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

原文書名: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 Why Your Thinking Is The Beginning & End Of Suffering


9786267405475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
  • 產品代碼:

    9786267405475
  • 系列名稱:

    大好時光
  • 系列編號:

    80
  • 定價:

    320元
  • 作者:

    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
  • 譯者:

    黃意然
  • 頁數:

    184頁
  • 開數:

    14.7x21x1.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401
  • 出版日:

    20240401
  • 出版社:

    大好書屋-日月文化
  • CIP:

    176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國際超級暢銷書,全球逾31個外語授權!
★上市5個月銷量逾60,000冊
★Amazon暢銷書 #自助情緒管理類排名NO.1
★Amazon逾7,000個全球讀者評分,平均4.6顆星

別讓負面想法控制你的生活!
擺脫負能量干擾x放下心中雜念x練習「不思考」!
當生活陷入渾沌不清、痛苦糾結,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時,
內心的小劇場又搬演不休,想來想去都是不好的念頭……
暢銷書作家約瑟夫.阮告訴你,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你擔憂的事大多不會成真!

◆不思考,是一種身心靈完全放鬆、回歸安靜的狀態
「擁擠的大腦無法為平靜的心騰出空間。」──克莉絲汀.艾凡傑羅(現代作家及詩人)
.你知道如何讓一杯混濁的水變得清澈?
.陷入流沙裡,該怎麼做才能順利脫身?
.運動員在場上搏鬥時,如何依靠本能反應出奇制勝?
.如何才能全神貫注投入自己熱愛的事、達到「心流」狀態?

這背後都藏著一個關鍵,那就是「不思考」!

讓思緒沉靜下來,就像髒水裡的雜質必須靜置一段時間才能沉澱;
困在流沙裡,得停止驚慌失措的掙扎,才能避免越陷越深。
不思考,是一種身心靈完全放鬆的狀態,
可以撇除負面、散漫、雜亂的念頭,產生專注當下的力量。

◆卸下心靈負擔,那些不好的念頭多半不是真的!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我們的思考總帶來痛苦,又偏重於負面的事?
那是因為,在遠古時代,思考是為了生存、為了在荒野之中避開危險,
但如今,我們不再時時刻刻處於生存危機之中,
應該減輕大腦的負擔,避免過度思考。

約瑟夫.阮是國際暢銷書的作者,
他在本書中告訴我們一個強而有力的觀點: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念頭。
生活中大部分的壓力、不安或自我懷疑,都跟我們怎麼想有關。
過度思考會使我們感受到所有負面、有害的情緒和能量,
讓我們編造出理由,辯解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責怪自己不該有這種想望。

◆超越痛苦,你需要「不思考」的力量
雖然痛苦無可避免,但受苦與否卻是可以選擇的。
倘若你想獲得自由、快樂、平靜且充滿愛的生活,就要練習不思考、不亂想,
放下對人際、生活、工作的過多擔憂、防備或逃跑心態,
轉向尋求能幫助你生存且茁壯成長的更重要的東西。

約瑟夫.阮提倡以「不思考」來翻轉、改變並超越這一切。
在本書中,你將發現:

✔所有心理和情緒痛苦的根源,以及終止痛苦的方法
✔如何不受消極思想和情緒的影響
✔當我們不可避免地陷入負面思維循環時,如何擺脫它
✔如何擺脫焦慮、自我懷疑、自我破壞和任何自我毀滅的習慣
✔如何培養對未知和不確定性保持冷靜的超能力
✔如何獲得超越思維局限的直覺和內在智慧
✔如何毫不費力地在富足、心流及放鬆的狀態下進行創造
✔不受外部環境影響,如何在當下體驗無條件的愛、和平和喜悅

◆翻轉負面想法,創造渴望的正面感受
本書提供全新的觀點,並闡明人類的經驗從何而來,使我們超越思考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創造更積極的正面感受。藉由清晰的觀點,可以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念頭」和「思考」之間有何差異、負面情緒如何影響著我們、該如何跟隨自己的直覺、如何創造不思考的環境、將不思考落實於生活和工作中……

