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原文書名:よマイシゾ何ろ:бЧЬザ変容エペ「最パ古ゆфЫュヤ」


9786269616046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產品代碼:

    9786269616046
  • 系列名稱:

  • 系列編號:

    0ZTK4015
  • 定價:

    380元
  • 作者:

    松田美佐
  • 譯者:

    林以庭
  • 頁數:

    320頁
  • 開數:

    14.8x21x1.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20811
  • 出版日:

    20220811
  • 出版社:

    一起來-遠足文化
  • CIP:

    541.772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作者簡介


松田 美佐╱社會學家
在溝通、社會心理學、資訊科學等領域有傑出成就。
生於兵庫縣,畢業於東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專修課程,人文社會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暨社會資訊科學博士班肄業,曾任東大社會資訊科學研究所助理,現任日本中央大學教授。2021年曾經來台灣,以學者身份訪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進行獨立研究。
著有《流言的科學》、《手機的2000年代:成熟的移動社會》(合著,東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簡介


林以庭
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畢,現為專職譯者。
大半輩子都和日文及貓咪泡在一起。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書籍目錄


【推薦序】謠言的兩面性╱野島剛
【前 言】謠言,歷久彌新的傳媒

第1章 謠言的真實影響力

1. 社會現象的推手
「缺貨」之亂
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謠言化為現實
找出「兇手」的獵巫行動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
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2. 深入我們的生活:謠言有各種變體
從口耳相傳到網路謠言
在傳播過程中成真
造謠與傳播
謠言、八卦、風評、都市傳說

3. 謠言如何造成恐慌?
寧信其有,也要規避損失
流傳的公式與路徑
謠言必須有「依據」
擔心引起恐慌?
正常化偏誤:低估眼前危險
出於「善意」的謠言
火星人入侵地球
我們該具備的資訊判讀心理

第2章 謠言是什麼?古典理論怎麼說
1. 資訊的衰敗與產生
三大經典分析
簡化、強化、同化的流傳趨勢
目擊者偏差
被塗改的記憶
麥克阿瑟是日本人!
口傳資訊的衰敗與建立
謠言的依據:專業性與可靠性
引發適度不安,並提供解方

2. 媒體報導、社會輿論中的謠言
如何區分報導與謠言?
包裝成謠言的輿論
政府該管制謠言嗎?
從放大解讀到危言聳聽
在謠言中看見人性
大家都這樣說

3. 古典理論的不足
關於資訊的兩個問題
大眾社會理論與經驗學派
內容不重要,交流才是目的
不同的傳播媒介

第3章 故事的誕生:都市傳說、學校怪談

1. 流竄數十年的「故事」
變成「不倒翁」的女大生
成為風潮的都市傳說

2. 從都市傳說到學校怪談
席捲日本的「裂嘴女傳說」
《哆啦A夢》大結局
設計好的都市傳說:人面犬
都市傳說的可疑之處
學校裡的鬼故事
當怪談登上大眾媒體
敘述與場合的重要性

3. 同樣的主題,不同的細節
故事的核心不會改變
加上「在地化」的細節
「別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
風向使人害怕
先掌握謠言的類型
奧爾良謠言:只澄清真相是不夠的

第4章 閒話家常:維繫「關係」的謠言

1. 謠言造就的人際網路
想知道、想轉述、想交流
共享帶來連結
謠言,是「同理心」的展現

2. 社交工具,或是孤立工具
人人愛聽八卦
八卦行為的好處
評價他人的八卦
閒話家常與社會孤立
不妨聊聊輕鬆有趣的話題

3. 為何謠言如此真實
適合當話題的故事
在網路發酵的謠言
謠言是當下「最合理」的解釋
在新事物的普及過程中萌生
追求秩序的謠言
當都市傳說成為題材
一旦成為新聞,就會越來越難查證
新聞的「事實」
是媒體,還是造謠推手?
「媒體不報反而更可信」的謠言

