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看穿人心的讀話術—透視人們的真正想法,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的真面目

原文書名:Mindreader: The New Science of Deciphering What People Really Think, What They Really Want, and Who They Really Are


9786267045787看穿人心的讀話術—透視人們的真正想法,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的真面目
  • 產品代碼:

    9786267045787
  • 系列名稱:

    Start+
  • 系列編號:

    AB6081
  • 定價:

    420元
  • 作者:

    大衛.李柏曼博士(David J. Lieberman, PhD)
  • 譯者:

    高子梅
  • 頁數:

    304頁
  • 開數:

    14.8x21x1.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116
  • 出版日:

    20230116
  • 出版社:

    如果出版-大雁
  • CIP:

    175.92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立即學會FBI、CIA的超級讀話術!
手機裡的訊息,Email的內容,跟任何人的對話,都能讓你快速解讀對方想法

解剖言語背後的真相,看穿別人沒有說出來的真實想法
無論是客戶、同事、上司、好友、家人,甚至戀愛對象,
你要如何辨別他們的真心?誰會站在你這邊?誰會全力支持你?
誰是你該提防的人?誰會是潛在的危險人物?
你都必須立刻辨識出來!

培訓FBI、CIA及美國軍方的真正專家,教你讀懂別人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
無論是隨意交談或商業談判,你都能從對方說的話,察覺出他們真正的想法和感受,甚至你會比他們更了解他們自己,知道他們下意識裡潛藏著什麼!

請試著判斷,以下哪一個人才是真正認真的業務?
A:「我每個月都打電話給我的顧客,了解狀況。」
B:「身為一個業務,應該要定期打電話給顧客。」
表現優異者,談話時會勇於拿出實際經驗,並大量使用第一人稱。至於表現不佳者,因為欠缺真實經驗和成就,較可能給出抽象或假設性的答案。因此A較可能為優秀的業務。

以下三種情境,你能透過些微的細節差異,正確判讀對方想法嗎?
•當你的朋友或是你的理財專員說出「基本上」、「老實說」、「其實」……
背後分別代表不同的態度,你能夠辨識得出來嗎?

•你應該為小孩選擇哪一位老師呢?
A:「我可以從他們身上逼出更棒的潛力,小孩需要我們去推他們一把。」
B:「我想幫助他們把潛力發揮出來,小孩的潛力是無窮的。」

•你能分辨出哪一個人的身心狀況也許有潛在問題?
A:「我打不開這扇窗戶。」
B:「這扇窗戶卡住了。」
C:「這扇窗戶壞了。」

本書將讓你學會判斷:
•手機另一端傳來的聲音,說的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
•遇到困難時,說什麼話的人是站在你這一邊?
•老闆稱讚你的話,是打從心底認同你嗎?
•眼前跟你推銷的業務員或理專,他們的建議可以相信嗎?
•第一次約會後,對方傳來的訊息要如何解讀?
•朋友對你的支持和鼓勵是出於真心,還是敷衍的場面話?

最全面的言語解讀技巧
在遠距溝通和視訊會議當道的今天,面對面與實際互動的機會大幅減少,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解讀已完全無用。
藉由本書的技巧,無論是別人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手機裡的訊息、電子郵件裡的文字敘述……你都能從這些言語的蛛絲馬跡中,看穿對方真正的意圖!

當你可以看穿言語背後的真相,你將會大幅節省自己的時間、金錢和力氣,
你將不再為此傷神,因為你很清楚,誰會為你著想,而誰一點也不在乎你!


作者簡介


大衛.李柏曼博士(David J. Lieberman, PhD)
得獎作家,也是人類行為和人際互動關係領域裡國際知名的佼佼者。他的十三本著作被翻譯成二十八種語言,其中兩本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銷量高達數百萬本。李柏曼博士的文章曾出現在全球數以百計的主要刊物上。他常以節目嘉賓身分出現在全國媒體上,譬如《今日秀》(The Today Show)、《觀點》(The View)、和《福克斯與朋友們》(Fox & Friends)。他以能夠洞悉人類行為而著名,並且提供實用的心理學工具和策略來協助人們擁有更快樂、更健康,和更具生產力的人生。
李柏曼培訓過美國軍方各個單位以及聯邦調查局(FBI)、情報局(CIA),和國家安全局(NSA)的員工,也在全球各地為許多組織、政府單位,及企業私下講習……客戶遍及一百二十四個國家,動用到三十五種語言,全都在享用他的線上訓練課程。