當你掌握「不思考」的精髓,就會明白許多焦慮、害怕、沮喪、憂鬱、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都是「胡思亂想」在作祟;是我們的思考放大了負面情緒,那些不好的念頭多半不是真的!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或思考模式,不如試著創造一種新的生活體驗。書中透過名人箴言、啟發人心的小故事,以及具體可行的建議和實踐步驟,幫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練習「不亂想」,擺脫負能量的干擾,讓想法自由流動,過上平靜且充滿喜悅的生活。

〔本書特色〕
1.每個章節都簡潔精要,有其連貫性,又可分開閱讀,適合利用瑣碎的閒暇展開輕閱讀。
2.本書詳盡闡述「不思考」的好處與具體可行的步驟,將其運用在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上,引導讀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

む舒心推薦め
呂怡安╱臨床心理師、園藝治療師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練習不孤單》作者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暢銷作家
茱蒂╱Instagram療癒系創作者
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む療癒好評め
「看著紛擾的念頭,如同看著混濁的水,而不再去攪動它。當每日的泥沙沉澱下來,你的心亦將每日地澄淨透明。」──呂怡安╱臨床心理師、園藝治療師

「我很喜歡作者所倡導的:『不思考』的力量。所謂的『不思考』其實是:有意識的練習『隔絕』負面毒性信念及訊息,不要讓它繼續殘害我們的身心。老實說,這絕對是現代人最該做的一件事,如此,我們才能從混亂痛苦的深淵裡得到解脫。」──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多年觀察,當代社會過度崇尚思考、理性的負面影響,就是多數人失去與自身內在的連結,也斬斷直覺帶來的各種生命提醒。不再陷入『過度思考』帶來的痛苦和侷限,就能信任直覺,通往內在智慧。」──洪培芸╱臨床心理師、暢銷作家

「作者闡述了許多關於思考與情緒的精闢分析,並且提供了停止思考的實用方法與技巧,適合給因為想太多、搞操煩而產生負面情緒的你。」──陳嬿伊╱精神科醫師、微煦心靈診所院長

「念頭是念頭,感覺是感覺,從這本書練習調整自己的想法,讓感覺不隨著念頭波動,擺脫痛苦、重獲平靜。」──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是我接受『過度思考是痛苦之源』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我們每天大部分的壓力都是自己造成的,本書提供我們如何開始治癒自己和加強和宇宙聯繫的簡化策略。閱讀它,確實為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視角。」──亞馬遜讀者Katie J.

「約瑟夫.阮的書啟發人心、令人振奮。簡而言之,他的寫作幫助我們生活在和平、愛與快樂中。不思考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亞馬遜讀者Kathy Brandi

作者簡介


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
約瑟夫.阮是國際超級暢銷書《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的作者,此書已翻譯成三十一種以上的語言。
他幫助人們突破自身的思維與條件去認識真實的自我,讓他們可以擺脫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痛苦,過著富足的生活。
約瑟夫對貓過敏,卻養了三隻貓。他不忙著撫摸貓的時候,就從事寫作、教學、演講,與人分享恆久的智慧,幫助人們從內在發現自己的神性,明白他們尋找了一輩子的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約瑟夫的官網www.josephnguyen.org上有更多的書籍、資源和影片,對你的旅程將有所幫助。

譯者簡介


黃意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近期譯作有《相約在未來》、《進入四分之一人生,從後青春期開始的成長指南》、《給在我離開後的你》等。

書籍目錄


序 言 你將在本書中發現什麼&如何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穫

第一章 尋找痛苦根源的旅程
第二章 看見所有痛苦的根源
第三章 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思考?
第四章 「念頭」與「思考」有什麼不同?
第五章 我們需要正向思考來得到正面感受嗎?
第六章 人的體驗是如何產生的──三原理
第七章 如果思考是痛苦的根源,那該如何停止思考?
第八章 不思考的話,如何能在世上茁壯成長?
第九章 如果停止思考,要如何實現目標、夢想及抱負?
第十章 無條件的愛與創造
第十一章 體驗當下的平靜、喜悅、愛和滿足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
第十二章 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
第十三章 不思考,如何知道該怎麼做?
第十四章 如何跟隨內在智慧和直覺?
第十五章 為奇蹟創造空間
第十六章 當你開始過不思考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事?
第十七章 踏上人生的無限美好歷程

