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原文書名:Awe: The New Science of Everyday Wonder and How It Can Transform Your Life


9786269825103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
  • 產品代碼:

    9786269825103
  • 系列名稱:

    知田出版US
  • 系列編號:

    WSA1008
  • 定價:

    550元
  • 作者: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
  • 譯者:

    蔡承志
  • 頁數:

    400頁
  • 開數:

    14.8x21x1.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215
  • 出版日:

    20240215
  • 出版社:

    知田出版-時報
  • CIP:

    176.52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亞馬遜2023年1月最佳書籍★
★博客來2023年1月外文選書★

動畫《腦筋急轉彎》顧問、情緒研究的領導學者
帶領我們探索「敬畏」情緒,在平凡日常中找到幸福之道

至今已在世界各地啟迪數十萬人的情緒學者達契爾•克特納,在傳授快樂之道二十年之後,面對人類嚮往美好生活的永恆追求,提供了一個令人頗為意外的方案:尋找敬畏。

敬畏是當我們遇上壯闊而神祕的事物時會體驗到的情緒。或許人們可以舉出過去感受到敬畏的時刻與環境,但是對於敬畏的感受則是難以言傳,引發這種情緒的機制也還捉摸不定。即便是情緒領域的科學家們,也是在十五年前才開始研究敬畏。這樣充滿謎團的情緒,要怎麼成為我們尋找幸福的可靠途徑呢?

動畫《腦筋急轉彎》中,每個人的大腦總部都住著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五種情緒;不過身為這部動畫的顧問,作者告訴我們:在大腦的控制台上,其實敬畏也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我們熟悉快樂、憂愁、厭惡、恐懼和憤怒,是因為它們的表徵明顯,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人類基本情緒。但如果從演化的角度來觀察,身為高度社會化的哺乳動物,人類的存活離不開群體,而我們天生能夠促進尋求合作、彼此照護的生理反應,都與敬畏情緒息息相關。

除了回溯人類的演化歷史,從生理的機制闡述人類與敬畏情緒是天生的拍檔,作者也展示了許多的實例,從針對個人生活中敬畏經驗的採訪,到人類在音樂、視覺藝術與宗教信仰中留下的敬畏紀錄,甚至透過作者自己失去手足的經驗,闡述人類面對未知事物時,敬畏情緒能帶來怎樣的成長。這些經歷與感受,最終促使我們敞開心胸,引導我們回歸群體合作的人類本質。

身處如今這個重視物質、個人主義盛行的世界,我們外有群體間的對立、各種歧視與霸凌、軍事上的侵略等危機,內則有各種焦慮、憂鬱症、飲食失調等問題。不過只要依循作者給予的指引,每日利用少許時間感受日常中的敬畏,我們便能與身邊的人們建立更為正向的連結,在減緩社會分化的同時,獲得更健康的身心,一起創造出人類共榮的美好生活。

|本書特色|
闡述關於「敬畏」情緒的最新研究成果,
使讀者透過生理機制了解人類本能與敬畏之間的關係。
作者詳細描述研究中與自己接觸到的實例,
使讀者能體會敬畏的發生情境與對我們身心的改變。
本書主題同時涉及科學與靈性,卻沒有因此深奧難解;
作者親切的文字,使讀者能在閱讀中獲得知的樂趣與心的感動。

|誠摯推薦|

希米露╱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依首字筆畫排列)

|各方讚譽|
透過闡述轉變與熱情,同時充滿力量、引人入勝的故事,克特納熟練地向我們介紹強而有力的情緒「敬畏」——我們生活中更需要的東西。──彼特•達克特,《怪獸電力公司》、《天外奇蹟》、《靈魂急轉彎》,以及《腦筋急轉彎》導演

閱讀這本書來與最崇高的自我連結。——蘇珊•坎恩,《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 如何將哀傷痛苦化為無窮創造力,獲取難以想像的潛力》、《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作者

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敬畏,而達契爾•克特納已寫出一本關於如何找到敬畏的權威著作。──亞當.格蘭特,《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作者

《敬畏》在兩種意義上令人敬畏:對一種感受強烈,但我們知之甚少的情緒進行精彩的分析,同時展示實例來提醒我們什麼值得敬畏。──史迪芬•平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作者

這本書注定會成為經典……(克特納)著重於敬畏如何改變自我思想、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身體對敬畏的反應……他還探討了生與死,同時提出了生命的八種驚奇,敬畏透過它們揭示出個人針對生命意義的見解。──《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標評論

