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物理風雲近代篇:智慧巨光照亮自然奧祕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3933262系列名稱:
博雅文庫系列編號:
RE63定價:
480元作者:
蕭如珀、楊信男頁數:
464頁開數:
21x14.8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830出版日:
20240830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CIP:
309.9市場分類:
物理化學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七十多年前一本科普書《神秘的宇宙》迷住了一個初中學生,後來更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相信這本科普書《物理風雲》也會迷住許多今天的年青人,增進他們的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甚至還會影響其中一些人的人生軌跡。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楊振寧 於2014年
這是一本適合全家閱讀的科普讀物。看史上最富盛名的牛頓,他自認為是一個小孩,在真理大海邊嬉戲,偶而會撿到一顆較大的石頭,與更美麗的貝殼;再看舉世推崇的愛因斯坦,他極富想像力與創造力,但他時常提醒自己「……這種想法很迷人,但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在開我玩笑,讓我誤入歧途。」
還有更多的物理大師。他們的研究歷程不必然平坦,但他們鍥而不捨,這是偉大的科學家精神。本書在每一個重大物理事件中,探討科學巨人的事跡,希望藉由他們的人生,為我們增添生活的動力與樂趣。書內對愛因斯坦著墨最多,他的精神與智慧照亮了整個宇宙,是近代科學史上貢獻最輝煌的曠世奇才,期待著下一個愛因斯坦。
七十多年前一本科普書《神秘的宇宙》迷住了一個初中學生,後來更影響了他的人生軌跡。相信這本科普書《物理風雲》也會迷住許多今天的年青人,增進他們的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甚至還會影響其中一些人的人生軌跡。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楊振寧 於2014年
這是一本適合全家閱讀的科普讀物。看史上最富盛名的牛頓,他自認為是一個小孩,在真理大海邊嬉戲,偶而會撿到一顆較大的石頭,與更美麗的貝殼;再看舉世推崇的愛因斯坦,他極富想像力與創造力,但他時常提醒自己「……這種想法很迷人,但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在開我玩笑,讓我誤入歧途。」
還有更多的物理大師。他們的研究歷程不必然平坦,但他們鍥而不捨,這是偉大的科學家精神。本書在每一個重大物理事件中,探討科學巨人的事跡,希望藉由他們的人生,為我們增添生活的動力與樂趣。書內對愛因斯坦著墨最多,他的精神與智慧照亮了整個宇宙,是近代科學史上貢獻最輝煌的曠世奇才,期待著下一個愛因斯坦。
作者簡介
蕭如珀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曾任英語教師及環保資訊雜誌編輯。
楊信男
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回國後服務於台大物理系,曾任台大物理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理論核物理學家、台灣物理學會及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曾獲台灣物理學會特殊貢獻獎。
書籍目錄
1 邁克生(Albert Michelson)和莫立(Edward Morley)說明他們偵測發亮的乙太失敗了—1887年11月
2 倫琴(Wilhelm Conrad R—1895年11月8日
3 貝克勒(Henri Becquerel)發現了放射線—1896年3月1日
4 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發現電子—1897年10月
5 居里夫婦(Pierre and Marie Curie)發現了鐳—1898年12月
6 普朗克(Max Planck)黑體輻射的公式—1900年10月
7 「反物質」的先知—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的誕生—1902年8月8日
8 伍德(Robert Wood)揭穿了N射線的假象—1904年9月
9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光電效應—1905年3月
10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布朗運動—1905年5月
11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特殊相對論—1905年6月
12 能量和質量是等同的—1905年9月
13 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開始研究超導性—1911年4月
14 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和原子核的發現—1911年5月
15 蓋革(Hans Geiger)計數器的發明—1911年6月
16 薩庫-鐵特若得方程式(The Sackur-Tetrode Equation)—熵如何符合量子力學—1911年9月
17 波耳(Niels Bohr)向拉塞福說明他的原子模型—1913年3月6日
18 法蘭克(James Franck)研究原子和電子的碰撞—1914年4月
19 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奉命發展偵測火砲的聲波測距—1915年7月
