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經典童話竟是警告大人的:小美人魚、小紅帽、寶蓮燈、白蛇傳……本是寫給小孩看的故事,大人為何更該讀?

原文書名:童话中的心理学


9786267505083經典童話竟是警告大人的:小美人魚、小紅帽、寶蓮燈、白蛇傳……本是寫給小孩看的故事,大人為何更該讀?
  • 產品代碼:

    9786267505083
  • 系列名稱:

    issue
  • 系列編號:

    WI072
  • 定價:

    390元
  • 作者:

    壹心理.專業心理諮商師團隊 編著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4.8x21x1.4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1002
  • 出版日:

    20241002
  • 出版社:

    任性出版-大是
  • CIP:

    173.75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小美人魚犧牲歌喉、走路雙腿痛如刀割,王子還是娶別人──付出,未必有回報。
  ◎《白蛇傳》,許仙發現白蛇是妖怪所以舉發?他擔心的是白娘子妨礙自己的前途。
  ◎以愛之名對人施加指導與要求,其實是吞噬,〈小紅帽〉的外婆就是這樣。
  ◎《青蛙王子》裡頭公主失手把金球掉水中?手誤、口誤都是內心想法的洩露。

   你對童話故事的印象,公主與王子總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現實世界是:
   丹麥文學家安徒生從小父親病逝、母親改嫁,他寫《小美人魚》,
   是想傳達弱小自我力圖重新出生的渴望;

   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本職是教會執事與數學教授,
   他筆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就是他內心真理與社會陳規的拉鋸。

   至於迪士尼最受歡迎動畫片《美女與野獸》(法國小說家珍妮瑪麗作品),
   曾被評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讓人看不到愛情的種子,只有人質情結。

   本書由深耕心理學13年的專業心理服務平臺「壹心理團隊」編著,
   解析中外知名童話,像是小美人魚、睡美人、小紅帽、寶蓮燈……
   這些故事本是寫給小孩看的,為何大人更該讀?想警告我們什麼?

   .付出卻期待回報,多半沒有好結果──《小美人魚》
    人魚公主遇見人類王子,為了愛情,她犧牲歌喉以換取岸上行走的雙腿,
    王子根本沒看見(在乎)她付出多少努力。
    真實世界裡,愛情很少有快樂結局。

   .權力、聲譽與財富,沒有人不愛──《小王子》
    小王子離開B612星球,在宇宙間遇到許多人:
    國王試圖控制一切、愛慕虛榮的人只聽得見掌聲、商人不斷數著星星(財富)。
    權力、聲譽與金錢,讓人得以立足於社會、成為了不起的大人,
    其實他們內心的渴望仍是孩子:想要被愛、被關注。

   為什麼童話故事中,王子總是以「野獸」、「動物」身分出現,
   作者們想隱喻內心的恐懼還是孤獨?

   《青蛙王子》中,公主是真的「失手」把金球掉進水中嗎?
   其實,手誤、口誤都是內心真實想法的流露。

   哪吒的故事中,真正的反派不是東海龍王、石磯娘娘,
   竟是身為父親的李靖──為什麼?

   小美人魚、小紅帽、寶蓮燈、白蛇傳……本是寫給小孩看的,
   為何大人更該讀?這些故事都是潛意識裡的現實,幫助你重新理解自己。

作者簡介


壹心理
  深耕心理學行業13年的專業心理服務平臺,專注於心理知識的全民普及,致力於推動中國心理行業發展。成立於2011年,彙聚4,000萬心理學愛好者,服務範圍涵蓋137個國家和地區。

專業心理諮商師創作團隊:
高予清
  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沙遊諮商師、團體沙遊分析師,廣東省心理學會會員,南開大學管理碩士,暨南大學心理學研究生結業,中美班高級精神分析班畢業,候選榮格分析師受訓(2021年∼2023年),壹心理認證作家。

任書儀
  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心理諮商師個人執業,長期專注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證。受訓於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候選榮格分析師五年培訓課程(2019年∼2024年)、第九期張天布兩年制(2021年∼2023年)精神分析連續項目培訓。

薛飛
  精神科主治醫師、註冊心理諮商師、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師、團體治療師。西安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陝西省心理學會委員、陝西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首批心理援助隊)成員,曾在雷神山醫院進行心理援助。