第5章 謠言的新衣:在網路與手機的時代

1. 謠言與媒介不可分割
媒介的擴散作用
從一張傳單開始
內容跟形式的整體性
媒介本身的訊息

2. 現代網路與謠言
特性一:缺乏形體
特性二:匿名性
媒介與傳播手段的區分

3. 手機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
電話與「心理鄰里」
手機與選擇性人際關係
變多的「好友」
手機裡的「一般聯絡人」
更廣更雜的「要事」

第6章 網路社會的謠言

1. 電郵、簡訊帶來的新溝通方式
電郵與簡訊的特性
非同步性:不用馬上回覆
紀錄性:留存時間與內容
長輩圖等「非日常小驚喜」
經典案例:帶來幸福的信
出於好意,卻引發騷動
謠言擴散的阻力心理
跨媒介的現代謠言
資訊的檢驗:有紀錄還不夠

2. 網路擴散效應
多樣的資訊,謠言的溫床
資訊的存在與擴散
找到自己的「同溫層」
不分真偽的「資訊瀑布」
得到認同,比得到批評容易
開放性,反而帶來抑制效果
看得見的「互惠原則」
不可抹滅的紀錄
歷史文章:謠言的火種
網路匿名性的迷思
素未謀面的較勁
少了「來龍去脈」,所以容易過度解讀
社群網站:自我的舞台
「認同請分享」的溫馨小品文
網路謠傳與表現欲

3. 謠言社會的生存之道
各種媒介的使用狀況
不讀報的現代人
有聲譽「損害」,那聲譽「利益」?
損害帶出的系統性問題
「反抗迷思」不一定能闢謠
現代人的資訊判讀素養:保有想像力
【結語】謠言,是將人們連繫在一起的故事


推薦序/導讀/自序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專文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客觀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前言

謠言,歷久彌新的傳媒

如果有一天,朋友這麼對你說:「聽說A會辭職,是因為被你霸凌耶,謠言傳得到處都是。」
然而你卻完全沒有頭緒。你平時和A相處得還不錯,他也和你聊過關於辭職的念頭,甚至最近中午都還會一起吃飯。你感到驚訝,接著不免冒出一個疑問:「是誰在散播這種謠言的?」
你會接著否認:「那是騙人的啦,我和A很要好,我們最近才一起去吃過飯耶。好討厭噢∼居然在傳這種不實謠言。」
如果告訴你的人和你關係不錯,想必他會相信這只是謠言,或許還會幫你向周圍的人澄清。但是,如果是和你沒什麼交情的人,聽見你的強力反駁,反而會這麼想也說不定:「嘴巴上說是誤會,但畢竟『無風不起浪』啊,搞不好真的發生過什麼事,不然怎麼會被說閒話呢?」
即使是與事實截然相反的謠言,一旦當事人強烈否認,這個「否認」的舉動本身在他人眼裡看起來就更不自然,為此生氣反而令人起疑,所以即便被散播奇怪的謠言,比起四處否認、澄清,不如抱持「謠言難過月,過月無人傳」。的心態等待謠言平息。
非常遺憾的是,如果本來對你印象沒有特別好的人,偶然間聽見有關於你的謠言,也只能說「眾口難防」。況且,謠言基本上不會傳到當事人耳裡,即使你聽見了之後極力否認,「謠言滿天飛」的情況本身,就會被視為謠言的「根據」。「原來他是那種人啊,不意外。」最終,他人對你的印象,只會變得更糟。