20 提出X光譜線和原子序之間關係的莫斯利(Henry G. J. Moseley)在戰爭中陣亡了—1915年8月10日
21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廣義相對論—1916年
22 朗謬爾(Irving Langmuir)取得白熾燈的專利—1916年4月18日
23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預測了受激輻射(stimulated emission)—1917年
24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最大錯誤—1917年2月
25 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觀察日蝕以檢驗廣義相對論—1919年5月29日
26 亞婁(Rosalyn Sussman Yalow)的誕生—1921年7月19日
27 康普頓(Arthur H. Compton)發現X光與電子碰撞波長會增長—1923年4月
28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奠定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理論基礎—1924年
29 佩恩-加波施金(Cecilia Payne-Gaposchkin)改變宇宙的一天—1925年1月1日
30 包立(Wolfgang Pauli)宣布了不相容原理—1925年1月
31 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因X射線光譜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25年12月
32 薛丁格(Erwin Schr—1926年4月28日
33 路易斯(Gilbert Lewis)在給《自然》的信中造了「光子」一詞—1926年12月18日
34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測不準原理—1927年2月
35 拉曼(C. V. Raman)發現拉曼散射—1928年2月
36 愛因斯坦-西拉德冰箱的專利核准了—1930年11月11日
37 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與第一部迴旋加速器—1931年6月
38 柯克勞夫(John Cockcroft)和沃吞(Ernest Walton)分裂原子核—1932年4月14日
39 查兌克(James Chadwick)描述中子的發現—1932年5月
40 安德森(Carl D. Anderson)發現正電子—1932年8月
41 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933年10月18日
42 薛丁格(Erwin Schr—大約1935年3月
43 EPR弔詭(Einstein-Podolsky-Rosen paradox)的論文在《物理評論》發表—1935年5月
44 超流體的發現—1938年1月
45 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女性遺珠—麥特娜(Lise Meitner)—1924∼1967年
46 第一個自主性的核連鎖反應—1942年12月2日
47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1945年7月16日
48 最早飛行時間式質譜儀概念的提出—1946年4月
49 催生計算機的摩爾學院專題演講系列—1946年8月
50 量子電動力學發展史的關鍵:雪特島會議(The Shelter Island Conference)—1947年6月2∼4日
51 第一個電晶體的發明—1947年11月17日∼12月23日
52 化學元素的起源—1948年4月1日
53 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採用重整方法完構量子電動力學—1948年5月
54 預測卡西米爾效應的論文發表—1948年5月29日
55 梅爾(Maria Goeppert Mayer)和核殼層模型—1948年8月
56 原子動力第一次產生電力—1951年12月20日
57 現代計算科學之父:杜林(Alan Turing)的家遭竊—1952年1月23日
58 泰勒(Edward Teller)和氫彈—1952年11月1日
59 貝爾實驗室示範了第一個實用的矽太陽能電池—1954年4月25日
60 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的安全許可被撤銷—1954年6月29日
61 首次月球反射操作—1954年7月24日
62 論文〈氣泡室的特性〉在《物理評論》發表—1955年1月15日
63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追求一個統一的理論—1955年
64 宣布發現反質子—1955年10月19日
65 微中子的發現—1956年7月20日
66 宇稱守恆的推翻—1956年12月27日
67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啟用第一部冷子管—1957年2月6日
68 德維特(Bryce DeWitt)討論艾弗雷特(Hugh Everett)「多個世界」理論的信—1957年5月31日
69 巴丁(John Bardeen)、古柏(Leon Cooper)和施里弗(Robert Schrieffer)將他們的論文〈超導性的理論〉投寄發表—1957年7月
70 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進入地球軌道—1957年10月
71 雷射的發明—1958年12月
72 費曼(Richard Feynman)經典的加州理工學院講義—1959年12月29日
73 梅曼(Theodore Maiman)建造了第一部可運作的雷射—1960年5月16日
