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駕馭沉靜:平衡身心靈與內外衝突,通往幸福的情緒練習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2489383系列名稱:
好想法系列編號:
33定價:
380元作者:
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譯者:
朱怡康相關作者:
繪者:木木Lin頁數:
320頁開數:
14.7x21x1.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0204出版日:
20210204出版社:
寶鼎出版-日月文化CIP:
192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上千人4.7星好評
沉靜是釐清思緒的能力,是引導心力的能力,
也是在世界翻天覆地時保持鎮定的能力。
沉靜是表現出色的祕密,也是領導統御和揮灑創意的祕密。
問題是:該怎麼沉靜下來?沉靜下來又能成就什麼?
喇叭聲、立體聲、手機聲、社群媒體通知聲、電鋸聲、飛機聲⋯⋯我們私人和工作上的問題同樣多得讓人難以招架。職場上有競爭者磨刀霍霍,桌子上有文件如山高,信件匣裡有滿坑滿谷的訊息。我們隨時都得與人接觸,爭執和突發情況永遠離我們不遠。新聞塞滿每一個視窗,用一個又一個危機轟炸我們。沉悶的工作消磨我們的精力,而且似乎永無止盡。我們硬吞太多,消化太少。接收太多刺激,時間排得太滿,卻無比寂寞。
誰有權力叫停?誰有時間思考?
我們時代的吵雜與問題如此擾人,有沒有人能不受影響?
要達到沉靜,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三個領域,亦即心、身、靈永恆的三組對應——思考、肉體與情緒:
♦心的修練♦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十三天的古巴危機中如何冷靜應對,避免核武戰爭開打?
明星球員肖恩.格林(Shawn Green)怎麼走出低潮,單場擊出四支全壘打?
比起技巧,弓道大師阿波研造為何更著重於傳授「放下」的精神功夫?
♦靈的修練♦
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夠了」哲學,為何反讓他獲得更多?
相信某種更高的力量存在,為何能幫助心靈強大並找到平靜?
憤怒是籃球明星麥可.喬丹不斷奪冠的祕密,還是反而讓他無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成就?
♦身的修練♦
作家祁克果(S?ren Kierkegaard)、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為何熱愛散步?
為何體育健將、成功創業家皆會養成習慣、建立「儀式感」?
市值高達數十億的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最後以倒閉收場,原因很可能跟創辦人過勞有關?
從孔子到塞內卡,從哲學家皇帝奧理略到基督教修士,霍利得一一細數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群思想家,告訴我們什麼是沉靜,還有沉靜能讓我們成就什麼。在此同時,他也檢視很多真正體現沉靜力的人:棒球選手王貞治,習禪讓他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全壘打王;懂得平衡生活的邱吉爾,他在查特韋爾莊園的畫畫和砌磚時光,讓他可以承擔挽救世界的重任;長青主持人弗瑞德.羅傑斯陪伴了好幾個世代的兒童,教他們留意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安妮.法蘭克藉著寫日記和對大自然的愛,在難以想像的壓力中維持善良。
沉靜絕非新世紀那種軟膩的胡說,也不是僧侶或聖賢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工夫。這條路每一個人都能尋見,它能帶你走向啟蒙,走向卓越,走向偉大,走向幸福,讓你在與生命的喧囂和責任中奮鬥時,也活在當下——
沉靜,便是關鍵。
「安靜下來——哪怕只是安靜片刻——我們才聽得見世界一直想告訴我們的事,還有我們一直想告訴自己的事。」
【本書特色】
1.作者以優雅的文字、洗鍊又生動的人物故事,帶領讀者一步步放鬆身心,並學習在忙碌的生活中實踐真正的休憩。
2. 以淺顯易懂的用字來討論深刻的東西方哲學思想與議題,讓讀者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思想,更好去消化內容。
【名人推薦】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粉絲專頁共同經營者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沉靜推薦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對本書的讚譽
「萊恩.霍利得是我所認識的作家中,在心理層面最富有智慧的人之一。我是他所有著作的粉絲,這本傑作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你像我一樣,正努力在我們生存的瘋狂世界與日益嘈雜的喧囂中找到自我定位,這本書正適合你。」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暢銷書《恆毅力》(Grit)作者
「萊恩鼓勵大家培養內在沉靜。在這個人人分心成性的時代,養成這種專注力比以往更加重要。」
——馬克.曼森(Mark Manson)╱暢銷書作家,著有《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重要而充滿智慧的一本書。」
——馬紐.吉諾比利(Manu Ginobili)╱奧運金牌選手,四度勇奪NBA冠軍
