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原文書名:


9786263741843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 產品代碼:

    9786263741843
  • 系列名稱:

    People
  • 系列編號:

    PE00504
  • 定價:

    360元
  • 作者:

    黃暐婷
  • 頁數:

    208頁
  • 開數:

    14.8x21x1.08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003
  • 出版日:

    20231003
  •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
  • CIP:

    910.9933
  • 市場分類:

    音樂、舞蹈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臺上意興風發、臺下勇於挑戰極限與爭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簡文彬的非凡音樂經歷


獲得德國歌劇院駐院指揮的簡文彬,
旅歐二十八年後,為何毅然放棄終身職,回到臺灣?


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榮譽指揮、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特聘講座教授)
葉綠娜(知名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魏樂富(知名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專文推薦

這本《旅人之歌》,是文如其人、率性不羈的「簡式風格」生活記事與心路敘述,它不訴說大道理,而是平實直白的捕捉了一個音樂工作者的日常與心境。其中有精采故事,也有無厘頭的瑣碎日常,有成功,有失敗,小確幸,小失落……──呂紹嘉

我們看到他擁有成功音樂家所必需具備,對人生的熱情與奉獻的真心,還有忍受孤獨失意,極力爭取自己認為對的事。最重要的,他願意將所知所學,所有經驗,貢獻給臺灣。──葉綠娜

各種因緣,讓文彬遠離了「鋼琴家」之路……之後,他的成就與巨大企圖心大家有目共睹,我相信,文彬的故事還在發展中。既然他是我眾多學生中唯一會去買總譜來看而「悟道」的「奇才」,那麼,他應該也會是走入新境界的唯一實踐者。──魏樂富

最早,他只是抓周抓到玩具鼓的小小孩,被父母送進山葉音樂班彈琴、玩遊戲……憑著過人天賦發展順遂,彈得一手好琴,成為音樂班同學中的伴奏聖手。卻沒想到,在鋼琴主修老師魏樂富的家中,受到牆上的畫啟發,在他眼前,出現一條令他極欲挑戰、爭取的跑道,他要學指揮、他要去維也納,如此展開他的指揮之路。

綜觀臺灣古典樂壇,簡文彬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名字,他擅長臺灣少見的歌劇指揮,並曾在德國萊茵歌劇院擔任駐院指揮二十二年,並取得終身職,是亞洲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指揮家,同時也是國家交響樂團(NSO)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他長年在國際古典樂舞臺上擔任各種客座、專任指揮,累積大量曲目與指揮技術。

直到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成立,簡文彬毅然決定放棄德國歌劇院終身職,返臺接任藝術總監,二十八年的旅歐生涯才暫時告一段落。

本書作者黃暐婷,歷經數年的採訪,透過無數次的深度訪談,以第一人稱重現簡文彬的視角,如同小說般刻劃簡文彬成長、學習音樂、旅歐生活,與擔任歌劇院駐院指揮的生涯。書名《旅人之歌》由簡文彬最喜愛的指揮兼作曲家──馬勒──的連篇歌曲《年輕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而來,象徵簡文彬老師旅歐二十八年,追求音樂的生活。本書不僅能讓讀者一窺當代國際指揮大師音樂與人生的故事,也能為臺灣古典音樂及藝術史留下一筆重要的人物紀錄。

作者簡介


黃暐婷
1984年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藝術碩士。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及部分地方文學獎,與國藝會創作補助。短篇小說集《捕霧的人》曾獲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2017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入選書、2017年Books from Taiwan入選推薦。長篇小說《少年與時間的洞穴》曾獲2020Openbook年度好書獎入圍。

相關作者簡介


傳主
簡文彬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1967年生,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業,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指揮碩士學位。
1996年起擔任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ein)駐院指揮長達22年;1998-2004年為日本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駐節指揮;2001-2007年為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在其任內推動「定期音樂會系列」、國人作品委託創作及錄製、「歌劇系列」等創舉,並在2006年樂團20週年時推出華語地區首次自製之華格納《尼貝龍指環》四部曲;2014-2016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並於2014年9月獲頒第18屆國家文藝獎。

書籍目錄


【序】非虛構的音樂人生 ╱ 黃暐婷

第一部 音樂可以有很多色彩
(臺灣時期 1967年-1990年)

