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最會說書的哲學家,帶你從《理想國》到《正義論》,輕鬆吸收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4899661系列名稱:
philo-lane●哲學與思想系列編號:
EQ1004R定價:
480元作者:
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譯者:
吳妍儀頁數:
400頁開數:
14.8x21x2.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701出版日:
20240701出版社:
漫遊者文化-漫遊者CIP:
140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全球下載聆聽超過48,000,000次的Podcaster
暢銷哲普書《哲學的40堂公開課》作者沃伯頓
領讀32本哲學經典
帶你聚焦26位西方哲學巨匠的思想精華
【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讀哲學經典?】
哲學家對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世界萬象總是不斷提問、反思。深入別人的腦袋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更何況要了解腦筋動不動就七彎八繞的哲學家。
面對哲學家這個有趣的人種,你可能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但是你可以試著進入他的思想,最直接的方式,正是透過他們反覆思索、不停跟自己辯證打架所寫下來的作品。例如,柏拉圖寫的《理想國》,到現在都還是美國大學最熱門的10大指定讀物。
【為什麼不先讀原典,需要找人領讀?】
很多時候,哲學比最複雜刺激的電子遊戲更難通關,只不過這一切都在你的腦子裡進行。例如,對許多學生來說,在沒有任何註解或主要論題導讀的情況下,嘗試閱讀史賓諾沙的《以幾何學方法證明的倫理學》,就跟推薦你用頭去撞牆一樣「有益」。
哲學經典看似高不可攀,與其自己閉門苦讀,不如找個親切有趣的領路人。沃伯頓是經驗豐富的開放課程講師,撰寫過多本哲學入門書,他和大衛.愛德蒙茲(David Edmonds)一起主持的哲學podcast: philosophy bites,廣受年輕人喜愛,截至2024春季,下載聆聽次數超過4800萬。他「說」哲學的資歷,自然是高手中的高手。還有,他從40位哲學家切入的《哲學的40堂公開課》同樣也大受歡迎,沃伯頓的名師魅力,不言自明。
【講哲學經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這本這麼重要?】
這本書可說是閱讀原典前的最佳暖身。沃伯頓運用多年累積的功力,精選32本影響人類思潮的重要哲學著作,抽出思想精髓,轉化為老少咸宜的概念饗宴,為大家「說」哲學。
他在講解每本哲學經典時,都包括以下幾個面向,帶你從不同角度、不同思維,看待曾在世界留下光輝軌跡的偉大心靈:
・核心概念的整理+論證
沃伯頓哲普功力高強,把原典思想分成極易入口的小段落,讓你不但看懂,更讀得沒負擔。
・多元視角的對照+評論
這些哲學大師雖然厲害,但也並非零死角無漏洞。沃伯頓除了解說辯證,更加入提醒和批評,讓你了解哲學家的理論,還能知道如何找出他們的疏漏。
・簡易年表
每本經典都附上哲學家及其思想成形的時空背景,有助於掌握經典在哲學脈絡裡的定位。
・重要詞彙
熟悉關鍵術語,當其他人討論得熱火朝天時,不用擔心跟不上。
・進階閱讀指引
哲學最有趣的部分不光是理解學習,更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他們對話。進階閱讀書單,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哲學觀點。
【哲學家思想膠囊】
・柏拉圖《理想國》:在這世界之外有一張最桌子的桌子,世上所有桌子都是它的不完美仿造品。
・霍布斯《巨靈論》:人類社會的起始點是和談,其實就是我不想被你殺你也不想被我殺,我們只好坐下來簽個契約。
・笛卡兒《沉思錄》:如果有個惡魔能欺騙你所有感官,讓你活在《駭客任務》的母體裡,那你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你還在動腦想這件事,故你存在。
・史賓諾莎《倫理學》:你的所有行為其實都被因果鍊綁得死死的,自由不過是種錯覺。
・洛克《人類悟性論》:如果你今天早上醒來發現記憶全部喪失,連名字都想不起來,那昨天的你跟明天的你,還是同一個你嗎?
