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775038定價:
380元作者:
大家健康雜誌採訪整理/ 葉雅馨總編輯頁數:
208頁開數:
17x23x1.5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91007出版日:
20191007出版社: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CIP:
415.9518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上了年紀的他╱她,經常抱怨身體疼痛、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原來有興趣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了!
容易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沒食慾、體重減輕、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
當心,這不是老化,是老年憂鬱症警訊!
在台灣,約有31萬名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常以無精打采、不愛說話、意興闌珊、不愛出門等症狀來呈現,因而常被忽視或誤解為老化、失智,若未及早就醫,易造成失能,甚至出現自殺行為……察覺身邊的長者需要協助,給予正確的處置與陪伴,可避免憾事發生及享受樂齡生活。
◎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長者的需求
當家中長者失去活力、出現憂鬱情緒時,該如何照顧、與其互動?本書透過各式案例,訪問專家提供建議,也有康復者及陪伴者的告白。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者的需求,拉近照護的距離。內容完整、合乎需求,值得仔細閱讀。
◎協助讀者做好準備,預約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本書期望幫助長者走出藍色風暴,也希望讓還未踏入銀髮階段的讀者,明白自己有一天也可能面臨老年憂鬱症的威脅,理解只有盡早做好身心準備和預防,才能替自己預約一個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書中有「康復者的告白」,透過他們走出憂鬱幽谷的故事,提供患者最好的實證,因為憂鬱症不會一直困著你,但要懂得求助,不要輕易失去生命的主導權!
――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本書說明老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危險因子、現有的治療方式,並有照顧者必看的陪伴祕笈,是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工具書!
――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
陳永興(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陶傳正(奇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蔡佳芬(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
賴進祥(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譚艾珍(名主持人和演員)
上了年紀的他╱她,經常抱怨身體疼痛、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原來有興趣的活動,都不感興趣了!
容易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沒食慾、體重減輕、變得悲觀,甚至不想活?
當心,這不是老化,是老年憂鬱症警訊!
在台灣,約有31萬名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常以無精打采、不愛說話、意興闌珊、不愛出門等症狀來呈現,因而常被忽視或誤解為老化、失智,若未及早就醫,易造成失能,甚至出現自殺行為……察覺身邊的長者需要協助,給予正確的處置與陪伴,可避免憾事發生及享受樂齡生活。
◎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長者的需求
當家中長者失去活力、出現憂鬱情緒時,該如何照顧、與其互動?本書透過各式案例,訪問專家提供建議,也有康復者及陪伴者的告白。讓陪伴者更懂得憂鬱者的需求,拉近照護的距離。內容完整、合乎需求,值得仔細閱讀。
◎協助讀者做好準備,預約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本書期望幫助長者走出藍色風暴,也希望讓還未踏入銀髮階段的讀者,明白自己有一天也可能面臨老年憂鬱症的威脅,理解只有盡早做好身心準備和預防,才能替自己預約一個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書中有「康復者的告白」,透過他們走出憂鬱幽谷的故事,提供患者最好的實證,因為憂鬱症不會一直困著你,但要懂得求助,不要輕易失去生命的主導權!
――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本書說明老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危險因子、現有的治療方式,並有照顧者必看的陪伴祕笈,是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工具書!
――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
陳永興(門諾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陶傳正(奇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蔡佳芬(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
賴進祥(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譚艾珍(名主持人和演員)
作者簡介
《大家健康》雜誌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醫療保健雜誌,除了雜誌發行外,也出版醫療保健、心理勵志、公共衛生、運動生活等類別的優質好書。近期出版的《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樂齡圓夢實踐家》、《未來更幸福!退休前必修的12堂課》、《幸福樂齡》、《蔬食好料理》、《蔬食好料理2》、《最美好的時光》、《擊退乳癌》、《預約膝力人生》及《享受跑步,這樣跑才健康!》等書,均是通路、讀者口碑推薦的暢銷好書。
《大家健康》雜誌編輯團隊,秉持用心製作每一本好書的理念,讓讀者從「悅」讀中,耕耘自己身心靈的健康。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www.healthforall.com.tw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www.facebook.com/healthforall1985
☼掌握第一手健康資訊,快搜尋Line@ID►@sji2669j
加入「大家健康Line好友」,一起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工具書
本書共分六大篇章,說明老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列舉危險因子、與易混淆的失智症做區隔、提醒退休是引發憂鬱的危險因子、說明現有的治療方式,並有照顧者必看的陪伴祕笈、溝通方法。最後,還有康復者分享走出憂鬱症的心路歷程,是難得一見的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工具書!
