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原文書名: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產品代碼:
9786263152342系列名稱:
科普漫遊系列編號:
FQ1075定價:
420元作者:
丹尼爾.利柏曼(Daniel Z. Lieberman)、麥可.隆(Michael E. Long譯者:
劉維人、盧靜頁數:
320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30105出版日:
20230105出版社:
臉譜(城邦)CIP:
398.2市場分類:
自然科學(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博客來、誠品、讀冊生活、城邦讀書花園 四大書店當月選書
★長踞亞馬遜書店認知心理學類、神經科學類 雙榜首
★獲選新世代獨立圖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Award)
文森說書 YouTuber 文森說書
白明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
充滿危險和力量的雙面分子。
不論你有多自律,你心中的小惡魔應該還是曾經成功說服你做某些事,比如放縱地吃喝玩樂、大買特買,但在享受之後,心裡油然生起的後悔和罪惡感,又讓你發誓下次要建立起鋼鐵般的意志。但當誘惑來臨,意志力再度不堪一擊⋯⋯。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賀爾蒙,會激起強烈的渴望,使我們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打破誓言,甚至鋌而走險。但是,多巴胺不是邪惡分子。由於它讓人們著眼於尚未得到的未來,因此冒險、發明和創造,也都和多巴胺有關。研究發現,祖先遷移得愈遠的人類族群,擁有多巴胺受體的基因的情況就愈普遍;移民比例較高的社會,也有較高比例的創業家、發明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多巴胺讓人們不滿足於現狀,於是敢於衝破框架,使社會朝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不需要排斥多巴胺,而該善用它的優勢,並在創新未來與享受當下之間找到微妙平衡。本書將以科學角度,帶你了解多巴胺對人類的廣泛影響,包括情緒、行為、決策及生活,也會讓你知道該如何妥善運用它,以發揮你最大的潛力,提升工作與生活上的效率。
這些都和多巴胺有關⋯⋯
●為什麼菸癮、酒癮、毒癮那麼難戒?
●為什麼熱戀期過了之後,有些人還是能長相廝守,有些人卻沒辦法繼續愛下去?
●為什麼減肥中的人聞到漢堡的香味,即使根本不餓,還是會忍不住去吃?
●為什麼就算在飢餓和戰爭的摧殘下,有些人仍能抱持對未來的樂觀?
●為什麼科學菁英也常兼具藝術家的靈魂?又為什麼天才的人際關係總是很糟糕?
●為什麼有些人樂於追求新事物,也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好評讚譽
人的行為總是很有趣,想像幾個畫面:
1. 一個青年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架上最新的蘋果手機。他刷了卡,將手機買回家,卻忽然覺得這手機也沒什麼特別的。
2. 另一天,你發現街角有對情侶正在吵架,雙方怒不可遏。但忽然間,他們又能互相諒解了。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場景都很常見,也很矛盾。若要追根究柢,找出背後的原因,那將是一個矛盾的開始。這本書化繁為簡,試著用「多巴胺」來解釋這一切。
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明很多事,從你為什麼會暗戀一個人,為什麼領導者要做出如此不可理喻的決定,你如何對甜食上癮,到你為什麼可以一再節食,就只為了穿上露肚上衣等等。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一扇了解人與人如何互動的窗戶。
——文森說書,YouTuber文森說書
大腦好似一套精密儀器,有著成千上萬成億的小單元(神經元),彼此之間以顯微電線聯繫;大腦也像是一個大型內分泌器官,不同的神經元生產不同的荷爾蒙,用在極為窄小的突觸隙縫間傳達訊息。
奇妙的是,荷爾蒙有時也是神經傳導物質,活化或抑制傳遞鏈中下一個腦細胞的活性,進而決定大腦所主宰的生物體的思考與行為。我們經常聽到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乙醯膽鹼、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及組織胺等,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端視作用在哪個腦區、哪種神經元受器,效果各有不同。
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多巴胺不足會造成動作障礙(如帕金森氏症)、毫無動機,或對新奇事物失去興趣;相反地,多巴胺過多則與妄想、幻覺有關(如思覺失調),也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衝動、賭博行為,甚至成癮。