譯者簡介


高子梅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曾任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有《貓戰士》、《壞狗狗•樂事多》、《賈伯斯在想什麼》、《抉擇》等。

書籍目錄


第一部 潛意識洩露出一切

第一章 他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找出一個人真正的想法,不管對方說的或做的是什麼……哪怕這個想法深藏在他們的潛意識裡
第二章 對別人的看待方式
瞭解一個人對出現在生命裡的那些人真正的感受是什麼……譬如他們覺得很親的人、他們欣賞的人,以及他們背地裡瞧不起的人
第三章 近距離接觸
學會如何分辨對話、互動、或新的人際關係是否順利。對方只是出於禮貌?還是真的很有興趣,很是投入?
第四章 人際關係裡的地位和權力
誰手裡握有所有的牌?無論誰聲稱什麼,你都能知道對方在人際關係裡是否自覺握有掌控權或者沒有安全感。
第五章 解讀心情
憤怒和焦慮的情緒會透過看似友好和善的語言及手勢洩漏出來。解碼這些祕密情緒裡頭的暗號,那麼無論人們的外在表現如何,你都能知曉他們真正的感受

第二部 人肉測謊機

第六章 評估誠信
每當你在跟一個嫌犯、同事,或剛認識的人說話時,都要看清對方是否開誠布公,還是有所保留,根本在騙人
第七章 讀懂虛張聲勢
他們的威脅是為了退場還是為了官司;他們提出要求是為了揭穿你還是在保護你。立即看懂他們究竟是幾近絕望地空口說白話還是在公開表明真正的意圖
第八章 捏造故事:託詞和催眠曲
快速判斷某人對任何事件或經驗的說法究竟屬實還是純屬虛構。
第九章 交易的訣竅
看穿操縱大師和行騙高手所使用的心理戰術,他們如何是讓理性之人在行為上變得完全不理性

第三部 心理截圖

第十章 一窺人格和心理健康
不管你遇到誰……求職者也好、相親對象也好、新的保姆也好……你要查明對方的個性究竟是隨和好相處,或是還有還沒真正爆發的本性
第十一章 敘事認同:解讀人心與靈魂
我們都有故事可以說明「我是誰和為什麼我是我」。因為人類不會輕易脫離自己的腳本,一旦你知道他們的故事,你就不只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能預測出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

第十二章 防衛網的激發
當我們留意人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們的世界時……他們會被什麼吸引和避開什麼;他們會提到什麼和漏掉什麼;他們會指責什麼和防衛什麼;他們會接受什麼和反對什麼……就會瞭解到他們的優點、不安全感、和心裡的掙扎

第十三章 價值觀的意義何在
我們堅守的價值觀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最在乎的是什麼,並為最深沉的自我繪出一幅自畫像。不管是誰,看穿對方的公開人設你才會知道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第十四章 韌性因子
有人正在承受壓力或應對壓力,你得學會如何分辨誰懂得變通,誰會崩潰……以及怎麼在它發生之前就先察覺到裂痕。

第四部 建立一套心理剖繪

第十五章 尋求心智健全
飽受情緒疾病之苦的人都有共同的語言模式,這些模式傳遞出他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透過單單一次的對話就能瞭解到對方的內心世界
第十六章 自尊的心理學
揭開很愛自己的自戀者專有的迷思,查明如何去分辨誰有自尊,誰正飽受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和自我厭惡之苦
第十七章 脫去人格異常的假面具
查明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惹惱你,挑釁你的底線……而且你為什麼總是讓他們為所欲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認出任何人格異常類型,包括那被隱藏起來、表面光鮮的社會病態性格
第十八章 人際關係的如實反映
無論你是在治療病人、面談求職者,還是跟同事閒聊,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偵測出漏餡的心理疾病
第十九章 高潮與低谷,以及夾在中間的痛苦
有些人會裝出勇敢的樣子。學會如何分辨誰真的什麼都不怕,誰可能心裡默默承受痛苦
第二十章 何時該擔心:紅色警報和警告信號
人不會突然發脾氣。提前找到警告信號,提防那些可能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威脅的人

