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找到家的好感覺(暢銷新增版):設計師教你做對五件事,空間對了,人就自在、放鬆、幸福了

原文書名:


9786267338155找到家的好感覺(暢銷新增版):設計師教你做對五件事,空間對了,人就自在、放鬆、幸福了
  • 產品代碼:

    9786267338155
  • 系列名稱:

    Plus-life
  • 系列編號:

    FA0207R
  • 定價:

    480元
  • 作者:

    李靜敏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7x23x1.4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0731
  • 出版日:

    20230731
  • 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
  • CIP:

    967
  • 市場分類:

    藝術設計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PLUS
讓茶室也入住你的家
京都町屋改造實境案例,教你打造家的和風與茶空間。
▋利用障子門變換和風生活
▋輕和風,充滿陽光的茶味之家
▋綠庭繞行的京都家屋


           設計師教你做對五件事
        動線、格局、視線、收納、自然引入……
           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
◆設計師教你,從動線、尺度、比例、視線、素材,思考你的家。
◆不可不知的5大幸福空間關鍵,舒適居家,一次到位
◆16個用空間改變家人互動的真實案例,以回歸角度,重尋家的定位、定義。
◆從屋主需求,看設計師如何提出 smart 的設計達成!
◆以提升居家美學與便利為前提,Step by step,,看見工法細節。
◆不可或缺的家具搭配 vs.各式收納櫃體實用規畫大公開
◆新增獨門特輯!實際改造京都家屋,教你打造家的和風與茶空間。

▋關於家,設計師教你這樣想
視線安排-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通常也跟動線綁在一起。 
  ●關鍵思考123
  1.視線安排就是一種情緒的塑造
  2.透過分層手法,創造趣味驚喜或空間延伸
  3.光的運用、端景的設定,可以被精密規畫
動線設計-雖然是連結房子前後的廊道,也希望能提高它的真正使用價值。
  ●關鍵思考123
  1.動線不只是走道,還可回歸使用性
  2.廊道可以發展成書櫃牆,成為閱讀動線
  3.利用動線移動整合多個空間
尺度規畫-規畫良好的空間可以被分配得很精細,在使用時卻可以打破格局,充滿彈性。
  ●關鍵思考123
  1.格局規畫,得先想想是為誰而做,如何運用?
  2.創造出可以固定,也可以彈性變化的格局
  3.實櫃vs.穿透視景,淡化空間分割感,小宅也能放大、保有隱私、彼此互通
收納設計-收納設計要做到定位、納之無形,不只使空間取得平衡,並且涵蓋到未來家族成員的新需求與變化。
  ●關鍵思考123
  1.展示與收納配比先確認
  2.確定每個待收物件都有自己的家
  3.內斂式收納手法讓家更開闊
自然引入-將自然元素或直接,或間接地引入室內,隨心、隨季、隨時,給家不一樣的自然表情。
  ●關鍵思考123
  1.不一定非得有庭院才能創造自然空間
  2.結合窗景與室內造景,擁有水池與森林
  3.觀察居家微氣候,隨著光、入風處與濕度置入綠植栽
▋屋主需求vs.設計達成
見證16個用空間改變家人互動的真實案例

  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關於居家,是否常有什麼都做了,但住起來就是不夠舒適,或是看起來很美觀,但卻讓人不能放鬆的感覺。關於家的好感覺,有你看不到的關鍵與細節。
  李靜敏在業界以解放身心靈的自在空間備受好評,他的作品散發著教人愉悅的陽光、空氣、水,第一次不藏私大分享。從動線、格局、視線、收納、自然引入,傾囊相授,教我們怎麼想,怎麼做,才能做對事,不花冤枉錢,讓幸福空間,一次到位。
  本書從不可不知的5大關鍵入手。以平面圖搭配3 ~ 5個案圖片,具體說明5大要素的關鍵思考,教你如何規劃舒服自然、凝聚家人並滿足隱私的空間。
  在第二單元中,進一步透過16個真實案例,傳達16種不同的生活態度。透過屋主需求,學習設計師smart的設計達成。從不說不知的細節設計、圖片解說,到空間主題與精神的充份展現。
  第三單元,設計師獨家私美學大公開。從收藏、配置,思考家具、櫃設計……存在於家中所要引導出的功能與意義。最後

