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原文書名:


9789869957618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 產品代碼:

    9789869957618
  • 系列名稱:

    View_觀點
  • 系列編號:

    02
  • 定價:

    480元
  • 作者:

    仲曉玲、郭紀舟、蔡宜真、蘇于修、林慧美、劉華欣
  • 頁數:

    240頁
  • 開數:

    16.7x23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10401
  • 出版日:

    20210401
  • 出版社:

    木果文創有限公司
  • CIP:

    541.29
  • 市場分類:

    勵志修身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英國華威大學校友
文化創業+在地實踐六堂課
歡迎入座!
起心動念、起腳行動

以文化創意為基石、各自在不同領域創業的六個故事;
抱著將文化深耕於這塊土地、使我們更美好的期許,
挑戰將看不見的內容轉換成經濟價值,
開展出了六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唯一的不變堅持,是以人為本、以文化傳承的初衷,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本書將幫助你勘測地域、選擇同伴、了解自己與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要不要從這裡選一條路走,由你決定。」
──克里斯.畢爾頓╱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六個青壯耕耘文化產業創業的故事
2002年為行政院文創政策白皮書操刀的郭紀舟,隱身於迪化街,在古老宅第間打造起水果藝廊,他如何用文創賣水果,四處尋找有哲學思想的小農,特別標榜職人的故事讓消費者感動?

讓遊學不只是學語言和生活體驗,蔡宜真如何做到專屬客製化又深入文化的英國遊學培育服務?把服務做得細膩貼心,成功的經驗要如何複製到台灣?

在板橋林家花園旁的「在一起」複合空間,蘇于修用溫暖的人情味黏著人氣,如何於巷弄間串聯在地創造者、藝術家,搭建創生橋梁,傳遞正向的能量?
林慧美卸甲回鄉試驗,想把一支十元的筆,創造出有人願意花千元買的價值。她如何把內容轉化字句洋溢在紙上?出版還有哪些可能性?

把自己打造成行銷創意品牌的劉華欣,如何成為文化藝術的整合者,如何將多元又抽象的文創計畫,用行銷的方式包裝推銷出去?

仲曉玲以自身從實務業界轉往高等教育界的學習與歷練,將知識與經驗冶於一爐,融合成與多元專業及文化背景的學生,一同在校園內外、教學相長的實踐,想投入文創教育的你,這將是一堂可以自練心法與方法的課程。

心法提醒與演練x方法分享與指引 x跨域素養培育與自助
這六位耕耘文創夢田的創業家,在過去二十年間,也是從英國創意產業搖籃華威大學各自學成的校友,經由實踐自我價值而累積的養分,恰恰好孕育出這本書的創意。他們分別從時間的切面不斷地回溯、檢視,同時也與自己真實對話,透過梳理寫下的深刻體會,有挫折與轉化,還有展望未來而提煉的實用策略與心法,成為教科書外的六堂實務學習,分享給更多想從事文創的前仆後繼的接續者:起腳行動前參照演練,創業途中逢拐點時藉以警惕,避開地雷,短走冤枉路!

「在文創產業生態系統裡,彼此依賴、連結,任誰也無法獨自穿越這座森林!」本書是他們人生篇章的難得一頁,記錄著共享,期盼共好,而一起共創!
面對未來,仍要期許──文創20+,依然在路上……
而你呢……,是否起心動念!?何妨起腳行動!

本書特色
1. 用說故事的筆法串寫案例,創業時間軸往前追溯至更早的素養培育期,看得到清晰的創業心路與養成,提供有心築夢者,除了理想之外的務實參照與提醒。
2. 每一篇末,都有曉玲老師為創業者提問的Q&A設計,讀者可以從提問中借鏡,學習如何自問自答、來回檢視自己的創業藍圖,是本書著力的特色之一。
3. 每位實踐者都附有一頁視覺化的商業圖表,說明事業結構與路徑,另有「真情分享」、「給自己出考題」等特別企劃,及學術、產業、創業相關圖表;除了感性的故事分享,也是一本創業行動指南。

