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請、對不起、謝謝:美國暖心牧師用三句箴言帶你走出人生低谷
原文書名:Please, Sorry, Thanks: The Three Word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產品代碼:
9786263748057系列名稱:
人生顧問系列編號:
CF00509定價:
350元作者:
馬克.貝特森(Mark Batterson)譯者:
胡訢諄頁數:
176頁開數:
14.8x21x1.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129出版日:
20240129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177.1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結合心理學、經典哲理與人間觀察的新生活提案
「每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是基於技術和知識,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五,都全有賴於人際建構。」──人際溝通專家,戴爾.卡內基
「你從來沒有與任何一個平凡的人交談過。」──文學大師,C.S. 路易斯
你的言語,決定你的命運。
能帶你轉化人生的原子習慣,就是常說「請、對不起、謝謝」!
親切的「請」會打開人們的心靈;
簡單的「對不起」可以修復破裂的關係;
真誠的「謝謝」是感恩的齒輪。
你每天的慣用語,是你自我實現的預言,生活往好或往壞、祝福或詛咒他人,都在你的口中實現。作為新世代的斜槓牧師馬克.貝特森,從無到有、打造華盛頓特區最具社區服務功能的教會,正是透過這三個詞語不斷滾出的神奇效應:
「請」的心理學:提升他人在你心中的地位,看到對方的優點。
「對不起」的科學:真誠地道歉,展現你的弱點,更有助於修補關係。
「謝謝」的神學:從每件小事中看到神奇之處。
想要培養同理心、提升情境智力、超越自我挫敗的恐懼和沮喪,全都有賴於你多用這些詞語跟自我和他人對話。不過,貝特森也強調兩大標準:「誠心」與「具體」,若只是敷衍地重複這三個詞語,有時會造成反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生活態度只有兩種:「世上沒有奇蹟」以及「凡事都是奇蹟」。「請、對不起、謝謝」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深刻的能量與哲理,能帶你走出低谷、彌補過錯,並與他人建立共好的人生。本書是你最佳的床頭書,能幫你找回失落的「請求、道歉、感恩」之藝術,從內而外地重獲新生。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鄭如惠 「Apple’s愛閱札記」臉書粉專經營者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 主編
誠摯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結合心理學、經典哲理與人間觀察的新生活提案
「每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是基於技術和知識,而剩下的百分之八十五,都全有賴於人際建構。」──人際溝通專家,戴爾.卡內基
「你從來沒有與任何一個平凡的人交談過。」──文學大師,C.S. 路易斯
你的言語,決定你的命運。
能帶你轉化人生的原子習慣,就是常說「請、對不起、謝謝」!
親切的「請」會打開人們的心靈;
簡單的「對不起」可以修復破裂的關係;
真誠的「謝謝」是感恩的齒輪。
你每天的慣用語,是你自我實現的預言,生活往好或往壞、祝福或詛咒他人,都在你的口中實現。作為新世代的斜槓牧師馬克.貝特森,從無到有、打造華盛頓特區最具社區服務功能的教會,正是透過這三個詞語不斷滾出的神奇效應:
「請」的心理學:提升他人在你心中的地位,看到對方的優點。
「對不起」的科學:真誠地道歉,展現你的弱點,更有助於修補關係。
「謝謝」的神學:從每件小事中看到神奇之處。
想要培養同理心、提升情境智力、超越自我挫敗的恐懼和沮喪,全都有賴於你多用這些詞語跟自我和他人對話。不過,貝特森也強調兩大標準:「誠心」與「具體」,若只是敷衍地重複這三個詞語,有時會造成反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生活態度只有兩種:「世上沒有奇蹟」以及「凡事都是奇蹟」。「請、對不起、謝謝」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深刻的能量與哲理,能帶你走出低谷、彌補過錯,並與他人建立共好的人生。本書是你最佳的床頭書,能幫你找回失落的「請求、道歉、感恩」之藝術,從內而外地重獲新生。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鄭如惠 「Apple’s愛閱札記」臉書粉專經營者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 主編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馬克・貝特森(Mark Batterson)
