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有誰聽到座頭鯨在唱歌:九位先驅科學家的海洋保育故事
原文書名:
產品代碼:
9789869369336系列名稱:
Life001系列編號:
XBLN0002定價:
300元作者:
張文亮頁數:
176頁開數:
17x23裝訂:
平裝上市日:
20161123出版日:
20161123出版社:
字畝文化-遠足文化CIP:
309.9市場分類:
自然科學(一般大眾)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最受歡迎的台大通識課教授、三屆金鼎獎得主 張文亮 最新科普好書
河馬教授獻給 喜愛在海邊聽故事的你 最美麗的禮物
請用心聆聽 海洋的頻率
自然的嘆息
座頭鯨,在海洋底下訴說的動人旋律……
座頭鯨是海洋生物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牠的歌聲柔和又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的歌聲不同,每首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每一隻座頭鯨會唱的數目不同,每首歌的節奏也不同。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在海底的世界,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
臺灣是個海洋國家,但我們從不了解海洋之美。
海洋給我們豐富的寶藏,讓我們了解大自然的智慧,更要善用海洋帶給我們的資源。海洋無國界,透過本書,希望在每一位讀者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進一步瞭解海洋的企求。
內容包括:全世界第一個海龜守護者、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保衛藍鯨的先鋒、螃蟹研究專家、保育海豹第一人等等科學家的動人故事
目錄
序 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1. 海龜英雄傳:第一個保育海龜的人
2. 我的一生,在給漁村的孩子一個禮物:第一個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
3. 阿拉斯加冷風無法凍結的熱情:保護海豹的第一人
4. 以認識海洋螃蟹為一生的職志:分類全世界螃蟹的專家
5. 永遠不想從海洋學校畢業的學生:近代海洋安全魚獲量的提出者
6. 我把愛轉成輕晃海濱蘆葦的微風:第一個潮間帶的戲劇家
7. 夜,南極十字星座下的航駛:保護藍鯨的先鋒
8. 有誰想到好吃的河蜆很可怕:第一個發現河蜆警訊的人
9.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後記
序
序: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科隆(Ray krone, 1922-2000)教授是我「波浪力學」的老師,他長得高瘦,一頭白髮。不曉得是不是皮膚的病變,他的臉比白人的皮膚更白,我們私下都稱他「白臉教授」。他講話很慢,走路的速度也慢。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黑貓偵察航空隊(Photo Reconnaissance Squadron)P-38(閃電式轟炸偵察機)的機長,多次進入敵人領空,拍攝照片,曾是飛航英雄。
百年之後
他來授課前,才剛經歷一場嚴重的心臟病,只要站著講課稍微久一點,就必須坐到椅子上休息。波浪力學有許多的數學,他又在課程內容加入泥沙在水中的推移,增加課程的難度。開學後,上課的學生一直減少,最後只剩下五至七人。
事隔二十多年,他上課的內容我大多都忘了,但有一件事難忘。課餘,他開著一輛九人座的車子,載學生到舊金山海灣看海。他開車時不太說話,抵達海邊後,自後車廂拿出一把大鏟子,扛在肩上,戴上帽子,大步走向海灘。他選個地方,坐在岸邊看海。起初我們不明就裡,坐在他身邊,陪他一起看海。幾分鐘後,他站起來,在海灘上鏟了一個洞,而後講解海浪對海沙粗細、排列、方位的影響。然後他問我們:「你們認為一百年後,這裡會怎麼樣?」
更深的意涵
科隆是位傑出的海港工程師,他建造不少港口,包括加州舊金山灣的海港。他從來不說他進行的港灣工程帶來多大的經濟好處,只談論港口建造對周遭海灘與河口漂沙的關係。他要我們思考所設計的工程,百年之後,會有什麼影響?
與他曬了太陽、吹了海風,他請學生們到海邊的餐廳吃好吃的螃蟹與龍蝦料理,可是對我而言,他教導我的,超過那些美味。科隆教授教過我這一班之後不久就退休了。
溼地的保育
一九九○年,我回到台灣當大學教授。我常到許多的海邊看浪、看水流、看港灣設計。我並沒有成為港灣工程師,反而逐漸喜歡上潮間帶的生物。我參與不少台灣濱海溼地的保育及調查——台北關渡溼地的設計、新竹香山溼地的保育、宜蘭無尾港溼地的水質淨化、嘉義朴子溪口保護區的調查、台南曾文溪口鹽田的維護與台東夢幻湖溼地的復育等。我請了一些工程師保護海濱溼地,我愈來愈喜歡海洋的生物。
我出國時,也到幾個著名的海域去看如何設置海洋生物——海豹、鯨魚、與海鳥的保護區,並體會他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
海洋生物的學習
有四本書幫助我學習海洋生物學:1982年,紐約州立大學Jeffrey Levinton教授所著的《海洋生態學》(Marine Ecology, Prentice-Hall Inc.出版);1989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hn Day教授、紐約州立大學Charles Hall教授、馬里蘭大學Michael Kemp、與墨西哥大學Alejandro Yáñez-Arancibia 合著的《潮間帶生態學》(Estuarine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出版);1993年,加州大學James Nybakken 所著的《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出版);2000年,加拿大貝爾福德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K.Mann所著的《海洋生態學》(Ecology of Coastal Waters, Blackwell Science. 出版)。
尤其是James Nybakken教授海洋生物研究站的所在地「莫斯蘭汀」(Moss Landing),是加州大學海岸生物護庇中心。我去了數次,參訪該中心對海岸地型的保護,海洋生物的保育,與海鮮教育的呈現。也為台灣近年來以觀光、建旅舍、建港、倒垃圾、與工業生產之名,大肆破壞海岸,感到難過。
開在海濱的課
不知道一個大學教授在學校教了十多年的自然科學與溼地生態的課,還能為保護台灣的海岸環境做些什麼?