【專文推薦】
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核心仍舊是個人的創造力與社會連結,身為教育者、學生和文化創業家,找出連結並依此行動,是我們共同的使命。任誰也無法獨自穿越這座森林。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and Media Policy Studies)」教授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文化創意圖像,以及創作過程的細微巧思所帶來的感動,更令人相信「精緻生活的追求、初心真情的堅持,和美好事務的分享」可能才是文化創意的靈魂。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你可以看到他們反覆的喃喃自語、在微光中踽踽獨行……,但卻有飽滿的意志和堅定的韌性,這些能量從何而來?我想是內心的熱愛和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各界熱情推薦】

本書呈現了另一個觀點:文化創意產業並非刻板狹隘的商業操作,而是參與在文化事業的過程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人生實踐。
——于國華╱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書讓讀者在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的路徑上,透過創業者的寬闊視野與親身經歷,看到臺灣當代令人感動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林世傑╱「Stay旅人書店」創辦人

想跳出框架和枷鎖嗎,這本寶典將引導你踏上改變之路!
林育正╱「臺灣體驗地圖有限公司」執行長

書中收集了許多創業者不藏私的思考觀點,帶著我們一起去發現創業如何不只是創業這回事……。
——高慶榮╱「日日田職務所」創辦人

這種源自於臺灣人生活的文化創意,讓感受與體驗更為深刻。
——張敬業╱「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創辦人

創新不是發明也不是創造,是將舊有的元素重新組合產生新的價值。想要感受文創產業的魅力和了解文創創業的眉角,一定要擁有這本絕佳的實戰指南!
陳明輝╱「臺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

期待精彩華威人的故事,能成為你敢夢、築夢、實踐夢想的原動力!
——黃月娥╱「英揚留學顧問公司」主任

隨著六位文創教練的生命歷程,找回自己創業的初心與感動。
——葉哲岳╱「臺灣田野學校」工頭


也許是角色的相似性吧,我在書中找到多處共鳴點,甚至忍不住拿起筆記,認真地將喜歡的文字記錄下來,沒有更多地目的,僅僅是覺得自己被這些文字所感動了⋯⋯。
——廖怡雅╱「藺子」共同創辦人

六顆種子返鄉落地,夢想不死的精彩故事。
——蘭萱╱中廣「蘭萱節目」主持人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仲曉玲
現任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英國華威大學創意產業博士、創意媒體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英語學系輔系教育學士。
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在創產實務與學術教育間搭橋對話。曾擔任英國華威大學進階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執秘、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講師,並於企業界負責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達豐公關管理顧問公司、臺灣袖珍藝術博物館等之整合行銷、品牌管理、策展企劃與媒體公關等工作。投入高等教育界後,透過教學課程及產學研究計畫等,推動文創跨域共創、創產人才培育,亦曾獲兩屆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勵。

郭紀舟
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碩士,東海大學歷史碩士,東海大學歷史系。
先在文化創意界打滾十年之後,開始賣農產品。曾任文建會政策幕僚,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藝術村執行工作。臺北市雜誌公會任副祕書長,與各大出版社老闆共同企劃文化行銷課程。擔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理,專職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募款行銷媒體,帶隊到各地演出!與朋友創設「七色一味文化公司」,專營文創行銷,主持各項民間與政府文化活動專案。現在創業「喜歡多元文化公司」,原企劃藝術經紀,卻轉作農產品經紀,設立「豐味果品」品牌,經紀臺灣各地小農果品。

蔡宜真
輔仁大學英文系學士,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碩士,合譯有『當藝術遇上經濟』。曾旅居過法國、英國、香港,熱愛旅行,喜歡美食與烹飪,醉心文化藝術,鍾情語言文字,熱衷教與學的對話。是老師,是媽媽,也是旺寶英國遊學的顧問。

蘇于修
煮飯也煮字,右手拿筆、左手玩行銷,是整合跨界工作者,也是媽媽。保送臺大中文系,並赴英國華威大學攻讀。曾任學學文創志業行銷長、天下雜誌群行銷主管,《微笑臺灣款款行》採訪副總編輯。個人暢銷書有《走吧,去捷克!》、《房子這樣買,完全解答購屋108問》等。2013年創立「寬璞有限公司」、2016年創立「在一起One & Together」實體空間、2017年發起「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

