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原文書名:The Third Chimpanzee for Young People: On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9789869643559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 產品代碼:

    9789869643559
  • 系列名稱:

    環境系
  • 系列編號:

    0LEB0003
  • 定價:

    400元
  • 作者:

    賈德.戴蒙著、麗貝卡.斯特福夫改寫
  • 譯者:

    鄧子衿
  • 頁數:

    336頁
  • 開數:

    14.8x21cm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0628
  • 出版日:

    20180628
  • 出版社:

    衛城-遠足文化
  • CIP:

    391.6
  • 市場分類:

    自然科學(一般大眾)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自然科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全新編寫經典普及圖文版
戴蒙希望他的書能夠幫助全世界的地球人面向未來,
改善當今年輕人將會繼承的世界,幫助年輕世代建立未來。

經典普及版說明
《第三種猩猩》自一九九二年首次出版至今已二十五年,在全世界與不同領域都造成廣泛的影響,在地球環境更加惡劣的此刻,為了使更多讀者與未來世代理解人類的特性,作者賈德.戴蒙與改編者重新改寫成《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書中完全保留戴蒙核心觀點和論據的基礎且加入了新資訊,適當略去部分學術性較深的論證,運用通俗生動的例子以及大量插圖,將原書的觀點用更加親和、明朗的方式呈現給大眾,非常適合中學以上的學生閱讀,也適合還未曾閱讀這部經典著作的一般讀者。

跨界推薦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林秀嫚|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許慶文|國立新竹高中生物科教師
簡志祥|「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作者

賈德.戴蒙第一部經典鉅作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洛杉磯時報》科普書獎
全新編寫經典普及圖文版

戴蒙希望他的書能夠幫助全世界的地球人面向未來,
改善當今年輕人將會繼承的世界。

經典普及版說明
《第三種猩猩》自一九九一年首次出版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在全世界與不同領域都造成廣泛的影響。在地球環境愈加惡劣的此刻,為了使更多讀者與未來世代理解人類的特性,作者賈德.戴蒙與改編者重新改寫成《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書中完全保留戴蒙核心觀點和論據基礎,適當略去部分學術性較深的論證,且加入了新資訊。響亮而清晰的問題引導,層層抽絲剝繭的推論,加上通俗生動的例子以及大量插圖,原書觀點變得更加親和、明朗,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非常適合中學以上的學生閱讀,也適合還未曾閱讀這部經典著作的一般讀者。

為了繼承者們:要瞭解地球的未來,就要先瞭解人類是什麼
一部關於人類的生物演化史
近二十年深刻影響全球科學人文的跨領域研究

以演化來看,人類與黑猩猩、矮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很少,不到二%,因此人類可說是「第三種黑猩猩」。然而,這看似很少的差異,正是使得人類如此特殊的關鍵。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跟黑猩猩明顯不同?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什麼原因造成的?在人類的遺傳歷史中,因為發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開始出現讓我們既獨特又黑暗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什麼?怎麼發展出來的?有什麼目的嗎?是好還是壞?
人類特有的生命週期,以及發明語言、文化、藝術與農業,使得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但是有些人類從動物祖先繼承來的某些特質,卻有可能最終造成人類社會的「自我毀滅」。
這部人類的自然演化史與興亡史,廣泛探究了人類的動物根源,充分演繹人類的生命循環與文化特徵,並透過人類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地理學、生態學以及古生物學等不同領域的案例,提出人類光明與黑暗素質,最後點明人類續存的希望所在。

賈德.戴蒙一生投入人類演化與生態研究,走訪全世界各個重要的物種多樣性基因庫進行深入探查。他始終抱持強烈熱忱與堅定意志,關懷環境,並以畢生研究結晶鍛造出這本最新的《第三種猩猩(經典普及版)》。全新的格式與閱讀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全書共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生動地簡述了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嘗試解答人類與黑猩猩基因差異的二%是什麼。