太棒了……令人大開眼界的科學成果,和克特納對驚奇的確切領悟結合起來,對敬畏的重要性和效力提出了啟發性的看法。讀者必會因此著迷。──《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讀者好評|
「敬畏是深入自我覺察的大門。作者描述了敬畏的不同面向。我認為這本書對教會人士來說非常有啟發。」

「這是一本寫得非常好的書。它將引人入勝的個人敘述、與非凡人物的邂逅,和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對一種有趣的情緒進行了全面而迷人的處理。」

(以上來源:Amazon)

作者簡介


達契爾•克特納 Dacher Keltner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至善科學中心教員主任。克特納博士是人類情緒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研究同情與敬畏、人類的情感表達,以及情緒如何引導我們的道德認同與對意義的追尋,研究興趣亦涵蓋權力、地位、不平等和社會階層等議題。著有《權力的悖論》(The Power Paradox)和暢銷書《生而向善》(Born to Be Good),也是《同情的本能》(The Compassionate Instinct)的合編者。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多次榮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包括第三屆翻譯類佳作獎,作品:《宇宙的寂寞心靈》、第七屆翻譯類金籤獎:《寫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第八屆翻譯類佳作獎:《星際效應》,以及第十一屆翻譯類銀籤獎:《眺望時間的盡頭》。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科普書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期間曾從事Discovery頻道字幕翻譯三年。迄今累計作品近百本,包括:《不實在的現實》、《被蒙蔽的視野》、《直視全貌》、《大轉折》、《回到地球》、、《娛樂至死》、《最後一個知識人》、《神的方程式》、《眺望時間的盡頭》以及《NASA 9大太空任務》等。

書籍目錄


推薦序
緒論

第一篇 研究敬畏的科學
第一章 生命中的八種驚奇
第二章 內隱外現的敬畏
第三章 靈魂的進化

第二篇 變革性敬畏的故事
第四章 道德之美
第五章 集體歡騰
第六章 荒野敬畏

第三篇 敬畏的文化典藏
第七章 音樂敬畏
第八章 神聖的幾何結構
第九章 最基本的存在

第四篇 讓生活中有敬畏
第十章 生與死
第十一章 感悟

謝辭
圖片來源
註釋
索引

文章試閱


第一章(節錄)