「不論你是運動員、投資人、作家或企業家,這本輕簡但高貴的書都能為你敞開一扇門,讓你的生活和職涯更健康、更不焦慮,也更有生產力。」
——亞歷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HuffPost)創辦人
「有的作家善於提供建議,萊恩.霍利得則淬煉智慧。本書為必讀之作。」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紐約時報》暢銷書《深度數位大掃除》(Digital Minimalism)作者
「別看這本小書文筆平易,就以為它沒什麼了不起。它傳達的觀念能改變人生:為了向前邁進,我們必須學會沉靜。萊恩.霍利得再次精采出擊。」
——蘇菲亞.克莉絲汀娜.阿莫魯索(Sophia Amoruso)╱曾任企業執行長及共同創辦人,創業經過改編為影集《正妹CEO》(Girlboss)
「今天的世界處處危險——最明顯的是令人分心的事物無窮無盡,生活中充滿瑣碎的爭執和摩擦,讓我們遺忘目標、迷失方向。在本書中,萊恩.霍利得老練地綜合東西方哲學,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專注,在時而令人窒息的二十一世紀生活中,擺脫衝突與困境的束縛,讓心活在當下。」
——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紐約時報》暢銷書《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作者
「萊恩.霍利得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出色的作家和金頭腦之一。《駕馭沉靜》是他的藍圖,教我們如何清理腦袋,為靈魂充電,奪回管理自己的權力。」
——強.高登(Jon Gordon)╱暢銷書《能量巴士》(The Energy Bus)作者
「萊恩.霍利得是自制界的大師,堪稱國家之寶。我認為這本書是他迄今最引人入勝之作,他在書中信手拈來古代經典文獻,又暢談從弗雷德.羅傑斯(Mister Rogers)到老虎伍茲(Tiger Woods)等文化指標,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出他的主旨,讓忙碌、心猿意馬、過度亢奮的現代人能夠了解,也可以實踐。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史蒂芬.普瑞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暢銷書《藝術之戰》(The War of Art)及《藝術家的旅程》(The Artist’s Journey)作者
「及時且生動地提醒人們放慢腳步,並藉由沉靜的力量來找回奇蹟。」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對作者的讚譽
「萊恩是各界爭相邀請的自助達人,向他徵詢建議的包括橄欖球聯盟教練、奧運選手、嘻哈巨星、矽谷企業家⋯⋯在古代,斯多噶主義曾受帝王和政治家追隨,而現在,萊恩將它轉化成精鍊的格言和生動的軼事,讓雄心勃勃的二十一世紀生活駭客有師法對象。」
——亞歷山卓.歐特(Alexandra Alter)╱《紐約時報》出版線記者
「我沒有為人生設下太多規則,但有個規則我從不打破:只要萊恩.霍利得出書,我一定立刻入手,馬上閱讀。」
——布萊恩.考波曼(Brian Koppelman)╱編劇兼導演,作品包括《賭王之王》(Rounders)、《瞞天過海:13王牌》(Ocean’s Thirteen)、和《金錢戰爭》(Billions)
「萊恩.霍利得是他那一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前景可期。」
——喬治.拉維林(George Raveling)╱籃球名人堂教練,Nike 國際籃球部門總監
「霍利得是喜愛冒險、跳脫框架的思想家。」
——《紐約時報》書評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上千人4.7星好評
沉靜是釐清思緒的能力,是引導心力的能力,
也是在世界翻天覆地時保持鎮定的能力。
沉靜是表現出色的祕密,也是領導統御和揮灑創意的祕密。
問題是:該怎麼沉靜下來?沉靜下來又能成就什麼?
喇叭聲、立體聲、手機聲、社群媒體通知聲、電鋸聲、飛機聲⋯⋯我們私人和工作上的問題同樣多得讓人難以招架。職場上有競爭者磨刀霍霍,桌子上有文件如山高,信件匣裡有滿坑滿谷的訊息。我們隨時都得與人接觸,爭執和突發情況永遠離我們不遠。新聞塞滿每一個視窗,用一個又一個危機轟炸我們。沉悶的工作消磨我們的精力,而且似乎永無止盡。我們硬吞太多,消化太少。接收太多刺激,時間排得太滿,卻無比寂寞。
誰有權力叫停?誰有時間思考?
我們時代的吵雜與問題如此擾人,有沒有人能不受影響?
要達到沉靜,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三個領域,亦即心、身、靈永恆的三組對應——思考、肉體與情緒:
♦心的修練♦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十三天的古巴危機中如何冷靜應對,避免核武戰爭開打?
明星球員肖恩.格林(Shawn Green)怎麼走出低潮,單場擊出四支全壘打?
比起技巧,弓道大師阿波研造為何更著重於傳授「放下」的精神功夫?
♦靈的修練♦
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夠了」哲學,為何反讓他獲得更多?
相信某種更高的力量存在,為何能幫助心靈強大並找到平靜?
憤怒是籃球明星麥可.喬丹不斷奪冠的祕密,還是反而讓他無法真正享受自己的成就?
♦身的修練♦
作家祁克果(S?ren Kierkegaard)、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為何熱愛散步?
為何體育健將、成功創業家皆會養成習慣、建立「儀式感」?
市值高達數十億的美國服飾(American Apparel)最後以倒閉收場,原因很可能跟創辦人過勞有關?