▋獨門特輯!
京都町屋改造實境案例,教你打造家的和風與茶空間。

關鍵4大元素!
茶空間∣光線與燈光∣空間材質∣造園&坪庭

3個京都風空間設計實例!
•簷廊風--大廣間設計,隱藏版的三房兩廳
•輕和風--打造日本住宅現代版的「床之間」
•京都家屋--用修復概念,重啟京町屋生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李靜敏 
僕人建築空間整合負責人
熱愛極限運動、登山的好手,連帶地自己養的那隻鬥犬也是登山健將,一人、一狗,就這麼消失在深山峻嶺,探索大自然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除了大山大水,寫了一手好字,閱讀、茶道、收藏、旅行等,瓜分了他所剩不多的空暇時間,看似截然不相干的興趣,其實是環環相扣,延伸成一條脈絡分歧的長河,在閱讀中看旅行、增加收藏品的鑑定知識;在茶道學習中,體會庭景、建築設計;在收藏挖寶中,撫觸過往時光的美好,釀成好大一片的感動,而且融入生活,隨時隨地能「用」。
對於大自然的孺慕之情,反應在他的設計觀,在垂直、水平軸線的變化中,散著教人愉悅的陽光、空氣、水,間或穿梭著藝術與人文的佈局,來震撼你的感官視覺,解放身心靈。一如,他最為崇拜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相信空間不單單是一個美麗的表象盒子,應該是能被用的,能為身體健康做出貢獻的,能凝聚家人情感的力量。
以自然、人文、藝術、平民化為設計依歸,將陽光、空氣、水,與生活場域緊密結合,從而創造身心靈解放,昇華的自在空間。

出版作品《襲園: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
網址:www.abraham.com.tw


書籍目錄


前言: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
Chapter1.思考你的家設計
Point1.視線安排/移動時的家風景
Point2.動線設計/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Point3.尺度規畫/再侷促的坪庭區塊,也能千變萬化
Point4.收納設計/定位式收納,無有是最終境界
Point5.自然引入/創造森林與池水的能量入室
Chapter2.家設計.16種熱愛生活的方式
Home1.斷捨離,用家學會人生整理術
Home2.登山人的家,讓每天都像住在山林裡
Home3.和庭園綠地溫暖窩,陪孩子一起長大 
Home4 睡、臥、閱讀皆是山,開闊悠遊的熟年人生
Home5.關掉TV,好讀生活跟著來
Home6. 黑板大牆,夫婦的溫暖對話vs.旅行溫習
Home7.陽光總是燦爛,小透天裡的親子一日生活
Home8.在家族老街屋裡享用年輕空間
Home9.就是要住大宅門,30坪尋常窩升級
Home10.陪玩與伴讀,和孩子一起成家
Home11.從侷促,到滿窗林蔭的單身男子居家
Home12.藝術愛好者的收藏之家
Home13.隱私百分百,和兄弟一起蓋水瀑住宅
Home14. 看電影學格局,科技人的『顫慄空間』術
Home15. 日日都住涵碧樓,新婚夫妻的無隔間提案
Home16.神隱之櫃,四口之家的超大容量收納宅
Chapter3.家的構成美學-家具、櫃設計
Point1.個性迥異的家族好夥伴-家具、設備
Point2.物件也有自己的家-櫃設計
特輯--讓和風與茶室入住你的家
•打造家的和風味與茶之境
01.利用障子門變換和風生活
02.輕和風,充滿陽光的茶味之家
03.綠庭繞行的京都家屋


