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為什麼贏家不思考?:金牌運動員教你決勝時刻駕馭心智、開發潛能、主宰全場

原文書名:In The Zone: How Champions Think And Win Big


9789863594857為什麼贏家不思考?:金牌運動員教你決勝時刻駕馭心智、開發潛能、主宰全場
  • 產品代碼:

    9789863594857
  • 系列名稱:

    Advice
  • 系列編號:

    0EAD0048
  • 定價:

    360元
  • 作者:

    克萊德.布洛林
  • 譯者:

    黃佳瑜
  • 頁數:

    320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0208
  • 出版日:

    20180208
  • 出版社:

    木馬-遠足文化
  • CIP:

    528.9014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頂尖運動員的成功秘訣
1個信念X3個階段X9個關鍵
關鍵時刻不軟手
打造更強的自己

決勝時刻總是上演太多內心戲?
愈關鍵愈容易閃神,頓時一敗塗地?
想要零秒出手,結果軟手出糗?
想要一棒擊沉對手,結果自己先滅頂?

贏家於臨場勝出並不依靠思考,而是穩定專注的心智。專注的心智又始於執著的信念——史上的每一位勝者、每一次卓越的表現都始於勇敢做夢,秉持終將實現的信念,而其他人只是找到藉口放棄。實現夢想不能僅是想想,更需透過3個階段、9個關鍵,才能真正爬上峰頂。

▌開發潛能、實現夢想▌
3階段:懷想、相信、實現
9關鍵:意象訓練、勇氣、冒險、信心、態度、專注、復原、團隊合作、熱情

也許你不需要獎盃金牌來證明自己,也許你並不以挑戰人類極限、打破世界紀錄為目的。然而你仍然有夢想,仍想證明自己、挑戰巔峰。只要向世界冠軍學習實現夢想的方式、邁向成功的秘訣,就能駕馭心智、開發潛能。每一天都全力以赴,在最重要的舞台上接管全場,看見巔峰的風景。

本書訪問數百名世界冠軍選手,橫跨球場、田徑、賽道、極限運動等領域,呈現頂尖選手的決勝秘訣。頂尖運動員經過長期鍛鍊,訓練大腦與身體的反應模式。他們學習如何駕馭心智,馴服躁動如猴的內心;他們透過意象訓練,預先演練所有情況,彷彿人體虛擬實境,將每個步驟銘刻於大腦,以待緊要關頭由本能接管,讓一切隨心所欲,自然達致極限。這些訓練將充填潛意識的「錦囊」,直到裝備齊全,在最大的舞台上悉數展現、主宰一切。

●球王喬科維奇:我沒什麼戲法,只有信念。只要相信自己,你就會找到那個階段所需的精神動力。
●奧運金牌閃電波特:我跑一百公尺的時候,我可以告訴你從起跑到終點之間的所有事情,因為我全神貫注。
●F1賽車手漢米爾頓:如果有夢想,千萬別讓任何人打消了念頭──因為我小時候就常常有人說我做不到。
●泳將菲爾普斯:我大概從十四歲開始練習意象訓練,預先設想每一場比賽、那些你希望或不希望出現的狀況。
●體操皇后柯曼妮奇:你的一切成就和努力都裝進一只想像的錦囊,然後當你站在台上,你得全神貫注,從錦囊掏出反覆練習多年的全套動作。
●極限運動員鮑加納:我非常擅長在腦子裡預先安排。我預先設想可能會有的感覺、可能出現的狀況,琢磨得越仔細就越可能成真。

專業推薦
葉君璋(富邦悍將總教練) 專文推薦

陳宏宜(FOX體育台主播啾啾麥)
彭涵妮(前Lamigo桃猿隊運動心理諮詢師、國立體育大學球類運動技術學系助理教授)
楊東遠(運動視界站長)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目錄



開場
導論

階段一:懷想
1.意象訓練
階段二:相信
2.勇氣
3.冒險
4.信心
5.態度
階段三:實現
6.專注
7.復原
8.團隊合作
9.熱情

結論
致謝

推薦序
實現夢想的成功之道
葉君璋(富邦悍將總教練)