人類或是動物難道就受多巴胺或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控制,而完全沒有自由意志嗎?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未得其解的科學芒刺,更是一個嚴肅的哲學議題,值得大家來關心。
信不信?多巴胺正挑逗你的好奇心,開始來閱讀這本書吧!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學習大腦時,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位可愛又迷人,既正派又反派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本書旨在討論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既賦予人們不斷追求的內在動力,卻也是我們可能陷入貪婪與癮頭的重要原因。就像水火一樣,對多巴胺的特質如能有更多認識,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拉著四處跑。這本書正是你初探多巴胺的極佳入門。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書的兩位作者完成了一項驚人的壯舉,他們將這本介紹神經傳導物質的書寫成了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一旦你了解多巴胺的力量和危險,你就會更了解人類所處的情況。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這個分子影響了人性本質的方方面面——從欲望、毒品到政治、進步。這是一部關於多巴胺的傳奇史詩,令人愛不釋手。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我從事藝術工作已經四十年,然而我對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感到困惑,渴望尋得答案,甚至偶爾對上天吶喊。這本書將指引那些在渴望未來和享受當下之間掙扎的人前方的道路。
——湯瑪斯・威爾遜(Thomas F. Wilson),演員
身為一個以創作音樂為生並以閱讀科學書籍為樂的人,我被這本書迷住了。作者用靈活的比喻和簡潔的篇幅闡述了多巴胺驚人且廣泛的影響。閱讀每一章時,我都感覺自己又將一把鑰匙插入一扇上鎖的門,打開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房間。
——羅比・福克斯(Robbie Fulks),葛萊美獎提名歌手
作者們用有點挑釁又能讓人信服的證據,讓我們了解多巴胺這個重要分子。這本書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見解。
——V.S. 拉瑪錢德朗(V.S. Ramachandr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
"'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博客來、誠品、讀冊生活、城邦讀書花園 四大書店當月選書
★長踞亞馬遜書店認知心理學類、神經科學類 雙榜首
★獲選新世代獨立圖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Award)
文森說書 YouTuber 文森說書
白明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
充滿危險和力量的雙面分子。
不論你有多自律,你心中的小惡魔應該還是曾經成功說服你做某些事,比如放縱地吃喝玩樂、大買特買,但在享受之後,心裡油然生起的後悔和罪惡感,又讓你發誓下次要建立起鋼鐵般的意志。但當誘惑來臨,意志力再度不堪一擊⋯⋯。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賀爾蒙,會激起強烈的渴望,使我們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打破誓言,甚至鋌而走險。但是,多巴胺不是邪惡分子。由於它讓人們著眼於尚未得到的未來,因此冒險、發明和創造,也都和多巴胺有關。研究發現,祖先遷移得愈遠的人類族群,擁有多巴胺受體的基因的情況就愈普遍;移民比例較高的社會,也有較高比例的創業家、發明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多巴胺讓人們不滿足於現狀,於是敢於衝破框架,使社會朝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不需要排斥多巴胺,而該善用它的優勢,並在創新未來與享受當下之間找到微妙平衡。本書將以科學角度,帶你了解多巴胺對人類的廣泛影響,包括情緒、行為、決策及生活,也會讓你知道該如何妥善運用它,以發揮你最大的潛力,提升工作與生活上的效率。
這些都和多巴胺有關⋯⋯
●為什麼菸癮、酒癮、毒癮那麼難戒?
●為什麼熱戀期過了之後,有些人還是能長相廝守,有些人卻沒辦法繼續愛下去?
●為什麼減肥中的人聞到漢堡的香味,即使根本不餓,還是會忍不住去吃?