從孔子到塞內卡,從哲學家皇帝奧理略到基督教修士,霍利得一一細數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群思想家,告訴我們什麼是沉靜,還有沉靜能讓我們成就什麼。在此同時,他也檢視很多真正體現沉靜力的人:棒球選手王貞治,習禪讓他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全壘打王;懂得平衡生活的邱吉爾,他在查特韋爾莊園的畫畫和砌磚時光,讓他可以承擔挽救世界的重任;長青主持人弗瑞德.羅傑斯陪伴了好幾個世代的兒童,教他們留意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安妮.法蘭克藉著寫日記和對大自然的愛,在難以想像的壓力中維持善良。
沉靜絕非新世紀那種軟膩的胡說,也不是僧侶或聖賢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工夫。這條路每一個人都能尋見,它能帶你走向啟蒙,走向卓越,走向偉大,走向幸福,讓你在與生命的喧囂和責任中奮鬥時,也活在當下——
沉靜,便是關鍵。
「安靜下來——哪怕只是安靜片刻——我們才聽得見世界一直想告訴我們的事,還有我們一直想告訴自己的事。」
【本書特色】
1.作者以優雅的文字、洗鍊又生動的人物故事,帶領讀者一步步放鬆身心,並學習在忙碌的生活中實踐真正的休憩。
2. 以淺顯易懂的用字來討論深刻的東西方哲學思想與議題,讓讀者能夠快速掌握核心思想,更好去消化內容。
【名人推薦】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粉絲專頁共同經營者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沉靜推薦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對本書的讚譽
「萊恩.霍利得是我所認識的作家中,在心理層面最富有智慧的人之一。我是他所有著作的粉絲,這本傑作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你像我一樣,正努力在我們生存的瘋狂世界與日益嘈雜的喧囂中找到自我定位,這本書正適合你。」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暢銷書《恆毅力》(Grit)作者
「萊恩鼓勵大家培養內在沉靜。在這個人人分心成性的時代,養成這種專注力比以往更加重要。」
——馬克.曼森(Mark Manson)╱暢銷書作家,著有《管他的:愈在意愈不開心!停止被洗腦,活出瀟灑自在的快意人生》(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重要而充滿智慧的一本書。」
——馬紐.吉諾比利(Manu Ginobili)╱奧運金牌選手,四度勇奪NBA冠軍
「不論你是運動員、投資人、作家或企業家,這本輕簡但高貴的書都能為你敞開一扇門,讓你的生活和職涯更健康、更不焦慮,也更有生產力。」
——亞歷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HuffPost)創辦人
「有的作家善於提供建議,萊恩.霍利得則淬煉智慧。本書為必讀之作。」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紐約時報》暢銷書《深度數位大掃除》(Digital Minimalism)作者
「別看這本小書文筆平易,就以為它沒什麼了不起。它傳達的觀念能改變人生:為了向前邁進,我們必須學會沉靜。萊恩.霍利得再次精采出擊。」
——蘇菲亞.克莉絲汀娜.阿莫魯索(Sophia Amoruso)╱曾任企業執行長及共同創辦人,創業經過改編為影集《正妹CEO》(Girlboss)
「今天的世界處處危險——最明顯的是令人分心的事物無窮無盡,生活中充滿瑣碎的爭執和摩擦,讓我們遺忘目標、迷失方向。在本書中,萊恩.霍利得老練地綜合東西方哲學,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專注,在時而令人窒息的二十一世紀生活中,擺脫衝突與困境的束縛,讓心活在當下。」
——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紐約時報》暢銷書《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The 48 Laws of Power)作者
「萊恩.霍利得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出色的作家和金頭腦之一。《駕馭沉靜》是他的藍圖,教我們如何清理腦袋,為靈魂充電,奪回管理自己的權力。」
——強.高登(Jon Gordon)╱暢銷書《能量巴士》(The Energy Bus)作者
「萊恩.霍利得是自制界的大師,堪稱國家之寶。我認為這本書是他迄今最引人入勝之作,他在書中信手拈來古代經典文獻,又暢談從弗雷德.羅傑斯(Mister Rogers)到老虎伍茲(Tiger Woods)等文化指標,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出他的主旨,讓忙碌、心猿意馬、過度亢奮的現代人能夠了解,也可以實踐。我非常推薦這本書。」
——史蒂芬.普瑞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暢銷書《藝術之戰》(The War of Art)及《藝術家的旅程》(The Artist’s Journey)作者
「及時且生動地提醒人們放慢腳步,並藉由沉靜的力量來找回奇蹟。」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對作者的讚譽
「萊恩是各界爭相邀請的自助達人,向他徵詢建議的包括橄欖球聯盟教練、奧運選手、嘻哈巨星、矽谷企業家⋯⋯在古代,斯多噶主義曾受帝王和政治家追隨,而現在,萊恩將它轉化成精鍊的格言和生動的軼事,讓雄心勃勃的二十一世紀生活駭客有師法對象。」
——亞歷山卓.歐特(Alexandra Alter)╱《紐約時報》出版線記者
「我沒有為人生設下太多規則,但有個規則我從不打破:只要萊恩.霍利得出書,我一定立刻入手,馬上閱讀。」
——布萊恩.考波曼(Brian Koppelman)╱編劇兼導演,作品包括《賭王之王》(Rounders)、《瞞天過海:13王牌》(Ocean’s Thirteen)、和《金錢戰爭》(Billions)
「萊恩.霍利得是他那一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前景可期。」
——喬治.拉維林(George Raveling)╱籃球名人堂教練,Nike 國際籃球部門總監
「霍利得是喜愛冒險、跳脫框架的思想家。」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萊恩.霍利得
是全球頂尖思想家與作家之一,經常為文探討古代哲學及其日常應用。他是廣受歡迎的講者、策略家和作者,著有《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失控的自信》(Ego Is the Enemy)、《回到自己的內心,每天讀點斯多噶》(The Daily Stoic)等多本暢銷書。他的作品已有三十多種譯本,全球讀者超過兩百萬名。他目前與家人定居德州奧斯汀。
譯者簡介
朱怡康
專職譯者。譯有《塔木德精要》、《人性較量》、《毋以神為名》、《為神而辯》、《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等書。
臉書專頁「靈感總在交稿後」:www.facebook.com/helpmemuse
書籍目錄
前言
序
第一部:心
心的領域
專注當下
節制接收資訊
心放空
放慢,深思
開始寫日記
養靜
追求智慧
不自大,要自信
放下
下一步⋯⋯
第二部:靈
靈的領域
選擇德性
治癒內在小孩
警惕欲望
夠了
沐浴於美
接受有更高的力量存在
進入關係
克服憤怒
一切即一
下一步⋯⋯
第三部:身
身的領域
學會說不
出門走走
建立習慣
斷捨離
尋求獨處
調劑生活
去睡吧
培養嗜好
切勿逃避
勇敢行動
謝幕
後記
下一步?