附 錄 不思考的摘要
․停止思考的指南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在不思考的狀態
․營造不思考環境的指南
․消除思考誘因的準則
․營造不思考環境的準則
․將不思考落實到工作中的準則
․改掉不良習慣╱行為的指南

致 謝

推薦序/導讀/自序


む序言め
你將在本書中發現什麼&如何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穫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不知道的事,一旦知道了,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改變。」──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你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一切,以及你一生中所有問題的答案。我知道這麼說非常狂妄,不過你很快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有十足的信心敢這麼說。
我從心靈深處明白的事實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將不再是原來的你。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成長是人生必然的過程,讀完這本書之後,你不可能不改變。

無論你是誰,來自哪裡,背景如何,做過和沒做過什麼事,擁有或者沒什麼地位或財富,是不是火星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十足的平靜、無條件的愛、全然的滿足和充盈的喜悅。儘管你可能覺得自己似乎是例外,但我保證你不會是例外。愛並沒有界線,你只需要敞開心扉,抱持積極的心態,就能得到所有你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是的,理解這本書的內容會產生非常實在的影響和副產品,許多我輔導的客戶都有這樣的經驗,例如:收入增加二到五倍、業務呈指數型成長、與人的關係更深入和諧、戒除終身的成癮問題、不良習慣自然消失、更為健康有活力、精力更加充沛。像這樣的奇蹟,每天都發生在許多理解本書原理的人身上,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我要列出大家從理解這些原理所獲得的進步和成果,那麼,這本書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會是在介紹每天發生這類奇蹟的故事。

我不願提這些「外在的」結果,因為那不是本書的重點。這種物質層面的證明,只是由內而外地了解我們的生活體驗是如何運作的副產品。實際上,我們之所以想獲得如金錢和重要意義這些外在的結果,只是因為我們想要體驗諸如愛、喜悅、平靜和滿足等內在的感受。我們在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感受,而不是那些物質的東西,但陷阱是,我們相信物質的東西會帶給我們那些感受。祕密就藏在感受之中。
這本書將幫助引導你了解如何挖掘內心早已知道的真理,並發現你一生都在尋找的那些感受。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閱讀這本書的指南。
讀這本書不是為了獲取資訊,而是為了獲得洞察力。洞察力(或智慧)只能在內心深處找到,這就是為什麼洞察力又稱為內觀的能力。要找到你在人生中尋找的一切,就必須審視你自己的內心,發掘早已存在於你心中的智慧。所有的答案都在你的心靈深處,這本書只是幫助你找到正確位置的指南。

我真的很欽佩那些仍然期望自己所尋找的東西還存在的人,這表示你還抱著希望。沒有希望,我們就一無所有,因此你現在會在這裡讀這本書,就證明了你有信念、勇氣和力量。我百分之百地確定,你只要心中抱持希望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能找到你在尋找的東西。

我想澄清的是,這本書並不是唯一內含真理的書;真理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和每件事物之中。你必須超越形式(物質層面),才能看見並體驗到真理(精神層面)。這本書裡的文字並非真理,而是指向真理,因此不要侷限於書中的文字,看得更深遠一點,你自己就能看見真理。真理無法用理智去探討;只能親身體驗。真理存在於感受之中,因此無法以言語來說明。

倘若你想找到真理,那就不要侷限於文字,要去尋找感受。
許多發現真理的人,會將這種感受描述成全然的平靜、無條件的愛及難掩的喜悅。也有人說,這是最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感覺像是終於回到家一樣。找尋這種感受,一切就會展現在你眼前。在這本書中,我所說的一切都是你心靈深處已經知道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當你體驗到真理時,會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不要試圖用智力去理解,你辦不到的;一旦你用理智去探討,就會錯過真理。真理並不是靠背誦一、兩個句子就能得到。小孩會背誦句子,但他們無法理解真理。真理是以感覺的形式出現,從那種感受中,你會找到你一直在尋找的智慧與真理,從而獲得自由,那正是我們最終追尋的,不是嗎?