專屬的自有空間

「敬畏」的原文awe,詞源可以追溯至八百年前的中古英文「ege」和古挪威文「agi」,兩個詞都指稱恐懼、憂懼(dread)、驚恐和恐怖。這個詞源遺產根深蒂固。若我現在請你回答我們現在這道問題──「敬畏是什麼?」──你或許會以恐懼相關術語來為它定義。不過要記得,約八個世紀之前,當「ege」和「agi」出現在口語中的時候,那是個瘟疫、饑荒、公開酷刑、宗教審判、戰爭和預期壽命短暫的時代;稱得上壯闊、神祕的正是暴力和死亡。
今天當我們使用「敬畏」一詞之時,我們描述的是一種類似恐懼的經驗呢,還是感覺受到威脅並設法逃避的另一種說法?
另一道問題是這樣:我們對敬畏的體驗,和我們對美的感受是否不同?我們對形形色色能給我們帶來敬畏的事物做出反應,從而產生美的感受,這些事物包括從天空到音樂到城中充滿活力的鄰里街坊。敬畏只是一種更強烈的美的感受嗎?
直到最近之前,情緒的科學依然沒有對這些問題提出解答。情緒經驗研究大致上都專注於艾克曼在一九六ま年代研究過的六種狀態,使用討厭、可怕事物的圖像──蜘蛛、咆哮的狗、猩紅血跡、糞便──來誘發恐懼和厭惡等情緒,而感官樂趣或喜悅方面,則使用巧克力蛋糕、熱帶海灘、美麗臉孔和田園自然風光的照片。沒有研究試圖激發參與者感受敬畏。就算這樣嘗試,依然沒辦法捕捉到那種經驗,因為使用最廣泛的情緒經驗問卷,測量的正向狀態只包括積極的、感興趣的、驕傲的、振奮的、堅強的、激勵的、警覺的、熱心的、堅定的和專心的,完全沒有提到敬畏或美(或者被逗樂、愛、欲望,也或許可以包括悲憫)。敬畏的經驗仍屬未知領域。
就測繪敬畏經驗映像方面,我很幸運能與我很有計算頭腦的合作夥伴,艾倫•科文(Alan Cowen)共同執行以下研究。艾倫是個數學神童,精通測繪人類經驗結構映像的新式量化方法。艾倫首先上網際網路搜尋,找到了兩千一百幅情感豐富的GIF〔編按:圖像互換格式(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簡稱,是一種可呈現動畫效果的圖形檔案格式〕或兩、三秒的短影片。我們的參與者觀看GIF,範圍遠遠超出了從前用來誘發艾克曼那六種情緒的圖像和影片內容,並納入了狗狗跌跤、彆扭的社交接觸、小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的感人演說、看來可口的美食、情侶接吻、毛茸茸蜘蛛的恐怖圖像、可怕的車禍、腐爛的食物、怪異刺眼的幾何圖案、美妙景觀、嬰兒和小狗的臉、貓的有趣事故、雙親擁抱嬰兒、搶眼的風暴雲等等。看了每幅GIF之後,我們的參與者使用五十多種情緒術語來評估他們的經驗,包括與我們當前所關注最能相符的敬畏、恐懼、驚恐,與美。
有一天艾倫帶著他資料視覺化圖解的結果來到我的辦公室,我把它呈現在下一頁。我們到底是在看什麼?這是我起初向艾倫提出的問題。在詳細介紹了他推導並產生出這種圖像的新式統計分析法之後,艾倫解釋道,每個字母都代表我們研究中的一幅GIF,每個GIF的空間擺放位置,都取決於它主要喚起哪種情緒而定。情緒的整體分布狀況稱為語意空間。倫敦市街道有它們的地圖,我們的情緒經驗也同樣如此。
你會立刻注意到,我們的情緒經驗是多麼地豐富;在這項研究中,民眾感受到二十七種不同的情緒。這幅視覺化圖解顯示,許多情緒經驗是參雜或混合不同的情緒,例如悲傷與困惑、愛與欲,或敬畏與驚恐。情緒經驗很複雜。
敬畏落在這種情緒語意空間的什麼地方?它僅只是種恐懼嗎?不,無論把想像力如何伸展,它都不是。各位可以看出,我們的敬畏感受,追根究底都與恐懼、驚恐和焦慮毫不相干。我之所以在看著羅爾夫死去時大受震撼,部分歸因於此:儘管有癌症的驚恐,還有他離開人世帶來的重大損失,他往生造成的深邃影響,和在我腦海中挖掘出的奧祕,都讓我感到敬畏。
事實上,敬畏感受的位置很接近敬佩、興趣和美感鑑賞,或就是對美的感受。敬畏感受本質上就是好的。不過,我們的敬畏經驗顯然不同於對美的感受。喚起美感的GIF都是熟見的內容,很容易理解,也比較符合我們對視覺世界的期望──海洋、森林、花朵和日落的圖像。引發敬畏的GIF都很壯闊又神祕──川流不息的公路自行車賽選手長河;起伏盤旋的蜂擁鳥群;沙漠中隨時間變化的繁星夜空;以鳥瞰鏡頭拍下的飛越阿爾卑斯山影片;沉浸於梵谷畫作《星夜》(Starry Night)的迷幻之感。
在後續以相仿方法進行的映像研究中,艾倫和我記錄了敬畏有別於恐懼、驚恐以及美感的其他方式(相關情緒圖解可於網站alancowen.com審視)。我們用來表達敬畏的嗓音,有別於我們傳達恐懼的發聲方式(而且比較接近我們在學習新鮮事物時,傳達所體驗情緒發出的聲音,好比代表興趣和領悟等)。我們傳達敬畏和恐懼的臉部表情是很容易分辨的。促使我們產生敬畏感受的音樂和視覺藝術,和誘發驚恐與美感的創作是不同的。我們的敬畏體驗發生在它們的自有空間裡面,遠離恐懼並且與令人愉悅的熟悉美感大相逕庭。

