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平面設計大師力【暢銷經典版】:職人學、座右銘與生涯規劃

原文書名:


9786267338261平面設計大師力【暢銷經典版】:職人學、座右銘與生涯規劃
  • 產品代碼:

    9786267338261
  • 系列名稱:

    On-designer
  • 系列編號:

    FB0111R
  • 定價:

    750元
  • 作者:

    卡蘿琳.羅伯茲 (Caroline Roberts)
  • 譯者:

    蘇威任
  • 頁數:

    312頁
  • 開數:

    19x26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31013
  • 出版日:

    20231013
  • 出版社:

    原點出版-大雁
  • CIP:

    964
  • 市場分類:

    藝術設計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藝術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指定參考書籍

提出設計師宣言∣創辦TED∣提倡休假力量
Pink Floyd專輯、I❤NY、IBM LOGO、英國交通識別、網格系統
【1915-2017˙跨百年精選】
平面設計大師的勵志人生學
巔峰之作+座右銘+彼此點評=讀了精華版的平面設計史

在圖文資訊傳播爆炸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問,平面設計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聶永真、何佳興、彭星凱等台灣平面設計11人┼專業4人──讚賞推薦

保羅•蘭德、Saul Bass、Otl Aicher、田中一光、
橫尾忠則、五芒星、施德明、MM/Paris、嬉皮諾斯底……
看見他們的追求與路徑!收錄77位平面大師的生平,理念及生涯
※入選5分鐘讀設計「這20本書,大大升級你的風格」選書※

∎令人好奇的平面設計師故事
●發揮平面設計的專業,二戰時期為猶太人假造證件的人道設計師──威廉•桑德伯格
●用詩人與商人的語言,賈伯斯與無數平面設計師尊敬的識別設計教父──保羅•蘭德
●60年代的設計偶像,抹除平面設計與觀念藝術分野,為滾石樂團設計出最吸睛專輯──羅伯•布朗瓊
●當仁不讓提出設計師宣言「優先事物優先」,用設計改變世界,始終信仰自身理念的革命設計師──肯•加蘭
●斜槓設計師第一把交椅,創辦TED演講致力於資訊傳達設計的建築師──理查•索爾•伍爾曼
●日本安迪•沃荷,融合神祕學與迷幻風意象,與現代主義背道而馳──横尾忠則
●不被金錢支配、活出自我理想,《Joy Division》第一張專輯的偉大設計師──彼得•薩維爾
●玩弄設計的第四道牆,包辦Pink Floyd及大咖樂團的專輯設計,不惜做出一隻9尺巨大豬汽球,只為拍一張專輯封面照──嬉皮諾斯底
●站上TED Talk,暢談「休假的力量」、創造幸福的7條定律,不惜關閉工作室一年,保持創作能量的葛萊美獎專輯設計師──施德明
●他們之中,有人擅長業務,有人專長得獎,有人讓客戶買帳,拿相同薪水,獲利能力差距三倍,但人人都扮演重要角色的成功設計事務所經營之道──五芒星

∎為理念行動,他們的人生是一則則難忘的動人故事
平面設計門檻不高,在圖文資訊傳播爆炸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問,平面設計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平面設計的演變與設計史的脈動息息相關,於生活中無所不見,但我們對於成為一位平面設計師的概念卻是過於簡單,甚至是匱乏的。平面設計師自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駕馭力,但光靠描繪生平,也許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說清楚自己的偉大和優秀之處(許多設計師都已寫入書本裡,但還是有一些遺珠之憾)。本書述說了1915-2017,近百年來77位平面設計大師的生涯之路。他們追求不只是好看的設計,積極參與藝術活動,主動介入社會,辦展覽,企劃活動,為自己的理念發聲,企圖改變這世界。

∎不單看經典之作,學用大師之眼,評價自己,也點評他人之作
書中不僅說出每位大師的獨門絕活、他們愛用的字體、設計手法,更道出他們的座右銘,像是「字體越是乏味無趣,它對於排版者就越有用」、「當客戶明瞭修改設計,不是吃到飽的自助餐時,他們突然間就不餓了」、「把美的東西拿來看,醜的東西拿來用,這種事根本不該發生」、「最大的意義,最少的手段」、「網格系統只是協助,不是保證」、「一個LOGO,若是沒設計到極簡、極節制,就不可能存活下來」。