我在這本書中向你揭示的東西看起來非常簡單;因為看起來太過簡單,你的大腦(自我)會想抗拒或試圖將事情想得更複雜──它會認為不可能這麼簡單。當那個時候到來,我希望你記住,真理永遠很簡單。複雜的事物總是可以分解成與其類似且較小的成分,但是真理無法分解成更小的成分,所以才能成為真理。這就是為什麼真理總是非常簡單。如果你想要找到真理,就要尋求簡單。

敞開心胸、抱著想要了解真理的單純意念來閱讀這本書,你就會得到正在尋找的一切。
在我們繼續往下說之前,我想花點時間表達我最深切的謝意,感謝你在這裡撥出時間和注意力給我。這是你所能給予別人最寶貴的生命力量,因此謝謝你給我這份禮物,這也是你給自己的禮物。千萬不要忘了你自己的神性,因為唯有透過神性,我們才有人性。

祝福你擁有愛與光

約瑟夫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尋找痛苦根源的旅程

「人往往難以放下他們的痛苦。由於害怕未知的一切,他們寧可忍受熟悉的痛苦。」──釋一行禪師

談到痛苦時,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我在本書中提到的痛苦,指的是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痛苦。無論你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都有方法可以讓你不必承受情感和心理方面的痛苦。

我並不是說,我們經歷的一切全是自己想像或編造出來的。每一天都有可怕、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人們身上。我要說的是,儘管我們在生活中經歷了很多痛苦的事,但是否受苦,卻是可以選擇的。換句話說,痛苦雖然無可避免,但是要如何應對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和狀況,卻是取決於我們自己;我們應對的心態,將決定我們是否會受苦。

佛教徒說,每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負面的事件,就會有兩支箭矢飛向我們。身體中箭很痛苦,但是被第二支情感上的箭射中甚至更加痛苦。
佛陀解釋說:「在生活中,我們不一定能夠控制第一支箭,不過,第二支箭是我們對第一支箭的反應。第二支箭是可選擇的。」

幾年前第一次聽到這句引述自佛陀的話時,我非常困惑,因為雖然我明白祂的意思,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把這想法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倘若讓任何人在受苦與不受苦之間明確地做出抉擇,我認為沒有一個心智正常的人會選擇受苦。
我要怎樣才能選擇不受苦呢?假如那麼簡單,我想就不會有人再受苦了。直到多年後我對痛苦的來源有了新的認識,才有辦法從源頭止住痛苦。

在我開始自我提升的旅程時,我接觸了無數幫助人解決問題的不同學說、研究和方法。我讀了即使不到上百本也有數十本的書、研究心理學、去做心理治療、傾聽許多不同思想領袖的意見、試著改變自己的習慣、凌晨四點起床、改變飲食習慣、變得更有條理和自律、進行「影子工作」、研究性格類型、每天冥想、參加靈修營、追隨精神導師,以及研究不同的古代宗教。

只要你說得出來,我大概都嘗試過。我拚命地想要找到答案,因為我想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不再痛苦,並且幫助別人也不再受苦。雖然其中一些方法確實幫助我逐漸改善,卻沒有止住我的痛苦。我仍然每天都感到極為焦慮、恐懼、不滿足、煩躁、憤怒、沮喪和沉重。即使做了以上所有的努力,我還是沒有找到答案;而且老實說,甚至比我開始尋求答案之前更加迷惘。
我覺得自己毫無目標、沒有希望、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知道該去哪裡尋找,或者該和誰商量。直到我陷入最黑暗的時刻,才有一線希望開始引導我走向光明。

在尋找了那麼多年以後,我突然偶遇了我的第一位導師,他教我如何成為一名教練,並向我透露如何才能減輕自身痛苦的答案。
我發現答案就在於理解我們的思維如何運作,以及人類的經驗是如何創造的。


第二章 看見所有痛苦的根源

「環顧周遭的人很聰明,審視自己內心的人很有智慧。」──馬紹納.迪里瓦約

我們生活在思想的世界,而非現實當中。席尼.班克斯曾經說過:「思想並非現實;然而我們的現實是透過思想創造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對世界的感知中,而且,即使是近在身邊的人也會有截然不同的感知。