日常敬畏

有了來自全世界的故事,以及情緒經驗圖解,我們已經測繪出敬畏的「什麼」的部分。不過或許你會有所保留。當我們回顧敬畏的故事──跨二十六種文化研究的核心方法論──我們很可能會回想起比較極端的、千載難逢的經驗──拯救一位陌生人的性命,成為墨西哥城瓜達盧佩聖母節(festival of Guadalupe)數百萬民眾之一、遊覽大峽谷、看著一位母親死去。帶給我們敬畏感的藝術描繪,包括GIF、音樂和我們的敬畏映像研究中採用的畫作等,都是經過風格化和理想化處理的表現形式。兩種方法都無法捕捉到,敬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什麼模樣──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物的話。
搜尋日常敬畏時,白洋、密西根大學教授愛咪•戈登(Amie Gordon)和我用上了一種「每日日記法」(daily diary approach),在不同國家執行了好幾項研究。這種方法把人類書寫和記錄情緒的這種非常人性的傾向帶進了實驗室,藉此將感覺轉譯為文字表達出來。在一項研究中,中國和美國的民眾,每晚都把他們的日常敬畏經驗──果真發生時──記載下來並持續兩週。這裡引述來自中國的一則故事,內容再次談到博物館讓我們湧現敬畏感受的力量:

在國立博物館,我看了商代青銅器展、畢卡索的藝術作品展,還有毛澤東雕像展……那些展品讓我嘆為觀止,驚羨那些雕像的細膩、手部的精緻造型、畢卡索藝術作品中的男女裸體結構,以及青銅器所披露的、女戰士婦好的故事。我滿心敬畏。

婦好是位女將軍,約三千年前為守護商朝出戰──展現中國歷史中的道德勇氣。賞識手之奇妙特性的不只這項研究的參與者:雕塑家羅丹(Rodin)認為手是我們身體的靈性部分,在他的雕塑作品《大教堂》(The Cathedral)中,兩隻右手指向上方,產生出一種光與空間的神祕感受,而這點我們也正可以在森林裡或在大教堂中發現。
化學這種基本的、無形的生命層理,構成了可見現實的基礎;柏克萊一位學生在學習化學中的因果過程時感到敬畏:

我當時在實驗室工作,並學到了一項在當天之前我不曾經歷過的新過程。這個過程所得結果,出現的任何非常細微的溫度改變,都會釀成貨真價實令人敬畏的作用。實際用來引發這種過程的工具也同樣令人敬畏。

另一位學生在思考大數據資料的海量程度之時發現了敬畏:

那是在關於社群媒體的社會學課堂上。那種資料的海量程度,還有不論我們是否選擇忽略它,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所施加的那種影響力量,都讓我心生敬畏,自覺渺小。社群媒體和技術累積了我們生活這麼多資料,多到難以理解──多到連我們每次心跳都可以蓋上時間戳記的程度。

這些每日日記研究所得結果,和我們從跨二十六種文化研究學到的知識十分相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在接觸道德之美的時候感受到敬畏,其次是在體驗大自然以及在接觸音樂、藝術和電影之時。靈性方面的日常敬畏體驗很罕見(不過倘若我們在宗教學院做了研究,這無疑會有所不同)。就像我們的映像研究,我們還證實了,大多數敬畏時刻──約四分之三──都感覺良好,只有四分之一帶了威脅的味道。
文化以深刻的方式形塑敬畏。北京的學生較常對道德之美感到敬畏──啟發思維的老師或祖父母,以及音樂家的精湛演出。就美國學生而言,敬畏來源則是大自然。底下是讓我們搖頭的文化差異:在美國,個人本身成為敬畏源頭的可能性,是在中國的二十倍。美國學生總忍不住要對以下舉止感到敬畏:在艱難課程拿到A等成績、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取得獎學金、講一段搞笑的笑話,或者對真正的自戀狂來講,在約會軟體Tinder上貼出新照片。
有時,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一個簡單的觀察,完全沒有任何假設,或是理論觀點的相互對立、揭瘡疤。這在我們的每日日記研究中也同樣成立:民眾每週體驗敬畏兩到三次。也就是每隔幾天就一次。他們得以如此,是因為在平凡中發現不凡:一個朋友對無家可歸街友的慷慨舉止;一朵花的香氣;觀看人行道上一棵枝繁葉茂樹木的光影演出;聽到一首讓他們回想起初戀情景的歌曲;和朋友沉迷觀賞《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電視劇。
日常敬畏。
偉大思想家們,從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到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以及禪學大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都提醒我們,要意識到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敬畏。全世界各地許多原住民哲學都堅信,我們周遭那麼多生命都是神聖的。我們的每日日記發現表明,這些偉大的哲人和文化都矚目於某種現象:生命中的驚奇往往就在左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