致謝
相關資料與參考書目
推薦序/導讀/自序
寧靜致遠,幸福之道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駕馭沉靜》是一本對現代人生至為重要的好書;它教我們怎麼樣做到寧靜致遠。
作者萊恩.霍利德是有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文筆好,閱讀他的書輕鬆自在。最重要的地方是,它能夠深入淺出地應用斯多噶哲學於日常生活中。在應用裡,他從不濫用術語,少量引經據典,告訴我們如何運用智慧、追求幸福。
這些日常生活的案例太豐富了,五花八門,什麼都有,目的在於告訴我們,人生中的所有時刻,無論在哪,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克服問題,達到幸福!
這當中包含了有名的成功人物,偉大的運動選手,留名青史的政治人物,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家,各式各樣。在作者的文字中,這些人的偉大與顯赫顯得如此一致,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如何在生活中獲得沉靜。
在現代社會中,因為科技,工作、交通以及人際關係,處處都顯得那麼嘈雜,引發焦慮,令人感到生活充滿各式噪音。沉靜變成一種奢侈,甚至是需要透過精神上的練習,才能夠獲得。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作者以其流暢的寫作,不但應用斯多噶哲學的「精神練習」,他甚至認為,「駕馭沉靜」是人類共有的智慧。無論東西方、不管哪種宗教,乃至所有經得起考驗的人生哲學,克服焦慮與追求快樂的期待,一直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於是,在閱讀本書提及的各種案例時,雖然它們表象不同,但面對的課題都一樣,就是做出穩當的決定。作者透過心智、靈魂以及身體三個方面,將面對重要時刻的心境,做了清楚而且連貫的說明。
在心智上,他強調,放下引發困擾我們的複雜心情,給自己一些時間沉靜下來,放空自己,以沉著穩健的態度做出最佳的判斷。心智需要靜靜地思考,關鍵是這必須從內做起,而這必須由靈魂開始。
在靈魂層面,作者告訴我們,心智能力的培育,需要超越我們的感覺,超越我們的自滿,甚至超越我們的能力。超越之後,我們會達到一種心靈上的共鳴,讓心智與靈魂能夠結合在一起。靈魂包含很多,從善惡的判斷,到欲望展現,回憶童年,強調人倫,承認創造,這些都是影響心智能力的關鍵。
身體就像是心智與靈魂之間的橋梁,讓我們能夠駕馭各式各樣的理念。身體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沒有身體,一切免談,但是許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極度地努力,自然會有成。這是錯誤的,甚至與追求幸福是相反的。身體是本,所謂「本立而道生」,沒有顧好身體,談心智與靈魂是空的。
最後,我以非常誠摯的心情,向國人推薦這一本「有用」的書。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熙熙攘攘的工商業社會中,這是一本讓我們追求幸福、放下焦慮、面對風險,更能產生自信的書!
這是一本改造人生的指南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你滿意現況嗎?
或許,這是個不太好的問題,因為很少人可以完全滿意現況,總有些地方不如人意。重點在於,你知道該如何走向更令自己滿意的人生嗎?不管你是否已有答案、是否正努力尋找,或是根本尚未想過這個問題,我相信這本書都會給你很好的指引。這是一本改造人生的指南。
首先,最清楚明白的一點,就是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難免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失控常會帶來難以彌補的後果。每次的反省(如果幸好還會反省的話)都希望下次能夠控制好自己。然而,「控制自己」並不是一種天生的本領,不是想要就可以獲得的東西,而是必須經過學習與鍛鍊才能擁有的技能。至少先有這樣的認知,才能開啟前進的閘門。
靜心是自我控制的關鍵能力
人在失控狀態,尤其受到誘惑、或是被激怒時,如同海上遇見狂風巨浪,無法掌控船行的方向。但只要能夠靜心,即使只有一小塊區間,就能調整方向。
靜心讓我們看見更多的自我
當塵埃落下,世界才能明亮。當水面靜止,倒影才能成像。在我們深陷煩惱、追逐欲望的迷失中,只能看見最表面的自我,深度的內心受到遮蔽,誤作虛假為真,被各種價值觀扭曲的黑手推向末路。只有靜下心來,才會看見那一盞引路燈,指向溫暖、安心的路程。
靜心是創意的源頭
我們不清楚創意究竟從哪來,但可以知道,在靜心的狀態下,更能接收某些特殊訊息,瞬間轉化成有趣的點子,然後會心一笑。
靜心讓我們看見生命的遠方
內心的表層,容易受到欲望驅使,容易遭遇情緒干擾,在這些原始驅動力的生命裡,只能看見眼前的快樂。但是,眼前的快樂卻可能帶給未來痛苦。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望向遠方,看見眼前許多不值得追求的快樂,以及遠方值得努力的目標,甚至耗費一生去換取的美麗。這將引導我們走向完全不同、並且無怨無悔的生命型態。
這本書,讓我看見靜心更豐富的意義,以及追求的方法,受益匪淺。我相信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值得閱讀的好書。
在不久的將來,「慢與靜」將是關鍵能力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想跟你說」粉絲專頁共同經營者
效率、速度、即時,這些字眼占據了當代人的生活日常。
上班時,我們盡可能讓工作表現符合這些條件;下班後,我們選擇符合這些條件的商品,期待這些東西填滿我們的空白時間,並藉此享受某種「生活感覺很充實」的感覺。
只是,我們真的有在享受嗎?抑或,這些充實感,會不會其實只是一種假象?
