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活到一百歲的覺悟:超長壽時代的生存法則
原文書名:百ネザ生わペ覚悟 超長?時代ソ「身ェネゆ」ソ作法
產品代碼:
9789863812241系列名稱:
the ONE定價:
390元作者:
春日ワЗы譯者:
邱香凝頁數:
329頁開數:
14.8x21x2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10111出版日:
20210107出版社:
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CIP:
544.8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人類的長壽將邁入前人未至的境界,
考驗著每一位高齡者打造嶄新生活的智慧、知識
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的力量。
為自己打造出安全、安心的晚年生活環境,
自己決定自己最後在世的生活樣貌,
才能過上充實且抬頭挺胸的晚年生活。
說到長壽化,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日本,日本的長壽化已進展到了前人未至的境界,所有相應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在不斷地推廣改善中。然而不止日本,這是全人類在生活品質提高下的現代社會都將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借鑑來讓自己意識到其重要性、提早做準備。
作者──春日ワЗы,將長年協助老年照護第一線支援者並展開研究、實地採訪長壽者的寶貴經驗都提筆記錄在了本書中。從數據分析到當事者對話,一一剖析時代變遷下長壽者對照護的觀念與家庭結構、子女關係的改變所帶來的問題。
慢性的衰弱、突發性的跌倒、不自覺的失智……等,隨著年紀慢慢侵蝕著看似平靜的每一天。然而很多年長者「並不覺得自己老了」,或總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下意識依賴兒女的照顧、不會自己去思考負面的事,也都毫無根據地覺得「自己不會得失智症」、「根本不會活那麼久」。
然而現今「人生百年」的時代,我們都必須要有過上超長壽人生的「覺悟」。對「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不切實際的期待只會阻礙對晚年生活必須做的準備。所謂必須做的準備,一般人或許都只想到「後事的安排」,但真正重要的是「為晚年做準備」。這其中有什麼差異呢?「為晚年做準備」是指在自己還有判斷力和體力時,為往後年老衰弱的人生階段把可能衍生的種種生活上的風險降到最低,包括真正倒下後需要人照顧到離開人世的這好幾年的時光。
事先做好準備,可說會大大決定一個人一生最後在世的面貌,過上充實且抬頭挺胸的晚年生活。尤其在家庭普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況下,兒女數量減少、親人不在身邊、親子關係疏離……等等原因,需要獨自面對晚年照護問題更是許多人的一門必修課,才不會在一味把問題丟給他人的同時才發現措手不及,一路跌跌撞撞、潦草迎向人生的終點。
書中收錄作者與好幾位長壽者的對話內容,顯示出不同年代人觀念的落差、目前的現況、實際的行動和對未來的想法,對比照護者的看法與心聲,詳細描寫了許多不同情況下長壽者們的生活,並將可以事先為晚年做的準備實際提出建議、整理成表格,希望幫助長壽者在縮短平均壽命與健康壽命落差的同時,為自己打造出安全、安心的晚年生活環境。
人類總是能活出另一種樣貌,每個人都有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老邁」這件事不是只是「無法戰勝歲月的脆弱」,而是我們人生中被賦予的最後一項挑戰。
人類的長壽將邁入前人未至的境界,
考驗著每一位高齡者打造嶄新生活的智慧、知識
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的力量。
為自己打造出安全、安心的晚年生活環境,
自己決定自己最後在世的生活樣貌,
才能過上充實且抬頭挺胸的晚年生活。
說到長壽化,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都是日本,日本的長壽化已進展到了前人未至的境界,所有相應的社會福利措施也在不斷地推廣改善中。然而不止日本,這是全人類在生活品質提高下的現代社會都將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借鑑來讓自己意識到其重要性、提早做準備。
