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與心理諮商師對話,療癒親密關係,走出孤獨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5536206系列名稱:
富能量系列編號:
0HDC0010定價:
360元作者:
盧悅頁數:
304頁開數:
17x23x1.9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01112出版日:
20201112出版社:
幸福-遠足文化CIP:
544.3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美好的親密關係會成就我們,但糟糕的親密關係,也真的會拖垮我們。
唯有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才能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
#為什麼真愛如此難尋?
#為什麼親密感會慢慢變淡?
#為什麼越愛越孤獨、越愛越受傷?
#為什麼婚姻會出現危機?
#為什麼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怎樣才能守護自己的愛情?
#如何拯救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
很多人,在致命的愛情迷思裡越陷越深,總以為:把愛情變成親情,婚姻才穩固;做個賢妻良母,婚姻就能長久幸福;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其實,認清愛情的真實模樣,才能了解你自己以及身邊那個人的內心究竟在想什麼?在乎什麼?逃避什麼?最終才能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難題迎刃而解。
★毀壞的親密關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每個人的內在小孩。
那些童年的經歷、父母的教養、情侶的相處、夫妻的相處,都是養成殘缺的內在小孩,衝擊親密關係的元凶。
透過本書一次一次地與心理諮商師對話,檢視最深層的自己,找出毀壞親情、愛情與婚姻關係的原因,逐步與心中的內在小孩和解,走向親密關係的療癒之路。
★在親密關係裡,先認清自己的痛點,才能真正獲得療癒――
▍你是「碎片人」,還是「整個人」?→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
視。
▍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弱小」,就會尋找「強大」的伴侶→你缺什麼,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期待什麼。
▍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放下無法放下的→最好的感情,不是成全,而是成就。
▍想跟老公談心,先等億萬年→傷害關係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想當
然」、「自以為是」、「不假思索」。
▍所有的創傷,都是來自傷痛而無人陪伴→婚姻中我們需要脆弱相對。
▍為什麼所有人都會離開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你也不知道自
己有多麼討厭自己。→因為有你的陪伴,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經由重建親密關係,可以更有安全感地去面對當年無法面對的,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愛無法愛的,恨無法恨的,認識無法認識的,放下無法放下的。
美好的親密關係會成就我們,但糟糕的親密關係,也真的會拖垮我們。
唯有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才能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
#為什麼真愛如此難尋?
#為什麼親密感會慢慢變淡?
#為什麼越愛越孤獨、越愛越受傷?
#為什麼婚姻會出現危機?
#為什麼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怎樣才能守護自己的愛情?
#如何拯救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
很多人,在致命的愛情迷思裡越陷越深,總以為:把愛情變成親情,婚姻才穩固;做個賢妻良母,婚姻就能長久幸福;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其實,認清愛情的真實模樣,才能了解你自己以及身邊那個人的內心究竟在想什麼?在乎什麼?逃避什麼?最終才能找到親密關係的出口,難題迎刃而解。
