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暢銷新裝版)
原文書名:ウスゆアシэЗЬ
產品代碼:
9786263964631系列名稱:
觀成長系列編號:
VG00055定價:
320元作者:
pha譯者:
李建銓頁數:
180頁開數:
14.8x21x1.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923出版日:
20240923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CIP:
177.2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成家立業是必須?人生就是非得要勤奮工作,賺大錢?不想結婚生子,有錯嗎?
……身邊充斥一堆勵志書、偉人傳記,樁樁件件都在提醒我們,人生應該怎麼過……?
一定奮發向上、要從A到A+、即使跪著也要把追求夢想這條路走完、長大後就是要為工作犧牲奉獻……
別傻了!逼自己變成別人,你又不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放棄吧!承認自己辦不到,不去強迫自己跟別人一樣。
◆勤奮的人,遇事皆以「盡心盡力」來應對,懶惰一族則會思考如何「既省時又有效」地解決。
◆別期待!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這其實是兩碼子事……。
◆人免不了一死,東西擱久了就是會壞掉,加上錢又帶不走,世事沒有什麼好執著,少點堅持你會更自在。
◆話說那些偉大的人物都是艱困過一生,直到撐至最後,化為塵土……。
◆那些刻苦耐勞、拚命工作的人,其實只是喜歡「努力工作」的自己,這根本就是自戀狂。
一無是處又怎樣?無所事事亦無妨。
爛泥扶不上牆干卿底事?話說待在地上也不錯,我幹嘛一定要上牆才行……。
從「不做的事」去發現人生真正的價值,找到幸福的定義。
丟掉世俗觀念、無視眾人眼光、拋開待辦清單,死皮賴臉地活下去吧!
成家立業是必須?人生就是非得要勤奮工作,賺大錢?不想結婚生子,有錯嗎?
……身邊充斥一堆勵志書、偉人傳記,樁樁件件都在提醒我們,人生應該怎麼過……?
一定奮發向上、要從A到A+、即使跪著也要把追求夢想這條路走完、長大後就是要為工作犧牲奉獻……
別傻了!逼自己變成別人,你又不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放棄吧!承認自己辦不到,不去強迫自己跟別人一樣。
◆勤奮的人,遇事皆以「盡心盡力」來應對,懶惰一族則會思考如何「既省時又有效」地解決。
◆別期待!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這其實是兩碼子事……。
◆人免不了一死,東西擱久了就是會壞掉,加上錢又帶不走,世事沒有什麼好執著,少點堅持你會更自在。
◆話說那些偉大的人物都是艱困過一生,直到撐至最後,化為塵土……。
◆那些刻苦耐勞、拚命工作的人,其實只是喜歡「努力工作」的自己,這根本就是自戀狂。
一無是處又怎樣?無所事事亦無妨。
爛泥扶不上牆干卿底事?話說待在地上也不錯,我幹嘛一定要上牆才行……。
從「不做的事」去發現人生真正的價值,找到幸福的定義。
丟掉世俗觀念、無視眾人眼光、拋開待辦清單,死皮賴臉地活下去吧!
作者簡介
pha
1978年生於大阪府大阪市,目前住在東京。
24歲從京都大學綜合人類學系畢業,25歲就職。
28歲時接觸到網路以及程式設計領域感到衝擊,決定辭職。
2008年發起了合租公寓「Geek House」企劃,提供給電腦工程師或設計師等等對網路文化及電腦有興趣的人們一個共同的生活空間(實際營運由各地公寓分別執掌)。
譯者簡介
李建銓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系在職專班畢業,旅日,曾任職日商企業,朝專業譯者之路邁進。現於北海道大學醫院擔任醫療口譯人員。
譯有《看懂世界資源真相,你就找到世界的財富地圖》、《等雲到:與黑澤明導演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合譯)》、《一離開學校就應該要知道的生存辭典》、《工作90%都需要閒聊》、《為什麼年薪高的人,數字概念都很強?》、《強風吹拂(合譯)》、《藏在銀行VVIP室的富豪祕密》、《當個壞人吧!》、《3分鐘熱度工作術》等。
書籍目錄
前言
CH1 讓環境井然有序──「不必擁有」的清單
這是一個可以「不勞而獲」的時代?
