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現代西洋哲學史:尋索現代性之起源、發展及困境(上、中、下)【附典藏書盒】

原文書名:


9789570870497現代西洋哲學史:尋索現代性之起源、發展及困境(上、中、下)【附典藏書盒】
  • 產品代碼:

    9789570870497
  • 系列名稱:

    聯經學術
  • 系列編號:

    161455
  • 定價:

    2000元
  • 作者:

    蔡美麗
  • 頁數:

    1280頁
  • 開數:

    16x21x7.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115
  • 出版日:

    20231115
  •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 CIP:

    140.9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建構人類文明哲理。
發跡、承襲、轉變、發展乃至衰頹,思索西方「現代」文化危殆根源。

  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上半的四百多年歲月,是西方文化思想最蓬勃變動的時期。人類思想自宗教神本轉成世俗人本;並開始強調理性及對自我主體性的肯定,確立了追求建構「自由民主」體制之精神。而對於世界的「解魅」,從自然規範的承受者轉變為駕馭者,更為工業革命的思想奠基。這是「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時代,一切欣欣向榮,人們對於外來刺激抱著期許與進步的期待。
  隨著時代演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質變,由古典的「本體性理性」切換為「工具理性」,同時以實用性的探索取代了求真求善的特性。然而追求主體性的建立,反而成了個體與全體的分裂,尤其在文化現代性發展下所滋生的產物──資本主義,默默迫使人類成為生產大軍中的一員。現代性的初衷,人類對自我的探索與追求,卻反而導致人類成為機器與市場的附庸。
  「現代哲學」的反思,迄今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蔡美麗教授傾盡畢生智識,濃縮淬鍊出此通達古今、脈絡相承的巨作《現代西洋哲學史》。本書概括討論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藉由三十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其哲學理論如何催生文化現代性,引導衍變、發展乃至產生的危機、困境,進而思索西方現代文化的出口。於四百多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歸納評析西方現代文化的基本概念之演化過程,並試圖探究挖掘出潛藏在這些概念下,西方現代文化面臨的岌岌命運。

作者簡介


蔡美麗
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哲學系博士,政治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著有《胡塞爾》、《黑格爾》、《維納斯之變顏》等,專長為現象學、尼采、海德格、當代西方哲學等。

書籍目錄


|上冊|
代序:知性的「奇幻之旅」
導論:現代性及其困境
第一篇|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潮:人類理性主體之萌芽與宇宙圖象之轉型
第一章:前言|工商業社會之形成與現代文化精神之醞釀
第二章:人文景觀之轉換 
第三章:宇宙圖象之改變
第二篇|現代自然科學之萌芽:工具理性概念之出現與大自然之除魅
第一章:前言|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之鑄成與人對大自然宰制的開始
第二章:克卜勒、伽利略、培根 
第三篇|大陸理性論:三十年宗教戰爭陰影中的理性之光
第一章:前言|現代主體概念之三變與自然世界表象化之肇始
第二章:笛卡兒
第三章:笛卡兒主義的傳承者:巴斯噶、馬爾布蘭西與格林克斯
第四章:史賓諾莎
第五章:萊布尼茲

|中冊|
第四篇|英國經驗論:經驗世界之回歸
第一章:前言|形上學秩序的崩解與民主政治的萌芽
第二章:霍布斯
第三章:洛克
第四章:柏克萊
第五章:休姆
第六章:法國啟蒙主義與盧梭
第五篇|批判哲學:承先啟後樞紐的康德
第一章:前言|啟蒙精神之巔峰與美的救贖之肇始 
第二章:康德(上):人類認知能力之反省
第三章:康德(中):康德對人類德性踐履行為之反思
第四章:康德(下):《判斷力之批判》,審美作為自由與自然之融通者

