先搶救什麼?這是很好的問題啊,我們平常都不會去想到,我就說我可能會去搶照相本,那年代還沒有電腦可以把照片存在裡頭。他說他會先去搶教學的筆記。我想對啊!那是我們吃飯的傢伙。所以我現在就等於要從頭再準備起了,比較吃力一點。還有當然就是寫專欄,我同時還在翻譯書,所以時間是滿緊的。

李四端:很多時候人生的問題,我們幾乎都沒有想像,但講起來這些問題其實都滿重要的。

洪蘭:像我孩子在美國讀書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舊金山大地震不久,老師就跟他們講家裡要準備五加侖的水,要有三個月的乾糧。乾糧就是美國小孩子喜歡吃的早餐麥片之類的,孩子們真的很聽話,我兒子一定叫我要去市場買,買了以後放在櫥子裡,差不多時間他就去看一下有沒有過期,如果快了,就說媽媽這個快過期要換掉了。然後把它拿出來吃再去換新的。他們是真的很在乎防災。另外一個老師教的安全知識就是看電影的時候,先去看逃生門在哪裡。我們不會嘛,電影院坐下來看就好啦。他回台灣以後不肯跟我去看電影,因為他每次去推逃生門都推不開,他就不肯去看電影了。

李四端:你看到他們的教育裡面很重視居安思危這一點。

洪蘭:他們的確很重視這個,但是我們好像是沒有。我到現在不曉得地震來了應該要躲哪裡,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以前說躲桌子底下,現在說不是,躲在柱子旁邊什麼的,反正躲哪裡安全都有問題,不知該聽誰的。
其實居安思危是很重要的,在我父母親那個時代,他們真的每天晚上都會去巡,門窗有沒有關好什麼的,我們現在沒有啊,反正住高樓,小偷爬不上來,我有一天晚上去睡覺發現我大門沒關。

李四端:代表台灣治安好。你說你重新準備教材跟以前有不一樣嗎,特別針對這一代的年輕學子,差別在哪裡?

洪蘭:差別在真的就叫居安思危,因為現在孩子都沒有吃過苦頭,你稍微跟他講一下要未雨綢繆、要為明天去想,他都覺得說明天有明天的風,今天不必這樣子擔心。我記得我們讀書的時候,會一直想假如我找不到工作或突然失業怎麼辦,會很努力工作。現在你去問孩子,他說怕什麼,家裡還有父母啊。我們那時候第一次去上班,一定是戰戰兢兢的,不敢嫌東嫌西,我父親說,人家給你第一份工作,你至少要做兩年才可以離開,因為他說你什麼都不會,人家給你工作還要教你,教你那個人只有一半的生產值,因為他一半時間在教你,你那時候完全沒有生產值,可是人家還要付你薪水。所以我爸說你要做完兩年以後你才可以跳槽,不然的話你會對不起人家。我們現在就有學生三個月就換一個工作,理由是跟老闆不合,跟同事不合,跟什麼不合就走人了。

李四端:你在學校當中能夠去稍稍的影響到他們的思維嗎?

洪蘭:其實是可以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做老師。不然的話,現在的老師不是很受尊重,很不值得為五斗米折腰,你記得有個立法委員罵老師三字經。

李四端:你受到的尊重應該沒變吧?

洪蘭:我們比較好啦,因為我算是資深老師,當你肚子有點墨水,手有兩把刷子,學生還是比較會尊重你的。老師第一是要讓學生尊重,因為人不會聽他不尊重人的話。以前的學生,他們小的時候,父母都很辛苦,他們看到媽媽怎麼節省、爸爸怎麼辛勞,所以還是有一點點感恩之心。現在真的是不會,他如果不高興就不來上課。我說你父母親付了學費,他說那又怎樣。考試也不一樣了,我們以前考試是拚命地寫就怕老師不給你分數,現在你反正不能當他,學生不夠了嘛,所以有很大的差別。他們要求考選擇題,我說選擇題測不出你們的程度,他們說考個簡答題總可以了吧,說:老師我懶得寫字。
我還是考了問答題,因為做個老師我必須知道我教的效果,選擇題比較容易猜,你就不知道他學進去了多少。我一直覺得那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錯的,你要從收穫裡面去檢討你的耕耘。我只有從問答題裡面,才知道我的教學有沒有效,我的收穫是什麼,所以我還是出了問答題。

李四端:現在學生自主性很強,他跟你講說我就是不會寫,我就是懶得寫?

洪蘭:沒關係,那我就給你零分嘛,這個是真的。因為你做學生你有你的本分,我做老師我也有我的責任,所以我是覺得各盡其分的話,天下太平嘛。

李四端:我前幾天碰到年輕人,他跟我講說他現在最喜歡的歌,歌名叫做You Only Live Once,你去看看裡面的歌詞,它就是說生命只有一次,何必要那麼辛苦。他們叫做YOLO族,You Only Live Once,他覺得掌握自己的生命的快樂,是件非常自主重要的事情,所以你不要再跟我講了。

洪蘭:我要趕快告訴你這句話怎麼反駁。你只有活一次沒有錯,但你要活得有意義,不然隨便混過一生其實是很容易啊,可是你走了,這世界上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父母白白浪費了糧食來養你,這真叫白活了!所以學生說要活得快樂很對,但這快樂怎麼來?你要活得有價值,快樂才會來啊!

