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目前的工作面臨挑戰或陷入瓶頸,該轉向還是堅持?從徘徊到篤定,你該這麼做。

原文書名:Grow Wherever You Work: Straight Talk to Help with Your Toughest Challenges


9786267192665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目前的工作面臨挑戰或陷入瓶頸,該轉向還是堅持?從徘徊到篤定,你該這麼做。
  • 產品代碼:

    9786267192665
  • 系列名稱:

    Biz
  • 系列編號:

    DB0418
  • 定價:

    380元
  • 作者:

    喬安娜.芭爾許(Joanna Barsh)
  • 譯者:

    李宛蓉
  • 頁數:

    368頁
  • 開數:

    17x23x1.8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607
  • 出版日:

    20230607
  •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CIP:

    494.2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現在的工作就這麼做一輩子嗎?有方法能讓你找對志向!
◎主管給我的考績不好,我該憤而離職還是找機會逆轉?
◎上司要我改掉我熟悉的工作模式,他不信任我了嗎?該怎麼辦?
◎我很不喜歡搞人際關係那一套,這樣能帶人當主管嗎?
◎不必因為公司裡的討厭鬼們而辭職,有簡單方法對付。

任職麥肯錫超過30年的資深顧問告訴你,
對工作沒了熱情、或只能靠熱情,從徘徊到篤定,你該這麼做。

   作者喬安娜.芭爾許(Joanna Barsh)現為麥肯錫顧問公司榮譽董事,
長期協助企業應付策略、營運、組織各方面的挑戰。為了撰寫本書,
她親自訪談任職《財星》雜誌一千大企業、數百位職場上卓然有成的人。
這些職場的成功者,也曾喪失過熱情、犯過大錯、團隊不肯配合、
甚至遇到辦公室惡棍……他們怎麼在逆境中成功的?

她說:在哪工作,就在哪裡成長。
工作的癥結必須解開,否則換頭路問題依舊重來。

◎對工作喪失熱情,徘徊也是種選擇。

.對工作感到不滿,那就先想像自己五年後的模樣。
問自己:如果繼續待在原地五年甚至更久,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什麼都沒學到」,這代表你已錯過一些機會了!
   但,離職之前,可能的話先做滿一年(這一年你該做的是……)。

.從徘徊到篤定,這麼做!
上班時,你充滿能量的時間占比多少?如果低於30%就該警覺!
   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狀態」、夢想中的職位?
你可以利用六度分隔理論,就能找到幫助你的貴人。

◎犯下大錯時……

.讓事件落幕的方法,不是辭職。
犯錯時最難放下的不是錯誤本身,而是難堪與悔恨的情緒,當下該怎麼辦?
怎麼擺脫陰影?你可以準備一張教訓小抄帶在身上,藉此安慰自己。
然後呢?做好新的工作。這才能把當年的荒唐錯誤,轉變成你日後的英雄事蹟。

◎與辦公室惡棍共事──上班痛苦的根源。

.遇到勢利眼又不能得罪的人,怎麼應付?
本書提供三種自保方式,教你往後遇到混蛋不打緊,
還能利用混蛋的智慧,佛系面對一切職場霸凌!

.難搞的人,你得看出他憑哪一點自負。
即使是難搞的人,也有值得欣賞的強項,不管怎麼努力也要找出來。
 再不行,就把這件事塑造成全公司的問題,讓大家一起來面對。

◎目前的工作不再有吸引力,我該轉向還是堅持?

.被喊停、遭冷凍,先找上司尋求內部調動。
新鮮感消退時,別再用換工作製造新鮮感,你相信嗎?主管會是你的助力。
   怎麼釐清自己的需求、怎麼把上司拉近自己的團隊?本書都有解決辦法。

職場人會面臨的工作困境,本書都有攻略方法,
你還在猶豫著怎麼跳脫現在的工作狀態嗎?
從徘徊到篤定,你該這麼做。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喬安娜.芭爾許(Joanna Barsh)
曾任職麥肯錫顧問公司三十餘年,目前為該公司榮譽董事。芭爾許在全球各國主持過成長策略、績效改善、組織效能、領導力開發等多項專案,還創造「執中領導力」(Centered Leadership)計畫¬,幫助高階主管領導轉型變革。
芭爾許是極受歡迎的演講者,在一百多家公司和組織,擔任過主講人和工作坊主持人。她也和「挺身而進」(Lean In)組織、國際婦女商業領導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Women’s Business Leadership)、《財星》雜誌、《華爾街日報》等單位密切合作,倡導提高婦女地位。


