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原文書名:


9789860604689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寫給年輕的你
  • 產品代碼:

    9789860604689
  • 定價:

    350元
  • 作者:

    李惠貞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2.8x18.8x1.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628
  • 出版日:

    20230621
  • 出版社:

    維摩舍-曼殊堂文教
  • CIP:

    192.13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
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你所接受的任何觀點,都只代表部分的世界。

你是誰,以及世界是什麼模樣,
希望你有勇氣,去得出自己的解答。

不要為侷限而活,為可能性而活。
不因恐懼而活,因好奇心而活。

看見大人所看不見的,這才是年輕的定義。

——李惠貞


一直以來,當大人有話對孩子說的時候,總是希望他「聽話」、「照著做」,本書作者卻相反,她提醒年輕人,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作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書市中教養書一向是大宗,充滿各種將孩子形塑成某個樣子的期待,這些書,是大人給彼此讀的。不給答案、鼓勵孩子探索的書,非常少數。出書是大人的事,在其中,青少年、兒童很難為自己發聲。

作者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有很多機會與年輕人接觸,聽過、看過許多不快樂的年輕人。有些不快樂是成長的必須,但大部分的不快樂(焦慮、憂鬱、恐懼)卻是整個社會成人價值觀直接的影響。然而這些價值觀,並不代表全部的世界。因為,多數大人也未必理解生命。限制孩子走一條自認為對的道路,成為彼此痛苦的來源。

作者希望能為這些相對弱勢的年輕生命發聲,站在孩子的角度,寫一本與他們對話的書。「念書是為了賺錢嗎?」「選『錯』科系是不是就毁了一生?」作者希望帶年輕讀者一一檢視這些使他們動彈不得的觀念,是不是經得起驗證。

「觀念改變,行動才會改變。」書裡反覆提醒讀者,痛苦要解決,恐懼要面對,都得從根源著手。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只能這樣」或「非得這樣」,其實未必如此。成長意味著開闊,看到愈來愈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愈來愈狹隘的人生。

作者請年輕人看看身邊的大人,「是不是你想成為的人?」也請大人想想自己,「是否知曉世間所有的奧秘?」如果不是,為什麼要以任何定論來框限自己,以及他人?

如同作者的第一本書《成為自由人》幫助許多人得到前進的信心,本書就像《成為自由人》的青少年版,一路帶領讀者解鎖焦慮及壓力,直至豁然開朗。

寫書前作者在網路上發佈一份問卷,邀請12∼22歲的對象填寫,詢問他們「最大的煩惱或恐懼」、「最感到快樂或幸福的時刻」、「很想說、但不敢對父母說的話」等等,收到逾250份回覆。作者說,年輕人的痛苦比她預想的還要嚴重,跟父母關係融洽的比例不到兩成,當中還有好幾位明白表示希望能盡早結束生命。這使她更堅定想要寫書。

本書並不說教,作者在前言中便明白表示,不要全信任何一個人或一本書,一本好書是來幫助我們思考的。每個人生命的答案,都必須自己去探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會有真正的強大。

作者簡介


李惠貞

出版界資深工作者。現以獨立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劃」、「工作相談室」。2023年與新型態住居品牌Alife合作,經營閱讀空間「a reader」,以書策展。並於IC之音頻道推出Podcast節目「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與女兒合著《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

相關作者簡介


設計者

霧室

由彭禹瑞與黃瑞怡於2010年創立的設計工作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成為自由人》、《沈靜而洶湧的大地》等。

「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獲2019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綠色設計獎
《氣味島》獲2019金蝶獎銀獎
《朝一座生命的山》獲2019金蝶獎榮譽奬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漂浮之境專輯》獲2018德國IF 設計獎
「城市及其未來海報」並獲第11屆澳門設計雙年展海報設計類優異獎
《鄉愁與流浪的行板》、《遠行與回歸的長路》獲2015金蝶獎金獎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書封為立體設計,隨書頁展開後綻放漸層圖形,共四款顏色,隨機出貨