★毀壞的親密關係,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每個人的內在小孩。
那些童年的經歷、父母的教養、情侶的相處、夫妻的相處,都是養成殘缺的內在小孩,衝擊親密關係的元凶。
透過本書一次一次地與心理諮商師對話,檢視最深層的自己,找出毀壞親情、愛情與婚姻關係的原因,逐步與心中的內在小孩和解,走向親密關係的療癒之路。
★在親密關係裡,先認清自己的痛點,才能真正獲得療癒――
▍你是「碎片人」,還是「整個人」?→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
視。
▍當我們無法接受自己「弱小」,就會尋找「強大」的伴侶→你缺什麼,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期待什麼。
▍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放下無法放下的→最好的感情,不是成全,而是成就。
▍想跟老公談心,先等億萬年→傷害關係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想當
然」、「自以為是」、「不假思索」。
▍所有的創傷,都是來自傷痛而無人陪伴→婚姻中我們需要脆弱相對。
▍為什麼所有人都會離開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你也不知道自
己有多麼討厭自己。→因為有你的陪伴,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經由重建親密關係,可以更有安全感地去面對當年無法面對的,接受無法接受的,原諒無法原諒的,愛無法愛的,恨無法恨的,認識無法認識的,放下無法放下的。
作者簡介
致力於幫助更多的人擁有美滿的感情與婚姻,多年在兩性、情感心理領域精耕細作,經常上電視和媒體做節目和訪談,分析深刻獨到又親切幽默,深得大家喜愛,其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風格被粉絲們稱為“盧悅飛刀”。
目前為心理諮詢師、IHNMA國際催眠師、心理情感文章作者、婚姻情感心理諮詢師、情感心理專家、心理情感作家,以及數十家主流媒體特邀心理專家。
創立女性情感心理平臺“心之助”。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以心理學角度出發,剖析每個人的心靈深處,直擊親密關係問題的真正原因。
*作者以資深心理諮商師的多年經驗,將案例以真實對話呈現,讀者彷彿與諮商師面對面,進行一次既隱私又深入的療癒過程。
*文中有許多經典語句,都是愛情與婚姻關係的最佳解答,提供相處問題的解決方法。
*適合遇到愛情與婚姻關係難題的人閱讀,也適合想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閱讀,為療癒親密關係的最佳參考書籍。
書籍目錄
第一章/愛情的那些套路
˙女人找到真愛,從識破那些情感套路開始
˙世界上所有的真愛,都是“勾引”出來的
˙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視
˙新鮮感,是和愛的人一起去發現未知的自己
˙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就如同一潭死水
˙不敢表達恨,是我們情感世界最大的坑
˙想跟老公談個心,先等100000000000萬年
第二章/為什麼女人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你缺什麼,就會在親密關係中期待什麼
˙不想佔便宜,你的婚姻才能持久
˙和很“作”的人談情說愛,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婚姻最大的秘訣:學會正確地“咬人”
˙為什麼女人在婚姻中活得這麼累
˙我不想給你安全感,只想教你無所畏懼
第三章/出軌有解藥嗎
˙婚外情的本質是什麼
˙出軌的人到底在想些什麼
˙為什麼你出軌了卻不願意離婚
˙出軌是毒癮?那什麼是解藥
˙選擇忠誠,並不代表婚姻就永遠安全
˙你才是重建婚姻的手術師
第四章/懂得絕情,才能真正地深情
˙有一種男人,花光所有運氣也要遇見
˙愛情最好的模樣:女人教會男人柔軟,男人教會女人長大
˙金童玉女式的婚姻怎樣恩愛到底
˙相愛不是愛的開始,相殺才是
˙如何判斷一段婚姻有沒有救
˙懂得絕情,才能真正地深情
第五章/怎樣找到那個愛你一輩子的男人
˙讓男人珍視一個女人的,是正向情緒價值
˙其實只是和自己談戀愛,也許你從未真正愛上過別人
˙為什麼愛得越久越不能真心相對
˙為什麼成功男人最後都愛上了這種女人
˙婚姻中的我們需要脆弱相對
˙婚戀中,你最需要知道的規律是什麼