除此之外,他們更互相點評,特別是美國設計教父保羅•蘭德。他曾引用蕭伯納的名言:「有能力的,都在做事;沒能力的,都在教別人。」在他心目中,誰是那位有能力又會教書的設計師?誰又是他口中沒人比得上的厲害大師?他最欣賞的日本設計師是誰?誰結合創意與商業的方式,就像一位魔術師?惺惺相惜的金句,處處機鋒。

∎用詩人與商人的語言,改變昨日世界,開啟未來視覺
從中將明白被稱為偉大設計的海報、專輯封面或一張傳單的背後,不僅是革命性的視覺開創,更有著支撐其創作的生命紋理,他們透過設計與當代社會互動,使平面設計不再只是美工設計,更是凝聚思潮的時代語言,他們用著詩人與商人的語言,讓平面設計成為一門成熟的專業,帶來更深度的價值與設計上的美感。

∎平面設計師11人+ 專業4人── 讚譽推薦

三人制創∣何佳興∣施博瀚∣許晉維∣彭星凱∣馮宇∣廖韡 ∣蔡南昇∣賴佳韋∣聶永真 ∣霧室

陳俊良∣設計師╱策展人 陳德政∣作家 鄒駿昇∣插畫家 鄭司維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教師

∎平面設計師的推薦真心話

聶永真
我最喜歡的M/M Paris竟然靜靜的放在最後一個,沒有被作者做任何下註(sad)

鄒駿昇
我欣賞Otl Aicher、Wim Crouwel、橫尾忠則、Saul Bass等……(工作室不掛自己作品,都掛著他們的作品)。
我對Saul Bass的作品一見鍾情。Hipgnosis的作品太傑出,所圍塑的畫面可以被歸類在藝術範疇。直到現在,我還在懊悔當初在紐約MoMA pS1的藝術書展,沒買下橫尾忠則的原版版畫(因為窮學生負擔不起那樣的價格)。

何佳興
我喜歡西方的埃米爾•魯德和東方的橫尾忠則,一經典嚴謹,一感性活潑,兩者互補,彼此相融,讓平面設計更兼容並蓄。

馮宇
横尾忠則是我的偶像!而且如果沒記錯,我們當年應該是台灣第一本採訪他作為當期特集人物的雜誌呦∼∼!

三人制創
每次只會提一個最完美的設計案,且不容許客戶修改他的設計(真的很難呀!)。
能夠把一個企業LOGO做到極簡極節制但又能夠深植人心成為經典,Paul Rand是我們在做設計的路上最景仰的精神導師。

廖韡
學生時代很喜歡看福田繁雄、Sagmeister的作品;專職平面設計,嚮往田中一光的現代與文化感;從事書籍與排版工作,Brockmann是心中圭臬;身為體育愛好者,Otl Aicher與龜倉雄策設計的奧運標誌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賴佳韋
我相當推崇Saul Bass,他的作品在我學生時期給我極大的震撼,看似簡單粗糙的圖形卻擁有巨大的力道,將想傳達的訊息乾淨俐落地一記直拳重擊你的心裡。
蔡南昇
横尾忠則的設計散發著神祕、讓人無法忽視的特異能量,宛如藝術般有著極強烈的自我主張。看這個時代的天才在平面設計裡追求自我表達極限、演繹熱情的能力,常引我反覆觀看與思考。
霧室
Irma Boom 與 M/M Paris的作品,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可觸摸的夢境。

原書名:《改變這世界,平面設計大師力:職人學、座右銘與養分》

作者簡介


卡蘿琳•羅伯茲 Caroline Roberts
她是一名記者,也是一位從事圖像藝術寫作的作家。她是《插畫50年》等書的共同作者。從 2001 年起擔任《圖像》(Grafik)雜誌編輯迄今,這是設計學生必拜讀的設計雜誌。

譯者簡介


蘇威任
遊蕩,思想,音樂,認真與不認真,快樂的活著。巴黎第十大學碩士畢,現為譯者。譯有《羅浮宮800年》、《普普藝術,有故事》、《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主廚養成聖經》、《吉他魔法書》、《論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等書。

