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原文書名:


9786267488096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 產品代碼:

    9786267488096
  • 系列名稱:

    Redefine 哲史思
  • 系列編號:

    2APB35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楊眉
  • 頁數:

    384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722
  • 出版日:

    20240722
  • 出版社:

    創意市集(城邦)
  • CIP:

    170.1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從初生之犢到為老不尊,看中國成語如何揭示西方心理學真相。
xx. 54則關聯式成語和心理學術語,從「成語」裡去找「心理學」知識。
xx. 了解成語典故翻轉學習心理學,揭露日常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xx. 涵蓋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從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三個部分,提升人生幸福感。
以自我為出發點,對心理健康的定義分為三部分: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自我成長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實驗心理學創始人艾賓浩斯說過:「心理學有遠源流長的過去,但卻只有短暫的歷史」,「成語」則是展現心理學漫長過去的最佳註解,書中每一個成語除了詳細解說、考證來源外,對應重點介紹的心理學術語皆附有中英文對照,方便查閱及擴展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姓名:楊眉
心理學教授
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
1984年開始提供學生心理諮詢,1985年教授心理學。2007年成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首批認證心理諮商督導。2003年SARS時期、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疫情中,均以志工身份承擔督導工作。
出版簡體《與焦慮同行》、《青春期集體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和實踐》、《心理學術語力》等心理學專業與科普著作十二本。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 54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成語和心理學術語,延伸理解心理學對我們的日常行為及決定的影響。
 書中涵蓋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為基礎,從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三個部分,提升人生幸福感。
 輕鬆學習,一天一則無負擔,從了解成語典故進而進入心理學層面。
 以使用不同的內容形式(生活化有共鳴的主題),帶給讀者學習的樂趣。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
不由自主與自我覺察
不可理喻與兒童自我狀態
不知不覺與無意識
嚴防死守與心理防禦機制
渾然不覺與壓抑情緒
拐彎抹角與隔離機制
代人受過與代罪羔羊作用
見仁見智與投射作用
白日做夢與白日夢
矢口否認與否定(認)
歲歲平安與抵消作用
為老不尊與退化作用(退行)
文過飾非與合理化
心口不一與反向作用
破繭成蝶與昇華作用
風趣橫生與幽默理論
百無禁忌與去聖化和再聖化
再談防禦機制說
不假思索與條件反射和習慣
察言觀色與人際過敏
打鐵趁熱與記憶遺忘曲線
杯弓蛇影與心理現實
刻骨銘心與情結
輕諾寡信與生存姿態
勝券在握與控制幻覺
初生之犢與前額葉皮質(掌管思考與決策)
息事寧人與公平理論
一飯千金與社會交換理論

第二部分 自我接納與接納他人
惻隱之心與同理心
見賢思齊與觀察學習
從化干戈為玉帛到衝突與和解
日久生情與單純曝光效應
相敬如賓與家庭界限
事後諸葛與後見之明偏誤
東施效顰與認同
和而不同與人格特質

第三部分 自我成長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一日三省與自我監控
子承父業與職業認同
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功能自主
單純曝光效應與社會影響
破罐破摔與預言的自動兌現
胸有成竹與自我效能感
度日如年與等待時間知覺
逢凶化吉與創傷後成長
兵來將擋與問題解決
魚和熊掌與心理衝突的管理
克制情緒與情緒管理
鮑魚之肆與刺激回避和自我控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環境決定基因表達
功到自然成與刻意練習
以貌取人與外表吸引力刻板印象
錙銖必較與互惠利他主義
吃虧是福與延遲滿足
公序良俗與優勢性格說
羞惡之心與道德焦慮

文章試閱


成語 一飯千金 除了物質,你還可以與人交換什麼?
心理學 社會交換


一飯千金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講韓信知恩圖報的故事。西漢軍事家韓信年輕未得志時,一位年邁的洗衣婦同情他,經常做飯給他吃,日後他發達了,回報老人千兩黃金。

