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螳螂日記簿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6269741892系列名稱:
go outdoor系列編號:
1FO019定價:
680元作者:
黃仕傑頁數:
256頁開數:
14.8x21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240318出版日:
20240318出版社:
紅樹林(城邦)CIP:
略市場分類:
物理化學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外形奇特的螳螂應該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昆蟲種類之一,不僅因為牠們擁有炫目的外表,更因為牠們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時時不忘祈禱的姿態,讓人不留下深刻印象也難。
本書揭露了螳螂林林總總的有趣生態以及特有的行為語言,讓野外自然觀察更添樂趣。
作者詳盡介紹台灣螳螂的種類與生態特色,更將其飼養收藏的國外螳螂,以世界螳螂大觀園慷慨分享許多特殊罕見的種類與生態,其中三花的蘭花螳、魔花螳與刺花螳,可以說是將螳螂世界的偽裝行為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讓人大開眼界。
螳螂可以觀察,可以飼養,也可製成標本永久保存。想跟螳螂做朋友,這本書是一個最好的開始。
【目錄】
1 神祕祈禱者
2 螳螂的衣食住行
3 螳螂的行為語言
4 螳螂的生命延續
5 殺手螳螂的輓歌
6 台灣螂大校閱
7 世界螳螂大觀園
8 簡單的螳螂飼養觀察
9 留住螳螂的美麗容顏
外形奇特的螳螂應該可以說是最廣為人知的昆蟲種類之一,不僅因為牠們擁有炫目的外表,更因為牠們若有所思的表情以及時時不忘祈禱的姿態,讓人不留下深刻印象也難。
本書揭露了螳螂林林總總的有趣生態以及特有的行為語言,讓野外自然觀察更添樂趣。
作者詳盡介紹台灣螳螂的種類與生態特色,更將其飼養收藏的國外螳螂,以世界螳螂大觀園慷慨分享許多特殊罕見的種類與生態,其中三花的蘭花螳、魔花螳與刺花螳,可以說是將螳螂世界的偽裝行為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讓人大開眼界。
螳螂可以觀察,可以飼養,也可製成標本永久保存。想跟螳螂做朋友,這本書是一個最好的開始。
【目錄】
1 神祕祈禱者
2 螳螂的衣食住行
3 螳螂的行為語言
4 螳螂的生命延續
5 殺手螳螂的輓歌
6 台灣螂大校閱
7 世界螳螂大觀園
8 簡單的螳螂飼養觀察
9 留住螳螂的美麗容顏
作者簡介
姓名:黃仕傑
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不愛念書,只喜歡自然觀察,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四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捩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原生動、植物知識。近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曾任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現為三立電視《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同時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為《國語日報》科學版和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專欄作者,以及小學國語課文〈馬達加斯加 出發!〉作者,經常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昆蟲臉書》、《帶著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好家在森林》、《昆蟲上菜》(遠見天下文化出版),《霸王甲蟲小百科》、《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甲蟲日記簿》、《鍬形蟲日記簿》、《甲蟲日記簿2》、《植物日記簿》和《假仙生物日記簿》(紅樹林出版)。
相關著作:《假仙生物日記簿》《植物日記簿:熱血阿傑的觀察與培植筆記》《甲蟲日記簿2:熱血阿傑的觀察與繁殖飼養筆記》《鍬形蟲日記簿(新版)》《甲蟲日記簿:熱血阿傑的自然觀察筆記》《鍬形蟲日記簿》
推薦序/導讀/自序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詹美鈴博士推薦
忘了什麼時候開始認識阿傑這位可愛的陽光大男孩,只覺得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熱情與歡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帶著日本學者大林延夫和山迫淳介博士到我辦公室聊天的那一次,我向他展現在美國史密森博物館購買的模擬螳螂複眼的玩具眼鏡,具有赤子之心的阿傑,立刻戴著眼鏡和那些日本學者玩了起來,整個辦公室瞬間充滿了歡樂,就在那時我看到了阿傑的真與稚。
猶記我大一剛唸昆蟲系時,在某次因緣際會中,取得了剛從螵蛸出來的斧螳若蟲,我將牠們當成寵物養在宿舍裡,然後每天到浴室捉蛾蚋給牠們吃,許多女生都用異樣眼光看著我。等螳螂大些,我再捕捉較大蟲子餵食,每脫一層皮,就以膠帶將蛻黏好,並寫下蛻皮記錄,還曾好奇地用繩子綁著蝗蟲屍體在螳螂前面晃動,看牠們會不會被騙而捕食。更荒謬的是,我當時還用黑色奇異筆將螳螂的複眼塗黑,看螳螂是否還能捉到獵物。當時的試驗結果已不復記憶,但肯定的是,所做的粗糙試驗只希望能更進一步瞭解既可怕又可愛的螳螂習性。如果阿傑的書早在我捉到螳螂前就出版了,搞不好,我會深受吸引而一頭栽進螳螂世界,成為螳螂分類學家。真是相見恨晚。
2003年,當年唸東海大學的周倖瑜來科博館找我,表示她的學士專題討論想進行台灣螳螂的分類,這是我第二次與螳螂結緣。我鼓勵她多看看各個博物館的標本,先從標本開始練功,透過標本了解螳螂的形態、變異、分布及出現的季節時間,再到野外進行觀察及採集,有事半功倍之效。很高興她所發表的學士論文,也成了阿傑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科普書籍的撰寫看似簡單,其實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自然觀察書籍更是困難,除了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精確的知識和豐富的圖片輔助,最重要的是能深入淺出的將觀察到的行為及現象生動地寫出來。阿傑就有這樣的好眼睛、好技能和說故事能力,讓他的書得以一本本的出,且本本暢銷。他的第一本《昆蟲臉書》拍盡各種昆蟲的臉,我們看到阿傑的細微觀察能力、高深的拍照功力,以及令人驚奇的想像力;第二本《帶著孩子玩自然》道盡各種培養孩子觀察力、好奇心及尋找答案的能力,我們看到阿傑對孩子的耐心、思考的全面性和豐富的遊歷經驗;第三本即是本書《螳螂日記簿》,則寫盡螳螂的形態、習性、棲息地、天敵、各國有趣螳螂種類,和飼養與應用等知識,我們看到阿傑在螳螂方面的專業功力、經年累月所拍攝的精彩圖庫,和對昆蟲的熱愛。下一本也令人期待。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寫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是我以前指導教授最喜歡的一首詩,常用來表示他的孤寂研究生涯。這本書精彩絕倫,絕非荒唐言,但作者拍照的辛苦、對事情的執著與對大自然的癡迷,則在本書中一覽無遺,保證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