書籍目錄


皮特.茨華特Piet Zwart(1885–1977)│排版建築師
愛德華.麥克奈特.考弗Edward McKnight Kauffer(1890–1954)│廣告設計界的畢卡索
威廉.桑德伯格Willem Sandberg(1897–1984)│博物館的倡導者
拉狄斯拉夫.蘇特納Ladislav Sutnar(1897–1976)│經典平面設計的催生者
亞雷塞伊.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1898–1971)│最佳雜誌藝術總監
漢斯.施萊格Hans Schleger(1898–1976)│英國視覺的影響者
蓋爾德.昂茨Gerd Arntz(1900–1988)│圖像文字的先行者
赫伯特.拜耳Herbert Bayer(1900–1985)│包浩斯的最後大師
A.M. 卡桑德A. M. Cassandre(1901–1968)│海報設計大師
揚.齊修德Jan Tschichold(1902–1974)│字體排版大師
萊斯特.貝爾Lester Beall(1903–1969)│排版界的超現實主義者
赫伯.馬特Herbert Matter(1907–1984)│超越時間的永恆設計
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1907–1998)│藝術設計的全方位人才
馬克斯.比爾Max Bill(1908–1994)│多面向的實踐者
威爾.伯丁Will Burtin(1908–1972)│數據視覺化之父
法蘭科.格里尼亞尼Franco Grignani(1908–1999)│羊毛標誌創始人
艾瑞克.尼采Erik Nitsche(1908–1998)│低調的設計浪人
奇佩·皮內萊斯Cipe Pineles(1908–1991)│終於正名的女設計師
雷歐.李奧尼Leo Lionni(1910–1999)│讓設計平易近人的大師
喬凡尼.品托里Giovanni Pintori(1912–1999)│奧利維提的品牌師
湯姆.埃克斯利Tom Eckersley(1914–1997)│英國的海報藝術家
亞伯拉罕.蓋姆斯Abram Games(1914–1996)│英國戰爭海報藝術家
FHK. 漢瑞恩FHK Henrion(1914–1990)│形塑戰後英國設計界的推手
約瑟夫.繆勒-布羅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網格系統的提倡者
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1996)│美國設計教父
埃米爾.魯德Emil Ruder(1914–1970)│排版工藝大師
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日本現代平面設計教父
裘克.基納、瑪格麗特.卡爾弗Jock Kinneir and Margaret Calvert(1917–1994[基納]╱1936–[卡爾弗])│全面革新英國交通標示系統
盧.多夫斯曼Lou Dorfsman(1918–2008)│CBS的形象塑造師
赫伯.盧巴林Herb Lubalin(1918–1981)│前衛字型的設計師
馬克思.胡伯Max Huber(1919–1992)│套印法的魔術師
索爾.巴斯Saul Bass(1920–1886)│電影片頭藝術大師
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1920–)│作育無數設計英才
奧托.艾舍Otl Aicher(1922–1991)│寫下世界第一份「品牌指導原則」
羅伯.布朗瓊Robert Brownjohn(1925–1970)│抹除平面設計與觀念藝術的分野
羅伯.馬桑Robert Massin(1925–)│優異的圖書設計師
鮑勃.諾爾達Bob Noorda(1927–2010)│為城市地下鐵標示視覺系統
文.克勞威爾Wim Crouwel(1928–)│成就20世紀最重要字型設計
蘿拉.蘭姆Lora Lamm(1928–)│女性平面設計師的文藝復興
肯.加蘭Ken Garland(1929–)│設計師宣言起草人
米爾頓.格拉瑟Milton Glaser(1929–)│我愛紐約LOGO設計師
大衛.真特曼David Gentleman(1930–)│改變英國郵票風貌
卡爾.格斯特納Karl Gerstner(1930–)│瑞士「第二波」設計師代表
田中一光Ikko Tanaka(1930–2002)│無印良品之父
艾倫.弗萊徹Alan Fletcher(1931–2006)│設計師的設計師
馬西莫.維聶里Massimo Vignelli(1931–2014)│將義大利設計帶至紐約
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1932–2009)│最具玩心的平面設計師
揚.凡.托爾恩Jan van Toorn(1932–)│挑戰思考的批判性設計師
德瑞克.貝德澤爾Derek Birdsall(1934–)│最完美的書本設計師
理.索爾.伍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1935–)│TED創辦人
横尾忠則Tadanori Yokoo(1936–)│日本的安迪.沃荷
羅傑里歐.杜瓦爾特Rogério Duarte(1939–)│巴西最受尊崇的平面設計師
布魯諾.蒙古奇Bruno Monguzzi(1941–)│奧塞美術館開幕標誌設計
沃夫岡.懷恩加特Wolfgang Weingart(1941–)│排版界「新浪潮」關鍵人物
泡泡巴尼Barney Bubbles(1942–1983)│後龐克專輯封面設計大師
設計研究單位Design Research Unit(1943–)│「企業識別」的先行者
艾普瑞爾.格雷曼April Greiman(1948–)│掀起數位藝術浪潮
寶拉.雪兒Paula Scher(1948–)│五芒星的當家女設計師
提博.卡爾曼Tibor Kalman(1949–1999)│《色彩》雜誌的旗手
哈維兒.馬里斯卡Javier Mariscal(1950–)│跨界設計奇才
彼得.薩維爾Peter Saville(1955–)│影響視覺傳播的藝術家
謝梅耶夫&蓋斯馬&哈維夫Chermayeff & Geismar & Haviv(1957–)│經手逾300件企業商標
佛漢.奧利弗Vaughan Oliver(1957–)│獨立音樂專輯設計師
伊瑪.布姆Irma Boom(1960–)│設計世界最美圖書
菲利普.阿普洛瓦格Philippe Apeloig(1962–)│運用字型大師
史蒂芬.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1962–)│獲葛萊美獎專輯設計
強納森.巴恩布魯克Jonathan Barnbrook(1966–)│大衛.鮑伊御用設計師
嬉皮諾斯底Hipgnosis(1968–1983)│讓平克.佛洛伊德永垂不朽
格拉普雨斯Grapus(1970–1991)│左翼文化捍衛者
五芒星Pentagram(1972–)│最成功的設計事務所
頓拔工作室Studio Dumbar(–)│後現代主義設計團隊
8vo(1984–2001)│推出影響深遠的排版期刊《Octavo》
設計師共和國The Designers Republic (TDR)(1986–)│流行文化的數位巴洛克
番茄設計團隊Tomato(1991–)│跨領域的合作生產方式
M/M Paris(1992–)│遊走於音樂時尚藝術界