舉例來說,你可能坐在咖啡店裡,面對四分之一人生的存在危機,壓力大到快發瘋;在其他人似乎都過得很好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在做什麼,而你隔壁的人正一面愉快地享受剛泡好的飲料,一面平靜地觀察人群。你們兩人在同一間咖啡店,聞著同樣的香氣,周圍是同樣的陌生人,但是你們兩人眼中的世界卻天差地別。我們很多人經歷了同樣的事件,或者,同時在同一個地點,卻對世界有完全不同的體驗。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生活在思想而非現實的世界裡。假如你走到一百個人面前,詢問每一個人金錢對他們的意義,你認為你會得到多少不同的答案?將近一百種答案!

金錢在理論上是同樣的東西,但是對每個人的意義卻不一樣。金錢可能代表時間、自由、機會、安全、內心的平靜,或者也可能代表邪惡、貪婪,以及導致人們犯罪的原因。我暫時不打算討論哪一個對或哪一個錯(提示:答案沒有對錯,不過那是另一章的內容)。

這概念的另一個實例是:假如你調查一百個人,詢問每一個人對我們現任總統的看法,你認為你會得到多少不同的答案?
即使我們談的是同一個人,我們還是會得到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因為大多數人都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感知中。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或是說想法),決定了我們最終對這件事的感受。那個意義或想法就是我們從此看待生活的濾鏡,因為這樣,我們生活在對現實的感知中,而不是現實本身。現實是發生的事件,沒有意義、想法,也沒有任何解讀。

我們賦予事件的任何意義或想法,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就是如此產生的。我們對生活的體驗,也就是這樣從內而外創造出來的。
讓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好或不好的,不是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解讀。這就是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可能比第一世界國家的人要來得幸福,而第一世界國家的人可能比第三世界國家的人要來得痛苦。
我們的感受並不是來自外在事件,而是出於我們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因此,我們感受到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我們假設你非常討厭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給你帶來莫大的壓力、焦慮和沮喪,讓你連踏入上班的大樓都感到痛苦,光是想到工作就會滿肚子火。當你想到工作時,正和家人一起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節目,但一思考到對工作的想法時就會感到憤怒──其他人都度過了愉快的時光,只有你不開心。
在這一刻,儘管發生的是同一件事,但是你家中的其他人卻和你有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雖說你其實並沒有在工作,但光是想到工作,就對現實產生完全不同的感知。
倘若真是外在事件造成我們內心的感受,那麼每次你在客廳裡,和家人一起看有趣的電視節目時,都應該會感到快樂滿足,但事實並非如此。
現在,你可能會說,你之所以有這種感受只是因為有個外在事件,也就是你的工作,使你感到緊張焦慮。對於這點,我想問一個問題:每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有完全相同的感受?
兩個不同的人可以做一模一樣的工作,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工作體驗。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最棒的經驗和夢寐以求的工作,對另一個人來說,卻可能是最可怕的噩夢和活生生的地獄。這兩人之間唯一的區別是他們對工作的看法,這決定了他們最終對工作的感受。

現在,我們回到最初假設你討厭工作的情境,還記得當你想到工作時,帶給你多大的壓力、焦慮和沮喪嗎?
我們來做個簡短的假想實驗,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假如沒有討厭工作的念頭,你會是什麼樣的人?
花一分鐘看看你會想到什麼,直到你想出來為止。
如果你不過度思考,真正讓答案從內心浮現出來,一旦沒有討厭工作的念頭,你很可能會感到快樂、平靜、自由和輕鬆。
少了我們平常對特定事件或事物的思考,我們對這事或物的體驗就會徹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是活在思想而非現實的世界中,我們對現實的感知,是透過自己的思維從內而外創造出來的。有了這個新的認識,你就找到了我們所有人類心理痛苦的原因……

