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背向藝術:權力的新身分地位象徵
原文書名:Mit dem Rücken zur Kunst: Die neuen Statussymbole der Macht
產品代碼:
9789869834742系列名稱:
A(rt) Series系列編號:
03定價:
380元作者:
烏利西 (Wolfgang Ullrich)譯者:
張錦惠頁數:
184頁開數:
15x21x1.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20818出版日:
20220818出版社:
一行出版-波法藝術有限公司CIP:
900市場分類:
藝術總論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藝術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就在距離我們不遠的現代歷史當中,權力菁英從早先多以精緻昂貴的穿著打扮及配件,或者身處於高貴家具及裝飾的環境之中留下他╱她們的身影,到後來明顯地轉變為以現代或當代藝術作品為背景來拍照,這種身分地位象徵的典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而藝術又是如何創造出它具有獨佔性的、無法被複製的,以及能與其他事物的意義嚴格區分開來的概念,並經由宣稱某種精神性的特質以及智識上的主權,以此成為一在權力場域裡佔有核心地位的角色,並且在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地於諸多層面上發揮其影響力?甚至是擴張延伸出如同品牌商品一般的價格與價值?
這些由權力及其修辭、圖像與藝術相互纏繞出的文化樣貌,即在本書關於一個個大人物圖像的解析當中被細緻地剝開而逐漸明朗。
就在距離我們不遠的現代歷史當中,權力菁英從早先多以精緻昂貴的穿著打扮及配件,或者身處於高貴家具及裝飾的環境之中留下他╱她們的身影,到後來明顯地轉變為以現代或當代藝術作品為背景來拍照,這種身分地位象徵的典範轉移是如何發生的?而藝術又是如何創造出它具有獨佔性的、無法被複製的,以及能與其他事物的意義嚴格區分開來的概念,並經由宣稱某種精神性的特質以及智識上的主權,以此成為一在權力場域裡佔有核心地位的角色,並且在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地於諸多層面上發揮其影響力?甚至是擴張延伸出如同品牌商品一般的價格與價值?
這些由權力及其修辭、圖像與藝術相互纏繞出的文化樣貌,即在本書關於一個個大人物圖像的解析當中被細緻地剝開而逐漸明朗。
作者簡介
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
德國藝術史學家與文化科學家。1967年生於慕尼黑,從1986年起在慕尼黑學習哲學、藝術史、邏輯╱科學哲學與德國研究。2006至2015年,在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Karlsruhe)擔任藝術史和媒體理論教授。目前居住於萊比錫,並為自由作家,著作等身。於臺灣的譯著有《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2015)與《模糊的歷史》(2021)。
譯者簡介
張錦惠
德國畢勒佛大學(Universität Bielefeld)德國語文學╱社會學碩士,目前為日本德島大學教養教育院語學教育中心兼任講師。譯作有《社會中的藝術》(2009)、《愛情作為激情》(2011)、《文學藝術書簡》(2013)、《魯曼一點通》(2016)、《大自然的藝術》(2017)。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主要是針對現代/當代藝術作為權力場域當中一種新的身分地位象徵所做的歷史演變與圖像意義的爬梳。
書籍目錄
藝術作為身分地位的象徵
1. 一種新的圖像類型
2. 經營管理者的美德
3. 價值的變遷
4. 權力的姿態
5. 對圖像卑躬屈膝
6. 古代聖像的變體
7. 藝術的成效側寫
8. 企業經濟與超驗
藝術作為品牌商品
9. 概念形塑作為市場行銷
10. 藝術家的市場價值
11. 藝術的自我再現與自我再生產
後記
圖版出處
文章試閱
1. 一種新的圖像類型
