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尋回失落的家庭記憶,史丹佛心理學家的重啟人生之旅
原文書名:A Round of Golf with My Father: The New Psychology of Exploring Your Past to Make Peace with Your Present
產品代碼:
9786263749887系列名稱:
人生顧問系列編號:
CF00518定價:
380元作者: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譯者:
李伊婷頁數:
240頁開數:
14.8x21x1.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403出版日:
20240403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785.28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透過這兩段人生的回顧,我們更能懂得原諒、欣賞自己和他人,並與過去和解,找到前進之路。」──《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
缺席的父親、追求獨立的母親與渴望成長的青年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前五十名心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人生和解之書
在威廉.戴蒙的記憶中,父親於他出生前就死於二戰。但在母親的撫養與他自己的奮鬥下,幾十年後,他成為美國最受敬重的發展心理學大師,卻沒想到,他一直以來所認知的人生故事都是錯的。
一切都源於他女兒的一通電話。
據她調查,祖父不僅在戰爭中活下來,還擔任美國外交官,先後在德國和泰國過著精采的人生。不僅如此,他還是球藝精湛的高爾夫球玩家。巧妙的是,戴蒙也喜歡打高爾夫。他認為,這項運動能培養紳士精神、專注力、自我掌控力和企圖心,這也是他在青少年時期渴望擁有的智慧。
在女兒告知他真相後,這位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在六十多歲時,踏上了尋找父親蹤跡的解謎之旅。在挖掘這個曲折的人生故事時,戴蒙也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新工具——生命回顧,也就是有意識地重新審視過往,用感恩和和解的心態看待現在,最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過程中,戴蒙也回顧了自己的人生,包括他做過的選擇、天性和興趣,試圖找出他與未謀面的父親是否有任何交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憎恨這個拋下他母親的迷人才子?
本書綜合多種主題,既是扣人心弦的尋根故事、也是感人肺腑的回憶錄,更是發展心理學的實例。閱讀過程中,讀者也能對比自己人生的足跡,從回憶中得到自我接納、寬恕和感恩的力量,並帶著更有價值、更有目標的步伐往前進。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黃麗羽 珍妮閱讀筆記坊版主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透過這兩段人生的回顧,我們更能懂得原諒、欣賞自己和他人,並與過去和解,找到前進之路。」──《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
缺席的父親、追求獨立的母親與渴望成長的青年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前五十名心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人生和解之書
在威廉.戴蒙的記憶中,父親於他出生前就死於二戰。但在母親的撫養與他自己的奮鬥下,幾十年後,他成為美國最受敬重的發展心理學大師,卻沒想到,他一直以來所認知的人生故事都是錯的。
一切都源於他女兒的一通電話。
據她調查,祖父不僅在戰爭中活下來,還擔任美國外交官,先後在德國和泰國過著精采的人生。不僅如此,他還是球藝精湛的高爾夫球玩家。巧妙的是,戴蒙也喜歡打高爾夫。他認為,這項運動能培養紳士精神、專注力、自我掌控力和企圖心,這也是他在青少年時期渴望擁有的智慧。
在女兒告知他真相後,這位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在六十多歲時,踏上了尋找父親蹤跡的解謎之旅。在挖掘這個曲折的人生故事時,戴蒙也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新工具——生命回顧,也就是有意識地重新審視過往,用感恩和和解的心態看待現在,最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過程中,戴蒙也回顧了自己的人生,包括他做過的選擇、天性和興趣,試圖找出他與未謀面的父親是否有任何交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憎恨這個拋下他母親的迷人才子?