第二部 前人的腳印
(維也納時期 1990年-1996年)

第三部 三分鐘前,一分鐘內
(德國時期 1996年-2018年)

【推薦跋】
登山與重逢 ╱ 呂紹嘉
我讀《旅人之歌》 ╱ 葉綠娜
改變命運的插曲 ╱ 魏樂富

文章試閱


第一部 音樂可以有很多色彩
(臺灣時期 1967年-1990年)

1
我一生都在偷懶。會走上音樂這條路,其實說起來多少也有點誤打誤撞。一開始,只是上小學前還有一點時間。我是十月出生的,幼稚園又比較早讀,得多等一年才能入學。這段時間我爸媽不曉得該拿我怎麼辦,想起我抓週抓的是一個小小的玩具鼓,決定把我送去山葉音樂班。
那時我根本不懂音樂是什麼,只知道每次都要坐很久的公車,到博愛路上一個充滿聲音的地方。我記得那是禮拜六的下午,我媽帶著我和小我三歲的妹妹去山葉音樂班上課。教室裡擺了七臺電子琴,沿著四周圍一圈,中間有塊空地鋪了地毯。老師教我們認音符、五線譜,以及手如何擺在琴鍵上。我們在自己的電子琴前唱歌、打節奏,跟著老師玩遊戲。我妹當時才三歲,玩一玩就睡著了。電子琴下面是空的。我媽就把我妹塞在我坐的那臺電子琴下讓她睡覺。
有時琴彈到一半,老師會把我們叫到教室中間的空地。她拿出幾個音符,在地上的五線譜擺上第一個音,問:「誰能接著做出下面兩個音?」老師點了某個孩子,等她擺好音符,又點另一個孩子接著做下去。我們一群小孩趴在地上,手裡拿著音符,在腦海裡想像聲音的樣子。不知不覺,一段奇妙的旋律就被我們做出來了。
我喜歡聲音,尤其好聽的聲音。當時鄰居有個哥哥拉小提琴,已經大學畢業,在示範樂隊等著退伍出國。我常常聽到他在練琴。後來我也去富錦街某條巷子裡一個小提琴老師家上課。學了之後,我才發現拉小提琴很累,要站著,頭還得歪一邊夾住琴身。那個老師沒什麼耐性,一拉錯就拿鉛筆敲我的手指頭。被他這麼一打,我也失去興趣,不想再拉。我爸媽沒說什麼。時間一到,我就去念我們家附近的小學。
沒人覺得我有天分,我也沒想過將來要成為音樂家。那時我想當的是清道夫。每次在街上看到清道夫低著頭掃地,我總覺得他們非常偉大。為了隔天行人能有乾淨的街道,這群低調行事的人總是默默付出。
我安安分分念了兩年普通國小,每個禮拜六去上山葉音樂班。有一天,我媽不曉得從哪裡聽說福星國小有音樂班。考試前帶我去拜名師,上了一、兩堂鋼琴課,結果就這麼被我糊裡糊塗給考上。新的學校離我們家有點遠。以前走路幾分鐘就到學校,現在我得坐公車上下學。
沒想到開學第一天我就迷路了。以前公車0字頭是循環路線,繞一圈,不管怎樣都會回到原點。我媽給我坐公車剛好的錢,叫我下課去同一個地方等車,看到0東就上去。雖然會繞一點路,但最後一定會回家。我記得她的話。放學後,我看到0開頭的公車就跳上去。但是坐著坐著,窗外的景色變得越來越陌生。我心裡納悶這是哪裡。下車後,才看到公車上寫著「0南」。我沒有辦法,只好坐計程車回家。我身上已經沒有半毛錢,只能按電鈴叫我媽下來付。
生活上雖然偶爾會犯點小錯,但我的學校生活倒是非常順利。我是音樂班第一名,輕而易舉就第一名。每次考樂理,時間還沒到我就寫完了。我舉手告訴老師,一交卷馬上跑出教室去玩。術科也是。我媽規定我每天吃飯前要練一個小時鋼琴。我彈著彈著,發現她在廚房忙著準備晚餐,根本沒空注意我。我站上椅子,偷偷把牆上的咕咕鐘往前撥快十分鐘,跑去跟我媽說我練完了。她忙得焦頭爛額,匆匆看一眼被我動過手腳的咕咕鐘就說好。我抓緊時間趕緊跑去玩。之後趁我媽不注意,再偷偷把指針調回來。