˙怎樣找到愛你一輩子的男人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
外遇這個對手,沒交手過,別跟我說你懂愛
記得年輕時剛進研究所,修到「婚姻與家庭」、「婚姻與伴侶治療」這兩門課時,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假如伴侶外遇了,關係真的可以回得去嗎?真有所謂的破鏡重圓嗎?」
在我當時小小的腦袋中,覺得外遇是對關係最大的背叛,我不知道除了離婚或分手,還能有什麼解決辦法。我心中一直覺得信任就像一張白紙,一旦被捏皺了,就算用力撫平,也恢復不了原狀;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打成紙漿,才能再度重生。所以對於那些伴侶外遇,卻選擇留下來,遲遲不離婚的人,我都推論他們是因為情感太過脆弱或是經濟問題,才會讓他們沒有走掉。
直到我進入實務工作,碰到各形各色的當事人和他們的關係,我才發現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有多麽淺薄。
曾經有位優秀的女性,在得知先生和同事外遇後,每晚哭得撕心裂肺,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勁,才會留不住先生。可是一到了白天,她又會恢復正常,把小孩照顧好,工作做好,同時還把老公的事業照顧得服服貼貼。她不缺錢,也不缺人喜歡,她是部屬心中的好長官,只要她喊一聲,所有人都會立刻圍過來給她關懷。老公開口要離婚,結果被所有人唾棄。
小三贏不過她,開始鬧自殺。她卻是第一個衝到醫院關心情況的人。看著小三枯槁的面容,先生憔悴的臉龐,她心想如果你們的愛如此堅貞,她的退出可以換回兩個人的快樂,她願意成全。結果,老公不肯了,老公堅持要留下來,死也不肯簽字,還把所有財產都過戶給太太。
他們的腳步一直對不上,一個想走時,另一個還在猶豫;等到一方決定放手後,原本想走的,卻打死不退。他們歷經人心最醜陋的一面,承受地獄般的煎熬,結果有次晤談時,我的當事人卻跟我說:「她從不恨小三,相反的,如果沒有那個小三,她的先生不知道自己有多麽孤單、脆弱。他們現在也沒辦法牽著手,說心底話。」
很難理解對吧?!我再講一個故事,同樣是獨立的職場女性,手上握有先生和小三,過去兩、三年一起出遊、對話的證據,只要她公開出來,法官絕對會判決離婚,並且把小孩的監護權都給她。可是她沒這麼做,她只是默默聽著錄音檔,理解老公無法在她面前展現出來的另一面。然後,在我和她的晤談中,平靜地說著她老公的痛苦和為難,沒有想採取任何激烈的手段,要世人還她公道。
如果你讀到這裡覺得一頭霧水,心裡有很大的矛盾,甚至有點生氣,我非常鼓勵你閱讀〈讓你愛的人重新愛上你〉一書。
這本書能夠幫助你放下道德的框架,直指人性的複雜。那些違反你直覺的反應,背後都隱含著幽微的心理動力。唯有你願意跟著作者的筆,一起躍下潛意識的深淵,探索那些被壓抑在理性之下真實的慾望,你才有機會真正的懂人,懂一個人最深的需要和恐懼。那不是法律可以保護的軟肋,輿論可以討回的正義。
假如你是在二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很有可能會罵它胡說八道。
假如你是在三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也許會邊看邊覺得困惑,可是你就是放不下書,覺得作者說對了一點什麼。
假如你是在四十多歲遇上這本書,而你讀著讀著忽然發現臉頰有淚,感慨萬千,或許代表你更懂人性,也更靠近自己一點了。
假如你是在五十多歲遇上這本書,你可能會笑笑地讀完它,然後跟後輩晚生說,別想這麼多,該哭的就哭、該痛的不要閃。
當你懂得並願意承認人不完美,不再對自己和他人存有那麼多的幻想。
你的愛情,才有可能開花結果;你的人生,才有機會真的懂愛。
祝福你∼
------心理諮商師 楊嘉玲
文章試閱
【試閱1.】
女人找到真愛,從識破那些情感的潛規則開始
他們隱藏著一些讓人難以覺察的鉤子,一旦你上鉤就要出血,為他們提供能量,這樣你的自我就犧牲掉了,直到最後被當成口香糖吐掉。
少些潛規則,多些真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呼喚。
什麼是潛規則?潛規則本身的意思就是「不把人當人看」的遊戲。潛規則就是控制,控制就是不把你當人看,而把你當人肉電池用,利用你、剝削你。
有許多所謂的「巨嬰」,他們都是成年人,卻在人際關係中成為能量的吸血鬼。
每個人都有暫時隱退的時候,都有遇到事情崩潰的時刻,但和「巨嬰」的差異在於,我們是暫時性的。也就是說,我們會暫時有一些負能量,但隨後負能量會回歸到正能量,而「巨嬰」的負能量則是無始無終的,會一直惡性循環。
他們就是人際關係的癌細胞,隱藏著一些讓人難以覺察的鉤子,一旦你上鉤就要出血,為他們提供能量,你的自我就犧牲掉了,直到最後被當成口香糖吐掉。 很多人這時候才明白:原來這不是愛,這只是赤裸裸的敲骨吸髓而已。
這些潛規則,你的伴侶可能在玩,你自己可能也在玩,相信我,玩這些潛規則的,一般沒有好結果,最後就是一場全輸的遊戲。