譯者簡介


【譯者簡介】
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現專事翻譯。
譯有:《全世界最熱門的九十九個願望》、《007真有其人,孤膽寫歷史的間諜之王》、《股神巴菲特的神諭》、《全球教養聖經》、《工匠之魂,讓口袋與腦袋同時富裕》(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第一次讀到這樣的麥肯錫,有溫度的實用主義╱洪雪珍
推薦序二 別等到決定離職後,才想到要開始經營人脈╱蘇書平
推薦序三 與職場難題正面對決,你才能夠好好過生活╱齊立文
推薦序四 那些在職場上無往不利的黑馬們,到底贏在哪裡?╱職場黑馬學
導言 在哪工作就要在哪成長,我拒絕虛度年歲

第一章 對工作喪失熱情,徘徊也是種選擇
1.對工作感到不滿,那就先想五年後的模樣
2.職業非我所愛,怎麼辦?
3.找到志向:如果我今年七十,我想追憶什麼?
4.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之後開口要機會
5.能讓你成功的,一直在你身邊,只是你懷疑
6.從徘徊到篤定,這麼做

第二章 管理壓力,轉化成一種興奮劑
1.不犯錯就沒壓力?結果壓力山大
2.突然要我改掉我熟悉的工作模式
3.不放過各種可能,壓力的興奮感會要命
4.與你所愛的人,一起預設工作壓力的界線
5.同樣是加班,你是甘願還是咒怨?
6.壓力上門挑戰,這樣處理

第三章 犯下大錯時……
1.許下承諾卻沒辦到,怎麼反轉局面?
2.不知道答案,掰了一個錯的
3.犯錯不能事後才承認,立刻承認可保住面子
4.讓事件落幕的方式,不是辭職
5.不能得罪的人,導致你受迫性失誤
6.錯事需要復原,而你需要復元
7.當年的荒唐錯誤,日後是你的英雄事蹟

第四章 考績不佳,該憤而離職或伺機逆轉?
1.說錯話、開玩笑得罪上司
2.不會做人,怎麼帶人?
3.開除上司之前,想想自己什麼功夫沒做足
4.嫌棄自己很容易,吞下自傲找幫助很難
5.私交很好,表現很爛,這考績怎麼打
6.收到爛考績別開罵,得有君子報仇計畫

第五章 團隊不肯投入──上班痛苦根源之一
1.別只看工作成果,關係與社群一樣重要
2.推動計畫時,耳朵可比嘴巴有效
3.不必交朋友,但要被喜歡
4.辯贏對方不表示他會聽你領導
5.大家不肯投入,就先參與想像
6.克服當主管的第一個挑戰:孤掌難鳴

第六章 與辦公室惡棍共事──上班痛苦根源之二
1.勢利眼又嘴賤,不能得罪。怎麼應付?
2.拒絕沉默,對決攤牌之後再離開
3.同事搞小圈圈、背後捅你。怎麼迎擊?
4.怕做錯決定──你內心最該驅逐的惡棍
5.難搞的人,你得看出他憑哪一點自負
6.利用混蛋的智慧

第七章 找到你的職涯贊助人
1.賞識你的人一定會督促你。你接受嗎?
2.怎麼做,能誘使贊助人主動現身?
3.能幫你的人,一定很需要人幫忙
4.當贊助人的左右手?或者獨立?
5.贊助人要被資遣了,我該透露嗎?
6.觀察一個人,以「複數年」為單位
7.貴人、靠山、師父……需要你培養

第八章 如何站出來領導眾人
1.上臺說話。通常認為你不行的,是你自己
2.不發言比說錯話更糟糕
3.即使答案是「不」,還是要開口爭取
4.承認自己不懂,向部屬請教
5.表達意見要提出解決對策,光會批評最惹人厭
6.評估出頭機會,我要出眾、不要遭忌

第九章 別成為一個「但願自己當時……」的人
1.玩一個建立人脈的說故事遊戲
2.安定應該是你的目標而非起點
3.為夢想擬定一個降低風險的行動方案,而非「等我……」
4.原本夢想多半得放棄,你得擁抱務實夢想
5.你當竭盡全力,但保留復原能力
6.如何「下定決心」?這樣做

第十章 一生必有幾次當英雄的機會,多數人會放過
1.當英雄,意思是過程不會順利
2.遇到上層頑強抵制,怎麼辦?
3.反抗職場霸凌
4.方向對了,計畫錯了無妨
5.用愛心彌補自己的性格陰暗面
6.沒有誰注定英雄命,都是有步驟的

第十一章 逆境的定義
1.如何做好克服逆境的準備
2.別問為什麼發生這問題,先問怎麼解決
3.有些行為準則不容退讓,列出來
4.別急著復仇
5.失去事業、婚姻和健康,我怎麼復活?
6.「加油」無法帶你衝破逆境,要懂方法

第十二章 目前的工作不再有吸引力,我該轉向還是堅持?
1.被喊停、遭冷凍,先找上司尋求內部調動
2.既然沒有人擋著你升遷,你何必跳槽從頭來
3.新鮮感消退時,別用換工作製造新鮮感
4.該離職的時候,身體最先知道,同事也看得出來
5.當你的原則遭到踐踏時
6.癥結要解開,否則換頭路依舊問題重來

