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793612系列名稱:
生活方舟系列編號:
0ALF0026定價:
450元作者:
秋元雄史(Yuji Akimoto)譯者:
羅淑慧頁數:
256頁開數:
14.8x21x1.6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90905出版日:
20190905出版社:
方舟-遠足文化CIP:
947.5市場分類:
藝術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空降日本亞馬遜書店「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
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 秋元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 全彩印刷,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
即刻拿得出手的美學素養,正是現代最強商業武器!
培養新時代必備的美術鑑賞能力,讀這本就夠。
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
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
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學素養?
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
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
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
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事實上,西洋美術的核心正是革命),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奈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巴勃羅.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空降日本亞馬遜書店「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
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 秋元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 全彩印刷,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
即刻拿得出手的美學素養,正是現代最強商業武器!
培養新時代必備的美術鑑賞能力,讀這本就夠。
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
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
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學素養?
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
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
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
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事實上,西洋美術的核心正是革命),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奈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巴勃羅.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作者簡介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
秋元雄史(Yuji Akimoto)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將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與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3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迄今已有60多本譯作,包含辦公室應用工具書、商業理財、經營管理、醫療保健、食譜、文學小說等領域。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 秋原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 全彩印刷,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
書籍目錄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謝佩霓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第一章 知性的涵養,從讀懂西洋美術史開始