書籍目錄
PART1 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
別把老年憂鬱,當成自然的老化
長輩常喊這裡疼那裡痛,是「心」生病了
簡單的篩檢量表,察覺老年憂鬱症
區辨老年憂鬱症、失智症
憂鬱症容易和這些疾病混淆
PART2 別讓老年憂鬱症擊倒你愛的人
用「改善失眠」勸他就診
無效安慰」反增加患者壓力
罹癌者易陷入憂鬱,避免負面情緒削弱治療動力
釐清憂鬱狀態,才能對症治療
照顧憂鬱症家人,別忘顧好自己
7招幫照顧者揮別負面情緒
PART3 退休是引發憂鬱的危險因子
退休後生活少了重心,易失衡!
被迫提前退休,先找尋情緒出口
及早規劃人生下半場
鼓勵樂齡學習,豐富退休生活
PART4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方法
揮別憂鬱,先從「傾聽」開始
長輩排斥吃藥治療憂鬱症,這樣協調更能被接受
遇到照護衝突,換個說法,溝通效果大不同
治療結合喜好,告別老後憂鬱
每天運動20分鐘,是最好的憂鬱解藥
PART5同理失落,協助長輩走出傷痛
家人久病陷低潮,釐清焦慮再出發
親友罹癌而沮喪,先安撫情緒,再處理問題
重症拒絕治療,引導他把擔憂講出來
父母因喪偶而被擊倒,陪伴者必學的「同理」安撫法
聽聞親友病危或過世,這樣安慰更得體
PART6 康復者的告白
正視問題、勇敢求助,吳章安扭轉憂鬱的退休人生
全家動員輪流陪伴,帶前里長夫妻走出憂鬱幽谷
面對憂鬱親友,家人這樣表達關心更體貼
推薦序/導讀/自序
策畫序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關心
文╱朱英龍(前臺大機械系教授、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今(2019)年截至6月底,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52萬,預估到2026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將超過20%,等於從現在的「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比率的14%),進入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多,除了關心退休、長照問題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是需要被重視,因為國內外多項研究調查均顯示,罹患憂鬱症比例較高的族群就落在老年人,而老年憂鬱症正是老年人自殺的主要危險因子。除了會增加自殺的風險,讓家人悲痛外,老年憂鬱症也會讓免疫力變差,增加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癌症、中風等死亡率,降低平均餘命。
《大家健康》雜誌出版《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一書,除了提醒家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或是獨居的長者,重視這個疾病外,更是要國人對「老年憂鬱症」有所警覺,因為這疾病初期不容易察覺,容易被忽略。當老人家對以往感興趣的事情都提不起勁、常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痠」、或埋怨記不住,變得不愛出門等,家屬一定要提高警覺,千萬別當成老化的自然現象,也別當作一般疾病處理,假如帶老人家去看一般內科卻查不出病因,不妨跟醫師討論,是否轉至身心科、神經內科或老年精神科看診,以便及早治療。
書中有提供簡單的篩檢量表,供讀者察覺老年憂鬱症,也專訪醫師說明「區辨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的方法。不過,老年憂鬱症和失智症,在病發的前期都常出現記憶力衰退的問題,非常容易混淆,若感到懷疑,建議盡快找醫師釐清。
我曾有陪伴憂鬱症患者的經驗,了解家人除了要協助憂鬱者排解負面情緒、規律服藥、照護日常起居等,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自己也身陷憂鬱情緒。本書貼心的用案例故事,提醒照顧者要懂得求助,別忘了保持原本的生活習慣及興趣,適時地緩解壓力,顧好自己的情緒,還建議了7招幫照顧者揮別負面情緒的做法。若長輩不願就醫,書中也有建議勸長輩就診的說服技巧。閱讀本書,你可以學到同理的陪伴技巧。
很多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與憂鬱者對話及相處,深怕一不小心,就讓患者的想法變得更自責或負面悲觀。本書有一個篇章訪問了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及憂鬱症的照顧者,讓讀者了解因老化或疾病而深陷憂鬱者可能面臨的心理衝擊,提醒家屬陪伴時要注意的安慰、溝通技巧,這些都是一般談疾病的書籍沒有的相處實用文。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鼓勵目前遭受憂鬱症困擾的長者,書中最後一章是「康復者的告白」,透過他們走出憂鬱幽谷的故事,提供患者或陪伴家屬最好的實證,因為憂鬱症不會一直困著你,但要懂得求助,不要輕易失去生命的主導權!