●為什麼就算在飢餓和戰爭的摧殘下,有些人仍能抱持對未來的樂觀?
●為什麼科學菁英也常兼具藝術家的靈魂?又為什麼天才的人際關係總是很糟糕?
●為什麼有些人樂於追求新事物,也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好評讚譽
人的行為總是很有趣,想像幾個畫面:
1. 一個青年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架上最新的蘋果手機。他刷了卡,將手機買回家,卻忽然覺得這手機也沒什麼特別的。
2. 另一天,你發現街角有對情侶正在吵架,雙方怒不可遏。但忽然間,他們又能互相諒解了。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場景都很常見,也很矛盾。若要追根究柢,找出背後的原因,那將是一個矛盾的開始。這本書化繁為簡,試著用「多巴胺」來解釋這一切。
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明很多事,從你為什麼會暗戀一個人,為什麼領導者要做出如此不可理喻的決定,你如何對甜食上癮,到你為什麼可以一再節食,就只為了穿上露肚上衣等等。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一扇了解人與人如何互動的窗戶。
——文森說書,YouTuber文森說書
大腦好似一套精密儀器,有著成千上萬成億的小單元(神經元),彼此之間以顯微電線聯繫;大腦也像是一個大型內分泌器官,不同的神經元生產不同的荷爾蒙,用在極為窄小的突觸隙縫間傳達訊息。
奇妙的是,荷爾蒙有時也是神經傳導物質,活化或抑制傳遞鏈中下一個腦細胞的活性,進而決定大腦所主宰的生物體的思考與行為。我們經常聽到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乙醯膽鹼、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及組織胺等,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端視作用在哪個腦區、哪種神經元受器,效果各有不同。
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多巴胺不足會造成動作障礙(如帕金森氏症)、毫無動機,或對新奇事物失去興趣;相反地,多巴胺過多則與妄想、幻覺有關(如思覺失調),也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衝動、賭博行為,甚至成癮。
人類或是動物難道就受多巴胺或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控制,而完全沒有自由意志嗎?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未得其解的科學芒刺,更是一個嚴肅的哲學議題,值得大家來關心。
信不信?多巴胺正挑逗你的好奇心,開始來閱讀這本書吧!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學習大腦時,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位可愛又迷人,既正派又反派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本書旨在討論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既賦予人們不斷追求的內在動力,卻也是我們可能陷入貪婪與癮頭的重要原因。就像水火一樣,對多巴胺的特質如能有更多認識,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拉著四處跑。這本書正是你初探多巴胺的極佳入門。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書的兩位作者完成了一項驚人的壯舉,他們將這本介紹神經傳導物質的書寫成了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一旦你了解多巴胺的力量和危險,你就會更了解人類所處的情況。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這個分子影響了人性本質的方方面面——從欲望、毒品到政治、進步。這是一部關於多巴胺的傳奇史詩,令人愛不釋手。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我從事藝術工作已經四十年,然而我對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感到困惑,渴望尋得答案,甚至偶爾對上天吶喊。這本書將指引那些在渴望未來和享受當下之間掙扎的人前方的道路。
——湯瑪斯・威爾遜(Thomas F. Wilson),演員
身為一個以創作音樂為生並以閱讀科學書籍為樂的人,我被這本書迷住了。作者用靈活的比喻和簡潔的篇幅闡述了多巴胺驚人且廣泛的影響。閱讀每一章時,我都感覺自己又將一把鑰匙插入一扇上鎖的門,打開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房間。
——羅比・福克斯(Robbie Fulks),葛萊美獎提名歌手
作者們用有點挑釁又能讓人信服的證據,讓我們了解多巴胺這個重要分子。這本書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見解。
——V.S. 拉瑪錢德朗(V.S. Ramachandr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
作者簡介
姓名: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
喬治華盛頓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臨床教授,曾於紐約大學就讀醫學院,獲頒卡倫基金會研究獎,並發表五十多篇經過同儕審查的文章。他也時常為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商務部,以及毒品和酒精政策辦公室提供精神病學的相關建議。
姓名:麥可.隆Michael E. Long
獲獎編劇、劇作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演講稿撰稿人及教育家。任教於喬治城大學,教授商業寫作、講稿寫作等研究所課程。曾為國會議員、內閣祕書、州長、外交官、企業家、總統候選人撰寫過演講稿。他的多部影劇劇本曾入圍美國Slamdance電影節編劇獎。
譯者簡介
姓名:劉維人
(引言、第一∼三章)
自由譯者,譯有《大玩算數》、《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等自然科普書,以及《末日》、 《後疫情效應》、《心智操控》等社科書籍。著有 《給孩子的人類大歷史》。
姓名:盧靜
(謝辭、第四∼七章)
自由譯者,譯有《操弄》、《末日》等社會科學書,以及《遊戲設計的藝術》。喜歡研究文化間的移植和融合。最近熱衷於和AI溝通。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書籍目錄
"'謝辭
引言 低頭向下,抬頭向上
第一章 愛情
什麼比快樂更強大?