心理素質決定一切!本書作者克萊德.布洛林訪問了數百名世界知名的運動選手,提出了一個信念、三個階段、九個關鍵,由運動選手現身說法來說明如何藉著心理準備將我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運動員除了訓練之外,我時常試著告訴我們的選手加強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如何穩定自己的心智來應對所有場內外的狀況,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是一個選手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像打者在九局下半一分差的比賽中,面臨到兩好三壞滿壘的狀況,如何相信自己的能力替球隊揮出致勝一擊,除了平日的鍛鍊之外,就是選手本身的心理素質是否夠穩定,在緊要關頭時順從直覺、挑戰極限。

沒有永遠成功的人,或是永遠勝利的隊伍,每個人都會有必須要面對失敗的一天。不管是在職場上或是在運動場上,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永不放棄並且懷抱夢想持續向前、努力付出,才會有收穫的時刻。在職棒場上有許多的球員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這些選手陷入低潮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周遭及網路的冷言冷語,因為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及批評,而導致心理影響到生理的表現,讓他們無法爬出失敗的泥沼。在這個時候,如何找回對棒球的熱情跟自信,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運動員堅強的信念,來自於平日自身的鍛鍊。當選手知道已經準備好去挑戰極限,那就心無旁鶩,去實現目標,自然能夠得到好的結果,這個道理可以驗證到各行各業。不只是運動員需要強韌的心智,希望讀者可以從本書中學習,這些優秀的選手如何從他們執著的信念開始逐步追夢,然後開始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輕言放棄。

只要相信,夢想就永無極限!