推薦序
一本陪伴高齡憂鬱症患者的工具書!
文╱葉金川(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榮譽教授)
鄰居有一個長者,每天宅在家不出門,常跟家人發生爭執,有時我和太太坐在家裡客廳,會聽到他跟兒子兩個人吵架的聲音。據了解,這位老先生沒有癌症、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就是情緒非常不穩。
這是很典型的老年憂鬱症病例,患者不想做任何事情,雖然沒有嚴重的身體疾病,情緒卻莫名的難以控制,常讓家人處於低氣壓。
事實上,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有個學生最近來找我,我給了他一本我剛出版的書《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結果學生跟我說,這應該給他爸爸看,因為爸爸退休後無所事事,整天在家裡看電視,做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也不跟媽媽和孩子溝通。
類似的案例我身邊很多,但大部分的人不會正視,也不會把「退休後的情緒轉變」、「老人家不穩定的情緒」和「老年憂鬱症」聯想在一起,這也是憂鬱症很典型及常見的問題──「症狀不明顯」。
被混淆忽略的症狀
多數民眾可以接受老人家身體容易有病痛,可以理解癌症給患者帶來不適、虛弱無力,也能了解高血壓並非患者能自我控制;但對於精神方面的疾病症狀,民眾往往比較不敏感,也不會把「老年憂鬱症」視為一種疾病。
當長者常常出現睡不著、身體一下這裡痛,一下那裡痛、本來會做的事都不想做了、沒有食慾、對生活或未來感到悲觀、沒有活下去的動力……很多人會視為理所當然,認為人老了就是這樣,而忽略了這些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徵兆。特別是退休族,在退休以後生活頓失重心,情緒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
其實,絕大部分的老年憂鬱可以透過治療來改善。有些患者症狀沒那麼嚴重,還不到疾病的程度,或屬於輕度的老年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可以透過專業協助(心理諮商)、親友陪伴或培養自我興趣,三管齊下讓負面情緒獲得紓解,克服低落的情緒障礙。
陪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輩子很長,很難不遇到煩心事!我自己也曾有過幾次被負面情緒壓得喘不過氣的經驗,不管做什麼事都覺得煩,好像有一個過不去的坎卡在那裡。後來我去爬山,爬了四天的山後,回到家裡,也許是注意力被轉移,或是運動能紓壓,突然感覺事情沒有我想得那麼糟,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增加了自信,覺得可以克服難關!
換句話說,只要找到方法,憂鬱症就可以克服!當然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親友的「陪伴」,用同理心了解病人發脾氣、情緒不穩,不是他願意的,就跟得了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不是患者自己能夠控制的。協助他找到適當援助,用同理心和愛陪伴患者度過難關,非常重要!
這本書從老年憂鬱症發生的原因、背景說明,到列舉誘發患者發病的危險因子、現有的治療方式及專家推薦照顧者必看的陪伴祕笈,最後還訪問了一些康復者,請他們分享走出憂鬱症的心路歷程,是陪伴患者難得一見的工具書!