書籍目錄


寫給年輕人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PART.I
不要擔心

.念書並不是為了賺錢
.念書是為了什麼?
.念什麼學校,沒有想像中重要
.害怕失敗
.大人都這麼說……
.如何應付周遭的冷嘲熱諷
.沒有人喜歡我
.不需要為比較而活
.「沒有用」是最糟糕的結論
.如何與大人相處

PART.II
不要恐懼

.工作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害怕找不到工作
.所有人都是準備好了才去工作的嗎?
.興趣真的不能當飯吃嗎?
.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
.你想賺什麼?
.什麼是斜槓
.輕鬆不會帶來自由
.不需要設目標
.什麼是人才

PART.III
人生是值得活的

.不必急著赴死
.什麼是成熟
.生命的意義
.自救的工具
.為了更自由


寫給大人 當孩子的朋友
附錄 關於封面設計 / 霧室

推薦序/導讀/自序


寫給年輕人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會寫這本書,起因於某些「不認同」。我認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想法,很多時候並非基於事實,而是出自恐懼。

因而,每當聽到年輕孩子在體制內活得非常不快樂、不知道人生有何意義、對未來感到畏懼甚至想要自 殺,我心裡總有很強烈的感受想要大聲說:並非「只能這樣」。你所接收的任何觀點,都只是某些大人的想 法,而每一個大人,都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包括我。我的觀點肯定不適用所有狀況,就和其他每一位大人一樣。

因此,這本書並不是要說服你「相信」,事實上,我們對待每一本書都不應該全信。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觀點,如果沒有經由我們自己的體驗或實踐去得到理解,都只是一個複製而來的資訊,我們並不真的「知道」。

全盤相信或全盤否定,都不會學到東西。希望你能以這樣的心態去看待你所聽到、讀到的所有內容,保持 開放,自己從生命中去驗證。

特別是,如果你接收某一種想法已久,或許有必要聽聽不一樣的聲音。


你現在努力的事、想放棄的事、追求的事,沒有人有資格說對或不對。然而若是你做了決定卻又痛苦不堪,我希望你能記得,人生並不是一直線,並不是此路不通就限制了你的未來。

很少人在畢業那一刻不感到茫然,但那一點不妨礙我們的前進。人生就是邊摸索邊向前的,也就是在這樣 的過程中,我們會學到經驗,看到從前沒看到的可能性。機會或挑戰都是走出來的,不是用想的。

所有加諸在你身上的恐懼,或許出自某人未能突破及 跨越的障礙,但那障礙未必是你的。同樣,某些人能 在某些道路上取得成就,並不代表你就得循著一樣的 路,他人的成功也未必是你的。

你的恐懼多半來自比較,大人們所設計的教育制度,使你不得不從中去定義自己的優劣,這件事短期內恐 怕還難以改變,然而我仍希望你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空間(實體或心裡皆可),在這空間中,你不需比較,只需 要知道,你自己是誰。

試想,同一個家庭裡,即便是雙胞胎,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喜好,發展出不同的人生。沒有哪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對你來說,唯一重要的是去探索,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學校裡的學習、未來出社會找工作或自創工作,都是在為「成為自己」做準備,都是「你是誰」的延伸。

從這角度出發,你對課業、分數、工作,應該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你將發現,你不需以恐懼去面對成 績、選填科系,不妨懷抱著好奇心,去為自己的未來做一個當下最有興致的決定。

────

我在2017年離開雜誌總編輯職務,成為獨立工作者, 2019年出版第一本書《成為自由人》1 。到高中演講時,曾有同學問我,「存多少錢才可以較放心放棄正職,開始自己的夢想生活?」

我知道大家的擔憂,但這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多少錢才能過日子,答案因人而異。有人一個月領兩 萬元月薪就能過得很好,有人月入二十萬依然覺得不夠、依然沒有安全感。問題真正的核心在於,你想過 什麼樣的生活?