不要買東西→與平時的差距
不用金錢衡量一切→金錢與時間的互換性
不付房租→空房子VS.小木屋
不獨占任何東西→不單純的動機
不閉門造車→扭曲的認知
不能看過就忘→四種筆記的寫法
不要數位化→為資訊添加「色彩」
不執著於過去→協和式超音速客機的謬誤
不累積任何事物→「成功」的枷鎖
CH2 讓行動輕鬆寫意──「不必努力」的清單
怠惰是美德?
不忽視疲憊→煤礦坑裡的金絲雀
不用強打起精神→強迫自己休息
不刻意表現優異→普普通通就好
不縮減睡眠時間→失眠會早死
不用親力親為→依賴別人
不要馬上做決定→交給腦袋裡的小精靈
不做討厭的事情→上班族的慣性
不要期待周末假日→少了你,世界照樣運轉
不侷限於某件事→改變自己的三種方法
CH3 讓意識自由隨興──「不怪罪自己」的清單
責任扛一半就好?
不要二選一→換位置就要換腦袋
不歸功於自己→成功靠運氣
不孤立自己→一群不成材的傢伙
不要認識太多人→人際關係的上限
不遵守約定→「想去就去」的自由
不劃清界線→動物與生俱來的警戒意識
不在相同條件下競爭→職業訓練VS.程式語言
不扼殺情緒→「我已經不行了……」的儀式
不絕望→好餓、好冷、好想死
CH4 讓人生無拘無束──「不抱期待」的清單
放棄後,人生將更輕鬆自在?
不封閉自我→盡量與人同步溝通
不追求目標→終結行為(自我滿足)
不要一直忍耐→停損VS.挑食
不為工作犧牲一切→「縱容者」的陷阱
不關注他人意見→聽一半就好
不議論八卦→曖昧VS.附和
什麼都不做→將注意力集中在丹田
不求長命百歲→完成義務教育即邁入晚年
不鑽牛角尖→「完美」的悖論
文章試閱
這是一個可以「不勞而獲」的時代?
「擁有許多東西,代表生活富裕」,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已經過時。
光是擁有東西,就必須付出管理成本。管理成本除了金錢,或是維護所需的勞力和時間之外,還心理上的成本,也就是我們會一直在意這項物品,想著:「咦?這東西很久沒使用,到底要不要丟掉呢?」
擁有的物品愈少,愈生活就能過得更加輕鬆寫意。
其實我們不必特地擁有某些物品,需要的時候再去租借,或是跟朋友共享即可。例如,近年來,都會地區有愈來愈多人使用共享汽車(car sharing)服務。
另外還有租借用的棉被或禮服,這種「久久才會用到一次」的東西,暫時租用就足以應付。或許有些人會說:「使用借來的東西,感覺上很窮酸。」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有點跟不上時代。
目前,我本身也住在共享住宅裡,包括這個房間在內,生活上很多東西我都和熟人跟朋友共享。
這麼做比較省錢,而且也比較沒有壓力,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借用和分享東西的過程中,自己的世界也會因而變得寬闊起來。
我在搬進共享住宅之前,不太玩遊戲或看動畫,但是開始和別人一起住之後,經常看到其他人在客廳玩遊戲或是看動畫,最近自己也開始知道玩遊戲和看動畫的樂趣。
原本自己不會買的漫畫,無意間就出現在家裡,看了之後才發現很有趣。
透過和他人分享物品與空間,能夠發現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曾接觸的事物,藉此拓寬眼界也是一種生活樂趣。或許我本身就是一個物欲薄弱的人,平常就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也不太購物,真的想要什麼東西時,大多都是透過網路向他人索取。
到目前為止,我接受他人贈與的東西有腳踏車、摩托車、洗衣機、冰箱、漫畫、遊戲及個人電腦等。在這個廣大無比的世界中,我們需要的東西,大抵上正好都可能有人打算丟掉。因此,只要我們順利找到這樣的人,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免費得到想要的東西。像腳踏車或家電,這些必須支付回收費用來丟棄的東西,特別容易得手。而且不管物品的狀況如何,我都能接受,即使是用到破爛不堪,打算丟掉的東西,我也不在乎。反正不用花錢,只要還能用就好了。
利用網路取得物品的訣竅,就是在推特(Twitter)或部落格上這麼寫:
「我想要一輛腳踏車,誰有多的呢……」
「我想要一輛摩托車,誰有多的呢……」
總之,持續散發出這樣的訊息,也許不會馬上就有人願意提供,但連續說上幾個月,總有一天會遇到別人用不到可以送給我。
過去,有一名曾在印度乞討的朋友對我說:
「乞討的訣竅在於不可以說『請給我一點東西』,這樣的要求太過模糊不清。必須明確說出需求,例如:『請給我五盧比』或是『請給我一點吃的』。」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明確講出來,別人比較容易決定答應或拒絕,如此一來,更容易獲得回應。
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之間,存在著「想給予的人」和「想取得的人」,而網路提供一個優異的配對平台,連結彼此的需求與供給。歸根究柢,世上所有的生意,幾乎都是媒合「想賣的人」和「想買的人」。舉例來說,為了購買蘿蔔,去認識種植蘿蔔的農家,未免過於大費周章。為了搭起想買蘿蔔的買家與蘿蔔農夫之間的橋樑,農會、大盤商和蔬果零售商等商業模式,就此因應而生。透過網路,我們有可能跳過上述流通過程,直接將「想給予的人」和「想取得的人」連結在一起。只要順利找到連結的管道,就能夠不必花費大筆金錢,獲得想要的東西。