如果你很幸運地,還沒碰到這些問題,無法理解「老年憂鬱症」對生活和家庭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妨抽空看看這本書,提早做準備;假如你身邊剛好有年長的親友正受憂鬱症所苦,而你也很想幫助他們度過低潮,那你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
推薦序
為什麼要關懷老年憂鬱症?
文╱賴德仁(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內政部於2018年4月10日指出,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型態已有別於過往的「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已遠超過7%門檻,占總人口的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在亞洲排名第3,人口老化的速度可望超英趕美。根據健保署2018年5月的統計,過去五年來,65歲以上年長者的醫療費用比一般人多2∼3倍,醫療費用從2013年2040億逐年增加,到2017年已達到2612億,預估五年內會破3000億。而隨醫療進步,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又是如何呢?
高雄醫學大學在2000年曾由精神科醫師挨家挨戶對南台灣老人做精神科診斷會談,研究結果呈現老年人一個月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為37.7%,其中憂鬱性精神官能症為15.3%,重度憂鬱症為5.9%,所以從輕度到重度憂鬱症共占21.2%,相當於五個老人就有一位罹患憂鬱症,顯示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已與西方國家相當;另外,該研究也發現,老年人的最大壓力源來自於身體健康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自殺防治中心所公布的自殺死亡統計資料,台灣老年族群(65歲以上)的自殺死亡率一向高於其他年齡層,2018年國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6.4人,而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8.4人,男性老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9.4人,女性老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9.1人。由以上統計資料可知,老年人自殺死亡率約為國人自殺死亡率之2倍,且男性更高。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在十年前曾對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與其他年齡層自殺死亡者比較,老年人自殺死亡者顯著地在死前一年內較常到醫院看門診與住院治療,但皆較少有精神科的門診或住院,且顯著地較少有在門診或住院的最後診斷上列有精神疾病、情緒疾患與憂鬱疾病的診斷。這研究觀察到自殺老年人較其他年齡層的就醫次數多,但較少有精神科的就醫與診斷,顯示老人的憂鬱與自殺容易被低估、被忽略。另有許多研究顯示,老年憂鬱者經過長期追蹤,相較於未罹患老人憂鬱者,有近兩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老年憂鬱症在病因與症狀方面,確實與年輕人憂鬱症有所不同,尤其是60歲以後才第一次罹患重度憂鬱症的老人,更需要注意其病因可能來自於甲狀腺低下、心血管疾病(血管性憂鬱症)與腦部退化而即將邁向失智症的前兆。老年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可能會有較多身體抱怨、認知障礙(尤其是記憶力下降),較少主觀抱怨憂鬱情緒,但其自殺率卻很高。其實,只要早一點發現,尋求精神科醫師做鑑別診斷,尋找憂鬱症病因(釐清是生物、心理,還是社會之病因,甚至包括其小時候的創傷經驗),給予藥物治療,或其他心理、社會相關治療,療效並不比年輕憂鬱症者差。
我常說憂鬱症是腦部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是可以治療的,尤其要跟醫師與相關專業人員配合,不要擅自停止治療,以免造成終身遺憾。也常提醒憂鬱症患者在憂鬱時不要做重大決定,尤其是生命、婚姻、感情、工作、學業與重大投資買賣等。對家屬而言,照顧老年憂鬱者是重大負擔,親友們需分擔照顧責任,讓自己身心先安頓,不要對憂鬱長者使用激將法或跟著發脾氣,珍惜相處的寶貴時間,避免遺憾發生,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欣見董氏基金會不只持續關懷青少年憂鬱症,這幾年也關注老年憂鬱症,舉辦很多活動,也在各媒體有相關報導。《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一書共分六大篇章,可以發現編者的用心,不只採訪專家們的意見、分享案例,也有親友與康復者的告白。內容非常完整,也很合乎目前社會的需求,值得國人們仔細閱讀。
出版序
樂活的退休人生,從預防老年憂鬱開始!