關於如何偷懶,我確實有些小聰明。比如學校要求副修另一項樂器,我想了想,決定把小提琴撿回來拉。以前學小提琴雖然被打過指頭,至少我已經知道原理,不用再花心力去學別的樂器,稍微練習一下就能輕鬆過關。不得不說,對於音樂,我確實有些感應。樂譜上那些音符,那些記號,好像理所當然牽動我的手指頭,讓我自然而然演奏出音樂。同學雖然覺得我很臭屁,卻都來找我幫忙彈鋼琴伴奏。我從沒事先練習,一拿到譜立刻就能彈。有一次還一口氣幫三十二個人伴奏。老師們總是稱讚我視譜快,反應力強,鋼琴彈得很好。畢業考其他人還在彈貝多芬,我已經在彈李斯特。
我只是彈琴、學音樂,沒有多想什麼。六年級畢業,接著考南門國中音樂班。反正大家考,我也跟著考。進了國中,除了主修和副修,學校還要求我們學國樂器。學校打著這種主意:拉提琴的學胡琴,吹管樂的學笛子、嗩吶⋯⋯。而我則是什麼樂器缺人就被派去學什麼。我拉了二胡、高胡,吹了嗩吶,幾乎什麼樂器都摸過一遍。跟小學一樣,我永遠是那個學得快、表現好的小霸王。
我以為日子會繼續這樣過下去。我一樣一天只練一個小時鋼琴,下課跟同學打躲避球、玩壘球,打籃球時小心不要扭到手指「吃蘿蔔」,偶爾偷開車,哪個樂器缺人就去頂一下。只是到了國一下學期,我從福星國小一路跟隨的主修鋼琴老師突然要跟她的奧地利老公回維也納。她門下其他三個學生紛紛被安排給新的老師接手,只剩我沒有老師要收。音樂班的主任到處問有沒有老師願意收我。那些老師不是覺得我太臭屁,就是認為我脾氣太硬,話講不聽。班主任一個一個拜託,其中好幾位是鋼琴名師,但始終沒有人願意答應。為了表現,我還特別去彈給其中一個老師聽。
「你彈得很好。」
我不意外,每個人都這麼說。我等著老師說她願意收我,能指導我很榮幸,但她臉上卻不是這種表情。
「彈得很好,但是沒什麼音樂性。」那個老師蓋上琴蓋,說:「去找別的老師吧。」
2
我差一點成為音樂班裡沒人要的孤兒。音樂班主任四處奔走,終於有個老師願意讓我掛在她門下。第一堂課,她跟我說:「我只教女生,不知道該拿男孩子怎麼辦。不過主任拜託我,我就答應了。」
接著她又說:「你在外面想跟誰上課都沒有關係。」
老師是基督徒,懷抱神愛世人的胸襟。當時音樂界門派壁壘分明,大部分老師都是抱著「你跟了我,就不准去和別人學」的強勢姿態。但基督徒老師主動介紹我去找別人上課,參加夏令營,還有上大師班。國一升國二那個暑假,我在夏令營認識了一個有點特別的男老師。當時我不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只覺得這個老師不太一樣,上個別課不穿上衣,我彈琴時也會特別碰觸我的手,或是我的身體。我沒想太多。這個特別的老師似乎很讚賞我,說我是天才,跟我爸媽說他願意把我帶去巴黎好好栽培。以前出國不容易,這個特別的老師說他跟巴黎音樂院有點關係,可以幫我弄到准考證,當我的監護人。
後來暑假結束,特別的老師回巴黎去,這件事便無疾而終。不過他說的那些話,國外的音樂教育,頂尖音樂人才,一流的表演藝術,卻在我心中種下一個念頭:我想出國。
我開始想像自己出國學音樂的樣子。要去國外念書,必須考資賦優異天才兒童出國,而條件是得先在省賽拿到第一名。當時最大的比賽是臺灣省音樂比賽,一年一次,要先在地區賽過關斬將才能晉級。我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參加鋼琴組,每次都遭滑鐵盧,連臺北市分區賽都進不了。不過國二、國三時,竟然讓我比到了省賽,因為那些比我厲害的人都出國了。但複賽第一天,我又被刷掉。我另外還有參加作曲組,每一年都進到省賽,只是最後都敗給以前山葉音樂班的人。