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念頭。
現在,先別把這本書扔到房間另一頭並點火燒掉,我並不是說這一切都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而它不是真實的。我們對現實的感知非常真實,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所想的,而我們的感覺很真實。這是完全不可否認的。不過,在我們開始明白現實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之前,我們的念頭看起來也好像是不可避免、無法改變的現實。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感受到的只是自己腦中所想的,那麼,我們就知道可以藉由改變想法來改變感受。因此,只要知道生活體驗是來自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就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體驗。倘若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只需要一個念頭就能擁有不同的體驗,而且透過無念頭的狀態隨時改變整個生活。
簡而言之,當我們停止思考的那一刻,就是幸福的開端。



★年輕和尚與空船(講述思考為何是我們自身痛苦根源的禪宗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年輕的禪宗和尚住在一間小寺院裡,這間寺院座落於一個小湖附近的森林裡。寺院裡只有幾位高僧,其餘都是新來的和尚,仍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東西。僧侶們在寺院裡有很多應盡的義務,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坐的日課,他們必須坐下來,閉上眼,靜靜地冥想,一次好幾個小時。
每次打坐完畢,他們都必須向師父報告自己的進展。由於種種原因,這名年輕和尚在練習打坐時很難保持專注,這讓他非常惱火。年輕和尚向師父報告了他的進展,或更確切地說沒有進展之後,老和尚問了年輕和尚一個隱含教訓的簡單問題:「你知道真正讓你生氣的是什麼嗎?」年輕和尚回答:「嗯,通常我一閉上眼睛開始冥想,就會有人走來走去,讓我沒辦法專心。我氣的是他們明知道我正在打坐,卻一直干擾我。他們為什麼不能體貼一點?然後等我再度閉上眼睛,試著集中精神的時候,又可能有一隻貓或一隻小動物從我身邊掠過並干擾我。到這時候,就連風吹樹枝發出聲響,我都會覺得生氣。甚至這還不夠似的,連鳥兒也叫個不停,我在這個地方好像找不到一絲安寧。」
老和尚只向他的弟子指出:「我發現你每次遇到干擾就會變得更生氣,這和你打坐的目的恰恰相反。你應該找出方法,不要對打擾你做功課的人或動物,或者周遭的任何事物動怒。」
在跟師父商量之後,年輕和尚走出寺院,環顧四周,想找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好讓他能夠平心靜氣地打坐。他在附近的湖邊找到了這樣一個地方。他帶了蒲團來,坐下來開始冥想。但是沒過多久,有一群鳥兒飛落在湖上,就在和尚打坐的附近。聽到嘈雜的聲音,和尚睜開眼睛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儘管湖邊比寺院來得安靜,卻還是有事物會擾亂他的平靜,因此他又生起氣來。不過,雖然年輕和尚沒有找到他尋求的寧靜,他還是時常回到湖邊。
有一天,和尚看見在小埠頭的盡頭繫著一艘船。就在這時,他靈機一動: 「我何不坐上那艘船,划到湖中心,在那裡打坐呢?在湖中心就不會有任何東西打擾我了!」於是他把船划到湖中心,開始打坐。
正如他所料,湖中心沒有東西打擾他,他能夠打坐一整天。等一天結束後,他再回到寺院。這情況持續了兩天,和尚很高興終於找到一處可以安靜打坐的地方。他沒有發脾氣,可以心平氣和地持續打坐練習。
到了第三天,和尚又坐進船裡、划到湖中心開始冥想。幾分鐘後,他聽見水花潑濺的聲音,感覺船在搖晃。他開始心煩意亂,就連湖中心都有人或事物在干擾他。
他睜開眼睛,看見一艘船直直朝他駛來。他大聲喊:「把你的船開走,不然你會撞到我的船。」可是另一艘船還是朝他直衝而來,距離他只差幾呎了。他又大喊了一聲,但情況沒有絲毫改變,於是那艘迎面而來的船撞上了和尚的船。這時他火冒三丈,高聲說:「你是什麼人,為什麼在這麼遼闊的湖中央撞上我的船?」對方沒有回答,惹得年輕和尚更生氣。
他站起來看看另一艘船上是什麼人,令他驚訝的是,他發現那艘船上空無一人。
那艘船大概是隨風漂流,才撞上和尚的船。和尚發現自己的怒氣消散了。那只是一艘空船!根本沒有可以生氣的對象!
那一刻,他想起了師父的問題:「你知道真正讓你生氣的是什麼嗎?」然後心裡想:「問題不在其他人,也不在狀況或環境,引起我憤怒的不是那艘空船,而是我對空船的反應。所有讓我心煩意亂、憤怒的人或事,就像空船一樣。若不是我自己有所反應,那些事物根本沒有惹我生氣的能力。」
和尚把船划回岸邊,回到寺院裡,開始和其他和尚一起打坐。周圍仍然有嘈雜聲和干擾,但和尚把那些都當成「空船」,繼續平靜地打坐。
老和尚看見他的變化後,只對年輕和尚說了一句:「我看到你已經找到真正讓你生氣的原因並克服了它。」