與事實不符的事、毫無根據的事會經過口耳相傳逐漸擴散,一般人被問到「『傳聞』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通常是「沒憑沒據的謠言」吧。
早在遠古時代,謠言就已經存在了,對我們人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法國社會學家卡普費雷(Jean-Noël Kapferer)將謠言稱為「最古老的傳媒」。不過,這個「最古老的傳媒」即便在報章、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普及之後,甚至是手機、網路被廣泛運用的現今,存在感依舊沒有受到半點影響。
不過,究竟什麼是謠言呢?
其實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定義,比方說,「沒憑沒據的謠言」和「無風不起浪」這兩種狀況相互矛盾,卻又都能成立。除此之外,謠言一旦擴散就停不下來,俗話說「眾口難防」,但過了一段時間後自然就不會有人再討論了,正所謂「謠言難過月,過月無人傳」。謠言有沒有辦法用人為方法平息?什麼時候才會完全平息?雖然人們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要怎麼做才能成為智者?
受到負面謠言或負面評價所苦的個人或企業,想必會希望找出散播謠言的源頭,但想找出源頭卻是難如登天。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傳聞又稱為「評論」,評論是正確資訊,謠言是錯誤資訊……真的這麼容易就能分辨出來嗎?
自東日本大震災以來,日本媒體上不時就會出現「風評被害」(意指聲譽損害)這個詞,它與謠言的差別是什麼呢?不光是這次震災,發生一般災害的時候,謠言也會傳得到處都是,這又是為什麼呢?
本書的宗旨便在於此。首先要帶領讀者們一起了解謠言這種「最古老的傳媒」,接著要帶大家一起思考,為何像是「都市傳說」這種典型的謠言,甚至也不算是有價值的消息情報也並沒有什麼價值,卻會被人們廣為流傳。
提起「裂嘴女傳說」,一定年紀以上的日本人應該會覺得懷念。這個謠言在1970年代末期,在小學生之間大肆擴散。當時我還只是小學生,從姐姐口中聽見這個傳說後害怕得不得了。隨著時光流逝,我居然在幾年前與這個傳說「重逢」了。我的孩子上小學,他借來的書裡就印著這個傳說的插圖。現在裂嘴女已經成了兒童書籍、漫畫、動畫裡的「鬼故事」常客,來自韓國的留學生也告訴我,他小時候也在故事書裡讀過裂嘴女傳說。為什麼裂嘴女會成為怪談的固定班底,甚至漂洋過海,傳到其他國家呢?
除此之外,還有「耳洞的白線」、「洗屍體的兼職」等,然而,我們為什麼會聊起這種謠言(都市傳說)呢?本書接著將把焦點放在這些會出現在日常對話裡的話題上,梳理出謠言本身的多樣性,並試圖讓讀者了解,究竟為什麼,特定的故事會在人群中持續流傳?

之後,我們將探討現今手機與網路普及社會中的謠言。網路上充斥各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和假消息,所以被批判為「謠言的巢穴」,但如果從手機與網路這種傳播媒介的特性來看,實在難以就這樣下定論。
當然,在手機與網路的普及之下,謠言漸漸轉型是不爭的事實。
比方說,謠言的「短命化」現象。在東日本大震災當天,「因為煉油廠發生火災,雨水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的謠言以首都圈為中心,經簡訊或推特爆炸性地蔓延。然而,破解謠言的資訊也隨之傳了出來,謠言在短短幾天就平息了。在網路社會中,謠言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是資訊的接收者,同時也可以是發送者。因此,隨著網路運用逐漸普及,過去以大眾傳媒為主的單向資訊傳遞模式開始發生轉變,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也因此將產生變化,不,也有人主張早已徹底改變了。不過,以「網路社會人人都可以是資訊的收發者」這個特徵來看,身為「最古老的傳媒」的謠言,也擁有同樣性質。既然如此,「謠言」本身是否在左右未來社會發展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久彌新的傳媒──謠言。

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謠言,並感受它的魅力,與我一同思考在未來社會中,人類與資訊之間的關係。


推薦序
謠言的兩面性

作者: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沒有任何的「媒體」可以像謠言這樣,如此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吧。
可是,這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的謠言,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結構被口耳相傳,又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卻鮮少有書籍正面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正因為謠言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般,存在於無形之中。但是,松田美佐的《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一書則是深入淺出地介紹謠言的奧妙之處。
作者在傳播學方面是實力堅強的研究者,從以前開始,在有關謠言的歷史性、社會性意義的研究上,就累積了不少成果。透過本書,可知道謠言的世界無遠弗屆,同時也是一刀兩刃,既是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也可以做為擴散愛心的媒介。
雖然,謠言也是社交上不可或缺的話題,但是發生災害時更可能是造成人心惶惶的亂源之一。尤其是現代網路發達,在謠言一下子就擴散開來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從本書理解謠言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