結語 莫忘初衷──記得你是誰

推薦序/導讀/自序



導言──在哪工作就要在哪成長,我拒絕虛度年歲

天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鍋爐室的排水孔咕嚕咕嚕的不斷冒出髒水來。嘉碧和尼克已經工作一整天,兩個人累得半死,晚上11點左右才回到家,他們小心翼翼的走下樓梯,來到家裡的地下二樓,發現到處都是水。嘉碧回憶道:「一開始我先聞到怪味,然後看見放重要文件的那些箱子,全部都泡在水裡面。我想也沒想,就脫鞋子踩進水裡,可是箱子太重了,根本搬不動。」
她大聲叫尼克過來幫忙,不料尼克卻不肯下來,還嚴肅的要嘉碧什麼都別碰(說得太晚了),要她打電話給大樓管理員就好。接下來他們開始指責對方,很快就變成口不擇言的辱罵。嘉碧含淚打電話給媽媽,尼克則撤退到安全的樓上,也打電話給自己的老媽,可是兩位老人家都愛莫能助。
嘉碧心慌意亂,接著打電話給大樓管理員,對方卻不幫忙、拒絕立刻過來查看狀況,只說那肯定是下水道的汙水。他還用「算我特別幫妳好了」的語氣,表示明天會安排水電師傅過來修理。這麼一來,嘉碧只好重新安排第二天的事情,在家裡工作,還不曉得老闆會不會答應呢。這天晚上她輾轉難眠。
第二天早上,嘉碧給上了年紀的水電師傅哈里斯開門,他打包票說:「我做這一行超過30年啦,這裡修好後,就會跟新的一樣。」然後哈里斯輕輕鬆鬆的搬走箱子,一邊吹口哨、一邊工作。總算如他所言,地下室煥然一新,至少眼前看來如此。
職場上的挑戰也和這個例子一樣,常令人措手不及。有個軍事用語叫做「VUCA」,由四個字縮寫組成,分別是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VUCA這個詞最初用來形容極端的軍事情勢,後來被應用到企業界,如今已經成為新常態。
你的工作可能會毫無預警的消失,頂頭上司也可能毫無預警的離開。工作上的合作夥伴也許遠在世界的另一頭──早上九點對方要找你說話,卻是根據他們當地的時間。大家都有更高的期望,同事比以往工作得更賣力,而你的工作挑戰也比以往更大、更艱難。
挑戰會加劇焦慮與壓力?沒錯。挑戰會耗損你的精力?確實。如果不妥善應付,挑戰會造成長期傷害?十分正確。這些聽起來耳熟嗎?
工作充滿艱難的挑戰,而你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克服挑戰很可能需要難以開口的溝通技巧、新技術,以及你尚未擁有的技能,更糟糕的是,恐懼與這些一起伴隨而來,於是你同時面對挑戰與恐懼,意志力益形薄弱,最終淪落到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可是,故事還有另外一面。
假如你成長了,更有能力克服挑戰,工作更有生產力,而且享受到更多樂趣,那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如果它能夠使你更能幹,想必你會欣然擁抱挑戰、歡迎它的到來。只要擁有正確的心態、方法和工具,你將發現這些過程會激發你的興趣,使你全心全意的投入,並且更能刺激創意思考。
我們把觀念改變一下:挑戰並非警示著危險,而是天賜良機,促進更快速、更聰明的成長。本書描述的挑戰,來自我從2015年開始進行的研究。我以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Company)資深合夥人的身分,創立一項「執中領導力計畫」(Centered Leadership Project),為了接續這項計畫,我想要把相關的領導論述,量身打造成適合職業生涯中期的專業人士所用。
為此,我訪談兩百多位傑出領導人,他們都是《財星》(Fortune)雜誌公布一千大企業中,前途不可限量的新興領袖。此外,還有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非營利組織領袖、政府高官、藝術家、演員、學者、新聞記者、教師,以及大企業之外的其他人士。
參與這項計畫的人員,在120家不同的公司服務,投身的產業與職位五花八門,而且身分和所遇到的對象皆不同!他們的背景和職業生活一樣多采多姿,將近40%是有色人種,出生地不在美國或者父母是移民者,算起來總共來自四十多個國家。這些優秀的參與者很坦然、很大方,分享著他們個人和專業上遇到的挑戰。總體來說,他們貢獻出自己的第一手經驗。
你不需要喜愛本書的每一個人物,也不必模仿他們,其實你很可能會討厭其中一些人。我描寫他們的故事,並不是為了博得讀者的同情或理解,而是他們的情況可能對某些人有所幫助──也許那個人就是你。
順道一提,由於本書中許多人物都要求匿名,所以我更改他們的名字和情境。但這本書裡的每則故事都是真實、完全沒有更改過的。本書人物都在倡導一項深刻的真理:你並非拋開挑戰而成長,而是因為挑戰而成長。這些故事強調五大主題:

.準備周全,事半功倍。培養好技能和應付挑戰的知識之後,就比較容易克服挑戰。你不見得總是那麼幸運,不過做好周全準備、應付挑戰,確實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提問能助你一臂之力。思考很重要,卻不是你想的那種思考。本計畫的參與者強調反思、追尋靈魂和夢想的重要。提問題(格局很大的那種)是有益的生活實踐,讓你將這些思考融入日常生活中。
.找人談談有好處。和你的主管、贊助人、同事、工作夥伴、人脈成員談,有助於釐清問題,因此這是件好事。互動創造新能量,正是你所需要的。
.採取行動前,先正向思考。如果抱持著潛伏、打探的心態,很可能會限制自己。你可以秉持自我意識,選擇保持現狀或是改變。哪怕再想改變,如果什麼都不做,也不可能發生變化。你要有意識的改變心態,這樣感受就會隨之改進,就算後果無法盡如人意也無妨。
.循序漸進能促成行動。每次前進一小步,可以幫助你從嘗試與錯誤中驗證自己的方法,強化新的心態與行為。循序漸進降低風險,萬丈高樓平地起就是這個道理。

讀者將在接下來的12章中,讀到12個職場挑戰,形式大概如下:我會先簡略介紹一下每個挑戰,然後分享幾則真實故事(故事講完後,有時我會用「然後呢」這個問題作為答覆),最後建議可以採取的相應工具、實務與行動。各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也在參與,你有自己的觀點、決定實踐什麼。誠如一位參與者所說:「我已經受夠了學校的教法,不想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讓我自己下結論吧。」這句話說得真對!
你可以隨意的利用這本書。在職業生涯中,每個人肯定會遭逢這些艱難的挑戰,而且絕不只有一次。你可以從頭開始讀起,也可以就自己眼前正面臨的最迫切的挑戰,找到相應的章節開始閱讀。
不妨把我想成你的嚮導吧。我長期協助企業應對策略、營運、組織各方面的挑戰,資歷超過三十年。我曉得如何架構問題、分析數據、做成結論、提出建言,也知道如何訪談與專注聆聽,這些正是本書故事的基礎:主人翁面對問題之後的「然後呢」,以及我的忠告。
如果你已經擬定好自己的人生計畫,我自然尊重你的決定,而且會感到再開心不過,這本書是為所有敞開心胸、懷抱好奇、迎接最艱難職場挑戰的人所寫。我希望你是其中之一,希望你體驗工作、迅速成長,最要緊的是,立大志、成大業,這樣就不枉費讀這本書了。
如果你正處於事業生涯中期、或是更晚期,就沒有時間逐一琢磨五大主題:準備、提問、討論、表達意向、循序漸進行動,這時候你的經驗、技能、知識將是天賜的禮物,只不過,你也該嘗試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些資源。
切記,如果你提相同問題、做相同事情,也將得到相同的結果,這可不是你想要的。我們的世界嚴重欠缺所有層級的領導能力,少了你的協助,就無法彌補上這截落差。請選擇你能施展才華的地方,並且立刻行動。我保證,我的嘮叨到此為止,接下來就要進入主題,提供鞭策,只講事實!