這個男人看起來幾乎還沒有許多拍照的經驗:他的目光僵硬地固著在對面的人身上;然而,如今在他對面的人不再是一位攝影師,而是一位照片的觀看者(圖i)。他的雙唇有些僵硬緊繃,但同時也表現出堅毅果決,嘴角的弧度清楚鮮明,透過單側的臉部照明而顯得更加醒目。被拍攝人將頭部和上半身挺得筆直,顯得有些神經緊繃,雙肩幾乎呈現鏡像對稱。但是,他的左手卻拿著一支剛點燃的雪茄,這似乎發揮了一種示威性的作用,因為人們通常不會用這樣一種生硬的、堅決果敢的態度抽菸。可見雪茄作為一種裝飾配件,乃是出於攝影師的希望,而且他還建議被拍攝人將他的另一手放進他的褲子口袋裡:藉此讓這一切看起來相當自然而隨意。這張照片因此傳遞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信號,照片上的人物看起來既平易近人,同時也遙不可及。這支雪茄所宣告的當然不只是放鬆與享受而已,它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徵。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雪茄一直都是企業家所屬的常備品,尤其是那些看起來陽性剛強的、冷靜謹慎的主管上司。
不過,比起雪茄,照片上還有一個更強烈且更顯眼的要素:在被拍攝人身後的背景裡,有很大一部分被一幅抽象畫所佔據。那幅畫底下有一座書櫃,其代表性遠低於其功能性,在這座書櫃上,只有一些有意識地陳列的物品透露出被拍攝人的個人特質。在書櫃的前方,雖然有很大一部分被切割掉,但我們還是可以看見,這位被拍攝人微微斜靠在桌子的一角上。此人就站在那幅畫作前的正中央,彷彿要讓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一般。色彩的對應與一致更增強了這樣一個印象:構成這幅畫之主要色調的紅色,再次出現在被拍攝者一條同色的素色領帶上,而畫中的黑色部分——這是除了紅色之外唯一的強調重點——所對應的則是一件深色的西裝外套。
當這張照片於1998年夏天刊登於德國《鏡報》(Spiegel)上之時,它所展示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當時的聯邦總理候選人。有鑑於一種在競選時期非常容易聯想到的詮釋方式,這幅畫作中的紅與黑兩種顏色,或許可以解釋為一種祕密的聯合聲明。不過,這樣的詮釋當然並沒有考慮到,這些顏色其實是屬於一幅現代藝術作品本身的顏色。即使幾乎沒有一位專家可以毫不考慮地便辨識出這件藝術作品是出於哪一位藝術家之手;但就算是外行人也能立即察覺到這幅畫作本身是一件現代藝術作品:如果一位邦總理——這位聯邦總理候選人在當時所擔任的職務——的辦公室裡,懸掛的不是最有名的大師作品的話,這證明了納稅人的錢是以一種負責任的、可信賴的方式被使用——或者說,這證明了支付給政治人物的報酬是合理的。繪製這件雙色畫作的畫家是馮.孟基維奇(Lienhard von Monkiewitsch),此一作品的標題為《偶然構成》(Komposition mit dem Zufall),他是出身於這位邦總理所任職的(下薩克森[Neddersassen])邦的孩子,並且於布朗施維克藝術學院(Braunschweiger Kunstakademie)擔任教授一職。
換句話說,一個追求更高權力的權力代表,不僅可以使用雪茄——一種君權時代的回憶——,同時也可以站在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之前拍攝他的照片。一個非常著名且傳統的權力象徵——而且在艾哈德(Ludwig Erhard)之後,它在德國也成為一種經濟能力的物質象徵——,再佐以一個到目前為止人們還不甚熟悉其作為一種權力表徵的裝飾品。就此而言,這一張聯邦總理候選人的照片所呈現的,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它反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代表了從大約1985年開始,便一再地出現於尤其是新聞雜誌與商業雜誌中的圖像類型:高階管理人、董事會成員或者監事會成員、政治人物或者企業家,他們的肖像都是在現代藝術的背景下拍攝與製作,而且,在這類的圖像中,現代藝術作品是最醒目的,且通常也是與此一人物並列的唯一主題。但是,我們接下來應該關心的,並不是那些將權力代表人物們介紹為藝術收藏家或者藝術贊助人的報導內容所使用的圖像素材,因為被拍攝的人物與作為背景的藝術作品之間的指涉關係,並無助於我們進一步的思考,而且絕大多數只是作為例證或者說明而被使用而已。相反地,如果在隨附的文本中找不到任何關於藝術指涉的說明的話,那麼在被拍攝人與藝術作品之間可能有的關係上做揣測,便會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並且以一種令人印象深刻且同時如謎一般神祕費解的方式,暗示了一種特殊的陳述與證詞。