無數研究已經證實,這種「追趕、更多、更快」的生活方式,時常是我們備感「壓力山大」的核心原因。但這種因快而high、因多而亢奮的感覺,卻也讓我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這種欲求、亢奮、追逐背後的機制,與一種稱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而它被放在我們體內的原因,是老天爺希望人類能透過這種機制去探索更多資源,進而增加生存機率。
只是,舊時代的大腦沒有跟上新時代的變遷。在現代社會,資源、資訊時常不是不足,而是過多了。我們的身體也因為長期處在快而多的欲求模式下,時常動不動就出現各種毛病。
短時間內,這場「快」的比賽不會停息。本書想呼籲我們超前部署,思索一套能用來對治這種「快」所帶來後遺症的妙方:慢下來、停下來、靜下來。
在未來世界,快已經不是人類能勝出的關鍵。原因在於,機器、人工智慧的發展,永遠能在「快」這項比賽上拔得頭籌。我反而相信未來人類的優勢,會回歸古人的智慧,好比我們熟悉卻早已忘記的「定、靜、安、慮、得」。
是時候,我們該駐足省思這個「快就是好」、「多即是好」的世界。透過本書各種史實、故事的介紹,你會發現這些預設值,其實與不快樂、身心耗竭等現象有明顯關係。
作者從心、靈、身三條路徑出發,每一條路上都引用了不少源於東西方文化的各種概念。但殊途同歸,讀者會發現,這三條路仍是可整合在一起的。
邀請讀者在閱讀的途中,不妨摘錄一些自己願意身體力行的觀念與方法,並加以練習。相信假以時日,這些工具能夠內化成你的一部分,協助你練就「慢與靜」的功夫,並在未來持續快速紛擾的世界中,陪你站穩腳步、踏實前行。
文章試閱
序
沉靜的呼喚輕如呢喃,現代世界則非如此。
除了塞內卡時代的人也熟悉的喧囂、嘈雜、陰謀和混戰之外,我們還有喇叭聲、立體聲、手機聲、社群媒體通知聲、電鋸聲、飛機聲。
我們私人和工作上的問題同樣多得讓人難以招架。職場上有競爭者磨刀霍霍,桌子上有文件如山高,信件匣裡有滿坑滿谷的訊息。我們隨時都得與人接觸,換句話說,爭執和突發情況永遠離我們不遠。新聞塞滿每一個視窗——而視窗數量不少——用一個又一個危機轟炸我們。沉悶的工作消磨我們的精力,而且似乎永無止盡。我們硬吞太多,消化太少。接收太多刺激,時間排得太滿,卻無比寂寞。
誰有權力叫停?誰有時間思考?我們時代的吵雜與問題如此擾人,有沒有人能不受影響?