?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擺脫上帝──文藝復興
公民社會和故事性的誕生──巴洛克
「藝術=美」的滅亡──現實主義
擺脫絕對權威──印象派
色彩的情感表現──野獸派
型態的革命──立體主義
內心層面的追求──表現主義
從主題獨立,不再有特定描繪對象──抽象繪畫的開端
沒有規則的規則──巴黎畫派
否定既有藝術──達達主義
「無意識」的表現──超現實主義
激情的表現──多變的抽象繪畫
大眾消費社會的批判──普普藝術
第二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
? 文藝復興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 巴洛克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 現實主義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高爾培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 印象派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第三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野獸派到普普藝術
? 野獸派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 立體主義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 表現主義
《吶喊》──愛德華.蒙克
? 抽象繪畫的開端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 巴黎畫派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 達達主義
《噴泉》──馬歇爾.杜象
? 超現實主義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 多變的抽象繪畫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 普普藝術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第四章 西洋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憑感覺觀賞就行了」大錯特錯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大致理解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
事先了解國情與文化差異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以「體驗」為目標即可
觀展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一頭霧水也沒關係
? 館長帶逛!強化知性涵養的美術館巡禮
先從畫冊、網路影像開始練習
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積極參加展覽講座,尋找更多資源與知識
即便是知名畫家,也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是名畫
別買明信片或周邊商品,要買就買展覽圖錄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
推薦序/導讀/自序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長
許尹齡╱藝術創作者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策展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簡秀枝╱《典藏雜誌》社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
藝評家、策展人╱謝佩霓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是國際公認的知名藝術專業人士。他以縱橫古今、跨越和洋的淵博學養為基礎,多元跨界參與了各種藝術領域,無論身處官方體制內或置身民間;投入領導文化機構或在藝術學府執教鞭,莫不成績斐然。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都不只是恰如其分,而是超群出眾。
秋元先生與臺灣藝術界淵源非常深,時間橫跨千禧年前後的關鍵二十多年。因此,即便一般人對他的鼎鼎大名鮮少知悉,但臺灣的策展人、藝評人、藝術家、藝術史學家、藝術教育者與藝術行政工作者,對他絕不陌生,甚至感念有加。本人亦是承其慷慨而受益匪淺的受惠者之一。
自臺灣美術界積極推動藝術國際化伊始,秋元先生便直接、間接地頻繁與臺灣互動。出於對臺灣的情感和藝術發展歷程的熟稔,無論是在臺灣境內、境外國際雙年展露出的場域,他都無役不與、鼎力相助;更邀請臺灣藝術家、策展人參加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促成臺灣現代工藝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舉辦特展。尤有甚者,誨人不倦的他,願意以榮譽教授的身分移尊臺灣,在藝術高等學府繼續作育英才。