|下冊|
第六篇|德國觀念論(上):浪漫主義狂潮中的兩大哲學系統
第一章:前言|德性的奮鬥與藝術的玄觀
第二章:費希特
第三章:謝林
第七篇|德國觀念論(下):黑格爾與德國式懷鄉病
第一章:前言|現代性危機之哲學反思與解決方案之提出
第二章:黑格爾哲學萌生的時代背景與早期的哲學論著
第三章:何謂絕對精神
第四章:也談辯證法
第五章:解讀《精神現象學》:人類發現自我的歷程
第六章:《哲學百科全書》中的邏輯論、自然論及精神論
第七章:客觀精神:黑格爾的社會組織、政治結構理論及歷史哲學
第八章:絕對精神之自我知解過程──美學、宗教哲學、哲學史
第九章:結語 
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序
知性的「奇幻之旅」
端午過後,《現代西洋哲學史》校對修正完畢。
負責最後階段編輯工作的陳胤慧小姐,希望我談談撰寫的始末、感想。
就讀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的時候,我的興趣,集中在一批實存主義的文學作品及哲學論著之中。沙特是我最喜愛的哲學家。我非常欣賞他勇敢地面對無處依傍掛搭的生命的人生態度。
在加拿大念博士班的時候,胡賽爾希求將哲學建立為「絕無可疑的嚴格知識」的宏願,極吸引我。我的博士論文探索的,也是胡賽爾如何在變換不居的意識流中,尋求永恆不變的理性概念的問題。
政治大學任教初期,我主要講授的是胡賽爾的現象學。大概是下列兩個原因,促使我計畫撰寫一本追尋西洋哲學的歷史性發展的作品。
其一,1980年代末期,政大哲學系主任項退結先生,希望我接替他,講授「現代西洋哲學史」。此後二十年,我一直教授這一門課程。
其二,1980年以還,西方學術世界湧現大量研究文化現代性的論文、專著。其中,哈伯馬斯的《現代性之哲學討論》、查理士.泰勒的《自我之起源─現代人格之塑成》,學養豐茂、見解獨到,拓寬了我研究的視域。我也就產生了一個企圖─嘗試探索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洪波巨浪的哲學思潮,與現代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
寫作這本書,卻真的教我經歷了一次知性的「奇幻之旅」。一個又一個改變西方哲學路向的歷史鏡頭,浮現在腦海之中,恍如曾經看見的。
1460年代,佛羅倫斯。搖曳的燭光之下,人文主義者費奇諾專注地將柏拉圖的作品翻譯成拉丁文。猛然抬頭,美如阿波羅的少年學者皮科,首次出現在眼前。一個將會接力翻譯希臘古典文獻的人。
三十年宗教戰爭,戰火摧殘,中歐地區幾乎變成石器時代。參加布拉格城外白山戰役的笛卡兒,在大雪紛飛的夜晚,蜷曲在燃燒著的火爐旁邊,開始懷疑一切,質問上帝創造世界的動機。他決定退回自己的心靈之中,憑藉理性之光的指引,尋求清晰自明的真理。
16世紀末期,荷蘭人發明了顯微鏡。17世紀下半期,在顯微鏡中,萊布尼茲驚奇地發現,一滴淨水之內,竟然浮游著無量數的生命。奇妙的景象觸發萊布尼茲構想─宇宙應該由無量數單子組合而成,遵循預定和諧而運作。
17世紀下半期,洛克參與皇室與議會的政爭,因失敗而流亡荷蘭。六年閒散的生活,洛克思考哲學問題,消磨歲月,終於對朋友們吐露未來的計畫─人才輩出的歐洲學術世界中,他僅只希望作一名清道夫,掃除學術世界中的曖昧、毫無意義的辭彙、錯誤的方法、狂妄的自信。洛克的掃帚,掃掉理性主義的三大形上學系統。哲學重新由經驗世界出發。
18世紀下半期,哥尼斯堡。簡樸的書房,桌、椅、書架外,唯一的裝飾,是牆上一幅盧梭的畫像。坐在書桌之前的康德,正在運用艱澀的概念、精嚴的推論,替盧梭自由的概念建造穩固的基礎。
18世紀末,圖賓根的一座古舊的塔樓之上,住著三名年輕的神學院學生─黑格爾、謝林、賀德齡。在「狂飆運動」的風潮之下長大,他們既重視自由,又嚮往古希臘和諧統一的城邦文化。他們合作發表了一篇宣言,說:
統合文化各領域的理念,是柏拉圖式「美的理念」。理性最高的行動,是審美的行動。哲學家必須具備與詩人相同的審美能力。我們必須擁有一個新神話,一個為理念服務的神話,一個變成理性的神話。哲學必須神話化,哲學家才能感性化。
這篇宣言,拉開了德國觀念論的序幕。哲學世界中,也出現了一本恍如神話故事書的巨作—《精神現象學》。
四百年知性的冒險、奮鬥,也許只能用黑格爾在《法權哲學》〈序〉中的慨嘆作結:
哲學往往來得太晚了!
將灰色塗抹在灰色之上。當智慧女神的夜梟展開翅膀,夜幕已經低垂!哲學只能了解,不能改變。
感謝吳玉麗、紀金慶兩位同學,替我完成這本書的電腦打字工作。