【內文摘錄】
1. 導論
一九七六年奧運會,羅馬尼亞體操選手納迪婭˙柯曼妮奇(Nadia Comăneci)完美地完成了高低槓項目,整套動作毫無瑕疵,評審別無選擇,只能破天荒地發出滿分十分。這一刻讓她站穩了體壇神話的不朽地位──而這一切,全仰賴驅策著這副嬌小身軀的鋼鐵意志。
「當一切無往不利,確實感覺如有神助,」柯曼妮奇告訴我,「你的一切成就和努力都裝進一只想像的錦囊,然後當你站在台上,你得全神貫注,從錦囊掏出反覆練習多年的全套動作。奧運是體操界的終極盛事,不過你在奧運打的是一場心理戰,因為每隔四年才舉辦一次。每個項目只有一分鐘時間,你必須在那特定時刻處於最佳狀態。十分鐘前有多厲害根本不重要,你得在此時此刻拿出最優異的表現。
「那是一項艱鉅任務,但我們因此而與眾不同。人人都有夢想、都希望實現目標。成功之後,你回首前塵,想起你投入的每一分鐘。那當然很難:要是簡單,每個人都能成為奧運金牌選手。不過一切值回票價。」
每一個具有遠大目標的奧運選手都必須接受畢生訓練,正如丹˙威爾頓或任何一位期望掌握某項複雜技能的人。從音樂家到馬戲團表演者,所有人都必須付出時間練習,因為沒有人一出娘胎就會耍雜技或彈鋼琴。學習是需要過程的,從立定志向開始,然後逐步在意識層面確定這項目標值得你投入一切必要的時間與努力。不過意識層面上的種種努力,用意其實是充填那只潛意識「錦囊」,直到裝備齊全,準備好在最大的舞台接掌一切。讓黃金從砂礫堆中脫穎而出的,就是在關鍵時刻把錦囊裡的內容悉數派上用場的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每每在劍橋大學工程學考試獨占鰲頭,他描述了一種類似的、令人忌妒的能力:只要一踏進考場,有關某個必修議題的相關知識便源源不絕湧上他的心頭。對考場上其他人、或者對這場夏日折磨心懷畏懼的人來說,這種技能未免太佔便宜。但是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專注於自己的「錦囊」,就有可能突破意識思維,到達另一邊。當事人也許不覺得有什麼神奇──事實上,他們可能覺得這是全世界最自然的事──但是對我們其他人來說,這確實非常不可思議。
神奇魔力沒有年齡限制:雖然大部分小孩只有在玩樂高和洋娃娃的時候才會如此聚精會神,但有些人能走得更遠。體操界長久以來讓年輕選手做出嚇人的動作,特別是以往的東歐集團國家。當柯曼妮奇的朋友忙著享受童年,她則在平衡木上積攢無數次後空翻,往自己的錦囊塞滿訣竅。
羅馬尼亞體操隊聘用心理學家幫助這群女孩針對整套動作,進行意象訓練,直到她們能不假思索地完成表演。最後,為了確保她們在充滿敵意的觀眾面前表現正常,教練甚至從街上招攬路人,要求他們在選手練習時想盡辦法鬧場。柯曼妮奇從過程中學到,要在關鍵時刻完成使命,靠的不是肢體,而是大腦。
「你必須處於白熱狀態,」她強調,「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進入化境。就我而言,我會獨自待在房間,細細思索整套動作和技巧,回想如何才能達到精準表現。在體操比賽,你很容易因為分心而跳出化境,也許是因為旁邊的音樂,也許是因為有別人正在演出。所以你必須提前為此做好準備。即便你有四套動作要做,你必須一次專注在一個項目上。你不能想著一套動作而做出另一套動作。你必須處於當下。」
最後這七個字是佛教禪宗等心靈傳統的基礎。奉行這七個字遠比想像中困難,但是把自己推到極限的人,已經搶先領悟了這類根本的道理。鑒於柯曼妮奇當年還是個十歲出頭的小女孩,她的心理控制能力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偶爾甚至有人尖酸刻薄地批評她似乎不怎麼開心。當時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名年輕選手已經為高低槓表演所需的專注力拉高了標準。
柯曼妮奇在一九七六年登上人生巔峰,年僅十四;但是歷史往往忽略她後來仍設法「維持不墜」的事實。同一星期,她接連在高低槓和平衡木締造六次完美佳績,奪下三面金牌。四年後,又有兩面金牌入袋。正因為這名羅馬尼亞選手的地位至高無上,她如今承認,在她腦海中縈繞不去的,是她難得出錯的罕見時刻:「時間慢了下來,尤其當你犯了錯誤,而你想回頭重做卻辦不到。倘若某個地方不盡理想,它會擱在你的心裡,因為它讓你察覺自己有待加強的地方。我犯錯的次數不多,但我牢牢記得那些時候。」
以生命中的單一事件名滿天下是有缺憾的,不論你的事蹟多麼傑出或先進。在那之後,不論你成就了什麼,世界已經為你定了格:「人們永遠記得他們看見我第一次拿滿分的時候,」柯曼妮奇微笑著說,「但他們不曉得我贏得了多少枚獎牌。」
