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死亡對生命說的話:當剩餘的日子不再能任意揮霍,你會怎麼過餘生?一個腫瘤科醫師的生死感悟

原文書名:어떤 죽음이 삶에게 말했다:생의 남은 시간이 우리에게 들려주는 것


9786263900400死亡對生命說的話:當剩餘的日子不再能任意揮霍,你會怎麼過餘生?一個腫瘤科醫師的生死感悟
  • 產品代碼:

    9786263900400
  • 系列名稱:

    商周其他系列
  • 系列編號:

    BO0353
  • 定價:

    400元
  • 作者:

    金範錫
  • 譯者:

    張亞薇
  • 頁數:

    272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304
  • 出版日:

    20240304
  • 出版社:

    商周(城邦)
  • CIP:

    197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生命

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
我們才開始感受到時間的重量


作者金範錫是首爾大學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十八年來目睹了許多病患整理人生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在預定的死亡面前,表露出對人生、對彼此的真性情。

癌症病人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面對自己剩餘的時間。有些人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小小的幸福,有些人遲遲不願接受死亡將至的事實,有些人在擺脫癌症後,重新展開人生。患者周遭的家人也是如此,有尊重患者死後捐腦的兒子,有子女堅持救治而導致高齡母親在CPR過程中斷光肋骨,有明知對象是癌症患者也要選擇結婚的男子。

在書中,我們透過金醫師的眼和筆,見證這些生死攸關的故事:

▌三十多歲的年輕患者,全身掛了許多管線,躺在病床上不省人事,生命徵象衰弱到隨時會死亡,卻堅持了多日。直到六歲與八歲的稚兒首次前來探望,見了最後一面。孩子離開後約一小時,他便離世。

▌一位男性肺癌末期患者,父母已離世,離婚、沒有小孩,唯一的親人是借走兩億韓元後來失去音訊的弟弟。當弟弟終於出現在病房,他上氣不接下氣地對弟弟說的最後一句話,卻是「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

▌癌症不挑年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場景並不少見。儘管和尚吩咐她要將孩子的物品都燒掉,但唯獨那雙舊拖鞋,她捨不得燒──那是孩子生前在醫院穿了幾個月的最後一雙鞋。

▌得了兩種癌症的計程車司機,奇蹟般地康復了,他的生活完全改變,展現出一種有深度又游刃有餘的生活態度,彷彿人生重新開機。

金醫師說,病人及家屬的故事,他們的選擇、他們的言行、他們如何利用餘下的光陰,回顧他們留下的痕跡,尋找其中意義的過程,就像在解決人生的課題。

看著病患們度過生命的最終章,以及家屬們對待死亡的態度,金醫師感悟良深,因此寫下本書作為紀錄。第一、二章記錄患者與家屬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死亡,第三、四章則從腫瘤科醫師的角度,分享醫師的擔憂和思緒,包括對制度的反思。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過著各自的生活。但是,無論走哪條路,終點站都是死亡,只是每個人到達終點站的時間和模樣都不相同。藉由這些故事,我們聽到那些比我們早抵達終點站的人,在向我們提問:「你會如何度過此刻的人生?你會如何使用你還擁有的時光?」


專文推薦——
婁培人╱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特聘教授

感動推薦——
Neko嗚喵╱說書人
大師兄╱《火來了,快跑》作者
歐馬克╱寂寞人的心靈寄託《馬克信箱》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賴允亮╱馬偕醫院名譽顧問醫師、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姓名:金範錫김범석
首爾大學腫瘤醫院腫瘤科專家,藉由化療幫助癌症患者有意義地延長餘生。他在首爾出生,畢業於國立首爾大學醫學院。作者完成國立首爾大學醫院內科的住院醫師培訓後,並在該醫院血液科和腫瘤科完成了全日制課程。他目前在國立首爾大學醫院的血液學系和腫瘤學系擔任臨床副教授,並擔任數個學術團體的成員,包括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美國癌症學會、歐洲腫瘤學會、韓國抗癌治療學會和韓國腫瘤學會。作者曾獲得第三屆保寧醫生散文文學獎,著有《臨床化療的故事》《天堂的口琴》《什麼是化療》《癌症!我是我,你是你》和《癌症患者的智慧醫院生活》等書。

譯者簡介


姓名:張亞薇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留學於韓國慶熙大學。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並擔任中原大學推廣教育中心韓語教師。譯作有《孩子上學了!寫給好媽媽的51個學校生活處方》《遇見壞上司,笑著活下去》《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等書。現任韓語授課教師並從事翻譯工作。