本書綜合多種主題,既是扣人心弦的尋根故事、也是感人肺腑的回憶錄,更是發展心理學的實例。閱讀過程中,讀者也能對比自己人生的足跡,從回憶中得到自我接納、寬恕和感恩的力量,並帶著更有價值、更有目標的步伐往前進。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黃麗羽 珍妮閱讀筆記坊版主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
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美國當今最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家,曾負責主編《兒童心理學手冊》,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在於強調「目的」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並出版過暢銷名著《邁向目的之路》。
譯者簡介
譯者
李伊婷
1980年生,高雄人。
曾任職文創產業國外行銷
現為自由工作者及譯者。
譯有小說、心理勵志、醫療保健、商業、運動等多種書籍。
譯作有:《投降輸一半:破解堅持的迷思,建立適時放棄的生活新策略》、《寫作的本事》、《自我提問的力量》、《吃出好心情》、《監獄醫生:圍牆之後的痛苦與生死》、《紅土之王:拉法•納達爾》、《百倍獲利,複利投資選股指南》、《我睡不著的那一年》、《聖殿騎士懸疑系列之一聖殿之劍》。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書籍目錄
目次
序 改變人生的那通電話
第一章 重整人生故事
第二章 揭開過去:壓在箱底的那封信
第三章 串起從過去到未來的人生目的
第四章 重返母校,找尋我和父親少年時的身影
第五章 服役與參戰所帶來的磨練
第六章 三條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七章 和父親打一場高爾夫
第八章 彌補遺憾、找到新身分
致謝
註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在道德發展論這個領域,戴蒙是我最信賴的專家。」──《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扣人心弦的偵探故事加上大師級的心理學觀念,這本鼓舞人心且不凡的書最貼切這個時代的需求。」──《動員之戰》作者、林肯心中執行長亨利•提姆斯(Henry Timms)
「透過這兩段人生的回顧,我們更能懂得原諒、欣賞自己和他人,並與過去和解,找到前進之路。」──《恆毅力》作者、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這本非凡的回憶錄讓我們看到,只要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與成果,就能獲得有力的見解。」──《統合心智》作者、哈佛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文章試閱
序:改變人生的那通電話
「爸,我不確定是不是該跟你說這些。」
某天下午,我坐在加州的辦公室裡,接到女兒瑪麗亞打來的電話。她的聲音裡有絲不尋常的猶豫。
瑪麗亞是一位熱情洋溢、跑遍世界的年輕經濟學家,當時正在南非開普敦進行一場教學任務。那天晚上,她因為時差整晚沒睡,便索性在網路上搜尋查找一些「家庭資料」——它們可能會引起我的興趣,或也許會讓我感到難過,她不確定就是了。但是她發現到的消息實在太奇特了,真的很想與我分享。最後,她猜想我應該可以承受。
在那通重要的電話中,我的女兒讓我認識了我的父親。
在開普敦那個睡不著的夜晚,瑪麗亞對她未曾相識的祖父感到好奇。這個男人也是我未曾謀面的父親,但奇怪的是,我從來沒有像瑪麗亞那樣好奇,也不感興趣。我從未對此感到奇怪,但現在對我來說,這似乎像個難以理解的謎。事實證明,瑪麗亞的電話揭開了許多謎團,它長期以來埋藏在家庭的緘默中,從我小時候就一直圍繞著我。她打開了我家族歷史中那扇長期上鎖的密室大門,而我聚精會神地聽著。
她是對的:我確實可以承受這件事,沒有感到難過。事實上,瑪麗亞在網路上的發現讓我既好奇又興奮,這是我們倆皆始料未及的。她所揭露的東西讓我開啟了自己長達十年的探索之旅,讓我對我自己和我的生命軌跡有了新的體認。它引發了一個反思的過程,幫助我正確地看待自己所做的選擇,也令我更清楚地思考在眼前的選項。
我沒有機會認識我父親,也不可能這麼做。當瑪麗亞「找到」他時,他已經去世二十年了,在此之前,我並不知道關於他的任何事情。但由於瑪麗亞的那通電話,我初次認識到父親這個人——一個我可以在古老黑白照片中凝視的身影,一個我可以調查的人生故事,一種我可以進行探索、分析的人格特質(並與我自己的相比較)。此外,我還得以去探訪一些在世的朋友和親戚。
我已活了六十多年,沒有見過一張他的照片。作為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我找了替代的形象來引導自己度過迷惘和渴望的成長階段。這個當事人徹底消失在我的生命中,而今,經過了這麼多年,我終於可以一睹這個人的真實面目。他是怎麼樣的人?他發生過什麼事?一生又做過什麼?
上大學前,我對父親的了解只有「在二戰中失蹤」,以為他是在某個無名的歐洲戰場上陣亡的。後來,在我念大學期間,從與母親一次簡短談話中,我聽到了一些神秘的訊息。但當時,不管聽出了什麼,我都沒興趣去追查任何關於我失蹤父親的消息。我全神貫注在我的課業,接著是我的事業,然後是我自己建立的家庭。這些會觸動情緒的資訊一點都不能令我分神。顯然,它們都是關於那個打從我一出生就抛棄我和我母親的男人。
因此,關於我父親參戰後的遭遇,我幾乎一無所知,除了他在這世上留下的一個顯而易見的記號——讓我母親懷孕。雖然,這件事的緣由對我和我的孩子來說也是重要的,但它就像我父親故事的其他部分一樣,仍然是個謎。
接到瑪麗亞的電話時,我並不知道這會帶我踏上一段旅程:這段從加州到開普敦的旅行,感覺就像漫步在街區一樣。事實證明,這趟旅程讓我回到童年時代,然後更深入地踏入二十世紀及存在於其中的偉大事件。我父親的失蹤,除了對我的人生產生深切影響外,還與二戰、冷戰、六○年代民權運動中的傳奇故事密切相關,甚至還牽涉到戰後美國在世界各地促進民主的外交任務。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樣,我的人生也是由我所經歷的歷史時期所形塑的。現在,我還有一個更深刻的主題要研究:我父親的人生如何反映了他所經歷的時代,以及他如何以微小但重要的方式做出了貢獻。