李四端:可是他不懂得價值的意義。

洪蘭:我就問他嘛,你這樣子晝夜顛倒,晚上打電玩到天亮你快不快樂,他說快樂,打到最後這一關破掉了,你還快不快樂,他說快樂,然後呢你怎麼辦?回去去睡一覺,睡一覺起來你什麼感覺呢?再去買個新的電玩繼續打?那你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假如你今天電玩打到最後沒有電玩可以買了,都被你打光了,你要怎麼辦?不過真的有學生這樣子,因為他的環境很好,一輩子不要他工作就可以有飯吃。可是你真的要提醒他,坐吃山會空,父母親走了你要怎麼辦?他說領社會救濟。其實這裡面應該講的就是尊嚴,作為一個人的尊嚴,你要有用,才會有尊嚴。

李四端:你所接觸的青年人最後能夠被你說動或者能夠被你影響的比例高嗎?

洪蘭:其實還不錯耶,當然他不來找你,你就沒有辦法了。他來找你,就是他已經有點想到我這個人生要幹什麼了,只要他的心有一點動,我們就一定想辦法去說動他。

李四端:你是不是幫很多家長解決他們小孩的問題,因為家長講他們可能充耳不聞,可是以你的身分說服他們還比較有機會。

洪蘭:你是說老師講的話他們比較聽嗎?我昨天去一個學校演講,是個學生的家長來接我,她曾經是我的學生,原來是華航空姐後來再回學校讀書,然後結婚生子,現在孩子到國中了。她請我去她孩子的學校演講,路上告訴我說假如她當時沒有做我的學生,她現在可能會像一些父母一樣,要求孩子考第一名,每次都要考一百分,如果沒有做到就會生氣變臉幹什麼的,可是因為被我們教過了,她說她現在不一樣,她的孩子也快樂很多,我聽了就很高興。

李四端:她現在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她的孩子?

洪蘭:就是我們常常所講的,眼光放遠,看他的長處,不追究他的短處,不去計較考試的成績。分數其實是很不準確的評量方式,這個學校一百分,可能等於另外一個學校的五十分,因為基準線不一樣。至於出社會,你知道你不可以跟老闆說我都是考第一名所以你要雇用我,你得看老闆認為你有什麼能力,尤其我們知道,人際關係比能力更重要,因為硬體是可以教,軟體沒辦法教嘛是不是?所以我們每次上課的時候,就多多少少給他們講一點人生的道理,你總是可以順便帶一點我們的經驗去教教他們。假如他聽進去了,這對他人生就有幫助,聽不進去那也沒辦法。
我覺得要讓他們看到生命的意義,必須先要讓他們對生命有感動。我在陽明大學教書的時候,因為榮總是我們的教學醫院,學生去那邊實習,看到很多生老病死的例子,看到安寧病房的病人沒有一個人後悔自己少賺一點錢,都是後悔少跟家人在一起,人一生真的萬般都帶不走只有業隨身,這個業就是你有沒有每天做點好事。
我去美國的時候二十二歲沒有什麼人生經驗,我碰到一個很好的指導教授,他是個猶太人,因為他們十三歲要有成年禮,他在教他兒子讀《塔木德經》的時候,就叫我也去聽,那裡面講到人生有三個朋友:你的錢跟著你,可是你死了,它就不跟著你了;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可以跟你到墳墓的門口,可是也不能進去陪你;唯一可以陪著你進去的是你做的善事,你做的好事,死後跟你一起超越墳墓的限制(beyond the grave)。所以你看,年輕的時候就聽到這種話,其實對以後的所做所為會滿受用的。

李四端:怎麼樣讓年輕人早一點來認識這些人生價值?

洪蘭:我覺得可以利用大學的通識課程。就像我這學期在中原大學開的是大腦與生活,就是生活裡面跟大腦有關的東西,我們以前是按照認知心理學教科書的教法,先講知覺、語言、記憶,再來講到後面的情緒什麼的,我這學期就把它倒過來了,我先講人生的態度,因為你態度不對,你上課不好好上,你就沒學到嘛。先講人生態度,我再來教你怎麼可以學習得好,我教睡眠為什麼重要,因為你不睡打電玩的話,你的記憶記不進去,你的免疫力不好,不但功課不好,身體也弄糟,就是把後面的課調到前面來上。我覺得這樣子有用,也就是說,以前我們都是先講知識,學期快結束時後面兩堂課來講人生是幹什麼,現在倒過來,先告訴你人生幹什麼,時間浪費過去了抓不回來的。你教了他這種態度以後,上課情況好很多,他們了解到態度決定命運,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