・佩恩《人的權利》:所有君主政體都是暴政,把人民當成一種要傳給君主後代的所有物。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所有的人類生活都是在無聊跟痛苦之間來回奔走。想結束這種苦難?禁慾吧。
・彌爾《論自由》:有好幾個同性伴侶、身為裸體主義者,或者有異性扮裝癖,So What?只要不傷害別人,我就有權自由。堅決反對多數暴力!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世界;重點在於改變它。」革命!革命!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好的喔耶,壞的我呸!
【國際書評】
「奈傑爾・沃伯頓對於哲學經典作品提出有代表性的清楚說明。《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肯定具備廣大的影響與吸引力。」——布里斯托大學哲學教授 安德魯・派爾(Andrew Pyle)
「這是一本清晰、引人入勝又特別易讀的書⋯⋯」——諾丁罕大學哲學名譽教授 麥克・克拉克(Michael Clark)
「《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是一本思路清晰流利的哲學導讀書⋯⋯」——愛丁堡大學哲學教授 史蒂芬・普里斯特(Stephen Priest)
「對於任何哲學學生的書房來說,添購這本書都非常有用⋯⋯」——德罕大學哲學教授 E・J・羅(E. J. Lowe)
【名人推薦】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謝世民
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偉
建國高中歷史老師 莊德仁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補充說明】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為: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從《理想國》烏托邦到面對貧富不均的《正義論》,輕鬆讀懂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全球下載聆聽超過48,000,000次的Podcaster
暢銷哲普書《哲學的40堂公開課》作者沃伯頓
領讀32本哲學經典
帶你聚焦26位西方哲學巨匠的思想精華
【為什麼我們還是需要讀哲學經典?】
哲學家對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世界萬象總是不斷提問、反思。深入別人的腦袋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更何況要了解腦筋動不動就七彎八繞的哲學家。
面對哲學家這個有趣的人種,你可能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但是你可以試著進入他的思想,最直接的方式,正是透過他們反覆思索、不停跟自己辯證打架所寫下來的作品。例如,柏拉圖寫的《理想國》,到現在都還是美國大學最熱門的10大指定讀物。
【為什麼不先讀原典,需要找人領讀?】
很多時候,哲學比最複雜刺激的電子遊戲更難通關,只不過這一切都在你的腦子裡進行。例如,對許多學生來說,在沒有任何註解或主要論題導讀的情況下,嘗試閱讀史賓諾沙的《以幾何學方法證明的倫理學》,就跟推薦你用頭去撞牆一樣「有益」。
哲學經典看似高不可攀,與其自己閉門苦讀,不如找個親切有趣的領路人。沃伯頓是經驗豐富的開放課程講師,撰寫過多本哲學入門書,他和大衛.愛德蒙茲(David Edmonds)一起主持的哲學podcast: philosophy bites,廣受年輕人喜愛,截至2024春季,下載聆聽次數超過4800萬。他「說」哲學的資歷,自然是高手中的高手。還有,他從40位哲學家切入的《哲學的40堂公開課》同樣也大受歡迎,沃伯頓的名師魅力,不言自明。
【講哲學經典的書那麼多,為什麼這本這麼重要?】
這本書可說是閱讀原典前的最佳暖身。沃伯頓運用多年累積的功力,精選32本影響人類思潮的重要哲學著作,抽出思想精髓,轉化為老少咸宜的概念饗宴,為大家「說」哲學。
他在講解每本哲學經典時,都包括以下幾個面向,帶你從不同角度、不同思維,看待曾在世界留下光輝軌跡的偉大心靈:
・核心概念的整理+論證
沃伯頓哲普功力高強,把原典思想分成極易入口的小段落,讓你不但看懂,更讀得沒負擔。
・多元視角的對照+評論
這些哲學大師雖然厲害,但也並非零死角無漏洞。沃伯頓除了解說辯證,更加入提醒和批評,讓你了解哲學家的理論,還能知道如何找出他們的疏漏。
・簡易年表
每本經典都附上哲學家及其思想成形的時空背景,有助於掌握經典在哲學脈絡裡的定位。
・重要詞彙
熟悉關鍵術語,當其他人討論得熱火朝天時,不用擔心跟不上。
・進階閱讀指引
哲學最有趣的部分不光是理解學習,更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他們對話。進階閱讀書單,幫助你建立自己的哲學觀點。
【哲學家思想膠囊】
・柏拉圖《理想國》:在這世界之外有一張最桌子的桌子,世上所有桌子都是它的不完美仿造品。
・霍布斯《巨靈論》:人類社會的起始點是和談,其實就是我不想被你殺你也不想被我殺,我們只好坐下來簽個契約。
・笛卡兒《沉思錄》:如果有個惡魔能欺騙你所有感官,讓你活在《駭客任務》的母體裡,那你唯一能確定的只有你還在動腦想這件事,故你存在。
・史賓諾莎《倫理學》:你的所有行為其實都被因果鍊綁得死死的,自由不過是種錯覺。
・洛克《人類悟性論》:如果你今天早上醒來發現記憶全部喪失,連名字都想不起來,那昨天的你跟明天的你,還是同一個你嗎?