雖然這些困境的規模和急迫性源自現代,但它們賴以蔓生的問題沒有古今之別。歷史其實已經告訴我們:培養維持內心沉靜的能力——平息內心混亂、把心放慢、了解情緒、克服肉體的能力——向來極其不易。「人的一切問題,」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一六五四年說過,「都源自無法靜靜地獨自坐在房裡。」
為了生存,某些不同物種(如鳥和蝙蝠)在演化中調適出類似的特徵。哲學學派也一樣,儘管它們有重洋相阻,彼此相隔萬里,也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道路,但這些道路都通向同一個關鍵目標:沉靜,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所不可或缺的沉靜。能在嘈雜和忙碌中保持沉靜,才能生存,才能繁盛,在任何環境都不例外。
正因如此,沉靜絕非新世紀那種軟膩的胡說,也不是僧侶或聖賢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工夫。不論是經營避險基金、打超級盃、開創新領域的研究,或是養家餬口,都需要沉靜。這條路每一個人都能尋見,它能帶你走向啟蒙,走向卓越,走向偉大,走向幸福,讓你在做出成績的同時也活在當下。
沉靜是箭矢的標的。它能激發新的靈感,讓你的眼光更敏銳,更看得清因果關連。它緩下飛快的球,讓我們穩穩擊中。它勾勒出長遠願景,讓我們抵擋住群眾激情,給感恩和驚奇留出空間。沉靜讓我們堅持不懈,讓我們成功。它是打開智者洞見的鑰匙,也是讓我們芸芸眾生能理解他們的鑰匙。
這本書會告訴你那把鑰匙的位置。我不只希望你擁有沉靜,更願你讓它閃亮如星、耀眼如日,照亮這個比以往更需要沉靜的世界。
萬事之鑰
南北戰爭初期,對於怎麼打贏?該派那個人領軍?上百個計畫相持不下。每個將領對每場戰役都有數不清的批評,也都有源源不斷的危險情緒——偏執、恐懼、自大、傲慢隨處可見,唯獨希望之路狹小難覓。
在最初這些緊張焦心的時刻,有一幕出乎眾人意料:在白宮辦公室裡,林肯(Abraham Lincoln)向一群將領和政治人物說明他的看法。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這場戰爭若想打贏,一定要不惜犧牲,在美國最大的幾座城市贏得大規模、決定性的勝利,例如里奇蒙(Richmond)和紐奧良(New Orleans),甚至要有讓首都華盛頓淪為焦土的準備。
林肯自學韜略,於國會圖書館博覽群書。他在大桌上攤開地圖,指出的卻不是大城,而是一座孤懸南方內地的小鎮——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Vicksburg)。這座城聳立於密西西比河畔,由強悍的叛軍掌控,戒備森嚴。它不僅控制密西西比河水路交通,更是好幾條支流和鐵路的交會之地,南方邦聯軍和奴隸農莊的補給線在此匯集。
「維克斯堡是致勝之鑰。」林肯說得簡潔,帶著發憤鑽研之後的篤定。「在我們拿到這把鑰匙之前,戰爭不會結束。」
情勢發展果然如他所料。雖然這場戰爭耗去美國好幾年的時間,雖然林肯必須用無比的鎮定、耐心和驚人的投入實現他的目標,但他當時提出的策略確實是致勝之鑰,這個策略也永遠結束了美國的奴隸制。從蓋茨堡(Gettysburg)告捷、薛曼向海岸進軍(Sherman’s March to the Sea),到李(Lee)將軍投降,南北戰爭的其他重要戰役之所以能獲勝,都是因為林肯在一八六三年指示格蘭特(Ulysses S. Grant)包圍維克斯堡,將南方一截為二,控制了這條關鍵水路。林肯以他不急躁、不分神、好深思的直覺,看見了他的顧問、甚至他的敵人都沒看見的事(而且堅定不移)。他找到了正確的鑰匙,解開了先前計畫的結,把勝利從仇恨和愚昧中釋放出來。
在我們自己的生命裡,我們也會面對同樣多的問題,也會受制於種種相互衝突的考量和信念,被它們拖往數不清的方向。不論是個人生活或工作,在我們盼望能有所成就的每一條路上,都有障礙和敵人。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場激烈的內戰——在好與壞的衝動之間,在野心與原則之間,一邊是我們能夠成為的樣子,另一邊是真正成為那樣的艱難。
在這些衝突中,在這場內戰裡,沉靜就是那條大河,就是各條鐵路的交會點。它是重中之重,是鑰匙,讓我們能——
清晰地思考。
綜觀全局。
做出艱難的決定。
管理好情緒。
認出正確目標。
處理高壓處境。
維持人際關係。
建立好習慣。
有建設性。
保持身體強健。
感到充實。
把握歡笑和喜悅的時刻。
沉靜是關鍵,一切的關鍵。
沉靜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藝術家,更好的投資人,更好的運動員,更好的科學家,更好的人。沉靜解鎖我們人生中能夠成就的一切。
你也可以找到沉靜
能深深專注到心中閃現一片靈光或靈感的人,都知道沉靜是什麼。在某件事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大功告成而寬慰,為知道自己已傾其所能、毫無保留而自豪,是沉靜。在萬眾矚目下跨步向前,將所有練習灌注在一剎那的表現,是沉靜——即使那個表現是激烈的動作。與卓然不群的智者相交,親見他們頃刻解決困擾我們幾個月的難題,是沉靜。在雪夜裡獨自走在寂靜的街上,瞥見燈光輕輕照拂雪花,為活著的喜悅油然一陣心暖,是沉靜。
原本盯著白紙一張,渾然天成的句子卻接二連三莫名湧上,不知來處;站在潔白的細沙上看向大海,或是看著大自然的任何一處,感到自己是某個大於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在安靜的夜裡與深愛的人共處;為自己幫了別人一把而滿足;靜靜坐著,只與自己的思考相伴,在思索的同時第一次思索自己竟有思索的能力——都是沉靜。
當然,解釋何謂「沉靜」有時而窮,我們現在在談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無法言詮。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過,沉靜是「充實、圓滿」,「一切任意與近似,盡歸默然」。
老子講過:「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有位禪師被弟子問到禪何處尋,他回答說:「你是騎著牛找牛。」
你嚐過沉靜的滋味。你在靈魂中感受過它。而現在,你希望能更加沉靜。
你必須更加沉靜。
因此,這本書的目標並不宏大,它只是想告訴你怎麼發現和運用我們已經擁有的沉靜。它要談的是如何培養沉靜,如何與我們這股與生俱來、卻在現代忙碌生活中逐漸萎縮的強大力量產生連結。這本書想回答我們這個時代的迫切問題:如果沉靜的時刻是最好的時刻,如果它曾被那麼多有智慧、有德性的人讚美,為什麼這樣的時刻現在如此之少?