文╱姚思遠(董氏基金會執行長)
董氏基金會致力憂鬱症防治已經超過二十年,從設計「憂鬱症篩檢量表」開始,獲得教育部認可,目前許多大學會在新生入學時,要求新生填寫憂鬱症篩檢量表,希望瞭解同學的憂鬱傾向或憂鬱症狀況,讓他們獲得妥善關切與治療;並實際走入校園,和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進行憂鬱情緒及憂鬱症防治宣導,努力向下扎根,希望從「預防」的角度出發。
此外,基金會也在2012年將五月第一個禮拜一訂為「企業紓壓日」,呼籲企業主及員工重視職場心理健康,並推出一系列適合上班族的紓壓課程。隨著臺灣人口快速老化,董氏基金會從2016年開始,更進一步將心理衛生宣導的觸角向上延伸至銀髮族,致力宣導老年憂鬱症的防治,希望讓每位退休人士都能健康樂活!
和一般的成人憂鬱症狀況不同,許多民眾常將老年憂鬱和失智症混淆,事實上,老年憂鬱和失智常是彼此伴隨、相互影響的共病。當憂鬱情緒產生,可能會降低長輩出門社交的動機,每天關在家裡,缺乏與人互動溝通的機會,失智症就容易伴隨而來,變成一種惡性循環。遺憾的是,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退化和器官的老化很明顯,但心理健康的衰退卻不易辨認,因此,家屬該如何提高警覺,在長輩出現老年憂鬱初期症狀時就尋求協助,便成為長輩能否享受樂活的關鍵因素!
在老年憂鬱症的防治推廣上,不光是要強調篩檢和治療的重要性,如何早一步預防、避免老年憂鬱症的發生,才是達成「幸福樂齡」不可或缺的事!出版《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這本書,不只是希望能協助讀者對老年憂鬱症,和容易伴隨出現失智症有所警覺,也提供家屬照護老年憂鬱症的方向。當家中長者失去活力、出現憂鬱情緒時,該如何照顧、與其互動,本書都有訪問專家,提供建議。
其實,本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幫助家中年邁的親人,也希望讓還未踏入銀髮階段的讀者,經由明白自己有一天也有可能面臨老年憂鬱的威脅,理解只有盡早做好身心準備和預防,才能替自己預約一個健康快樂的銀髮生活。
文章試閱
不舒服,查不出病因?
是身體,還是心理生病了?
樂觀的長輩突然變了個人,不斷的抱怨頭痛、胸痛、全身痠痛,帶去內外科做檢查,卻顯示沒問題……當心!這可能是老年憂鬱症!年長者若罹患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若未及早治療,還可能演變成重症,造成功能性衰退及失能狀態,加重或併發其他身體疾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老年憂鬱症的診斷經常被低估、疏忽和診斷錯誤,羅東聖母醫院統計,老人因憂鬱症就診的比例約只占1.3%。大部分患者沒有及早正確就醫,容易演變成重症,造成功能性衰退及失能狀態,加重或併發其他身體疾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雖然早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憂鬱症在老年人的盛行率比壯年人低,但近年研究有增加趨勢。美國研究推估,老年人中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女性為20.4%,男性約9.6%,比例相當高。英國老年憂鬱症的研究則指出盛行率約1/10,至於臺灣本土研究約為21%,重症約5%,但醫師依臨床觀察表示,老年憂鬱症的個案仍被嚴重低估。
前臺中榮總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莊凱迪說,社區研究顯示,約4%的老人受到重度憂鬱症的困擾,憂鬱症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連美國這麼重視憂鬱症的國家,也只有1/3的老人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大部分是沒有發現或是發現了卻完全沒治療。
老年憂鬱症自殺率高
容易與失智症混淆
「當臨床醫師忽略了老年憂鬱症,同時也忽略老人身體健康與自殺的風險!」莊凱迪醫師嘆氣說,「老年憂鬱症是老人自殺的主要危險因子,與其他年齡層相較,老人的自殺率最高」。除自殺外,憂鬱讓免疫力變差,也增加其他疾病,如心臟病、癌症、中風等死亡率,降低平均餘命。「憂鬱症不只是心情問題,更讓身體變差,自殺率可能也增加。」