綜上可知,秋元先生不僅是最挺臺灣的國際友人,對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更產生了深厚綿長的影響。其影響所及,遍及產、官、學各界。如今,著作等身的他,精挑兩部橫掃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的代表作,在臺灣正式出版繁體中文版,實可謂臺灣藝術通識教育出版進程的里程碑。
通俗美學導讀不勝枚舉,但能夠放下身段、以專家之姿現身說法,採用平民百姓語言撰述的作品,猶如鳳毛鱗爪。相較之下,秋元先生的藝術讀本實為難得。一如他向來儒雅的待人處事風格,秋元先生體恤藝術門外漢的忐忑,將心比心,選擇與尋常百姓站在一邊。面對一旦遭逢藝術,便惶惶不知所措者,他樂於來者不拒地提供「藝術問事」的機會。誠如他在本書臺灣版序提及:「單靠邏輯無法了解他人感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親近他人的心。」他的藝術通識書寫,成了最佳典範。
首先,他條理分明地釐清了讀者對藝術的偏見、移除產生隔閡的普遍誤解,打破迷思化解疑懼。經過這番「打底」之後,他才以時人耳熟能詳的23件世界名作聚焦探討。透過跨領域、跨時空的旁徵博引,秋元先生探討了這些貫穿七個世紀的名作,更建議讀者在鑑賞時,應以歷史背景與藝術共相並重並行。因為凡事感性以對也是一種任性,需要佐以知性才能相輔相成。
藝術自有其神聖性、神祕性與嚴肅性,他卻能深入淺出地舉重若輕,循序漸進地逐步揭露藝術的核心價值。經由循循善誘,協助一般觀眾卸下心防,重啟原本與藝術擦身而過的機緣,彼此涇渭分明的鴻溝得以弭平,讀者自然從此豁然開朗,並持續大步邁向探索藝術之路。
不過,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在個人。儘管他的著作讀來令人如沐春風、身歷其境,秋元先生走筆之間,依然不斷提醒讀者們:「千萬不要止步於書籍,請務必親身接觸真實的作品。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遠比不上親見真跡時的感動。」這樣的提點,對反省目前網路盛行、虛擬氾濫的世界尤其中肯。我們不該只滿足於聽畫、讀藝術、紙上瀏覽,親炙實體展出,確實有別於被動學習、被動啟發。
本人有幸曾為書中論及的一些創作者策畫特展,縱使因考據不同,對作者與作品的見解闡釋,與秋元先生也許未盡相同,我依然感佩其獨到之處。例如他因同文同種,對大師藤田嗣治藝術的闡述尤其精闢。個人也衷心相信,秋元先生之所以毫不藏私,分享求藝之道的所作所為,道盡所言所感,絕非為了展現一家之言的權威,更不願我們邯鄲學步,而是在他鋪墊的基礎上,鑽研出更有個人觀點的視野。
吾人認同藝術涵養可以陶冶心性,秋元先生別出心裁,直陳「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指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雅虎前執行長梅爾等人,無不因自幼蓄積的藝術鑑賞力嘉惠,才能使其商業智慧加值並保持領先,成為箇中佼佼者。放眼當下、頂尖對決,要靠創意推陳出新,藝術力顯然是競爭力的關鍵素養,大家切莫妄自菲薄,莫忘從藝術借力使力、開創新局。
(本文作者謝佩霓為知名藝評家、策展人,義大利共和國功勳騎士、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國家獎章得主。現任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臺灣分會理事長,曾任臺北市文化局長、高雄市立美術館長。)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這回有機會在臺灣出版個人的兩本拙作,深感榮幸。
許多臺灣民眾都有留學歐美或日本的經驗,擁有遼闊的國際觀,對世界的動向也十分敏感。藝術是跨越語言和歷史的世界共通語言之一。我衷心期盼,這兩本書能夠加深大家對藝術的知性涵養、對藝術產生興趣、使藝術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共同話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日本瀨戶內海地區的熱門話題,而瀨戶內藝術祭的起點,便是我參予創設的一系列直島藝術景點企畫。時至今日,瀨戶內藝術祭因許多來自國外的自由行旅客而熱鬧非凡,同時也被美國的《新聞週刊》(Newsweek)選為世界最值得一遊的百大景點之一。由此可見,海外人士對藝術的關注程度,可說是遠勝於日本吧。
近年來,日本因為藝術教養風潮的關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通俗美學養成書,我也藉著這個機會出版了相關書籍。但是,從書籍學習與實際接觸美術作品終究是如隔天壤。
從事商業活動的人,除了必須具備未來性、邏輯性的思考能力外,在工作上也必須更加靈活地運用感性。單靠邏輯無法了解他人感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親近他人的心。由此看來,人們企圖了解他人的方式,就和面對藝術時的態度是極為相近的。光是想像藝術家的心情、想像作品裡的人物或風景,就能與藝術面對面,達到精神的無我境界,這樣的過程相當有意義。千萬不要止步於書籍介紹,請務必親身接觸真實的作品。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遠遠比不上親眼見到真品時的感動。
▍我與臺灣的藝術交流
我和臺灣的關係一直十分深厚。
我第一次造訪臺灣時是九○年代。當時正好是臺灣的現代藝術剛邁入國際化的時候,我偶然和臺灣的美術館館長與策展人有共事機會。不光是在臺灣國內,我們還一同參與了有「美術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國際性舞臺。