推薦序/導讀/自序


三十年來,為了提升人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品質,我利用各種策略從心理層面去洞悉人性。一九九八年,我寫了《看誰在說謊!》(Never Be Lied to Again),書中介紹了一些制式技巧來協助大家偵測出日常生活裡的騙術。將近十年之後,我又寫了《看穿人心的問話術》(You CAn Read Anyone),它是前一本書的續集,對「觀人術」這門學問做了更新。
現在又隔了將近十年,拜心理語言學、神經科學和認知行為學等研究成果崛起之賜,這本新書有了量子級的躍進。我將以最先進和最尖端的方法,對人們進行剖繪,給你近乎心電感應的能力。在任何情況下,從隨意交談到深入談判,無論對方嘴裡說的是什麼,你都能察覺出他們真正的想法和感受。你會清楚他們下意識裡潛藏著什麼,哪怕他們會否認,不願(或無法)在意識層面上面對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和恐懼。
本書涵蓋了嶄新的領域,鮮少倚賴老掉牙和過時的招牌肢體語言這類暗號或跡象。舉例來說,很多專家都表示,對方雙臂抱胸和蹺著二郎腿,代表他正在防備或是對你不認同。這個說法在理論上沒有錯,但如果你的對象待在一個很冷的房間裡,坐在一張沒有扶手的椅子上,你就會得到很多偽陽性的反應。此外,鮮少眼神接觸或完全避開眼神接觸,是典型的欺騙信號。但是,居心不良者早就摸清楚這一點,所以除非你的對象是一個手還插在餅乾罐裡的五歲幼童,否則你需要的是一個更老練的技巧。再說,你要如何確實解讀一個深信自己口中謊言的精神疾病患者? 又或者一個可以直視你的眼睛,手按住一本《聖經》,信誓旦旦地說他的話都是千真萬確的社會病態性格者?
現在我們可以跨越那種標榜「從衣著打扮的表面觀察去洞悉對方心理」的刻板觀人術。難道光看一個宗教性墜飾,便能看出對方有根深柢固的屬靈價值觀嗎? 這倒未必!也許這個人會戴著它,只是為了彌補罪惡感,因為他私底下的生活態度有違宗教理念。又或者她只是基於某種情感因素才會戴著它,說不定那是她祖母的墜子。難道一套體面的西裝和一雙擦得閃亮的皮鞋,就代表這個人很有雄心壯志?穿運動褲就代表懶散嗎? 根本不是。也許對方穿得這麼隨便,只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很舒服,不在乎別人怎麼想,也或許他很沒有安全感,但是又想表現出不在乎的樣子。
另一種大家偏好的觀人術,是根據單一行為做出推論。但這也是胡說八道。就因為你朋友老是愛遲到,不見得代表他不懂得為人著想。也許他是完美主義者,一定要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才出門。又或許他只有等到最後一分鐘的時候,腎上腺素才會分泌。或許他母親總是要求他準時赴約,導致他下意識裡的反叛心理。也有可能他只是有點迷糊,老是忘記時間。如果我們都只從表面去臆測,錯誤解讀人們的機會就難以計數。
所以,究竟什麼才管用? 我在這裡教授的技巧取材自各種學科,而且也把這些技巧傳授給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精英級行為分析小組(Behavioral analysis Unit)、美國情報局(CIA)、美國太空總署(NSA)、美國軍隊的許多分部,以及世界各地的執法機構。你只需要注意一些關鍵元素,它們就會為你揭開一面神奇的放大鏡,讓你看清楚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他的思維與感受,最重要的是,還能知道對方夠不夠光明磊落,以及情緒上健不健康。
最棒的是,其中許多技巧並不需要與你的對象互動也能奏效。通常你只需要聆聽對話和談話內容,或是語音信箱裡的錄音內容就行了,甚至只要閱讀電子郵件。在口罩和視訊會議當道的今天,可靠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完全無用武之地,因此這種不需看到本人就能解讀對方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接下來,我將逐步教你如何辨識對方在真實環境下的真正念頭是什麼。比方說,你會精確知道自己該如何判斷某人是否值得信任或老實與否,某某同事是否有困擾或只是脾氣不好,又或者你的第一次約會算是順利或不順利。若是風險較高的情境,譬如談判、訊問,以及藥物濫用、偷竊或詐欺等問題,你將學會如何節省自己的時間、金錢、力氣,不必再去傷神,因為你會很清楚誰最為你著想,而誰一點也不在乎。
我的工作成果之所以廣為執法單位運用,原因是這些技巧都很好用,而且非常精準,但前提是要負責任地使用。勸你不要光憑一個兩秒鐘的表面解讀就捨棄理智或無視常識,甚至放棄一段關係。單憑一個不假思索的看法或短暫的互動,便擅自臆斷對方是否誠實、光明磊落或者企圖何在,甚或他們的情緒健康,這都太輕率魯莽了。
本書會使用許多單句式的例子來描述心理。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必須從長一點的談話或書寫內容來判斷,才是謹慎的做法。
誠如我們在本書看到的,只是隨性地提到什麼一次,可能不具任何意義,但如果同樣的語法模式一再出現,就暴露了一切。
若是出 現許多模擬兩可的情況時,務必花時間建立一套可靠的剖繪。雖然本書有劃分篇章,但我在每一章裡所教的方法都是根據前一章的方法建立起來的,必須疊合進整套流程裡,以提升自己的整體評斷力。
當你對別人有更多的瞭解時,我也希望你能因此變得更瞭解自己。擁有自知之明的你,就能提升自己的情緒健康、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等你擁有了這種得知別人真正想法、知道他們其實想要什麼、真面目是什麼的能力,你就能在每場對話和每種情境下,以及現實生活裡,好好享受早人一步看清真相的優勢。