推薦序/導讀/自序


字典如此定義「遠見者」(visionary):「對於未來的樣貌或可能性具有原創想法的人。」,個注解下得無比精準。這裡所介紹的諸多設計師,實在也不太可能某一天早上醒來,便心血來潮想用平面設計改變世界。他們之間的共通點──無論設計的是一張海報,或一件大型企業商標──無非是開創新局的意志,他們堅毅不拔地投入,為了將標準推向更高。本書提供讀者在作品之外一窺作者性格的機會,不過,就像在大多數創造力豐富的個人身上所見到的,這兩者通常難以區分。

平面設計無處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它包圍,然而,它卻始終是一門最隱而不顯的專業。它不像被自我虛榮驅策的建築師,肆無忌憚地破壞天際線,或像服裝設計師,汲汲營營追求媒體版面,靠著驚世駭俗的打扮來打響自己高獲利的香水品牌或太陽眼鏡。平面設計師主要在為別人工作,為大大小小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建築和時裝業傾向追求個人崇拜,平面設計師則低調得多。長期以來只有極少數人被冠上「明星設計師」的封號,而現在又比過去更加罕見。一般人很難講得出任何一位平面設計師的名字,也許一個人登上全國平面媒體版面的唯一一次機會就只有訃聞了。平面設計師自然對自己的工作有十足的駕馭力,但光靠描繪生平,也許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說清楚自己的偉大和優秀之處(許多設計師都已寫入書本裡,但還是有一些遺珠之憾)。

跟建築和時裝比起來,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在我們的認知裡,還處在起步階段而已。它萌芽於二十世紀初期的商業藝術、印刷和出版業,過去三十年裡它已經經歷了重大變化。許多人傾向把它看成依舊在變動中的產業,尤其近幾年來它還面臨正名的困擾,就連這個行業的實踐者,似乎也無法決定如何稱呼它最好。「商業藝術」,「圖像傳播」,「傳播設計」,「視覺傳播」,都嘗試拿來作為平面設計更好的名稱。會造成這種混亂,可能因為平面設計師的角色已經被大大擴充了,現在一位平面設計師也可能是藝術總監,字型師,排版藝術家,照片修圖者,品牌經理人。有些人也身兼作家,出版人,策展人以及企業主。就像在任何一門創意產業的領域裡,這種反思性會驅策事物前進,對現狀和既定規則提出質疑。

