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學員練習手冊行旅 第一冊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570701定價:
350元作者: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譯者:
若水頁數:
346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71204出版日:
20171204出版社:
心靈平安基金會CIP:
略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整套《奇蹟課程釋義》的問世,可說是無心插柳。1998年起,肯尼斯應學生之請,為〈學員練習手冊〉做了一系列的講解,基金會將研習錄音增編彙整為逐句詮釋的〈練習手冊行旅〉。此案既定,〈正文行旅〉以及〈教師指南行旅〉應運而生,為奇蹟學員提供了最完整且精闢的修行指針,訂名為《奇蹟課程釋義》,幫助學員將〈正文〉理念架構所引伸出來的教誨,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三部《行旅》,可說是所有踏上奇蹟旅程的學員最貼心的夥伴。
《學員練習手冊行旅》的宗旨,乃是幫助奇蹟學員了解三百六十五課的深意,以及它們在整部課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幫助學員將每日一課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否則《奇蹟課程》那些震古鑠今之言可謂枉費唇舌,徒然淪為一套了無生命的學說。
內文試閱
雖然我們多半記不得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學會閱讀、書寫與算術的,然而,凡是當過老師的人都明白,學生必須藉著不斷重複練習才能學會。同理,只要是學會任何一種樂器的人,絕對忘不了那種日復一日反覆練習音階與基礎曲目的過程。因此,若想學會〈正文〉裡的寬恕原則,同樣需要從早到晚操練,甚至還得時時刻刻的覺察!耶穌提醒過我們,每一個會晤都是神聖的會晤(T-8.III.4:1),因為每一刻的經歷,不論大小輕重,都給予我們一個收回投射的機會,我們才可能看清自己隱藏在潛意識下的心念。缺少了這份覺知,本課程的終極目標「重新選擇」,根本就形同虛設了。可還記得,我們在小學裡初學基礎課程時,並不是去學每一個單字或數字的所有排列組合;老師只是教導一些原理或原則,然後給出幾個具體範例,讓我們反覆練習套用在所有的例題上。耶穌或聖靈這位新老師也是如此,他先教我們如何寬恕某個特殊關係,然後要我們把這個基本心態套用在所有的關係上頭:
本〈練習手冊〉的目的是按部就班地訓練你的起心動念,給你另一種知見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與事。這些練習有意幫你將課程生活化,使你明瞭原來每一課都能夠同等地運用在你所見的一切人與事上。(W-in.4)
耶穌擔心我們漏讀了這一段,因此隔了兩段,又再叮嚀一次:
因此,你唯一需要貫徹的普遍原則就是:首先,按部就班地依照指示去練習。這是幫你把當天的概念普遍運用於你所在的任何場景,以及所涉及的每個人或每件事上。……總而言之,這些練習的目標是為了增強你的延伸或推恩能力,把行將操練的觀念運用到一切事物上。(W‑in.6:1~2;7:1)
等我們進入〈練習手冊〉內文後,還會針對這一重點詳加解說。
至於如何閱讀這套〈練習手冊行旅〉,至少有三種方式:一.一氣呵成地讀完,就像閱讀〈正文〉那樣;二.在不同時機選讀自己想要深入的某一課;三.隨著自己操練每日一課的進度,配合該課的釋文來閱讀。不過,對於初次操練〈練習手冊〉的新學員,我建議你們只讀每日的課文就夠了,不用加上我的釋義。總之,這套〈行旅〉和我其他《奇蹟課程》相關著述一樣,只適合當作補充資料來加深操練時的體驗,不能取代〈練習手冊〉這份天賜的禮物。