猴子跟老鼠告訴你為什麼愛情會褪色
大腦中的兩個世界
魅惑的魔咒
多巴胺的黑暗面
什麼是滿足?
真愛長存的祕訣
睪固酮:活在當下、享受性愛
陪著我的時候想著他
為什麼媽媽叫你婚前不要給?
第二章 精神性藥物
大腦究竟是誰控制的?
求生的機制
多巴胺的幻象世界
想要VS.喜歡
當欲望迴路被綁架
就連洗衣服,都讓你想吸毒
快克為什麼比古柯鹼更爽?
喝醉跟喝嗨一樣嗎?
毒癮永不止息
欲望縈繞不去,快樂稍縱即逝
衝動與惡性循環
帕金森患者玩電子撲克機玩掉了一整棟房子
我還要、我還要——A片與多巴胺的「情色合鳴」
當陷阱唾手可得
電玩也會上癮嗎?
多巴胺對抗多巴胺
第三章 主導之戰
規畫籌算
毅力
大鼠的決心
自我效能:多巴胺讓你充滿自信
嗑藥的代價:樂觀、苗條與死亡
大逆轉
試著溫柔一點嘛!
猴子的順從,間諜的謙卑
太空的冒險,內心的掙扎
ADHD的祕密
另一個意料之外的傷害
詐欺的分子
不勝則亡
衝動的暴力,冷酷的暴力
什麼是多巴胺人格?
控管情緒
如何躲開眼前的拳頭?
離得夠遠,就殺得下手
現實中的困難抉擇
蘿蔔與餅乾
意志力鍛鍊機
讓多巴胺對抗對巴胺
動機提升療法:讓多巴胺欲望迴路左右互搏
認知行為療法:用控制迴路對抗欲望迴路
上癮比想像中更麻煩
十二步驟戒癮療法:用當下分子對抗欲望迴路
第四章 創意與瘋狂
現實潰碎
醒目性與多巴胺連結
精神短路
阻斷多巴胺來治療精神疾病
思緒氾濫成災
知覺外的世界
內心時間旅行
我建的模型怎麼這麼醜?可以改嗎?
創意的第一步:打破模型
探索創意的來源……
……然後把創意電醒!
夢境:創意與瘋狂的交融
夢中採收創意的方法
歌與夢的敘事
孵夢:在睡夢中解決問題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都喜歡畫畫?
天才都是王八蛋
愛著世界的厭世者
悲劇結局
衝浪、沙灘、精神病
第五章 政治
一份被撤銷的研究
人格測驗的局限
展望美好未來的進步派
從好萊塢到哈佛
自由派比較聰明嗎?
智力是什麼?
群體傾向與個案的差異
受體基因,以及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嫌隙
慈善活動與福利政策
重視婚姻的保守派
嬉皮與福音派信徒
政客喜歡不理性的選民
為何我們會娛樂至死?