的確,拍攝一位經營管理者或一位政治家在他的書房或者沒有擺設任何藝術的會議室中的照片,似乎已經快要成為一種藝術。畢竟,今日在德國有大約70%的高階管理人,以及甚至有高達85%的政治家,都在他們的工作場所裡裝飾了現代藝術的作品 。對於許多攝影師而言,要決定一件藝術作品是以不經意的方式,或者是意有所圖的方式,作為圖像的元素出現在照片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看似不經意的狀況,其實也是可以精確計算出來的。同樣讓他們傷透腦筋的是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佔據整個背景的情況;因為一方面,雖然此一藝術作品顯得更為明顯突出,但另一方面,卻也往往只是難以被辨識為藝術作品。這樣的情況就好比說,維多利亞保險公司(Victoria-Versicherung)的總經理在李希特(Gerhard Richter)所繪製的裝飾於公司大廳裡的畫作《維多利亞II》(Victoria II)前拍攝照片,但是這幅畫作的面積規模如此之大,以致於在照片上僅有畫作的一小部分可以被看見(圖ii):沒有任何的框架可以將這幅畫作與其他部分區隔開來,因此有些人或許也就認為這只是一件有趣的裝飾品,或者只是一個神祕的、充滿異國情調的景觀背景罷了;無論如何,這裡幾乎沒有產生任何額外的、附加的詮釋可能性,即使這是一般而言從這樣一種圖中圖裡很容易誘發出來的可能性 。
當一個人甚至是隨意地被與一幅畫作擺置在一起之時,這似乎就顯得更具重要意義。我們可以看見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 Bank)的董事會主席,獨自站在一幅畫作的背景前接受採訪與拍攝照片,這幅畫作遠遠超出了他的高度,而且其拍攝的圖像尺寸更是令人感到吃驚,因為在這場訪談中甚至沒有談到任何涉及藝術或文化的議題(圖iii)。這幅畫甚至不是特別有名的畫作,它出自阿克曼(Max Ackermann)之手,是一位同屬霍爾澤(Adolf Hölzel)藝術圈的畫家。換句話說,這裡所強調的重點比較不是在於炫耀或者賣弄某個特定的、特別有價值的圖像,反而比較在於貼近一種總體而言的現代藝術,因為這樣的現代藝術顯然可以提升每個個人的重要意義,並且讓他們的四周環繞著一種討人喜歡的、有利的氛圍。
即使並不是所有將一位領導菁英的代表與一件現代藝術作品結合在一起拍攝的攝影圖片,都可以提出一個更深入且更有廣度的詮釋,但是此種圖像類型的頻繁出現,便足以證明權力與藝術之間的親緣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使用當代藝術來裝飾房間的現象,多半都集中在當代政府形式的管轄區域中。其他職業領域的代表——除了藝術收藏家或者藝術史學家之外——便幾乎從未有過像政治家或者經營管理者這般清楚明示、毫不隱諱地結合一件藝術作品一起拍攝的現象。
權力菁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結盟,在此儼然成為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而且就此一形式而言,乃是一種新興的、尚未獲得廣泛討論的現象。儘管藝術的展示在過去總是可以一再地作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及榮華富貴的證明,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過去時代的作品都必須設法讓自己避開不過只是個新發跡的暴發戶的質疑。老普林尼(Cajus Plinius Secundus)便曾經抱怨過,畫廊裡堆滿了一堆古舊的畫作,單憑它們高昂的價格便可以備受世間讚賞 。此外,這當然也是文化批評中一個老生常談的主題,亦即宣告社會風氣的敗壞與品味的低下,乃是起因於與藝術之間不再有真正的辯論,人們反而只是利用藝術來達到交際排場(Repräsentation)的目的罷了:不是讓藝術作為藝術及某種特有的事物脫穎而出,反而是將它與其他的身分地位象徵(好比說,服飾或珠寶)放在同一個等級上,而這些身分地位的象徵,就其本身而言,其首要任務在於使財富與時尚意識變得明顯可見。例如說,18世紀末萊比錫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哲學教授海登萊希(Karl Heinrich Heydenreich)便對此提出強烈的批判,他說,與古典希臘羅馬時期不同的是,藝術作品「不過就是一些時髦和愛慕虛榮的商品罷了」:「人們用藝術作品填滿了櫥櫃與房間,不是為了顯示自己非常富有,就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似乎擁有某種往往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是什麼的東西: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