推薦序一
第一次讀到這樣的麥肯錫,有溫度的實用主義

第二曲線學院創辦人╱洪雪珍

在書市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架一本名字掛著「麥肯錫」的書,我到博客來輸入「麥肯錫」三個字,一秒後跳出五百八十八本書,看來不久之後就會大破六百本!(按:此為初版時資料,二ま二二年十月已經超過六百五十本。)如此驚人的出書量,讓讀者不斷的掏錢買單,證明麥肯錫的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口皆碑、務實可用,這何嘗不是大家一起用閱讀行動,向這家管理顧問公司致上最高的敬意!
過去,麥肯錫系列的書幾乎都屬於實用型,在職場碰到什麼困難,就按圖索驥,很快可以找到一本合適的,對症下藥,成效明顯,這也是麥肯錫系列書籍暢銷或長銷的原因。
不過,你現在手上拿的這一本有些不同,比起其他麥肯錫相關書籍推崇理性與實用,這本書難得多了些人的溫度,它也分析問題、提供建議、列出一二三步驟,特別的是它還帶著你緩步走向內心探索。
若要講求效用,這本書會更有功效,因為不論是職場或人生,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我們這個人,一旦認識自己,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種書寫特質,跟作者喬安娜.芭爾許是女性有關,她有超過三十年的工作歷練與歲月厚度,也參加諸如「挺身而進」這類女性組織,所以這本書談的都和心理難題有關,不像其他麥肯錫系列教人思考力、筆記術或做簡報的技巧等,而是教人在遇到一些很痛、卻叫不出聲的職涯問題時,怎麼分析自己、整理自己,繼而重新出發,獲得學習與成長。
因此,這本書讀起來,還是有麥肯錫典型的實用主義,但是多了些被理解之後的療癒,不是那麼商業管理風格,更多的是心理觀照的角度。
像是生涯主題,若你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天命,對人生方向感到茫然;或是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喪失熱情;或是想要換工作,卻害怕找到的還是不滿意……這些讓很多人每天都在困惑、沮喪的人生大哉問,由具有麥肯錫背景的作者芭爾許來談,不僅跳脫坊間心靈書籍的空泛抽象,還照亮一條可以大步前進卻不致撞牆的道路。
再來像是工作壓力,芭爾許分析壓力來源,有的是工作本身,比如工作性質或工作量大;有的是成長壓力,因為剛接手新工作、或剛轉換跑道,都需要一段時間爬過陡峭的學習曲線;但還有一種壓力是自己給的,也就是當自己是最大的壓力來源時,芭爾許教人設立界線,以及懂得何時認輸、何時放手。
在摸黑前進,還看不到曙光的深長隧道裡,誰不會自我懷疑?這時候,芭爾許會堅定的告訴你,自我懷疑是一條危險的路,並且要求你馬上改變跟自己對話的內容,從問「我能嗎」變成「我要怎麼做」,不要任由自己耽溺在自我懷疑裡,而是轉移注意力,離開這條危險的路,立即展開行動,改寫這場棋局。
不過,我個人最欣賞的,還是芭爾許的無用之大用,不時跳脫麥肯錫的實用主義,說一些饒富深意、像詩一般的話語,比如:「你可能擁有一切,卻不可能長久留住一切。狀態顯得平衡,感覺近乎完美──但只是暫時如此。」說的無非是人生無常,也是芭爾許三十年職涯的體悟。當你能悟得這層道理,順著生命的河流前進,反而可以隨遇而安,得到寧靜與力量,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第一次讀到這樣的麥肯錫,有溫度且柔軟的實用主義,我喜歡!希望你也喜歡,這本書能幫你勇敢面對職涯中的各種困境與難題。

推薦序二
別等到決定離職後,才想到要開始經營人脈

先行智庫執行長╱蘇書平

未來你的工作可能會無預警消失,老闆也可能無預警換人,新的工作型態就是隨時都要有迎接新挑戰的心理準備。但很多人面對這些新的變化,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同時還可能帶來許多心理壓力和焦慮感,所以很多人常常因為這種常態性的工作和心理變化,搞得生活一團糟,但如果你可以克服這些挑戰,就會讓自己得到成長的機會。
《麥肯錫:在哪工作就在哪成長》透過真實的案例分享,讓我們可以針對現代職場常見的12種工作挑戰,例如職場政治或工作壓力等,學習如何有效解決這些職涯困境。
未來當你在職業生涯中遇到類似問題,可以透過書中建議的方式,簡單的拆解與歸類問題,試著找出哪些因素是暫時性的?哪些因素是長期性?另外哪些問題是你自身所能控制的?還有哪些是你無法掌控的?透過這四種維度的思考方式,可以更了解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或是公司,你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問自己,是否應該重新培養新的工作能力,讓自己有辦法面對長期性的工作變化與挑戰。
其實未來工作的變化只會越來越快,你會發現很多過去擁有輝煌歷史的公司,因為無法因應趨勢或數位科技的變化,而逐漸被市場淘汰。每個人待在同一個工作崗位的時間越來越短,所以你也必須隨著公司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並提升自我能力。未來換工作的頻率也會因為上述問題,讓我們更換的機會比上一代還多。
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書中提到的,重新啟動你的人際網絡,請不要等你決定離職後,才想到要開始經營自己的外部網絡。因為有時候,人生的轉捩點往往發生在,這些令你意想不到的人際關係與事物裡。
我們出社會後,接觸的人越來越類似,我們可能只和公司同事,或者和從事類似工作的人交流。這樣的人脈關係,會讓你慢慢掉進思考的盲點。面對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勇敢接受工作挑戰,並有效管理這些風險,本書的實務經驗,提供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案。