林慧美
輔大大眾傳播系新聞組學士,英國華威大學創意媒體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媒體及文字工作,喜愛凡是以文字和圖像所創造之美,尋尋覓覓,終以為作者圓夢、共創彼此心中極致作品為職志。
近二十年悠遊於出版領域,曾任日月文化出版集團總編輯,現為「木果文創有限公司」負責人暨總編輯。近年來,立基於文創核心的出版產業,如何階段性向外畫圓,以平臺結合地方智識,分享生活美學、跨域合作,持續走在創作道路上,是每日得以期盼的事。

劉華欣
社群上總自稱小劉。從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發展系畢業後,申請貸款到英國華威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取經。到新加坡藝術協會實習後,曾在臺北縣文化局、九歌兒童劇團、臺師大文創中心待過,2010年成立「聚思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跌跌撞撞中成長,立志把生活中的感動,集結美好,帶給大家!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依然在路上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推薦序二】在日常文創中看見生命的意義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推薦序三】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各界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序】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緒論】文創二十年,從「文創產業」、「創意經濟」到「創意生態」
仲曉玲╱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Chapter 1 豐味果品 文╱郭紀舟
從文化創業到農產創業
把表演藝術拿來招呼客人
展場消費空間:要有個性化創意
品牌內涵的建立
與顧客的關係
迪化街上跨界店家
媒體行銷策略
商業模式:跨界
打通創業任督二脈
產品,就要讓顧客吃出層次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2 旺寶英國遊學 文╱蔡宜真
架搭英倫文化長橋,從語言學習到創意生活
相信文化的力量
創業背後的能量、發想與契機
打破疆界經營,確認「客製化」服務定位
跨界經營生活創意產業
不同的工作型態,發現更多可能
改變已悄悄發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3 寬璞╱在一起One&Together 文╱蘇于修
成為創業者的夢想光點
創業需不需要理由?
跟創業家一起創業
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
選品也要面試?
陪伴創業家的實驗場域
推波助瀾最後一哩路:體驗行銷
巷弄間的藝廊
創造有記憶度的魅力點
創業需要持續變形再進化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4 木果文創 文╱林慧美
木果,Move-Go──小小移動,夢想啟動!
唸書去吧!
用一句話詮釋「創意產業」
回頭做出版
回鄉,創業,從原點畫圓
讓「核心理念」發光,貴人就在那!
商業模式:創造別人做不到的價值
時時回到初心,有持續夢想的能力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5 聚思.文創 JUICY3 文╱劉華欣
意念像微光,聚在一起就會變陽光
創業前期:自我輪廓發展期
天真嘗試期
實戰經驗累積期
品牌定型期
核心不變的,仍是要堅持品牌價值

Chapter 6 文創教育 文╱仲曉玲
文創教育 播種扎根 百年樹人
回顧初心
開一扇窗:前進莎翁的英國
搭一座橋:從碩士到博士,理論與實務並進?
摘一包種子,「創意產業」是甚麼?
耕一片園地:教育如創業、如農業
 第一門課
「創意產業體驗與研析」:在理論與體驗之間
 第二門課
「創意服務設計」:貼近社區與人心
 第三門課
創意設計管理:在創意夢想與創業現實之間
許一個承諾:從文創臺前到幕後的人才培育
旅程中點:文創「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推薦序/導讀/自序


