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空間詩學
原文書名:La Poétique de l'Espace
產品代碼:
9786267512166系列名稱:
空盒子系列編號:
2WVB0002定價:
500元作者: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譯者:
龔卓軍、王靜慧頁數:
384頁開數:
14.8x21x2.4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1127出版日:
20241127出版社:
黑體文化-遠足文化CIP:
143.67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代表作
「如果要對內在空間的私密特質做現象學研究,顯然家屋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存在了,當然,這要假設我們會同時注意到家屋的整體性、複雜度,並努力將其諸種特定價值整合於一種根本價值中。」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射,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巴舍拉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巴舍拉在《空間詩學》裡將哲學與科學完美結合,本書是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空間,特別關注一些「親密空間」,如房屋、房間、角落、抽屜、閣樓等,也擴及自然、天地與宇宙,討論這些空間如何成為詩意表達的象徵。
巴舍拉強調人對空間的體驗不僅僅是物理性的,更涉及內心深處的感受、回憶和情感聯繫。他也使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來展現如何從心理學、哲學和美學角度看待空間,並認為每個人對空間的體驗都是主觀且富有詩意的。巴舍拉將這種思考稱為「詩意的現象學」,他的觀點啟發了後來的空間理論家和藝術家,也在建築、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等領域有深遠的影響。
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舍拉代表作
「如果要對內在空間的私密特質做現象學研究,顯然家屋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存在了,當然,這要假設我們會同時注意到家屋的整體性、複雜度,並努力將其諸種特定價值整合於一種根本價值中。」
家屋的空間散發出一股吸引力,它蘊集了它所庇護範圍的內在的存有。家屋是一種幸福空間、庇護空間、令人鍾愛的空間、充滿想像的空間……而詩是一種靈魂的投射,詩的意象即心理上驀然浮現的立體感。家屋這種「幸福空間」如何與詩做一種迷人的結合。巴舍拉告訴我們,心中的私密房間雖已消失,卻為何縈繞不去,成為難忘的過去?歇腳處如何又從何找到特別容許它存在的地點?
巴舍拉在《空間詩學》裡將哲學與科學完美結合,本書是空間心理學的經典巨著,從現象學的角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空間,特別關注一些「親密空間」,如房屋、房間、角落、抽屜、閣樓等,也擴及自然、天地與宇宙,討論這些空間如何成為詩意表達的象徵。
巴舍拉強調人對空間的體驗不僅僅是物理性的,更涉及內心深處的感受、回憶和情感聯繫。他也使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來展現如何從心理學、哲學和美學角度看待空間,並認為每個人對空間的體驗都是主觀且富有詩意的。巴舍拉將這種思考稱為「詩意的現象學」,他的觀點啟發了後來的空間理論家和藝術家,也在建築、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等領域有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
法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想像現象學家。曾做過郵局職員、中學教師,是一位不斷學習的教育者,後自學成為索邦大學教授。他是法國新認識論的奠基者,其認識論與詩學研究強調數學、心理學、客觀性、敏感性、覺悟、想像力,啟迪了許多當代重要哲學家,例如傅柯、德勒兹等。主要著作有《瞬間的直覺》、《新科學精神》、《科學精神的形成》、《火的精神分析》、《羅特列阿蒙》、《水與夢想》、《理性唯物論》、《空間詩學》、《夢想的詩學》等二十八部著作。
譯者簡介
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王靜慧,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書籍目錄
導讀 重讀《空間詩學》╱黃冠閔
導讀 空間原型的閱讀現象學╱龔卓軍
導論
第一章 家屋.從地窖到閣樓.茅屋的意義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第三章 抽屜.箱匣與衣櫥
第四章 窩巢
第五章 介殼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微型
第八章 私密的浩瀚感
第九章 內與外的辯證
第十章 圓的現象學
新版譯後記
文章試閱
第一章
家屋.從地窖到閣樓.茅屋的意義
誰會來敲家屋門?