華盛頓全國社區教會(National Community Church)主任牧師,為了凝聚居民與幫助青少年,他帶領教友經營埃比尼澤咖啡館(Ebenezers Coffeehouse)、奇蹟劇場(The Miracle Theatre)、DC夢想中心(DC Dream Center)、首都轉運站(The Capital Turnaround)等藝文與社區活動空間。
貝特森擁有瑞金大學(Regent University)的教牧學博士學位,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已經出版了十七本書,包括《神奇的祈禱圈》、《神啊!讓我聽見祢》以及《贏得這一天》(Win the Day)。
譯者簡介
胡訢諄
中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翻譯研究碩士。愛狗人士。譯作《帝國,統治世界的邏輯》、《漫遊歐洲一千年》、《滾出中國》、《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等二十餘種。譯作指教:[email protected]
書籍目錄
目錄
前言 阿布拉卡達布拉
第一篇 「請」的心理學
第一章 從「我」變成「我們」
第二章 打開他人心門的咒語
第三章 明確而微笑地提出請求
第四章 為自己洗手,不如為他人洗腳
第五章 開口前先禱告
第二篇 「對不起」的科學
第六章 眼淚的意義
第七章 第五祈求:寬恕是奇蹟
第八章 你值得擁有第二次機會,別人也是
第九章 獨門醬汁:寬恕加上真理
第十章 如何不心懷恨地生活
第三篇 「謝謝」的神學
第十一章 吸一口氣
第十二章 每天重新自我介紹
第十三章 感恩的態度
第十四章 翻轉祝福
第十五章 總觀效應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從「我」變成「我們」
凡事都不只是關於你。
──華理克牧師,《直奔標竿》
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母親珍妮・傑羅曾經連續兩天和兩位英國首相晚餐。對兩人的印象,珍妮說:「我坐在格雷斯通旁邊,離開飯廳的時候,我覺得他是英格蘭最聰明的男人。」與迪斯雷利吃過飯後呢?「我覺得我是最聰明的女人。」
格雷斯通擅長表現他富有魅力的人格特質,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錯,畢竟每個人都會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迪斯雷利善於從別人的井裡取水,並引導別人展現最好的自己。差別在哪?格雷斯通以自我為焦點,但是迪斯雷利以他人為焦點。迪斯雷利說:「請他們聊自己的事,他們會談上好幾個小時。」
我的屬靈父親迪克・福特(Dick Foth)說,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走進房間,同時在心裡大聲說:「我在這裡!」他們相當重視自己。他們膨脹的自我無法通過房門,想的都是我、我、我。第二種人呢?他們走進房間,同時在內心大聲說:「你在這裡!」他們在門口 放下自我,想的是其他所有人。他們的目標是增加對方的價值。
你是哪一種人?是「我在這裡」?還是「你在這裡」?
想要引起注意的人都無法讓人留下印象。真正讓人記住的,是完全不去引起注意的人。同樣的道理,最有趣的人是真心對別人感興趣。他們會問很多問題,而且接著說:「我還想聽!」
有名的護教人士法蘭西斯・薛佛(Francis Schaeffer)說:「如果我只能和某人相處一個小時,我會花前五十五分鐘發問,瞭解他們心靈和思想的煩憂,接著在最後五分鐘,我會分享真理。」薛佛懂得聆聽的美德。他的妻子伊迪絲表示交談是他的事工。
你知道老羅斯福總統平均每天讀一本書嗎?而且是在他在職的時候。他怎麼做到的?首先,他不看電視或瀏覽社群媒體!一個世紀以前,令人分心的東西少多了,但即使他生活在今天,我也不認為他會讀得較少。為什麼?羅斯福對上帝創造的所有事物充滿聖潔的好奇心,而閱讀是他的研究方式。羅斯福會做好功課,以迎接客人、讓交談更順暢。如果我們面對人際關係也是這種態度,一定會更有趣,畢竟話題總不能老是繞著天氣打轉!
你的生活節奏平穩嗎?能夠與人順利交談嗎?與人交談時,多半在說,還是在聽?有人飛過大半個美國,跑來找我談了一個小時,但過程中我完全無法插話。別誤會──我熱愛聆聽別人的故事,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他們想要來找我聊天,我猜他們其實就是有話想說!