在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期,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例如在金澤舉辦介紹臺灣現代工藝家的展覽會,或是反過來,到臺灣舉辦介紹現代工藝的交流活動等。另外,我目前任職的東京藝術大學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間,也曾為留日的臺灣畫家舉辦展覽會。就像這樣,我透過各種事業,與美術相關人士所建立的友好關係,至今已經長達二十年以上。
這些業界朋友從當時便已十分活躍,而在累積了更多資歷之後,他們現在已經是各所美術大學的教授或美術館長。另外,我本身也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的身分,持續投入臺灣的美術教育。只要有機會拜訪臺灣,不光是大學參訪,我同時也會在美術館等場合進行演講。
對我來說,臺灣是一塊特別的土地,因為那裡住了我許多朋友,是個令我感覺熟悉的所在;此外,在私人生活方面,臺灣朋友也給了我不少幫助。這次,《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日本美術鑑賞術》能在臺灣出版(編按:後者預計將於近期由方舟文化出版),並被更多讀者看見,我真的相當開心。
衷心期盼各位能以這兩本書為契機,培養更完備的知性涵養及美學素養,成為活躍於全世界的專業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美術鑑賞是許多現代人的興趣之一。
莫內或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巨匠們的展覽會,總是可以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為了入場參觀,就算等上數個小時也不足為奇。另外,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藝術節,每到活動期間,總有大批人潮造訪。不過,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稱為名畫、名作?而且價值不斐呢?」
能夠具體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似乎不多。一般的情況是,即便有名的作品就在眼前,當下能夠及時說出口的評論,仍舊相當有限。
「親眼看見才知道,這幅畫的顏色真的很漂亮。」
「這張裸體女人的畫像好逼真喔!就跟照片一樣耶!」
「這件作品的確很出色呢,難怪會被稱為名畫!」
就像這樣,一般人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評論,永遠停留在「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然而,在西洋美術中,如果不了解美術史的沿革,不知道「作品本身是在描繪什麼樣的時代故事」;或者不了解世界史,不知道「這件作品的時空背景為何」,就無法在鑑賞時,真正明白作品背後的主題與寓意。
相較於此,具有知性涵養的知識分子,總能以獨樹一格的鑑賞方式,細細品味西洋美術的深度與廣度;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些被稱為「名作」的藝術品,世世代代持續被頌揚、流傳下來。
由此看來,面對藝術作品,若只知道以「訴諸感性」的方式鑑賞,可說是相當令人遺憾。
▍鑑賞西洋美術,光有感性還不夠
若想向全球頂尖的商業菁英看齊、培養知性涵養,就必須學習世界級的美術鑑賞能力。
假設,某天你到法國西海岸旅遊,造訪了世界遺產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看到當地那座漂浮在海上的聖米歇爾修道院時,如果你只說得出「好漂亮」,那麼,別說是知性涵養了,恐怕就連曾經親身參訪此地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消失殆盡。
然而,如果你具備相關知識,明白這座修道院混合了各個時代的建築樣式、修道士們曾奉命渡海;法國大革命時,此院還被充作牢獄使用的史實,面對眼前的美景,將會有截然不同的觀賞方式。
欣賞美術作品時也一樣,同樣需要先充分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從西洋美術史、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鑑賞。如果不這麼做,就算看了再多的名作,終究也只能淪為走馬看花、拍照打卡,儘管留下再多旅遊紀錄,也只是虛有其表。
▍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過去,我曾企畫位於日本四國地區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並以總策展人的身分,承辦各類作品的創設計畫;後續,我出任了同樣位於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地中美術館(編按:Chichu Art Museum,其建築物由安藤忠雄設計,並埋設於地面下,避免損及瀨戶內海景緻與大自然)館長。
在上述藝術企畫終於上了軌道之後,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現在則以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身分,持續接觸國內外的各類藝術。