我的研究生涯,像是游牧,哪裡有研究經費,就往哪邊靠攏;哪裡有政府的標案,就身上插著旗,手上拿把刀,騎著戰馬,嘶吼著往那邊衝。不是沒有成功過,不是沒有輝煌時,只是過了六十歲,反而羨慕帶著孩子、學生,坐在海邊聽浪聲、看夕陽。潮水流到那裡,我們脫下鞋子,一起大叫,在浪水前端跑。
木炭行軍
二○一四年,我放下一些工作與例常的會議,租了一輛四十人座的遊覽車,帶著孩子們和學生們到海邊。我們一起散步、看海、看鳥、看濱海的植物。途中他們問我許多有趣的問題,我能答就答,答不出來的,就成為我的思索。他們常說:「這麼美麗的海邊,怎麼以前都不知道?」我說:「只要你慢慢地走,靜靜地看,你會發現到處都是美。」
海邊散步,我們經常流了許多汗,又曬得黑黑的,可是孩子們引以為榮,說我們是「木炭隊伍」。我在學生的臉上看到未來的光采;在孩子的眼中看到未來的希望。我想,這是當年科隆老師在我臉上、眼中所看到的吧!海洋無國界,他在一個外國學生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對海洋進一步了解的企求。我也告訴孩子,如果試著了解海洋,會發現海洋帶給我們的豐富,絕對超過海鮮。認識海洋是了解大自然的智慧,與善用海洋資源的傳承與使命。
海洋生態遊覽車上說的故事
孩子們都叫我「河馬」。「河馬老師,海的裡面有什麼?」孩子問道。孩子裡有各年級的學生,如何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講解呢?我用說故事的方式。但我不想把海洋的故事講得太悲情,在遊覽車上返程時,我講了海葵的故事、海龜的故事、螃蟹的故事、鯨魚的故事等,雖然孩子大多累了,睡了,但是,我可以為一雙未睡孩子的眼,繼續講下去。期待他們勇敢,到大自然冒險,與對大自然有愛。
這本書是那些故事的文字稿,是為木炭隊伍成員寫的。書裡探討的主題,大都是我在國外參訪海洋生物保育時聽了一些,回國後,我尋找相關書籍與研究報告將其補全。
我逐漸體會,認識海洋生物是所有與海洋有關工程的第一步,否則無法面對百年之後。
願孩子們愛海洋,有天在人生的旅程上,也能揚帆出去。期待在你們的夢中,有一天,也可以聽到座頭鯨在唱歌。
內容
第九章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全世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座頭鯨是海洋裡,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
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但是歌聲很柔和、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唱的歌不同,
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唱歌的數目也不同。
有的唱五至七首,有的會唱到二十首。
每首歌的節奏、長短也不同,
有些歌,約唱二十分鐘,
有的歌可唱二十二個小時之久。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等,海底的世界,
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這使得海水之下不寧靜,而是魚聲喧譁。
可惜,即使座頭鯨是海中的低音歌王,
人類還是不斷除滅這海中的聲樂家。
長期以來,
人類不在乎這音樂家是在唱什麼歌,只在乎牠的肉好不好吃;
人類也不在乎牠的歌聲好不好聽,只在乎牠體內的油夠不夠多。
也許,有個很重要的任務,
我們需要為人類開設
「座頭鯨的音樂教室」。
多賓(William Dawbin, 1921-1998)是自然科學史上研究座頭鯨(hampback whale)歌唱的先鋒。他從一九五一年開始,秉持著驚人的毅力,花費四十年的時間,約記錄一千隻座頭鯨的歌聲。他仔細地傾聽,了解每隻座頭鯨的唱法,以此了解座頭鯨在海洋的遷移、活動、繁殖、覓食等行為。他用此訂定保護座頭鯨的資料,突破長期以來人類無法了解鯨類的瓶頸。
一個島嶼一個兵
多賓是紐西蘭人,生於菲爾丁(Fielding)。他就讀紐西蘭大學醫學系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國家徵召,派到坎貝爾群島(Campbell)當情報官。他要帶著一把來福槍、一些軍糧與一架無線電報機,在坎貝爾群島中的一座無人島上當守衛,以監督日軍的潛水艇或是德國的戰艦是否出現。他從一九四三年開始守衛無人島,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他都沒看到過一艘敵軍的船隻,反倒經常看到成群的座頭鯨在海上活動。他大概是全世界最無聊的守衛,每天面對茫茫無人的大海,只好記錄所看到的座頭鯨數目,並嘗試辨識牠們每一隻的特徵。只是他沒有向軍方報告每天有幾隻座頭鯨游過。
戰後,他回到大學完成學業。一九四六年,他到澳洲就讀雪梨大學醫學研究所,研究人體運動神經學,當時這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但是,他依然難忘座頭鯨。隔年,他聽說英國皇家南極探測船「發現二號」(Discovery Ⅱ)要徵募人員,調查鯨魚的迴游,他以船醫的身分前往報名。沒想到他這個完全沒有航海經驗的人,憑著熱忱,竟然被錄取了。