沒有人是傻瓜,可以永遠承受損失,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所以這樣的關係最終會讓所有人都受傷。
第一個心理遊戲: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
有位學員對我說:「老師,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我回答她:「那就離婚呀!」
接著她又說:「可是,我要是離婚了,小孩怎麼辦?如果真離婚了,我就沒有辦法照顧孩子了。」
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監護權,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她說:「這樣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以後我要怎麼面對公婆和親戚?」
總是有些比較熱心幫助別人的人,會一再以救援者的身分掉入這種心理遊戲中,並反覆上鉤。
在這種循環往復的交談裡,那個真正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會變得愈來愈沮喪、愈來愈失落,而那個尋求他人幫助的人,最後會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時受創的經驗裡。於是,被深埋在心中的聲音――「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和「我總是求助無門」再次被喚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這個心理遊戲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不斷用犧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幫助。
這樣的人一直讓自己扮演犧牲者,以吸引喜歡給予拯救的人出現,但是企圖給予幫助的人,最後反而成了被迫害的犧牲者。於是,在這遊戲終止之前,兩個人都帶著很無奈、很沮喪的感覺,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饋都是十分負面的。
如果我們仔細看上文的對話,就會發現在這樣的交談裡,其實就是在玩「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也就是「是的……但是……」的心理遊戲。
這位元學員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別人給她建議和幫助,但是當別人真正給她建議時,她又一直找理由回絕。事實上,她根本不需要別人的意見,因為在她心裡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試閱2.】
婚姻中最殘酷的不是出軌,而是忽視
情感忽視讓所有的愛都像投入了深海,杳無回音。到底該怎樣拯救感情裡的透明人?
你有過在情感中被忽視的體驗嗎?那個人明明就在身邊,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明明只要一回頭就能撞個滿懷,他卻總是看不見。情感忽視讓所有的愛都像投入了深海,杳無回音。到底該怎樣拯救感情裡的透明人?
情感世界的兩大謎:
● 女人怎麼總有那麼多需要?
● 男人到底在想什麼?
男人說:「你知道嗎,我回家最想的是靜靜。」
女人問:「靜靜是誰?你又在勾引誰?」
所有的不愛,都從忽略對方的存在開始。
曾有個帖子,說一個女明星嫁給一個富翁,生了孩子以後,老公每月給她11萬元的生活費,但是基本不回家。很多女人都羡慕――能住豪宅,領這麼高的「工資」,還不用工作,那要老公幹啥啊,同樣都是守寡式婚姻,我們連11萬元都沒有。
看了後好心酸。
其實,男人最想要的,是內心的寧靜;女人最想要的,是心中的踏實。
當男人沉默的時候,女人認為他已經不愛了;當女人敞開心扉時,男人認為她只是一味索取。
一段情感的轉折在於,你在關係中是越來越主動,還是越來越被動。蜜月期,我們往往是主動的,而在危機時刻,彼此都成了被動的受害者。最讓一個人痛苦的,莫過於對其「存在感」的傷害。
每個人活著都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主動」地活著,另一種是「被動」地活著。主動和被動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存在感。
一隻貓看到鏡中自己的影子,它會非常警惕,因為它沒有「自我意識」。而人與動物、植物、無機物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知道自己「活著」。
你是「碎片人」,還是「整個人」
你是「碎片人」,還是「整個人」?這麼說是不是有些晦澀?