推薦序/導讀/自序



前言:空間對了,人就幸福了

──夢想,不要一次完成。我覺得是最棒的。就像玩玩具,喜歡的家具、用品等可以一件一件地收,然後隨意變化,轉換家的風景。


  二十年前,第一次購屋,用自己的房子築夢飛行,成為出道的第一個作品。那是一間半新不舊的高樓房子,我敲掉了封閉式格局,理出成了擁有跟景觀窗水平延伸的平台,貫穿客廳、餐廳,以及我和小美各自獨立的閱讀區,伸向屋後,與主臥前的室內小院子接續,隔著一面玻璃相望。

  沒錯,我堅持要有一個院子。

  於是用陽台切出了一塊院子,彌補大樓住宅所沒有的泥土條件。因為,當我看見綠色時,生命力是無所不在,同陽光、水、空氣一樣,構成所謂「好」空間,讓室內、室外聯結,確保空間的長存時效,擁有一個10年,甚至於是下一個10年的更長時間性。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空間裡透過軟體的變換調整,房子愈陳愈有味,一種有別於他人的辨識符號。

你想讓房子變成什麼?

  家,是溫暖的,可以是平靜,當中有互動分享。人們從出生、成長、學習,不論是有形或無形中,都是受到家的影響,一個好的空間會帶予人正面、積極的思考,讓人做很多事;同時承載人的心理、身外之物,提供很多想像力。

  怎麼構想空間設計?對現在的我來說,是以「機能性」為主,設計須符合機能,機能要在「先」,而後才是其他。簡約設計是我最想要的,所謂的機能性設計,該是透過減法設計來達成,我希望設計是不突顯的,變成空間的一部份,讓室內設計跟建築結合在一塊兒,兩者一起「長」出來,彷彿它本來就長在那裡似的。

  「你想讓房子變成什麼?」房子裝修前,屋主應該要先理清楚。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家人之間有互動嗎?各自需要的私密獨立性,有嗎?空間不僅是開放、明亮,而且有許多組合概念存在,一種自由平面的組合,空間裡的物件不應該是被預先設定的,提供使用時最大的自由。
  下一代與長輩不單是存在於血緣的親屬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朋友,忘年之交,今日的管教態度已經不是威權式,而是了解彼此的「更尊重」態度。這樣的變化,空間設計時有納入思考嗎?

設計者,就該像屋主的家人

  做別人的設計,設計者就像是屋主的家人,做出適合他(們)的東西。因為,居家跟商空設計是很不同的思考方式,無法被單一設計所定位。就像東方園林設計,乍看相同,細節設計上各有千秋,因為主導設計的人是居住者,而不是工匠。由此反證至我為業主所做的設計,一次次地、一點點地跳脫自己的天空,最後在一場大實驗,將過去無數次實驗,徹底地貫穿融匯。

  之後,預備為人父母,我們也準備搬遷計劃,希望未來生活的地方有土地承載,小朋友的雙腳可踩踏在土地上,走出家門有村子鄰人可共享。記憶來自於童年時期候的眷村生活,家家有前、後院,一出來是巷弄,小弄連結小巷,眷村的孩子們下了課便是在村子裡奔跑、遊戲,甚至爬上屋頂,沿著家家戶戶相連的黑壓壓屋頂,你追我跑。

  這麼美好的生活經驗,也移情於空間設計裡,希望打造的家,是一個聚落式的社區型態,人與人的關係回歸到單純美好,柴鹽醬醋蔥,隔著窗、開了門,轉手之間。小朋友在家門外玩令人放心,在自家庭院也是自由自在。院子,髒了,只要下一場雨,全部都乾了。