探險南極海
而後三年,他隨船探勘紐西蘭到南極洲的廣大海域。多賓寫道:「進行海上探勘時,我需要沿途量測海深、洋流、流速。冬天時,這裡每天都是黑夜,風浪很大,有時溫度低到攝氏負五十度。許多人聲稱南極海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很少人敢前來。然而一大片寧靜的海域,卻是我學習認識海洋的機會。大海的探險,讓我培養出堅強的身體與勇敢的毅力。」一九五○年,任務結束,他回到澳洲當醫生,做得還不錯,但是他又想起了座頭鯨。
一九五一年,他到「庫克海峽鯨魚觀察站」(Cook Strait Whaling Station)擔任鯨魚觀察員。庫克海峽位於紐西蘭北島與南島之間,平均寬度約四十一公里,是許多座頭鯨迴游的地方。當地的毛利人告訴他:「座頭鯨通過時,吵得很。不知道牠們在叫什麼?」這話讓他想到了他的無線電,於是他改裝無線電的收音接頭,放到水裡錄音,竟然清楚地錄到座頭鯨的叫聲。有人譏笑他說:「用錄音機錄鯨魚的聲音?這根本不是在觀察鯨魚。」他卻認為觀察不是只用看的,也可以用聽的。
鯨魚音域學
他將所錄的叫聲轉成音頻,訝異地發現座頭鯨的叫聲是有規律性地重複,而每一隻座頭鯨的叫聲都不同,他認為可以以此標示每一隻座頭鯨。這是近代海洋生物學的大發現,這種辨認方式後來稱為「鯨魚音域學」(Whale Acoustic)。多賓寫道:「原來座頭鯨發出的是有意義的聲音,牠們在呈現水裡世界的事。讓我能夠從鯨魚的角度,而不是人類的角度,看海裡的環境。」他駕著小船出去跟蹤座頭鯨,觀察在牠們發出聲音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很辛苦的工作,船在海面上,座頭鯨在海面下,他經常會追丟。
他發現座頭鯨對船的引擎聲很敏感,感到緊張時會快速逃逸。他寧願不是追鯨能手,也不為了研究,加快船速去追逐。他堅持研究的重點是關懷座頭鯨,而非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傷害座頭鯨。他不想追到底,而是與英國、俄國、日本、美國的愛鯨者聯絡,請他們協助,用錄音的方法,互相分享並比對的心得。這些人的合作,形成評估安全捕鯨的科學論證,後來,他們一起加入「國際捕鯨協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成為「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的各國代表,促成日後全面禁捕座頭鯨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多賓已成為著名的座頭鯨專家,並擔任雪梨大學動物學系的教授。
國家海洋政策的訂定
但是,多賓寫道:「國家的海洋政策,不應該定在能得多少的漁獲量,或在爭取多少海域是自己的領海。而是長期投入認識海洋與海洋生物的研究,做為與國際合作,一起訂定保護海洋政策的基礎。我認為研究生命科學的精神,是讓人以一生之久來進行的,期待能做為理性判斷的基礎、合理決策的依據。」
當時,有人認為座頭鯨發聲,只是單純為了求偶。一九六○年,多賓提出反對意見,他提出:「座頭鯨的發聲,有的是為了求偶,有的是雄鯨之間的溝通,有的是大鯨在引導幼鯨,有的是用聲波反射判斷水深,有的是對同夥發出警告,有的是用回聲判斷洋流的速度等。不要老是把生物複雜的行為歸屬於性的需求。」
座頭鯨的迴游
他也發現座頭鯨的幼鯨經常在淺海的珊瑚礁岩覓食,這證明戈斯在十九世紀提出的論點,珊瑚礁岩在保育幼鯨方面的重要性。他又發現座頭鯨經常接近海岸的原因,原來近海深度三十至六十公尺處有許多浮游性植物,座頭鯨在那裡攝食。他提出:「如果人類活動,使得近海水色汙濁,減少浮游性植物的生長,將使座頭鯨失去足夠的食物。」
他也發現座頭鯨是遷移的生物,三月會自寒冷的海域游到較熱的水域;夏天生產幼鯨;秋天大量進食浮游性植物、小蝦與小魚,以儲存養分;十一月再游到寒冷的水域;冬天幾乎沒有進食。多賓為保護座頭鯨長期努力,但一直不滿意成果。這些都是重要的認識,但是大多數的人只在乎如何獵捕座頭黥,而非認識座頭鯨生長的所需。
水下的噪音
他對外發表座頭鯨的遷移路徑,期待船隻避開座頭鯨迴游的區域。外界卻將這些資料當做更容易獵殺座頭鯨的資訊。他期待成立座頭鯨的安全水域,結果吸引更多賞鯨船前來。賞鯨船的引擎成為在水中傳播的噪音,干擾座頭鯨聞聲辨位。結果,一隻隻座頭鯨迷失在海洋中,孤單地死亡。多賓向外界呼籲:「我們若要看座頭鯨出現,背後必須有百年的努力。鯨魚觀賞者,要了解鯨魚的習性與需求,不是為觀賞而觀賞。」
一九七二年,澳洲才訂定禁止捕獵座頭鯨的規定,但是偷捕者多,效果有限。多賓認為:「愈多捕鯨的地方,若改成正確賞鯨的所在,能帶給漁民另一種收益。遠距離的觀察,才是賞鯨正確的方式。」
座頭鯨的保育價值
他一生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費。海洋生物學不是熱門的領域,澳洲政府始終不認為座頭鯨有多重要。百年來,各國政府、企業、海產業,從海洋生物身上獲得很多利益,卻很少回饋海洋知識的了解。他為普世共有的資源——座頭鯨,默默地付出,他寫道:「座頭鯨是各國海上共有的資源,牠們是有智慧的生命,應該讓牠們在海上享有更多的安全與自由。」