我的想法是這樣: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巴──請按比例使用!這和「請」有什麼關係?請,就像聆聽,是以他人為焦點;是在請求許可、賦予對方權力、請對方上座。
暢銷作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區分了給予者與索取者。索取者有「匱乏思維」,傾向以自我為焦點,不斷強調「我在這裡」。這是競爭激烈的世界,他們的心頭要務是自利。另一方面,給予者擁有「豐盛思維」,既然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他們的目標是為他人增加價值,在心中高喊「你在這裡」。
給予者和索取者的成功方法完全不同。對於索取者而言,遊戲結束時,誰拿走最多玩具就贏,所以他們一心一意只想完成目標。然而,給予者不只是喜愛付出,而是生來就為了服務他人。用殉道的傳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的話:「不能留的東西拿去換不會失去的東西,這並不是傻瓜。」
我的朋友布拉德・福爾斯瑪(Brad Formsma)寫了本書叫《我愛給予》(I Like Giving)。說到慷慨,這本書真是金科玉律,內容都在鼓勵人們對思想、言語、金錢、時間、注意力、財產和影響力抱持慷慨的心。正是布拉德介紹我認識美國塑膠公司的創辦人史丹利・譚(Stanley Tam)。當時史丹利九十多歲了,已經捐了一億兩千萬美元給教會事工。某次晚餐,他說的話令我永生難忘:「上帝的鏟子比我們的大。」換句話說,你不可能超越上帝。接著他又說了另一句話,同樣簡短但深刻:「上帝還不能報答亞伯拉罕,因為他的後代還在不斷增加。」
如果我們看待言語的方式就像看待金錢?
如果我們視自己的言語為禮物?
如果我們慷慨給予活化生命的言語?
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8】這就是慷慨的傳遞性。你不能祝福他人而不祝福上帝。賦予生命的言語是不斷傳播的禮物。
如何知道你是給予者還是索取者?你的慈善捐款明細可能是個不錯的指標,但是最重要的線索還是「代名詞」。
是的,代名詞,以及其他功能詞,例如定冠詞和介系詞,「這些詞在你的詞彙庫中佔不到千分之一,卻組成你使用的語言百分之六十」。代名詞是短短的詞,但具有微妙的力量。格蘭特說:「既然索取者只顧自己,所以比較少用第一人稱複數的代名詞,如我們、我們的、我們自己,而是更常用第一人稱單數,例如我、我的、我自己。」一項研究指出,許多屬於極端索取者的企業執行長,在其使用的第一人稱代名詞中,有百分之三十九是單數。
心理學有個有趣的分支:「字詞分析」,當中充滿許多洞見。潘尼貝克教授(James Pennebaker)創造了「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這個程式,用來分析各種語句,從歌詞到恐怖分子的書信。FBI請潘尼貝克研究蓋達組織的資料,包括信件、影片和訪談內容。他發現賓拉登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例如我、我的)的頻率很穩定。但賓拉登的副手查瓦希里的使用頻率卻出現戲劇性的攀升。潘尼貝克認為:「大幅增加,意謂著受到威脅、有極度的不安全感,或他與賓拉登的關係有所變化。」
在政治的世界,團結軍隊有兩種主要方式。首先,你可以鎖定共同敵人,將膽敢反抗你的人妖魔化。如果你的目標是激起負面情緒,例如恐懼、仇恨、憤怒,這個方法極其有效。你可能贏得一些選票,但卻會分裂族群。猶太拉比喬納森・薩克斯(Jonathan Sacks)稱此為病態的二分法,預先把人群硬拆成「無懈可擊的好」與「無可救藥的壞」。事實是什麼?歷史學家索忍尼辛說:「區分善與惡的線,也貫穿每個人類的心。」在共同敵人的氣氛下,只剩下你死我活的零和賽局。
第二個方法是讚揚共同人性,也就是我內在的上帝遇見你內在的上帝;看重彼此的人性,就能互相平等對待。這一方面,無人比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更有感染力,為了團結人心,他訴諸於共同的價值、理想與知識。他說:「仇恨無法消除仇恨,只有愛能做到。」因此,你會選擇什麼策略──共同敵人還是共同人性?