  雨過天青,滿園鮮脆。當我看見綠色,生命力無所不在,希望將這份美好的感動傳承下一代,並與追求幸福成家的你一同分享。



文章試閱


●Chapter1.思考你的家設計

POINT1.動線設計

家的廊道,再多一點點用法
雖然是連結房子前後的廊道,也希望能提高它的真正使用價值。

● 關鍵思考123
1.動線不只是走道,還可回歸使用性
2.廊道可以發展成書櫃牆,成為閱讀動線
3.利用動線移動整合多個空間

一般來說,動線設計指的是獨立走道空間,由一個空間轉換至另一個空間的過渡路徑。對我來說,動線就不單單是串聯空間的橋樑那樣簡單,應該還是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使用性,而非用傳統的價值觀來設計「動線」,動線存在於空間的意義是有實值的「被使用」可能,單純的動線將因此變得極小值化,幾乎等於「0」。

一個空間,兩種操作

動線是動線,也不是動線。

換句話說,空間裡所有的動線應該都是可以被使用的,如沿著廊道發展成一面L型書櫃,就賦予了在動線拿書的實用性,邊走邊放、邊抽;同樣的道理,樓梯是垂直動線,也可以變成藏畫、看書的閱讀動線,甚至於釀成一道貫穿樓層的巨大書牆,滿足收納與展示需求。

一旦動線的使用趨於多功能,附加價值相對提高。現今新成屋的格局配置,往往有很多純動線設計,比如說從儲藏室去浴室須經過一個走道,從臥室轉去餐廳、廚房,又得穿越另一個走道……,這些走道空間加一加,都可以湊成一個大房間,對於寸土寸金的都市房子來說,無形中白白浪費了。如果走道空間能再有一些使用性,該多好?不是嗎?


Case1:如何利用「十字動線」,改善老街屋的陰暗與通風?

屋案:台南•洪宅
狹長街屋,一條龍的冗長結構,在採光與空間規畫有其侷限,透過兩層樓書牆、四開口,交會出十字動線,整合多功機能,產生驚人的變化。

傳統式街屋,長長細細的。因基地「過長」,衍生出單純的動線存在,一條龍似的狹長通道,室內因一層層隔間,導致光、空氣的對流差。老舊街屋的改造再生,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將樓梯設計於房子的中間段,梯子底部的四個面向,配置了不同的使用機能,包括洗手台、鋼琴區、儲藏室等,有如一個家事服務盒般,支援居家生活。

房子前段的挑空區域設定為玄關、客廳,兩者拉成一片,大型書櫃聯結兩個樓層,經營公共空間的主要視覺畫面,書牆同時將上、下兩層的雙動線,分隔成交叉的十字視覺,成為一進門的強烈視覺,震攝感官。

客廳左右兩個開口,導引通往屋後的動線,左動線的中段隱藏了洗手間,利用梯下角落設計洗手檯,讓動線合理化;右動線整合上樓動線,鋪上平台,提供上樓前的收納使用,2樓的挑空區利用鐵件搭出一道閱讀平台,將書架串聯起來。屋後緊鄰小巷子,原為小門、小窗,儘管屋外景觀不佳,但為了採光考量,還是決定將整個牆面切除,改採防盜格子窗,光透進屋子裡來,又能隔絕防火巷雜亂不堪的景觀,成功改造老舊街屋。


Case2:如何利用「回字動線」設計,人多人少都舒適自在?

屋案:台北•楊宅
單純的兩人住家,外加宴客、展示的需求,環繞式動線設計,門開不開因此都有合理的解釋。

原3房2廳格局,因空間中心點的安排,而全部改觀。

調整格局時,將更衣室、浴室規劃於室內中心,像是一個盒子般存在,全室也只有在這個地方是有施作天花板,該區開口採暗門設計,滑開拉門,是一道分隔兩區的過道,連結主臥室、書房。

當室內各區全部打開時,是一個自由環繞的空間,繞來繞去,都不會遇到阻隔。門不論是關或開,都是合理的,動線因此變得不存在。連結空間的是隱形的牆,動線是循環不斷的,即使是位於角落邊間的書房,也擁有兩個出入口,從相鄰的餐廳,或打開更衣室和浴間的區間,轉進主臥室後,再轉出。