作者──春日ワЗы,將長年協助老年照護第一線支援者並展開研究、實地採訪長壽者的寶貴經驗都提筆記錄在了本書中。從數據分析到當事者對話,一一剖析時代變遷下長壽者對照護的觀念與家庭結構、子女關係的改變所帶來的問題。
慢性的衰弱、突發性的跌倒、不自覺的失智……等,隨著年紀慢慢侵蝕著看似平靜的每一天。然而很多年長者「並不覺得自己老了」,或總是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下意識依賴兒女的照顧、不會自己去思考負面的事,也都毫無根據地覺得「自己不會得失智症」、「根本不會活那麼久」。
然而現今「人生百年」的時代,我們都必須要有過上超長壽人生的「覺悟」。對「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不切實際的期待只會阻礙對晚年生活必須做的準備。所謂必須做的準備,一般人或許都只想到「後事的安排」,但真正重要的是「為晚年做準備」。這其中有什麼差異呢?「為晚年做準備」是指在自己還有判斷力和體力時,為往後年老衰弱的人生階段把可能衍生的種種生活上的風險降到最低,包括真正倒下後需要人照顧到離開人世的這好幾年的時光。
事先做好準備,可說會大大決定一個人一生最後在世的面貌,過上充實且抬頭挺胸的晚年生活。尤其在家庭普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況下,兒女數量減少、親人不在身邊、親子關係疏離……等等原因,需要獨自面對晚年照護問題更是許多人的一門必修課,才不會在一味把問題丟給他人的同時才發現措手不及,一路跌跌撞撞、潦草迎向人生的終點。
書中收錄作者與好幾位長壽者的對話內容,顯示出不同年代人觀念的落差、目前的現況、實際的行動和對未來的想法,對比照護者的看法與心聲,詳細描寫了許多不同情況下長壽者們的生活,並將可以事先為晚年做的準備實際提出建議、整理成表格,希望幫助長壽者在縮短平均壽命與健康壽命落差的同時,為自己打造出安全、安心的晚年生活環境。
人類總是能活出另一種樣貌,每個人都有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
「老邁」這件事不是只是「無法戰勝歲月的脆弱」,而是我們人生中被賦予的最後一項挑戰。
作者簡介
春日ワЗы(Kasuga Kisuyo)
1943年生於日本熊本縣。九州大學教育學部畢業後進入同大學研究所攻讀教育學,於就讀博士課程時辦理退學。曾任京都精華大學教授、安田女子大學教授,後進入松山大學人文學部社會學科擔任教授直到2012年。專攻社會學(家族社會學、福祉社會學)。針對父子單親家庭、拒絕上學、繭居及障礙者•高齡者照護問題,持續協助第一線支援者並展開研究。著作與共作有《照護與性別――男人的照護與女人的照護》、《照護問題的社會學》、《家庭的條件――豐饒中的孤獨》、《父子單親家庭的生活――在男人與父親之間》、《照護者群像――少子高齡化社會下的「家庭」》、《高齡者與性別――自己與家人之間》、《家庭的變化與照護》、《何謂現代家族》……等(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邱香凝
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腦娛樂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書籍目錄
前言
《序章》「長壽書」風潮與今後的趨勢
(1)「長壽書」的興盛
「如此長命百歲表示什麼」──從中找尋活到高齡期的訣竅
(2)參考「長壽書」作者的生存方式,就能「長命百歲」嗎?
名人與一般庶民的差別
從身邊尋找「活力長壽者」的活力來源──「垂垂老矣」也能活得朝氣十足
(3)與「活力長壽者」的相遇帶來的一連串驚奇
對年齡的既定印象瓦解
所謂有活力,指的是「健康」和「毅力」
《第一章》「普通的活力長壽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1)女兒過世後,與女婿一起生活的近百歲女性A女士及其生活
從日課中看見她「活下去的毅力」
A女士的一天
轉換為正向思考的彈性想法
(2)80歲起開拓新世界,與丈夫住在一起的B女士(95歲)
83歲那年買下超過20萬圓的縫紉機
到了長壽期才克服外出時內向害羞的個性
靠「被需要」保持活力
「不儘快改變自己,就會失去改變的時機」
(3)跟妻子住在一起的91歲C男士「今後想學編織」
不拘泥於性別,能屈能伸的想法
做早餐前的準備
自己身體多了缺陷後,開始想為別人做點什麼
男性的長壽期需要觀念革新?