體操界如今修改了計分系統,滿分已不再是個選項。但是追求內在完美感受的人絲毫不受影響。二0一六年里約奧運,英國的麥克斯˙惠特洛克(Max Whitlock)在一小時內接連奪取地板和鞍馬項目兩面金牌。他用「超現實」來描述這次經驗,並且說:「你為了那一刻而長年累月訓練,投入了龐大的精神與力氣。所以你要確保自己進入化境。正因如此,我不看其他體操選手表演,只是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我明白納迪婭˙柯曼妮奇所說的『錦囊』,但我試著不去想它,因為那會造成壓力。只要準備妥當我就開心了。不論我現在做什麼,我都無法做得更好。我全力以赴,要是表現傑出,那很棒;要是做得不好,下次繼續努力。」
功成名就的頂尖選手最令人詫異的是,他們的最大滿足往往不在於勝利的一刻,而在於過程中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對於那些為了贏得獎牌而付出畢生心力的人,你會以為他們最珍視的莫過於獎牌──或至少是伴隨獎牌而來的掌聲。相反的,內心深處的狂喜或許才是真正的報償。
當然,在大多數人眼中,柯曼妮奇所受的訓練似乎太過嚴苛,而她當時的年紀似乎也太小了;她在一九八九年叛逃到西方,顯然為這項事實提供了明證。她目前仍然住在美國從事慈善事業,幫助全世界的弱勢兒童。柯曼妮奇本人曾被譽為神童,她知道哪一種起始點最能獲致成功。不論別人怎麼想,她如今以喜悅之心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並且強調是她自己選擇追隨心中的熱情。除此之外,攀登了人生高峰,意味著她是具有說服力的少數人之一,可以大聲宣告旅途過程更勝於終點。
「在今日的世界,如果有人拿了奧運銀牌,下一個問題是:『出了什麼錯?』人們用結果來掂量你的成就。但是重點不在於結果。我總是叮嚀孩子們從過程中學習;你必須完成一些小事,專注於每天進步一點點。那樣一來,你或許能夠成就大事,但你無論如何都會感到快樂,因為你會在過程中學到很多。當然,脖子上掛著獎牌的感覺很好,但是過程更加重要。如果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激情與熱愛,你永遠無法獲得滿足。」
2.
在體育界,意象訓練的運用──如今在最高水準的比賽中司空見慣──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最早將意象訓練列為正式訓練環節的國家,是冷戰時期的東歐集團。後來,當這種作法出現顯著效果,意象訓練的運用便風行起來。但即便這些表面上的先驅,都是晚來的後進。
「意象訓練成功結果不是什麼新鮮的作法,」運動心靈教練唐˙麥克弗森(Don MacPherson)說,「事實上,證據顯示我們的穴居祖先就用這種方法來成功狩獵食物。洞口附近畫著被長茅刺穿的野獸;這是他們離開安全的穴居之地、到外頭冒險之前最後所見的圖像。我們看不到穴居人被野獸吃掉的畫面,原因就是你最好觀想自己希望發生的事,別去想你不願意看見的結局。
「想像力是大腦的衛星導航器,可以帶領你走向夢想和目標。只要你能『見到』,你就能『達到』。高爾夫球員應該觀想小白球優雅地飛越空中,跳上球道的正中央,而不是想像球掉進水障礙區。全世界最成功的高爾夫球員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每次擊球之前,必定先觀賞完他自編自導的所謂『好萊塢電影』。透過觀想,你可以是你的電影的製片、導演和片中英雄。」
以往用來訓練飛行員和太空人的模擬器,便是建立在這樣的原理上──這正是一級方程式車隊如今斥資打造模擬器、忠實反映全球賽道真實情況的原因。但是意象訓練不需要任何工具,只需運用我們的兩耳之間。一級方程式大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世界冠軍賽巴斯蒂安˙維泰爾,童年時期無數次開著卡丁車繞著賽道練習,充實了他的潛意識心靈。不過當我在這名德國車手蟬聯四屆世界冠軍的巔峰時期採訪他時,我發現他還需要做最後的修正。每次排位賽出賽前,維泰爾會坐在車庫裡閉上眼睛,靜下心來想像即將上演的賽事。這是他給潛意識暖身、讓它準備好接手的方法。
「排位完全取決於單圈成績,所以比正式比賽更激烈,」維泰爾告訴我,「速度也更快,因為輪胎還很新。在正式比賽中,你得考慮輪胎的狀況,同時應付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個區段還有多長?目標是什麼?有不同的事情要忙。相較之下,排位賽非常原始,一圈決定勝負。所以你花時間思索那一圈:有哪些重點?跟上一輪比起來,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有哪些問題需要當心?一旦起跑之後,你就忙得沒時間思索其他事情。所以你摒除雜念,真正融入當下。就算犯錯,千萬別在進入下一個彎道時還想著上一個錯誤。你得專注在每一個過彎──而且最好順其自然。」