作為單純的兩人空間,招待客人佔了居住者生活很大的比重,臥室、客廳、餐廳都是社交場所、展示空間,玄關開口刻意壓縮化,利用架高平台設計,製造由「小」而「大」的心理感受,空間充滿張力與戲劇性。室內隨意擺著一些家具,有著七○年代的嬉皮自由主義味道。房子雖然沒有陽台花園,但窗戶刻意開很大,陽台區擺滿爭奇鬥艷的盆栽,整個沈入視覺水平線,只留下一片花海,成為往來動線的漂亮地景。


POINT2.視線設計

移動時的家風景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通常也跟動線綁在一起。 


●視線設計123
1.視線安排就是一種情緒的塑造
2.透過分層手法,創造趣味驚喜或空間延伸
3.光的運用、端景的設定,可以被精密規畫


視線,講的是眼睛所看見的東西,跟人的走動有關,而走動是與機能有關,跟每天生活的食衣住行、取放物件、立坐躺臥有關。在居家空間,視線設計也可以指向「在使用動線時的所見」,就像是坐船渡江河,不看眼前河道,而是看兩岸景色。看見的可能是一面端景,或打開門所見的景象,比如說,把主牆故意做大,產生一種視覺遼闊的景,或是以畫、框景經營的小端景,甚至是打開浴廁空間的門,讓裡頭的洗手檯露出局部。

視線設計=情緒塑造
視線設計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塑造,在走過、經過時的所見,甚至是可穿透,如刻著窗花的門片,門可以被打開,看見後頭的東西,因此有了前景、後景的豐富。一回到家,會希望是可以好好地坐在玄關,因此有了進門後第一道的視覺安排;當你坐在餐廳時,會有魚缸來安撫你的情緒。

在手法的運用部分,通常是透過穿透、層層疊疊的方式,製造趣味性,如廚房空間的延伸感,或是打開浴室,先躍進一抹綠意,然後再看見一整個洗手檯,甚至於透過一片玻璃,穿透到後面的景。光的運用,在視線設計也有很令人驚奇的效果,透過大面積開窗,映入戶外一面牆或一顆樹,視覺分開。端景也算是視線設計的一種,如藝術品、畫,搭配燈光的投射經營,可被不斷地活用,或使用單一顏色、像畫般的有質感材質,直接就給它。因此,視線設計在施工圖的繪製時,是需要被精密地分割,才不會產生亂象。


Case1.三道視覺焦點,延伸空間層次。

屋案:台北•王宅 
室內動線的樞紐位置,留給了魚缸,面向餐廳、客廳與書房、玄關,人不論是在哪一個角落,都有了安定的舒緩氛圍包覆。

在本案設計,做了3道視覺設計,包括L型書櫃、魚缸,以及玄關與客廳的牆屏。玄關入口,便是一道義大利洞石牆屏,帶出進門的過道,洞石質感自然特殊,每個人走進來都會想去碰觸它,洞石牆屏對客廳來說,則是電視牆立面,整合電器櫃功能,視覺性強烈。

離開玄關,餐廳櫃子的魚缸安排,則是本案的第2道視覺設計,延伸出空間的層次感,視覺相對無限延伸,提供客、餐廳、廚房、書房等區觀看,設計時特別將魚缸位置拉高,展露出來的氣勢就不一樣,夜晚時,預設的燈光裝置自然啟動,魚缸有了夜景的風情,也有燈具的作用,白天、夜晚觀看都是很特別的一個景致。

越過魚缸位置,L型書牆是公共空間的視覺結尾,由開放式書房折向臥房區,跟著動線一起行進,提供居住者一家人藏書收納。L型書架同時象徵著家的共同喜好、品味,在無形中,向來訪的人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方式、工作動態,家,更增添人文風範。


Case2:以山景為主角,創造室內遠中近景變化

屋案:新店•范宅
走進家裡,便看見「景」。室內所有配置、排列,全都是依著景,一一定位。

范宅是一棟建蓋在山坡上的房子,而有山,便意謂著一定有「大」的景色,房子依著緩慢山勢而建,半層半層地上,於是在構想視線設計時,就有這樣的期望:讓人一進去室內,只要進到一樓,眼前所看見的全是「空」的,包括樓梯、欄杆等,全是「虛」的。