(4)A女士、B女士、C男士之外的「活力長壽者」們
不必受限於既有的長壽長輩形象
《第二章》對活力長壽者而言,「年齡增長」代表什麼
(1)「虛報年齡」的活力長壽者
以高齡為傲──溫泉澡堂裡的對話
從重視「年輕又貌美」變成重視「年輕又健康」
(2)不認為「自己老了」的活力長壽者
看到同齡人時內心的想法
活在與月曆上的年紀不同的時間軸中
(3)當活力長壽者自覺「上了年紀」時
長壽書的作者認為自己「上了年紀」時
令人深感年紀大了的兩個面向
一口氣衰老的N女士──失去日常習慣意味著什麼
以生活習慣構成的月曆能超越月曆上的年齡
《第三章》家庭結構的鬆動與長壽期生活的風險──無法為「病弱體衰」做準備的高齡者們
(1)需要的是「未雨綢繆」的觀念
明明自己哪天可能「非讓人照顧不可」,卻從來不去思考這件事的高齡者
連活力長壽者都「雖然覺得必須去做,卻不知該做什麼」
為何不是「為後事做準備」,而是「必須為晚年做準備」
需要照護的高齡者中,子女不在身邊的佔四∼五成的時代
(2)有子女的長壽者「無人可依靠」的親身經歷及其生活風險
顛覆「養兒定能防老」觀念的兩大變化
ヾ臥病不起後,遭原本住在一起的兒子一家不聞不問的O女士(95歲)
對父母而言的「理所當然」與兒子這一方的說詞
ゝ期待兒子回老家照顧自己,兒子卻過世了,面臨意想不到人生的P女士(98歲)
為了不在「病倒」後陷入窘境,應該先做好哪些準備?
(3)當獨居的「活力長壽者」倒下時
趁還有精神體力時該做的事──找好支援自己、為自己處理後事的人
因失智導致生活瓦解的獨居長者R女士(95歲)
宗教團體及不良業者的詐財行為
「由我來照顧真的好嗎」的想法
對「病倒後的生活」做的準備
(4)活力長壽者「不敵歲月」的脆弱及家人支援的力量
「活力長壽者」背後有著同居女兒的支持
今後已無法期待傳統家庭觀念中對長壽者的支援
《第四章》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與「上了年紀」這件事
(1)積極生活的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及其病倒時的對應方針
與目前仍積極生活的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們的對話
主張「不去想負面的事」的夫妻
「安享天年」的陷阱
(2)積極生活的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對未來的想像──生死觀
失準的預測―― 「沒想到會活這麼久」
調查高齡者對未來的想像―― 描繪不出「85歲後的自己」
對「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或「早死」的期待及其弊害
(3)積極生活的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對未來的想像──為晚年做準備
關於「衰老」及「為晚年做準備」的敘述太少
就算能預測到「衰老」,也缺乏具體行動
80幾歲的參加者對未來的想像填滿了整張白紙
80歲的轉捩點──面對年老的方式在此產生分歧
80歲過後,在社會上辦理各種手續時的難處
「想在自己家中臨終」的80幾歲人中有七成不知道僱用居服員得花多少錢
《第五章》度過「年老體衰」期的方法,與為「倒下」後的準備
(1)「生龍活虎」期與「年老體衰」期的落差之大
不久的將來在「大量高齡者」身上可能發生的風險
高齡期住院──因準備不足而陷入混亂的人們
即使「想依靠子女」也說不出口,內心鬱悶
(2)令人讚嘆驚佩的兩位女性「對晚年的準備」──其ヾ
姐姐、外甥夫妻及外甥女夫妻都在身邊的X女士(80歲)
「對死亡的準備」也做得徹底
(3)令人讚嘆驚佩的兩位女性「對晚年的準備」──其ゝ
親戚都住得很遠,獨自活在「老邁斜坡」上的Y女士(91歲)
關於居所的晚年準備──伴隨年齡增長思考也出現變化
住院時的縝密準備
進入90歲後「住在家裡老去」的想法愈漸實際
看在獨自生活的兩人眼中,有家人照顧的人會產生「依賴心」
《第六章》現在需要做什麼──介於「走一步算一步」與「強烈不安」之間
(1)無法靠自己準備的東西
「獨居頑固高齡者」的問題嚴重
為「失去自己決定的能力後」做準備很難──有制度上的限制
靠自己無法做到的「聯繫」可靠NPO法人介入協助
開始接受支援後,Y女士的生活有了什麼樣的改變
夾在不安與自尊心之間
關於醫療,家人能做的9件事──無人照護長壽者的危機
(2)需要什麼樣的制度
「過一天算一天」的背後,存在制度上的問題
聯繫支援的制度與信賴度的保障
推動「對晚年的準備」與「對死後的準備」的兩大社會課題
《終章》長壽時代最好的「活法」
(1)可預見之「長壽期高齡者家庭」型態與從調查結果中看見的「有備無患觀念」
「老年家庭」的形式──到了2035年會變怎樣?