愛有多濃就有多痛
獲利還是保障?
讓人變得保守並不難
道德判斷的神經化學調節
讓他們走還是讓他們留?
讓人走向自由派的方法
理念以生物學統治國家
為什麼華盛頓總是得「做點什麼」?
保守派候選人與自由派立法者
上一次當就要學乖
第六章 進步
走出非洲
冒險基因
多巴胺愈高,走得愈遠
適者生存
哪個說法才對?
移民
雙極性情緒障礙:多巴胺過剩的另一種後果
是雙極性基因讓人移民的嗎?
多巴胺的國度
發明家、創業家和諾貝爾獎得主
我們就是多巴胺
抓頭的時候想什麼?
她今天不太對勁
人類會因多巴胺滅絕嗎?
末日按鈕
耗盡資源
電腦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空做自己,沒空生孩子
躺著就能享受一切
第七章 和諧
多巴胺和「當下分子」的微妙平衡
精通技能的喜悅
欣賞現實生活
走出戶外休息一下……
……但切勿一心多用
活在未來的代價高昂
融合!
力量就在我們手中
延伸閱讀
"
文章試閱
▍第一章 愛情(節錄)
╱真愛長存的祕訣╱
問題是,多巴胺不太在乎你當下擁有什麼,只在乎你未來還能再拿多少。如果你住在橋下,多巴胺會叫你去搞一座帳篷;如果你住在帳篷裡,多巴胺會叫你去買棟房子;如果你住在全球最貴的豪宅,多巴胺會叫你去月亮上蓋城堡。大腦裡的多巴胺迴路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好」,也不在乎什麼叫「夠」,它唯一會做的事,就是讓剛遇見的全新未來在你眼中耀眼奪目,遮蔽你當下擁有的完美幸福。對多巴胺而言,沒有最多,只有更多。
多巴胺是愛情火花的源泉,是天雷地火的爆點之一。但要在火花引爆之後維繫愛情,愛的本質就必須改變。因為之後的愛情不再來自單一的多巴胺,而是來自一整組化學交響樂;而且多巴胺其實並不是「快樂分子」,而是「期望分子」。要真正享受當下,要從未來進入現在,我們大腦就必須習慣多巴胺的離開,轉而跟血清素(serotonin)、催產素、腦內啡(endorphins,大腦自己分泌的嗎啡類物質),以及一系列的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大腦自己分泌的大麻類物質)好好相處。這些分子就是很多人可能都聽過的「當下分子」(Here and Now molecules, H&Ns),多巴胺讓期待變得刺激,而當下分子則讓我們享受手中擁有的體驗與快樂。其中一種內源性大麻素的名字anandamide甚至就來自梵語的「阿難陀」,意思是喜悅、極樂、欣喜。
照人類學家海倫.費雪的說法,初期的愛情,或者說激情,都只能維持十二至十八個月。在那之後能夠繼續相處的,都發展出了另一種「伴侶之愛」(companionate love)。這種愛情來自此時此刻的體驗,它背後的化學分子就是「當下分子」,這些分子讓我們因為跟相愛的人在一起,而感到幸福。
「伴侶之愛」不是人類的專利,那些終身相守的動物也有一樣的現象。這些動物的共同特徵,就是會共同築巢、共同防禦領地。牠們會彼此餵食、互相梳毛、共同育幼。最重要的是,這些動物一旦分開就會陷入焦慮,恨不得每秒都黏在一起。人類也是這樣,我們會照顧小孩、守護家園,而且會因為與另一半的生命緊密交織而深深滿足。
當愛情進入第二階段,「當下分子」就控制了局面,並且抑制了多巴胺。因為多巴胺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描繪一幅美好未來,讓我們奮不顧身地爭取。而要爭取未來,要開展一段新關係,勢必就得不滿於現況。但「當下分子」主導的「伴侶之愛」完全相反,至少它在伴侶關係上會讓我們深深滿足於當下的現況,拒絕任何改變。所以雖然多巴胺迴路和「當下分子」迴路可以同時運作,但其實經常彼此拮抗。「當下分子」迴路一旦啟動,我們就會想去體驗身邊的真實生活,抑制多巴胺的作用;反之,多巴胺迴路一旦啟動,我們就會想去探索未來,抑制當下分子的功能。