多賓的研究,對於海洋鯨類學有幾個貢獻:第一,人類對於座頭鯨不再是完全的無知,以致傷害牠們也不自知;第二,座頭鯨需要保護,人類不能只為獲得鯨油與鯨肉而不斷獵殺,如此將使這種鯨魚滅絕;第三,座頭鯨的歌聲可以幫助人類了解鯨魚的世界、遷移、飼食等;第四,座頭鯨的歌聲可以讓人了解海面下的世界,如洋流的運動等。
分享成果的人
一九八七年,多賓也用水下錄音研究海豚的語言,嘗試了解不同種類海豚的語言,但因為海豚的叫聲比座頭鯨複雜,所以他的成果有限。他轉而研究紐西蘭的海蛇,他記錄海蛇游動時的聲音,來判斷海蛇的活動區域。他發現海蛇大都在白天活動,偏好較熱的海域,以礁岩的魚類為主食,會利用海流運動,游來較為省力。他也發現海蛇非常挑食,只吃固定的幾種魚類。所以海蛇大都分散,避免海域的重疊。多賓寫道:「不要以為魚游來游去只是無意義的活動,或頂多是為了求偶與覓食。要保持好奇,持續地探索,才能更了解海洋生物的世界。」
他被普世稱為「座頭鯨的知音」,他卻寫道:「除非真心愛你所關心的生物,否則不要去研究。」多賓常為找不到座頭鯨而難過,不是擔心研究做不出來,而是擔心太多座頭鯨受傷、死亡,成群消失在大海中。他說:「我研究的熱忱,就像座頭鯨要到較熱的海域。我們要有熱忱,才能有研究的發現。光是一時的好奇,還不夠從事海洋生物的工作,要有長期的委身,才有結果。」
科學研究者的眼光
多賓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贈送給澳洲雪梨博物館,以分享給更多人,並且把成就歸功於與他合作的夥伴與學生。他寫道:「科學研究的榮譽,若只歸給一個人,就不能持續。」「海下錄音,尚不是調查座頭鯨最好的方式,因為許多雌的座頭鯨不發聲。所以我的研究方法只是初步而已。」
座頭鯨之歌,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到了二十世紀後期,科學家才發現座頭鯨的嘴唇下方有個腔管(phonic lip),腔管一直轉到頭部的上方,腔管內有許多音瓣,座頭鯨正是利用這個發聲器官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座頭鯨的知音
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高,聲音在水中的傳遞比在空氣中快了約四倍,加上座頭鯨的游速、游向不同,也會影響聲音傳播的音效,所以光用錄音的方法,的確不夠。二十一世紀,有人想編座頭鯨之歌,用類似音頻來與座頭鯨溝通,但尚未成功。如今,普世有更多人關心座頭鯨的唱歌,這應該感謝多賓的努力。
一九九二年,多賓中風,再也不能出海了。他看到新一代的洋生物學家多留在陸地上做研究,不想出海,這讓他感到憂心,更對於他徒有研究座頭鯨的權威之名,世界上的座頭鯨卻一直在減少,而失望至極。他的妻子是個圖書館員,邀他一起考證紐西蘭毛利人的捕鯨法。晚年,他經常坐在輪椅上,望著紐西蘭的海面,數算座頭鯨,直到夜幕低垂才被推回去。
他晚年說:「認識座頭鯨,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了解這些大型的生物,在大海中游來游去,是有其意義的。」
最受歡迎的台大通識課教授、三屆金鼎獎得主 張文亮 最新科普好書
河馬教授獻給 喜愛在海邊聽故事的你 最美麗的禮物
請用心聆聽 海洋的頻率
自然的嘆息
座頭鯨,在海洋底下訴說的動人旋律……
座頭鯨是海洋生物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牠的歌聲柔和又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的歌聲不同,每首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每一隻座頭鯨會唱的數目不同,每首歌的節奏也不同。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在海底的世界,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
臺灣是個海洋國家,但我們從不了解海洋之美。
海洋給我們豐富的寶藏,讓我們了解大自然的智慧,更要善用海洋帶給我們的資源。海洋無國界,透過本書,希望在每一位讀者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進一步瞭解海洋的企求。
內容包括:全世界第一個海龜守護者、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保衛藍鯨的先鋒、螃蟹研究專家、保育海豹第一人等等科學家的動人故事
目錄
序 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1. 海龜英雄傳:第一個保育海龜的人
2. 我的一生,在給漁村的孩子一個禮物:第一個保護潮間帶的科學家
3. 阿拉斯加冷風無法凍結的熱情:保護海豹的第一人
4. 以認識海洋螃蟹為一生的職志:分類全世界螃蟹的專家
5. 永遠不想從海洋學校畢業的學生:近代海洋安全魚獲量的提出者
6. 我把愛轉成輕晃海濱蘆葦的微風:第一個潮間帶的戲劇家
7. 夜,南極十字星座下的航駛:保護藍鯨的先鋒
8. 有誰想到好吃的河蜆很可怕:第一個發現河蜆警訊的人
9.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後記
序
序:有聽到座頭鯨在唱歌嗎?