舉個例子吧。《24重人格》這本書是一個多重人格患者的自傳,作者卡梅倫·韋斯特,是一位三十多歲的成功商人,婚姻幸福,孩子可愛。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我」不是「我」!我究竟怎麼了?我仿佛被惡魔纏住了,我在鏡子面前說著一些莫名其妙的話,發出的卻是別人的聲音。
這個「聲音」是大衛發出來的,大衛是第一個出現在卡梅倫生命中的分身,是他二十四個分身中的一個,二十四個分身的性格、習性、記憶都各不相同。
然後他發現自己有二十四重人格――二十四個不同的自己,當這些分身上身的時候,他完全忘記了之前的身分,可以按照完全不同的人格角色去生活。
有人會問,這種人格分裂的人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給大家說明一下:當一個人的存在感遭到最嚴重傷害的時候會是什麼狀況。
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就像是一幢房子裡有不同的房間,客廳負責會客,臥房負責休息,廚房用於做飯。同理,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部分,比如在學校是一副老實樣子,回家就霸道;在老闆面前是孫子,在老婆面前是大爺……
那麼,正常人和人格分裂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人格分裂者房間的門都是鎖死的,甚至彼此是看不見的。而正常人知道自己有不同部分,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個碎片,而是一個整體。就比如有的人在家裡會霸道,到了工作場合就秒變好好先生。
人格分裂者為什麼要徹底封死彼此房間的聯繫,不是作為一個整體活著,而是作為碎片化的存在呢?因為人格分裂者如果想整體地活著,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就像《24重人格》這本書的主人公,小時候酗酒的父親每天都往死裡打他。他不敢反抗,更不會反抗,面對無休止的傷害,只有永久地封閉他作為小孩子的感覺:生活在別處――當父親的拳頭揍在他身上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感覺,僅靠關閉感覺而保存了靈魂。
這種解離狀態時間久了,就變成了一個個「碎片化的存在」。
其實這種「碎片化」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只不過人格分裂是一個極端而已。
記得當年我聯考失利,考上了一個很難接受的科系,我非常痛苦:
● 想要重考,沒有勇氣。
● 如果去上大學,又覺得特別難受。
作為代價,我就採取了一種「碎片化」的存在方式――外表上,我很正常,成為一個名牌大學生,正常學習、戀愛,甚至還參加了學校辯論賽。但回首整個大學生涯,我發現自己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
我用這種渾渾噩噩的方式來應對無法解決的雙重衝突,我把痛苦隔離,生活在一種「靈魂麻木」的狀態,直到有一天發現一個當年學習成績遠不如我、考的大學也比我還差的同學,現在卻是美國一所大學的副教授,痛苦之門被打開,我才知道,我是如何荒廢了寶貴的青春歲月,沒有完成父母的期許――成為學霸,出國留學,成為博士,光耀門庭,就像我媽媽家族的那些孩子一樣。
但我沒有達成這個期許,也就無法饒恕自己,到今天我還不時做夢,夢見自己回到高中重考,重過一遍大學生涯……
【試閱3.】
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就如同一潭死水
生活在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中,於是她的世界就變成了一潭死水。死水,總是要發臭的。
甘肅有個媽媽殺死了四個孩子,然後自殺。
這種驚悚的新聞總是能洗版。因為它總是和我們預期的親密關係有著巨大的反差。我們預設的世界是這樣的:既然是親密關係,我們就要相親相愛,這才是人間正道。
一個女生,來自缺愛的家庭。
厭棄彼此的人為什麼非要湊合在一起?也許因為這個世界太無聊,唯一的消遣就是各種吐槽和惡毒,才讓他們覺得活著吧。
可是,苦了這孩子。
她努力學習就是為了有一天能離開這樣的家。她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永遠不要像媽媽那樣不得不依附於男人,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運。
她要好工作,也要好男人,她找了一個看上去最忠誠可靠的男人嫁了。很多人都說,你們不般配,他好醜。她說,可是他有你們不懂的溫柔。
然後就是十年讓人豔羨的婚姻。
這個男人可以整晚讓她把腿放在他身上,可以讓她枕著他的胳膊睡。
他們曾經患難與共。在他遭人陷害、公司瀕臨破產的時候,她赴湯蹈火,殫精竭慮;在他出車禍以後,她在病房徹夜守候,悉心照料;她永遠都是那麼照顧他那可憐的自尊心,從未對他說半個「不」字。
可是這樣的感情,也可以在一夜之間傾覆。他眼都不眨一下地離開了她,愛上了一個交際花,比她各個方面都差了一個層次。
她深受羞辱,一是他出軌,一是他選擇了這樣的出軌對象。
她不明白,十年的夫妻感情,那麼多年的患難與共、生死相依,都不如一時歡愉的誘惑。一個人可以在前一晚說今生你是我的最愛,第二天就跟你說,這些年其實和你在一起都是煎熬。
然後呢?