實驗結果也確實如此。科學家發現,熱戀者血液細胞中的血清素受器濃度比「健康」的人更低,表示血清素這種「當下分子」的力量正在減少。
要拒絕新伴侶,拒絕多巴胺的興奮與激情確實很難,但能夠做到這點才能成熟,也才能邁向長遠的幸福。這樣說吧,假設你是一個多巴胺主導的人,為了去羅馬度假,花了好幾週仔細安排行程,把你聽過的每個博物館與重要景點都列了上去。但當計畫實現了,終於親眼看到米開朗基羅的真跡,你卻無心欣賞,滿腦子只想著下一站要怎麼去事先訂好的餐廳。你知道眼前的東西是史上最美麗的藝術品,但你滿腦子多巴胺,只想著規畫與未來,看不到當下的現在。愛情也是一樣,最初的激情來自多巴胺,讓我們興奮、好奇、情人眼裡出西施、不斷設想彼此的未來;但在那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理想跟現實之間有巨大落差,然後進入伴侶之愛,把自己交給「當下分子」,平靜地享受身邊的各種體驗與心情。
來自多巴胺的浪漫愛情,就像一次緊張刺激的雲霄飛車,但它稍縱即逝,必須換成另外一群化學物質才能轉向伴侶之愛。多巴胺讓我們執著於追求,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則讓我們走入長期關係,女性體內較活躍的是催產素,男性則是血管加壓素。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用好幾種動物來研究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例如雌性草原田鼠(prairie vole)的腦中一旦注入催產素,就會和附近看到的任何雄鼠進入穩定的長期關係。雄性草原田鼠也是,一旦獲得大量分泌血管加壓素的基因,就會放下原本濫交的天性,只跟一隻雌鼠交配,無視身邊的其他雌鼠。看來血管加壓素就像某種「好老公激素」。多巴胺的功能則剛好相反,擁有大量分泌多巴胺基因的人,性伴侶人數最多,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最低。
由於大部分的長期伴侶,都已經從多巴胺式的激情轉為「當下分子」式的愛情,他們的做愛頻率較低。這還滿合理的,因為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會抑制睪固酮(testosterone)分泌。同樣地,睪固酮也會抑制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的分泌,也許就是因為這樣,血中睪固酮濃度本來就比較高的男性,通常更少結婚。此外,單身男性的睪固酮濃度高於已婚男性;而且男性的婚姻一旦開始動盪,血管加壓素的濃度就會下降,睪固酮濃度上升。
所以人類到底需不需要長期的伴侶關係?很多證據導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周旋在好幾位性伴侶之間的生活似乎很誘人,但大部分人最後還是會定下來。聯合國的一項調查顯示,九○%以上的男性和女性都在四十九歲之前結婚。即使沒有伴侶之愛,我們當然也能活下去;但大部分的人都會花費多年的時間精力,尋找一段能夠長相廝守的關係。而「當下分子」就是維繫感情的關鍵,它讓我們能夠好好享受眼前五感帶來的滿足,不再永無饜足地追求更多。
-
▍第二章 精神性藥物(節錄)
╱求生的機制╱
