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原文書名:


9789575989927生死不惑:40則生死自在指引
  • 產品代碼:

    9789575989927
  • 系列名稱:

    生死 FOLLOW ME 1
  • 系列編號:

    1110810011
  • 定價:

    200元
  • 作者:

    聖嚴法師
  • 頁數:

    160頁
  • 開數:

    11x17x0.9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607
  • 出版日:

    20230607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197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未來有希望,生死不茫然
聖嚴法師直面生死的智慧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死亡,我們心裡一定不會快樂,就算是佛陀也一樣。在這本書中,聖嚴法師用40則指引,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生死,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探索生死謎題,從生死徬徨轉為生死自在。
你將學習到如何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從而化解種種的擔憂、誤解和困惑。你將認識死亡的三種層次,從而走向超越生死的境界。你也會明白,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而死亡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生死,我們必須珍惜當下,才能活出真正自在的人生。書中提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目的,而在於過程。只有當我們正確面對死亡,才能活得更加快樂與充實。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本書都將對你產生深遠的影響。

◆ 死亡就像是工作一天累了,需要休息、睡覺,去洗個澡就睡了。如果能把死亡和睡覺看成相同的層次和狀況,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害怕了。
◆ 對許多人而言,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如果對死亡一直抱持悲傷的態度,那麼也一定會持續將悲傷帶到生命中。
◆ 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為什麼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了解生到世界上來,是因為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 人的每一段生命劇本會不同,但困境會重複;自殺是對生命的毀約,因為你臨陣脫逃,沒有按照劇本演出。
◆ 有人常說:「生命無價。」勸人愛惜生命,雖有道理,但還不夠具有說服力。生命不是用價值看,而是義務。生命再苦,也要過完,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最後放下它。
◆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
◆ 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讓自己幸福、平安、健康、快樂,同時也讓跟我們相關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快樂,這是我們的目的。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書籍目錄


編者序 自在心面對生死
看破生死得自在
鍛鍊人生的智慧
最健康的生死觀
什麼是人生?
每一天都是生日
死亡像睡覺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生如夢
要小心,不要擔心
如何不怕死?
人生為何?
隨時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如何面對死亡?
生死是平常事
人能永遠不死嗎?
莫忘身在火宅
不要用一生去追假兔子
生死是一體兩面
人生規畫
怕死怎麼辦?
時時刻刻都平安
人生的願望
正確的死亡觀念
走出人生活路
死亡是生命的起點
虛幻的人生
活不下去了?
呼吸在,希望就在
生死自主
自我肯定生死方向
生死心切
不執著於生死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生死一步跨過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早知道,早修行
禪的生命態度
活著就有希望
珍惜人身可貴

文章試閱


每一天都是生日

當別人問我什麼時候出生?還有我是否慶祝生日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們,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算作是我的生日。只要是快樂的場合,總是值得當作生日來慶祝的,因為在這些快樂的時光中,我們的確可以說是重生了。如果我們學會去感激生活中簡單的快樂,那麼每一刻都可以是慶祝生日的時刻。我們會覺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出生,時時保持著清新又快樂的感覺。
人人出生入死
這個看法其實也沒什麼新鮮。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佛陀就說過,每一個眾生隨時都在經歷著生與死。我們的心和身體,還有四周的一切,都持續地在出生和死亡。世間的一切都在持續改變著,這就是「無常」,也是禪的中心思想──了解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本性。
對許多人而言,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如果一個人對死亡一直抱持悲傷的態度,那麼他一定也會持續將悲傷帶到生命中。我們每一個行為與念頭,都在生滅,而每一個行為都會製造業因,將來這個因會成熟,然後生起新的緣。這種行為與結果的循環,就是業的循環。在我們經歷生、老、病、死的時候,我們同時也不斷透過行為及其結果,建構自己的未來。
時時都是新的生活
佛教徒相信,我們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種下業因,影響下一世的出生與緣分。因此,我們應該特別小心自己身、口、意的行為。如果你知道,每一刻我們都在創造自己的未來,那是應該感到高興的。因為這表示我們有機會讓自己的行為變好,這樣將來所結成的果,不但對自己好,對他人也有益。如果時時無私地為了所有眾生的福祉而努力工作,那麼你就可以說,自己時時都在過著新的生活。 ──選自《禪門第一課》
怕死怎麼辦?

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里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怕死也沒有用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智慧不起煩惱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禪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 ——選自《念佛生淨土》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面對死亡?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
以禪修者的立場來看,死亡可以分三個層次或三種態度:
1. 隨業生死──生和死,自己做不了主,迷迷糊糊由他生,由他死;生死茫然,醉生夢死。
2. 自主生死──清楚地知道生與死,活要好好地活,死要勇敢地死;活得快樂,死得乾脆。
3. 超越生死──雖然有生有死,但是對於已經解脫、超越生死、大悟徹底的人來講,生不以貪為生,死不以怕為死;生與死不僅僅相同,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與日沒。日沒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消失,其本身並不會消失;日出時,只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其本身一直高懸於太虛空中。
人的肉體雖然有生與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永遠如日在中天。因此,死亡不是可怕、可悲的,不必畏懼它;對我們的未來,應該充滿著希望。
當以喜悅的心,勇敢地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於自己一生的行為,不論是善、是惡,都要感謝,因為那是歷練的經驗,應當無怨、無悔、無瞋、無傲。過去的已成過去,迎向光明的未來,此時最為重要。
修行而隨願、隨念往生
往生時的心態,有六種因素,可以決定死亡後未來的前途:
1. 隨業──善業、惡業,哪一種較重,就到哪個地方去。
2. 隨重──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3. 隨習──未作大善、大惡,但有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時,便隨習氣的趣向而投生他處。
4. 隨緣──哪一種因緣先成熟,就到哪裡去。
5. 隨念──由臨命終時的心念傾向,決定去處。
6. 隨願──臨命終者的心願是什麼,就決定死亡後到哪裡去。
佛教徒是要修行到隨念、隨願,如果變成了隨業、隨重、隨習、隨緣,那是非常可憐的。
臨命終的人,如果已陷入昏迷,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親友應當以虔誠安定的心,為他誦經、持咒、念佛菩薩聖號,或者在他旁邊禪修,以定力和信力,幫助他的神識免於茫然,免於昏亂,而能得到安定,迎向光明,這樣才不會使亡者下墮,而能超生。
死亡的尊嚴,原則是不能違背平安與寧靜,不是讓臨終的人痛苦地走,不論是在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都對死亡的人有害無益;平安的死亡,即是死亡的尊嚴,切忌慌亂地用器械搶救,不可呼天搶地地哭喊。重要的是,讓他平安、寧靜、祥和、溫馨地離開人間。 ——選自《平安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