推薦序三
與職場難題正面對決,你才能夠好好過生活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關於工作,我最常聽到兩個乍聽之下言之成理,仔細尋思卻有點矛盾的說法。第一個是:「我好希望可以不要工作。」然而你我都知道,一想到工作,尤其是在長假過後或星期日晚上,我們固然會哀怨的叫喊兩聲「不想上班」,但是我們也都心知肚明,如果一個月、兩個月、半年或一年沒工作或找不到工作,心裡只會更慌、更苦。
所以,上班不會淨是遇到快樂的人事物,但是當你想上班卻沒機會時,或許你會開始「渴望就業」。
第二個是:「我希望工作和生活能夠『平衡』,甚至徹底『切割』。」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由「工作、生活、睡眠」這三個大區塊構成,不過這三者之間,其實非常難一刀劃開。更常見的情況反倒是:工作做不好,你得加班熬夜、睡不好;一旦不喜歡工作內容或環境,你會懷疑人生的意義;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出門上班,週末狂睡卻越睡越累,讓工作、生活、睡眠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你的困境,很多人都曾遇過。
這本書,就是試圖解開「工作與人生」這道難解的習題。當你工作卡關、人生陷落時,如何才能擺脫行為與思維的癱瘓,採取行動、做出改變。
作者喬安娜.芭爾許在麥肯錫顧問公司工作許久,不過書中內容並不是分享「麥肯錫人」對於工作課題的建言,而是訪談了數百位橫跨不同產業、不同族群的專業工作者,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從他們走過的路,而且多半是錯誤的路當中,學習他們如何從失敗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自我改善與修正,最終開啟順遂的職業生涯。
閱讀本書時,建議你先翻到目錄,相信不管你正處在職涯的哪個階段,你一定能夠從作者涵蓋的12個主題裡,找出召喚你、反映你心情的主題:工作沒熱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壓力好大,身心快要承受不住了;工作出包,我會不會被看輕、被開除;很努力工作,考績卻很差;團隊帶不動;辦公室裡的壞老闆、壞同事,讓我心力交瘁;職場的貴人、導師,好像不是那麼好找;想要做一些不被看好、不符旁人期待的事;想要挑戰艱鉅的任務;工作、家庭、生活,沒一件事情順利;現在這份工作再也待不下去了,換還是不換好?
如果你正身處其中的一個或多個疑慮或處境,那麼你會在書裡找到「同病相憐」的人,他們都曾經苦不堪言,最後因為改變想法或做法,人生豁然開朗。作者針對每一個主題,都分享五、六個真實案例,先描述困境,再引導你換個角度看待事情,最後提供具體的突破方法。

好看的故事書,實用的工具書
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故事書」,因為書裡有超過60個案例,可以看到許多人的人生經歷。其中有些可能會讓你會心一笑,因為你也走過相同的路;有些則可以幫你未雨綢繆,讓你在未來遇到類似狀況時,能夠從容因應。
你也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工具書」,依照碰到的問題按圖索驥,給陷進難題的自己一些冷靜、客觀的建言。你一定用得到這本工具書,因為就算你現在日子過得順風順水、風平浪靜,身邊總會有朋友正在為工作所苦、為主管所困。你可以翻到對應的主題,提供他們即時的建議,也再次提醒自己,如何有方法的,因應人生與工作面臨的各種挑戰。

推薦序四
那些在職場上無往不利的黑馬們,到底贏在哪裡?

知名臉書部落客╱職場黑馬學

很多新鮮人剛踏入職場的時候,懷著滿腔熱血,有著堅定的目標:努力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或升職加薪,或跳槽到知名企業,早日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
然而,理想總是如夢境般美好又易醒,職場的現實發展正如一記記耳光般,要我們認清現狀、認清自身的能力邊界……直到我們為了避免失望,而放棄了所有期望。

●或許你很努力工作、早出晚歸,卻始終在底層徘徊,面對日復一日繁瑣的工作,你對上班失去熱情,開始得過且過?
●又或許你成為人們口中「年輕有為的精英」,每天出入頂級的辦公場所,張口閉口都是數億元的項目,有朝一日突然失去公司給你的光環,才赫然發現那些所謂的人脈、資源和資本遊戲,通通都和你沒有關係,這時你才要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才是你自身的價值嗎?
●又或許你勤懇的努力工作到中年,終於熬出頭,有機會升到公司高層,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讓空降來的年輕人成為你的頂頭上司,無法接受這一現實的你,萌生了離職的念頭。但是離職後,你依舊不知道自己的天地在哪,該前進的方向是什麼?