在進入內文以前,容我針對本書的性質與架構稍作說明。對於從頭讀到尾的讀者,請記得,我解說時並無意鉅細靡遺地涵蓋每一個細節,否則這套〈行旅〉的篇幅必然卷帙浩繁,遠遠超過目前的八冊,必定令人難以負荷。也就是說,每當我提出某些原則或某一觀念時,乃是假設讀者已經讀過我以前的詳盡解說,例如我常提到小我的運作原則「非此即彼」,通常不再細說它的形上哲理及深遠含意。另如下文提到《奇蹟課程》的比擬用語,當出現「上主」一詞時,往往是指聖靈。這些情況,有時我會為讀者點出,有時則略過,不再一一細述。
基於〈練習手冊〉迴旋式的特質,我重複引用〈正文〉、〈教師指南〉或其他書籍時,未必點明這段話先前已經引用過了。最後一冊裡的索引會讓讀者一目了然我從《課程》、〈補編〉或《天恩詩集》引用的出處與次數。前文提過,我常引用海倫的詩來印證某一課的論點,不只因為兩者相得益彰,我也想藉機將這些美妙的詩篇介紹給從不知道海倫有詩作的讀者。比如〈上主的贈禮〉這篇散文詩(目前已收錄在《天恩詩集》的最後),它為《奇蹟課程》的思想體系作了精簡又動人的概說,可說是海倫另一小小傑作。我相信,熟悉海倫詩集的讀者會驚喜發現兩者之間竟然如此聲息相通;至於首次接觸海倫詩作的讀者,應該也會樂見多了一處學習奇蹟理念的源頭資料。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參考前註所提及的《暫別永福》一書。
我還要補充一點,〈練習手冊〉所引用的《聖經》章句並未一一註明出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我的《奇蹟課程特殊用語索引/暫譯》,裡面完整臚列了直接和間接引用的《聖經》章句。
接下來,可以談談《奇蹟課程》的用語了。我在《奇蹟課程的訊息/暫譯》第二冊〈聆聽者稀〉[原註]對此有深入的討論,它指出《課程》是用二元論(或隱喻性)的手法寫出的。耶穌在〈詞彙解析〉的「導言」也說得很清楚:
[原註] 請參閱第二及第三章。
本課程完全是針對小我的思想架構而寫成的,因為只有小我需要這一課程。它所致力的目標並非超越一切錯誤之上的境界,整部《課程》的設計僅僅是為那境界鋪路而已。因此,它使用文字,而文字只有象徵的功能,無法傳達超越象徵之上的境界。……本課程十分簡單。它只有一個任務及一個目標。為此,它才能徹底保持一貫性,因為只有如此它才能一以貫之。(C-in.3:1~3,8~10)
耶穌在此強調了文字的象徵性,並重申它的虛幻本質。他在〈教師指南〉也提過類似的觀點:
反正上主聽不懂人的語言,因為語言乃是分裂的心靈為了繼續活在分裂的幻境中而造出來的。然而,語言對初學者特別有用,它能幫人專注,幫他排除或至少控制住有如脫韁之馬的雜念。然而,不要忘了,語言只是象徵的象徵。因此,它離真相有雙重之隔。(M‑21.1:7~10)
由於我們習慣用大腦思考,不善於心靈的體會和了解;基於這一限度,耶穌必須使用我們所能接受的形式來傳達他抽象而無具形的愛。為此,他在〈正文〉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聖靈所教的寬恕重新體驗一體生命的真相:
在學習過程中,你難免會把時間與空間當成兩回事;因為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有一部分能夠獨立自主,合一與一體的觀念便失去了意義。四分五裂的心靈顯然無法充當傳授萬物一體之理的老師。只有心靈內維繫萬物一體的「那一部分」,才堪當心靈的聖師。祂會使用心靈所能了解的語言,利用它自以為面臨的事件。祂必須借用你所有的學習經驗,才能把種種幻相帶到真相之前,領你越過所有錯誤的自我觀念,邁向那超越一切錯誤的真理之境。(T-25.I.7:1~5)[編按:上述引文的粗體是肯恩所標註的]