・佩恩《人的權利》:所有君主政體都是暴政,把人民當成一種要傳給君主後代的所有物。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所有的人類生活都是在無聊跟痛苦之間來回奔走。想結束這種苦難?禁慾吧。
・彌爾《論自由》:有好幾個同性伴侶、身為裸體主義者,或者有異性扮裝癖,So What?只要不傷害別人,我就有權自由。堅決反對多數暴力!
・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世界;重點在於改變它。」革命!革命!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好的喔耶,壞的我呸!
【國際書評】
「奈傑爾・沃伯頓對於哲學經典作品提出有代表性的清楚說明。《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肯定具備廣大的影響與吸引力。」——布里斯托大學哲學教授 安德魯・派爾(Andrew Pyle)
「這是一本清晰、引人入勝又特別易讀的書⋯⋯」——諾丁罕大學哲學名譽教授 麥克・克拉克(Michael Clark)
「《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是一本思路清晰流利的哲學導讀書⋯⋯」——愛丁堡大學哲學教授 史蒂芬・普里斯特(Stephen Priest)
「對於任何哲學學生的書房來說,添購這本書都非常有用⋯⋯」——德罕大學哲學教授 E・J・羅(E. J. Lowe)
【名人推薦】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謝世民
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耿一偉
建國高中歷史老師 莊德仁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宋怡慧
【補充說明】
本書為改版書,原書名為: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從《理想國》烏托邦到面對貧富不均的《正義論》,輕鬆讀懂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作者簡介
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
作家、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資深哲學講師。他從不同角度介紹西方哲學的多部入門著作一直暢銷不衰,包括:
・闡釋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的《哲學入門》(Philosophy: The Basics)
・介紹50+哲學家的《哲學的40堂公開課》(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
・講解32部西方哲學名著的《哲學經典的32堂領讀課》(Philosophy: The Classics)
・介紹哲學思維方法的《從A想到Z》(Thinking from A-Z)
他也編寫了多部哲學教材,例如:《哲學:基本讀本》(Philosophy: Basic Readings)、《政治哲學讀本》(Reading Political Philosophy)、《哲學:學習指南》(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
他於2008年創辦哲學播客網站philosophy bites,專門訪談當代哲學家和學者,成為英美最受歡迎的廣播網站之一,至2024年春季,下載次數超過4800萬。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小說與非小說類多本,非小說類譯作包括《看見自己受的傷》、《洞見》、《哲學能做什麼?》、《哲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相關作者簡介
【繪者簡介】
傑佛瑞・湯普遜(Jeffrey Thompson)
畢業於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自由插畫家,現住在美國巴爾的摩。
曾與國際地理雜誌合作,為朗費羅的著名詩作《李維爾午夜快騎》(The Midnight Ride of Paul Revere)作畫並出版成冊。為眾多書籍作畫,包括《哲學的40堂公開課》。
書籍目錄
前言
01_《理想國》_柏拉圖
02_《尼各馬科倫理學》_亞里斯多德
03_《哲學的慰藉》_波愛修斯
04_《君王論》_馬基維利
05_《隨筆集》_蒙田
06_《沉思錄》_笛卡兒
07_《巨靈論》_霍布斯
08_《倫理學》_史賓諾莎
09_《人類悟性論》_洛克
10_〈政府論之二〉_洛克
11_《人類理解研究》_休謨
12_《自然宗教對話錄》_休謨
13_《社會契約論》_盧梭