──安德魯二十多歲,在一家軟體公司上班。他自信外向,是全公司最優秀的業務之一,每天從早到晚都全心投入工作,幾乎不曾休息。安德魯生命中唯一的樂趣就是把妹,至今大概已經跟一百多個女人上過床。話雖如此,他卻一直找不到能夠親密交往的對象,並因此耿耿於懷。他知道要得到長久的幸褔,就還是得找個人定下來,無盡的一夜情只會讓他離幸福愈來愈遠。即便知道這些,他依然繼續把妹。
我們的欲望來自大腦深處的一個古老區域: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分泌多巴胺的兩個主要區域之一。這個腦區的細胞就跟大部分的腦細胞一樣,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它們的尾巴穿過好一段距離,來到前方的依核(nucleus accumbens)。所以這些細胞一旦活化,就會釋放多巴胺到依核,讓我們覺得動力滿滿。科學家把這稱為「中腦邊緣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更簡單一點,可以稱之為「多巴胺欲望迴路」。如圖一。
我們演化出這條迴路,是為了促進生存與繁殖,或者說是為了讓我們贏得競爭,獲得食物和性。
當你在桌上看到一盤甜甜圈,欲望迴路就會啟動,這跟你的需求無關,只跟演化與維生的優勢有關。也就是說,你想吃甜甜圈的欲望,跟你當時餓不餓根本沒有關係。這就是多巴胺的本質,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去搶更多東西,讓未來更有保障。它不在乎我們餓不餓,因為飢餓發生在現在,但多巴胺只看將來,它會說「誰管你餓不餓?去拿甜甜圈就對了。誰知道下一次要隔多久才會看到食物?你現在多吞一個,之後餓死的機率就少一分」。這句話對我們的祖先可是金玉良言,他們隨時都可能餓死。
對每個生物個體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繼續活下去。因此生物演化出多巴胺系統,讓我們全都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求生狂人。這套系統讓我們不斷掃視四周,尋找可能的食物、遮蔽處、交配機會,以及能讓DNA複製下去的其他資源。我們一旦發現有價值的東西,多巴胺就會開始分泌,叫我們「趕快醒醒,專心去搶那個重要的東西」。這樣的感覺就是渴望,而且經常是帶有興奮的渴望。渴望並不是一種選擇,只是我們對周遭環境的反應。
以剛剛提到的男子為例,他在逛街時聞到漢堡的香味,便走進店裡點了漢堡,雖然他腦中可能還想著其他事情,但多巴胺讓他對漢堡的欲望幾乎壓過一切。這樣的大腦機制,跟我們祖先遇到的狀況幾乎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古代沒有漢堡而已。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走在大草原上,晴空萬里旭日東昇,鳥兒唱出清脆的鳴聲,萬事安然一如往常。祖先心不在焉四處閒逛,忽然在時常經過的角落,看到一排長滿漿果的灌木叢。之前她路過的時候,上面都還沒有漿果,因此目光掃過也不以為意,但漿果的出現讓她開始注意所有細節。她開始全神貫注地掃視這叢灌木,心中一陣興奮:「原來如此,這種深綠色的灌木會結出漿果。很好,未來的食物有著落了。」
是的,她腦中的多巴胺欲望迴路啟動了。
祖先記下了這個長著漿果的地方,從此之後,每當她看到這叢灌木,就會分泌一點多巴胺,提高她的注意力,並讓她帶著一點點興奮,知道這邊有東西可以讓她活下去。她的腦中出現了一項重要的記憶,一項被多巴胺觸動的重要記憶,一項與生死相關的重要記憶。這就是多巴胺的威力。那麼,如果多巴胺失控了呢?