第十五章 為奇蹟創造空間

「今天我為奇蹟騰出了空間。我明白重要的不是奇蹟有多大,而是我為奇蹟創造了多少空間。」──凱爾.葛雷

★禪師與學者的故事──清空你的杯子

從前,有一位睿智的禪師,許多人遠道而來尋求他的協助。他會教導他們,指點他們開悟之道。某天,一名學者來拜訪禪師,向他請教。
學者說:「我是來請你教我禪的。」
很快地,明顯可以看出這名學者充滿自己的觀點和學識。他再三用自己的故事打斷禪師,根本聽不進禪師說的話。禪師平心靜氣地提議他們先喝個茶。
於是,禪師慢慢地為客人倒一杯茶。杯子滿了,然而他還是繼續倒,直到杯中的茶水溢出來,流到桌子上、地板上,最後流到學者的長袍上。
學者大喊:「快住手!杯子已經滿了,你難道看不出來嗎?」
禪師笑著回答:「正是如此。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裝滿了想法,再也裝不下別的了。等清空杯子後,再回來找我吧。」

諷刺的是,關於空無可以寫出很多東西。所謂的空間就是:空無一物。我們在研究宇宙和量子物理學時,會發現一切都是從空無而來。因此,偉大的靈性導師稱之為偉大的空無。要創造,就必須先有空間;我們自己的腦袋也是如此。假如你想要創造新的東西,例如新的想法,那麼,你首先必須創造空間,以便接收能夠改變生活的新點子。如同茶杯一樣,若是你的腦中塞滿了舊的思維,那就不可能有任何新的想法進入大腦,創造出你所尋求的改變。
我們創造這種空間的方法就是不要思考,只要停止費力地思考,立刻就能創造出空間,讓新的想法和點子進入我們的大腦。質疑目前思維方式的問題,也是為大腦創造空間的好方法。

所有的奇蹟都發生在這片虛無的空間裡。舉例來說,優秀的運動員會接受高強度的訓練,但是最傑出的運動員都知道,他們在訓練過後需要同樣高強度的休息,才能保持在巔峰狀態。在這段休息時間裡,他們恢復體力、增加肌肉,變得更為強壯。他們透過休息為自己創造的這片空間,正是他們想從鍛鍊中得到的一切實現的地方。
湯瑪斯.愛迪生在遇到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他會兩手各握一顆鋼球在椅子上睡覺。最後他會進入夠深層的睡眠階段,這時球會掉落,將他驚醒,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會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一切都是從空無而來,愛迪生了解這個概念──為了讓新想法進入他的頭腦創造出空間,而不是試圖努力用舊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他知道舊的思維無法提供他解決難題的辦法。

「我們無法用與創造問題時同一層次的思想來解決問題。」──亞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和愛迪生一樣,行為與眾不同、古怪而難以理解,不過他們對創造空間的認知十分類似。愛因斯坦被難題困住的時候,他會停止解題,改拉小提琴。他在演奏的時候,答案似乎會憑空冒了出來,之後他就找到了問題的解答。愛因斯坦透過不思考在腦中創造空間,以便接收從宇宙下載的天賜答案。

我們不必努力解決每個問題。即使是我們視為天才的人,也沒有為了世界上最重大的發現而殫心竭慮,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非那麼做不可?我們和他們並無不同,都與同樣的本源相連結。只要正確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深入了解所面臨的任何挑戰。我們只需要一個念頭、一種洞察力和一種想法,就能擁有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