14_《純粹理性批判》_康德
15_《道德形上學的基礎》_康德
16_《人的權利》_佩恩
17_《意志與表象的世界》_叔本華
18_《論自由》_彌爾
19_《效益主義》_彌爾
20_《非此即彼》_齊克果
21_《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部_馬克思與恩格斯
22_《超越善惡》_尼采
23_《道德系譜學》_尼采
24_《哲學問題》_羅素
25_《語言、真理與邏輯》_艾耶爾
26_《藝術原理》_柯靈烏
27_《存在與虛無》_沙特
28_《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_沙特
29_《開放社會及其敵人》_波普
30_《哲學研究》_維根斯坦
31_《科學革命的結構》_孔恩
32_《正義論》_羅爾斯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
這本書包含三十二章,每一章都聚焦在某部偉大的哲學著作。我的寫作重點在於介紹每一本書,呈現出其中最重要的主題。本書討論到的這些著作到現今仍值得一讀,是因為當中提到的哲學問題依舊值得討論,也因為這些書還繼續提供種種洞見。除此之外,其中許多書本身也是偉大的文學作品。
在理想狀況下,閱讀本書應該會是一種刺激,讓你去讀(或者重讀)裡頭談到的這些哲學著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時間或精力去重讀經典。至少我希望此書能夠指引你,在這三十二本書中找到對你而言最值回票價的,並且給你一些建議,讓你知道或許可以怎麼樣批判性地閱讀這些書。我已經設法避免推薦晦澀含糊到沒必要的書。這讓我省略了一些公認的大師之作,像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與《法哲學原理》,還有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對此我並不打算致歉。在每一章的結尾,我會提供進階閱讀指南。
我對這些著作做出的選擇,在某些方面來說具爭議性,我懷疑問題大致出在我沒選的書,而不是我選中的書。我的做法是,著重在那些我相信到今日閱讀仍會有回報的書,而且承受得起用幾千字的篇幅處理。這是充滿個人性質的前三十二名哲學經典;其他哲學家,雖然他們的選擇肯定會跟我的選擇有所重疊,卻會提出不同的前三十二名。
我加進簡短的哲學家年表,但沒有空間加入詳細的歷史背景。我的主要目標是介紹哲學著作,而不是思想史上的種種運動。這並不表示我鼓勵讀者對這些文本的解讀完全脫離歷史。然而我確實相信,在一開始接近這些著作時,最佳的做法就是先通盤了解其中重要的主題與側重之處。想要得知更多關於文本脈絡的資訊,可以在推薦進階閱讀中找到。
不必害怕沒有照順序閱讀章節。我寫的每一章都可以獨自成立,並不預設要對前面的章節有任何知識。
◼︎進階閱讀
我的兩本書,《哲學入門》(Philosophy: The Basics)與《從A到Z的思考》(Thinking from A to Z)可以與本書互補。第一本是以主題為基礎寫成的哲學核心領域導論;第二本是按照字母順序安排的批判思考及論證技巧導論,這兩者是哲學方法的核心。我也編輯了一本哲學讀物選集,《哲學基礎》(Philosophy: Basic Readings),還有一本哲學研究技巧導論:《哲學:基本研究指南》(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Study Guide)。
以下是你可能會發現很有用的其他哲學普及讀物:
◎約翰•卡丁漢(John Cottingham)編選的《西方哲學文選》(Western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愛德華•克雷格(Edward Craig)編撰的《Routledge簡明哲學百科》(The Short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我與大衛•愛德蒙茲(David Edmonds)的共同著作《一口哲學:27場當代哲學家獻給愛智饕客的絕妙TALK,限時15分鐘暢談哲學大師的心靈之旅》(Philosophy Bites Back,吳妍儀譯,漫遊者文化出版)
◎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的《哲學辭典》(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洪德睿奇(Ted Honderich)編撰的《牛津哲學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的《新西方哲學史》(A New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布萊安•麥奇(Bryan Magee)的《當代哲學對話錄》(The Great Philosophers,台灣商務出版)