答案是:雖然我們可能天生就有沉靜,但運用它並不容易。我們必須用心聆聽才聽得見它的呼喚,而回應它的呼喚需要毅力和練習。喜劇演員蓋瑞.桑德林(Garry Shandling)晚年困於名聲、金錢和健康問題,他在日記中惕勵自己:「保持心靈沉靜需要莫大的紀律,你必須為此投入一生最大的努力。」
我接下來會談到很多人的故事和方法,這些男男女女都和你一樣,也必須在生命的喧囂和責任中奮鬥,但他們成功找到也駕馭了沉靜。你會讀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弗瑞德.羅傑斯(Fred Rogers)、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等人的故事,看見他們承受的考驗和得到的勝利。我們也會談到耶穌(Jesus)、老虎伍茲(Tiger Woods)、蘇格拉底(Socrates)、拿破崙(Napoleon)、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王貞治、蘿珊.凱許(Rosanne Cash)、桃樂絲.戴(Dorothy Day)、佛陀、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和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我們還會讀幾行詩,看幾段小說、哲學選文和科學研究。我們會盡力掃遍每個時代的每個學派,尋找能協助我們調整想法、處理情緒、駕馭身體的策略。讓我們能做得更少⋯⋯也更多。完成更多,需求更少。不只感覺更好,也同時真正變得更好。
要達到沉靜,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三個領域,亦即心、靈、身永恆的三組對應——思考、情緒與肉體。
我們追求的是在每個領域減少破壞沉靜的干擾,止息我們與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戰爭,建立外在與內在的長久和平。
你知道這正是你想要的——而且你值得擁有。所以你拿起這本書。
現在,讓我們一起回應這聲呼喚。讓我們一起發現我們追求的沉靜——並把自己穩穩鎖入其中。
調劑生活
馬是給工作累死的,大家都該記住這點。
——索忍尼辛
跟大多數皇室夫妻相比,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亞伯特親王(Prince Consort Albert of Saxe-Coburg)算是異數。他們真的彼此相愛,也真的勤於國事,認真看待國家元首之責。這些都是優點。
不過也有人說,任何優點發揮過頭,都會變成缺點——包括認真工作在內。
拿維多利亞女王和亞伯特親王來說,他們既是夫妻,又須掌理國政,幾乎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於是,他們的自律和敬業反倒成了致命詛咒。
亞伯特原是巴伐利亞薩克森-科堡與哥達邦聯(Saxe-Coburg and Gotha)的王子,來到英國與維多利亞成婚之後,便展露了他的勤奮個性。他帶來治國必備的秩序與規律,化繁為簡提升效率,也主動分擔原本由維多利亞一肩扛起的責任。事實上,很多後世視為具有「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特質,都源自於他。他自律、保守、嚴格又有抱負。
在他的敦促之下,他們夫妻的行程排滿一個又一個的會議、調遣和社交活動。亞伯特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有時還壓力大到嘔吐。他從不推辭,也不放過任何機會。只要是他妻子願意分給他的責任,他都一概接下;凡是王室在當時的大英帝國所能發揮的非正式影響力,他們一定牢牢把握。他們夫婦都是工作狂,也以此為傲。
亞伯特曾寫信告訴一名顧問,他每天會花好幾個小時看德文、法文和英文報紙,因為「只要不漏掉任何線索,就能釐清前因後果,不做出錯誤結論」。他考慮得對,決策錯誤代價高昂,為政者必須審慎以待。舉例來說,若不是他對地緣政治了解深刻,英國恐怕會捲入美國內戰。
問題是,亞伯特不但緊盯大事,對沒那麼重要的計畫也同樣全力以赴。舉例來說,為了舉辦為期將近六個月的一八五一年世界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向世界展現大英帝國輝煌國威,亞伯特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細心籌辦。開展前幾天,他寫信給他的繼母,說:「我被過量工作壓得生不如死。」這場博覽會的確辦得精采,令人難忘,可是他賠上了健康。
亞伯特其實跟邱吉爾很像,只是他們夫婦工作起來更不知節制,也更不懂得調劑。亞伯特曾說:「人生對我來說像是踏車,而我在上面拚命踩。」以他和維多利亞操勞而機械的生活而言,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從一八四ま年開始,維多利亞十七年之間生了九個孩子,而且其中有四個是一年一年接著生。在那個女性依然經常因為難產而死的時代(而且到她第八次懷孕才有氯仿麻醉),身高僅僅一百五十公分的維多利亞這樣不斷生產,負擔之重可想而知。雖然她不必在家務上分神,但光是承擔一國之君的重任,已是身體的一大考驗。她去世之後,旁人才發現她有子宮脫垂和疝氣的問題,這想必讓她長期飽受疼痛之苦。
雖然多生孩子沒什麼不對(皇室尤其需要有人繼位),但他們似乎從沒想過這可能對健康造成傷害。「人是職責的動物,」亞伯特曾寫信對哥哥說:「只有拖著重擔才快樂,只有自由意志有限時才快樂。我每一天的經驗都告訴我,一定要愈來愈懂這個真理。」於是,他和維多利亞的生活少有享受、少有放鬆,也少有自由。他們接下一個又一個責任,而且以自我要求的驚人速度不斷完成。
好在他們的確鶼鰈情深,婚姻始終沒出問題。不過,維多利亞還是有注意到工作過量對亞伯特的不良影響,她說他「過度熱愛工作」,有時忽略了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她也發現亞伯特的健康在走下坡。他的腦子總是不停地轉,讓他夜不成眠。他經常胃痛,皺紋也愈來愈多。
可是,亞伯特完全不理這些警訊,而且對工作愈來愈投入。接下來幾年,他繼續咬牙苦撐,勉強身體配合工作步調。可是到一八六一年,他的身體終於不再聽命。他變得疲乏無力,精神渙散。十二月十四日晚間十點五十分,他嚥下了最後一口氣。病因?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而高度壓力是病情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因。他名符其實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即使是科學昌明的今日,醫學還是難以挽回這種悲劇。日本有個專有名詞叫「過労死」,意思就是工作過量而死。韓國也有同樣的詞:「과로사」。
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你真的想跟馱馬一樣,一生任勞任怨,直到倒下,累死,而死的時候腳上仍釘著蹄鐵,肩上仍掛著挽具?這是你來到世上的目的嗎?