第二部分探究人類生命週期的變化與特徵,我們覺得看似平凡的特徵,卻關係著人類的演化與發展。
第三部分探討人類異於動物的文化特徵,不僅包括值得我們自豪的語言、藝術、農業等方面的形成和發展,還有關於吸菸、酗酒、吸毒等陰暗特質。有趣的是,也討論了外星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探討人類可能走向毀滅的兩種特質:殺害同類的仇外心態(滅族屠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尤其提到文明不同是因為地理力量,而非遺傳。地理為演化立下了基本規則,也影響了現代政治史的發展。我們住在哪裡,深刻地決定了我們是什麼人。
最後一部分細數人類經營環境失當的歷史,並談到為何必須重視生物滅絕,以及未來的危機與轉機。
我們這個物種目前看似全盛(人口數量與分布範圍與支配地球的力量等),卻也正在逆轉進步,自毀能力達到巔峰。然而,即便烏雲籠罩,最終戴蒙還是指出了令人振奮的可能性,對未來審慎樂觀。

得獎與推薦紀錄
「文筆機智風趣,讀來讓人愉快……讓讀者思考人類演化之謎,思考人類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
──弗蘭斯.德瓦爾(Frans B.M. de Waal),《紐約時報》

「資料豐富、內容精采、清晰好讀,所有圖書館必備。」
──《圖書館期刊》

「本書廣泛涉及了演化生物學與人類學,有許多啟發性的概念。這位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自然史》專欄作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理學教授,寫成這本書,毫不意外。」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我在社會研究課上使用這本書,對十幾歲的學生來說深具挑戰性和適用性……能補充課堂討論。這本作品具有突出的思想和優秀內容,能幫助學生構建和討論問題,並且能處理當前事件。」
──美國中學教師

「相當多的照片、表格與圖像提供了對於當前問題全面廣博的綜合彙整。對演化學、人類學、心理學、人類史和文化相關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會發現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約翰.彼得斯(John Peters),紐約市兒童文學顧問

「閱讀《第三種猩猩》之所以重要,理由並不在於該書的論證是穿越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相反的,我認為《第三種猩猩》及其論述為特殊時空下的產物……透過該書,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獨特的時空氛圍,乃至於在這個氛圍中求生的科學家以及一般大眾,是如何體會及定位自己跟環境、跟他人的關係。……
《第三種猩猩》的價值之一在於提醒我們科普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在當代的世界中,戴蒙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為他的科普寫作包含了了不起的理論洞見或科學發現,而是他的著作幫助我們看清一個貌似已經過去、卻始終陰魂不散的時代。」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從尼安德塔人談到現代人、從天擇談到農業、從洞穴藝術談到集體屠殺……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甚至一點點的未來)、從大自然的作用力到人類的群力群策、從和平與文明到破壞與殺戮。本書討論層面廣泛,是適合做為瞭解人類簡易演變史的讀物。」
──林秀嫚,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本書對於有關人類演化推論中諸多客觀正確事實與證據的提出,與他利用鳥類演化、生物地理分布等證據和一些心理學、行為學和人類考古證據間所做的推導、連結和論述歷程,本身即具有相當的可讀性,很值得大家細細探究。」
──許慶文,國立新竹高中生物科教師

「作者用跨領域的知識整合,探討了人類的演化與環境間的互動,很適合做為中學生在學習分類與演化後的課外延伸讀物,也適合教師在每一篇章前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辨,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
──簡志祥,「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作者

本書特色
1. 完全保留戴蒙核心觀點和論據基礎,適當略去了部分學術性較深的論證
2. 運用通俗生動的例子
3. 加上大量的插圖
4. 用問題意識引導,透過脈絡分明的標題與分段式小塊論述,層層抽絲剝繭,萃取出最精要的核心觀點,讀來一氣呵成,易讀易懂
5. 將艱澀的觀點成功地用更加親和、明朗的方式呈現給大眾
6. 非常適合學生和一般讀者閱讀。

目次
目錄
導讀
科學做為一種溝通:關於《第三種猩猩》的讀法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第三種猩猩—生物學家眼中的「人」
——許慶文╱國立新竹高中生物科教師

引言
什麼原因讓人類成為現在的模樣?