追求「活在當下」似乎是巔峰表現的關鍵元素。這也歸結了意象訓練的一個異常現象;意象訓練的本質是專注於未來,讓注意力遠離當下。這是一個費解的哲學難題,有待釐清,不過意象訓練在現實世界的效果不容爭辯:畫面會以某種方法藏在我們腦中,在關鍵時刻引領我們踏上理想的道路。
當那條道路直通天際,勝敗得失也跟著飛得更高。紅牛空中競技飛行大賽(Red Bull Air Race)據稱是全世界最高速的動力競速運動,飛機以高達兩百五十英里時速,穿行於離地僅僅二十五公尺的一連串標塔之間。類似F1的排位賽,飛行員輪流出場計時,開著飛機在賽場上衝刺迴旋,忍受高達10G的力量(重力的十倍)。每次出發前,飛行員會在安靜的停機棚裡預先演練──展開雙臂充當翅膀,在模擬標塔的飲料罐迷陣中迂迴穿梭。加拿大的彼特˙麥克勞德(Pete McLeod)精通這項藝術,如今他在停機棚裡演練時,整個身體的反應猶如置身空中一般。
「對抗G力時,我不再有任何感覺,因為我已習以為常,」他說,「但要抵抗那麼高的G力,我們得在機艙裡進行高強度的操作。我們已有多年經驗,所以現在即便我想像自己承受著10G,我的胃部肌肉和雙腿就會自動收縮,就像你想到某件讓你不由自主顫抖的事;那是一種肌肉記憶。這證明大腦非常特別:過了一陣子後,它會自然而然反應。」
駕駛大型噴射機平飛是一回事,但要在如此靠近無情地面的低空競賽,就必須將超級電腦牢牢嵌進人腦,讓大腦成為終極的自動駕駛儀。這具處理器若發揮到極致,依然能戰勝科技世界拋出的一切挑戰。但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它首先必須裝載正確的數據,然後關閉其他程式,以便專注於手上的任務。每次在賽前幾週收到新賽道的航行圖時,麥克勞德便著手進行這個過程,仔細評估最短的路線和關鍵挑戰,然後在他所說的「自製虛擬實境」中,運用精彩的三維影像試飛,解決所有細節問題。他後來藉由分析自己和其他飛行員的計時畫面與影片,將腦中影像琢磨得更細緻逼真。
「第一次上賽道,你只想安然飛完全程,看看哪裡有閘門、樹林和其他驚喜,」麥克勞德說,「在那之後,飛行成了潛意識的工作。你不是純粹關掉大腦,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更精微的細節上。你也許更早就到達極限,但由於那會讓你進入自動飛行系統,你可以在其中注入更多細節。那就是正式上陣比練習時飛得更快的原因。如果我想要改變飛行路線,我就得從頭開始重新計算。也就是說,你在做你以前沒做過的事。當你以每小時兩百英里的速度穿越閘門,你只有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制定決策。不過你沒時間思索:『我穿越了那道閘門,接下來幹嘛?』一切都是自動反應。」
地面競賽也不乏極端挑戰,尤其是以合法道路汽車奔馳在沙漠到雪原等各種路面的拉力賽(rallying)。和F1賽車不同,拉力賽的車手不是在同一個賽道上持續繞圈,相反地,他們不斷面臨新的疆域,必須隨同領航員利用簡短的「踩點」過程摸清地形地貌。因此,車手的心理素質至關緊要──事實上,正如瓦爾特˙羅爾(Walter Röhrl )所證明的,心理準備能幫助你站上世界頂峰。
羅爾在意象訓練的藝術上也同樣領先群倫。當其餘頂尖車手完全仰賴領航員告知前方路況,羅爾處於一個截然不同的境地。
「每次遇到大霧,我總是比其他人快了許多,」他接著說,「那得歸功於照相機般的記憶。強大的記性在拉力賽中是一大優勢。如果你以為可以光靠領航員的訊息開著B組賽車疾馳,那是行不通的。你得在腦中盤算好、選出正確路線,否則無法達到完美表現。我的優勢是我已經在腦子裡掌握一切資訊了。那表示克利斯蒂安(領航員蓋斯特多弗爾)提供的訊息只是用來提醒罷了。





作者簡介


克萊德.布洛林(Clyde Brolin)
現職記者。報導生涯從F1賽事開啟,他的第一本書《狂飆》(Overdrive)入圍英國最佳體育書籍獎(British Sports Book Award)最佳新人作家決選。

譯者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Jack》(大塊文化)、(合譯)《發光體》(聯經)、《但求無傷》、《精神病院裡的歷史學家》(木馬文化)等。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