高齡者真的毫無準備嗎?
子女世代也認為「父母都沒有做準備」
(2)「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對進入長壽期的準備問題,是歷史上的「大問題」
照顧了父母的晚年,但「輪到自己時怎麼辦?」的不安
就算有子女仍「過一天算一天」的背景成因
發生在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身上的事
「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觀念妨礙了「對長壽期該有的準備」
給「人生最後的活法」的建議──分享「與衰老病弱共生的方法」
《追加章節》「具體準備」的例子
【有備無患──緊急時的錦囊妙計】
【附表1】
結語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新綠上枝頭的美好季節再次到來。謝謝您上次送來慶祝我百歲生日的繡球花,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可愛的繡球花。希望明年也能再次綻放美麗的花朵。特此致謝。」
日前我專訪了一位1個月後即將滿100歲的女性,造訪時帶了繡球花當伴手禮兼生日禮物,這是她寄來的感謝函。
那位女性現在與第三個兒子的「媳婦」住在一起。她雖然有三個兒子,其中兩位已過世,剩下的一位臥病在床。然而,即使即將百歲,這位長輩1星期仍有3天會去打槌球,並和另外幾位分別是92歲、91歲、90歲及87歲的長壽女性一起成立了舞蹈社團,由她負責管理會費。她最大的興趣是種花。訪問這位每天都會好好畫眉化妝的女性,我獲得了許多發人深思的內容。
除了她之外,還有一位98 歲獨居女性,在以90多與80多歲長輩為主的11位高齡女性組成的「好交情俱樂部」中擔任領導人。這位長輩的人生原則是「當一把不生鏽的圓鍬」。圓鍬這種東西,只要持續使用就不會生鏽,人也是一樣,身體與頭腦只要持續使用就不會生鏽。據說她秉持這樣的原則,只要天氣晴朗,就會帶著用舊了的圓鍬下田耕作,每星期一定與夥伴聚會1次。
此外,還有兩位分別是96歲和93歲的女性長輩,每年都會找幾天相約,前往位於雙方住家中間兩縣交界處的溫泉旅館,在那裡住上4、5天,順便敘敘舊。其中這位96歲的女性長輩和她90歲的弟弟夫妻倆喜愛棒球,只要買得到票就會儘可能進球場看球賽,替他們支持的廣島東洋鯉魚球隊加油打氣。
由於有機會與這些百歲或將近百歲的女性長輩們相遇,我對年齡和人生的觀念大大改變。以前從沒想過活到100歲的人還能這麼有活力,從沒想過100歲的人還會每天畫眉毛及化妝,從沒想過100歲的人會組織社團參加活動,也從來沒想過100歲的人還能不時去球場給自己喜歡的鯉魚隊加油。
其中帶給我最大刺激的,是這些女性長輩們自己創造出活著的樂趣與希望,那種積極活下去的態度,令我不由得拋棄「活到80幾歲就會死了吧」的天真想法,決定自己也要踏實地活下去。
受高齡者支援前線的邀請,我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參加高齡者支援機構舉行的案例反省會和讀書會,前往正為高齡者問題煩惱的家庭採訪調查,以這樣的方式一路追蹤高齡者家庭的變化。
其中,首先是自2000年日本開始有長照保險不久後,與單身兒子同住的高齡者虐待問題大幅增加。這個問題近年雖已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超過85歲的高齡夫妻及進入長壽期的長輩,在沒有家人親戚可就近照顧的狀況下獨自生活的困難,以及進入長壽期的父母必須反過來照顧已屆高齡卻無法自理生活的單身子女時,所面臨的問題。
在這樣的變化中,高齡者支援團體愈來愈常提到一個概念:「已經無力自主生活的高齡者另當別論,但希望還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長者能趁此時做好進入長壽期的生活準備」,他們也提到「現在的高齡者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對晚年沒有任何準備」。這些都是1990年代初期沒有聽過的聲音。