當然是離婚。
她獨立照料兒子長大,不再相信愛情,只相信血緣之愛。
兒子曾抱著哭泣的她說:「沒關係,有我呢,媽媽,這輩子由我來照顧你吧!」 一個九歲的孩子可以說這樣的話。
但十九歲的時候,他卻跟她說:「你就是一個控制狂,我的人生這麼悲慘,都是因為你!」
她的父母拋棄了她,她的丈夫拋棄了她,現在輪到她的兒子了。這個世界還有沒有公理?她還能指望誰呢?
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她努力用自己的成績試圖喚回父母臉上的笑容,可是失敗了,父母沉浸在他們的痛苦中,不介意把她當炮灰,甚至會遷怒於她。
第二個階段,她努力經營一段婚姻,還是失敗了,她的丈夫瞬間撕毀了對她來說那麼珍貴的情感,把它扔到髒水桶裡。
第三個階段,她以為唯一可信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就像忘恩負義的白眼狼把她最後的希望撕碎了。
親密關係有兩種:
● 有出口的親密關係。
● 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
這個女生的一生,都生活在沒有出口的親密關係中,於是她的世界就變成了一潭死水。死水,總是要發臭的。
出口是什麼?
你把人生所有的核心需要都放在一個人身上,還是自己承擔一部分,同時由不同的人來承擔其他的部分?
如果是前者,那麼你的世界就沒有出口;如果是後者,你的人生就是有出口的。是否有出口,決定了你的親密關係的結局。
我們對愛的認識,有兩個層次:
● 嬰兒層次――我沒有愛,愛是別人給我的。
● 成人層次――我有愛的一半,另一半是可以通過和別人一起創造而完成的。
如果你的內在是嬰兒,那麼你的所有重要資源都由父母供給,你一旦被拋棄,就會拼命去尋找下一個供養者。
這個女生的一生,可以叫作「尋找供養者」的一生。換句話就是,寄生蟲尋找宿主的一生。她的人生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找一個可以永遠餵她吃奶的人。她沒有能力自己捕獵。
於是,她的出口是封閉的,她找到一個人,就拼命地吸吮對方,或者讓對方吸吮自己,也就是:你和我,都是彼此的唯一,就是全世界。
這是她努力解決過去創傷的方法:自創一個伊甸園,一個大乳房,這樣,她就可以拒絕外面的可怕世界了。
這個女生也許會反駁,說:「我才沒有向這些人索取呢!都是我的父母、我的前夫和我的兒子拼命向我索取!他們才是寄生蟲。」那麼,為什麼要任由他們吸你的血呢?
地鐵上,一個女生向另外一個女生傳授可怕的操控術:我要照顧他到連拉冰箱門的力氣都沒有,這樣他就沒法離開我了。
我們任由對方這樣使用我們,目的只有一個:你不許離開我。但是,一切都像《魔戒》這樣的美國大片一樣,如果你想創建一個完美的純淨的世界,那麼邪惡總會降臨。
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是由兩種力量組成的。一種是生的力量,就如白天,萬物生長;一種是死的力量,就如夜晚,萬物肅殺。一種是讓我們從無機物變成有機物,一種是讓我們從有機物變成無機物。
愛,有滿足,也有虧空;恨,有釋放,也有壓抑。
人如果不想服從這樣生生滅滅的規律,就會試圖去創造一個非自然的世界。什麼樣的人試圖和天道對抗呢?受過太多創傷、生活在井底的人。
這個女生就是一個例子。她過去生活的環境,讓她早早就得出了一種三觀:這個世界是邪惡的;我是無法抵禦這些邪惡的;如果找不到供養者,我不如去死。
在這種三觀的指導下,她走入「自我驗證」的體系當中。舉目望去,到處都是出軌的男人,身邊的姐妹們都是重災區,她如何相信這個世界不是可怕的。
一次次的情感創傷會真實地提醒她,有希望才是一種愚蠢和傻天真。而如果用各種情感操控,會讓她感覺到自己多麼的強大。
但事實上,她只是看到了自己能看到的世界,就像是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有它能看到的那部分天空而已。
她想把所有的醜惡都鎖在外面的時候,她的世界就會成為最髒的地方。為了永遠擁有這個男人,她總是要小心設防、步步為營,讓這個男人不斷依附於她。一開始這個男人會感覺到在如此強大的「媽媽」面前是何等幸福,但享受到這一切之後,他開始想另外一件事:我的自我呢?這一切都來自我老婆,我作為一個男人的事業、成就和自尊心在哪裡?