空間的排列用了很戲劇化的方式鋪排,擺明跳脫傳統,但掌握的純熟度很好,不會讓居住者覺得不好用。二樓的客廳,位於兩間房走出來的交會點,捨棄一般制式化的電視牆設計,讓沙發椅座全面向山谷,山景、天光變化視覺風景,窗型的切割也順應建築的斜屋頂設計。

開放式餐廚區則採取大面落地窗的作法,中島廚設區也是面朝外,讓人在這裡操作、使用時,等同於擁有一個前庭的視野;同樣的,主臥浴室也是將空間整個打開,看見屋外的露台,看見那株樹葡萄大樹,娉婷搖曳生姿。

主臥空間位於房子底層,睡眠區、小客廳、茶室連成一體,有著中國傳統建築「一進又一進」的景深,每一個「進」,就像是跨出去一步,帶出近、中、遠景的視覺畫面,屋外是大落地窗,視覺無限展延、有趣。


●特輯 打造家的和風味與茶之境

和風空間特有的「形隨機能」,
是一種來自「寬」與「隱」的自由感與安全感設計。


在眾多的居住風格中,和風空間始終有著一席之地。這樣的空間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呢?可能是燃香餘燼的檀香氣味,可能是榻榻米藺草味,以自然為基底的素樸質地,以及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時光感,這種種元素滴水穿石的累積下,變成居住者自己也沒察覺到的心理託付。

從和風空間的『寬』,萃取家的況味

過去幾年,我們一家人每年總會把一段時間留給京都,在日本京町家生活,一家人習慣傳統民居的木構造房子,冬暖夏涼。在氣溫逐日下降感受楓紅時節的到來,風來了,木構造房子的門片被風吹得嘎嘎作響,也覺得自在。雨水來了,聽雨聲。黃鼠狼來拜年也歡喜。因為,這一切現象無不證明『房子是活著的』。
房子最初的建造與規劃,已經將大自然涵蓋了進來,空間成為自然界的一份子。身在其中,也會與自然有所連結,回到最純粹的狀態。因為如此,人的五感自動打開,感知所見所觸所聞。

天氣炎熱時,房子裡的門牆是可被全部拆解如同不存在,這樣的居住型態,讓我們理解到,房子不是用來阻隔我們的,因為寬,因為通,因為遠端的綠意也可以進來房子與人們作伴,這份通透造就了沒有框架、無限延伸的舒適度。
但當有隱私需求,房子的門牆又可以重新組構,將我們穩妥地包覆起來。像這樣來自「寬」與「隱」的自由感與安全感設計,正是和風空間的特有的「形隨機能」。

茶空間,嵌在房子裡的靈魂角落

除了空間上的「寬」,在家中創造一個「心寬」的角落,足以沉澱、省思以及和自己獨處,是更深一層的需求。擁有儀式感的茶空間,或許是個選項。
談到茶空間,最經典者莫過於日本京都的待庵,由茶道宗師千利休於1582年所設計,約為2疊半榻榻米大小,全用泥土鋪設,入口小窄。在茶室裡沒有階級之分,所以進入者都得卸下所有外在的一切。當人們使用茶空間,彷彿面對尊敬旳長老,跪坐盤腿,透過喝茶這件事,通過喝茶這個儀式,卸除外在強加的枷鎖讓心平靜下來。
如今,透過時代設計轉換,茶室變成了多功能茶空間,保留榻榻米、壁龕,加上簡約素淨的硅藻土塗料,靜靜地留住歲月踏痕,即使是在現代感的居住空間,只要能保留50x50公尺寬的空間,都足以創造一方茶天地。
而無論是身處之境,或心安之境,空間所帶來的餘裕,其實都是透過許多看似微小,但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搭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