也因此,《課程》才會把上主、聖靈和耶穌都說成真人似的,彷彿是人類的一份子,不僅有性別,還會說話、行動、思考、計畫、反應、具有手腳之類的生理器官,甚至還會流淚。試想,一體不二的上主怎麼可能如此?事實上,〈練習手冊〉第一百六十九課說,上主僅僅「永恆如是」,此外任何說法都不具太大的意義。對此,奇蹟學員務必謹慎,切莫把描述上主、基督、聖靈、耶穌等這類的稱謂過於當真。精確地說,它們全屬於象徵或隱喻層次,純粹是為了遷就我們認為自己是誰這一限度而不得不爾的一種表達。綜結而言,〈練習手冊〉大都是針對這一層次而寫的,因此我會不時點出「形式和內涵」以及「字面及字義」之間好似前後不一致的現象(有時還包括我引用的那些章句段落)。為此,耶穌在〈正文〉裡對我們耳提面命,切勿把象徵及其源頭混為一談(T-19.IV.三.11:2)。話說回來,如果能夠對象徵手法有一番正確認識,那麼,前後是否一貫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此外,在用字遣詞方面,整部課程顯然也有不一致的現象,例如我先前提過的上主一詞,有時明明是在指聖靈。最明顯的一例即是第一百九十三課「一切事情都是上主要我學習的課程」,但在同一課卻又直言:「上主對於學習層面的事情一無所知。」(W-193.1:1);然而,《課程》三部書中一向尊聖靈為我們的「導師」。又如第二十九課「上主在我所看到的萬物之內」,同一課裡以及下一課又澄清了那指的是上主的目的,但熟悉《奇蹟課程》的讀者都知道,在我們心靈內護守著寬恕目的的,乃是聖靈的任務。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日後遇到時,我會盡量為大家點出來。
還有一點必須澄清一下,即是書中沿用了不少基督教傳統術語,例如救贖、二次來臨、末日審判,更別提「我是世界之光」這類標題了。其中的道理,我已經解釋過了,那是耶穌採用了西方二元性的形式來傳達他別賦新意的內涵。我們必須謹記於心,《課程》所用的大都是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象徵式語言。比方說,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神有祂一貫的計畫,藉之向人類施惠,例如改變自然現象、派遣天使、派遣聖子,甚至讓祂的兒子為我們而死。在祂偉大的計畫裡,當然少不了一群特殊人物,負起特殊的任務。舉凡這些,顯然都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我們若把這些象徵過於當真,就得小心了,這其實已為我們亮起一盞紅燈,警告我們已經聆聽了特殊性的聲音而非真理之天音。耶穌在〈練習手冊〉雖未直接提到「特殊性」一詞,卻不時揭發它的運作伎倆。〈正文〉曾明確指出:倘若沒有形體或我們所熟悉的形式,我們連想都想不出上主是怎麼一回事(T-18.VIII.1:7)。耶穌顯然是在解釋,只因我們活在一具一具的身體內,他不能不把上主也描寫得活像一個人似的。但那並非上主的真相,而只是祂為我們呈現的模樣而已。千萬不可因之而認為上主真的把聖靈或解藥放到我們的心靈內,或祂為我們擬定了什麼計畫。其實毋寧說,當我們陷入昏睡,開始作出瘋狂之夢那一刻,我們對生命真相的記憶也一起進入了夢境,那記憶即是聖靈,也是我們的源頭;而這一切完全出於我們自己的決定,與上主毫無瓜葛。聖靈代表了聖愛在人心中永恆的臨在及記憶,祂不斷喚醒我們原是聖愛之子這一記憶。這一點,後文還有機會繼續深入探討。
在踏上〈練習手冊〉的旅程之前,容我再補充幾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學員在操練過程不曾感受到自己對某課練習的強烈抗拒,那麼,此人若非陷於嚴重的否認或壓抑,就是已經超凡入聖,才認不出那一課的挑戰。〈練習手冊〉的目的乃是延續〈正文〉的宗旨,化解小我整套以罪咎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而那正是個體生命的命根子,沒有人會自甘放棄這個命根子的;一旦失去了它,我們所熟悉的個體生命便結束了。為此,我們在小我的掌控之下,必會設法抵制任何入侵它的防禦工事之「外敵」。正因如此,我們把學習奇蹟的過程視為一段「旅程」,在旅程中,我們尊聖靈為師,請祂帶領我們跨越「抗拒」的荒原,以寬恕的光明為嚮導,以天堂的光明為目標,一路化解內心的恐懼、罪咎及投射。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將《奇蹟課程》的結構比擬為一首交響樂,主旋律反覆重現,其間增添一些變奏,片刻之後,主旋律再重新出現,直到救贖的高?,最後將我們推向旅途的終點。