第一部 只是另一種大型哺乳動物
第1章 三種黑猩猩的故事
•三個問題
•來自鳥類研究的線索
•把DNA當成時鐘
•靈長類族譜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猿類
•黑猩猩和人類之間的差異

第2章 大躍進
•成為人類
•席捲非洲
•人類並非那麼厲害的狩獵者嗎?
•冰河時期的尼安德塔人
•另一群人類
•現代人類的興起
•尼安德塔人後來怎麼樣了?
•首次邁出大步
•弗洛瑞斯島上的矮人類
•小小的改變、大大的一步


第二部 奇特的生命週期
第3章 人類的性生活
•食物與家庭生活
•符合我們需求的社會系統
•男性為何比女性高大?
•人類特殊的性生活
•外遇的科學
•單偶制的鳥類。還有,牠們真的是這樣嗎?
•選擇目標
•人類如何選擇伴侶?


第4章 人種的起源
•看得到的不同之處
•天擇能夠解釋膚色差異嗎?
•性擇與外貌
•白色、藍色,還是粉紅色?
•特徵、品味與選擇伴侶

第5章 人類為何會衰老與死亡?
•慢慢的衰老
•修補與代替
•壽命長度問題
•戰鬥巡航艦的教訓
•演化與老化
•造成老化的原因
•生育時期結束後的生命

第三部 獨特的人類
第6章 語言的奧秘
•我們沒有時光機
•傾聽非洲綠猴的聲音
•「說話」的猿類
•誰咬誰
•語言之橋:人類這一邊
•新語言誕生的方式
•夏威夷兒童創造的新語言
•語言的藍圖

第7章 藝術的動物起源
•藝術是什麼?
•猩猩藝術家
•最古老的藝術
•鳥與美
•藝術是有目標的


第8章 福禍相交的農業
•晚近的發展
•關於農業的傳統觀念
•從事農業的螞蟻
•狩獵—採集者的生活
•農業與健康
•研究古代疾病的新科學
•社會階層
•史前時代的十字路口

第9章 為何要抽菸、喝酒和吸毒呢?
•矛盾的自我毀滅行為
•從長尾巴中找線索
•動物溝通的理論
•代價高昂又危險的人類行為
•馬勒庫拉男性的危險跳水
•錯誤的訊息
•動物和人類的效益計算

第10章 宇宙擁擠、人類孤獨
•有人在嗎?
•計算外星文明的數量
•啄木鳥的世界
•生物學與無線電的演化
•感謝老天:安靜得嚇人呢

第四部 征服世界
第11章 最後的「第一次接觸」
•第一次接觸前的世界
•獨立與多樣性
•遭到焚毀的藝術
•語言的消失
•各種人類社會的模式

第12章 意外的征服者
•地理與文明
•不同的牲畜
•帶來革命的馬匹
•改變歷史的滅絕事件
•植物的力量
•南北差異與東西差異
•地理設定了基本規則


第13章 黑與白
•集體屠殺是人類才有的嗎?
•在澳洲的種族滅絕
•否認集體屠殺的讀者來函
•殺光一群人
•動物世界中的殺害與戰爭
•集體屠殺的歷史
•我們為什麼打破倫理?
•最後一人
•展望未來

第五部 人類進展一夜反轉
第14章 沒有發生過的黃金時代
•沒有摩亞鳥的紐西蘭
•馬達加斯加上消失的巨型動物
•復活節島的問題
•太平洋上的「神秘島」
•島嶼和大陸
•阿那薩吉啟示錄
•文明搖籃的生態崩壞
•堆積物中的答案
•環保主義的過去和未來

第15章 新世界的閃電戰與感恩節
•人類史上最大拓展活動
•美洲最早的人類
•梅多克羅夫特和蒙特維德:問題難解
•滅絕猛獁

第16章 頭頂上的烏雲
•環境災難發生中?
•當代的滅絕事件
•馬來西亞消失的魚類
•以往的滅絕事件
•未來的滅絕事件
•美洲豹與蟻鵙
•生物滅絕有什麼關係?

結語 無法記取教訓?

引言

什麼原因讓人類成為現在的模樣?

