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焦慮的邏輯議題
原文書名:Can a Robot be Human? ──33 Perplexing Philosophy Puzzles
產品代碼:
9789862488379系列名稱:
Life Map系列編號:
04定價:
320元作者:
彼得.凱夫(Peter Cave)譯者:
丁宥榆頁數:
240頁開數:
14.7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91004出版日:
20191004出版社:
EZ叢書館-日月文化CIP:
107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作者彼得•凱夫全英暢銷經典代表作
◎英國亞馬遜5顆星推薦!英國大學生與上班族最愛的腦細胞活化讀物
彼得•凱夫又來了!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個哲學老頑童,喜歡出各種矛盾的思考謎題來挑戰我們的大腦,而這次他帶來的33道情境問題,更是令人焦慮到不行啊!
首先,你可以證明你自己現在正在閱讀這段文字,而不是在作夢嗎?
政治人物愛說謊,但多你一票少你一票都不能改變選舉結果,怎麼辦呢?
你信仰的神是全能的嗎?祂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無法被拔起的塞子?
有多少宗教信眾以神的旨意為名,打壓女權、歧視不同膚色人種、迫害LGBT?
左邊也是草,右邊也是草,你到底要不要出來選……我是說你到底會選哪一邊?
如果你遇到一個AI女機器人,她因為自己不是人類而非常難過,你會怎麼安慰她?
等等…她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欸,你還想要安慰她嗎?
再等一下!你確定你是人類嗎?要怎麼證明你不是機器人?
好評推薦 (依筆劃順序排列)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莊文瑞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鄭俊德 閱讀人主編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 不斷動腦的閱讀體驗:作者將邏輯思辨過程,透過故事或對話的方式呈現,讓讀者看到哪,思考到哪。加上獨特的幽默筆調,提供讀者驚喜不斷的閱讀體驗。
■ 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哲思啟蒙讀物:本書介紹許多經典邏輯悖論與論證,及其相關學術領域理論,包括「因果鏈」、「否定後件論證」、「香檳社會主義」、「芝諾悖論」、「摩爾悖論」、「囚徒困境」、「意識經驗」等,主題囊括道德、政治、宗教、法律、倫理學、形上學、女性主義…等,作者以有趣的故事和謎題來呈現哲學知識,適合初探哲學領域的大眾讀者。
■ 打破侷限的非線性閱讀:每篇結尾都有「超連結」設定,列出相似主題的其他篇章,讀者可以建立「閱讀專用迴路」,讓你思考不跳電!
◎《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作者彼得•凱夫全英暢銷經典代表作
◎英國亞馬遜5顆星推薦!英國大學生與上班族最愛的腦細胞活化讀物
彼得•凱夫又來了!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個哲學老頑童,喜歡出各種矛盾的思考謎題來挑戰我們的大腦,而這次他帶來的33道情境問題,更是令人焦慮到不行啊!
首先,你可以證明你自己現在正在閱讀這段文字,而不是在作夢嗎?
政治人物愛說謊,但多你一票少你一票都不能改變選舉結果,怎麼辦呢?
你信仰的神是全能的嗎?祂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無法被拔起的塞子?
有多少宗教信眾以神的旨意為名,打壓女權、歧視不同膚色人種、迫害LGBT?
左邊也是草,右邊也是草,你到底要不要出來選……我是說你到底會選哪一邊?
如果你遇到一個AI女機器人,她因為自己不是人類而非常難過,你會怎麼安慰她?
等等…她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欸,你還想要安慰她嗎?
再等一下!你確定你是人類嗎?要怎麼證明你不是機器人?