◎阿蘭•賴恩(Alan Ryan)的《論政治》(On Politics: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Herodotus to the Present)
◎羅傑•史庫頓(Roger Scruton)《現代哲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烏姆森(J. O. Urmson)與強納生•雷(Jonathan Rée)合著的《西方哲學簡明百科》(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
◎我的《哲學的40堂公開課》(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吳妍儀譯,漫遊者文化出版)
◎瓦諾克(Mary Warnock)編撰的《女哲學家》(Women Philosophers)
◼︎推薦網站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是可靠的資源。
http://plato.stanford.edu/
◎Philosophy Bites:當代哲學家的訪談(聲音檔),其中許多訪問是關於往昔哲學家的思想。
http://www.philosophybites.com
◎Early Modern Texts:許多重要哲學文本的釋義重述,設計來幫助讀者處理原典中偶爾出現的難解文字。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
◎In Our Time:討論哲學的同名BBC第四電台節目資料庫。
http://www.bbc.co.uk/radio4/features/in-our-time/archive/philosophy/all
文章試閱
笛卡兒《沉思錄》是一本設計來讓你思索的書。這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看似發生在六天內的思維自傳。然而這其實是極精巧的設計,用以鼓勵讀者跟上論證的種種轉折。要照著這本書的寫作精神來讀它,牽涉到積極參與書中的想法,而不只是被動的吸收。你受邀成為文本中的「我」,經歷一連串的懷疑與啟發階段。作為哲學文獻,《沉思錄》一直是無人能超越的,書中披露的許多觀念支配了後來的哲學家。笛卡兒被視為現代哲學之父。
在《沉思錄》中,笛卡兒著手要確立的是,我們能夠知道的到底是什麼。因此,他在書中主要關注的是知識論。確立知識的極限,並不只是一種學術活動。他相信如果可以消除思考中的錯誤,發現獲致真實信念的健全原則,這個原則就會提供他一個岩床,對於這個世界、還有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所形成的科學理解體系,就可以建築在這個岩床上。一六四○年,在笛卡兒寫《沉思錄》時,法國的主流觀點是天主教教會的觀點,在許多方面都對科學很有敵意。笛卡兒也在奮力對抗哲學中的經院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傾向於提倡辯論技巧勝過對真理的追求。笛卡兒在這種狀況下跨出的極端一步,是回歸第一原則,拋棄接收到的成見。
在他開始進行這項工作的建設性階段以前,笛卡兒相信,他這一生需要有一次拋下過去所有的信念,因為他察覺到其中有許多是假的。他認為,明智的做法是一次剔除先前所有信念,然後一一考慮可能的替代品,而不是嘗試零碎地修補信念架構。在回應他作品的一位批評家時,他透過類比來解釋這種進路:如果你擔憂一個桶子裡有爛蘋果,你會很明智地把所有蘋果倒出來,逐一檢視以後才放回桶子裡去。只有在你確定,你在考慮的那顆「蘋果」很健全的時候,你才應該把它擺回桶子裡去,因為光是一顆爛蘋果就可以污染其他所有蘋果。這個類比解釋了他的徹底懷疑方法,通常被稱為「笛卡兒式懷疑」。
◎笛卡兒式懷疑
懷疑方法意味著要把你先前的所有信念都當成假的。你應該只相信你完全確定為真的事情:對於這件事的真實性如果有任何一絲懷疑,就足以拒斥此事。你可以懷疑它的真實,並不證明它就是假的;結果它可能是真的。然而光是懷疑此事可能為假,就足以讓這件事不適合當成知識體系的基礎。基礎必須建立在無可置疑的知識上。
顯然這並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方法,笛卡兒自己也承認;他主張這是一生一次的行動。這個方法的重要性,在於笛卡兒可能因此發現某些信念不受懷疑侵擾,所以可以當成基礎,讓他在健全的原則上重建知識。在最糟的狀況下,這個做法會讓他發現一切都可以被懷疑;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
◎感官的證據
在〈第一沉思〉中,笛卡兒引進這種「懷疑方法」,並且嚴格應用到他先前的信念上,先從透過五感獲得的信念開始。他的感官有時候會欺騙他。舉例來說,對於自己能在遠處看到什麼,他曾經犯過錯誤。明智的做法是,絕對不要相信一度欺騙過你的東西—根據這個原則,他決心不信任感官提出的證據。不過,儘管有時候會被遠方的物體所欺騙,他當然不可能被透過感官獲知的某些事實所騙,像是正穿著一件睡袍坐在火爐前面,握著一張紙,對吧?