構成生活的要素,每個人的優先順序也不盡相同。如果沒有先去探索這部分,直接跳到「多少錢才夠」,即 便我給出了一個數字,那對你而言仍是毫無意義的。

對我來說,自由並不是冒險。不論我對某件事有沒有興趣,如果我未曾努力去嘗試、學習,我的「喜歡或不喜歡」都是空虛的。我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的困難或美妙之處,如何能下定論我適不適合?在我真的對它有所 認識之前,做與不做都和擲骰子無異。

裹前不足是設限,心存僥倖是涉險,這兩者都無法使我們自由。自由來自你對想做、該做的事有一定程度 的投入,你有智慧能判斷,這才會帶來自由。

所以,比「賺多少錢才夠」更好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謙遜而積極的學習者。

────

有件事實希望你愈早認知愈好,那便是—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怪學校、怪體制、怪父母,並不會使我們好過,只會削弱我們的意志。活得空虛麻木還是深刻滿足,都是 你自己的體驗,沒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因此,不要期待別人給你答案,答案應該自己去探索。

小時候看漫畫曾給我很多力量,因為漫畫主角大多出身平凡、一開始看不出資質或潛力,對於經常要下很 多苦功才能考出好成績的我,很有激勵作用。我喜歡 主角們常常有一種「想要變強」的氣勢,為了想要守護 的對象或理想,尋找變強的方法。我發現,真正強的人,往往是能正視自己弱點的人,愈誠實看待自己、不虛張聲勢的人,愈強。

不論做任何決定,都有承擔心的決心,這是拿回力量的根本。這項領悟對我影響重大。

也許此刻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受到限制,但是,觀念才是根本。觀念改變,未來機會到來時,行動才會改變。

因此,即便聽從他人意見去做自己人生的決定,仍要有所自覺,最後決定的人是自己,不論這條路最終通 往哪裡,該為此負責的都是「我」,而非給我意見的人。如果你有此自覺,就是變強的開始。

「不要想著成功,而要想著如何成為一個完全發展的 人。想著如何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生命就會成為一 場好玩的遊戲。當你發揮自己、玩得開心,別人就會 認為你是成功的。」 2 祝福每一個生命,祝福你。

文章試閱


念書並不是為了賺錢

一直以來,你心裡是不是有個公式:
念書→考上好學校→找到(高薪 / 穩定的)工作→賺錢→退休?

如果我說念書並不是為了賺錢,你會不會很錯愕?那麼,念書是為什麼?