從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我所強烈感受到的是「外國人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與深度教養」。這些所謂的「濃厚」、「深度」,可不光是「有興趣」的程度而已。在歐美國家,藝術十分受到商業市場的矚目,而與藝術領域走得比較近、有美術鑑賞能力的企業家們,在社會上也一直有相當卓越的表現。
Apple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學習文字藝術和繪圖技術。Yahoo!的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則深受畫家母親的影響。就連Airbnb的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也曾在學生時代學習美術。此外,以運動攝影機發跡的GoPro創辦人尼克.伍德曼(Nicholas D. Woodman),也曾學習視覺藝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的藝術涵養,都不是等到發跡之後才起步的。
在紐約社交圈中,若能擁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MoMA)的董事會成員身分,對於商業往來非常有利。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倘若碰上藝術話題就搭不上話,你便無法在紐約的社交圈站穩腳步。
也就是說,人們(特別是歐美商務人士)普遍認為,美術鑑賞能力是氣質高尚者必備的素養。因此,地位、威望、資產高人一等的社交名流或富豪們,都會自主性地聚在一起,參加由MoMA主辦的講習會,為了成為董事會成員努力學習。
我在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也曾接待過上述類型的人士。不論是在鑑賞作品時,或是中午的用餐時間,他們總是會因為強烈的好奇心而拋出各種疑問,滿溢的熱情幾乎快令我無法喘息。可見在社交圈中,藝術知識是比重相當高的教養;而藝術也正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
日本國內也不遑多讓,創立ZOZO(編按:日本最大流行服飾購物網站代理平臺)的前澤友作,是相當知名的收藏家,藏品主要以現代藝術為主。他曾以123億日圓買下前衛畫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引起社會熱議,我對此事至今仍記憶猶新。
另外,由我長年擔任總策展人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其實是現在倍樂生控股(Benesse Holdings)的名譽顧問福武總一郎所推動的計畫。福武先生和其公司創始人,也就是他的父親哲彥先生,父子二人都是相當知名的藝術收藏家。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不論東方或西方,熱衷於學習藝術的人總是能發起革新、開創出全新的時代呢?因開設Soup Stock Tokyo(編按:日本知名濃湯輕食連鎖店)而聞名的Smiles公司社長,同時也是藝術收藏家的遠山正道,在接受網路雜誌《PLART STORY》(2017年5月15日號)的採訪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我想這句話或許就是答案。
對遠山先生而言,把世間所沒有或是自己未知的事物轉化成實際的言語,就是所謂的「商業」。而在科技急遽進化、各種領域的發展逐漸趨向無國界的時代裡,遠山先生、前澤先生等人,便是靠著與異界結盟,以全新的價值觀創造出新事物,進而贏得社會性的成功。那樣的創造過程,其實就與藝術創作如出一轍。
這股「藝術與商業無法脫鉤」的潮流,正在日本國內逐漸擴散。POLA化妝品公司自2016年開始,在新進員工的研修課程裡,增設了「名畫鑑賞」課程;全日本航空公司(ANA)也為了培養員工的全球化涵養,開始推動各種以企業人員為對象的研討會;更從2017年度增設「西洋美術鑑賞法」課程。
▍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因此,本書將從14世紀最重要的文藝復興開始,一直介紹到20世紀的普普藝術,帶領大家回顧西洋美術的演變。同時,我也嚴選了23件,各個時期中最具代表與革命性的作品(包含22幅名畫及一件工業製品)。只要看懂這些名作,就能舉一反三,將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方式,延伸至其他的藝術作品上。
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術,有以下兩個步驟: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不論何種時期的作品,都可以透過這兩個步驟鑑賞;本書閱讀到最後,各位便會發現,自己已完整爬梳了西洋美術從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能以簡單且快速的方式,將該作品的特點與背景介紹給其他人。從此之後,你對於文藝復興、印象派、甚或各種派別的藝術作品,將會有截然不同的鑑賞角度;就連難解的現代藝術也能輕鬆看懂,可說是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捷徑。如此一來,你便能跳脫出一般訴諸「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的鑑賞方式;或是一改從前單純欣賞畫作型態或色彩的做法,重新培養美學素養、打造專業、有品味的形象。
那麼,現在就和我一起透過這些西洋美術名作,通往全球知性涵養的大海吧。