文章試閱


第一部 潛意識洩露出一切
第一章 他們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摘錄)

不要只專注於別人的談話內容,也要注意對方的說話方式,包括他們的用語模式和句子結構,才能猜出他們真正在想什麼。為了證明其中的運作方式,我們先從最簡單和快速的文法開始。
在文法層面上,代名詞都是跟某些個體或一群個體有關。它可以是主格、受格、或所有格,全看你怎麼使用。從文法上來說,在討論一個人或多個人時,會有三種不同的視角:

  .第一人稱(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第二人稱(你、你們、你的、你們的)
  .第三人稱(他╱她、他們、他╱她的、他們的)

從表面上來看,代名詞好像只是用來取代名詞,這樣人們就不用一再重覆相同的字詞。譬如,「約翰在約翰的屋子裡弄丟了約翰的皮夾」這一句不是很好,但「約翰在家裡弄丟了他的皮夾」這一句就好多了。可是,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代名詞可以透露出這個人是否企圖拉開自己跟所說的話之間的距離,或是完全與它隔開。就像一個不夠老練的騙子可能會移開目光,不敢看你,因為目光接觸會拉近距離,而說謊的人通常都有某種程度的罪惡感,會在下意識裡企圖拉開自己跟謊言的距離。人稱代名詞(我、我的),意味這個人忠於自己的說法,對它很有自信。而省略動作裡的人稱代名詞,則可能暗示這個人不願接受這句話的責任歸屬。
舉一個在日常生活裡讚美別人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說的話,很可能會使用人稱代名詞,譬如:「我真的很喜歡你的提案」或者「我愛死了你在會議裡說的那番話」。但如果是不太誠懇的恭維話,說法可能會改成:「提案不錯哦!」或者「看來你做了很多研究調查」。以第二種情況來說,他在句子中完全把自己移除了。執法機關裡的人很熟悉這套原理,所以辨別得出誰在謊報自己的車被偷了,因為他們通常會用「車子」或「那輛車」這樣的字眼,而不是「我的車」或「我們的車」。當然,你不能單憑一句話就判定對方誠不誠實,但這是第一個線索。

疏遠的第二人稱
就算這個對象使用了人稱代名詞,但如果從主動語態變成被動語態,也可能代表這當中缺少了誠懇。主動語態比較強勢,也比較有直接性的互動,它透露出這個對象有在展現這個句子裡動詞的動作。但如果是被動語態,這個對象便是受到了其他實體的外力作用。
比方說,「我給了她這支筆」是主動語態,至於「這支筆是我給她的」則是被動語態。請留意這其中的措辭變化,它是如何微妙地降低了說話者的個人責任。另一個例子是,假設有兩個手足原本在玩耍,然後弟弟或妹妹開始哭泣。當母親或父親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他在哭?」另一個小孩通常會說,因為「他跌倒了」、「她受傷了」或者「他撞到頭了」,而鮮少會說:「是我做了『A動作』,才害他有『B結果』。」小孩是利己主義者,確實不太可能擔起責任地大聲說:「是我把他往牆壁推,他才撞到頭的。」或者「她爬到我背上時,我應該更小心一點才對。」
我們再看看另一種情境。在一項題目是「會害你工作面試落空的用語」的研究調查裡,研究人員評量了現實生活中成千上萬個求職者的面試用語。他們光是根據用語模式,就成功地將這些求職者區分成表現不佳者和表現優異者。
以下是他們的發現:

  .表現優異者的回答有超過六十%是用第一人稱代名詞(我、我們)。
  .表現不佳者的回答有超過四十%是用第二人稱代名詞(你、你們)。
  .表現不佳者的回答有超過九十%是用第三人稱代名詞(他、她、他們)。

  表現優異者在面試時會勇於表現,因為他們拿得出自己的實際經驗。表現不佳者不會這麼做,也無法這麼做,因為他們欠缺真實世界裡的經驗和成就,比較可能給一些抽象或假設性的答案。
表現優異者會說:「我每個月都會打電話給我的顧客,瞭解他們的現況。」或者「我在ABC企業裡的時候,每天都要打兩百通電話。」
表現不佳者會說:「顧客應該定期聯絡。」或者「你(或者做業務的人)應該經常打電話給顧客,請他們分享……」
當你把自己從說出口的動作裡拿掉時,所傳遞的就是一個隱匿的訊息(甚至也可能是在對自己隱匿)。比方說,你詢問一個小孩,度假營的第一天過得如何,你會留意到同樣的描述內容卻透露出兩種不同的經驗印象:第一個充滿熱情,第二個則是興趣缺缺:

  A的反應:「我吃了早餐,然後我們就去公園玩盪鞦韆,一直玩到我得去游泳為
止。」
  B的反應:「先是吃早餐,然後他們把我們帶到公園那裡玩盪鞦韆,一直玩到他
們要送我們去游泳為止。」

  被動語態或者省略代名詞的用法,也可以淡化那些可能不被接受的訊息或具有對抗性的訊息。比方說,有個人興奮地宣布:「我們贏了這場比賽!」而不是「這場比賽(是我們)贏了。」因為主動語態再加上有人稱代名詞的訊息,就會傳遞出一種團結一心的氣勢,使整個氛圍變得歡樂和自豪。同理,政治人物往往會用勉強接納或表達歉意的措辭方式,企圖減輕直接責任,譬如「錯誤已經鑄成」、「真相從來不完美」以及「人民值得擁有更好的」。這類遣詞用字也暗示了說話者的性格。若是你的裁縫師對你說:「你的褶邊那裡,我有點沒處理好。」而不是只說:「有地方沒處理好。」我們便能大膽假設這位裁縫師在工作上是很誠實和光明磊落的。

差異立現
  疏離性語言(distancing language)有各種形式,請先看以下幾句成對的措辭,再反問自己,哪一句比較誠懇,能讓你產生共鳴。

  「我肅然起敬。」—「我好震憾哦!」
  「我發現自己充滿驕傲。」—「我好驕傲哦!」
  「就我本身而言,非常高興。」—「我太高興了!」
  「我是一個很忠誠的仰慕者。」—「我太崇拜了!」

  第一類措辭是企圖用一種感性的強力訴求來印刻出那個訊息,卻無法說服敏銳的旁觀者,因為這其中展露了兩個語法上的問題。第一,高亢的情緒狀態都是伴隨著簡化的文法結構,而不是過多修飾的結構。坦率又滿載著情緒的句子,都是簡潔又露骨的,譬如「救命啊!」或「我愛你!」。再者,說話者把他自己(也就是那個『我』)跟那個感性的情緒隔離開來。以下哪一種陳述聽起來比較可信?