整套《奇蹟課程釋義》的問世,可說是無心插柳。1998年起,肯尼斯應學生之請,為〈學員練習手冊〉做了一系列的講解,基金會將研習錄音增編彙整為逐句詮釋的〈練習手冊行旅〉。此案既定,〈正文行旅〉以及〈教師指南行旅〉應運而生,為奇蹟學員提供了最完整且精闢的修行指針,訂名為《奇蹟課程釋義》,幫助學員將〈正文〉理念架構所引伸出來的教誨,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三部《行旅》,可說是所有踏上奇蹟旅程的學員最貼心的夥伴。
《學員練習手冊行旅》的宗旨,乃是幫助奇蹟學員了解三百六十五課的深意,以及它們在整部課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幫助學員將每日一課運用於現實生活中,否則《奇蹟課程》那些震古鑠今之言可謂枉費唇舌,徒然淪為一套了無生命的學說。
內文試閱
雖然我們多半記不得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學會閱讀、書寫與算術的,然而,凡是當過老師的人都明白,學生必須藉著不斷重複練習才能學會。同理,只要是學會任何一種樂器的人,絕對忘不了那種日復一日反覆練習音階與基礎曲目的過程。因此,若想學會〈正文〉裡的寬恕原則,同樣需要從早到晚操練,甚至還得時時刻刻的覺察!耶穌提醒過我們,每一個會晤都是神聖的會晤(T-8.III.4:1),因為每一刻的經歷,不論大小輕重,都給予我們一個收回投射的機會,我們才可能看清自己隱藏在潛意識下的心念。缺少了這份覺知,本課程的終極目標「重新選擇」,根本就形同虛設了。可還記得,我們在小學裡初學基礎課程時,並不是去學每一個單字或數字的所有排列組合;老師只是教導一些原理或原則,然後給出幾個具體範例,讓我們反覆練習套用在所有的例題上。耶穌或聖靈這位新老師也是如此,他先教我們如何寬恕某個特殊關係,然後要我們把這個基本心態套用在所有的關係上頭:
本〈練習手冊〉的目的是按部就班地訓練你的起心動念,給你另一種知見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人與事。這些練習有意幫你將課程生活化,使你明瞭原來每一課都能夠同等地運用在你所見的一切人與事上。(W-in.4)
耶穌擔心我們漏讀了這一段,因此隔了兩段,又再叮嚀一次:
因此,你唯一需要貫徹的普遍原則就是:首先,按部就班地依照指示去練習。這是幫你把當天的概念普遍運用於你所在的任何場景,以及所涉及的每個人或每件事上。……總而言之,這些練習的目標是為了增強你的延伸或推恩能力,把行將操練的觀念運用到一切事物上。(W‑in.6:1~2;7:1)
等我們進入〈練習手冊〉內文後,還會針對這一重點詳加解說。
至於如何閱讀這套〈練習手冊行旅〉,至少有三種方式:一.一氣呵成地讀完,就像閱讀〈正文〉那樣;二.在不同時機選讀自己想要深入的某一課;三.隨著自己操練每日一課的進度,配合該課的釋文來閱讀。不過,對於初次操練〈練習手冊〉的新學員,我建議你們只讀每日的課文就夠了,不用加上我的釋義。總之,這套〈行旅〉和我其他《奇蹟課程》相關著述一樣,只適合當作補充資料來加深操練時的體驗,不能取代〈練習手冊〉這份天賜的禮物。
在進入內文以前,容我針對本書的性質與架構稍作說明。對於從頭讀到尾的讀者,請記得,我解說時並無意鉅細靡遺地涵蓋每一個細節,否則這套〈行旅〉的篇幅必然卷帙浩繁,遠遠超過目前的八冊,必定令人難以負荷。也就是說,每當我提出某些原則或某一觀念時,乃是假設讀者已經讀過我以前的詳盡解說,例如我常提到小我的運作原則「非此即彼」,通常不再細說它的形上哲理及深遠含意。另如下文提到《奇蹟課程》的比擬用語,當出現「上主」一詞時,往往是指聖靈。這些情況,有時我會為讀者點出,有時則略過,不再一一細述。
基於〈練習手冊〉迴旋式的特質,我重複引用〈正文〉、〈教師指南〉或其他書籍時,未必點明這段話先前已經引用過了。最後一冊裡的索引會讓讀者一目了然我從《課程》、〈補編〉或《天恩詩集》引用的出處與次數。前文提過,我常引用海倫的詩來印證某一課的論點,不只因為兩者相得益彰,我也想藉機將這些美妙的詩篇介紹給從不知道海倫有詩作的讀者。比如〈上主的贈禮〉這篇散文詩(目前已收錄在《天恩詩集》的最後),它為《奇蹟課程》的思想體系作了精簡又動人的概說,可說是海倫另一小小傑作。我相信,熟悉海倫詩集的讀者會驚喜發現兩者之間竟然如此聲息相通;至於首次接觸海倫詩作的讀者,應該也會樂見多了一處學習奇蹟理念的源頭資料。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參考前註所提及的《暫別永福》一書。