科隆(Ray krone, 1922-2000)教授是我「波浪力學」的老師,他長得高瘦,一頭白髮。不曉得是不是皮膚的病變,他的臉比白人的皮膚更白,我們私下都稱他「白臉教授」。他講話很慢,走路的速度也慢。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黑貓偵察航空隊(Photo Reconnaissance Squadron)P-38(閃電式轟炸偵察機)的機長,多次進入敵人領空,拍攝照片,曾是飛航英雄。
百年之後
他來授課前,才剛經歷一場嚴重的心臟病,只要站著講課稍微久一點,就必須坐到椅子上休息。波浪力學有許多的數學,他又在課程內容加入泥沙在水中的推移,增加課程的難度。開學後,上課的學生一直減少,最後只剩下五至七人。
事隔二十多年,他上課的內容我大多都忘了,但有一件事難忘。課餘,他開著一輛九人座的車子,載學生到舊金山海灣看海。他開車時不太說話,抵達海邊後,自後車廂拿出一把大鏟子,扛在肩上,戴上帽子,大步走向海灘。他選個地方,坐在岸邊看海。起初我們不明就裡,坐在他身邊,陪他一起看海。幾分鐘後,他站起來,在海灘上鏟了一個洞,而後講解海浪對海沙粗細、排列、方位的影響。然後他問我們:「你們認為一百年後,這裡會怎麼樣?」
更深的意涵
科隆是位傑出的海港工程師,他建造不少港口,包括加州舊金山灣的海港。他從來不說他進行的港灣工程帶來多大的經濟好處,只談論港口建造對周遭海灘與河口漂沙的關係。他要我們思考所設計的工程,百年之後,會有什麼影響?
與他曬了太陽、吹了海風,他請學生們到海邊的餐廳吃好吃的螃蟹與龍蝦料理,可是對我而言,他教導我的,超過那些美味。科隆教授教過我這一班之後不久就退休了。
溼地的保育
一九九○年,我回到台灣當大學教授。我常到許多的海邊看浪、看水流、看港灣設計。我並沒有成為港灣工程師,反而逐漸喜歡上潮間帶的生物。我參與不少台灣濱海溼地的保育及調查——台北關渡溼地的設計、新竹香山溼地的保育、宜蘭無尾港溼地的水質淨化、嘉義朴子溪口保護區的調查、台南曾文溪口鹽田的維護與台東夢幻湖溼地的復育等。我請了一些工程師保護海濱溼地,我愈來愈喜歡海洋的生物。
我出國時,也到幾個著名的海域去看如何設置海洋生物——海豹、鯨魚、與海鳥的保護區,並體會他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
海洋生物的學習
有四本書幫助我學習海洋生物學:1982年,紐約州立大學Jeffrey Levinton教授所著的《海洋生態學》(Marine Ecology, Prentice-Hall Inc.出版);1989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hn Day教授、紐約州立大學Charles Hall教授、馬里蘭大學Michael Kemp、與墨西哥大學Alejandro Yáñez-Arancibia 合著的《潮間帶生態學》(Estuarine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出版);1993年,加州大學James Nybakken 所著的《海洋生物學》(Marine Biolog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出版);2000年,加拿大貝爾福德海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K.Mann所著的《海洋生態學》(Ecology of Coastal Waters, Blackwell Science. 出版)。
尤其是James Nybakken教授海洋生物研究站的所在地「莫斯蘭汀」(Moss Landing),是加州大學海岸生物護庇中心。我去了數次,參訪該中心對海岸地型的保護,海洋生物的保育,與海鮮教育的呈現。也為台灣近年來以觀光、建旅舍、建港、倒垃圾、與工業生產之名,大肆破壞海岸,感到難過。
開在海濱的課
不知道一個大學教授在學校教了十多年的自然科學與溼地生態的課,還能為保護台灣的海岸環境做些什麼?