這一切都動搖了我對自己生命軌跡的認知。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從哪裡來、如何抵達這裡,以及為何做出造就今日之我的選擇。我有一種預感,這樣的思索也許會引導我走向未來的路途。理解我的根源,便能對自己的未來有更清晰的掌握。填補我身分認同中長久隱藏的面向,就有新的機會來發展出各種方式,以推進我長期以來所珍視的目的。
如果沒有某種自我審視的方法,我無法做到這一切。我正著手進行一項認真的探索,而我知道,如果我太隨便或隨意地應對與處理,就不會有太大進展。要重建我父親的人生、探索過去,需要翻查舊檔案、訪問還在世的朋友和親戚。我不是專業的歷史學家,雖然投入許多努力去整理,但仍有不足之處。但這項任務我看重的另一個層面是心理上的,也就是用這些發現來建構轉化人生的新觀點、新目標及新方向。我的專業是終生發展心理學(Life-span development psychology),所以能運用相關的知識,在研究和寫作中探索目的及身分認同。
但對於我即將著手的任務,之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還不足,所以我需要更多工具來進行自我審視。我找到一種在過去二十年間運用於臨床和自傳研究中的熱門方法,稱為「生命回顧」(the life review)。它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過程,可以重建我們的過去,也應該能提供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而渴望的三種正向心態:
1. 接受形塑自己生命的事件和選擇,在反思中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人生,而不是自我懷疑和後悔。
2. 對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造就出這樣的自己,有更真實(因而更堅定)的理解,在反思中強化有理有據、可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心理學大師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稱之的「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
3. 確定未來人生的方向,反思過去賦予自己生命意義的經驗和目的,以及從中所學到的東西。
依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我改動了一般常見的生命回顧法。我並不主張以科學抽樣這般嚴格並有系統的方式,來實踐或複製這個方法。事實上,我的研究只有一個主體對象:我本人。有了生命回顧法,我才得以去調查及建構我想為自己創造的生命修復故事。過程中,我愈來愈相信這方法可以幫助其他人重新認識自己,以及重新理解他們的生活和人生目的如何逐漸形成。
在發現生下我的那個男人的真相後,我才明白,我在沒有父親的童年時光中錯過了什麼。我逐漸能面對長期不被承認或埋藏的怨恨,畢竟我是與單親媽媽一起長大的獨身子。我還意識到,在試圖填補父親缺席的過程中,我學到了什麼。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甚至知道我欠了他什麼。
因此,我對於自己的掙扎、成就和錯誤有了新的體認,最重要的是,我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目的,它們點燃了我高度的熱情,是我對這世界做出的最多貢獻。我的人生故事雖然還未走完,但卻更充實、更真實。因此,它為我提供了一個更真切、更強大的指南,幫助我在未來選擇時有個依據。
這本書講述了自我接到女兒的來電後、啟發我想像力的三段探索之旅。
第一段旅程是我工作領域的核心:科學探索,也就是了解人們如何找到明確的目的與認同,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我早年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年輕人,近年來我轉向人生晚期,試圖了解目的對於中老人年的意義,而他們總有許多事值得回顧。
第二段旅程較為個人,但也已廣為人知了:我想要理解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且是以知足感恩的心情,而非為了激起後悔和絕望。分享我的生命回顧與反思,我希望讓讀者了解,這個方法令我們有機會去尋找新的目的和方向。
第三段旅程對我來說更為獨特,且超乎我所預期:探索往事與歷史。查找檔案、探訪仍健在的親友、前往父親成長、工作與玩樂的地方,使我了解關於我失蹤父親的歷史真相。我的目標是描繪出父親的一生,這不僅是滿足我新激起的好奇心,還能補足其他兩項研究的資訊。我分享這段獨特的歷史與探索成果,講述我自己的有趣面向與我父親的人生故事,並讓讀者用特殊的角度觀看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我從中學到的東西不僅對我具有動人的個人意義,而其中一些更可視為廣泛的心理和歷史考察。
本書的探索領域處於心理學、個人經驗和哲學反思的交會處。這並非我第一次涉足於此。在我撰寫《邁向目的之路》(The Path to Purpose)以及開啟相關研究前,「目的療法」的名著都跟哲學或神學有關,如華理克牧師的《標竿人生》,或是自我成長書籍,如理查•萊德(Richard Leider)的《人生目的的力量》(Power of Purpose)。到如今,可以說,目的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研究和實踐主題,遍及教育、商業、醫學和心理學等領域。我相信,促使我寫下這本書的動機,人們都能感同身受:想要更加了解過去和現在的自己。家庭重要成員在生命中缺席造成的失落感,以及對於童年謎團的困惑,讓我必須去療癒的過去的創傷和遺憾,並再次肯定我被賦予的生命。
雖然每個人都是以獨特且個人的方式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但這種渴望是普遍的。因此讀者你們才選擇與我一起踏上這趟旅程,在本書中遊歷。希望我的研究、我的反思和我的發現能提供有用的見解,讓你們更加認識這項最個人、也最普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