書籍目錄


推薦序》焦慮困惑、坦然面對、和解與愛╱婁培人

故事的開始

第一章 面對注定的死亡

活得太辛苦的憤怒
把我的兩億韓元還來
特別又偉大的結局
血緣關係的束縛
死後捐腦
我不想接受化療
還要再活十年
需要談一談
難以置信的死亡
遲來的死亡

第二章 起碼還活著

重新開機的人生
奇蹟
我被解僱了
殘酷的人生
孩子的鞋
一如往常準備公務員考試
養樂多先生
癌末病患的婚姻
我的命不屬於我

第三章 醫生的職業

星與星的關係:六百比一的關係
理解某人
避開視線的人們
古羅馬政治家費邊
這麼晚才告訴我
致三月的新娘
有道德的人
自私與無私

第四章 在生與死的邊緣

自力更生,找一個你認識的人
盡我所能果真是最好的嗎?
有尊嚴的死亡──關於《延命治療決定法》
哭泣的權利
等待死亡的時光
最後一眼

為故事劃下句點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焦慮困惑、坦然面對、和解與愛
婁培人╱臺大醫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特聘教授

「我留下了一份紀錄,用來累積和記住我所遇到的病人們的故事,讓他們的生命不致於平白度過。我們可以透過往生者在世的模樣來省思現在的生活,他們的死亡不代表消失,而是被一些人深深銘記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尋找其中意義的過程,就像是在解決人生的課題。他們就是我的醫生。……回顧他們留下的痕跡,〔我可以去〕反思它們〔生與死〕的意義」金範錫醫師如是說。

認識金醫師是一個偶然的機遇!多年前當免疫治療剛開始問世時,許多臨床試驗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個國際大藥廠也會邀請一些相關治療領域的主要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進行學術諮詢與研討。一次在東京舉辦的KOL會議中認識了同樣治療頭頸癌的金醫師,印象中的金醫師是個充滿熱情與活力的年輕人,會議中短短的交談就讓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金醫師也曾應邀來台灣參加學會的演講,我們也一直保持著聯絡。很高興知道金醫師出書了,他以豐富的醫師職涯為背景,深刻記錄了與癌末病患相伴的人生故事。書中透過患者與家屬的視角,以及腫瘤科醫師的觀點,引發對死亡和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當癌症時鐘越走越快的時候,你我身邊都可能遇到罹患癌症的親友,當困惑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當放手與不放手時,醫生透過專業延長病患的生命,也決定病患生死邊界的那條線。有病患說:病患是醫生的千分之一,但醫生卻是病患的唯一!這本書於二○二一年一月在韓國出版,記錄金醫師十八年醫師職涯中所見到的癌末病患最後的人生故事,透過患者與家屬的故事,思考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全書四章,前兩章記錄患者與家屬如何應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後兩章則從腫瘤科醫師的角度,分享醫師的擔憂和思緒,包括對制度的反思。

作為一個頭頸腫瘤科的醫師,我十分推薦大家細細閱讀這本書。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們要面對遲來的死亡與延長的壽命,這多出來的時間要如何善用?有人至死懷恨在心,放不下;有人坦然面對,把罹患癌症當作重開機的機會,與他人和自己和解,用愛去面對剩下的時間!誠如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的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期待讀者透過本書可以更了解病人生死的過程,也可以更了解醫生的視角。在生死間有和解與愛,而不留遺憾,能有所善終。今日的我,明日的你!本文同時探討了醫院治病救人,然而在判定生死邊界、緩和醫療、停止治療,這中間的法律問題也是值得大家深思!

總歸來說,這是一本敘事豐富的醫學書籍,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啟發之旅。這本書提供了對生命極限的探索,同時也呈現了醫療倫理、法律問題等社會層面的思辨,為讀者敞開了一扇窗,讓他們進一步思索人生的真諦。


故事的開始
金範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永遠活著。每個人都有與這個世界說再見的時候,對於癌症病患來說尤其如此。我是一名腫瘤科醫生,當癌症所帶來的死亡時刻逼近之際,我的工作就是將它一點一滴往後延。我遇到的大多數病患都是第四期癌症患者,他們接受化療的目的是延長生命,而不是為了治癒。作為一名醫生,我不僅提供化療來幫助病患爭取最後的時間,並且也研究新療法和進行新藥物的臨床試驗。我努力爭取時間,將死亡的腳步拖延到最後一刻。

我行醫已經整整十八年了。我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腫瘤科醫生,我目睹了許許多多的生與死,也見過無數的臨終病人在我面前斷了氣息。但慶幸的是,醫學發展的步伐日新月異,許多新的抗癌藥物不斷問世,癌症病患的壽命也得以延長。不只如此,與過去相比,人類的壽命也驚人地延長了,身為醫生的我對此倍感欣慰、心存感激。然而,當我看到遲來的死亡和延長的壽命時,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當我們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時間,我們要如何使用它呢?我們是否善用了生命所賦予的分分秒秒?