謝小丁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紐西蘭執業諮商師,就職於高校與海外醫療系統,出版多本非虛構暢銷圖書,任職多家媒體的自由撰稿人。

張凱麗
  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C級沙盤遊戲師、壹心理2022年及2023年心理行業年度十佳諮商師,現於美國加州索菲亞大學攻讀超個人心理學博士。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 重讀童話,重新認識自己╱宋怡慧
推薦序二 童話,不再只是童話╱王意中

第一章 人生從來沒有完美結局
1 付出卻期待回報,多半沒有好結果——《小美人魚》
2 你也是生恐孩子長大的大人嗎?——〈睡美人〉
3 試過所有方法都無效,先去睡覺吧——《愛麗絲夢遊仙境》
4 權力、聲譽與財富,沒有人不愛——《小王子》
5 就算是天賜之子,也得挺過磨難——《寶蓮燈》

第二章 理解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
1 關係破裂無可避免,修復才能走更遠——《美女與野獸》
2 口誤是內心真實想法的流露——〈青蛙王子〉
3 你心中想什麼,就會吸引什麼——《田螺姑娘》
4 怕被毀滅,先摧毀對方——《白蛇傳》

第三章 有些關注與愛,其實是吞噬
1 比起忽視,過度關注更讓人絕望——〈小紅帽〉
2 最不起眼的,其實最有價值——《穿靴子的貓》
3 明知沒有完美結局,還是要追求——〈糖果屋〉
4 叛逆,就是孩子和父母爭輸贏——哪吒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重讀童話,重新認識自己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AI時代來臨、事物充滿挑戰與變化,你是否曾在現實的洪流中迷失自我?你是否希冀洞悉人性,卻不知從何下手?在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掙扎,是否令你感覺疲累?想要適應殘酷的現實,卻擔心失去純真?如果你和我一樣,對人生有相似的困惑,本書將是你探索自我的最佳解方。
  回顧童年陪伴我們成長的13個東、西方經典童話,它們不僅是床邊故事,更是我們想像世界的窗口。經過壹心理.專業心理諮商師團隊巧妙的詮釋,全書內容淺顯易懂,也化身為開啟自我探索之門的神奇鑰匙,引導我們重整紛亂的思緒、理解人我複雜的情感,從而認識並接納真實的自己。正如書中所言:「重讀童話,就能重新認識自己。」
  這本書深入剖析13個經典童話角色,從心理學全新解讀童話,深入探討行為冰山底下的心理,筆調生動流暢、舉隅兼具理論和深度,讓讀者在知識與趣味間取得絕妙的平衡。
  書中的議題包羅萬象,涵蓋人性、成長、自我認同、愛情、親子關係等,給予讀者自我認知的新思路。同時,作者群以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引領讀者重新思考,揭開童話背後的心靈密碼。無論是正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青少年,還是渴望自我突破的成年人,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跟隨作者們的筆觸,彷彿走進潛意識的長廊,破除完美主義帶來的成長困境,與內在自我對話。
  從小美人魚、睡美人、愛麗絲到小王子,這些耳熟能詳的角色,各自代表不同年齡階段會面臨的人性真相,讀完本書之後,也能獲得智慧上的成長。例如,《小美人魚》不只是一部童話,而是自我認同的內在之旅,從「我是誰」到「我要成為誰」的探尋歷程;〈睡美人〉超越詛咒和救贖的表象,象徵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將面臨的成長困境。
  有時候,人生中問題的答案不在遠方,而在我們最熟悉的故事中。〈小紅帽〉揭示了大人用恐嚇取代善意溝通的教養困境;哪吒的故事讓我們理解,青少年的叛逆是確認自我的必經之路。
  從依戀理論到人格類型、從個體化過程到親子關係,每個章節都像是一堂又一堂生動活潑的童話課。就像《白蛇傳》巧妙的融入性別議題:性的原罪,讓男人與女人對立。它提醒我們,和諧、平等、尊重與同理,才是兩性相處的平衡之道。
  這本書宛如一面照見自我成長的明鏡,不只解密人性,也讓我們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重塑自我人生價值。原來,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歷經迷霧般的茫然,從發現自己到覺察自我,不斷經歷出走與回歸,才能完整體會人生的意義,進而把挫折當作圓滿生活的一部分。
  閱讀的過程是一趟自我療癒的心靈之旅。不只能重拾童年的美好回憶,更能發掘成長的智慧、理解生活的真諦,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漫步在熟悉的童話長廊裡,我看見曾經熟悉卻走遠的身影,和醍醐灌頂後的自己重新相見。此刻,就如小王子所言:「最重要的東西都是肉眼看不見的,唯有用心才能洞察。」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給予我們的奧義!