文章試閱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過去因為不了解西洋美術的變遷,而對美術有所抗拒的人,只要稍加了解其發展脈絡,就等於是朝著知性涵養邁進了一大步。
西洋美術的核心,就是「革命」,這是必須牢記於心的主題。當某個藝術運動興起、發展、成熟之後,另一股全新的藝術運動就會再次興起,並徹底破壞原先的潮流。如此這般,一言以敝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就是西洋美術史的基本結構。
當然,就像隔代遺傳一般,有時也會有新的藝術運動,主張將過去的傳統技法帶入新時代,巴黎畫派(École de Paris)就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會有隔代遺傳的情況出現?這也是培育知性涵養的重要課題。若要理解箇中道理,就必須先讀懂這中間的歷史變遷。
另一方面,日本美術的基礎則是「代代相傳」,其訴求在於如何繼承傳統精神或手法,並將其傳承給下個世代。因此在鑑賞日本美術時,必須專注於這一點。
我們不能以相同的觀點,去看待主題截然不同的美術史。因此,鑑賞西洋美術的時候,必須把「日本美術腦」切換成「西洋美術腦」。
一旦讀懂本書講述的西洋美術史演進,不僅能掌握美術鑑賞的重點,日後在面對本書未能介紹的其他作品時,也能同樣以「感性之外」的鑑賞術(作品表現及歷史背景)發表專業評論。
文藝復興的三大要點
重新研究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與文明。
「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逐漸轉變成「以人為本」。
營造遠近感的繪畫技術,以及其他現代化的繪製技法誕生。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1509∼1510年間,濕壁畫,梵蒂岡宮)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營造遠近感的「一點透視圖法」登場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是羅馬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任命拉斐爾,在梵蒂岡宮(Vatican Palace)的「簽字大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繪製的大型壁畫,長540公分,寬770公分。
這幅壁畫採用的是「濕壁畫」(Fresco)手法,在灰泥牆上直接施塗顏料,由於壁面本身是由白色的灰泥構成,所以畫作呈現淡色調。
欣賞這種壁畫就像在觀看舞臺上的話劇一般。之所以讓人產生這種感覺,最大原因在於拉斐爾為了繪製立體背景,而採用了「一點透視圖法」。
所謂一點透視圖法,是指所有深度方向的線條全都往某一點(消失點)延伸,呈現放射狀的狀態。據說在二次元平面上表現「遠近」、「高低」、「寬窄」等空間關係的遠近法,是15世紀時,由活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完成系統化的。
遠近法讓現實的空間有了寬窄、深淺的表現。又因為描繪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空間,所以必須充滿真實性。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對於人物或光線的陰影、建築物或衣服等,總是要求繪製出與現實相同的視覺與質感。
這種以遠近法為基礎,在畫作中呈現真實感受的做法,在20世紀被畢卡索、馬諦斯等人打破之前,一直都是西洋美術的繪畫基礎。
壁畫中的人物皆為知識分子,包含了古希臘時代乃至文藝復興期間的哲學家或科學家等。在中央交談的是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裹著紅布的柏拉圖舉起右手,手指指向天空;裹著藍布的亞里斯多德則手掌朝向地面。柏拉圖的哲學屬於觀念性的知識,所以便用手指向天空,而亞里斯多德重視真實的自然哲學,所以將手掌朝向地面。
順道一提,畫中柏拉圖的長相,是以李奧納多.達文西為藍本。中央最前方,托腮的人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由於他穿著石匠的衣服,所以推測其樣貌應該是以米開朗基羅作為藍本。
另外,畫面右下方有一群人站著聊天,其中只有一個頭戴著黑色帽子的人由內往外看,據說這個人物正是拉斐爾本人。之所以把生活周遭的人物當成藍本畫進壁畫裡,恐怕是拉斐爾自己的玩心所致吧。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教宗帶頭,親近古希臘與羅馬的藝術文明
這幅壁畫裡共繪製了58人,以古希臘的都市國家雅典(Athens)為舞臺。
登場的人物也是以希臘各個時代的學者為主,似乎沒有看見任何基督教會的要素。
要求拉斐爾繪製這幅壁畫的人,是羅馬當時的教宗儒略二世。儒略二世十分崇拜古羅馬的英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因而蒐集了許多古典、古代的美術品,同時更贊助許多美術家,將梵蒂岡宮裝飾得十分華麗。
由於羅馬教宗起了帶頭作用,不難想像,對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親近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與文明,將是多麼重要的知性涵養。
然而,畫作中的基督教會要素,其實並沒有完全遭到排除。學院內部的建築構圖,被畫成長寬相等的希臘十字架形狀,也可以看出拉斐爾企圖將基督教神學和希臘哲學融合起來。
巴洛克的三大要點