有一年我終於被運氣之神眷顧,作曲拿到省賽第一名。我興奮得不得了,以為自己要去巴黎了。我聽說法文很難,開始看電視上的外語節目,還特別買一本法文對話字典放在書包,時不時就拿出來翻個幾頁,假裝自己看得懂。我滿心期待出國,每天都幻想自己在國外生活的樣子。沒想到過一陣子,我爸媽收到通知,上面說我不符合資賦優異天才兒童出國的資格。後來幾個成功把小孩送出國的大人才說,我雖然是第一名,但是評審只給我甲等,不是優等,優等是八十五分以上,要八十五分以上才能考天才兒童。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知道自己的孩子會第一名,事前拜託評審把分數打高一點。我跟我爸媽都不知道這些事,也不曉得還要透過關係事先去找評審關說。法文字典白買了。出國學音樂的美夢瞬間一切落空。
我覺得可惜,但也沒辦法,只能繼續乖乖練琴。鋼琴進到省賽那次,基督徒老師有來看我比賽,順便看一看有哪些評審。她問了其中一個評審魏樂富老師我鋼琴彈得怎麼樣,願不願意教我。魏樂富老師覺得我彈得不錯,於是後來我也去他家跟著他上課。
上了一陣子,魏樂富老師似乎開始感到苦惱,對我要求越來越多。比如要我在彈奏技術這個部分打好基礎,演奏水準也必須維持穩定,不能一下這樣彈、一下那樣彈,否則未來做不了職業演奏家。魏樂富老師還說,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的琴音裡沒有層次。
我想起之前那個說我沒有音樂性的老師,心裡一股氣上來,忍不住開口辯駁。「層次?什麼層次?鋼琴八十八個鍵,每一個都是因為錘子打到弦才發出聲音,哪有什麼層次?」
魏樂富老師看著我思索了一會,轉身指著牆壁。牆上掛了一幅小小的山水畫,看起來有點破舊。
「這是我在地攤買的,你們中國的山水畫。看到了嗎?畫裡面有小舟,楊柳,山,還有雲。這也不過是一張紙,為什麼你看得出來山在遠方,小舟上的人離你比較近?這就是層次。畫家用一張紙可以做到這樣,你鋼琴八十八個鍵也可以。」
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我沒有被說服。「嗯,」我說,「但我做不到。」
「你要控制。這是要學習的。音樂可以有很多色彩,你可以把這些色彩在鋼琴上表現出來。就像一段音樂,你可以用鋼琴演奏,也可以像交響樂團一樣很多人一起演奏。大家用不同樂器,音色就會不一樣。」
魏樂富老師見我沒有動搖,接著又說:「這樣好了,不然你去買一份總譜看看。大家都演奏同樣的旋律,可是因為樂器不同,聲音不一樣。真的,去買份總譜看一看吧,你會了解我在說什麼。」
我心裡還是不服氣。下課後,我坐公車回家。在西門町轉車時,我走去衡陽路專門賣樂譜的大陸書店。我在總譜那一櫃前看了看,拿起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之前音樂欣賞課上過〈快樂頌〉,我對這個有印象,決定把它買回家。
那本總譜很厚,但我看著看著,不知不覺看出了興趣。那一條一條的分譜,不同樂器演奏的音符,在我腦海裡跳動出磅?的音樂。我真是後知後覺。小學參加合奏課,還有李登輝市長來視察,我和其他三個主修小提琴的同學拉韋瓦第四支小提琴協奏曲給他聽,我都只是照著譜拉,不要出錯就好,從來不去管我和其他人的關係。看了總譜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音樂不是只有發出聲音。原來音樂可以有這麼多層次。聲音能融合、對抗,交織出這麼多變化。為什麼我以前都沒想過呢?
我越看越有興趣。之後我又陸續買了其他總譜,像是《波麗露》,《彼得與狼》,《新世界交響曲》⋯⋯,都是有名的曲子。只要樂譜看起來很厲害,我就買回家,一天到晚翻個不停,悶著頭想像那些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