推薦序二
童話,不再只是童話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童話,看似淺顯易懂;童話,讓人感覺親近;童話,容易使人相信。我們很容易沉浸、陶醉、躲藏在童話故事中,或試圖從童話裡的角色拼拼湊湊,尋找自己的身影、找出彼此的關係與連結,卻總是茫然。
人們時而嚮往童話裡的主角,從中尋找內心渴望、卻無法擁有的一切──外貌、自信、財富、權勢、能力、關係或愛情;時而將故事橋段,作為生命的借鏡、警惕,不讓自己重蹈主角的覆轍。
在這座宛如迷宮的人生城堡裡,我們茫然、不知所措。「我是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渴求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卻也害怕在一段關係中被情緒勒索和脅迫。
在閱讀童話時,我們容易停留在故事表面,誤以為童話是為兒童和青少年打造,與成年人毫無關聯。
其實,童話非常適合解讀人性,特別是流傳許久的故事,橫跨數個世代,蘊藏人性的寶藏,等待我們的挖掘,並與讀者的經驗、想法、觀點和感受,激盪出火花。
童話,不再只是童話。
本書藉由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和心理學家作者群的解析,讓我們久違的試探內心那熟悉卻又陌生的自己。
這些經典將豐富、複雜且多元的人性,完整且周延的呈現在眼前,等待我們覺察、洞悉和參透,尋找並建立連結。
每一部經典童話就像一個萬花筒,也像一齣戲,展演複雜的人性百態。
童話無法給你人生的標準答案,作者群卻提供我們更彈性、深入和立體的思考方式,檢視自己的存在意義。
本書讓我們有機會理解童話裡的人性,面對生命中遭遇的各種困頓、醜陋與苦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驚喜、精彩和美好。
這些經典童話宛如生命的範本,透過本書精闢的剖析,讓我們能重新思索人生、編寫內心嚮往的劇本,並且好好享受生活。

文章試閱


他們趕走了我的邪惡,也趕走了我的天真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可惜只有少數大人記得這一點。作為社會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歷經社會化,我們要立足,獲得權力、聲譽、金錢和地位。如果我們能做自己熱愛的事,同時也能被這個社會褒獎,這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和商人,分別代表著在社會上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的人,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在《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中,把他們都歸為同一類。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想要獲得關愛,就需要與他人接觸,獲得安全感,而沉迷於追求權力、聲望和財富,就意味著要減少與別人的接觸,透過強調和堅持自己的立場來獲得安全感。小王子不想被社會馴化,他逃離了。就像作者選擇成為飛行員,遠離塵世喧囂、名利,也就遠離了一個個真實的人和日常生活。
《小王子》也是關於作者人生觀的童話。在本書第一章,講述了主人公年幼時曾經畫過一條吞掉大象的蛇,並透過觀察大人們是否能看懂那幅畫,來判斷他們是否還擁有童真。他會篩選出頭腦清晰的人,不幸的是,似乎沒有人通過測驗。
於是,他學會了虛假的談論打牌、高爾夫球、政治及閒話。主人公童真的一面不曾被看見和理解過,他渴望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尋找童真,必然會重複不斷的受傷。
直到小王子出現,看見他的與眾不同,他才進入了心靈的世界;小王子的出現,讓他變成了一個大人,一個要修飛機、有使命感的大人。他被要求畫綿羊,主人公畫了那麼多綿羊都無法讓小王子滿意,最後他畫了一個盒子,綿羊被關在裡面,理想中的綿羊和被吞食的大象都只能靠想像看見。
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就意味著要順應社會規範、承擔責任。如何保留兒時所擁有的創造性和真實感?國王、愛慕虛榮的人、商人身上其實有善良、被看見和被欣賞的需求,也有努力生活的目標,儘管他們已經成為大人,但依然擁有對愛和被關注的渴望。
小王子是帶著失望離開的,他在成長這件事上遭遇了挫折。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Franz)曾在《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對《小王子》的分析中,引用一個案例,有兩位美國問題少年相約分別去做佛洛伊德派和榮格派的心理分析。
做佛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的少年,一年之後就恢復了,得到了治癒。他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抱持的幼稚態度,已經放棄了他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也譯作「伊底帕斯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和其他臆想。榮格派的少年問他:「那你以後準備做什麼?」對方說:「不知道,但是我必須賺錢並娶個老婆。」佛洛伊德派少年的現實感部分成長了。
接著,他說:「你知道,說起來有些奇怪,他們雖然把我的邪惡趕走了,但是同時也趕走了我的天真。」成長似乎是非黑即白、不可兼得。情感如是,理想主義和現實感亦是。