好評推薦 (依筆劃順序排列)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莊文瑞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鄭俊德 閱讀人主編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特色
■ 不斷動腦的閱讀體驗:作者將邏輯思辨過程,透過故事或對話的方式呈現,讓讀者看到哪,思考到哪。加上獨特的幽默筆調,提供讀者驚喜不斷的閱讀體驗。
■ 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哲思啟蒙讀物:本書介紹許多經典邏輯悖論與論證,及其相關學術領域理論,包括「因果鏈」、「否定後件論證」、「香檳社會主義」、「芝諾悖論」、「摩爾悖論」、「囚徒困境」、「意識經驗」等,主題囊括道德、政治、宗教、法律、倫理學、形上學、女性主義…等,作者以有趣的故事和謎題來呈現哲學知識,適合初探哲學領域的大眾讀者。
■ 打破侷限的非線性閱讀:每篇結尾都有「超連結」設定,列出相似主題的其他篇章,讀者可以建立「閱讀專用迴路」,讓你思考不跳電!
作者簡介
彼得•凱夫 (Peter Cave)
現任英國人文哲學家協會主席,倫敦紐約大學、倫敦城市大學與英國公開大學哲學課程講師。凱夫時常參與國內外哲學講座,與人探討弔詭的邏輯悖論,追求清晰的邏輯論證,特別著重於倫理、政治與宗教領域,也常在哲學期刊雜誌發表哲學文章,從學術性論文以至大眾讀物皆有貢獻,他也曾為BBC廣播電臺的聽眾撰寫並介紹有趣的哲學悖論。凱夫認為,藉由故事、影像與些許幽默,能讓哲學與深度思考變得生動活潑,著有《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
譯者簡介
丁宥榆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熱愛文字工作,現為自由工作者,以翻譯書籍、文章為主,並協助校潤、編輯事宜。譯有《歐亨利短篇小說選》、《格林童話》、《科技英文閱讀與練習》(合譯)、《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等書。
書籍目錄
自序
推薦序
迷思1 殺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救四個病人。(道德)(政治)
迷思2 明明是假的,你為什麼要難過?(藝術)(情緒)
迷思3 你們都信上帝,可知道撒旦有多委屈嗎?(善惡)
迷思4 政治人物為什麼愛說謊?(理性)(政治)
迷思5 就算是阿基里斯也追不上的烏龜。(形上學)(空間與時間)
迷思6 捍衛任何一個卵子的受精權。(自我)(道德)
迷思7 沙漠裡的一樁無罪謀殺案。(道德)(法律)
迷思8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愛)(自我)
迷思9 少了一粒沙,沙灘就不是沙灘了嗎?(邏輯)(形上學)
迷思10 醒醒吧,你根本沒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
迷思11 任何的行刑,都不可能出其不意。(理性)(知識論)
迷思12 我絕對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倫理學)(邏輯學)
迷思13 女人說不要,就是不要。(倫理學)(女性主義)
迷思14 我說的是實話,只是你不願相信而已。(邏輯學)(語言)
迷思15 左還是右,選還是不選,一定要有理由嗎?(理性行為)
迷思16 人都是自私的,利他都只是假象罷了。(倫理學)(行動)
迷思17 如果今天籠子裡關的是四歲小女孩。(動物)(倫理學)