文章試閱


導論──現代性及其困境
本書是一部現代西洋哲學史,始於文藝復興(西洋現代思想初萌新機),終於19世紀上半葉(黑格爾綜合前代頡頏對立、洶湧澎湃的哲思,架構出學養豐博、靈思玄妙的哲學系統)。1450年至1850年,悠悠四百年歲月,西方歷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主義、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等歷史轉捩點與文化轉型期。這部作品將繁簡不一,審視探索四百年中二、三十位大小哲學家、科學家如何面對時代危機和文化困境;又如何創發對宇宙、人類、歷史乃至文化全新解讀,構思前所未有的概念。
為什麼要撰寫這樣一部耗時長久,工作量極繁重又艱苦的作品呢?除卻遠古的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ërtius,3世紀)的《哲學史》(History of Philosophy),自從黑格爾於19世紀開端在柏林大學講授哲學史,百餘年來西方於哲學史的講授、寫作,從未間斷,巨冊與小本的著述汗牛充棟。其中威廉.溫德班(Wilhelm Windelband, 1848-1915)的《哲學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霍夫丁(Harald H?_ding, 1843-1931)的《現代西洋哲學史》(A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 1907- 1994)的《哲學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等作品,均被學界公認作名著。筆者生長在西方文化傳承之外的中國文化之中,窮畢生精力,理解一家一派言論已非易事,何苦自找麻煩撰寫這種博而不專的論著?更何況,西方人早已寫出被評為經典的作品。
筆者撰寫這部《現代西洋哲學史》的唯一理由是,意圖在西方四百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搜尋塑造西方現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審視這些概念的轉化、發展過程,並且探索潛存在這些概念之中,西方現代文化危殆的根源。綜觀其他哲學史家,似乎未曾有人做過這類嘗試。至於筆者又為什麼對西方文化現代性議題產生如此大的興趣?這問題也許必須從兩個層面加以回答。其一是筆者託身其中的特殊時空交匯點,其二是20世紀末期西方哲學世界爆發的一場熱烈的辯爭。
身為20世紀後半葉的中國人,目睹一個古舊文明,曾經華美如此,卻不由自主又無可奈何地轉化為西方現代文化。尾隨百年來的中國學人,筆者忍禁不住要懷疑,什麼是西方現代文化的本質?中國文化是否已然確切地現代化?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攫獲了什麼,又損失了什麼?1960、1970年代於西方,法國冒現了一批被歸類作「後現代」的哲學家,如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 2004)、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1924-1998)等,承襲了19世紀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20世紀中期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對西方現代文化的批判,提出一些被標示作「後現代」的哲學理念。1980年代以還,西方哲學世界之中,觸動了一場「現代」對「後現代」的論戰。不論倡議後現代文化的學者如李歐塔、羅逖(Richard Rorty, 1931-2007)、瓦帝莫(Gianni Vattimo, 1936-),維護現代文化的哲人如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查理士.泰勒(Charles Taylor, 1931-)、皮平(Robert B. Pippin, 1948-),抑或是意圖在前現代文化中擷取靈思,補充現代文化之不足的學人如麥金泰(Alasdair Maclntyre, 1929-)、貝爾(Daniel Bell, 1919-2011)。不論批判文化現代性,維護文化現代性,西方文化現代性,終歸是他們思索、分析的議題。他們的作品,實際上增進了筆者研探文化現代性的興趣。筆者總覺得,對西方文化現代性築基其上的哲學理念產生比較詳盡、全方位性了解,則一方面可以更精準地評估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成、敗、得、失之所在,另方面,亦可以在對西方現代文化而言,極為異質的中國文化之中,淘挖補足現代西方文化欠缺的源泉。
下面概約綜談一下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及其衍生之困境。也許,先行擁具一個簡要的全觀,瀏覽下面各章各節時,比較容易浮現一個檢索的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