切記:菁英運動員的主要職業傷害不是絆倒或摔傷,也不是碰撞,而是過度使用。投手和四分衛常扔傷手臂,籃球員常跳傷膝蓋,而嚴苛的練習和高度壓力也常讓選手倦勤。有「飛魚」之稱的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就是如此。他之所以提早結束游泳生涯,就是因為他已燃燒殆盡。儘管他不斷拿下金牌,可是他就是不想繼續比了。這不能怪他,畢竟他已付出一切,把加速零點幾秒看得比自己的身心健康還重要。
同樣是運動健將,埃利烏德・基普喬蓋(EliudKipchoge)做了另一種選擇。雖然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長跑選手,但他不斷努力提醒自己不過度努力。在訓練的時候,他會刻意不竭盡全力,把精力留給一年裡的少數幾場比賽。為了延長身為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也為了保持心理健康),他訓練時只發揮八成實力(有時是九成)。二ま一二年,菲爾普斯走過低潮,復出體壇。我想,那時的他應該已經願意重新思考訓練方式,尋求更平衡的做法。
隨著年齡增加,運動員常常不得不面對調整步調的問題。年輕的時候,他們以為自己的精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常過度燃燒自己。的確,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情操可佩,然而人生更像馬拉松,而非短跑。在某個意義上,這也是自信和自我之別——你夠信任自己有保留部分實力的空間嗎?你願守住贏得人生長跑所必備的沉靜與內心平和嗎?
納粹在奧許維茲(Auschwitz)入口掛了一句惡意的謊言:Arbeitmachtfrei——「工作讓你自由」。
錯。錯。錯。
俄國有句諺語更加貼切:工作只讓你彎腰低頭。
人才不是職責的動物。我們的確背負一些重要的責任,像是對國家的責任、對同事的責任,還有養家的責任。我們很多人有獨特的天賦,我們有責任充分發揮,造福世界。可是,如果我們不照顧好自己,總是把自己逼到臨界點,我們不可能好好發揮。
美國有個鄉野傳說的寓意常被人誤解。那個傳說是這樣的:鐵路工約翰・亨利(John Henry)決心與蒸氣鑽孔機一較高下,憑著蠻力和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他真的贏了機器。好厲害對不對?有沒有讓你大受鼓舞呢?——可惜他最後死了,精疲力盡而死!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得好:「在現實世界裡,弄壞鐵鎚的總是鐵砧。」
工作不會讓你自由。如果你不小心,它會要你的命。
設身處地為亞伯特親王的子女想想,他們一定樂意用沒那麼精采的世界博覽會,換得父親多活幾年。維多利亞女王一定也這樣想,他們的英國子民應該也是。
你覺得自己必須盡快回覆的那封電郵,其實可以等。你的人生劇本不必急著趕場,你甚至能趁換幕時休息一下。唯一一個能逼你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人,就是你自己。你大可拒絕。你大可不接那通電話。你大可不開那場「非開不可」的會。
咬牙苦撐的人做不出好決定。在你已經工作過量、緊繃到極點的時候,你要怎麼思考?心理狀態又能有多好?這最後會變成惡性循環,我們必須用更多工作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而當初如果能好好休息,懂得說不,而非不假思索答應下來,這些錯原本根本不會發生。只顧工作會讓我們神經緊繃、缺乏耐心,結果好人被我們推開,親近的人與我們日益疏遠。
在羅伯・厄爾・基恩(Robert Earl Keen)的〈門廊歌〉(Front Porch Song)裡,他寫到一隻「工作永遠做不完」的公牛——你想變成牠嗎?你想成為那種天天在工作室裡通宵達旦,最後靈感枯竭、也失去創作樂趣的藝術家嗎?搖滾樂手科特・柯本(Kurt Cobain)自殺的時候,在遺書裡自問:「絢爛燒盡或逐漸淡出?」一個人真的該為這種問題陷入兩難嗎?
英文的「人」叫「human being」,而不是「human doing」,不是沒有道理的。
了解自己能力所及,知所節制,享受當下。
這是關鍵所在。我們的身體是一份禮物,別讓它燃燒殆盡,別讓它操勞致死。
好好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