迷思18 多我一票還是少我一票,真的有差嗎?(政治)(理性)
迷思19 我確定我很清醒,所以我確定我不在夢裡。(知識)
迷思20 拔牙超痛的,還好我已經拔過了。(形上學)(自我)
迷思21 為了信念,不惜粉身碎骨。(宗教)(倫理學)
迷思22 我家超有錢,我覺得這社會極不平等。(政治)(倫理學)
迷思23 難道是邪惡科學家的複製人實驗出了差錯?(形上學)(自我)
迷思24 這不是我能控制的,怎麼能叫我負責呢?(倫理學)(法律)
迷思25 警長掛了,這筆帳到底該算在誰頭上?(行為)(法律)
迷思26 不為上天堂而行善的人更有機會上天堂?(宗教)(倫理學)
迷思27 對撞輸贏啦!(理性決定)
迷思28 時間是一種幻覺?(形上學)
迷思29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知識)(心智)
迷思30 抓到了,這幅畫是偽作!(藝術)(價值觀)
迷思31 公告:請勿閱讀這份公告。(邏輯)(語言)
迷思32 宇宙的奧祕。(形上學)(上帝)
迷思33 這一章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形上學)(倫理學)
推薦序/導讀/自序
從思辨挖掘最大樂趣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台灣人越來越重視思辨。每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的題目出現在新聞上,總引起一陣羨慕。三一八運動後,更多人開始討論社會議題,他們體驗面對不同立場的困難,發現自己得訓練思維和溝通。從二ま一八年起,高中學測國文作文加考「知性」論說文,二ま一九年的題目問「你是否支持國中小校園禁止喝含糖飲料?」這個題目考的不是學生選對立場的能力,而是不管立場怎麼選,能夠用理性替自己辯護的能力。這種「不論立場,只看說理」的追求,跟哲學訓練相仿,也跟多元社會裡的社會議題討論相仿。
本書帶來三十三道哲學謎題,每道謎題伴隨明確的題幹和論述,以及作者的具體意見。有些謎題來自經典哲學案例,有些來自現代生活;有些謎題嚴肅,有些白爛(好的意味)。
這些謎題都不長,作者彼得•凱夫建議大家一天讀一篇,慢慢讀慢慢想。我很同意這個建議,因為硬要比的話,我認為思考哲學比閱讀哲學更珍貴。哲學書只是哲學的媒介,反思才能讓你從閱讀獲得最大樂趣。對於書裡每篇文章,大家都可以注意:
.這篇討論的是什麼問題?
.作者給了什麼答案?
.作者為答案提供了什麼理由?
.我同意這答案嗎?作者的理由能多大程度支持這答案嗎?
例如,在〈迷思13.女人說不要,就是不要。〉裡,作者主張說,雖然女性主義者常抱怨女性被「性物化」,但女性被當成性對象看待,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值得譴責的事情,因為在社會互動中,我們難免都會把其他人當成乘載某些能力的東西看待。像是你付牙醫錢,是因為他會幫你看牙齒。因此,作者主張,男人走在街上對打扮性感的正妹吹口哨,即便是性物化,問題也不大。
認真看待作者的論證,我們可以想想,上述類比是不是項項對稱。例如,我們會以醫術、親切程度來評價牙醫,以身材、臉蛋和是否能持家、善解人意評價女性,然而,就算前者是牙醫的本分,後者能說是女人的本分嗎?又例如,女性容易遭受的性騷擾、衣著和長相羞辱,對女性來說是成為性對象後的額外損害,若成為牙醫不會為人帶來類似額外損害,那牙醫和女性能否恰當類比,可能還有斟酌空間。
你可以看出,這些論點不見得能直接用來回應作者,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對議題更了解。以反思態度閱讀,不但活動思維,也讓你更有機會建立自己的觀點,對於書裡每篇文章,你都可以嘗試看看上述建議。
文章試閱
迷思4 政治人物為什麼愛說謊?