門扉開,吾人進
門扉掩,巢穴藏
世界脈動我門外。
──皮耶.阿爾貝-畢侯(Pierre Albert-Birot),
《自然記趣》(Les amusements naturels)
I
如果要對內在空間的私密特質做現象學研究,顯然家屋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存在了,當然,這要假設我們會同時注意到家屋的整體性、複雜度,並努力將其諸種特定價值整合於一種根本價值中。家屋不僅散發給我們種種意象,也提供了這些意象的大體脈絡。而我要證明的是,在兩種情況下,想像力都提高了現實界的價值。意象具有某種吸引力,讓家屋相關的種種意象得以匯聚起來。在所有讓我們找到遮風避雨的家屋記憶之外,在所有我們曾經夢見起居於其間的家屋之外,我們能否離析出某種私密、具體的本質,以證成所有這些避風港裡的私密感,究竟有什麼樣非比尋常的價值?這成了主要的課題。
為了解答這個課題,只把家屋看成一個我們可以加以判斷、可以成為日夢的「對象」還不夠。對現象學者、精神分析師或心理學者來說(以效力遞減的序列來列舉這三種觀點),重點不是在描述種種家屋、舉出其圖象特徵、分析它們讓人感到舒適的理由。與此相反,不論這些描述是主觀或是客觀、是印象還是事實,我們必須超越描述的課題,以便為隱藏在棲居活動基本作用中的依附,找出其根本特性。地理學者或民族誌學者可以為我們描述各種不同的住處類型。但在每一不同類型中,現象學者會盡一切努力抓住其核心、安全、當下的幸福端苗。現象學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所有的住處,即使是城堡當中,找出此一原初的殼。
但是,如果我們想釐清我們之所以依戀一特定地點的種種幽微暗影,及其種種深層緣由,勢必牽涉廣泛。對現象學者來說,這些幽微暗影必須被視為某種心理現象的初步湧現。此幽微暗影,並非外加的、表面的色彩使然。因此我們在說明我們如何住出自己的生活空間時,必須考慮到所有生活上的辯證,考慮到我們如何日復一日,落腳於「人世一隅」。
我們的家屋就是我們的人世一隅。許多人都說過,家屋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宇宙,而且完全符合宇宙這個詞的各種意義。假如我們用貼身親近之眼來看,最寒愴的陋舍不也有一份美?許多討論「寒愴陋舍」的作家,都會提到詩意空間的這種特色。不過,這種提法太過簡潔。對於蓬壁家屋,他們找不到什麼好描述的,就不太在這方面花心思。所以他們沒有實際體驗這種家屋的原始感,就率爾描述其外表,然而如果他們願意做夢的話,這種原始感其實不論貧富,屬於所有的家屋。
但是,我們成人在生活中已經失去了這項基本的優勢,對天人之際的聯繫變得遲鈍不堪,因而未能感受到對家屋宇宙的最早依戀。於是才會有種種抽象之談,「世界意識」的哲學家所發現的宇宙,是透過我與非我的辯證遊戲來發現宇宙。事實上,他們在認識家屋之前,先認識了宇宙,在認識落腳處之前,已認識了遙遠的地平線;然而,如果我們以現象學的方式來研究意象的真實開端,我們會具體找到棲居之所的種種價值,這種非我的空間保護著我。
其實我們在此碰到了一組邏輯上的反題,其相關意象是我們必須進一步探索的:所有真實棲居的空間,都含有家這個理念的本質。我們將在此部著作的過程中明白,每當人類發現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庇護所時,會在這方面產生什麼樣的想像作用︰我們會明白,想像力用無形的陰影築起了「高牆」,讓自己置身於受庇護的幻象中,或者反過來說,想像力在厚牆背後發抖,無法信任這一道道堅實的壁壘。簡單的說,在無止境的辯證過程中,受庇護的存有終會感受到其庇護的有限。經由思考與夢境,他體驗到家屋的現實與虛幻。