我還要補充一點,〈練習手冊〉所引用的《聖經》章句並未一一註明出處,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我的《奇蹟課程特殊用語索引/暫譯》,裡面完整臚列了直接和間接引用的《聖經》章句。
接下來,可以談談《奇蹟課程》的用語了。我在《奇蹟課程的訊息/暫譯》第二冊〈聆聽者稀〉[原註]對此有深入的討論,它指出《課程》是用二元論(或隱喻性)的手法寫出的。耶穌在〈詞彙解析〉的「導言」也說得很清楚:
[原註] 請參閱第二及第三章。
本課程完全是針對小我的思想架構而寫成的,因為只有小我需要這一課程。它所致力的目標並非超越一切錯誤之上的境界,整部《課程》的設計僅僅是為那境界鋪路而已。因此,它使用文字,而文字只有象徵的功能,無法傳達超越象徵之上的境界。……本課程十分簡單。它只有一個任務及一個目標。為此,它才能徹底保持一貫性,因為只有如此它才能一以貫之。(C-in.3:1~3,8~10)
耶穌在此強調了文字的象徵性,並重申它的虛幻本質。他在〈教師指南〉也提過類似的觀點:
反正上主聽不懂人的語言,因為語言乃是分裂的心靈為了繼續活在分裂的幻境中而造出來的。然而,語言對初學者特別有用,它能幫人專注,幫他排除或至少控制住有如脫韁之馬的雜念。然而,不要忘了,語言只是象徵的象徵。因此,它離真相有雙重之隔。(M‑21.1:7~10)
由於我們習慣用大腦思考,不善於心靈的體會和了解;基於這一限度,耶穌必須使用我們所能接受的形式來傳達他抽象而無具形的愛。為此,他在〈正文〉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聖靈所教的寬恕重新體驗一體生命的真相:
在學習過程中,你難免會把時間與空間當成兩回事;因為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有一部分能夠獨立自主,合一與一體的觀念便失去了意義。四分五裂的心靈顯然無法充當傳授萬物一體之理的老師。只有心靈內維繫萬物一體的「那一部分」,才堪當心靈的聖師。祂會使用心靈所能了解的語言,利用它自以為面臨的事件。祂必須借用你所有的學習經驗,才能把種種幻相帶到真相之前,領你越過所有錯誤的自我觀念,邁向那超越一切錯誤的真理之境。(T-25.I.7:1~5)[編按:上述引文的粗體是肯恩所標註的]
也因此,《課程》才會把上主、聖靈和耶穌都說成真人似的,彷彿是人類的一份子,不僅有性別,還會說話、行動、思考、計畫、反應、具有手腳之類的生理器官,甚至還會流淚。試想,一體不二的上主怎麼可能如此?事實上,〈練習手冊〉第一百六十九課說,上主僅僅「永恆如是」,此外任何說法都不具太大的意義。對此,奇蹟學員務必謹慎,切莫把描述上主、基督、聖靈、耶穌等這類的稱謂過於當真。精確地說,它們全屬於象徵或隱喻層次,純粹是為了遷就我們認為自己是誰這一限度而不得不爾的一種表達。綜結而言,〈練習手冊〉大都是針對這一層次而寫的,因此我會不時點出「形式和內涵」以及「字面及字義」之間好似前後不一致的現象(有時還包括我引用的那些章句段落)。為此,耶穌在〈正文〉裡對我們耳提面命,切勿把象徵及其源頭混為一談(T-19.IV.三.11:2)。話說回來,如果能夠對象徵手法有一番正確認識,那麼,前後是否一貫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此外,在用字遣詞方面,整部課程顯然也有不一致的現象,例如我先前提過的上主一詞,有時明明是在指聖靈。最明顯的一例即是第一百九十三課「一切事情都是上主要我學習的課程」,但在同一課卻又直言:「上主對於學習層面的事情一無所知。」(W-193.1:1);然而,《課程》三部書中一向尊聖靈為我們的「導師」。又如第二十九課「上主在我所看到的萬物之內」,同一課裡以及下一課又澄清了那指的是上主的目的,但熟悉《奇蹟課程》的讀者都知道,在我們心靈內護守著寬恕目的的,乃是聖靈的任務。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日後遇到時,我會盡量為大家點出來。