和其他的動物比較,人類明顯不同。但是,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這種矛盾是人類最有趣的特徵。至今我們依然難以瞭解這個特徵的意義,以及這種特徵是怎樣產生的。
從某方面來看,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巨大的鴻溝,讓我們將牠們稱為「動物」,並且把人類和動物完全區隔開來。我們認為蜈蚣、黑猩猩和蛤蜊具備一些動物共有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人類沒有的;或是有些人類的特徵是那些動物沒有的。這些人類獨有的特徵包括:以語言溝通、喜愛藝術、製造複雜的工具、穿著衣物,以及某些黑暗的特質,例如大規模殺害同物種的個體。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的身體組織、分子與基因和其他的動物一樣,我們甚至知道人類屬於哪一種動物。早在十八世紀,研究解剖學(身體結構)的科學家便發現,人類的身體構造和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非常相近。我們現在辨認出的黑猩猩有兩種:一種是一般的黑猩猩,另一種是巴諾布猿(bonobo),有時稱為矮黑猩猩(pygmy chimp)。從外星來的科學家到了地球,一定會把人類分類成第三種黑猩猩。地球本土的科學家現在知道,人類和這兩種黑猩猩的遺傳組成有九八%是相同的。
人類基因和黑猩猩基因之間的差異很少,但是這很少的差異,使得人類如此特殊。在人類的遺傳歷史中,特殊的變化是最近才發生的。幾萬年前,人類才開始出現那些讓我們既獨特又脆弱的特徵。這本書將仔細說明這些特徵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以及發展這些特徵的目的。這些特徵導致的結果有好有壞,好處是讓我們有語言、藝術以及生命週期;壞處則是我們有能力摧毀自己與其他物種。

•為什麼會有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來自於我自己的興趣與背景。小時候我想當醫生,但是當我在大學的最後一年,這個目標逐漸改變,比較想當醫學研究人員(按:美國的制度是在有大學學位之後才能接受醫學院的醫師訓練)。那時我研讀的是生理學,這門學問研究的是動物從細胞到個體中各種系統的運作方式。之後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中教書與從事研究。
不過我也有其他的興趣,從七歲開始我就喜歡賞鳥。我很幸運,就讀的學校讓我能夠投入語言和歷史中,我並不想一輩子只讀生理學。之後,我有機會在某個夏天前往新幾內亞的高地,這是一座位於澳洲北方的巨大島嶼,這次去的目的是要探查鳥類築巢的成功率。由於我在叢林中連一個鳥巢都找不到,計畫當然就失敗了。但是這趟旅行滿足了我對於冒險的渴望,也讓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最原始的地區之一盡情賞鳥。
在第一次的新幾內亞之行後,我發展出了第二項事業:專注研究鳥類、演化與生物地理學。為了研究鳥類,我多次前往新幾內亞和鄰近的太平洋島嶼。當我目睹了人類的活動摧毀了森林以及我鍾愛的鳥類,我便開始參加保育工作,協助政府規劃國家公園,以保護生態系統以及動植物物種。
最後,為了研究鳥類的演化和滅絕,我必須瞭解人類的演化以及可能的滅絕方式。人類是最有趣的物種,你、我和地球上每個人都是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現代人類,這本書的內容便是研究的結果。我從數百萬年前的人類起源開始講起,結尾則是對人類未來的思索,以及從人類的過往歷史所得到的教訓。

•建立全貌

人類出現的故事,時間長達數百萬年,是融會了許多科學分支領域中的資料和知識所寫成。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用到了自己的經驗以及學習過的科學知識,也採納了其他領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遠從考古學,近到動物學,還有一些特別的領域,例如研究古代疾病的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以及研究化石植物的古植物學(paleobotany)。
就像上面所說的,我一開始研究的是解剖學和生理學,之後去研究鳥類,特別專注在鳥類的生態學上,也就是研究鳥類與其他物種以及鳥類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身為生物地理學家,我對地理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也深感興趣。生物地理學家所提出的問題會是這樣:為什麼有些物種幾乎分布在全世界,而有些物種只會住在某一種樹上?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在人類這個物種的歷史中,生物地理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我也是演化生物學家,這意味著我會從演化的角度看動物與植物,探究生命在時間中的變化。地球上一直有新的物種出現,舊的物種滅絕(在第四章中會解說這個過程)。在這本書中,我會以演化生物學的架構,審視人類的特徵與行為。