▍第四章 創意與瘋狂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都喜歡畫畫?╱
藝術和所謂的「硬科學」之間,比一般人想的還要相近,因為兩者都是多巴胺推動的產物。詩人組織文字歌詠無望的愛情,和物理學家思索公式描述激發態的電子,兩者並沒有那麼不同。這兩件事都需要超越感官的世界,看向更深遠、更根本的抽象概念。不少科學界的菁英都有一副藝術家的靈魂:愛好藝術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士(Members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比例是一般科學家的一.五倍。英國皇家學院成員的比例則是兩倍,而諾貝爾獎得主將近三倍。一個人愈是熟悉複雜的抽象概念,就愈有可能成為藝術家。
藝術和科學的相似之處,在上個世紀末的電腦程式中顯得特別重要。當時電腦還沒那麼發達,程式設計師往往習慣用最後兩位數來標示年分,比如把一九九九年寫成九九年,以節省珍貴的記憶空間(輸入的時候也比較輕鬆)。沒有人事先想到,當西元兩千年到來時,九九年會不會被電腦當成二○九九年。如果發生這種事,數以千計的程式都有可能崩潰,而且遭殃的不只是瀏覽器和文字編輯器,飛機、水壩和核電廠的控制軟體也有可能出問題,這就是有名的「千禧蟲危機」(Y2K problem)。千禧蟲危機影響了很多系統,多到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工程師能修復這個問題。因此,根據一些報導,有些公司決定招募失業音樂家,因為他們學程式學得非常快。
╱天才都是王八蛋╱
音樂和數學這麼容易結合,是因為讓人大量分泌多巴胺的條件通常不會只有一個,如果有一件事能讓你興奮起來,其他事情多半也很容易。因此很多科學家都熱愛數學,不少音樂家對數學也很容易駕輕就熟。但是,多巴胺太多有時也會造成困擾。
大量多巴胺會壓抑人們對此處當下的知覺,因此天才的人際關係通常都很糟糕。我們需要關注此處當下,才能發揮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內心的感受,而同理心又是社交互動中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在雞尾酒會上遇見一名科學家,他很可能會喋喋不休地暢談自己的研究,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你毫無興趣。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我對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充滿熱情,但奇怪的是,我明顯缺乏和人類直接來往的需求。」還有:「我愛人類全體,但我討厭人類個體。」社會正義和人性都是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但實際和另一個人相處的經驗卻複雜多了。
愛因斯坦的個人生活也反映出他很難跟人維持關係。比起人類,他對科學更有興趣。他在跟第一任妻子離婚前兩年,就開始跟表妹有染,一離婚就娶了她。但第二段婚姻開始後不久,他又開始出軌,不但背著表妹和祕書交往,背後還有大概半打的女朋友。充斥多巴胺的大腦是祝福也是詛咒—大量多巴胺讓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但也讓他不停拈花惹草,無法把心思放在此處當下,專注發展長久的伴侶之愛。
了解天才的大腦如何運作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索高多巴胺者的人格,還有它的各種表現方式。我們前面也看過,追求享樂的人不但衝動、難以維持長遠關係,而且很容易有成癮問題。我們也知道,熱衷計畫的人習於保持疏離,一個人待在辦公室而非享受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時光。現在我們又看到了第三種可能:無論是畫家、詩人還是物理學家,充滿創意的天才通常很難建立人際關係,甚至看起來有些自閉症的傾向。6而且,多巴胺豐富的天才傾向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很容易不小心穿著不一樣的襪子、忘記梳頭就出門,而且通常會忽略現實世界中,發生在此處當下的種種事物。柏拉圖寫過一篇蘇格拉底的軼事,說他曾因為思考問題站在同一個地方一天一夜,完全沒注意到身邊發生了什麼事。
表面上看來,這三種個性天差地遠,但其實背後都有一些共通點。他們經常過度關注如何追求最好的未來,無法停下來欣賞自己所在的此處當下。追求享樂的人想要更多,但無論得到多少都不夠,無論他多麼期待未來能到手的快樂,都無法從中找到滿足感。一旦達成目標,他就會把注意力轉向新的目標。疏離的謀略家也很難在未來和當下之間找到平衡;他跟追求享樂者一樣需要不斷追求更多,只不過他的眼光比較長遠,追求的是榮譽、財富、權力等更抽象的滿足。而天才則是住在未知的世界裡,著迷於用他的工作讓未來變得更好。他們確實能改變世界,但這份執著也常讓他們對世人表現得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