「念書是為什麼」,我們下一篇再好好談。此刻我想先和你分享,為什麼我認為你心裡的公式必須捨棄。

這個公式會使你動彈不得。而且我相信,你很多焦慮的來源都與此有關。

////
我們可以把「工作」代換成「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或是更開闊地說,「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因為你可能會離開出生長大的國家,未來可能經歷不只一種社會。
找到自己的位置,意謂著兩件事:你要先知道世界是什麼,以及你是誰。
那麼你看出公式的問題點了嗎?在你還是學生的時候,你對自己及對世界的認知都非常有限,可是你(或你的師長)急著灌輸這樣的觀念—不好好念書將來會賺不到錢。我想問,你或你的師長對「世界」的理解是什麼?你或他們,知道多少賺錢的方法?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對世界的看法,和現在的我非常不同。現在的我,跟十年前、五年前也有很大改變。意思是,世界在變,我也在變,我對世界和自己的認識是進行式,不是完成式。過度信任自己的「已知」,是一種偏頗,偏頗會使我們更容易跌倒。
年輕的我,以為所謂家庭或家人關係就是像我自己家或我好朋友的家這樣;長大後,我以為「生活」等同於「都市生活」,所謂幸福就是我所知道的那一套。但當我認識愈多人、從課外書讀到愈多觀點,對世界就產生愈多疑惑,世界在我腦中變形,不再是固定的模樣。
再當我環島旅行回來後,終於明白,一個人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幸福也不是只有一種面貌。我們每個人珍惜、看重的,未必是同一種價值。
對世界的理解不同,就會影響我對自己所做的決定。
現在的你,才剛開始探索世界,但你的師長或你自己,給予巨大的壓力及不可能的任務—念書就是拚一個影響一生的結果。這等於是在對自己和世界都無知的情況下,做一生的賭注。難怪你會焦慮,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
///
我大學時念的是廣告,但畢業後只在廣告界待了兩年,此後二十幾年工作生涯都在出版界,最後一份工作是擔任一份設計雜誌的總編輯。到大學裡演講時,我經常問同學,想大家試想,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我想像得到有一天會接手一份設計雜誌嗎?
每個人都搖頭,當然想不到。因為這件事與我所學完全無關。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想不到,要如何為這件事作準備?
你要如何為無法預期的人生作準備?
反過來說,如果未來都已鋪好路,只要照著劇本走—這樣的人生,又有何值得期待?
所以你現在就可以把壓力卸下,因為你無法預期,也無法準備。而這正是解脫。
你不需要為「特定的」未來作準備,你根本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際遇。只要為「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作準備即可。換句話說,你現在好好活著,運用各種資源睜大眼睛去探索、吸收,就是最好的準備。
我認為你該追求的不是固定路線(公式),而是彈性(沒有標準答案)。
充實自己,對世界保有好奇心,一定會有你的位罝。
///
分享一個關於「世界」的理解。
我在網路上聽過一場演講。一位有瀕死經驗的女士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3,講述她癌末斷氣後奇蹟復活、並且康復的歷程,主題是“Dying to be me! ”(勇敢活出自己),她以自己的故事提醒每個人,不要「因恐懼而活」。演講中她以一間黑暗的倉庫為例,當我們以手電筒照射,只能看見局部的區域,只有把大燈打開,才能見到它的全貌,此時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物品,有許多是以手電筒照射時從未掃射到的事物。等到空間再度變暗,即便看不見,我們已了然於心,「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比我們所見和經驗到的大非常多。
接著她請聽眾努力記住會場中所有紅色物品,記愈多愈好,然後把眼睛閉上。此時她請大家回憶會場中「藍色」的物件,大部分人一件也說不出。「你所聚焦的,會成為你的現實。」經由上述實驗,每個人都會驚訝於自己的侷限,而我們又如何受此投射影響,去形成自己的人生。
你一直聚焦在「一定要考上某某學校、一定要校排前幾名,才能證明我的價值」、「如果我沒有做到⋯⋯就會⋯⋯」、「成績不好代表我是沒有用的人」⋯⋯不斷這樣想,它就會變成你的現實,其他可能性你都不會看到。就像手電筒的有限光芒,你的想法使你自己受困。
你現在知道了,「世界」不是你以為的那樣。你在心裡對許多事下定論,就像是用發展不完全的自己去對抗整個世界。
///
社會上的大人,以及我們設計出來的教育制度,讓你及其他孩子誤以為考試及成績是一切學習的目的,但盼望你也能聽聽不那麼主流的觀點。不論你成績如何,希望你不要用大人狹隘的視角去看待學習。
上學或自學都是一種途徑,重點是使你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對世界的理解,並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這件事,你才是主動的一方,不要因為外界的聲音使自己成為被動者。被動者別無選擇,主動者才有選擇權。
對世界及對自己的認識尚未明朗之前,談賺錢太遙遠。具備足夠的洞察力及智慧之後,你會發現,賺錢並不是用功念書的原因,它是既之而來的結果,而不是你應該追求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將展開一段旅程。希望在這段旅程中,我們能不斷把視野放大,使你逐漸感到放鬆。不論未來的答案是什麼,你會有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