諸如此類的職場困境還有很多,上述幾種情況只是職場百態中的冰山一角,為什麼在職場打滾越久,迷茫和困惑卻越來越多?我們努力付出、努力學習,卻始終不知道關鍵在哪裡?
而反觀另一群人,應該說是在職場上無往不利的那群黑馬,他們早早實現了令人稱羨的財務自由,開始做著所謂「不追求錢」、只為實現自身理想的事業,他們在工作上不光有著出色的表現,即使離開公司的保護傘、自己出來創業,也常有「貴人」相助,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由於自身的工作經歷比較特殊(臺灣四家知名品牌外商的經歷,及中國互聯網圈、行銷圈的經驗),有幸能常與這些「無往不利的黑馬」交流探討,而當我讀到這本書時,就認定這是職場人都應人手一本的職場攻略,不光是因為在工作時,的確面臨過本書所提到的每一個問題,更是因為這本書所提到的諸多理念,與那些「無往不利的黑馬們」所奉行的職場準則,竟然驚人的相似!本書以更為「系統化」和「情境化」的內容,帶領讀者跳脫思維的框架,進行一次「深度思考」。
本書清楚的陳述職場上需要面臨的兩大課題:「人」與「事」,面面俱到的提出思考方向,以及面對狀況時的心理素質。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精通所有的工作,都得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你在工作上遇到過不去的人與事,除了虛心求教,也可以找到與你的問題相對應的章節,看看喬安娜.芭爾許的建議。
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是就業考驗的開始,你必須了解自身的價值,同時將自己訓練成海綿,不斷的自主吸收,進而在工作中成長,才能在職場上無往不利,成為百戰百勝的那匹黑馬。
最後的總結:這本書,值得每一位想要成為職場黑馬的人一讀再讀。

文章試閱


對工作感到不滿,那就先想五年後的模樣

如果你對工作不滿,那麼危險的不是離開這份工作,
而是再保持現狀下去,五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父親心臟病過世的那年,納薩尼爾才12歲,他不得不快快長大。當年他沒料到的是,自己將來會選擇和父親一樣的工作──指導年輕人找到他們重視的工作:
「我大學時選修過一門談永續概念的課,當時艾爾.高爾(Al Gore)的那本書都還沒出版呢。我對那門課像著了魔般的入迷,選修許多其他系的課程,打造了自己的主修學位,我替它命名為『全球人類衝擊研究』(global human impact studies)。
「大學畢業之後,我到一家全公司只有一個人的永續顧問公司上班。後來才發現我錯了,因為它經營不到6個月就倒閉。我喪失衝勁,一切又回到原點。」
從零開始比納薩尼爾預期的更困難。接下來的兩年,他的求職路途相當曲折:
「我像機器一樣拚命工作,白天我找得到什麼工作,就做什麼工作,晚上則寫獎學金申請書。我記得有次應徵賣保險的工作,面談時我告訴主考官,自己對永續概念十分有興趣,對方說:『那你到我的辦公室做什麼?』我大聲回答:『我不曉得。』於是便站起來走掉。真慘!
「最低潮的時候,我面臨的是所謂的『荒原期』(the wilderness)。夜裡只有我獨自一人和一臺筆記型電腦,不清楚付不付得起房租,也懷疑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我覺得自己瘋了,心想:『到底要怎樣才能賺錢?』沒有信心、口袋空空,萬一發生最壞的情況,日子真的過不下去時,我還能厚著臉皮開口向母親要錢,可是這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這時候我發現,其實最壞的情況已經發生,我已經偏離軌道。既然如此,乾脆什麼也不要顧慮,然後去做件大事情。沒有錢的窘況幫助我做好準備,使我意志堅韌,這些好處日後逐漸顯現出來,因為我最突出的強項是尋找出路、隨遇而安的能力。」
接下來的2年,納薩尼爾學習如何成為創業家,他也弄清楚自己熱愛創業:
「我邀兩個朋友一起加入創辦人的行列,有個能加速創業(accelerator)的組織接受我們,那裡有導師協助塑造願景。我們成立的新公司是任務導向的招聘公司,可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看能否成為負有相同任務的軟體公司。在新創公司上班,有高潮也有低潮,壓力很大,永遠都在競爭,和其他工作都不一樣。
「4年之後,有人打電話來邀請我加入大型的政治選舉活動,我也接受了。原先的一個共同創辦人離開公司,去實現那個軟體公司的點子。於是,公司只剩下一位共同創辦人,他留下來擔任執行長。在未來,我希望有一份感覺不像工作的工作。」
那場選舉結束之後,納薩尼爾加入一家規模更大的新創公司,任務是為自己的夢想添加柴火,激發人們的潛力。