笛卡兒對此的反應是,正好相反,甚至像這麼明顯的事情也可能會弄錯。因為他以前曾經夢到自己坐在火爐邊,實際上卻是躺在床上睡覺,所以他不能確定現在不是在作夢。但就算在夢中出現了像是頭、手、眼睛等等物體,這些東西一定都是真實世界物件的相似之物。所以當然了,我們可以確定這些類型的物體存在。更抽象的概念,像是尺寸、形狀與延展性(他指的是占據空間的性質),其存在似乎還更加確定。不管你睡著了還是醒著,二加三等於五,而且一個四方形絕對不會有超過四個邊。這些事物看似真實。但笛卡兒證明這些全都只是看似確定。他利用關於惡魔的思想實驗來證明這一點。
◎惡魔
要是有個強大又滿懷惡意的魔鬼,一直操控著你經驗與理解的事物會怎麼樣?每次你注視著世界上的一個物體,事實上可能是惡魔正在製造的一種幻覺經驗,你會把這經驗當真,實際上卻是他的創造物。如果你發現這很難想像,想想看要是有人在你不明就裡的狀況下,把你接上一個非常精緻的虛擬實境機器。現在,你每次把二跟二相加,就會變成五。
不過你怎麼能夠確定這不是因為惡魔、或者虛擬實境機器操控者在欺騙你?或許惡魔已經在你的計算裡置入一個錯誤,所以總是得出錯誤的答案。這聽起來可能很扯,不過並沒有影響笛卡兒的論證。唯一重要的是你現在有可能正在受騙。如果用笛卡兒式的懷疑方法,你的信念有最微小的可能性為假,對你來說就夠可疑了,足以拒斥這個信念。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更強得多的證據,證明一個基本信念有誤,才會毅然決然拋棄這個信念,而且本來就該這樣。不過我們在尋找一個不受懷疑影響的信念時,惡魔思想實驗就提供了一個非常強勁的測試方式。任何可以通過這個測試、你確定不是惡魔為了誤導而植入的信念,就一定是確實的了。
在《沉思錄》的這個階段,笛卡兒很想相信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懷疑。然而,在〈第二沉思〉裡揭露了他的懷疑帶有先發制人的性質。也就是說,他把懷疑論證推到最極限,以便展示出有些信念是不可能置疑的。另一種說法是,他著手在懷疑論者的主場上打敗他們:提出他能想像得到、形式最強大的懷疑論證,然後證明這無法阻止他建立起至少一項確定的事實。
他發現的確定事實,他哲學中的轉捩點,後來被稱為「我思」(Cogito),出自拉丁文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雖說在《沉思錄》裡並不完全是寫成這個形式。在《沉思錄》裡他說的是:「每次我表達或者在心中構思著我是、我存在的時候,這句話是必然為真的。」
(中略)
◎對《沉思錄》的批評
・他懷疑了一切嗎?