於是,所有的庇護所、收容處、房間自此都有了聽起來像是釋夢學的價值。重點不再是從實證的面向來看家屋,說它被真實的「活用過」,也不只是在當下承認家屋的好處。真正的安逸舒適,必有其過往,透過夢想,整個往日時光都進駐到新家屋裡來了。古老的諺語:「我們隨身帶著家的守護神」,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日夢會引領我們深入到古老得不復記憶的領域,對於夢想著人類最早記憶以外的家,對於這類做夢者,這個領域敞開大門。稍後在這部著作裡,家屋將如同火與水,浸潤縈繞著我們,喚醒日夢的火花,點亮了不復記憶與回憶間的綜合。在這個遙遠的境地,記憶與想像仍深切聯結,並各自發揮其相互深化的作用。就價值層面來看,它們共同形成了意象與記憶的共同體。因此家屋不再只是日復一日地被經驗,它也在敘說的線索中、在我們說自己的故事時被經驗到。透過夢,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棲息地,共同瀰漫並保存了舊時光的寶藏。我們進入新家屋之後,當我們住過的其他地方的記憶復現,我們便能悠遊於平靜的孩提之境,它如同所有不復記憶的事物那般,靜止不動。我們活在固著裡,固著於幸福。我們藉由重新活在受庇護的記憶中,讓自己感到舒服。某些已完結的事情,必須保持在我們的記憶中,透過意象,將它們的原初價值保留下來。外在世界的記憶,與家屋的記憶基調絕對不同。藉由喚回這些家屋的記憶,我們為我們的夢增加了庫藏;我們從來不是真正的史家,卻一向離詩人不遠,我們的情緒或許只是一種迷失了的詩藝。
因此,藉著留心不要中斷記憶與想像的相互聯繫,而步步趨近家屋意象,我們可以冀望讓他人感受到一個意象可能有的心理彈性,它可能在什麼樣意想不到的境地裡觸發我們。或許,跟透過回憶比起來,透過詩歌還更能讓我們碰觸到家屋空間的詩意深度。
在此狀況之下,如果我被要求明說家屋的主要好處,我會說:家屋庇護著日夢,家屋保護著做夢者,家屋允許我們安詳入夢。人類的價值,不僅僅只有思維和經驗,日夢的價值,標誌了人性深層的價值。日夢甚至擁有自我調整價值的殊榮,它從自身的存在獲得樂趣。因此我們在新的日夢中,重新構成那些我們體驗日夢的處所。而由於我們對從前棲居之處的回憶,在日夢中重新活現起來,因而這些過往的棲居之處,也就永遠留存在我們心中。
至此,我們的目標已昭然若揭:我必須證明家屋是人類思維、記憶與夢想的最偉大整合力量之一。這種整合中的根本原理,就是日夢。過去、現在和未來為家屋帶來不同的動力,有時它們會相互干擾,甚至相互對立、相互激盪。在人類的生命中,家屋盡力把偶然事故推到一旁,無時無刻不在維護延續性。如果沒有家屋,人就如同失根浮萍。家屋為人抵禦天上的風暴和人生的風暴。它既是身體,又是靈魂。是人類存在的最初世界。誠如某些躁進的形上學宣稱的,人在被「拋入世間」之前,乃是躺在家屋的搖籃裡。而在我們的日夢中,家屋永遠是個大搖籃。一門具體的形上學,絕對不會輕忽這個事實,這個簡單明瞭的事實,因為這個事實有其價值,我們將其偉大價值歸於我們的日夢。存有即是一種價值。生命在美好中展開,它一開始就在家屋的溫暖胸懷裡被懷抱著、保護著。
從我的觀點、從現象學者看待根源的觀點來看,意識形上學開始的端點,是從存有者被「拋入世間」的剎那才開始,這讓它成為第二等的形上學。它跳過了開端,跳過了存有者的幸福狀態,跳過了人類被置放於幸福、置放於存有者與生俱來的幸福狀態。若要闡明意識形上學,我們應該要等到存有者有了被拋出的體驗之後,換個角度,用我們研究的意象風格來說:就是被攆走、被拋到家屋之外,拋擲到人和宇宙積聚著敵意的環境中之後。但是,一門完整的形上學,在意識與潛意識雙方面的結合之下,會將它價值的殊榮留給內在世界。在存有者的內在,在內在世界的存有中,有一股無所不在的溫暖歡迎著、圍繞著存有者。在世俗物質樂園的國度裡,融化在一片滿足需要的物質安慰中。就好像在此物質樂園中,存有者沐浴在營養裡頭,好像他已被各種根本的恩惠所餵飽養足。
當我們夢見我們所降生的家屋時,在夢想的最深沉之處,我們沉浸在這股原初的溫暖裡,沉浸在物質樂園這股溫柔的物質世界裡。這就是受保護的存有者所生活的環境。稍後,我們會回到家屋的這種母性特質。現在,我想要指出家屋存有者的原初滿足。我們的日夢將我們牽引回這股滿足。而詩人非常明白家屋將平靜的孩提時代「擁在懷裡」:
家屋,在向晚的光芒中,草地一角
突然,你幾乎取得了一張人臉