有一名政治人物,確切地說,是個政府部門首長,被人逮到他沒穿褲子,也就是幹了見不得人的醜事。我們姑且稱他為「塞爵士」。塞爵士正拼命地挽救他的政治生涯,他透過媒體,低聲下氣地向民眾道歉:
是的,我一直對太太不忠。我一直撒謊、欺騙,目的是為了跟一、兩個女人有婚外情――還是三個,好像不只?對於這一切,我感到非常非常後悔。但是請各位相信我,雖然我在愛、感情與性方面有所欺瞞,我的問政態度以及為國家好的真心誠意,乃至於其他各方面均無半點虛假。是的,我在感情事務上不值得信任,但在國家事務上,我是光明磊落的。
這個事件引起大眾矚目,如果政府首長會欺騙另一半,是否也有可能欺騙選民?基於理智,到底該不該相信塞爵士?他已經承認有時會撒謊,搞不好他此刻就在撒謊。說不定他不只在感情上是個騙子,在國家事務上也是。當然,他說的也有可能是實話。也許真如他所言,他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品德高尚,只是抗拒不了肉體的激情時,才迫不得已說謊。不過,現在我們知道,至少有一件事對他而言比說實話重要(一件妨礙他說實話的事),難保不會有其他。塞爵士的這番聲明等於宣告:我已經準備在如此這般的事情上矇騙各位,但就只有這些喔,別的不會。
雖然這種發言很有可能是實話,但現在我們知道,在某些聲明中,實話實說並非他的優先選項,那麼我們還能相信他嗎?假如他承認自己說謊屬實,那麼顯然某些場合當中他會說謊;假如他所言不實,那麼他現在就在說謊。不管是哪一種情形,都打破了他誠實的諾言。假如有個政治人物存心要在金融與感情兩方面詐騙,但只有感情被揭發,他的說詞大概也跟塞爵士一模一樣吧。
在普羅夫莫(Profumo)性醜聞事件的審判中,阿斯特勛爵(Lord Astor)否認他曾與萊斯戴維斯(Mandy Rice-Davies)小姐發生關係,萊斯戴維斯則是留下這句反擊的名言:「他當然會那樣說,不然呢?」弔詭之處在於,如果當事人無所隱瞞(不像阿斯特勛爵),坦言他們只在某些情況下才講真話,萊斯戴維斯的這句妙答也適用於他們身上。
若有人說他在某些情況下會說謊,我們理智上還能信任他嗎?
這道謎題是從馬基維利(Machiavelli)身上得到的。在十六世紀初的義大利佛羅倫斯,馬基維利對政治人物提出建議:當欺騙民眾有利於增進全民共同福祉時,就是應當的手段,但僅限於此時。假如我們將馬基維利看作政治人物,他說政治人物應當這樣做,我們如何看待?也許這番話正是在欺騙我們?也許他想騙的比這個還要多更多,只是不願承認?
我們常把生活劃分,我們知道人們在某些事情上面可能說謊,其他事情則不會――或許感情問題會,但國家事務不會。與朋友往來絕對誠實的人,一遇到商務談判,可能就不會照實說出可接受的底價。我們之所以知道人們在某些方面欺騙、某些方面誠實,不是單憑他們的片面說法,而是經驗告訴我們,人的確在某些方面可以信任,其他方面不可以。甚至我們很有可能以自己的偏好為準則,去左右別人的偏好。
* * * * *
效益主義要我們追求最大的快樂,他們認為以下這個目的比誠實還重要:快樂凌駕於誠實之上。如果說實話比說謊話能獲得更大快樂,才應說實話。若能使快樂達到最大值,欺騙是必要的手段。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善意的謊言。於是乎,我們就心知肚明了,那些刻意說自己屬於這一類效益主義的人,已經隨時準備要說謊了。因為若他們所言屬實,就等於明確承認他們隨時準備好要說謊;若所言不實,顯然他們現在就是在說謊。有鑒於這些人有說謊的習性,單看他們的說詞會令我們陷入矛盾:他們說他們是效益主義者,會不會連這句話都是假的?然後他們又說效益主義是正確的道德觀,我們應該接納,同樣地我們又陷入糾結,到底該信是不信。
我們原本的預設立場,是人家說什麼我們便相信――然而,當他們如實宣布他們的誠實有所限度,我們一聽,反而不知該如何理性地相信他們。因為他們相當於在說:「我現在說的話,也可能是在誤導你。」雖沒有像一個騙子說「我正在說謊」那麼自相矛盾,卻會降低聽者的信賴。真的很矛盾,人們誠實說出自己誠實有限,反而成了我所稱之的「懷疑製造機」。
向他人保證我們說的是實話,這件事本身就很荒謬。若他們早已不相信我們會誠實,那麼當我們說自己講的是實話,他們為什麼要相信?若他們早就相信我們是誠實的,那麼告知對方我們很誠實,豈不是多此一舉?如果要說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告訴別人我們在哪些方面講實話,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可能是懷疑製造機,反而讓人懷疑起我們是否真能保證誠實。
總之相信我,我講的都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