我的研究生涯,像是游牧,哪裡有研究經費,就往哪邊靠攏;哪裡有政府的標案,就身上插著旗,手上拿把刀,騎著戰馬,嘶吼著往那邊衝。不是沒有成功過,不是沒有輝煌時,只是過了六十歲,反而羨慕帶著孩子、學生,坐在海邊聽浪聲、看夕陽。潮水流到那裡,我們脫下鞋子,一起大叫,在浪水前端跑。
木炭行軍
二○一四年,我放下一些工作與例常的會議,租了一輛四十人座的遊覽車,帶著孩子們和學生們到海邊。我們一起散步、看海、看鳥、看濱海的植物。途中他們問我許多有趣的問題,我能答就答,答不出來的,就成為我的思索。他們常說:「這麼美麗的海邊,怎麼以前都不知道?」我說:「只要你慢慢地走,靜靜地看,你會發現到處都是美。」
海邊散步,我們經常流了許多汗,又曬得黑黑的,可是孩子們引以為榮,說我們是「木炭隊伍」。我在學生的臉上看到未來的光采;在孩子的眼中看到未來的希望。我想,這是當年科隆老師在我臉上、眼中所看到的吧!海洋無國界,他在一個外國學生的生命裡,刻下對海洋的愛,與對海洋進一步了解的企求。我也告訴孩子,如果試著了解海洋,會發現海洋帶給我們的豐富,絕對超過海鮮。認識海洋是了解大自然的智慧,與善用海洋資源的傳承與使命。
海洋生態遊覽車上說的故事
孩子們都叫我「河馬」。「河馬老師,海的裡面有什麼?」孩子問道。孩子裡有各年級的學生,如何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講解呢?我用說故事的方式。但我不想把海洋的故事講得太悲情,在遊覽車上返程時,我講了海葵的故事、海龜的故事、螃蟹的故事、鯨魚的故事等,雖然孩子大多累了,睡了,但是,我可以為一雙未睡孩子的眼,繼續講下去。期待他們勇敢,到大自然冒險,與對大自然有愛。
這本書是那些故事的文字稿,是為木炭隊伍成員寫的。書裡探討的主題,大都是我在國外參訪海洋生物保育時聽了一些,回國後,我尋找相關書籍與研究報告將其補全。
我逐漸體會,認識海洋生物是所有與海洋有關工程的第一步,否則無法面對百年之後。
願孩子們愛海洋,有天在人生的旅程上,也能揚帆出去。期待在你們的夢中,有一天,也可以聽到座頭鯨在唱歌。
內容
第九章
有誰,聽過座頭鯨在唱歌?全世界保護座頭鯨的第一人
座頭鯨是海洋裡,最會唱歌的魚之一。
只有公的座頭鯨會唱歌,
牠的體長可達十三公尺,體重可到四十噸重,
但是歌聲很柔和、低沉。
每一隻座頭鯨唱的歌不同,
唱出的音頻也不同,
唱歌的數目也不同。
有的唱五至七首,有的會唱到二十首。
每首歌的節奏、長短也不同,
有些歌,約唱二十分鐘,
有的歌可唱二十二個小時之久。
原來,除了人類、雀鳥、蟋蟀等,海底的世界,
還有愛唱歌的生物。
這使得海水之下不寧靜,而是魚聲喧譁。
可惜,即使座頭鯨是海中的低音歌王,
人類還是不斷除滅這海中的聲樂家。
長期以來,
人類不在乎這音樂家是在唱什麼歌,只在乎牠的肉好不好吃;
人類也不在乎牠的歌聲好不好聽,只在乎牠體內的油夠不夠多。
也許,有個很重要的任務,
我們需要為人類開設
「座頭鯨的音樂教室」。
多賓(William Dawbin, 1921-1998)是自然科學史上研究座頭鯨(hampback whale)歌唱的先鋒。他從一九五一年開始,秉持著驚人的毅力,花費四十年的時間,約記錄一千隻座頭鯨的歌聲。他仔細地傾聽,了解每隻座頭鯨的唱法,以此了解座頭鯨在海洋的遷移、活動、繁殖、覓食等行為。他用此訂定保護座頭鯨的資料,突破長期以來人類無法了解鯨類的瓶頸。
一個島嶼一個兵
多賓是紐西蘭人,生於菲爾丁(Fielding)。他就讀紐西蘭大學醫學系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國家徵召,派到坎貝爾群島(Campbell)當情報官。他要帶著一把來福槍、一些軍糧與一架無線電報機,在坎貝爾群島中的一座無人島上當守衛,以監督日軍的潛水艇或是德國的戰艦是否出現。他從一九四三年開始守衛無人島,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他都沒看到過一艘敵軍的船隻,反倒經常看到成群的座頭鯨在海上活動。他大概是全世界最無聊的守衛,每天面對茫茫無人的大海,只好記錄所看到的座頭鯨數目,並嘗試辨識牠們每一隻的特徵。只是他沒有向軍方報告每天有幾隻座頭鯨游過。
戰後,他回到大學完成學業。一九四六年,他到澳洲就讀雪梨大學醫學研究所,研究人體運動神經學,當時這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但是,他依然難忘座頭鯨。隔年,他聽說英國皇家南極探測船「發現二號」(Discovery Ⅱ)要徵募人員,調查鯨魚的迴游,他以船醫的身分前往報名。沒想到他這個完全沒有航海經驗的人,憑著熱忱,竟然被錄取了。
探險南極海