有一個問題必須在這裡提出說明:「女性都去了哪裡?」這本書係屬於一系列叢刊,出發點在幫助讀者主動去尋找並瞭解更多關於女性對於專業的選擇。因此,我們顯然要將大部分的重點放在業已被公認的設計經典作品。先不論誰有資格來寫設計史,無可否認的,平面設計多年來一直是個由男性主導的行業。稍微瀏覽一下本書,就會發現女性實在寥寥無幾。然而這種情況也改變得相當迅速,已經有越來越多女性從平面設計科系畢業,在這個產業裡擔任要職,或成立自己的事務所。此外,書籍出版,學術會議,大獎比賽也都要做,不能老是在為幾張老面孔錦上添花,更要找出那些被埋沒的──而且同樣才華洋溢的──女性設計師。雖然女性名設計師一直都存在,但她們常常都是專家小組或一字排開的設計師裡的「樣板」。女性設計師自己也有義務去尋找更多曝光機會,即使要應付關於女性和設計的無盡提問有多麼令人不耐。

平面設計將來能不能不再是一個以白人和中產階級為主的行業,相當程度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和教育制度。往好處想,大家至少可以期待這本書若是在未來再版時,內容一定會大不相同,就算沒有打破階級藩籬,從性別的視角來看一定也會有所不同。

文章試閱


「一個logo如果沒有設計到極簡、極節制,就不可能存活下來。」

∎平面設計師聲譽的提升者
保羅•蘭德 Paul Rand 美國│1914–1996

保羅.蘭德在去世前不久,才被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形容為「當今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蘭德除了幫賈伯斯的NeXT電腦設計logo,也為產業巨頭IBM、UPS快遞、ABC電視台、西屋電器、Enron能源公司創作商標,對美國人來說,這些都是真正代表性且深植人心的形象。

蘭德對於藝術和商業之間的深刻理解,是他之所以成功的關鍵。莫侯利-納吉形容蘭德「兼顧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同時使用詩人和商人的語言。他根據需求和功能來思考。他有能力分析自己的問題,而且他有無窮的想像力。」

雖然蘭德的名字必定跟他創作的經典商標一起流傳於世,早在設計這些東西多年前,他就已經是位成功的平面設計師。原本開雜貨店的父母,並不認同他從事平面設計工作。1936年時,有人請他設計《成衣藝術》(Apparel Arts)雜誌的週年專號。這個機緣讓蘭德邁入全職設計,沒多久,他便獲得《君子雜誌》(Esquire)時尚版藝術總監的職務。蘭德也為《方向》(Direction)雜誌設計了許多出色封面,同時也擔任威廉.魏卓普(William Weintraub)事務所的藝術總監十一年,一直做到1955年。

1956年,蘭德被IBM的艾略特.諾耶斯(Eliot Noyes)聘為顧問,他一做就是三十年。負責設計IBM各種場合所需要的企業識別,包括包裝和廣告。設計了條紋式的字型logo,以及有趣的《Eye-Bee-M》IBM海報。

蘭德的學生相當多,他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平面設計多年,也出版過不少平面設計相關書籍,包括最著名的《想設計》(Thoughts on Design),初版問世於1947年;後續著作也都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為出版社設計的logo,從1985年延續使用到2009年。蘭德也為第二任妻子安妮的童書做插畫。

蘭德的關鍵長才,就是能夠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客戶。按平面設計師路易.丹齊格(Louis Danziger)的說法:「光是他一個人,幾乎就能讓所有企業相信設計這項工具的有效性……所有五○和六○年代的設計師都從蘭德那裡獲益良多,蘭德大大促成我們從業的正當性。設計這門職業能有今天的聲譽,他比任何人都有功勞。我們從商業藝術家搖身一變為平面設計師,主要都是他的貢獻。」


「有時候一個想法閃現,你不信任它,因為它來得太容易了。你用閃閃躲躲的句子來修飾它,因為它令你覺得害臊。可是事實證明,它往往就是最好的想法。」

∎電影片頭藝術大師
索爾•巴斯 Saul Bass 美國│1920–1996

巴斯普遍被認為是電影片頭的設計大師,他跟導演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合作過。巴斯公認能將原本兩、三分鐘的電影片頭,提升至另一層次的藝術境界。他聰明地運用字型、大膽的圖像和動畫,以全新方式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巴斯在家鄉紐約當過自由接案設計師,1946年搬到洛杉磯。導演普雷明格看到他為《卡門.瓊斯》(Carmen Jones)設計的電影海報,力邀巴斯來設計電影片頭。這個機緣促成他為羅伯.阿德力區(Robert Aldrich)的《大刀》(The Big Knifer, 1955)和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的《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5)創作片頭。他接下來為普雷明格工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爭議性的片子《金臂人》(Golden Arm, 1955),片中法蘭克.辛納屈飾演一名剛接受海洛因勒戒的癮君子。巴斯以黑白處理做出沉重感,此外還設計了一張有鋸齒狀手臂造型的海報,意象獨一無二。這部電影掀起一片轟動,巴斯也變得灸手可熱。