還有一點必須澄清一下,即是書中沿用了不少基督教傳統術語,例如救贖、二次來臨、末日審判,更別提「我是世界之光」這類標題了。其中的道理,我已經解釋過了,那是耶穌採用了西方二元性的形式來傳達他別賦新意的內涵。我們必須謹記於心,《課程》所用的大都是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象徵式語言。比方說,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神有祂一貫的計畫,藉之向人類施惠,例如改變自然現象、派遣天使、派遣聖子,甚至讓祂的兒子為我們而死。在祂偉大的計畫裡,當然少不了一群特殊人物,負起特殊的任務。舉凡這些,顯然都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我們若把這些象徵過於當真,就得小心了,這其實已為我們亮起一盞紅燈,警告我們已經聆聽了特殊性的聲音而非真理之天音。耶穌在〈練習手冊〉雖未直接提到「特殊性」一詞,卻不時揭發它的運作伎倆。〈正文〉曾明確指出:倘若沒有形體或我們所熟悉的形式,我們連想都想不出上主是怎麼一回事(T-18.VIII.1:7)。耶穌顯然是在解釋,只因我們活在一具一具的身體內,他不能不把上主也描寫得活像一個人似的。但那並非上主的真相,而只是祂為我們呈現的模樣而已。千萬不可因之而認為上主真的把聖靈或解藥放到我們的心靈內,或祂為我們擬定了什麼計畫。其實毋寧說,當我們陷入昏睡,開始作出瘋狂之夢那一刻,我們對生命真相的記憶也一起進入了夢境,那記憶即是聖靈,也是我們的源頭;而這一切完全出於我們自己的決定,與上主毫無瓜葛。聖靈代表了聖愛在人心中永恆的臨在及記憶,祂不斷喚醒我們原是聖愛之子這一記憶。這一點,後文還有機會繼續深入探討。
在踏上〈練習手冊〉的旅程之前,容我再補充幾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學員在操練過程不曾感受到自己對某課練習的強烈抗拒,那麼,此人若非陷於嚴重的否認或壓抑,就是已經超凡入聖,才認不出那一課的挑戰。〈練習手冊〉的目的乃是延續〈正文〉的宗旨,化解小我整套以罪咎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而那正是個體生命的命根子,沒有人會自甘放棄這個命根子的;一旦失去了它,我們所熟悉的個體生命便結束了。為此,我們在小我的掌控之下,必會設法抵制任何入侵它的防禦工事之「外敵」。正因如此,我們把學習奇蹟的過程視為一段「旅程」,在旅程中,我們尊聖靈為師,請祂帶領我們跨越「抗拒」的荒原,以寬恕的光明為嚮導,以天堂的光明為目標,一路化解內心的恐懼、罪咎及投射。也正因如此,我們常將《奇蹟課程》的結構比擬為一首交響樂,主旋律反覆重現,其間增添一些變奏,片刻之後,主旋律再重新出現,直到救贖的高?,最後將我們推向旅途的終點。
作者簡介
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Kenneth Wapnick, Ph.D. 1942~2013)
為最初與筆錄者海倫共同編輯《奇蹟課程》之人。肯尼斯是臨床心理學博士,深曉傳統心理治療的瓶頸,直到邂逅了《奇蹟課程》,才找到了他安心立命之處,決定終此一生為它服務,創立了「奇蹟課程基金會」,成為《奇蹟課程》的指定教學機構,開始了他講授《奇蹟課程》的生涯。
《奇蹟課程》自七0年代問世以來,逐漸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的聖經。有人曲解其意,為自己的理念撐腰;有人攀附《課程》,以一代宗師自居;也有人視之為致命威脅,大加撻伐;只有肯尼斯不為各種亂象所動,始終堅持以《奇蹟課程》的話來詮釋《奇蹟課程》,且將形上理念與現實生活熔於一爐,四十年如一日,儼然成為《奇蹟課程》的中流砥柱。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