74 費曼(Richard Feynman)的「布朗式棘輪」和熱學第二定律—1962年5月11日
75 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建構夸克模型—1964年
76 潘若斯(Roger Penrose)開創性地證明了黑洞—1965年1月
77 在太空的動力—1965年4月3日
78 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在《科學》評論他的諾貝爾獎赫茲共振的研究—1967年10月13日
79 電弱交互作用的統一—1959∼1967年
80 宣布發現了脈衝星(Pulsars)—1968年2月
81 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1969年7月20日
82 發現介子開啟粒子世界新大門的鮑爾(Cecil Frank Powell)辭世—1969年8月9日
83 阿爾瓦瑞茲(Luis Alvarez)在《科學》雜誌上討論宇宙線和金字塔的論文—1970年2月6日
84 魅夸克的發現—1974年11月
85 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的專利—1975年11月25日
86 磁振造影在臨床診斷方面使用到基礎物理—1977年7月
87 掃描穿隧顯微鏡的發明—1981年9月
88 富勒烯(Fullerene,巴克球)的發現—1985年9月1∼11日
89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及其後續發展—1986年1月28日
90 超新星1987A的發現—1987年2月
91 蘇聯氫彈之父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辭世—1989年12月14日
92 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頂夸克的發現—1995年4月
93 超級原子的製造:第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1995年6月5日
94 宇宙的加速膨脹—1998年1月
95 美國費米實驗室宣布第一個微中子(tau neutrino)的直接證據—2000年7月21日
96 霍金(Stephen Hawking)承認賭黑洞資訊會遺失是錯誤的—2004年7月21日
97 發現石墨烯—2004年10月22日
98 宣布確定發現原子序118新元素—2006年10月
99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正式啟動—2008年9月10日
100 一般性相變理論的建構者威爾森(Kenneth Wilson)過世—2013年6月15日
推薦序/導讀/自序
序
近代科學輝煌的進展,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面貌,高度增進了全體人類生活的福祉,在許多方面還取代了宗教的角色,成為一般人的行為準則。了解科學史成為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一環,也有助於科學精神與態度的培養。物理是自然科學中最根本的一環,物理的發展基本上引導了歷史上各時期的科學發展,因此物理史被視為科學史的樞紐。
美國物理學會每月出刊的《美國物理學會通訊》(APS News)自2000年3月起,開闢了一個〈本月物理史〉的專欄,內容有趣,深具啟發性。因此,在徵得美國物理學會總編輯Alan Chodos博士的同意後,從2005年底開始,我們選擇史上當月的大事將其翻譯出來,定期刊登於我國物理學會發行的《物理雙月刊》中。之後,又蒙中國科學院北京高能物理所發行的《現代物理知識》採用,自2007年起同步刊登。
〈本月物理史〉的原文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物理專業知識,具有科普的功能,適合一般人閱讀,所以在翻譯了4年多後,我們決定將當時已刊登的50篇文章集結成冊,取名《物理奇才奇事》,於2009年由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與大家分享。到了2014年,我們又多譯了50篇,結合原先的50篇,加以再版。
之後我們持續翻譯,迄今總數已達200篇,而由於題材有限,〈本月物理史〉專欄也已幾近斷稿停止,所以我們決定做一總結,將這200篇依內容分成二冊出版。內容屬於古典物理者為一冊,稱之為古典篇,涉及量子及相對論物理的則另歸一冊,稱之為近代篇。很巧的是,這樣的分法,兩者各一半100篇。此外,為了吸引更多人的興趣,我們決定將書名改為《物理風雲》。
在古典篇中,除了翻譯的93篇外,另有7篇是我們自己所撰寫,包括伽利略(#8)、萊布尼茲(#15)、賈法尼(#20)、道爾頓(#38)、史托克斯(#43)、第一部電話的誕生(#66)和波茲曼(#74);在近代篇中,我們翻譯了91篇,撰寫了9篇:狄拉克(#7)、康普頓(#27)、朝永振一郎(#53)、微中子(#65)、蓋爾曼(#75)、電弱交互作用的統一(#79)、鮑爾(#82)、富勒烯(#88)和大型強子對撞機(#99)。
文章由如珀翻譯,她沒有物理背景,因此避開了所有艱澀的專業用詞,再由信男負責檢視所有的科學內容無誤。我們的小女兒是第一位讀者,她學商的背景耐心地逐篇閱讀,給了我們寶貴的意見。相信此書平實的風格會更適合一般的學生與家庭。
牛頓是古典物理的巨人,所以我們以他出生的農莊為古典篇的封面。當前物理學最前沿之一是宇宙學,因此我們採用星際的影像為近代篇的封面。
大家敬仰的楊振寧先生在看過本書之後,給了我們很大的肯定,並同意推薦給年輕學子,是我們極大的光榮。他推薦本書的話附在封底。在此向他表達最大的謝意
最後,我們要衷心感謝Chodos博士和兩位原文作者—自由作家Jennifer Quellette女士及APS News的編輯Ernie Tretkoff女士—慨然同意我們將譯文集結成冊出版,並向所有關心,提供意見的朋友們致謝。
蕭如珀、楊信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