巴斯與英國導演希區考克的首度合作,是為他的電影《迷魂記》(Vertigo, 1958)設計片頭,巴斯特寫了女人咄咄逼人的眼珠和動態的旋轉紋路。他繼續設計了希區考克的《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和《驚魂記》(Psycho, 1960)片頭,以及其他導演的票房鉅片,包括普雷明格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 1959),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萬夫莫敵》(Spartacus,1960)。

巴斯接下來自己嘗試拍片。第一部科幻片《第四期》(Phase IV, 1974)命運坎坷,他又拍攝了三部短片:《流行藝術筆記》(Notes on the Popular Arts , 1977),《太陽電影》(The Solar Film, 1980),《探索》(Quest, 1983)。1987年,《收播新聞》(Broadcast News)的導演詹姆斯.L.布魯克斯(James L. Brooks)邀請巴斯回鍋做片頭設計。之後他和馬丁.史柯西斯合作了《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 1990),《恐怖角》(Cape Fear, 1991),《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 1993)。貝斯創作的最後一部電影片頭,是史柯西斯在1995年的《賭國風雲》(Casino)。

除了電影片頭,巴斯還設計過多起知名商標,包括美國大陸航空(Continental Airlines)、AT&T、聯合航空、Minolta相機等。一項2011年的調查發現,他設計商標的平均壽命是34年,在一個品牌更迭頻繁、企業識別變幻無常的環境裡,這著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巴斯永遠改變了電影片頭的觀賞方式。以往的片頭,是未揭序幕前的制式投影,現在則變成完整觀影經驗的一部分。「很久以來我一直覺得,觀眾應該從第一個鏡頭就融入電影裡,」他解釋道:「如今出現一個真正的好機會,可以用全新的方法使用片頭――真正為即將揭露的故事創造出一種氛圍。」

「我喜歡攝影,因為它是一個現實的媒材,不像畫畫是非現實的。我喜歡亂搞現實……歪曲現實。我的一些作品讓人很難不問: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史東姆•陶格森(Storm Thorgerson)」

∎讓平克•佛洛伊德永垂不朽
嬉皮諾斯底 Hipgnosis 英國│1968–1983

嬉皮諾斯底幾乎包辦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的所有專輯,此外,他們還為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Peter Gabriel、T-Rex、ELO、10cc、UFO等名氣響亮的藝術家創作同樣吸睛的黑膠唱片封面。雖然嬉皮諾斯底的名氣永遠會跟這些超強爆發力的作品連在一起,但他為英國樂隊XTC的1978年黑膠專輯《Go 2》所作封面設計――相當不起眼,純文字,概念式的作品――卻被設計圈視為最了不起的創作。它放在一個全黑的背景裡,以打字機打出白色文字,明確陳述目的:「這是一張唱片封面。這個書寫是唱片封面的設計。設計旨在幫助唱片銷售。」最後幫讀者貼上「受害者」的標籤,並且指示「立即停止閱讀」,詼諧,不花大錢,概念又極為出色。

嬉皮諾斯底之名,是從他們公寓門口的塗鴉而來。史東姆.陶格森(Storm Thorgerson)和歐布瑞.鮑威爾(Aubrey Powell)把「嬉皮諾斯底」看作「hip」(代表一切年輕、新穎、酷炫的事物)和「gnostic」(與神祕主義有關的知識)的組合。這兩人還是皇家藝術學院電影系的學生時,就開始設計唱片封面。兩人和平克.佛洛伊德的團員就讀同一間學校,他們的第一個設計案便是平克.佛洛伊德的第二張黑膠專輯《秘密的滋味》(A Sauceful of Secrets,1968),這也是EMI唯一的兩次同意由非唱片公司專人來設計專輯封面。EMI後來又委託他們設計了其他唱片,嬉皮諾斯底利用鮑威爾家工作了一陣子,後來在南肯辛頓開設了第一間工作室。