天主教會腐敗,帶動了宗教改革。
天主教會企圖復權,積極推廣各種「看圖就懂的《聖經》」(即宗教繪畫)。
提倡樸素節約的基督新教避開《聖經》的宗教繪畫,描繪市民、風俗等主題。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1658∼1660年間,油彩,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捕捉宛如照片般的日常瞬間
這幅風俗畫(Genre painting),描繪了一位站在日照明亮的窗邊,把牛乳倒進陶瓷容器裡的女僕。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Het melkmeisje),畫出了17世紀荷蘭典型的生活,可窺見當時荷蘭女性的日常樣貌。
《倒牛奶的女僕》散發出宛如時間永遠靜止一般的靜謐氛圍,給人像是在看照片般的真實感。會有這種錯覺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維梅爾極可能使用了名為暗箱(Camera obscura)的光學儀器進行創作。
暗箱是利用針孔成像(Pinhole Imaging)原理而來的光學器具,也是近代照相機的原型。具體做法是,在箱子上開個小孔,把穿過那個孔的光線投射出去,勾勒出景色。只要使用暗箱,就可以正確表現遠近感;如此一來,就能把實際的光景精準地轉繪在畫布上。因此,這個時代的畫家在創作前,都會以以此方法繪製草稿。
儘管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維梅爾實際使用暗箱的紀錄,但由於他畫作中的遠近感十分精確,人們才會如此推測。
雖說是直接描繪現實,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精準呈現出有如照片般的真實感。色彩表現是維梅爾最令人讚嘆之處。從窗外照進室內的柔和光線、女僕頭上戴著的亞麻帽子、從陶壺裡緩緩流出的牛乳,都有著鮮豔明亮的色彩,這些全出自維梅爾精湛的繪畫技巧。
此外,大家不妨特別觀察一下畫作中的光線變化。竹籃、麵包、裝牛乳的陶瓷容器,似乎都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這種表現採用名為點畫法的技法。點畫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對比較弱的部分,加上白色或明亮的相同色系等對比較強烈的細點,藉此強調光線反射的印象。簡單來說,就像是加入了「光線顆粒」般,將對比較弱處「提亮」。
維梅爾有「光影畫家」的美稱,經常在各種作品上使用這種技法,而《倒牛奶的女僕》正是維梅爾將點畫法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作品。
這幅畫作展現了透明的空間感,給觀賞者一種能夠徹底放鬆的舒適感。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庶民日漸富裕,成了繪畫主題
荷蘭在16世紀後半從西班牙獨立,設立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壟斷了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此外,荷蘭也透過日本長崎的出島,壟斷西洋各國與世界最大規模的銀礦產出國(即日本)間的貿易。
維梅爾居住的代爾夫特(Delft,又譯台夫特),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據點之一。隨著整個國家越來越有錢,經濟力強大的荷蘭社會中誕生了許多富裕的市民;代爾夫特等城市更是率世界之優先,成為最早形成公民社會的地區。因此,當時荷蘭的畫家們,其創作都是為了滿足富裕市民的需求。
《倒牛奶的女僕》的尺寸只有45.5×41公分左右,並不是多麼巨大的畫作。這是因為維梅爾預計此畫作會被擺放在市民家中,而非過去的歐洲繪畫那般,用來裝飾教會或是宮殿。
到了這個時期,藝術創作的贊助者不再是教會或是王公貴族,而是身為資產家的富裕市民;從前巨幅的宗教繪畫或歷史繪畫,至此已不再是主流。另外,荷蘭發動的獨立戰爭(從西班牙帝國中獨立),其核心主旨便是基督新教當中急進且嚴格的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由於這層背景的緣故,描繪耶穌基督像或天使之類的偶像崇拜,也不是荷蘭人熱衷的主題。因此,荷蘭才會獨立發展出風景畫、靜物畫和風俗畫等,深受市民(買家)喜愛的流派。
在《倒牛奶的女僕》中,維梅爾雖然以女僕為主角,但真正的重點並不是這名由貴族僱用的女僕,而是富裕市民家庭的廚房,裡頭充滿了豐富的食物和精緻的器具。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女僕身上美麗的藍色圍裙,這種藍是群青藍(編按:維梅爾在多幅畫作中都使用了這種藍色,後世便稱之為「維梅爾藍」)。群青藍的原料是價格足以匹敵黃金的青金石,這幅畫卻使用了如此大面積的群青藍顏料,由此可見,當時的荷蘭是何等富裕。
關於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人們曾討論過這幅畫背後蘊藏的含意。在維梅爾時代的荷蘭繪畫中,女僕被視為男人的性愛象徵,因此,也有研究者指出,這幅畫也蘊藏著性方面的寓意。但在另一方面,也有藝評家表示女僕倒牛乳的謹慎態度和沉穩舉止,象徵著「誠實」和「勤勉」。的確,從那名女僕身上,確實可以感受到即便是廚房裡的單調工作,她依然堅持做到完美的堅定意志。像這種透過具體可見事物解讀寓意的環節,也可說是具備知性涵養者的樂趣之一。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談到西洋美術鑑賞,我最常建議初學者的方式,就是「語言化」。就拿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為例。首先,請在掌握整體的形象之後,試著把眼前所見全數轉變成語言。