比起忽視,過度關注更讓人絕望—─〈小紅帽〉

《格林童話》中的〈小紅帽〉改寫自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作品《鵝媽媽的故事》(Les Contes de ma mère l'Oye,主標題為《附道德訓誡的古代故事》〔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ités〕,但《鵝媽媽的故事》較廣為人知)中的一篇童話。
佩羅的故事來自民間,起初的「小紅帽」是被假扮外婆的狼引誘,脫下衣服躺在床上,並被狼吃掉的可憐少女;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在改寫時,將少女改為小女孩,刪掉文中帶有性暗示的句子,並將外婆和小紅帽被吃掉的悲劇,改為被拯救的喜劇。
實際上,佩羅的「小紅帽」是十七世紀法國沙龍(salon)文化的產物。在當時的沙龍活動中,說故事是營造氣氛的重要節目。
「十七世紀法國的童話並非為兒童所寫,而是流傳在成人之間,是一種往往帶有色情內容的體裁。」這句話啟發了佩羅,於是他在故事的最後加上道德訓誡,提醒兒童和年輕女子「被寵壞的小孩容易遭到侵害,提高對假紳士的警惕。」
佩羅版與格林兄弟版的「小紅帽」給人柔弱而天真的感覺,後來出現了很多代表女性覺醒的「小紅帽」。
2005年上映的動畫電影《Kuso小紅帽》(Hoodwinked!)塑造出一位想成為超級特工的小紅帽;2011年上映的電影《血紅帽》(Red Riding Hood)塑造一位成年後,主動反抗並勇敢探尋真相的小紅帽。
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作品〈與狼為伴〉(The Company of Wolves)中,小紅帽也不再等待外界力量的救援,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野狼。安潔拉.卡特筆下的小紅帽化身為狼女,渾身散發原始的自由和力量,打破父權社會下女性應該聽話的價值觀。
小紅帽因為遭遇危險從此變得聽話懂事,那麼她聽話懂事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聲?大人真的了解她嗎?