另一方面,在我的朋友或認識的人中,尤其是50幾歲、60幾歲的男性裡,愈來愈多人搬回老家,一肩扛起照顧將近90歲父母的責任。還有人是上班前先繞回老家,協助老母親做好一天生活的準備後才去上班,也有人每週末花長時間通車回老家探望罹患輕度失智症的父母。還有人不得不和妻子分居,自己回父母身邊長期照顧。各種情況都有。
同樣50幾、60幾歲的女性友人中,有人必須同時照顧沒住在一起的80幾歲、90幾歲公婆和自己的母親。另一個案例中,明明是夫妻兩人一起工作的自營業者,卻因為雙方80幾快90的父母同時罹患失智症,被迫從優先照顧父母或優先確保自己的工作和健康中二選一。另有朋友忽然面臨必須照顧至今根本沒有往來的叔父叔母的情況,因為他不照顧就沒人可照顧對方了。在這類案例中,人們因為必須負起照顧雙親或長輩的責任而加重了自己生活的負擔。
訪問這一輩的人時,他們最常掛在嘴上的是「真希望長輩們能在身體還硬朗時,思考、安排好自己倒下後要在哪裡過日子或怎麼過日子。但他們做的頂多是留下一筆錢和預約好葬儀社,其他事情全部丟給我們,這真的很吃力!」。
一邊是高齡者支援者,一邊是照顧長輩的照護者,兩方立場雖然不同,但都是支援高齡者生活的人,他們共通的意見就是「長者最好趁還有精神體力時,安排好晚年的日子要怎麼過及打算接受誰的照顧,這些都要先自己決定好,做好自己能先做的準備」。
那麼,究竟實際上高齡者本身的想法和準備情形又是如何?為什麼會讓照護的一方說出上述意見呢。長輩們真的都是「過一天算一天」嗎?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打算做,也什麼都不先準備,還是根本沒想過需要準備呢?在這樣的狀況背後,又有什麼樣的緣由?
為了釐清這些問題,我訪問了目前受40幾∼60幾歲世代照顧,也就是現在70幾∼80幾歲的高齡者,受訪對象都是還很有活動力的長輩,我問他們「有沒有為自己今後愈來愈老,老到需要受人照顧時做準備?做了哪些準備?打算在哪裡養老?」。之所以限定訪問對象為「還有活動力的長輩」,是因為經濟條件上的落差也會對答案造成很大的影響,我想先排除這個因素。
我另外也訪問了目前仍很有活力地自己住在家中的90幾歲甚至100多歲「活力長壽者」,請教他們在進入長壽期前是否做了什麼準備,面對未來倒下之後的生活又有什麼打算,以及他們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等等。我認為這些活到長壽期的長輩經驗,或許能讓即將步入老年的下一世代高齡者獲得「如何準備進入長壽期」及「長壽期應該如何生活」的必備知識。更進一步來說,像這樣得知我們身旁過著普通生活的「活力長壽者」如何過生活,應該能學到不同於時下流行如佐藤愛子或瀨戶內寂聽等「長壽書」作者的生活,而是更貼近一般庶民進入長壽期前的準備方式。
聽了這些長輩的分享,我得到了什麼收穫呢。從90歲到將近100歲長輩的談話中,我得知「活力長壽者」的生活方式,那是過去的我無從想像的事。
然而,對於臥床不起後的準備,出生於大正時期,成長於戰前與戰中世代的長輩多半留有「子女照顧父母天經地義」的傳統家庭觀念,實際上,一旦需要人照顧時,他們身邊也有很多能負起照顧父母世代的子女世代,除了身體硬朗時繼續過著夫妻兩人或獨自一人的生活之外,他們多半也不認為有必要為晚年的生活多準備什麼。
另一方面,感覺到可能有問題的,是目前仍硬朗活動的70幾、80幾歲「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們,在面臨長壽期時的觀念和準備。
此一世代有許多長輩常把「不想也無法靠子女照顧」掛在嘴上,但實際上正如支援者或照護他們的晚輩所說,除了「準備一筆錢和預約葬儀社」之外,他們幾乎沒有多做準備,不是「過一天算一天」,就是「不願思考負面的事」,總說「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
這些人為進入長壽期做的準備多半集中在運動、培養體力或促進健康等,剩下的就是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嗜好興趣或社交活動,與親朋好友往來和娛樂等日常生活。