另外,我並不是一味獲得東西,同時也扮演給予的角色。因為擁有太多東西,也會造成自己的壓力,因此我建議各位盡量把東西給予他人,或是丟掉。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大方贈與他人,等到自己需要其他東西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取得。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把東西丟掉很浪費,為此猶豫不決,但各位要知道,保管一件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必須持續付出保管成本,這樣反而更浪費。
在此,為各位介紹「注意力資源」(Attentional resources)這項概念。
簡單來說,人們專注於某件事物時必須耗費的精力,而這項概念中,主要的重點是「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當我們擁有愈多物品,專注於單獨一件物品的注意力,就會隨之遞減。因此,就算住在一間寬闊的房子裡,一個人可以有效活用的物品,數量仍舊有限。
除了物品之外,熟人與朋友的數量,或是記憶和體驗的數量,也適用相同的道理。擁有愈多朋友,對每一個人的關心就會減少;擁有愈多回憶或經驗,單一事件帶來的感動就會愈低。
反過來說,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狀態,就更有餘力獲取新事物、感受新體驗。
有一名研究瑜珈的朋友曾對我說:「深呼吸的訣竅,在於先將體內的廢氣完全吐盡。」想要獲取某件事物,就必須先捨棄當下擁有的東西。備妥一個空曠的空間,自然就能收納新事物。因此,為了獲取新事物,我們應該持續不斷放棄舊有的東西。
我在本章節想和各位一起探討,如何藉由減少現有的物品與資訊,保持思路清晰的訣竅。
NOT TO-DO LIST╱LIST 1
不要買東西
KEY WORD→與平時的差距
……………………………………………………..
打從超過三十歲之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
年輕時,因為知識與經驗不足,時常會有想要的東西、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並且對各種未知的事物感興趣,心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期待和慾望。當時,我經常想:「只要得到未曾擁有的東西,或許人生就會產生戲劇性的變化!」對於沒看過的東西充滿憧憬。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地累積經驗,世上的事物大抵都已經嘗試過一次,也都能想像得到結果會是如何。例如:「買了緊身的衣服,其實不常穿」或是「買了一台家電,使用時反而花時間,結果不常用」,這些事情,在購買之前大抵上就已經知道。
年輕時經常會想:「雖然不知道有什麼道理,但總覺得多注意穿著比較好……」所以買了許多衣服。然而,直到某一天才會發覺,原來自己對穿搭一點興趣也沒有。基本上我這個人,就算每天穿一樣的衣服,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當我領悟到:「每天穿一樣的衣服好像也無所謂」,心情馬上變得輕鬆起來,從此之後,我幾乎都穿T恤和帽T。
至於他人的看法,我發現其實別人根本不太會看我,至少是不會讓我耿耿於懷的程度。想通了這一點之後,我對穿著就更無所謂。鞋子只要好穿,穿什麼款式都可以,同一雙鞋我已經穿了好幾年,穿壞了就再買一樣的鞋。電腦的話,只要可以上網、寫文章就足夠,最近我花兩萬日圓買了一台便宜貨,用起來也沒什麼不滿意。
如上所述,只要擁有自己生活所需的物品,對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會降低,也就不太會買東西。最多只是目前正在使用的東西壞掉或是弄丟,才會去購買相同的東西。即使如此,有時候看到廣告,或是在購物中心和家電量販店,看到新商品的時候,不免會激起有點想要的念頭。
然而,冷靜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即使再怎麼想要,但沒有那樣東西對生活也沒有太大影響。
在這個經濟發達的社會,廠商煽動人們的慾望,進而促使人下單購買的技巧十分高明。
廣告和購物商場,都是由煽動人性物慾的專家所創造,我們不能受其誘惑,隨之起舞。
只要少看廣告、減少逛街次數,就不會產生物質慾望,基本上,對生活也不會造成多大問題。
有時候我們不自覺會萌生想要大肆消費的心情。因此,我也不是完全否定購物的樂趣。