當爸媽常抱怨身體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就要警覺。很多人會覺得老年人體力變差,抱怨很正常,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是動作遲緩、疲倦、快樂不起來,但表現出來的感覺跟壯年人不同。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邱偉哲分析,憂鬱的年輕人會直接說心情不好,但老年憂鬱症會用身體不舒服來表示,例如:一直說頭痛、胸痛、腸胃不舒服、全身痠痛等,但做完各種檢查都沒問題,導致這群人一直在逛各大醫院,就診次數比一般患者多。若有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的情況,建議和內外科醫師商量,及早轉診到精神科做進一步診斷。
老人不舒服的症狀到底是身體疾病所致,還是老年憂鬱症的表現,需要時間釐清,也增加老年憂鬱症的診斷難度。莊凱迪醫師舉例:憂鬱造成說話和動作遲緩,有時家屬會以為是帕金森氏症,到神經內科掛號;老人表示疲倦,親友會以為是肝臟疾病,而帶到肝膽腸胃科就診;老人食慾不佳,家屬會以為是假牙沒弄好,或是腸胃道不舒服,求助腸胃科;老年憂鬱症導致心悸,親友會以為是心律不整,而找上心臟科。
最難診斷的是早期失智與憂鬱症。莊凱迪醫師解釋,失智症初期症狀往往是憂鬱,而憂鬱的老人也比較容易失智,有人是先失智,再得到憂鬱症,但也有人是先憂鬱,再得到失智症。如果無法分辨,一般會先用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的憂鬱症藥物治療,看看是否有效,如果沒效,很可能就是失智。
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
照顧者一定要懂的事
民眾常誤以為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其實,憂鬱情緒不該和憂鬱症畫上等號。舉例來說,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情緒常會一度低落,忍不住流淚,但只要和朋友談一談,慢慢地就會有些釋懷,憂鬱的狀況就會漸漸變好,這屬於正常的情緒波動。
憂鬱症診斷的定義須包含:持續2週的睡眠改變(幾乎天天失眠或嗜睡)、食慾的明顯改變(增加或變差)或幾乎每天覺得疲累等身體症狀。臨床上常見的身體症狀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酸痛、骨頭關節酸痛、頭暈、頭痛、背痛、胸痛等。若有上述不適,建議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臺灣憂鬱症的人口比率約15%,但就醫率偏低。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真正有憂鬱症且會就醫者只占15∼20%。若長期照顧有憂鬱症的家人,自己也開始對生活中的事物提不起興趣,或是莫名其妙流眼淚時就要當心,如果找人訴苦還未解決,可以求助專業的醫師或心理諮商師,找出真正的原因,否則一直被訴苦的人也會憂鬱。如同埋在地底下的管線,已承受很大壓力,要慢慢紓壓,千萬別一直加壓,一直加壓的結果易引發大氣爆,一發不可收拾。
振興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袁瑋觀察,大都會的憂鬱症患者願意就醫的比例高於非都會區。許正典醫師則發現,就醫年齡層愈來愈廣泛,以往中、壯年人居多,現在少年與兒童約占2∼3成,情緒鬱悶的原因包括考試、學校人際關係或是3C成癮等問題。至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通常需要家人的鼓勵與陪伴,才願意來看診。
在身心科和精神科診間,常會看到很多求診者之前因胸悶去看心臟科或胸腔科,睡不著去看家醫科等,拿了許多類似鎮定劑的藥物。若身體不適,檢查後確定沒有器官方面的疾病,建議直接至身心科或精神科與醫師聊聊,解開情緒或神經傳導上的癥結,對症治療。
憂鬱症者神經迴路改變
要他「想開點」有困難
有些人不覺得憂鬱症是一種病,要有憂鬱症的人「想開點」或「換角度想」。袁瑋醫師表示,罹患憂鬱症久了以後,大腦的神經迴路改變,會變得很執著,陷在裡面,若未用藥物協助大腦調整機轉,心理治療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