人們認為醫生的角色是治療病人,實際上並非總是如此。仔細想想,病人養活醫生,有時候病人也能醫治醫生。目前為止我所遇到的病人們跟我講述了很多故事,他們的選擇、他們如何善用剩下的時光、他們的一言一行,這些故事對我來說有時負面,有時非常正面。我遇到的病人曾經告訴過我很多生死攸關的故事,尋找其中意義的過程,就像是在解決人生的課題。他們就是我的醫生。

有時病患們告訴我的故事令我深感無力。有些死亡帶給我沉重的負擔,有些死亡讓我心碎,有些生命使我謙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記錄下來,以便我可以回顧不遺忘。有些故事我無法承擔,有些時候我覺得如果不寫下來就會失控。在面對和記錄生與死的過程中,我察覺我所未知的、已經遺忘的,或正在尋找的意義。就這樣,病人離開了我,無論出院還是離世,我依然留在這裡,回顧他們留下的痕跡,反思它們的意義。所以我覺得有時候應該將「死」這個字讀做「生」,因為當我忘記生命的意義時,總會有人不斷提醒我活著的意義。

韓東一的《拉丁課》一書中提到一句著名的拉丁短語:「今日的我,明日的你。」(Hodie Mihi, Cras Tibi)今天某人的死亡與明天活下來的我形成對比,有些死亡顯然對那些活著的人象徵了某種意義。我想分享這些故事,尤其當我想到那些突然得知自己即將死亡的人,以及對於自己將死的事實仍一無所知的人。它讓我們重新思考時間的重量,並且使我們面對未來即將到來的「自己的死亡」。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這本書也是一份備忘錄。我想表達的是,我留下了一份紀錄,用來累積和記住我所遇到的病人們的故事,讓他們的生命不致於平白度過。我們可以透過往生者在世的模樣來省思現在的生活,他們的死亡不代表消失,而是被一些人深深銘記著。進一步來說,某些人的死亡對於某些人來說是重生。然而我經常擔心我是否褻瀆了已逝的人,也害怕在我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詆毀往生者的生命意義。在醫生保護病人個資的道德義務和專業責任下,我不斷思考自己寫作的意義。最後,我對於病人的身分和某些可能會暴露個資的部分做了一些更動。

別人的昨日影響了我們的今日,我們的今日又影響了別人的明日。生活是如此緊密交織,我們都是其中的一環。如果我能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點小小的改變,也許多少可以償還對病患的虧欠。若我對於一個人生與死的回憶,能夠為別人的生活帶來一點點的改變,我想我終能報答往生者們的恩情。我將這本死亡對生命所講述的故事獻給您。

最後,我要感謝高珠美教授,在這本書出版之前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以及編輯原稿的Flow出版社金秀珍總編輯。我還要感謝我摯愛的家人,他們在我出版這本書之前一直支持著我,同時也感謝那些教導我醫學專業的醫生們。最重要的是,我以謙卑之心,向那些與我結下緣分、接受治療的病患們衷心表達感謝。

文章試閱


遲來的死亡(節錄)

那位病患的情況就是如此。他是三十多歲的年輕癌症病患,經過積極的化療撐過了幾年,但現在已經沒有可以用的藥物,腫瘤無情地生長。生命徵象紀錄表震盪著,從那如同舞蹈般擺動的線條來看,說他馬上就會離開也不奇怪,但是他的死亡卻遲來了好幾天,家人一直處於待命狀態,病患的父親和妻子為了守在病患身邊,不敢離開座位。我擔心這個病人是不是還在堅持些什麼。

「見過所有他想要見的人了嗎?」
「是的……都聯繫了,昨天大概都來過了。」
「孩子們也是嗎?」
「……。」

對於我的問題,病人的妻子低著頭,久久答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她說還沒有告訴孩子們。現在是小姑在照顧他們,還沒來過。她抽泣著說不知道該怎麼跟不知道爸爸狀況的孩子們說。