  陳述A:「我太感恩我太太生還了,我太感謝所有救援人士。」
  陳述B:「就我本身而言,我很感恩我太太生還了。我覺得我自己非常感激所有救援人士。」

  陳述A可以讓你由衷領會對方的心情,至於陳述B就像是一份公關新聞稿。陳述B給人的感覺沒有那麼擔心,似乎說話者有充分的時間讓自己先冷靜下來和沉澱思緒。但是,在一個一觸即發、充滿情緒的情境裡所呈現出來的語言模式,通常比較類似陳述A。
  在類似的情境中,若對方使用陳腔濫調和裝腔作勢的比喻,也是高度可疑的。企圖利用這些用語來將自己描繪得慷慨激昂的人,其實只是在試著精打細算地傳遞某種不屬實的情緒。捏造情緒是很耗腦力的,使用這些借來的措辭,也一樣很耗腦力。舉例來說,你去請教任何一個創傷受害者的遭遇,絕對不會聽到對方說出尼采的話,譬如「生活就是要承受痛苦,要生存下去就得從痛苦中找出意義」。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視角的改變,我們可能會接受某種比較哲理性的觀點。但是,沒有人會在充滿情緒的當下遭遇裡,氣定神閒地吟誦「繽趣」(Pinterest,一種應用程式)裡那些以痛苦之美為題的短文。同樣的,若有人提出了創傷經驗「會在我的杏仁體裡永不磨滅」這類說法(情緒記憶都是儲存在腦部的杏仁體裡),那就太虛偽了。陳述的方式必須與情緒具有一致性。
  在真實生活裡,經常有人公開呼籲協尋失蹤親友,而針對這些呼籲所做的廣泛研究發現到,最誠懇的呼籲方式會比較口語,他們希望失蹤親友能夠生還,對這些親友有較正面的情緒,而且會避免口出惡言。簡言之,這些懇求會流露出原始的感情,懷抱希望,不會說出負面的座右銘或標語。

委婉的說法
  「人造絲」就是聚酯纖維,而「人造皮革」就是塑膠,但是製造商不能在商品標籤上刻意欺瞞,於是改變說法。畢竟有些字詞會帶給人負面的聯想,而委婉的說法可以幫忙降低情緒上的衝擊。也因此,厲害的業務人員絕對不會對你說「得簽合約」,而是建議你「完成書面作業」,即使這兩種說法都是指同一件事,因為我們總是會擔心沒先找律師看過一遍就簽合約未免太欠考慮,不過,完成書面作業就是一件你可以放心去做的事,對吧?
  技巧嫻熟的訊問者都知道要避用一些惡言或傷人的措辭,譬如侵占公款、殺人、說謊、認罪,而且會避免使用可能造成他和對方處於敵對狀態的語言。比方說,他不會說:「別再撒謊了,把真相告訴我」,反而會說「我們來聽一下整個故事吧」或者「我們來把事情澄清一下,這樣對大家都好」。
  政治人物比大多數人都更理解語言對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層面。在軍事行動期間,我們聽到的都是「附帶損害」,絕不會被直接告知「有平民意外被殺害」。如果我們聽到的是「誤傷」這兩個字,就不會像得知「我們的軍人彼此互相射擊」那麼在意。另外,在看晨間新聞時,如果被告知的是「傷亡人數」,就不會像記者直接說出「死亡人數」這個字眼那麼可怕。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可能會用「浴室」、「化妝室」、「洗手間」來代替「廁所」這兩個字。而且我們寧願跟保險公司說「發生了事故」,也不願說出「撞車」這兩個字。當然,請一個員工「走路」或者告訴他「被解雇」了,這兩種說法絕對勝過於「炒魷魚」這三個字。
  使用委婉的說法,表示大家都想淡化或轉移太過直接的衝突,而且原因可能是:(a)要讓自己的請求或行為不要那麼明顯,(b)擔心自己的訊息不會被接納,(c)對這個主題本身感到不安,或者(d)以上皆有。(未完)

第二部 人肉測謊機
第六章 評估誠信(摘錄)

  肢體語言太容易偽裝,所以整體來說,如果不是面對面,你很難光靠肢體語言去判斷對方。為了提升你的判讀能力,你必須稍微調高熱度,引進情緒上的壓力源。方法是提出一個問題或做出一個陳述,但內容並不是在指控對方,而是婉轉地提到可能的行為。如果他聽不懂你在暗示什麼,表示他可能沒有隱瞞,但要是他變得很防備,就代表他知道你看出了什麼,而他之所以知道的唯一理由,就是這個指控可能是真的。

  懷疑:有個運輸單位的主管懷疑一名公車司機在上班時間喝酒。
  提問:「約翰,我想請教你一件事。我有個在另一個終點站服務的同事,那裡有個司機好像有點問題。他覺得那個司機可能在值班時喝酒。你有什麼建議?他要怎麼跟那個司機談這件事呢?」