【目錄】

【推薦序一】依然在路上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推薦序二】在日常文創中看見生命的意義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推薦序三】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各界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序】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緒論】文創二十年,從「文創產業」、「創意經濟」到「創意生態」
仲曉玲╱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Chapter 1 豐味果品 文╱郭紀舟
從文化創業到農產創業
把表演藝術拿來招呼客人
展場消費空間:要有個性化創意
品牌內涵的建立
與顧客的關係
迪化街上跨界店家
媒體行銷策略
商業模式:跨界
打通創業任督二脈
產品,就要讓顧客吃出層次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2 旺寶英國遊學 文╱蔡宜真
架搭英倫文化長橋,從語言學習到創意生活
相信文化的力量
創業背後的能量、發想與契機
打破疆界經營,確認「客製化」服務定位
跨界經營生活創意產業
不同的工作型態,發現更多可能
改變已悄悄發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3 寬璞╱在一起One&Together 文╱蘇于修
成為創業者的夢想光點
創業需不需要理由?
跟創業家一起創業
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
選品也要面試?
陪伴創業家的實驗場域
推波助瀾最後一哩路:體驗行銷
巷弄間的藝廊
創造有記憶度的魅力點
創業需要持續變形再進化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4 木果文創 文╱林慧美
木果,Move-Go──小小移動,夢想啟動!
唸書去吧!
用一句話詮釋「創意產業」
回頭做出版
回鄉,創業,從原點畫圓
讓「核心理念」發光,貴人就在那!
商業模式:創造別人做不到的價值
時時回到初心,有持續夢想的能力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5 聚思.文創 JUICY3 文╱劉華欣
意念像微光,聚在一起就會變陽光
創業前期:自我輪廓發展期
天真嘗試期
實戰經驗累積期
品牌定型期
核心不變的,仍是要堅持品牌價值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6 文創教育 文╱仲曉玲
文創教育 播種扎根 百年樹人
回顧初心
開一扇窗:前進莎翁的英國
搭一座橋:從碩士到博士,理論與實務並進?
摘一包種子,「創意產業」是甚麼?
耕一片園地:教育如創業、如農業
 第一門課
「創意產業體驗與研析」:在理論與體驗之間
 第二門課
「創意服務設計」:貼近社區與人心
 第三門課
創意設計管理:在創意夢想與創業現實之間
許一個承諾:從文創臺前到幕後的人才培育
旅程中點:文創「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文章試閱


【豐味果品】文╱郭紀舟

品牌內涵的建立

實地到農民家裡採訪,深刻體會每個農民的種植哲學形塑出個別不同的生活與勞 動態度,就算相同的一塊地,兩位不同的農民, 農民早上五點出門澆水, 農民 七點才出門灑多一點水,他們的結果就會是不一樣;我很深刻地理解,除了土地天 候孕育特種水果以外,不同的農民所種植出來的相同作物,會因為多年累積的種植 哲學技術與方法,結果出來的酸甜度、水分、外表會相當不一樣,當然品質也非常 不同。
豐味果品特別要把農民的身分與種植哲學標榜出來,農民的特質有著與土地深厚 的連結,農民的自我哲學造就豐味果品的品牌內容。品牌內容以行銷農民為主,水 果只是與消費者溝通的產品媒介。到處找尋有專業又有哲學素養的農民,是品牌建 立的過程,過程緩慢又艱辛,反而成為無可取代與難以複製。

剛開始的前三年必須透過各種管道接觸農民,朋友間的介紹、報章雜誌報導得獎的農民,甚至直接找各地農改場介紹優質農民、產銷班的班長等等,我大概接觸過三百多位農民,目前為止持續合作的農民有六十多位。篩選合作對象的方法非常主觀,並不因農民種植是有機或無毒或者便宜,而是農民的種植態度──他對待植物與土地的方式,恰如他與親友鄰居的對待模式;與土地良善、與人和諧,專研某一種作物到極致的地步;他的生活與土地聯繫著豐富的生長關係;結果出來的果品願 意與人分享種植的喜悅,不是為了銷售價錢而種植,協助這樣的農民行銷他的快樂 果實也是我的驕傲!

一般超市與水果攤並不標榜果農,最多標示產品的履歷,標示農產品的來源。但是來自於誰,消費者並不了解,當我在店裡大大地擺放出農民的照片、種植者的故 事,讓消費者挑選水果時知道種植者是誰,不只安心地享用水果,更且欣賞種植者 的功力,品嚐優等的果物。反饋給農民的是,有消費者來購買與認同優等高品質的 栽種技術,讓他更加努力研究種植方式。

【旺寶英國遊學】文╱蔡宜真

尊重個人的差異性,帶入文化體驗元素

我們將每一位學生視為不同個體,注重每個人的差異性,行前諮詢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學生每個環節的要求,包含學習上自我的期望、英文程度、特殊需求、住宿要求、預算、遊學時間等等,思考如何量身打造個人化遊學行程。除此之外,顧問依照學生的個人興趣與狀況提出建議,有時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整合性考量,常常是讓遊學萬分精彩的重要因素,也是旺寶英國遊學附加價值的展現。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把「文化體驗」元素納入學生的行程中,由考量細節交疊出專業與服務質感,提供優質的「整體經驗」。