兩個方向通往截然不同的目的地,而代名詞就是交叉路口:一頭寫著「你我有別」,另一頭寫著「我就是我們」。
身為教會的領導人,我特別注意代名詞的用法。如果我經常使用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可能暗示我在工作上正處於不安,比如太保護我的自尊,或是要的功勞多於我應得的。使用複數代名詞,把主角變成我們,而非我,就能改寫劇本。杜魯門總統說:「如果你不在乎誰得到功勞,就能創造不可思議的成果。」睪酮素上升,我們使用的社會性代名詞(我們、他們)就會減少。為什麼?那樣的你更關注於成就,為了實現目標,寧願犧牲人際關係。
「我說了算。要嘛聽我的,不然滾蛋!」
你是哪種人?習慣說「我」還是「我們」?
自我為重的領袖拿走功勞,推託責任。
他人為重的領袖不居功勞,承擔責任。
以色列的掃羅王正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領導人。他在掌政初期獲得人民認同與支持,而他的回應是什麼?「掃羅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目前為止都很恭敬。掃羅將功勞歸於主。但是下一章隨即看到,「掃羅到了迦密、在那裡立了紀念碑」。
這兩段話描述了掃羅人生的關鍵時刻,並且透露他個性上的缺陷,以致最終導致悲劇。在基督裡發現自我,就是在為上帝築壇;想向人民彰顯自己,才會為自己立紀念碑;而且你越不安,記念碑就要越大!記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嗎?他為自己立了一座兩公尺高的雕像,並要求人民對著它鞠躬。為何要這麼做?當然為了好好補償內心的不安全感。
你正為上帝築壇嗎?
還是正為自己立紀念碑?
掃羅王統治期間,以色列人唱了一首歌,惱怒掃羅:「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看來每次那首歌在串流平台上播放,就會激起掃羅嫉妒的感受。他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掃羅做了什麼?「從這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
嫉妒是七宗罪之一。一位神學家說,那是「見不得別人好」。我最喜歡的定義來自馬度(Robert Madu)牧師:「嫉妒是凡人給強者的獎盃。」根據我的經驗,克服嫉妒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和你的感受相反的事。如果你嫉妒某人,就在他們背後大肆讚揚(如果可以當著他們的面讚美更好)。如此一來,你的嫉妒火焰必定會慢慢熄滅。唯有慶祝他人的成功,才能準備體驗自己的成功。
這個故事的諷刺之處是在哪?大衛是掃羅的大功臣,勇敢擊敗了巨人歌利亞,不僅幫國王保住面子,而且拯救了整個王國。那麼結局又是什麼?掃羅開始大玩比較遊戲,但當中沒有人是贏家,只會產生驕傲或嫉妒心,但無論是那個,你都是輸家!
這些和「請」有什麼關係?
「請」讓我們用第一人稱複數來面對人生,將「我」化為「我們」,是人際關係雙贏的通道。管理學大師史蒂芬・科維(Stephen Covey)說:「『雙贏』是凡事相信有『第三個選項』。不單是用你的或我的方式;是用更好、更快的方式。」我還會加上:用耶穌的方式,所以我深信一句簡單的格言:「若對你來說不是贏的局面,那對我也不是。」最偉大的是侍奉眾人的僕人。與其坐在前座、爭取榮耀,不如坐在桌邊最遠的座位。即使是你應有的權利,也不吝說「請」!
即使我是全國社區教會(National Community Church,簡稱NCC)的主領牧師,我也不曾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為什麼?教會不是「我的」。NCC像我的第四個小孩,二十五年來,我投入了無數的血汗、淚水,但我從不說那是我的教會。為什麼?每位牧師都是階段性的服務者,都是協助上帝的牧者。
耶穌不是說「我會建造你的教堂」,也不是說「你會建造我的教堂」,而是說「我會建造我的教堂」,以此強調教會的主體性。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代名詞透露了領導人是以自我或他人為中心。
代名詞透露我們的自我是否聖潔。
代名詞透露我們是給予者或索取者。
代名詞透露我們在為上帝築壇,或立自己的紀念碑。
代名詞是決定命運的舵,揭示我們去哪裡尋找認同、尋找安全感甚至敬拜的對象!
因此,要實踐「請」的心理學,就從第一人稱複數代名詞「我們」開始,因為群體更偉大。
「請」的力量存在於他人。而「你」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