  如果對方心裡有鬼,他會很不自在。但如果他值班時沒有喝酒,那麼他會很高興有人請教他的意見,於是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對方的回答類似這樣:「是誰跟你說了什麼嗎?」或是「你為什麼要問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表示他很緊張。但這也不代表對方絕對心裡有鬼,不過你也許可以再加油添醋,提出指控,這會讓對方直接採取守勢。

對指控的反應
  一般準則是,說真話是很直接又簡單的,不會令人費解,也不會繞來繞去,搞得複雜難懂。如果有個人不否認別人對他的指控,或者他把一個簡單的「否認」埋在兩頁長的隨想或十分鐘之久的抨擊裡,這就強烈暗示他是在欺騙。
  一個真實可信的否認是直接又明瞭的,譬如:「不是我做的。」但是,對方要是用「你怎麼問我這種問題?」「這太瞎了!」「去問那些認識我的人,我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或「你怎麼可以懷疑我的誠實?」這類說法來加以否認,那就很啟人疑竇了,原因不是這個人太過此地無銀三百兩,而是這些回答都不是直接了當地否認。被誣告的人若是要說真話,就沒有理由不直接斬釘截鐵地否認。至於欺騙的人,當然會想拉開自己跟那個罪行的距離,卻又往往難以用明確的語言直接否認。
  基準點是,如果某人殺了妻子,你可能會聽到對方說,他有多愛老婆,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或者他不是惡魔,也不是瘋子。如果一名老師虐待學生,你可能會聽到對方說,他絕對不會傷害小孩,或他不是一個性變態,又或者學校裡每個人都很愛戴他。如果你的員工從公司裡竊取財物,或者保母傷害你的小孩,你可能會聽到對方說:「大家都喜歡我……我這個人在名聲上是沒有汙點的……我不是壞人。」這一切的回答可能都是美好又真實的(就算回應裡有這類長篇大論的說法,也是可以,但應該是先直接否認,後面才長篇大論),但這個人的回應重點應該是:先對這個行為做出清楚明白的否認,而不是一再想證明他不是會做出這種行為的人。
  雖然我們在講的是否認,但請記住,不是所有否認都生而平等。像是「我否認這些指控」的說法,就跟「不是我做的」不一樣。對指控的否認,意思是這個人拒絕承認有罪,但這跟否認做過這個行為是不一樣的。真實可信的否認,是清清楚楚的「不是」兩個字。只有說「不是」,才是「不是」,也因此說「是」,就是「是」。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對方要是拖拖拉拉的,就表示他不夠坦誠,因為他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來考慮各種可能性,為他的答案做好準備或者轉移話題。也因此,他可能請你再重覆一遍問題;他自己再重覆一遍問題;請你釐清問題後,他再釐清自己的答案;或者用另一個問題來回答你的問題。比方說,當你在面談一名保姆時,可能會問:「你有打過託你照顧的小孩嗎?」不合格的回答聽起來會像這樣:

  「這是個好問題。」╱「我很高興你提出這個問題。」
  「說句老實話……」╱「坦白說……」╱「老實跟你說……」
  「呃,這問題不像是非題那麼簡單。」
  「你知道我很反對這種事,我覺得這在道德上來說應該受到譴責。」

  除此之外,「我為什麼要騙你呢?」這句很常聽到也很令人討厭的話,也是不合格的回答。如果對方用這個答案來回應你的指控,你大可以懷疑對方。不過,如果有人被指控曾經做過什麼事,說不定他有什麼好理由才會騙你他沒做。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你覺得對方在撒謊,最好不要直接拆穿。因為萬一你錯了,可能會傷了彼此的感情,造成這個人開始提防你,你就很難再挖掘出任何資訊。

撒謊要花力氣
  由於說謊比說實話需要耗費更多的心神和力氣,因此騙子經常會走捷徑,也就是說,他們會在表達上盡量縮減那些需要深思和反省的東西。所以,你要留意以下四種情況,如果能聽到或判讀出其中一種或多種,就有懷疑的好理由了:

  .自以為是地發表意見,以及把一切哲理化
  .自我參照
  .內容複雜但空洞
  .對話過後感到鬆了一口氣(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