我舉幾個例子, 碰上 網 球 迷, 就 建 議 在 溫 布 頓 錦 標 賽 期 間(Wimbledon Championships)就讀位於溫布頓的語言學校,不但方便前往球場朝聖,還可以每天近距離感受這場英國一年一度網球盛事和參與周邊活動;曾接到計劃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工作的學生詢問,其實語言課程不是唯一選擇,建議他們考慮搭配倫敦藝術大學的短期專業課程,體驗頂尖英國藝術學院的教學風格與藝術活力,並預留時間走訪該年度的倫敦設計展和參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活動,鼓勵多方接觸,希望能接收更多刺激與啟發;遇上就讀國際學校的中學生,我則和學生討論,是否考慮參加在牛津學院舉辦的預備大學主題課程,和來自英國、美國、澳洲、杜拜等全世界各地的英語系學生互相切磋,培養國際競爭力,體驗英國教育方式,也為將來出國深造做準備;看到已經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那就選擇玩樂中學習的課程,換個環境與方式,讓他們快樂學習,也有個沈澱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這些都是給學生的建議和選擇,最後決定權在學生手上。這些建議常常有拋磚引玉的效果,帶出學生對行程的更多 想法、更多問題,引出更深入的討論,學生對自我也有進一步探索,最後為 自己規劃出有特色的行程。

【寬璞╱在一起One&Together】 文╱蘇于修

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

創業前,Warwick畢業的學妹、在臺南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任教的仲曉玲副教授在閒聊時提到,她看過很多社會企業型的創業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用一種「我在幫你」的態度來談合作,一旦有此不對等的心態,合作就會失衡,一方會產生高高在上的助人者的倨傲,合作的夥伴一定也會感受到對方透露出的驕傲;更極端的狀態是,另一方如果表明不想被幫助,創業家還可能會義憤填膺對方不知好歹,最後終將宣告創業失敗。

曉玲的分享非常有道理,我放在心上,也奉為合作時的自我提醒。所以,每當有人謬讚:「你們好棒,幫助這麼多人。」我的心頭一凜,一定立即加以澄清:「我們沒有幫助誰,如果沒有這些創業家帶來的精采產品跟作品,在一起One&Together就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間。」

每一次的澄清,都讓我更加確認,共好的合作夥伴關係,才能長久,才能平衡,才能不產生誰欠誰╱誰幫誰的負擔,雙方在沒有壓力只有努力的同一條船上,才有機會互相為對方著想,然後就會愈來愈好。

有一條界線是創造1+1>2的過程中,我必定嚴守的。

如果是客戶委託寬璞承攬的專案,就算受訪者的產品再優秀、再有潛力,我都只會表明記者的身分,不會提到實體店面。要等到整個專案結束,報導出爐,彼此已經沒有採訪關係後,我才會聯繫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不一次搞定?因為,記者的身分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對方產生 「幫自己宣傳」的感受,如果在當下就變身老闆,談起合作,一來是界線不清,二來會讓對方有壓力,擔心「如果不答應合作,報導會不會怎麼樣呢?」所以,這是 一條必須謹守的界線,更是創業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

這是尊重寬璞的工作,也是讓受訪的創業家無後顧之憂。除非是委託的客戶主動提起雙重身分,不然「一個場合,只出現一種身分」是對當下工作的尊重,也是一種專業的表現。

【木果文創】 文╱林慧美

讓「核心理念」發光,貴人就在那!

回頭來講講創業最實際會面臨的事,一開始我先想了重要三事,也就是所有創業策略最前端的思考:(一)決定競爭市場:出版,在臺灣。(二)競爭優勢在哪:採作者自費投資模式。(三)有無足夠周轉金。

後來,我從商業創新模式相關書籍讀到的概念,多半這樣描述:創業之初你得先條列出有形、無形資產,加以分析優缺點。我把軟硬體、老爸老媽是否有共識、資金都盤點一遍後,卻發現無形資產對我更形重要,它們可是摧動初生之犢的勇氣來源啊,也就是教授Chris提到的創業者六大特質,但我知道──它們是如此難有,你不可能一次到位,但可以受挫、可以努力,相信從千錘百鍊裡獲得,它會隨著事業受到青睞、肯定及永續,使你愈形豐足。

嗯,這階段,初生之犢的勇氣,至少我是有的!設好停損點,最差狀況也能接受,放手一博吧!記得剛開始時,有親友為我感到可惜,「怎麼穩定的主管工作不做?」也有朋友笑鬧我:「傻子才想創業,妳這傻子,開的還是出版社!」但不是有句老話嗎:「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情時,全宇宙都會來幫你。」那陣子我抱著前公司出版品《小數據獵人》,不斷讀起觸動內心的一段話:「每個成功的品牌所代表的不只是品牌本身,還有某樣東西:情感。偉大的品牌許諾了希望,是酷勁、渴求、愛情、浪漫、接納、奢華、年輕、世故,或優良技術的保證。」我的力量,不就是這!