•用新的眼光看視人類

以科學家的角度看日常的事物,它們往往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例如「人們是怎樣彼此吸引的」這個問題,你認為某一個人身上有什麼特質是吸引你的?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多少個。
但是對於演化生物學家來說,他們會從另一個層次看待這個問題。由於演化生物學家把人類這個物種看成自然世界的一份子,便會假設塑造人類的驅力和塑造其他物種的驅力是相同的。藉由觀察鳥類、齧齒類和猿類選擇配偶的模式(在第三章中會說明),我們會瞭解到一些人類行為的來龍去脈。
就演化的觀點來看,如果雙親具備了成功的特徵與行為,那麼便能夠產下最多的子女;這些子女將來也會生兒育女,把來自於雙親的基因傳遞到下一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演化生物學提供了完整的解釋或是唯一的解釋;這只是說,把人類納入生物演化史中,能夠使我們的眼界更為開闊。

用看待其他物種的眼光看待我們自己這個物種後,我們那些看似混亂、神祕甚至讓人不舒服的人類行為,便會有了新的見解。這是一種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方式,而想要瞭解自己,正是人類高度的特質。


第5章 人類為何會衰老與死亡?

•壽命長度問題

如果活得久就能夠留下比較多的後代,那麼為什麼植物、動物和人類都沒有活得更久一些呢?如果移動速度快、腦筋聰明是好的,那麼為什麼人類沒有演化得跑步速度更快、頭腦更聰明呢?
天擇是作用在整個個體上,而不是某一個部位或是特徵。要存活並且留下後代的是你,不是你比較聰明的腦或是跑得更快的腿。讓動物身體某個部位的能力增加,在某方面有利,但是在另一些方面是有害處的。在動物中,某個部位比較大,可能無法和其他身體部位配合,或是可能用光了其他部位所需要的能源。
天擇傾向調整每個特徵,好讓動物整體能夠最容易存活下來,並且留下最多後代。每種特徵都不會推到極限,而是各個特徵都要彼此配合,不會太突出,也不會太弱小,達到平衡。這樣的動物個體要比某個特徵凸顯或減弱的會更成功。
我們還是可以把這個原理應用到汽車這樣由許多零件組成的複雜機器上。工程師在設計汽車的時候,不會單獨考慮某一種的零件,而不顧汽車其他的部位,因為每個零件都需要花費成本、占據空間、為車子增加重量,這些都是所有零件共用負擔的。工程師要考量的是如何組合這些零件,好讓車子的整體效率提升到最高。
就某些方面來說,演化就像是工程師,它不單獨強調某一個特徵而不顧動物身體其他方面,因為每個器官、每種酵素,或是每段DNA,都會消耗能量和空間,這些資源其他的部位都會用到。相反的,天擇偏好能夠讓動物達到最大生殖成功的特徵組合方式。工程師和演化生物家在面對任何和性能增加有關的事情時,都應該考慮到「等價交換」。他們必須權衡改變會帶來的成本以及好處。


作者簡介


作者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著述豐富,曾在《發現》、《自然史》、《自然》和《地理》雜誌上發表過論文超過二百篇。他的著作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和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的作家,同時是普利茲獎得主。
《第三種猩猩》是戴蒙第一本為大眾寫的書,也是他首次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的作品。書中一些重要論點,在其後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以及《大崩壞》中,做了更完整的鋪陳。

改寫者
麗貝卡.斯特福夫 Rebecca Stefoff
長期投入演化生物學、昆蟲、鳥類等各種生物的觀察,以及極地探險。為兒童和年輕人編寫了許多非虛構類書籍,特別是科學和歷史。作品超過二百本。現居俄勒岡州波特蘭。

譯者
鄧子衿
科普譯者與作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書籍,最近翻譯的作品有《雜食者的兩難》、《生命的法則》、《科學頑童費曼語錄》與《毒特物種》。


行銷計劃