理解和接納,才能治癒創傷

雖然格林兄弟將佩羅版的〈小紅帽〉改寫得更加有趣,但我們仍舊可以感受到故事中隱含的告誡──不聽媽媽的話是很危險的。
回想我的童年,的確也有過不少被恐嚇的感覺,比如:晚上不要亂跑,否則會被鬼抓走;不要獨自走進那個小巷子,否則可能會被壞人抓走,有些人會挖走小孩的器官賣錢……當時的我,肯定是以情感隔離的方式面對這些恐嚇,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毛骨悚然。
對大人來說,養大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要面對太多不確定性。
社會中潛藏諸多不安全因素,而孩子天真無知,怎麼能不讓大人擔心?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大人喜歡嚇唬小孩,為什麼會有小紅帽這樣的故事出現。
在具有恐嚇性質的基礎上,〈小紅帽〉裡的人物設定也有一定含意──面臨危險的是小女孩,而兇手是狼。
狼凶狠、狡猾、貪婪,還會吃人,是獸性、動物本能和欲望的象徵,所以才有了「色狼」這樣的詞,來形容貪色的男人。
有些男人無法控制自身的欲望,或因欲望而喪失人性時,他們就會將魔爪伸向小女孩。
紅色是生命力的象徵。但對凶手來說,紅色也意味少女初潮、令人著迷的性。
在2019年的騰訊公益大賽,李奧貝納(Leo Burnett Worldwide,美國廣告公司)上海分公司透過一個HTML5(編按:一種用於建立網頁的標準標記語言)作品,將〈小紅帽〉中的大灰狼比作現實生活中的色狼,重新講述小女孩遇到色狼的「童話之殤」,呼籲更多人關注女童遭受性侵的問題。
故事結束時,一組驚人的數字映入眼簾:每天有超過7名兒童被猥褻,留守兒童案件約占75.98%,教師、鄰居、親戚等熟人作案約占70.59%。
在心理諮商室,我見證一位又一位女孩,因為童年遭遇性侵,往後餘生都深陷羞恥、恐懼和悲傷之中。
格林兄弟的改寫,讓故事充滿理想化色彩;佩羅從民間故事整理的〈小紅帽〉則更貼近民情,也意味更貼近真相。脫下童話外衣回到現實世界,一旦一個小女孩被狼吃掉,生命也就結束了。
那些被性侵過的女性個案,常常帶著強烈的死亡氣息走進諮商室,我總感覺在某個平行宇宙裡,她們已經死去,站在我面前的不過是一具軀殼。
她們在這個世間所做的一切,都像是在證明自己還活著,她們進行諮商,也像是掙扎,試圖讓自己從死亡復活。
我的一位個案K,她長相甜美、多才多藝,但渾身散發著憂鬱的氣息。她走路輕飄飄的,說話也是,讓人感覺她的魂魄似乎已經離開了身體。
後來我才得知,她讀國中時曾被鄰居大叔性侵,這真是一段可怕的經歷。更可怕的是,那位大叔還警告她:「不准跟任何人說,否則大家都會說妳是小婊子,妳爸媽的面子就沒了。」
常年被父母忽視的K真的就獨自吞咽這份痛苦。還好讀高中的時候,她搬家了,才讓她擺脫噩夢。但她後來才發現,這個噩夢一直存在,從未擺脫過。
聽到K的經歷,我很難過。我知道,想要從這個噩夢中走出,需要漫長的療程。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K開始一點一點觸碰自己的感受。性帶來的羞恥感讓她無比厭惡自己,認為自己很髒,甚至見不得人。
我能感受到她的憤怒,但長久的沉默,讓她將所有憤怒的情緒都指向自己,這些憤怒像利刃般一刀一刀剜著她,讓她遍體鱗傷。
我常常詢問她的感受,這讓她漸漸意識到終於有人願意傾聽,也讓她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感受。她的無助、恐懼、悲傷和憤怒,慢慢的透過言語表達出來。
這時,她才真正體會到她的憤怒有多強烈,她說:「我真想殺了那個人!」
當她能夠充分表達憤怒時,她終於放過了自己,她說:「我高中的時候曾陷入憂鬱,那時總想自殺,現在我才明白,我真正想殺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性侵我的人。」
唯有看見心中長久被封印的情緒,將其痛痛快快表達出來,並且理解和接納,遭遇創傷的人才能被治癒。
但令人難過的是,因為性被大家看作是一個禁忌且羞恥的話題,為了和性保持距離,當任何人聽到和性有關的事件時,人們常常在不了解具體情況下,就不友善的評判,甚至指責當事人。
這讓許多如K一樣遭遇不幸的女孩只能獨自吞咽痛苦、絕望和孤獨。同時,縱容那些「狼」,讓他們更加無所顧忌。
格林兄弟將〈小紅帽〉中暗示性的句子刪除,也是否認性的呈現。
小紅帽的媽媽原本可以直接告訴她,森林裡有狼,遇到狼要直接逃跑,卻只告訴小紅帽要走大路。如此隱晦的暗示,讓小紅帽意識不到真正的危險。
不過,比起過去一味的迴避,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性教育,並透過性教育來增強孩子保護自我的意識。



我想成為的人,和大家希望我成為的人

  大部分童話故事都有一個特定的主線,那就是在男女主角原本平靜的日子裡,災難突然降臨,然後踏上斬妖除魔的艱苦冒險。在此經歷中,會出現幫助他們的小動物、智者或是仙女,而故事的結局大多是公主和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故事中斬妖除魔的主角就是英雄,這段苦難其實就是放大我們內心的成長儀式。這種受難是個體成年的考驗,經過這樣的歷練,個體就完成了從嬰兒到童年,再到青少年和成年的轉變。
  《榮格心理學辭典》(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一書中對英雄的解釋是:「一個準人類的存在,象徵塑造或掌握靈魂的觀念形式以及力量,體現人類最強大的意志,並揭示實現志向的理想方式。」可見成為英雄是不容易的,英雄所要經歷的過程,往往可以被概括為以下五個階段:

  1.被召喚:故事中的小美人魚急切的想變成有意識的人類,這是潛意識對她的召喚。個案決定透過心理諮商療癒自己,也是潛意識對靈魂的一種召喚。
  2.啟程:指決定是否踏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小美人魚為了見到心愛的王子,即使付出所有也在所不惜。她找到巫婆,用自己美妙的聲音換來雙腿,可見她是下定決心要踏上英雄之旅。對個案而言,心理諮商中到了這一步,有的個案可能會猶豫,甚至出現抵抗,這也是心理諮商介於中斷和繼續的過渡期。
  3.探索幻境:這個階段是痛苦的,小美人魚千辛萬苦來到地面,一切都與她想像的不同,她經得住考驗嗎?心理諮商在這一階段,諮商師和個案都要經歷移情和反移情的考驗,個案的人格面具會一點一點被揭開,心理陰影和情結會不斷湧現,這是「天亮」之前最難熬的時期。
  4.恩賜:邂逅自我意識,和真實的自己重新連結。小美人魚毅然決然的一跳衝破了世俗的枷鎖,得到自由。而個案在這個階段會和外面的環境和解、和自己和解,他們的身心會得到相應的自由,會因為意識的擴展,而體驗到生命的神聖感和敬畏感。
  5.回歸:小美人魚融入生育她的大海,這是她的另一種重生。從另一個層面看,這種英雄行為的最終受益者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正是因為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個案在這個階段的回歸,一方面指的是將目光和心思聚集到自己身上,另一方面指的是他們可以回歸到社會中,適應正常的生活。

  小美人魚並沒有和王子幸福生活在一起,而是變成泡沫回歸大海,看似是場悲劇。但是,這個悲劇的故事也代表了一種徹底的循環,即從母親的子宮中誕生,最後又回歸子宮。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境,我們不是壓抑自己,便是昇華困境的意義。小美人魚在跳向大海的那一瞬間,她不感到沮喪或悲傷,這是一種純粹的回歸。
  這種悲劇,大概是所有人生體驗中最激烈、也最包容的。
  表面上的個體死亡,從深度心理學看,或許是個體在代替群體受難。從心理機制來看,這些人被稱為「代罪羔羊」,他們的存在是為了釋放和消除群體的恐懼、內疚和一些消極情緒。當然,這一切都發生在潛意識中。被當作「代罪羔羊」的人有三種:第一種是有缺陷的人,他們可能是罪犯或身體有缺陷的人;第二種是失敗的人,比如戰俘;第三種則是優秀的人。
  小美人魚就屬於第三種。她有著最好看的魚尾和動聽的歌喉,可是她甘願為愛情受苦,將自己漂亮的尾巴變成人類的雙腿,她為了成全王子的幸福犧牲自己,是群體對女性期望的模範。
  人面臨最大的衝突,就是「我想成為的人」和「大家希望我成為的人」之間產生的不平衡。但是我們骨子裡早有一種機制,那就是個體化原理(編按:指個體是由意志「客體化」出來的現象)。這個機制會促使我們抓住一切機會,成為那個獨特而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自我。
  小美人魚縱身一躍,從個體層面上看,她撇開了世俗對她的要求和成見,終於成為自己。而從群體層面上來看,她的死是因為優秀,這讓她足以被當作祭品奉獻給神明,替群體贖罪。
  低劣的人承載的是群體投射出與社會價值觀相反的部分,比如失敗和軟弱;傑出的人物依舊承載群體投射出去的消極情緒,這是因為傑出人物對群體提出的苛刻要求,激怒了群體的嫉妒心和報復行為,所以他們得為群體受難。
  歷史中一些優秀的人物,如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在當時皆受到了群體的迫害。好比一間公司中,較優秀的人可能會遭到其他人孤立。
  無論如何,代罪羔羊們都承受了大眾對他們投射的負面情緒,而群體卻藉由這個機制,釋放潛意識中的消極情緒。
  所以,小美人魚不僅是她自己的英雄,也是群體的英雄。群體的發展是由傑出的個體所帶動,因此優秀的個體(英雄)不僅肩負著責任、使命,還擔負著犧牲。
行銷計劃


推薦者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閱讀推廣人、作家╱林怡辰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盧美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