與一飯千金類似的一個古訓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教育人要感恩,要知道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知道感恩對個人與社會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先從施恩者看,被感恩會讓他收穫雙重滿足:別人肯接受他的幫助,使他的助人需要得到滿足;而別人的知恩圖報則會滿足他內在的社會贊許需要,也會增加他日後助人的可能性。

而對感恩者而言,感恩的行為同樣也會滿足其精神需要:證明自己是知恩圖報的君子,同時也證明自己是一個值得幫助的人。

受恩、感恩,如此循環往復,就使人與人的關係進入可持續發展狀態,有的還會發展成終身的友誼。

一個懂感恩的人,會在成長中逐漸擴大自己感恩的範圍,不僅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還知道感恩他所擁有的一切: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鳥獸蟲魚、花草樹木。他會珍惜和尊重他所在的世界,因此也更容易體驗到生活中的滿足與幸福,更因為心懷感恩,他會很自律,會以恭敬的態度珍惜並關愛自然與人文環境。

但是,「 一飯千金」 和「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按照常理,一飯報以一金,或者滴水報以杯水、盆水就可以,為什麼要報以千金和湧泉?這不是同時給施恩者和受恩者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也是違背社會交換原則的,會造成新的心理不平衡。

既然是交換,就涉及人際交往中的公平問題,如果收益略大於或者等於代價,這種交互作用就可以維持,雙方也會基本滿足。可如果收益長時間小於付出,甚至沒有收益,損失方就會憤怒,而這種關係也難以維持。

關於感恩的古訓與西方的社會交換理論具有共同的前提,二者都強調受恩惠就要懂得感恩。而關於施恩受恩中的公平問題,我們也有自己的古訓,而且是雙向約束、非常公平的:「受恩不報非君子,施恩圖報非君子。」這樣一種雙向約束,自然會讓人際關係良性迴圈,持續發展。

心理學研究指出,在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中,人們通常會選擇增值交換,也就是雙方都以相等或稍微多一點的方式回報對方。例如一般農村家庭中的紅白喜事帳本,就是保證交往公平的一種方式。

而那些選擇減值交換的人,也就是總以少於對方付出的方式回報,甚至不回報對方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就很難長久維持。

所以, 按照社會交換論,「一飯千金」、「湧泉相報」 理念, 可以幫助我們維護一種對對方而言,收益遠遠大於付出的關係,為關係的持續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

可是如果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發現。所謂公平交換,就是雙
方的交換是基本平衡或者略多一點的, 如果自己每次都以「 一飯千金」、「 湧泉相報」的方式回報別人,讓對方所得收益遠遠大於其付出,就會讓對方心生內疚甚至不安,久而久之,對方就會因為心理壓力太大,反而對我們敬而遠之。而我們自己也一樣,如果每次都要回報「千金」或「湧泉」,這種關係會讓我們不堪重負,因此無法長久。

不僅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還有另外一面。從人類學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往往就是靠『虧欠』。如果兩不相欠,就意味著這人跟我已經沒有關係了。」

我的觀點是,長期的關係不要怕短期的虧欠,而臨時性的交往則要盡可能即時回報(如旅途中的一面之交等)。概括起來就是:一般關係的回報要強調時效性,而長期關係的回報,只需要注意動態平衡就可以。

總之,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程度,受恩回報也有程度,如果過度了,就會給施恩者造成壓力。因為「一飯千金」或者「滴水湧泉」都遠遠超過施恩者的給予,這樣厚重的回報,會不會變成另外一種施恩,而且幾乎是無法回報的施恩?比如韓信感恩的那位普通的洗衣婦,她又如何去回報這「千金」呢?如果都想著一飯千金、湧泉相報,那些遇到困難的人,還怎麼敢去求助呢?因為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他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償還,因此乾脆就不要了吧。這是不是很多人在遇到困境時盡可能不去尋求社會支援的文化根源所在呢?

就我個人而言,如果一個人施恩時期待我一飯千金,我是不敢受這個恩的。而我想要幫助的人若打算有朝一日湧泉相報,我也不敢提供幫助了,因為我要避嫌,我可不想被別人說成是要「放長線釣大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