同樣,她的兒子也會想:我也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也想要變成強大的男人。
融合和分化,就像生和死一樣,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兩大需要。
如果我們在融合的過程中受過傷害,就會非常害怕分化,就像這個女生,她最害怕的就是分離,因為她從未從分離中獲益。
如果我們在分化的過程中受過傷害,就會非常害怕融合,就像是她身邊的這兩個男人,他們可以在融合中獲益,但在面對外在世界的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孱弱如螳臂當車。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本能地把所有的受挫感都扔在這個「萬能的媽媽」這裡。
在融合的世界裡,是不允許有任何攻擊、任何邪惡存在的,所以在這個封閉中存在的生物,都已經無法真正適應充滿細菌的外界了。
融合的世界無法容納日益分離的需要,於是所有原始的恨都會由此誕生。
這個女生因為無法消化對父母的恨意,所以試圖用愛來撲滅恨的火苗,試圖生活在遠離恨意的世界,來逃避恨意對她的糾纏,但最終她發現,恨意就像是死神一樣無法逃避。
她身邊的這兩個男人,無法消化過多的愛,因為過多的愛讓他們無法找到自我,所以他們就用恨來拒絕愛,用最惡毒的方式逼退對方的愛,只有這樣,他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才能喘一口氣。
或者說,他們隱約能感覺到愛的背後有一種惡意,有一種恨意。這種恨意就是:為什麼你們不能像我愛你們一樣來愛我?或者是:當我這麼愛你們以後,你們就必須愛我;你們不能離開我,不能拋棄我,你們必須也像我愛你們一樣沒有自我地愛我!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三場愛,才能真正體驗到真愛。
第一場愛的劇碼叫作幻想:我們會對自己說,缺哪兒補哪兒,找個愛我的人,我就可以痊癒了。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我打不過你,我先折服,等我將來找到好人,我就可以打敗你了。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童話裡的灰姑娘,會遇到貴人,幫自己打敗命運這個後母。
第二場愛的劇碼叫作幻滅:原來找不到人來給我補償啊,所以我先忍著,以後找人給我補虧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沒天理啊,所謂的貴人,其實也是老巫婆啊!這時候,我們有兩個選擇:是繼續找一個人給我整個世界呢,還是要進入現實的世界讓自己學會捕獵的能力呢?
第三場愛的劇碼叫作重生:我要找個對的人,來幫我提升消化痛苦的能力。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我開始完成對世界的哀悼,開始學會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生存,而非繼續搭建自己的幻想之塔。
我們需要幻想,因為我們需要生命這粒苦藥的糖衣;我們需要幻滅,因為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才是天道;我們需要重生,就是真正地尋找一個消化痛苦的容器來幫自己痊癒,跳出方寸天地,看到更大的世界。
往往在第三階段,很多人才會尋求心理諮詢。這個時候,我會讓他們看看自己的「內在小孩」。很多人會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小孩子,在曠野裡流浪了很多年,卻無人理睬。
我問來訪者:你看到自己的「內在小孩」了,什麼感覺?
他們一般都會這樣說:我很厭惡,我想遠離他,我很討厭他……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
為什麼所有人都會離開你?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麼討厭自己。
當年,你必須討厭那樣的自己,才能活下來,因為你沒有能力抱著那樣的你,你必須忘掉如此可憐的自己,披上各種華麗的外衣,才能活下去。最終,你變成了你最討厭的父母的樣子,就像他們對待你一樣,對待你自己。
如果你無法靠近自己、驅逐內在的自我,那麼你在外在如何尋求他人靠近,這不是緣木求魚嗎?你的人生就會變成一場場騙局,因為真相是:你拒絕愛自己。
當真正有那麼一瞬間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時,我們的光輝會在那一刻綻放。一個人的改變,就從那一瞬間開始。
我們的一生,是說服自己愛自己的一生,而不是說服別人愛自己的一生。
在那一刻,我們才能開始欣賞人生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惡毒、所有的恨意。我們才會明白,所有的善意都來自滿足,所有的惡意都來自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