雖然懷疑方法似乎對可能質疑的一切都提出質疑,目前討論的狀況卻不是這樣。舉例來說,笛卡兒仰賴他的記憶精確性,從沒有懷疑他做過的夢,或者感官曾經偶爾欺騙他;他不懷疑他連結到某些字詞上的意義,就跟他上次使用那個字詞時一模一樣。
然而,這對笛卡兒來說不是什麼嚴重問題。笛卡兒式懷疑仍舊是一種強大的懷疑論形式:他只是設法去懷疑對他來說有可能懷疑的東西。更強大的懷疑論形式,可能會損害到他做哲學的根本能力。
・對「我思」的批評
對於笛卡兒的「我思」,特別是以「我思,故我在」這個形式出現的時候,有時會引來一種批評,就是這句話假定了這個普遍化陳述:「所有思想都有思考者」為真,笛卡兒從來沒有嘗試確立或者闡明這個假定。這個批評的基礎在於,笛卡兒把「我在」的結論呈現成下面這種邏輯有效推論的結果:
所有思想都有思考者,
現在有思想存在,
所以這些思想的思考者必定存在。
然而這個批評並不影響《沉思錄》裡呈現的「我思」,因為在書中並沒有暗示這是個邏輯推論;笛卡兒反倒看似在提倡讀者自行內省,挑戰自己去質疑「我是,我存在」這個肯定句的真實性。
・笛卡兒循環
一旦笛卡兒藉著「我思」確立了自己身為思考之物的存在,他的整體重建計畫就仰賴兩個基礎:一個善神的存在,還有我們清楚明確相信的任何事都為真。這兩個基礎本身都是具爭議性的。然而,對於笛卡兒的策略,還有另一個更根本的攻擊經常被提起,就是在他論證神的存在時,他仰賴「清楚明確的觀念」;而在他論證「清楚明確的觀念」無誤的時候,他預設了神的存在。換句話說,他的論證是循環論證。神存在的標記論證與存有論論證,都預設笛卡兒所知的神的觀念是精確的,因為他清楚明確地覺察到:少了神的觀念,沒有一個論證可以開始。另一方面,清楚明確觀念的信條要為真,完全仰賴假定有個善神存在、所以不容我們有系統地受騙。所以這個論證是循環論證。
某些與笛卡兒同時代的人,注意到笛卡兒這個計畫核心出現的問題;這個問題後來通稱為「笛卡兒循環」。對於《沉思錄》裡的整個建設大業來說,這是個很有力的批評,笛卡兒也沒有明顯的辦法可以從中逃脫,除非找到另一種方法證成他對神的信念,或者找到另一個獨立的正當理由證成他的另一個信念:他清楚明確覺察到的任何事物都是真的。雖然如此,就算循環論證的指控站得住腳,他的懷疑論證與「我思」仍舊保有原本的全副力量。
・神存在論證的批評
就算笛卡兒可以用某種辦法逃過循環論證的指控,他用來確立神存在的兩個論證,還是出了名的容易受到批評攻擊。
首先,兩個論證都仰賴這個假定:我們內在都有對神的觀念,不只是從早期的教育灌輸裡推導出來的。這個假定是可以被挑戰的。
其次,標記論證仰賴另一個進一步的假定,也就是說,某物的「起因」,一定至少有跟它的「結果」一樣多的真實性。笛卡兒需要這個假定,才能從他對神的觀念推及神的真實性。不過這個假定也可以被挑戰。舉例來說,今日的科學家可以解釋生命如何從無生命物質中演化出來:我們不認為「生命的起因只能是生物」是很明顯的事。
存有論論證拿來做為神存在的證據,特別沒有說服力。這看似是一種邏輯上的詐術,把神定義成存在的一種嘗試。最嚴厲的批評是,這樣一來存在就像全能或善心一樣,只是一種屬性,但實際上,存在是一種具備這些屬性的狀態。存有論論證的進一步問題是,它似乎容許我們把所有類型的實體都變成存在之物。舉例來說,我心中有個完美哲學家的觀念;但要是因為我有完美哲學家的觀念,就(可以說是)根據「一個不存在的哲學家不可能是完美的」這個理由,來說這樣的哲學家一定存在,似乎很荒唐。
・二元論是個錯誤
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在現今哲學家之中找不到多少支持者。這個觀點引起的其中一個嚴重問題是,要怎麼解釋非物質的心靈跟物理性的身體之間如何交互影響。笛卡兒察覺到這個困難,甚至還指出腦中的一個部位—松果腺,認為身心交互影響就是發生在那裡。不過指出交流在哪裡發生,並沒有解決一個非物理性的東西怎麼能夠改變物理世界的難題。