只不過,我還是想提醒各位,身處於這個不擇手段要引誘我們花錢的商業結構中,千萬不能過度沉溺於物質生活。
「偶爾揮霍金錢,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針對這個念頭,我有一套自己的解釋。滿足揮霍的慾望,並不一定需要花費鉅額金錢,和平常的消費習慣是否產生差距才是重點。意思是,如果平常習慣購買一千日圓的東西,偶爾買了一萬日圓的東西,心情就會因此感到興奮。而倘若對一萬日圓的消費感到稀鬆平常,就必須花費十萬日圓,才有花大錢的感覺。就像是酒量愈練愈好一樣,到後來必須喝很多酒才會喝醉。
買下十萬日圓的東西,照理說可以感受到一萬日圓的十倍快感,但實際上並非這麼單純,購物帶來的滿足程度,最多也只能加乘三至五倍而已。
從這一點來思考,我認為平常就習慣購買高價物品的生活,絕對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我平常就不太花錢,偶爾想排遣苦悶的心情時,只要在便利商店買盒高級冰淇淋,或是一次嚼兩顆口香糖,就能讓我覺得奢侈。
一旦提升平常的生活水準,雖然能夠從浪費中獲得快樂,但是花費的金錢就會愈來愈多。因此,我寧願選擇不太花費金錢,使用便宜的東西來過日子,偶爾買一些稍微昂貴的東西,這樣的生活方式性價比最高。
希望各位注意,不要養成花錢如流水的習慣。
NOT TO-DO LIST╱LIST 2
不用金錢衡量一切
KEY WORD→金錢與時間的互換性
……………………………………………………..
為了賺錢而工作,因此累積了壓力,再花錢來消除壓力──這絕對不是正常的生活型態。
在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似乎陷入了這種不合理的循環而不自知。
每天辛勤工作,雖然能獲得報酬,但是身體不停累積疲勞,為了消除疲勞又要花錢去按摩。有時為了消除壓力、排解苦悶的心情,便會買東西或外出遊玩,而這些事情也都要花錢。
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察覺到,自己竟然沉浸在這種毫無意義的循環中。
工作結束之後,回到家也沒有力氣自己做飯,三餐全都在外面解決,而且為了消除壓力,吃的都是一些垃圾食物,感覺身體健康愈來愈走下坡。
既然如此,倒不如放棄辛勤工作,每天擁有充裕的時間,就算沒有錢,生活也能過得健康又幸福。這樣的想法,促使我辭去工作。
而我覺得這個選擇並沒有錯。
金錢和時間具有互換性。但就算沒有錢,只要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彌補很多事情。
只要有時間,就能悠閒地散步;到超商買食材來做飯,就不用花費太多錢,也能吃得美味又健康。
只要有時間,我們可以看書或聽音樂,花點時間到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不用花錢也能享受許多娛樂。在二手書店的百圓專區「挖寶」,找尋有趣的書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網路世界中,充滿了不花錢也能閱讀或觀賞的資訊。
智慧型手機上有許多免費遊戲,或者花數百日圓買一個遊戲,就能玩上好幾個小時。和朋友見面,或是找朋友來家裡,一起玩遊戲或是吃飯,漫無目的閒晃、聊天,這種生活既不用花錢又不會覺得無聊。
比起上班族時期,辭掉工作之後,我的朋友人數反而增加許多。
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沒什麼體力,之前在上班的時候,工作結束後就累得不成人形,因此,沒有多餘的精力安排其他活動。另外,週末假日時,我會睡一整天來養足精神與體力,另一天則必須做完平日累積下來的家事,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步調。因此,在辭去工作之後,和他人見面的頻率比以前高出許多,這才終於能夠認真與人相處。
對我而言,與其擁有金錢,擁有充裕的時間更加重要。
不過,有些人天生就是精力充沛,不只可以辛勤工作,賺取高額的報酬,同時還能使用大量的金錢,每天過著奢華又充實的生活。
這應該是多數人認同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得到的人,就這麼做也無妨。
但是,這個世界上,無法順利達到這個目標的人還是佔多數吧。像我一樣沒有充沛體力的人,比較適合的生活方式,還是利用有限的金錢和充裕的時間,悠閒地做飯、四處散步、和朋友聯絡感情。
現代是一個容易生存的多元社會,無論是精力充沛的人或體力虛弱的人;喜歡奢華的人或習慣簡單樸實的人,各自都能找到許多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即使社會發展的速度飛快,我們也不必一味地想要跟上,依照自己的步調,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即可。
NOT TO-DO LIST╱LIST 3
不付房租
KEY WORD→空房子VS.小木屋
……………………………………………………..