而後三年,他隨船探勘紐西蘭到南極洲的廣大海域。多賓寫道:「進行海上探勘時,我需要沿途量測海深、洋流、流速。冬天時,這裡每天都是黑夜,風浪很大,有時溫度低到攝氏負五十度。許多人聲稱南極海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海域,很少人敢前來。然而一大片寧靜的海域,卻是我學習認識海洋的機會。大海的探險,讓我培養出堅強的身體與勇敢的毅力。」一九五○年,任務結束,他回到澳洲當醫生,做得還不錯,但是他又想起了座頭鯨。
一九五一年,他到「庫克海峽鯨魚觀察站」(Cook Strait Whaling Station)擔任鯨魚觀察員。庫克海峽位於紐西蘭北島與南島之間,平均寬度約四十一公里,是許多座頭鯨迴游的地方。當地的毛利人告訴他:「座頭鯨通過時,吵得很。不知道牠們在叫什麼?」這話讓他想到了他的無線電,於是他改裝無線電的收音接頭,放到水裡錄音,竟然清楚地錄到座頭鯨的叫聲。有人譏笑他說:「用錄音機錄鯨魚的聲音?這根本不是在觀察鯨魚。」他卻認為觀察不是只用看的,也可以用聽的。
鯨魚音域學
他將所錄的叫聲轉成音頻,訝異地發現座頭鯨的叫聲是有規律性地重複,而每一隻座頭鯨的叫聲都不同,他認為可以以此標示每一隻座頭鯨。這是近代海洋生物學的大發現,這種辨認方式後來稱為「鯨魚音域學」(Whale Acoustic)。多賓寫道:「原來座頭鯨發出的是有意義的聲音,牠們在呈現水裡世界的事。讓我能夠從鯨魚的角度,而不是人類的角度,看海裡的環境。」他駕著小船出去跟蹤座頭鯨,觀察在牠們發出聲音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很辛苦的工作,船在海面上,座頭鯨在海面下,他經常會追丟。
他發現座頭鯨對船的引擎聲很敏感,感到緊張時會快速逃逸。他寧願不是追鯨能手,也不為了研究,加快船速去追逐。他堅持研究的重點是關懷座頭鯨,而非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傷害座頭鯨。他不想追到底,而是與英國、俄國、日本、美國的愛鯨者聯絡,請他們協助,用錄音的方法,互相分享並比對的心得。這些人的合作,形成評估安全捕鯨的科學論證,後來,他們一起加入「國際捕鯨協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成為「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的各國代表,促成日後全面禁捕座頭鯨的決策。一九五六年,多賓已成為著名的座頭鯨專家,並擔任雪梨大學動物學系的教授。
國家海洋政策的訂定
但是,多賓寫道:「國家的海洋政策,不應該定在能得多少的漁獲量,或在爭取多少海域是自己的領海。而是長期投入認識海洋與海洋生物的研究,做為與國際合作,一起訂定保護海洋政策的基礎。我認為研究生命科學的精神,是讓人以一生之久來進行的,期待能做為理性判斷的基礎、合理決策的依據。」
當時,有人認為座頭鯨發聲,只是單純為了求偶。一九六○年,多賓提出反對意見,他提出:「座頭鯨的發聲,有的是為了求偶,有的是雄鯨之間的溝通,有的是大鯨在引導幼鯨,有的是用聲波反射判斷水深,有的是對同夥發出警告,有的是用回聲判斷洋流的速度等。不要老是把生物複雜的行為歸屬於性的需求。」
座頭鯨的迴游
他也發現座頭鯨的幼鯨經常在淺海的珊瑚礁岩覓食,這證明戈斯在十九世紀提出的論點,珊瑚礁岩在保育幼鯨方面的重要性。他又發現座頭鯨經常接近海岸的原因,原來近海深度三十至六十公尺處有許多浮游性植物,座頭鯨在那裡攝食。他提出:「如果人類活動,使得近海水色汙濁,減少浮游性植物的生長,將使座頭鯨失去足夠的食物。」
他也發現座頭鯨是遷移的生物,三月會自寒冷的海域游到較熱的水域;夏天生產幼鯨;秋天大量進食浮游性植物、小蝦與小魚,以儲存養分;十一月再游到寒冷的水域;冬天幾乎沒有進食。多賓為保護座頭鯨長期努力,但一直不滿意成果。這些都是重要的認識,但是大多數的人只在乎如何獵捕座頭黥,而非認識座頭鯨生長的所需。
水下的噪音
他對外發表座頭鯨的遷移路徑,期待船隻避開座頭鯨迴游的區域。外界卻將這些資料當做更容易獵殺座頭鯨的資訊。他期待成立座頭鯨的安全水域,結果吸引更多賞鯨船前來。賞鯨船的引擎成為在水中傳播的噪音,干擾座頭鯨聞聲辨位。結果,一隻隻座頭鯨迷失在海洋中,孤單地死亡。多賓向外界呼籲:「我們若要看座頭鯨出現,背後必須有百年的努力。鯨魚觀賞者,要了解鯨魚的習性與需求,不是為觀賞而觀賞。」
一九七二年,澳洲才訂定禁止捕獵座頭鯨的規定,但是偷捕者多,效果有限。多賓認為:「愈多捕鯨的地方,若改成正確賞鯨的所在,能帶給漁民另一種收益。遠距離的觀察,才是賞鯨正確的方式。」
座頭鯨的保育價值