你如此接近我們,擁抱著,被擁抱著。
II
當然,有了家屋,我們許許多多的回憶才有了住處,而如果家屋足夠精巧,如果它有地窖,有閣樓,有僻靜角落,也有迴廊,我們的回憶就有更清楚的藏身之所。我們終其一生都會在白日夢裡回到這些角落,因此精神分析師應該調整他的注意力,轉向我們回憶中這個十分明顯的場所化作用上。我們在〈導論〉中曾說過,我想把這個精神分析的增援動作稱之為場所分析。於是,場所分析便成了吾人私密生活地點的系統心理研究。在由回憶所構築的過往劇院中,舞台布景強調了主要角色們的性格。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瞭解自己,而我們所知道的,不過是一連串生活在安適空間裡的固著經驗而已,這個人不想消失,而且即使是沉浸於過去,當這個人著手尋找過往的時光時,他也希望時光能夠「暫時停止」飛逝。空間把壓縮的時間寄存於無以數計的小窩裡。這正是空間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們希望自外於歷史,或甚至是留在歷史裡,但跟我們個人過於偶然的歷史際遇相分離時,我們知道,我們生命的曆書只能由其意象來建立。為了要分析我們的存在在存有學裡的位階,為了要對我們潛意識在原初居所裡所挖出的溝塹進行精神分析,我們必須走在正統精神分析的邊緣上,將我們重要回憶的社會成分剔除,到達日夢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我們身在自己孤寂獨處之空間時經常達到的境界。對於這類研究來說,日夢會比夢來得有用,而且這類研究也證明,日夢可能跟夢大異其趣。
因此,面對這些孤寂的時節,場所分析師便開始提問:這個房間寬敞嗎?那個閣樓是否雜亂?這個角落暖不暖和?光線從哪裡來?在這些零零落落的空間中,存有者又如何得到寧靜?在孤寂地做日夢的時候,他如何品味各種僻靜角落的特有寧靜?
在此,空間就是一切,因為,時間已經不再催趕回憶了。回憶──多麼奇妙的東西,以柏格森的意義來說,回憶其實並不記錄具體的時間綿延。我們無力重新活化已消逝的時間綿延,我們只能沿著抽象的時間序列思考它,而這種抽象的時間已無任何厚度可言。即使是最精妙的時間綿延化石樣本,具體展現長時間的逆旅居所,唯有透過空間,唯有在空間中才得以發現。潛意識深居其中。回憶無所遷動,它們空間化得越好,就越穩固。把時間中的一份回憶加以場所定位,只是對傳記作者有意義,也只是在呼應外在的歷史,將之向外用於與他人溝通。但是,較傳記來得深刻的詮釋學,就必須剔除掉與歷史相連、但並未對我們的命運起作用的時間順序,以決定命運的重心。對於私密感的知識來說,吾人私密空間的場所定位,要比日期的釐定來得要緊多了。
精神分析太慣於把激情放在「在這個世紀裡」看待。然而,其實激情在孤寂中一次次接近要發作出來:激情的存有者在他的孤寂中準備爆發和冒險。
而我們過去渡過孤寂時刻的所有地方,這些我們遭受孤寂之苦、孤寂之樂、孤寂之欲求、危害孤寂的地方,留在我們心中,難以磨滅。顯然是因為存有者不想要磨滅掉它們。他以本能知道這些孤寂的空間具有形構力。而即使此一空間已永遠從當下消逝,因而今後不見容於未來的允諾,即使我們已不再擁有閣樓,閣樓上的小房間也一去不回,我們曾經有過對閣樓的愛、曾經在閣樓小房間上住過的事實,卻依然長存。晚上,我們在夢中重回舊地,這些僻靜的角落具有護殼的價值。而當我們到達睡眠迷宮的終點,我們走入了深度睡眠的地帶時,我們體驗到的或許是一種前人類的休眠,這兒說的前人類狀態,使我們接近了回憶所不及處。但是就日夢而言,對於狹小、單純、緊縮的孤寂空間的片刻回憶,我們經驗到的卻是一個窩心的空間、不想要往外擴延的空間,而想要一直這樣保持下去。在過去,我們可能覺得,閣樓的小房間似乎太過狹小,也可能覺得它夏熱冬冷。然而,現在,透過日夢在回憶中的重新捕捉,我們很難說明白,究竟經過了什麼樣融合,讓這個閣樓的小房間既寬大又窄小,既溫暖又涼爽,總是讓人感到安慰。(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