我想像五年後的樣子,然後呢?
脫離傳統的路固然引你朝自己的志向邁進,然而誠如納薩尼爾指出,這麼做也會讓你踏進荒原,展開冒險。如果你才剛出社會,風險不算太大,可是萬一你已經處於事業生涯的中期?這會不會太晚了?其實永遠不嫌晚,一小步、一小步循序漸進的走,不但能滿足你的好奇心,同時也能降低風險。
好奇心促使你提出問題,而宏觀的問題則會激起反思,使你更接近自己的志向。納薩尼爾所提的問題是:「我想要做的是什麼?或者,想要擁有更多的什麼?願不願意為了那個東西去冒險?拖累我腳步的是什麼?是不明白自己要什麼,還是鼓不起勇氣放手去做?」相信這些問題肯定都讓你不自在。
不然,來想想替代選擇。假如你對工作不太滿意,那麼危險的不是離職後將何去何從,而是如果繼續待在原地五年甚或更久,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想像中的情景很不錯,那目前你還滿意你的工作內容;萬一想像後情景不妙,那就該開始探索了。納薩尼爾說:「如果你要進入荒原旅行,就必須接納風險。面臨一些危險是OK的。」出外露營時你會做好準備,以應付意外事件;工作也不例外。
設法發揮你的力量、嘗試新的事物,這樣才能更了解自己。你舉手發問或作答,不表示你是野心勃勃、不計任何代價爭先出頭的討厭鬼;這表示你迫切想要學習與貢獻自我。即使你最後還是決定留在這家公司上班,特別是繼續待在原先的工作崗位,新的挑戰也會點燃你的興趣。
重新將工作設定為冒險,透過不同視角去想像,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你今天冒過什麼小風險?你學到了什麼?如果答案是「沒有」和「什麼都沒學到」,那代表你已經錯過一些機會了。
並非人人都渴望身歷奇險,不過那些更接近個人志向的冒險活動,會使你的人生更值得回憶,並且津津樂道。


從徘徊到篤定,這麼做
假如你在離開學校之前,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業,那真是十分幸運、可喜可賀,如果你連同事都相處融洽,那就像中樂透了。可惜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找著天命──至少不是順利發現。雖然雇主冀望找到「胸中燃燒著熱火」或「眼眸煥發光彩」的人才,然而假設你對工作缺乏熱情,並不表示你有什麼大錯會妨礙你謀求工作。
艾蕾克絲的情況剛好相反,工作令她倒胃!索菲也沒有熱情,她只是咬牙忍耐。她們兩位於是開始搜尋,打聽不同類型工作的特定、具體問題,找到新的能量;維克多與納薩尼爾的追尋之旅,從相當深刻的靈魂探索開始,提出格局很大的問題(替社會、信仰服務);克莉絲汀發現,對工作熱情與否並不在於特定的工作內容,個人意願就能夠激發熱情;自我懷疑阻礙了凱薇塔,一旦摒除懷疑自己的念頭,就能開啟能量的閘門。
這些故事其實都與志向有關,也就是驅動熱情的力量。所以別管熱情了,你要卯足全力追求志向。令人欣喜的是,追求志向的過程本身會增強你的能量,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追尋志向並非一蹴可幾,別指望一次「深度思考」就能產生確切的計畫。
尋找志向的旅程將帶來不確定、甚至不舒服的感覺,你得嘗試與犯錯,不斷探索自己的志向─也就是學習。聽起來很沉重,對吧?確實如此。假如你真的想要立定志向,那就採取下列行動。

調查自己
你需要的第一樣東西,是能用來洞悉你自己的相關資料,稍稍挖掘一下便能釋放出來:

一、重新找回給予你能量的來源。給自己寬裕的時間,願意的話,先從練習正念開始。請在扶手椅上舒服的坐下來,背脊打直,四肢伸展,足踏地板。闔上雙眼,呼吸放緩,深呼吸3次。之後恢復正常呼吸,從頭頂開始,緩緩的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放鬆下來,直到腳趾頭。這需要花好幾分鐘。等你準備好後,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幾點回憶上。
●想一想你生命中的每個階段,給予你能量的經驗或活動。回顧童年時光,然後從那裡開始回想,選出幾個「最佳狀態」──就是你全心全意、活力充沛、深受那些活動吸引的時刻。想像自己回到那個時間點,感受那股正能量從何而來,讓思緒和圖像自由流淌出來。
●尋找模式。檢視這些「最佳狀態」,然後想想你重視的哪些方面,能夠因而抒發出來。當你把能量來源疊上自己重視的層面,就能找到力量所在。找出過去選擇這條道路的理由(不要用價值判斷),誠實作答,但是千萬不要回答「我不知道」。

二、探索你的工作經驗。最好拿紙筆做這項練習,透過此方式,你會發現自己對工作的喜歡與厭惡之處。如果你已經在同份工作崗位上做了10年,請將這10年拆解成特定片段。如果眼前這份工作只做1、2年,那就把過去的兼職工作也加進來。仔細檢討每項細節,哪怕是覺得浪費時間的小環節,也不要放過。
●找出給你能量的特定任務、人員和工作環境。如果你覺得有幫助的話,就針對這些項目一一列出,分別寫在3張清單上,此外也要注意什麼樣的工作挑戰令你興奮。
●找出讓你在工作上洩氣的事物。盤點自己經歷過的特定任務、人員和工作環境,找尋證據。注意那些令你覺得枯燥、生氣的工作挑戰──雖然你後來依然完成了任務。
●工作中你感到充滿能量的時間,占多少比例?如果低於30%,就得警覺。你需要決定自己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有了這些洞見之後,目前情況也許可以從30%,提升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