「我希望為那些作品過不了出版社的審書平臺,卻懷抱著理想的人出書。」「如果就像前輩所說,每個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欠社會一本書,那麼作者理當無所不在。」「相信高手在民間,只是還沒被挖掘而已!」依稀記得,離職前我是這樣告訴老闆的。或許因為我的理念帶了點「利他」,也或許是給樂觀者一個溫暖的支持,前東家老闆當下慷慨表示:賴醫師既然和公司沒有簽約,他如果有意願,你們便直接合作。

【聚思.文創】 文╱劉華欣

反覆辯證自己的商業模式

這種故事品牌行銷,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投入及完善的通路規劃,當時我們的行 銷與資本,根本沒到那個火侯。但,嘗試都是好事;即使賣不好,我們公司的作品仍列入行政院文建會出版物《二0一一Charming Taiwan文化精品創意專輯》,隔年二0一一年也把這種故事品牌行銷的方式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創意商品班做分享,長期合作師資。透過教學分享,有時也是在反覆辯證自己的商業模式。

除金工設計為我們主要的產品與服務外,也接了一些禮贈品委託案;在文創商 品上的廣度,做了很多的嘗試,就是要讓公司營運能上軌道。我們開始結合手邊有的設計師,其中有個比較中長期的案例,就是合作設計師吳天韻應用故宮展品上的紋樣進行創作,故宮博物院請我們開發這四款筆記本。但文創商品的開發,須考量故宮博物院的圖像授權費與通路抽成方 比例蠻高的,且大部分的成本都落在工廠製作,只要我們自己沒有工廠,或壓低生產端的成本,根本是個不划算的案子。這案子隔了多年後,雖然存貨都有慢慢消耗出去,但以時間、人事成本來計算,的確只是打名聲,卻持續虧本的生意!

所以在天真嘗試期中,公司也不斷努力,且調整自己的方向,真的是邊做邊學;直到成立兩年多以後,合夥人也因為生涯規劃,才轉為我自己個人獨資。這也是一個聚思轉型重要的分水嶺。當時曾不斷問自己:「還要不要繼續下去?」「我可不可以利用這兩年累積的實戰經驗,再做些什麼?」

【文創教育】 文╱仲曉玲

耕一片園地:教育如創業、如農業

「我們的教育必須從製造業速食生產的模式,轉型回歸到以農業原則為基礎的模式。我們必須瞭解人類的成長茁壯,並不是機械化過程,而是有機的過程,沒辦法預知發展的結果。我們能做的,就像是個農夫,就是去創造土壤的條件,讓人類從中成長茁壯。」──肯尼思.羅賓遜爵士

畢生致力於推動創意藝術教育與學校教育翻轉的已故英國作家、教育家──肯尼思.羅賓遜爵士(一九五0∼二0二0)的這段話常常提醒著我。

在成立至今十五年的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任教,每週在臺北-臺南、家中-學校,高鐵北南通勤已十年,常常有人問我,究竟是什麼樣的誘因或動力,讓我樂此不疲?我想是那片讓我可以鍛鍊自己成為一個農夫的園地。在英國對於新興創產的碩博士學習與生活經驗,讓我樂於擁抱未知、多元跨域,也讓我思考身為創產教育工作者,若如一位農夫,我能在這片土壤上創造哪些有機的學習條件與成長過程?
成大創產所是個全英語教學、小而美的研究所園地,每年招收碩博士生總計約三十餘名的學生當中,約有五分之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生,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國籍文化,如花草繽紛,尤其透過三小組混組教學(行銷與品牌規劃╱媒體與互動設計╱產業與服務創新),如此的混搭,似乎延續著自己在英國的學習養成模式,師生有著充分的自主,可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下藉由三門碩博士課程的教學相長經驗,分享自己持續耕耘中的實踐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