但是,「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與其成人子女之間的關係,和他們上一代的「大正時期出生」高齡者與其成人子女之間的關係大不相同。
對「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來說,成家之後的子女多半與父母分開居住,就連原本想栽培來繼承家業的兒子,有時反而跟妻子娘家的親人關係更緊密。
此外,面對社會經濟變動,許多原本只能擔任非正職員工或中途失業的低收入單身子女則多與父母住在一起,這樣的子女別說照護老邁父母了,甚至需要父母照顧他們到倒下為止。還有,現在這個時代,子女住在距離很遠的外縣市或搬到國外生活的人也愈來愈多。
於是,在這一世代(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中,很多人明明有子女,卻在配偶過世後面對自己不斷延長的長壽期時,不得不獨自生活。
再加上沒有生小孩的夫妻或一輩子單身的「獨身貴族」也比從前增加,這就是「昭和時期出生」高齡者家庭的現狀。
在家庭結構產生變化的同時,人們也活得愈來愈長壽,需要照護的80歲以上人口愈來愈多,至2015年時已有997萬人,佔日本總人口的7.8%,而這個數字到團塊世代前「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大半超過85歲的2035年,將成長為1629萬人,佔日本總人口的14.1%,也就是將近2倍。對此,日本政府對高齡者醫療福利採取的政策大方向,則是將對老人的照護從設施機構轉移回自家住宅。
在這樣的狀況下,包括現在仍硬朗生活、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的團塊世代在內,「昭和時期出生」的高齡者,將與他們上一世代「大正時期出生」的高齡者不同,必須做好進入長壽期後獨自生活的萬全準備。在「人生百年」的這個時代,就算許多人希望自己「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事實卻是怎麼也去不了那個世界,只能拖著因高齡而脆弱不中用的身體,從「活跳跳」到「病懨懨」,最後才終於「死翹翹」。這就是現代人面臨的時代。
既然如此,就要秉持「有備無患」的觀念,抱定「活到100歲」的覺悟,自己為自己的晚年做好萬全準備。最重要的是,在這個無法「今天活跳跳、明天死翹翹」的時代,就算現在還很硬朗,高齡者也必須體認自己晚年就是需要他人照護,最好預先安排「自己老了之後,想在哪裡受誰照顧」及「為此必須準備什麼」或是「想儘可能在熟悉的自家住久一點,必須做哪些準備」等「晚年計畫」。
這類安排與「遺產繼承」、「墳墓」、「遺囑」等「身後事」的安排不同,是為了進入長壽期後夫妻生活或獨自生活時能不靠子女照顧而做的準備,趁著自己還有精神體力時,先養成晚年所需的「生活習慣」,例如想在家中養老的人必須先建立屆時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及與鄰居往來的方式,想住進安養設施的人,則預先找好安養設施的相關資訊,每逢與醫療照護相關的法令規定改變時,都要重新搜集相關知識及情報等。在著手進行這些準備時,或許也能從中看出現行制度的問題,理解身為高齡者需要什麼樣的制度,並積極發聲爭取。
著手進行這些準備絕對不是「負面的事」。「老邁」不是只是「無法戰勝歲月的脆弱」,我們人類一定擁有能夠開拓嶄新生活方式的力量,「就算上了年紀,『我』還是『我』」、「自己做不到的地方請人幫忙也沒關係」、「受他人照顧並不是什麼悽慘的事」,請像這樣學習如何當一位「活力長壽者」吧。
人類的長壽將邁入前人未至的境界,考驗著每一位高齡者打造嶄新生活的智慧、知識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的力量。我認為這樣的社會才稱得上是現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