「畫中有五名裸體的女性。」
「左邊的女性側著身,右腳呈現奇怪的形狀。」
「中央的兩名女性,明明臉部朝向正面,但鼻子看起來卻是側面。」
「和其他三個人相比,右邊的兩名女性好像都戴著面具似的。」
「右邊的兩名女性,明明背向畫面,卻只有臉部看向這裡。」
就像這樣,試著把你看到的事物全數化為語言。光是這樣,就能從言談間發現這幅畫的重點:「畢卡索試圖以多視點的方式,把這五位裸體的少女畫成立體樣貌。」比起光憑視覺曖昧模糊地檢視,把眼前所見化為語言後,反而更能理解作品的細微之處,各位不妨試著做做看。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每當遇到大型展覽,整座會場經常擠得水泄不通。為了值回票價,大部分人都打算依序逐一鑑賞,這麼做的缺點是,往往參觀到了關鍵作品時,你的注意力便已消退殆盡。
人類的注意力是有極限的。有些企畫展甚至一次展出100件以上作品。因此,要一件件逐一仔細鑑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我個人建議採用「五件集中」的鑑賞方法。
大部分的企畫展都會列舉關鍵作品;其他作品則多半是用來幫襯的,這也都是事實。如果你只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培養知性及美學涵養,在參觀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挑出部分「名作」鑑賞,應該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尤其是印在宣傳海報上的作品更是不能錯過,這些作品可能策展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收藏該作品的美術館交涉、斡旋,好不容易才取得展出許可的。這類作品可說是重中之重、難得一見。花一張2000日圓不到的門票錢,就能親眼鑑賞如此珍貴的作品,非常值回票價。
決定好要集中鑑賞哪五件作品後,你就有更從容的時間細細品味。你可以從遠處觀看,也可以全數瀏覽後先休息一下,再回頭反覆觀看。又或者是趁人潮稍歇的空檔,走近作品仔細端詳(但請注意館方圍出的安全距離)……總之,你得設法讓自己徹底沉浸其中。光是改變鑑賞方式,就可以找出過去未曾察覺到的細節、從中獲得全新的靈感,讓自己的想像變得更加豐富。
如果你無法事先確認有哪些關鍵作品值得細看,就先環繞展場一圈,稍微掌握全局之後,在逛第二圈或第三圈時,仔細觀賞那些令你留下印象的作品即可。
此外,如果你的時間充裕,或真的每件作品都不想錯過,建議各位在展覽剛開始不久後即前往觀賞。因為這個時期的人潮通常比較少,可更加隨心所欲地鑑賞。
得獎紀錄
空降日本亞馬遜「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
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日本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
★★★★★ 把古典西洋名畫當成創新的基礎
美術鑑賞的書籍很多,不過這本書不僅容易閱讀,
而且重點條理分明,不光是藝術愛好家,就算是初學者也能輕易理解。
書中沒有太多其他美術書籍上常見的難懂詞彙或艱澀字句,
讓人立刻就對美術產生親切感。而在了解古典西洋名畫的時代背景後,
還可學到作品的價值,以及創新的基礎。
★★★★★完美的西洋美術鑑賞解說書!
「單憑感性鑑賞美術實在相當可惜。」這句狠狠戳中我的心。
看完美術展之後,我總覺得腦子一片混亂;
被詢問感想時,完全不知怎麼回答,
感覺自己似乎有許多地方需要重新學習。
就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這本書。
其內容不光只有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洋美術史變遷,
以及巴洛克、現實主義、印象派等代表性作品的介紹。
除了完整的美術史演進之外,
作者還提出了「作品表現」和「歷史背景」兩個鑑賞步驟,
大家在面對書中未介紹的作品時,可以更容易理解其創作背景。
對喜歡西洋美術的門外漢來說,
這本書簡直就是完美的西洋美術鑑賞解說書!
我期待未來自己也能更深入西洋美術鑑賞的世界。
★★★★★學到更多「感性以外」的藝術鑑賞視角
在日本,人們常說「西洋美術只要以感性看待就行了」。
作者說,這是因為日本在明治時期首次看到的泰西繪畫屬印象派的緣故。
長久以來大家已習慣用感性的方式賞畫,
才會不重視西洋美術鑑賞所需要的知性教養。
作者在對那樣的傾向敲響警鐘的同時,
詳細解說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藝術的變遷。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解讀西洋繪畫的教養入門書,也拜讀過許多相關書籍,
不過,感覺這次所獲得的藝術鑑賞視角似乎更多了。
此書雖然分量不算厚重,但內容卻相當充實,彩色圖版也相當豐富,
可說是相當值回票價的一本書。
行銷計劃
【網路媒體】
udn倡議家、udnTV藝想世界
中國時報數位
文化元年
【特別推廣合作】
臺灣藝術大學
臺北藝術大學
臺南藝術大學
台新藝術基金會
富邦藝術基金會
藝術家雜誌社
關渡美術館
園藝會
【網路媒體】
udn倡議家、udnTV藝想世界
中國時報數位
文化元年
【特別推廣合作】
臺灣藝術大學
臺北藝術大學
臺南藝術大學
台新藝術基金會
富邦藝術基金會
藝術家雜誌社
關渡美術館
園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