他一生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費。海洋生物學不是熱門的領域,澳洲政府始終不認為座頭鯨有多重要。百年來,各國政府、企業、海產業,從海洋生物身上獲得很多利益,卻很少回饋海洋知識的了解。他為普世共有的資源——座頭鯨,默默地付出,他寫道:「座頭鯨是各國海上共有的資源,牠們是有智慧的生命,應該讓牠們在海上享有更多的安全與自由。」
多賓的研究,對於海洋鯨類學有幾個貢獻:第一,人類對於座頭鯨不再是完全的無知,以致傷害牠們也不自知;第二,座頭鯨需要保護,人類不能只為獲得鯨油與鯨肉而不斷獵殺,如此將使這種鯨魚滅絕;第三,座頭鯨的歌聲可以幫助人類了解鯨魚的世界、遷移、飼食等;第四,座頭鯨的歌聲可以讓人了解海面下的世界,如洋流的運動等。
分享成果的人
一九八七年,多賓也用水下錄音研究海豚的語言,嘗試了解不同種類海豚的語言,但因為海豚的叫聲比座頭鯨複雜,所以他的成果有限。他轉而研究紐西蘭的海蛇,他記錄海蛇游動時的聲音,來判斷海蛇的活動區域。他發現海蛇大都在白天活動,偏好較熱的海域,以礁岩的魚類為主食,會利用海流運動,游來較為省力。他也發現海蛇非常挑食,只吃固定的幾種魚類。所以海蛇大都分散,避免海域的重疊。多賓寫道:「不要以為魚游來游去只是無意義的活動,或頂多是為了求偶與覓食。要保持好奇,持續地探索,才能更了解海洋生物的世界。」
他被普世稱為「座頭鯨的知音」,他卻寫道:「除非真心愛你所關心的生物,否則不要去研究。」多賓常為找不到座頭鯨而難過,不是擔心研究做不出來,而是擔心太多座頭鯨受傷、死亡,成群消失在大海中。他說:「我研究的熱忱,就像座頭鯨要到較熱的海域。我們要有熱忱,才能有研究的發現。光是一時的好奇,還不夠從事海洋生物的工作,要有長期的委身,才有結果。」
科學研究者的眼光
多賓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贈送給澳洲雪梨博物館,以分享給更多人,並且把成就歸功於與他合作的夥伴與學生。他寫道:「科學研究的榮譽,若只歸給一個人,就不能持續。」「海下錄音,尚不是調查座頭鯨最好的方式,因為許多雌的座頭鯨不發聲。所以我的研究方法只是初步而已。」
座頭鯨之歌,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到了二十世紀後期,科學家才發現座頭鯨的嘴唇下方有個腔管(phonic lip),腔管一直轉到頭部的上方,腔管內有許多音瓣,座頭鯨正是利用這個發聲器官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
座頭鯨的知音
由於水的密度比空氣高,聲音在水中的傳遞比在空氣中快了約四倍,加上座頭鯨的游速、游向不同,也會影響聲音傳播的音效,所以光用錄音的方法,的確不夠。二十一世紀,有人想編座頭鯨之歌,用類似音頻來與座頭鯨溝通,但尚未成功。如今,普世有更多人關心座頭鯨的唱歌,這應該感謝多賓的努力。
一九九二年,多賓中風,再也不能出海了。他看到新一代的洋生物學家多留在陸地上做研究,不想出海,這讓他感到憂心,更對於他徒有研究座頭鯨的權威之名,世界上的座頭鯨卻一直在減少,而失望至極。他的妻子是個圖書館員,邀他一起考證紐西蘭毛利人的捕鯨法。晚年,他經常坐在輪椅上,望著紐西蘭的海面,數算座頭鯨,直到夜幕低垂才被推回去。
他晚年說:「認識座頭鯨,是上帝給我最好的禮物。讓我了解這些大型的生物,在大海中游來游去,是有其意義的。」
作者簡介
張文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與生態工程中心主任。自一九七九年起投入台灣農業與生態保護工作,曾任農委會灌溉水質保護、水利署地下水井維護與地下水污染監測、環保署人工濕地淨化河川、公共工程委員會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等主持人。曾獲台大「社會服務獎」、「通識教學優良獎」、「優良教師獎」與農業工程學術獎,被學生暱稱為「河馬教授」。
著作包括:《愛說故事的科學家張文亮:蜘蛛人、龍貓也不知道的祕密》、《為什麼薯條這麼迷人?》、《當青蛙念到蝸牛大學:在大學點燃學習的動力》、《牽著蝸牛去散步》、《昨夜,我與一顆橘子摔角》等。
繪者
蔡兆倫
生於台灣,曾經從事卡通動畫師、美術編輯等工作。目前為插畫作家,繪製漫畫、兒童插圖、童書繪本多年。
個人創作兩本圖畫書:《我睡不著》(國語日報),獲得第四屆國語日報牧笛獎圖畫書首獎。
《看不見》(小兵出版社),獲得第三十七屆金鼎獎最佳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二○一六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童書獎Disability、二○一三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