生存於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必須支付的費用當中,房租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只要盡可能減少必須支付的房租,相對地就不必為了這項高額的固定支出,耗費勞力去賺取所需的金錢。歸根究柢,我們只需要確保有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就能滿足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因此,我們心裡總會想,擁有土地的人,在這個社會上仍舊掌握最強勢的資源。然而,說再多也無濟於事,該支出的房租還是避免不了。
不過,即使我們不可能將房租的金額降為零,還是可以想辦法減少這方面的支出。最有效的方法,理所當然就是「降低對房子的要求標準」。
大原扁理先生在著作《二十歲開始隱居》一書當中,闡述他住在東京多摩地區的一個離車站稍遠、月租兩萬八千日圓的房間,每週只要工作兩天就能應付生活所需。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仿傚的做法。
以下純屬個人想法,我覺得在年輕時若住過破舊的房子,就能培養出足以適應克難生活環境的忍耐力。
以我自己為例,大學時代我住的學生宿舍,是一棟會讓路人誤認為是廢墟的房子。在這樣的環境生活過後,使我養成刻苦耐勞的能力。這棟宿舍沒有空調設備,夏天必須忍受酷暑,冬天則要承受刺骨寒冷,一間四人房內有著狹窄的上下舖,幾乎要把身體硬擠進去才能睡覺。
宿舍的生活環境,雖然比老家還要惡劣許多,但是住在那裡的幾年經驗,讓我發覺:「啊,原來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還是過得去。」之後,不管我搬到什麼地方,只要想到「至少比那棟宿舍還要舒適」,心裡就不會感到有什麼不滿。
現在,我和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共享住宅裡,月租大約只需要二到四萬日圓。我對住家的想法,就是只要可以遮風避雨,有一個棲身之所就十分足夠,其他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與其在意家裡是不是一個舒適的環境,倒不如先想想,為了維持那樣的住家,必須花費鉅額金錢、付出相對的勞力,將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
即使住在一間狹窄的房子裡,附近有公園、河邊休憩步道、圖書館、大眾澡堂、朋友家、家庭餐廳等,這些地方都只要支付少許的金錢,就可以彌補住家欠缺的機能。
還有另一方法可以降低房租,就是去租借鄉下地方的空屋。現在的日本,因為城鄉人口差距漸趨顯著,因此到處都有空屋。到鄉下地方,可以輕易找到月租只要數千日圓的透天厝。有時候,甚至有些屋主會說:「只要有人願意去住,可以不用租金。」我有一個朋友,在和歌山縣的深山裡,一個月只花五千日圓就租了一間房子,有時候我會去找他玩。
但是,在鄉下並不是只要拿錢出來,任何人都能租到房子。因為鄉下地方大都是比較封閉的農村社會,地域意識較強,必須先與當地人打好關係,取得他們的信任。這一點,倒是有些麻煩。
如果想盡量避開與他人來往的話,「在鄉下一片荒蕪的地方買一塊地,自己建造小木屋」也是一種方法。高村友也先生的部落格「十萬日圓造屋生活,寢太郎的部落格」,或是著作《B生活》,都是值得參考的資訊。然而,上述提到的方法,所居住的土地基本上都沒有基礎建設,電力和自來水都得自己想辦法解決,因此,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野外求生能力。
最近,在小木屋裡生活的年輕人有增加的趨勢,也有許多部落格以分享小木屋生活為主題。如果住在鄉下還能確保收入來源,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
本來我以為沒錢之後,難以和他人維持關係,真的走投無路時,打算在深山裡蓋一間小木屋來居住。雖然目前我還沒實際採取行動,但只要想到:「即使山窮水盡,還是有這條路可以走……」心裡就覺得還有一道最後的護身符。
只要接受各種生活方式的概念,自然就能保持游刃有餘的心情。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們可以自己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是和我們生活型態大不相同的朋友見面,與他們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