「但是孩子們不應該來看看嗎?」

說這些話必須非常小心,因為比起我為病患的孩子著想,父母更愛孩子、更替他們著想。儘管如此,我還是小心翼翼地建議讓孩子們來見見他們的爸爸。但是病患的妻子只是哭泣,哭了一會兒之後,她開口說:

「孩子們還太小……。」

我告訴他們不要擔心,問題不是沒有父親,而是沒有人扮演父親的角色。我還補充說,如果母親和其他家庭成員能扮演起父親的角色,孩子們就會不受影響地成長。但即使病患還活著,卻不是扮演父親角色的那個人,孩子們也很難好好地長大。

隔天的會診與平常沒有什麼不同。病患的父親和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邊,他堅持過來了。現在小便幾乎都出不來,看起來實在快堅持不下去了,但是他還是堅持住了。當被問到晚上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時,他的妻子說,病患呼吸困難,臉好像更腫了。就在那時,門突然被推開,一個看起來像小姑的女人和大大小小明亮稚嫩的眼睛進到病房門口。他們是病患的孩子,我未曾見過。看到孩子們,我立刻明白他為什麼要繼續堅持下去。

孩子們在門口猶豫著要不要進來。對孩子來說,病房一定是既陌生又可怕。在探索了一會兒病房沉重的空氣後,孩子們來到爸爸身邊。兩個當中年紀較大的孩子靜靜看著病患,然後轉向他的母親問道:

「爸爸頭上腫了一大包,他生病了嗎?」

病患頭上有栗子大小的腫塊。不是腫包,而是癌症轉移到皮膚上形成的腫塊,住院期間,腫塊不斷變大,長成了栗子大小。就連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向七歲的孩子解釋他將與父親永遠分開。

「媽媽,……爸爸現在要死了嗎?」

面對要在沒有父親的世界中生活的六歲和八歲孩子,成年人不知道該向他們說些什麼。病房裡一片寂靜,病患的妻子和父親只是默默地流淚,啜泣聲此起彼落。

孩子們對於眼前父親的樣子一定感到很奇怪。因為「哎呦哎呦」才去醫院的爸爸,為什麼他們來了也裝作不知道,只是一直睡覺。想要被爸爸抱著和他一起玩,又因為他全身都掛著奇怪的繩子,連抱也不能抱。叫他也沒有回答,沒有睜開眼睛。每次呼吸時,都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媽媽抓著爸爸的手,蹲在地上嗚嗚地哭,爺爺扶著牆抽泣……。

孩子們離開後,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病患過世了。那時我才理解了這名病患遲來的死亡。看來他真的很想見孩子們最後一面,所以才一直堅持到孩子們來看他為止。

從科學角度來看,當收縮壓低於五十毫米汞柱時,動脈血就無法供應到冠狀動脈,心臟就無法正常跳動。但是,也有幾位病患的血壓超過一個禮拜維持在五十毫米汞柱,有些病患甚至在生前出現了死後才會出現的屍斑,這些都是很奇怪的事。即使和經驗豐富的醫生同行談起這些現象,他們也會露出困惑的表情。無論學了多少醫學和分子生物學,這些情況都無法用科學解釋,所以我能想到的只有「還有什麼遺憾」或「還邁不開腳步前往來世」之類的理由。你可能會反問我,這是從事科學領域的人該說的話嗎?雖然理屈詞窮,但我確實會這麼想,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那些遲來的死亡和病人的堅持。

如果這是超出科學範圍的事,那麼當死亡遲來時,我會想問問無法回答的病患:「你還在等什麼?是什麼讓你邁不開腳步?」如果能夠知道,我想找出答案並幫忙滿足病患心頭的願望,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好。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醫生,我希望病患在經歷坎坷的人生以及與病魔長期的纏鬥後,能夠盡可能輕鬆地離開,前往下一段旅程。

從這一點來看,那位病患是否帶著稍微輕鬆的心情離開了呢?最後能看到孩子們再離開,或許會少了一些遺憾,但是應該還是放不下對孩子們的牽掛吧?然而,孩子是透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大人總是用大人的眼睛來猜測孩子,但孩子比大人更能承受困難。我用心向離開的他傳遞問候,告訴他孩子比大人堅強,不要掛心。祈願他的腳步能因此再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