整體來說,某種形式的一元論,就是只有一種實體(物理性的物質)的理論,引出的難題似乎比二元論(說有兩種實體的理論)來得少,雖然解釋人類意識本質的任務,仍然是很棘手的工作。
◎重要年表
•西元一五九六年 生於法國拉海(現在改名為笛卡兒鎮)。
•西元一六四一年 出版《沉思錄》。
•西元一六四九年 搬到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教導克莉絲汀娜女王。
•西元一六五○年 死於斯德哥爾摩。
◎重要字彙
•先驗(a priori):不靠感官知覺而可知的。
•笛卡兒式(Cartesian):從笛卡兒衍生出來的形容詞。
•笛卡兒循環(Cartesian Circle):有時候用來稱呼笛卡兒體系中某個特定難題的名詞。清楚明確的觀念是知識的可靠來源,因為這些觀念是一位不騙人的善神所恩賜的;但神的存在只有靠著來自清楚明確觀念得來的知識,才能加以證明。所以笛卡兒被逮到使用了循環論證。
•笛卡兒式懷疑(Cartesian Doubt):笛卡兒的懷疑方法,為了論證的目的,他把任何他並不完全確定的信念都當成假的。
•我思(Cogito):拉丁文的「我思」;「Cogito, ergo sum」的簡寫,整句話通常譯為「我思,故我在」。然而根據笛卡兒之說,在他論證的這個階段,我只能在我實際上正在思考的時候確定我的存在,這句話可能翻成「我在思考,故我存在」比較好。
•宇宙論論證(Cosmological Argument):企圖證明神存在的論證。這種論證通常採取以下形式:一切存在之物一定有個第一因;這個沒有其他原因的第一因,就是神。
•二元論(dualism):根據這個觀點,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基本實體:心靈或靈魂,還有身體或物質。
•經驗主義(empiricism):根據這個觀點,對於世界的知識是來自感官吸收到的資訊,而不是與生俱來,光靠著理性就可以發掘的。
•知識論(epistemology):哲學的一個分支,處理的是知識及其證成方式。
•交感論(interactionism):根據這個觀點,心與身體彼此交互影響:心靈中的事件會導致身體上發生的事件,反之亦然。
•一元論(monism):在宇宙中只有一種實體的觀點(這個觀點與二元論不相容)。
•存有論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這個論證以神是完美存在者為基礎,企圖證明神的存在。一個完美的存在者如果不實際存在,就不會是徹底完美的;所以神一定存在。
•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種哲學方法,與經驗主義相反。理性主義者相信關於現實本質的重要真理,可以光靠理性演繹出來,不需要觀察。
•懷疑論(scepticism):哲學性的懷疑。
•標記論證(Trademark Argument):笛卡兒用來嘗試證明神存在的論證。我們心中有神的觀念。但這個觀念是從哪來的?一定是由神植入的,作為一種標記。
◎進階閱讀
本那•威廉斯的訪談〈笛卡兒〉(Descartes),收錄在布萊安•麥奇的《當代哲學對話錄》,對於笛卡兒思想提供了一個簡短卻有啟發性的概述。這篇訪談在我編的選集《哲學基礎閱讀》(Philosophy: Basic Readings)裡重新刊載過。
約翰•卡丁漢的《笛卡兒》(Descartes,林雅萍譯,麥田出版),為笛卡兒的哲學作品提供了一個更細膩卻平易近人的導讀。
關於笛卡兒生平的資訊,請見史蒂芬•高克羅傑(Stephen Gaukroger)的《笛卡兒充滿智慧的一生》(Descartes: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以及葛瑞林(Anthony Grayling)的《笛卡兒傳》(Descar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