兩人在這段期間裡設計了許多黑膠唱片封面。1973年發行的《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持續作為史上最暢銷的黑膠專輯之一),一舉奠定他們作為當代最搶手的設計團體。《月之暗面》雖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跟平克.佛洛伊德諸多專輯相比,其實相當直截了當。其他專輯所表現出更耐人尋味的(也都微微令人不安的)超現實小品,震撼人心又驚豔絕倫。他們從來不乏幽默感,常常玩視覺雙關語。唱片通常包含了摺頁、精心製作的內頁和長條標籤。
他們的作品比Photoshop早了幾十年,係以相片影像(以中幅底片拍攝而成)加工的藝術創作,這些影像很少以音樂家為對象,而是用模特兒和演員,添加了電影般的氛圍。這些圖像都經過暗房操作,運用一連串的技巧,例如噴槍、剪貼,而光是原始影像,往往也花費很大的功夫才得以拍攝完成。拿平克.佛洛伊德的《動物》專輯(Animals,1977)來說,他們做了一隻9公尺的豬造形氦氣氣球,讓它飄浮在巴特錫(Battersea)火力發電廠上空,氣球最後飄到肯特郡的一塊田地上降落,氣壞了當地農民,抱怨它嚇壞了牧場裡的乳牛。

「一個意象光是本身並不讓人感興趣。意象之所以有效,在於一個事實──裡面包含了先前的對話、故事、各個對話者的經驗;以及另一個事實──它引發了對這些先前既有價值的質疑。一個好意象應該要位於兩個意象之間:一個先前的意象,以及另一個將來的意象。」

∎遊走於音樂時尚藝術界
M/M Paris法國│1992年創立

M/M Paris自從九○年代初創立以來,毫不費力遊走在音樂、時尚、藝術界之間,將商業與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驚人的效果。他們以客製化的字體和手繪字母,運用插畫和拼貼,將作品呈現出多層次、繁複性,且往往帶有神祕感。M/M Paris跟客戶的關係與其說是客戶,不如說是合作者――「我們是設計師,但我們定義裡的這個角色,不僅是某人想法的媒介而已。」――所有合作對象都是重量級角色,其中還有許多跟他們兩人一直保持著合作關係。

馬提亞斯.奧古斯提尼亞克(Mathias Augustyniak)和麥克.安姆薩拉格(Michael Amzalag),在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就讀期間結識。兩人都對學校裡學院派的思想感到失望(「學院在平面設計領域所走的路完全不切實際,我們都知道那是個死胡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哪一塊領域特別叫作藝術或文化,所有東西都彼此交織在一起。」

奧古斯提尼亞克前往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繼續就讀,1992年返回法國後,兩人成立M/M Paris。一開始他們為唱片公司做設計,不久便接下時裝界的案子,如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Jil Sander和Martine Sitbon。兩人在1995年結識了攝影師藍斯維爾德(Inez van Lamsweerde)和瑪塔丁(Vinoodh Matadin),雙方一拍即合,開啟日後長期合作關係。他們攜手最有名的案子是碧玉(Björk)在2001年的黑膠專輯《Verspertine》。

M/M Paris開始與服裝設計師史黛拉•麥卡尼(Stella McCartney)和尼可拉斯.蓋斯奇葉爾(Nicolas Ghesquière)合作,也扮演起國際藝術家的經紀人和策展人,如擔任漢斯.尤利希.歐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皮耶.于格(Pierre Huyghe)的經紀人。藝廊空間也是M/MParis擅長的項目,不管是設計藝廊標誌、目錄、展覽圖案、策展,或是他們為自己舉辦的展覽。M/M Paris包羅萬象的觸角,在雜誌界也極為搶手,《Paris Vogue》、《Arena Homme+》、《Purple》和《Interview》都邀請他們擔任藝術總監。

2012年M/M Paris成立20週年,Thames & Hudson出版社發行了一本528頁的專著《M/M (Paris):從M到M》(M to M of M/M (Paris))。這本書歷時十二年完工,記錄了兩位設計師的藝術視野。正如奧古斯提尼亞克所指出:「奧利佛.查姆(Oliver Zahm,《Purple》雜誌)對我們的關係做出最完美的比喻。他說,一個人是骨頭,另一個人是肌肉。對我來說,這就是對我們的工作最精準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